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本章内容是正己。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 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 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 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提问: 治理国家要注意哪些问题?(要做到哪些) 成语 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本章内容是正己。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 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 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 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提问: 治理国家要注意哪些问题?(要做到哪些) 成语 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16·1季氏将伐颛臾。 评析】 这一章的内容是正己,也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 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 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 此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 而患不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 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 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 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是应该指出的。 提问 课文练习P5第二题
16·1季氏将伐颛臾。 【评析】 这一章的内容是正己,也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 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 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 此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 而患不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 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 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 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是应该指出的。 提问 课文练习P5第二题
成语 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力。 就列,归入行列。 持危扶颠: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 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音 节作用。 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 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 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在多比喻 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 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成语 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力。 就列,归入行列。 持危扶颠: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 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既来之,则安之 :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音 节作用。 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 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 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在多比喻 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 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