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4,2012 保障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 试论朝鲜战争起因与斯大林的决策动机 沈志华 (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上海,200241) 摘要:斯大林在1949年底还千方百计阻止北朝鲜使用武力实现统一,1950年1月底却突然改变 主意,全力支持金日成的主张。对于斯大林的决策动机而言,美国是否会干预在朝鲜发生的战争,只是 条件,而非目标:把美国的注意力吸引到远东,只是结果,而非动机:鼓励和推动亚洲革命,也是一种表 面现象,并非苏联外交战略的转变。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将使苏联失去通向太平洋的唯一的出海口和 不冻港,这无疑是一种战略利益的重大损失,其结果将导致苏联在亚洲失去战略依托。斯大林同意金 日成对南朝鲜发动进攻,就是想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来保障(或重建)苏联在远东地区传统战略的支撑 点。在朝鲜半岛出现的武装冲突,无论其结局如何,都将保证斯大林在远东设定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朝鲜战争:亚洲革命:中苏同盟 在一般国际关系史研究中,关于决策动机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在冷战国际史研究中,涉及 社会主义阵营一方的决策动机,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对于美国和西方阵营的决策动机,比较容 易研究,因为他们的决策过程比较清晰,都有文献记载,而且往往伴随着大量决策参与者的回忆录和日 记。只要档案解密、史料开放,研究者便很容易进入角色。而东方阵营的决策程序就完全不同了,那里 一般都是所谓的“领袖外交”,参与决策的只是极少数人,甚至一两个人。特别是在决策过程中,高层的 秘密会议和会谈往往没有文字记录,即使有一些会议和会谈记录,也都未能依据现行档案法的规定按 期解密。所以,对于决策动机,甚至有些决策过程,研究者只能进行推断。这就是学术研究中对于苏 联、中国等原东方阵营成员国的外交决策动机众说纷纭且争论不休的根本原因。关于斯大林决定为金 日成开放“绿灯”的动机,就属于这种情况。 1950年1月以前,斯大林为了避免在远东陷入与美国的冲突,一直反对金日成采取军事手段解决 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①。但是1月30日他突然给苏联驻朝大使什特科夫发出一封电报说,金日成“想 对南朝鲜采取如此大的行动,是需要充分准备的。此举必须组织得不冒太大风险。如果他想同我会谈 此事,那么,我随时准备接见他并同他谈。请把此事转告金日成并且告诉他,在这件事上我准备帮助 他”②。得知金日成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满意和激动,斯大林又向什特科夫发出了一个补充指示“请 向金日成同志解释,在目前情况下,他想和我讨论的这个问题应该始终是机密的。不能把这件事告诉 其他任何北朝鲜领导人和中国同志,更不能让我们的对手知道。”③那么,斯大林为什么会在1月底突然 改变了对朝鲜半岛的政策?为什么还要瞒着当时就在莫斯科访问的毛泽东?或者说,斯大林同意金日 ①详见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第三章,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②斯大林致什特科夫电,1950年1月30日,ABP0,中.059a,on.5a,4.3,n.11,.92。 ③什特科夫致斯大林电,1950年1月31日,ABΠP0,中.059a,om.5a,1.3,m.11,L.9293:斯大林致什特科夫电,1950年2月2 日,AIPD,中.45,on.1,4.347,L.12,转引自TopkyHoe A.B.3 Barano4 as Bofa:kopeRck KoHe中KT1950-1953 roROB,MocKBa: PoccHnckaa nomrryeckas 3HuKnonema,2000,c.56. 35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 4,2012 保障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 ———试论朝鲜战争起因与斯大林的决策动机 沈 志 华 ( 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上海,200241) 摘 要: 斯大林在 1949 年底还千方百计阻止北朝鲜使用武力实现统一,1950 年 1 月底却突然改变 主意,全力支持金日成的主张。对于斯大林的决策动机而言,美国是否会干预在朝鲜发生的战争,只是 条件,而非目标; 把美国的注意力吸引到远东,只是结果,而非动机; 鼓励和推动亚洲革命,也是一种表 面现象,并非苏联外交战略的转变。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将使苏联失去通向太平洋的唯一的出海口和 不冻港,这无疑是一种战略利益的重大损失,其结果将导致苏联在亚洲失去战略依托。斯大林同意金 日成对南朝鲜发动进攻,就是想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来保障( 或重建) 苏联在远东地区传统战略的支撑 点。在朝鲜半岛出现的武装冲突,无论其结局如何,都将保证斯大林在远东设定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 朝鲜战争; 亚洲革命; 中苏同盟 在一般国际关系史研究中,关于决策动机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在冷战国际史研究中,涉及 社会主义阵营一方的决策动机,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对于美国和西方阵营的决策动机,比较容 易研究,因为他们的决策过程比较清晰,都有文献记载,而且往往伴随着大量决策参与者的回忆录和日 记。只要档案解密、史料开放,研究者便很容易进入角色。而东方阵营的决策程序就完全不同了,那里 一般都是所谓的“领袖外交”,参与决策的只是极少数人,甚至一两个人。特别是在决策过程中,高层的 秘密会议和会谈往往没有文字记录,即使有一些会议和会谈记录,也都未能依据现行档案法的规定按 期解密。所以,对于决策动机,甚至有些决策过程,研究者只能进行推断。这就是学术研究中对于苏 联、中国等原东方阵营成员国的外交决策动机众说纷纭且争论不休的根本原因。关于斯大林决定为金 日成开放“绿灯”的动机,就属于这种情况。 