2010-2011下期汝南双语高一语文期中测试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 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 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 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 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 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 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 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 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 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 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 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 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 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 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 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 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 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
1 2010—2011 下期汝南双语高一语文期中测试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 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 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 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 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 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 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 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 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 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 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 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 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 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 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 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 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 到回应。 【注】 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
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一一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 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 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 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 个方面不断互补。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 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髙第,累迁敦煌太守。以 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 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 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 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皓 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薄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 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 将终,告其故吏朱诋、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袛、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 时称咨明达 (范晔《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 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 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 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 个方面不断互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14 题。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 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 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 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 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 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皓 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薄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 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 将终,告其故吏朱诋、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 之。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 时称咨明达。 (范晔《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就:到任。 B.诏书切让。 让:责备。 C.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躬:亲自。 D.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干:干预。 5.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咨清廉俭朴的一组是() ①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②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③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④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⑥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薄殓素棺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咨出身于官宦人家,少年丧父,因行孝道而闻名,州郡长官推举他为孝廉,但 他淡泊名利,推辞不就 B.一伙强盗到赵咨家抢劫,赵咨镇定自若,从容迎盗。他以孝事母、清正廉洁的德 行使盗贼惭叹离去。 C.赵咨上任途中,曹皓路帝迎候而未加停留。于是曹皓抛弃印绶,追至东海,拜见 之后辞官归家。文中记述这件事,是为了表现曹皓淡泊名利、追慕贤达的思想性格 D.赵咨去世之后,其子赵胤不忍父亲简葬,打算更改殡法。故吏将赵咨临终遗命相 告,终于按原计划实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4分) (2)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侯问武,而收系张胜。(3分) (3)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完成8、9两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8、在这首诗中,作者描绘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高尚品质?(5分) 9、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0.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元嘉草草, (2)学而不思则罔
3 A.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就:到任。 B.诏书切让。 让:责备。 C.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躬:亲自。 D.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干:干预。 5.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咨清廉俭朴的一组是( ) ①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②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③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 ④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 ⑥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薄殓素棺。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咨出身于官宦人家,少年丧父,因行孝道而闻名,州郡长官推举他为孝廉,但 他淡泊名利,推辞不就。 B.一伙强盗到赵咨家抢劫,赵咨镇定自若,从容迎盗。他以孝事母、清正廉洁的德 行使盗贼惭叹离去。 C.赵咨上任途中,曹皓路帝迎候而未加停留。于是曹皓抛弃印绶,追至东海,拜见 之后辞官归家。文中记述这件事,是为了表现曹皓淡泊名利、追慕贤达的思想性格。 D.赵咨去世之后,其子赵胤不忍父亲简葬,打算更改殡法。故吏将赵咨临终遗命相 告,终于按原计划实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4 分) (2)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侯问武,而收系张胜。(3 分) (3)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完成 8、9 两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8、在这首诗中,作者描绘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高尚品质?(5 分) 9、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10.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元嘉草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
(3) ,到黄昏、点点滴滴。 (4)羽扇纶巾,谈笑间, ,归去也,也无风雨也无晴。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梯子 周粲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9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 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 没有一次是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髙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 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便纵身一跳。哪里 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旁。儿子扑了个空 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开花。儿子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 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 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 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儿子显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他站在那儿,动 也不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 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粒还没有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一……二……三!
4 (3) ________ ______ 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4)羽扇纶巾,谈笑间, 。 (5)_____________ ___,归去也,也无风雨也无晴。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梯 子 周粲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 9 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 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 没有一次是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 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便纵身一跳。哪里 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旁。儿子扑了个空, 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开花。儿子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 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 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 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儿子显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他站在那儿,动 也不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 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粒还没有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一……二……三!
咬着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噗的- 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 地方,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 什么要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 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借梯子为道具,通过父与子两个人物的对话,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观念:人 对人的认识必须是防范和信任共存。 B.这篇小说没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爸爸和儿子只不过是两个道理的传声 者,就如相声里的甲、乙两个角色,因为微型小说不要求要素齐备。 C.写儿子在梯子上,爸爸却让他长时间地站在上面听自己讲故事,这一情节不真实 还不如让儿子跳两次,既可避免拖沓,给儿子的教训又更深刻。 D.父亲讲述的那个儿子是一个勇敢的儿子,父亲的儿子是一个胆怯的儿子,两者构 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E.小说主要以儿子上梯子、在梯上、下梯子构成故事情节,充分体现了微型小说的 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一个突岀特点:时间跨度小,写典型的生活橫截面。 (2)小说中的爸爸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 (3)文中写到了哪几种花?分别简析其作用。 (4)文中的爸爸先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就 更不必说了。”后来又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 是爸爸的话呢!”你对其中的哪一方面有较深的理解,请说明理由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25分) ①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 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 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间 断,以一以贯之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即使不是 仅见,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
5 咬着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噗的一 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 地方,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 什么要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 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借梯子为道具,通过父与子两个人物的对话,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观念:人 对人的认识必须是防范和信任共存。 B.这篇小说没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爸爸和儿子只不过是两个道理的传声 者,就如相声里的甲、乙两个角色,因为微型小说不要求要素齐备。 C.写儿子在梯子上,爸爸却让他长时间地站在上面听自己讲故事,这一情节不真实; 还不如让儿子跳两次,既可避免拖沓,给儿子的教训又更深刻。 D.父亲讲述的那个儿子是一个勇敢的儿子,父亲的儿子是一个胆怯的儿子,两者构 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E.小说主要以儿子上梯子、在梯上、下梯子构成故事情节,充分体现了微型小说的 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一个突出特点:时间跨度小,写典型的生活横截面。 (2)小说中的爸爸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 (3)文中写到了哪几种花?分别简析其作用。 (4)文中的爸爸先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就 更不必说了。”后来又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 是爸爸的话呢!”你对其中的哪一方面有较深的理解,请说明理由。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25 分) ① 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 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 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间 断,以一以贯之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即使不是 仅见,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