1950 年 1 月以前,斯大林为了避免在远东陷入与美国的冲突,一直反对金日成采取军事手段解决 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①。但是 1 月 30 日他突然给苏联驻朝大使什特科夫发出一封电报说,金日成“想 对南朝鲜采取如此大的行动,是需要充分准备的。此举必须组织得不冒太大风险。如果他想同我会谈 此事,那么,我随时准备接见他并同他谈。请把此事转告金日成并且告诉他,在这件事上我准备帮助 他”②。得知金日成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满意和激动,斯大林又向什特科夫发出了一个补充指示: “请 向金日成同志解释,在目前情况下,他想和我讨论的这个问题应该始终是机密的。不能把这件事告诉 其他任何北朝鲜领导人和中国同志,更不能让我们的对手知道。”③那么,斯大林为什么会在 1 月底突然 改变了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为什么还要瞒着当时就在莫斯科访问的毛泽东? 或者说,斯大林同意金日 35 ① ② ③ 详见沈志华: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第三章,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年。 斯大林致什特科夫电,1950 年 1 月 30 日,АВПРФ,ф. 059a,оп. 5a,д. 3,п. 11,л. 92。 什特科夫致斯大林电,1950 年 1 月 31 日,АВПРФ,ф. 059a,оп. 5a,д. 3,п. 11,л. 92—93; 斯大林致什特科夫电,1950 年 2 月 2 日,АПРФ,ф. 45,оп. 1,д. 347,л. 12,转 引 自 Торкунов А. В. Загадочная война: корейский конфликт 1950—1953годов,Москва: Российская 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2000,с. 56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成采用军事手段的真实动机究竞是什么? 艾奇逊的演说触动了斯大林的神经? 过去在西方最流行的一种看法认为,斯大林同意发动朝鲜战争,是因为艾奇逊在1950年1月12日 的讲演中,把日本、琉球和菲律宾连接起来,说成是美国在太平洋的防御线。这样,朝鲜半岛和台湾就 都不在美国的保护范围内。此后半年,朝鲜战争爆发。于是很多人指责说,是艾奇逊给金日成开放了 “绿灯”①。事实上,这个看法很难成立。 首先,让艾奇逊来承担责任多少有些滑稽,关于远东防御线的提法既非艾奇逊始创,也不是他首先 公布出来的。早在1949年3月,麦克阿瑟就在东京接受记者采访时宣称“我们的防线贯穿了亚州海 岸边缘的一连串海岛。这条防线从菲律宾开始,延伸到包括其主要堡垒冲绳岛在内的琉球群岛。然后 折向日本,经阿留申群岛直到阿拉斯加。”②即便艾奇逊的演说引人注目,斯大林也未必就相信这样一 个公开宣言。1956年9月米高扬曾告诉毛泽东:“朝鲜战争开始前,我们情报机关破译的敌人的电报 说,麦克阿瑟向华盛顿报告,他主张朝鲜南北双边发生军事冲突时美国不要进行干涉。”③可以认为,使 斯大林相信美国不会干涉或来不及干涉的主要原因,与其说是艾奇逊的讲演,不如说是被破译的美国 电报和金日成关于发动“闪电战”的保证④。 其次,在笔者看来,更重要的是,把斯大林的动机归结为对美国立场的反应,实际上是把目标本身 和实现目标的条件混为一谈了。不错,斯大林决定改变对朝鲜半岛的政策的确与美国的态度有关。以 前他担心对南方的进攻会引起美国的干预,所以再三阻止北方采取武力方式实现统一,而现在他认为 美国不会或来不及干涉,这种担心似乎己不存在,至少是风险大大降低,所以就可以批准金日成的行动 了。不过,必须看到,美国是否会干预在朝鲜发生的战争,只是斯大林决定改变其政策的条件,而不是 他的目标。试问,艾奇逊的演说同样表明台湾也不在美国的防御线之内,斯大林为什么没有加大对中 共的援助力度,反而减缓了援助速度?⑤与帮助金日成进攻南朝鲜相比,帮助中共解放台湾,对于斯大 林来讲风险无疑要小得多,台湾海峡发生的战事不仅远离苏联,而且作为中国内战的延续,美国更没有 出面干预的理由。再者,毛泽东解放台湾和金日成进攻南朝鲜,都需要得到苏联的同意和援助,而中共 解放台湾的战役不仅准备在先,也是首先得到莫斯科的认可和支持的。那么,为什么反而让金日成抢 占了先机?这里唯一的解释就是,在斯大林为金日成开放绿灯的背后,不是出于对朝鲜的同情,而一定 有他认为必须这样做的自己的理由,有他需要实现的自己的目标。 苏联代表为什么没有返回安理会? 最近几年出现了一种新的看法,与上述观点恰恰相反。这种看法认为,斯大林同意金日成进攻南 朝鲜的动机就是为了把美国吸引进来,让它在亚洲陷入一场战争,特别是一场与中国的战争。问题是 由一个长期悬在朝鲜战争研究者头脑中的历史之谜引起的,即苏联代表在战争爆发之际为何没有及时 返回安理会? ①如1980年代美国学者的看法,见William W.Stueck,The Road to Confrontation: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oward China and Korea, 1947-1950,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1,p.161:Charles M.Dobbs,The Unanted Symbol:American Foreign Policy,the Cold War,and Korea,1945一l950.Kcmt,OH: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1,pp.180一81。冷战结束后,这种看法在美国仍然有人坚持, John Lewis Gaddis,We Now Know:Rethinking Cold War Histo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97,p.72. 2 Dean Acheson,Present at the Creation:My Years in the State Department,New York:W.W.Norton Company,Inc.1969,p.357. 外,1949年12月30日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NSC48/2)也提到,美国要加强关于日本、琉球和菲律宾的立场,强化与他们的双边条约。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Diplomatic Papers,1949,Vol.7,The Far East and Australasia,Washington,D.C.GPO,1976,p.1216. ③毛泽东与米高扬谈话记录,1956年9月23日。 ④己有西方学者论证,艾奇逊的讲话对北朝鲜的进攻计划几乎没有什么影响。James I.Matray“Dean Acheson's National Press Club Speech Reexamined",Journal of Conflict Studies,Vol.22,No.1,Spring 2002,pp.28-55. ⑤参见沈志华《中共进攻台湾战役的决策变化及其制约因素(1949一1950》,《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3期,第34一53页。 36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年第 4 期 成采用军事手段的真实动机究竟是什么? 艾奇逊的演说触动了斯大林的神经? 过去在西方最流行的一种看法认为,斯大林同意发动朝鲜战争,是因为艾奇逊在 1950 年 1 月 12 日 的讲演中,把日本、琉球和菲律宾连接起来,说成是美国在太平洋的防御线。这样,朝鲜半岛和台湾就 都不在美国的保护范围内。此后半年,朝鲜战争爆发。于是很多人指责说,是艾奇逊给金日成开放了 “绿灯”①。事实上,这个看法很难成立。 首先,让艾奇逊来承担责任多少有些滑稽,关于远东防御线的提法既非艾奇逊始创,也不是他首先 公布出来的。早在 1949 年 3 月,麦克阿瑟就在东京接受记者采访时宣称: “我们的防线贯穿了亚州海 岸边缘的一连串海岛。这条防线从菲律宾开始,延伸到包括其主要堡垒冲绳岛在内的琉球群岛。然后 折向日本,经阿留申群岛直到阿拉斯加。”②即便艾奇逊的演说引人注目,斯大林也未必就相信这样一 个公开宣言。1956 年 9 月米高扬曾告诉毛泽东: “朝鲜战争开始前,我们情报机关破译的敌人的电报 说,麦克阿瑟向华盛顿报告,他主张朝鲜南北双边发生军事冲突时美国不要进行干涉。”③可以认为,使 斯大林相信美国不会干涉或来不及干涉的主要原因,与其说是艾奇逊的讲演,不如说是被破译的美国 电报和金日成关于发动“闪电战”的保证④。 其次,在笔者看来,更重要的是,把斯大林的动机归结为对美国立场的反应,实际上是把目标本身 和实现目标的条件混为一谈了。不错,斯大林决定改变对朝鲜半岛的政策的确与美国的态度有关。以 前他担心对南方的进攻会引起美国的干预,所以再三阻止北方采取武力方式实现统一,而现在他认为 美国不会或来不及干涉,这种担心似乎已不存在,至少是风险大大降低,所以就可以批准金日成的行动 了。不过,必须看到,美国是否会干预在朝鲜发生的战争,只是斯大林决定改变其政策的条件,而不是 他的目标。试问,艾奇逊的演说同样表明台湾也不在美国的防御线之内,斯大林为什么没有加大对中 共的援助力度,反而减缓了援助速度?⑤ 与帮助金日成进攻南朝鲜相比,帮助中共解放台湾,对于斯大 林来讲风险无疑要小得多,台湾海峡发生的战事不仅远离苏联,而且作为中国内战的延续,美国更没有 出面干预的理由。再者,毛泽东解放台湾和金日成进攻南朝鲜,都需要得到苏联的同意和援助,而中共 解放台湾的战役不仅准备在先,也是首先得到莫斯科的认可和支持的。那么,为什么反而让金日成抢 占了先机? 这里唯一的解释就是,在斯大林为金日成开放绿灯的背后,不是出于对朝鲜的同情,而一定 有他认为必须这样做的自己的理由,有他需要实现的自己的目标。 苏联代表为什么没有返回安理会? 最近几年出现了一种新的看法,与上述观点恰恰相反。这种看法认为,斯大林同意金日成进攻南 朝鲜的动机就是为了把美国吸引进来,让它在亚洲陷入一场战争,特别是一场与中国的战争。问题是 由一个长期悬在朝鲜战争研究者头脑中的历史之谜引起的,即苏联代表在战争爆发之际为何没有及时 返回安理会? 36 ① ② ③ ④ ⑤ 如 1980 年代美国学者的看法,见 William W. Stueck,The Road to Confrontatio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oward China and Korea, 1947—1950,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1,p. 161; Charles M. Dobbs,The Unwanted Symbol: American Foreign Policy,the Cold War,and Korea,1945—1950. Kent,OH: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1,pp. 180—81。冷战结束后,这种看法在美国仍然有人坚持, 如见 John Lewis Gaddis,We Now Know: Rethinking Cold War Histor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97,p. 72。 Dean Acheson,Present at the Creation: My Years in the State Department,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Inc. ,1969,p. 357。此 外,1949 年12 月30 日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 NSC 48 /2) 也提到,美国要加强关于日本、琉球和菲律宾的立场,强化与他们的双边条约。 见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1949,Vol. 7,The Far East and Australasia,Washington,D. C. : GPO,1976,p. 1216。 毛泽东与米高扬谈话记录,1956 年 9 月 23 日。 已有西方学者论证,艾奇逊的讲话对北朝鲜的进攻计划几乎没有什么影响。James I. Matray,“Dean Acheson’s National Press Club Speech Reexamined”,Journal of Conflict Studies,Vol. 22,No. 1,Spring 2002,pp. 28—55。 参见沈志华: 《中共进攻台湾战役的决策变化及其制约因素( 1949—1950) 》,《社会科学研究》2009 年第 3 期,第 34—53 页
沈志华:维护苏联在亚洲的战略利益 众所周知,6月25日下午(美国东部时间)安理会顺利通过了美国的决议案。该议案谴责“北朝鲜 对大韩民国发动的武装进攻”,要求立即停止战争行动,北方军队撤回边界自己的一方,还要求联合国 所有成员国支持联合国组织实施这一决议。根据这一决议,美国决定对战争进行军事干预。6月27日 安理会再次通过决议,责成联合国向大韩民国提供可能需要的援助,以击退武装进攻并恢复这一地区 的国际和平与安全。7月7日,通过了派遣联合国军的决议案①。因为苏联代表没有及时返回安理会, 才使联合国上述决议得以顺利通过。那么,斯大林为什么要这样做?对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各 种猜测:有人认为这是苏联外交的一次政策失误,也有人认为这是莫斯科有意为之:有人认为这是斯大 林对金日成的进攻计划取得成功充满信心的表现,也有人认为这一做法恰恰证明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的 发动没有关系:有人认为苏联这样做与中苏同盟条约有关,即坚持在联合国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合法地位之前与中国保持一致;也有人认为莫斯科这样做恰恰是出于对北京的不信任,其目的就是 要造成中国与美国的对抗②。 2005年俄国学者披露了一份直接涉及这个问题的重要档案,即斯大林本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由 于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哥特瓦尔德在与苏联驻布拉格大使的谈话中表示怀疑这一举动的正确性,认为 “民主阵营没有必要离开安理会”。在1950年8月27日给哥特瓦尔德的电报中,斯大林详细解释了苏 联这一做法的理由和考虑: 我们退出安理会的目的有四个:第一,表明苏联与新中国团结一致;第二,强调美国的政策荒 诞愚蠢,因为它承认国民党政府这个稻草人是中国在安理会的代表,却不允许中国的真正代表进 入安理会;第三,认定安理会在两个大国代表缺席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是非法的;第四,让美国放 开手脚,利用安理会中的多数再做些蠢事,从而在公众與论面前暴露美国政府的真实面目。 我认为,我们已经达到了所有这些目的。 我们退出安理会后,美国陷进了对朝鲜的军事干涉,败坏了自己在军事和道义上的威望。现 在没有哪个正直的人还会怀疑,美国在朝鲜扮演了施暴者和侵略者的角色,在军事上也不像它自 己宣扬的那样强大。此外,很明显,美国的注意力从欧洲被引向了远东。从国际力量对比的观点 来看,这一切是不是对我们有利呢?当然是。 假设美国政府还继续被牵制在远东,并使中国加入解放朝鲜和争取本国独立的斗争。那会是 什么样的结果呢? 首先,美国像其他国家一样,也不是拥有雄厚武装力量的中国的对手。美国会在这场斗争中 无力自拔。其次,美国在这里被缠住后就不能在短时间内着手进行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第三 次世界大战就会不定期拖延,这就为巩固欧洲的社会主义争取了时间。更不要说美国和中国的斗 争会在亚洲和整个远东地区引发革命了。从国际力量对比的观点来看,这一切是不是对我们有利 呢?当然是。 可见,苏联是否参加安理会已经不是表面看来那么简单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没有理由说“民主阵营没必要离开安理会”这样的话。离开还是不离开是由具 体情况决定的。我们可以再次离开安理会,也可以再回去,这都取决于国际局势。 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现在又回到了安理会。为的是继续揭露美国政府的侵略政策,防止它 ①详见《人民日报》1950年6月28日、7月7日第1版:Peter Calvocoressi,Survey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49-1950,London:0 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3,pp.479-480. ②[日]伊豆见元《围绕朝鲜战争的中苏对立:关于苏联缺席联合国安理会的背景》(日),《军事研究》1975年第3期,第100 David Horowitz,From Yalta to Vietnam: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 the Cold War,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 Ld,1969,p.120:Sergei Goncharov,John Lewis and Xue Litai,Uncertain Partner:Stalin,Mao,and the Korean War,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p.161: Jebedes C.H.(na ped.)Ouepkn ucropin poccunckon BemuHen pa3BenKn,T.5,1945-1965 rom,MockBa:MexnyHapomhe OTHomeHHa,2003.c.388. 37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沈志华: 维护苏联在亚洲的战略利益 众所周知,6 月 25 日下午( 美国东部时间) 安理会顺利通过了美国的决议案。该议案谴责“北朝鲜 对大韩民国发动的武装进攻”,要求立即停止战争行动,北方军队撤回边界自己的一方,还要求联合国 所有成员国支持联合国组织实施这一决议。根据这一决议,美国决定对战争进行军事干预。6 月 27 日 安理会再次通过决议,责成联合国向大韩民国提供可能需要的援助,以击退武装进攻并恢复这一地区 的国际和平与安全。7 月 7 日,通过了派遣联合国军的决议案①。因为苏联代表没有及时返回安理会, 才使联合国上述决议得以顺利通过。那么,斯大林为什么要这样做? 对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各 种猜测: 有人认为这是苏联外交的一次政策失误,也有人认为这是莫斯科有意为之; 有人认为这是斯大 林对金日成的进攻计划取得成功充满信心的表现,也有人认为这一做法恰恰证明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的 发动没有关系; 有人认为苏联这样做与中苏同盟条约有关,即坚持在联合国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合法地位之前与中国保持一致; 也有人认为莫斯科这样做恰恰是出于对北京的不信任,其目的就是 要造成中国与美国的对抗②。 2005 年俄国学者披露了一份直接涉及这个问题的重要档案,即斯大林本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由 于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哥特瓦尔德在与苏联驻布拉格大使的谈话中表示怀疑这一举动的正确性,认为 “民主阵营没有必要离开安理会”。在 1950 年 8 月 27 日给哥特瓦尔德的电报中,斯大林详细解释了苏 联这一做法的理由和考虑: 我们退出安理会的目的有四个: 第一,表明苏联与新中国团结一致; 第二,强调美国的政策荒 诞愚蠢,因为它承认国民党政府这个稻草人是中国在安理会的代表,却不允许中国的真正代表进 入安理会; 第三,认定安理会在两个大国代表缺席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是非法的; 第四,让美国放 开手脚,利用安理会中的多数再做些蠢事,从而在公众舆论面前暴露美国政府的真实面目。 我认为,我们已经达到了所有这些目的。 我们退出安理会后,美国陷进了对朝鲜的军事干涉,败坏了自己在军事和道义上的威望。现 在没有哪个正直的人还会怀疑,美国在朝鲜扮演了施暴者和侵略者的角色,在军事上也不像它自 己宣扬的那样强大。此外,很明显,美国的注意力从欧洲被引向了远东。从国际力量对比的观点 来看,这一切是不是对我们有利呢? 当然是。 假设美国政府还继续被牵制在远东,并使中国加入解放朝鲜和争取本国独立的斗争。那会是 什么样的结果呢? 首先,美国像其他国家一样,也不是拥有雄厚武装力量的中国的对手。美国会在这场斗争中 无力自拔。其次,美国在这里被缠住后就不能在短时间内着手进行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第三 次世界大战就会不定期拖延,这就为巩固欧洲的社会主义争取了时间。更不要说美国和中国的斗 争会在亚洲和整个远东地区引发革命了。从国际力量对比的观点来看,这一切是不是对我们有利 呢? 当然是。 可见,苏联是否参加安理会已经不是表面看来那么简单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没有理由说“民主阵营没必要离开安理会”这样的话。离开还是不离开是由具 体情况决定的。我们可以再次离开安理会,也可以再回去,这都取决于国际局势。 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现在又回到了安理会。为的是继续揭露美国政府的侵略政策,防止它 37 ① ② 详见《人民日报》1950 年 6 月 28 日、7 月 7 日第 1 版; Peter Calvocoressi,Survey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49—1950,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3,pp. 479—480。 [日]伊豆见元: 《围绕朝鲜战争的中苏对立: 关于苏联缺席联合国安理会的背景》( 日文) ,《军事研究》1975 年第 3 期,第 100 页; David Horowitz,From Yalta to Vietnam: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 the Cold War,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Ltd,1969,p. 120; Sergei Goncharov,John Lewis and Xue Litai,Uncertain Partner: Stalin,Mao,and the Korean War,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p. 161; Лебедев С. Н. ( гла. ред. ) 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веншней разведки,Т. 5,1945—1965 годы,Москв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2003,с. 388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打着安理会的旗号掩盖自己的侵略行径。现在,在美国已经卷入朝鲜战争之际,在安理会中最容 易实现这一目的。我认为,这很明白,不需要再作解释了。① 公布这份档案的俄国学者列多夫斯基提出了他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其主要观点是:第一,斯大林已 经预计到美国必然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而且并不想阻止美国这样做,目的就是有意为美国人创造武 装干涉朝鲜的条件,以便使美国陷入朝鲜战争不能自拔,从而削弱它在远东地区的实力,破坏其在欧洲 的战略地位,同时推迟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斯大林己经预计到,共产主义的中国有能力也愿意 “帮助北朝鲜军队应付美国的干涉”,因为在莫斯科看来,毛泽东为了中国的安全,绝不会容许美国控制 朝鲜,更不能让他们进入中国的东北边境地区②。萨莫欣也认为,斯大林决心发动朝鲜战争的目的,就 是要把美国拖入到远东的军事冲突,并让中国与美国进行军事对抗,从而在亚洲消耗美国。③应该说, 俄国学者对斯大林电报字面含义的这种理解是不错的一这也正是斯大林希望人们理解的,即莫斯科 采取这种做法是经过慎重考虑和精心策划的一种策略,其目的就是要让美国陷身于朝鲜战争,然后再 让中国出兵与之对抗,从而保证苏联在欧洲和国际力量对比中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俄国学者的这种 理解,把决策者神话了。按照这种看法,从1950年初苏联退出联合国安理会,到斯大林同意金日成的 进攻计划,再到战争爆发后拒绝返回安理会的做法,这一切都是斯大林预先精心设计好并有步骤、有计 划地实施的。无论是“高瞻远瞩”,还是“险恶用心”,一切都在斯大林的运筹帷幄之中。然而,这里的 逻辑前提及其与已知史实的衔接存在一系列值得怀疑的地方。 其一,事实上,苏联退出联合国安理会是为了按照自己的意图与中国建立一种同盟关系,而不是出 于应付尚未发生甚至尚未预料会发生的战争的考虑。在毛泽东1949年12月访苏的开始阶段,双方在 是否签订一个新的中苏条约的问题上各执己见,谈判陷入僵局。由于毛泽东的固执态度,以及西方舆 论对中苏关系现状猜测而形成的压力,斯大林被迫让步,同意签订一个新条约。此时,美国决策层正在 激烈辩论如何处理美中关系问题,结果是国务院主张抛弃蒋介石而尝试与共产党中国建立关系的意见 占了上风。1月5日杜鲁门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台湾问题的演说,声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士,如果在台湾海 峡地区发生军事冲突,那是中国内战,美国不会干预④。在中苏谈判进入关键的时刻,美国的公开表态 显然刺激了莫斯科,看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在同意签订新条约后,1月6日维辛斯基又向 毛泽东提出,希望中国“向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提交一个声明,说明国民党代表留在安理会是不合法的, 应该排除在安理会之外”。同时表示,苏联方面也将发表声明支持中国的主张,并宣称“只要有国民党 分子在安理会中,苏联代表就不参加安理会的工作”。毛泽东当即表示“对这个措施百分之百地赞成”, 并认为这个声明的副本可以发给安理会各成员国⑤。1月8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致电联合国 大会主席罗慕洛、秘书长赖伊并转安理会成员国:国民党代表留在安全理事会是非法的,应将其从安理 会开除⑥。1月10日苏联代表马立克提出了把国民党代表开除出安理会的提案。当1月13日苏联提 案遭到否决后,马立克宣布苏联退出安理会,以实行抵制,同时指出:在苏联缺席的情况下,安理会通过 ①斯大林致哥特瓦尔德电,1950年8月27日,pTAC1,中.558,on.11,m.62,1.71一72,转引自1edo8 ckua A.M.Cramu,Mao L3anyH H Kopenckaa BonHa//HoBaa H HoBenaa HcTopHa,2005,No5,c.96-97. 2 Jedoeckud A.M.Cramn,Mao Iaonyu n Kopenckaa BoRHa,c.97-98. 3 CaMoxuH A.B.BoeHHo-omrreckne naHbI M.B.Cramma B kopenckon BofHe//BnacTb H ynpaBneHHe Ha BocToke PoccH, 2010,b3,c.103105 ④详见沈志华《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39一55贡《关于中苏条约谈判研究中的 几个争议问题,《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第5768页。 ⑤维辛斯基与毛泽东会谈备忘录,1950年1月6日,ABIPΦ,中.0100,on.43,n.302,4.8,m.1一5,1ed08mA.M,Mupo84aa P.A.,MacHuKoe B.C.(cocm.PyccKo-nTanckne OTHoLeHa B XX Beke,HokyMeHT MaTepnami,ToM V,CoBeTcKo-KHTanckne oTHomeHna,1946-peBpa 1950,Kmmra 2:1949-eBpam 1950rr.MocKBa:IIaMaTHnKn Hcropnneckon MLIcm,2005,c.257-259.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219一220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周恩米年谱(1949一197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20页。 38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年第 4 期 打着安理会的旗号掩盖自己的侵略行径。现在,在美国已经卷入朝鲜战争之际,在安理会中最容 易实现这一目的。我认为,这很明白,不需要再作解释了。① 公布这份档案的俄国学者列多夫斯基提出了他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其主要观点是: 第一,斯大林已 经预计到美国必然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而且并不想阻止美国这样做,目的就是有意为美国人创造武 装干涉朝鲜的条件,以便使美国陷入朝鲜战争不能自拔,从而削弱它在远东地区的实力,破坏其在欧洲 的战略地位,同时推迟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斯大林已经预计到,共产主义的中国有能力也愿意 “帮助北朝鲜军队应付美国的干涉”,因为在莫斯科看来,毛泽东为了中国的安全,绝不会容许美国控制 朝鲜,更不能让他们进入中国的东北边境地区②。萨莫欣也认为,斯大林决心发动朝鲜战争的目的,就 是要把美国拖入到远东的军事冲突,并让中国与美国进行军事对抗,从而在亚洲消耗美国。③ 应该说, 俄国学者对斯大林电报字面含义的这种理解是不错的———这也正是斯大林希望人们理解的,即莫斯科 采取这种做法是经过慎重考虑和精心策划的一种策略,其目的就是要让美国陷身于朝鲜战争,然后再 让中国出兵与之对抗,从而保证苏联在欧洲和国际力量对比中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俄国学者的这种 理解,把决策者神话了。按照这种看法,从 1950 年初苏联退出联合国安理会,到斯大林同意金日成的 进攻计划,再到战争爆发后拒绝返回安理会的做法,这一切都是斯大林预先精心设计好并有步骤、有计 划地实施的。无论是“高瞻远瞩”,还是“险恶用心”,一切都在斯大林的运筹帷幄之中。然而,这里的 逻辑前提及其与已知史实的衔接存在一系列值得怀疑的地方。 其一,事实上,苏联退出联合国安理会是为了按照自己的意图与中国建立一种同盟关系,而不是出 于应付尚未发生甚至尚未预料会发生的战争的考虑。在毛泽东 1949 年 12 月访苏的开始阶段,双方在 是否签订一个新的中苏条约的问题上各执己见,谈判陷入僵局。由于毛泽东的固执态度,以及西方舆 论对中苏关系现状猜测而形成的压力,斯大林被迫让步,同意签订一个新条约。此时,美国决策层正在 激烈辩论如何处理美中关系问题,结果是国务院主张抛弃蒋介石而尝试与共产党中国建立关系的意见 占了上风。1 月 5 日杜鲁门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台湾问题的演说,声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如果在台湾海 峡地区发生军事冲突,那是中国内战,美国不会干预④。在中苏谈判进入关键的时刻,美国的公开表态 显然刺激了莫斯科,看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在同意签订新条约后,1 月 6 日维辛斯基又向 毛泽东提出,希望中国“向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提交一个声明,说明国民党代表留在安理会是不合法的, 应该排除在安理会之外”。同时表示,苏联方面也将发表声明支持中国的主张,并宣称“只要有国民党 分子在安理会中,苏联代表就不参加安理会的工作”。毛泽东当即表示“对这个措施百分之百地赞成”, 并认为这个声明的副本可以发给安理会各成员国⑤。1 月 8 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致电联合国 大会主席罗慕洛、秘书长赖伊并转安理会成员国: 国民党代表留在安全理事会是非法的,应将其从安理 会开除⑥。1 月 10 日苏联代表马立克提出了把国民党代表开除出安理会的提案。当 1 月 13 日苏联提 案遭到否决后,马立克宣布苏联退出安理会,以实行抵制,同时指出: 在苏联缺席的情况下,安理会通过 38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斯大林致哥特瓦尔德电,1950 年 8 月 27 日,РГАСПИ,ф. 558,оп. 11,д. 62,л. 71—72,转引自 Ледовский А. М. Сталин,Мао Цзэдун и корейская война∥ 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2005,№5,с. 96—97。 Ледовский А. М. Сталин,Мао Цзэдун и корейская война,с. 97—98. Самохин А. В. Воен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ие планы И. В. Сталина в корейской войне∥ Власть и управление на Востоке России, 2010,№ 3,с. 103—105. 详见沈志华: 《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历史研究》2001 年第 2 期,第 39—55 页; 《关于中苏条约谈判研究中的 几个争议问题》,《史学月刊》2004 年第 8 期,第 57—68 页。 维辛斯基与毛泽东会谈备忘录,1950 年 1 月 6 日,АВПРФ,ф. 0100,оп. 43,п. 302,д. 8,л. 1—5,Ледовский А. М. ,Мировицкая Р. А. ,Мясников В. С. ( сост. ) 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 XX веке,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ом V,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46-февраль 1950,Книга 2: 1949-февраль 1950гг. ,Москва: Памятники исторической мысли,2005,с. 257—25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1 册,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年,第 219—220 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周恩来年谱( 1949—1976)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年,第 20 页
沈志华:维护苏联在亚洲的战略利益 的任何决议都是非法的,对苏联不具有约束力①。当天晚上再次与毛泽东会谈时,维辛斯基建议中国向 联合国提出派遣自己的驻安理会代表,以“迫使他们把这个问题纳入具体的议程”。鉴于毛泽东担心这 种做法可能得不到安理会的支持,维辛斯基指出,中国继续施加压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苏 联拒绝参加安理会的工作“实际上将导致联合国事务的瘫痪”,而目前安理会的一些成员国非常担心出 现这样的局面②。由此可以看出,苏联退出安理会的这一举动是经过与中国领导人充分协商后采取的 有准备的措施,其目的并非如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是有意把中国隔绝于国际社会之外,恰恰相反,斯 大林这样做是进一步向毛泽东表示他对中苏结成同盟关系的重视:苏联将全力帮助中国进入联合国, 从而使国际政治中的力量对比大大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否则,苏联宁愿与中国“同甘共苦”,而让联 合国陷入瘫痪状态。当然,斯大林这样做可能还有另一个目的,即希望毛泽东能够感恩戴德,在中苏条 约的下一步谈判中做出让步。但无论如何,此时关于朝鲜统一的问题还没有列入莫斯科的议事日程。 其二,事实上,斯大林同意并鼓励金日成进攻南朝鲜的前提是预计美国不会或来不及进行武装干 涉。关于这个问题,前文已有详述。而根据上述史实,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出以下推断:斯大林早在苏联 代表退出联合国安理会时就计划发动朝鲜战争:斯大林在批准金日成的进攻计划时就预计甚至希望美 国干预这场战争。 其三,还要看到一个基本史实,即美国出兵参与朝鲜战争以后不久,毛泽东就主张派中国军队入朝 作战,甚至金日成也有此意愿,几番试探莫斯科的态度,但是在1950年10月以前,斯大林对此一直默 不做声。直到美军兵临城下,北朝鲜危在旦夕之际,斯大林才要求中国出兵③。所以,说斯大林在战争 爆发前就己经算定并有意安排中国出兵朝鲜与美国军队作战,完全背离了史实,近乎天方夜谭。 那么,苏联代表为什么没有及时返回安理会?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复杂,苏联不过是想在事情明 朗化之前置身事外而已。战争爆发的当天,6月25日下午,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阿兰·柯克按照华盛顿 的指示,要求紧急会见苏联外长维辛斯基,得到的答复是:今天是星期日,外交部的领导人都不在莫斯 科④。第二天,联合国秘书长赖伊便致电苏联外交部,通报了安理会6月25日决议⑤。6月26日晚(美 国时间27日中午),苏联驻联合国外交官在长岛的斯德哥尔摩饭店举行私人午餐会,这是苏联人在抵 制期间定期的社交活动之一,以便与安理会其他成员国保持政治联系。当时,赖伊坐在美国代表格罗 斯和苏联代表马立克中间。午餐快要结束的时候,赖伊告诉马立克说,他同其他外交官将前往安理会 举行会议,询问苏联代表是否准备参加,并说:我认为贵国的利益是要求您出席的。格罗斯听后大惊失 色,他想用脚在桌子底下碰碰赖伊示意别再扯下去,因为苏联代表出席会议,无疑将使用否决权。但此 时马立克摇摇头说:不,我不去⑤。6月27日一整天,美国大使继续设法约见苏联外长,但始终未获成 功。下午5时,柯克派人向苏联外交部转交了美国政府的备忘录,请求苏联政府向北朝鲜政府施加压 力,停止军事进攻⑦。6月29日赖伊向苏联通报了安理会27日的决议⑧。直到这个时候,莫斯科才正 式做出反应。第一副外长葛罗米柯于当天会见美国大使,向他递交了苏联政府关于朝鲜事件对美国备 忘录的声明。声明说,对战争负责的应该是南朝鲜当局,苏联政府将继续遵循不干涉朝鲜内政的原则, 而苏联政府无法参加联合国安理会,是因为美国拒绝中国出席,其结果使得安理会不可能做出具有合 ①参见刘同舜、高文凡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50一1951)》第六分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55一456页《人 民日报》1950年1月16日第1版。马立克发言在全文见BHeH算oTHKa CoBeTcKoro Col3a,lokyMeHT Marepnar,1950roa, MockBa:TocynapcrBeHHoe nanaTemcTono nomTecKo Teparyp,1953.c.288-289. ②维辛斯基与毛泽东会谈备忘录,1950年1月13日,AΠP0,中.3,on.65,A.364,n.94一97,Pyccko-xira4 ckHe OTHomeHHe B XX Beke,T.V,K.2,c.261-263。 ③沈志华《朝鲜战争初期苏中朝三角同盟的形成:以中俄解密档案为基础的研究》,《国立政治大學历史学报》第31期(2009年 5月),第165一198页。 4 FRUS,1950,Vol.7,p.148 ⑤赖伊致苏联外交部电,1950年6月26日,沈志华收集和整理《俄国档案原文复印件汇编:朝鲜战争》第4卷,华东师范大学国 际冷战史研究中心藏,2004年,未刊,第617618页。 6 Joseph C.Goulden,Korea,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ar,New York:MeGraw-Hill,1982,p.87 ⑦FRUS,1950,ol.7,p.204. 8 BHemHaa nomrika CoBerckoro Coo3a.c.189. 39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沈志华: 维护苏联在亚洲的战略利益 的任何决议都是非法的,对苏联不具有约束力①。当天晚上再次与毛泽东会谈时,维辛斯基建议中国向 联合国提出派遣自己的驻安理会代表,以“迫使他们把这个问题纳入具体的议程”。鉴于毛泽东担心这 种做法可能得不到安理会的支持,维辛斯基指出,中国继续施加压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苏 联拒绝参加安理会的工作“实际上将导致联合国事务的瘫痪”,而目前安理会的一些成员国非常担心出 现这样的局面②。由此可以看出,苏联退出安理会的这一举动是经过与中国领导人充分协商后采取的 有准备的措施,其目的并非如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是有意把中国隔绝于国际社会之外,恰恰相反,斯 大林这样做是进一步向毛泽东表示他对中苏结成同盟关系的重视: 苏联将全力帮助中国进入联合国, 从而使国际政治中的力量对比大大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否则,苏联宁愿与中国“同甘共苦”,而让联 合国陷入瘫痪状态。当然,斯大林这样做可能还有另一个目的,即希望毛泽东能够感恩戴德,在中苏条 约的下一步谈判中做出让步。但无论如何,此时关于朝鲜统一的问题还没有列入莫斯科的议事日程。 其二,事实上,斯大林同意并鼓励金日成进攻南朝鲜的前提是预计美国不会或来不及进行武装干 涉。关于这个问题,前文已有详述。而根据上述史实,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出以下推断: 斯大林早在苏联 代表退出联合国安理会时就计划发动朝鲜战争; 斯大林在批准金日成的进攻计划时就预计甚至希望美 国干预这场战争。 其三,还要看到一个基本史实,即美国出兵参与朝鲜战争以后不久,毛泽东就主张派中国军队入朝 作战,甚至金日成也有此意愿,几番试探莫斯科的态度,但是在 1950 年 10 月以前,斯大林对此一直默 不做声。直到美军兵临城下,北朝鲜危在旦夕之际,斯大林才要求中国出兵③。所以,说斯大林在战争 爆发前就已经算定并有意安排中国出兵朝鲜与美国军队作战,完全背离了史实,近乎天方夜谭。 那么,苏联代表为什么没有及时返回安理会? 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复杂,苏联不过是想在事情明 朗化之前置身事外而已。战争爆发的当天,6 月 25 日下午,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阿兰·柯克按照华盛顿 的指示,要求紧急会见苏联外长维辛斯基,得到的答复是: 今天是星期日,外交部的领导人都不在莫斯 科④。第二天,联合国秘书长赖伊便致电苏联外交部,通报了安理会 6 月 25 日决议⑤。6 月 26 日晚( 美 国时间 27 日中午) ,苏联驻联合国外交官在长岛的斯德哥尔摩饭店举行私人午餐会,这是苏联人在抵 制期间定期的社交活动之一,以便与安理会其他成员国保持政治联系。当时,赖伊坐在美国代表格罗 斯和苏联代表马立克中间。午餐快要结束的时候,赖伊告诉马立克说,他同其他外交官将前往安理会 举行会议,询问苏联代表是否准备参加,并说: 我认为贵国的利益是要求您出席的。格罗斯听后大惊失 色,他想用脚在桌子底下碰碰赖伊示意别再扯下去,因为苏联代表出席会议,无疑将使用否决权。但此 时马立克摇摇头说: 不,我不去⑥。6 月 27 日一整天,美国大使继续设法约见苏联外长,但始终未获成 功。下午 5 时,柯克派人向苏联外交部转交了美国政府的备忘录,请求苏联政府向北朝鲜政府施加压 力,停止军事进攻⑦。6 月 29 日赖伊向苏联通报了安理会 27 日的决议⑧。直到这个时候,莫斯科才正 式做出反应。第一副外长葛罗米柯于当天会见美国大使,向他递交了苏联政府关于朝鲜事件对美国备 忘录的声明。声明说,对战争负责的应该是南朝鲜当局,苏联政府将继续遵循不干涉朝鲜内政的原则, 而苏联政府无法参加联合国安理会,是因为美国拒绝中国出席,其结果使得安理会不可能做出具有合 39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参见刘同舜、高文凡主编: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1950—1951) 》第六分册,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 455—456 页; 《人 民日报》1950 年 1 月 16 日第 1 版。马立克发言在全文见 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1950год, Москв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ово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53,с. 288—289。 维辛斯基与毛泽东会谈备忘录,1950 年 1 月 13 日,АПРФ,ф. 3,оп. 65,д. 364,л. 94—97,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е в XX веке,Т. V,К. 2,с. 261—263。 沈志华: 《朝鲜战争初期苏中朝三角同盟的形成: 以中俄解密档案为基础的研究》,《国立政治大學历史学报》第 31 期( 2009 年 5 月) ,第 165—198 页。 FRUS,1950,Vol. 7,p. 148. 赖伊致苏联外交部电,1950 年 6 月 26 日,沈志华收集和整理: 《俄国档案原文复印件汇编: 朝鲜战争》第 4 卷,华东师范大学国 际冷战史研究中心藏,2004 年,未刊,第 617—618 页。 Joseph C. Goulden,Korea,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ar,New York: McGraw-Hill,1982,p. 87. FRUS,1950,Vol. 7,p. 204. 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с.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