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 当代中国史研究 Mar.,2004 第11卷第2期 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y Studies Vol.11 No.2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之比较 栾景河 李福生 [摘要]中苏两国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成立后对 外签订的第一个双边关系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反映了人民革命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问 建立了完全新型的关系,标态着中苏关系从此走向一个全面合作的历史时期。通过对《中苏友好同 盟互助条约》与苏联同中国国民党政府在1945年8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比较来 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苏双方在充分协商、积极对话的基础上产生的,所强调的不仅 是同盟,更是互助与合作。 [关键词]中苏关系《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的》 [中图分类号]D829.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952(2004)02-0094-10 当代史学界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尽管如此,仍有许多 问题有待深入探讨。这不仅关系到对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性质的界定,而且对我们客观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由同盟互助走向敌对、再到正常化的这段历史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拟围 绕《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苏联和中国国民党政府于1945年8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 同盟条约》这两个条约的签约背景、主要谈判过程以及条约文本和附件内容进行一次比较,为 我们再次客观认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首先,要讨论1945年8月14日苏联和中国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背 景,就不能不对十月革命后中苏关系的状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众所周知,以1924年5月31 日签订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和《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为基础,中苏两国恢复和建 立了新的外交关系,实现了双边关系正常化,但发生在1928年前后的中东铁路事件,使中苏 关系再度恶化,导致苏联政府于1929年7月18日单方面宣布与中国断绝外交关系。尽管中苏 [收稿日期]2003-09-22 [作者简介]栾景河,历史学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 100006;李福生,教育学硕士,副教投,黑龙江省牡丹江师范学院社科部,157000。 ·94·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年 月 第 卷 第 期 当代 中国史研究 即 , 《中苏友好 同盟条约 》与 《中苏友好 同盟 互助 条约 》之 比较 染景 河 李福 生 摘 要 中苏两 国于 年 月 日签订 的 《中苏友好 同盟 互 助 条 约 》是 新 中国成 立 后 对 外签订 的第一 个 双 边 关 系条约 。 该 条约的签订 反 映 了人 民革命 胜利 后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 与苏联之 间 建 立 了完全 新型 的关 系 , 标 志着 中苏关 系从 此 走 向一 个全 面 合作 的历 史 时期 。 通 过对 《中苏友好 同 盟 互 助 条约 》与苏联 同 中国 国 民 党政 府在 年 月 日 签订 的 《中苏友好 同盟 条约 》的 比 较 来 看 , 《中苏 友好 同盟 互 助条 约 》是 中苏双 方在充 分 协 商 、 积极 对 话 的基 础 上 产 生 的 , 所 强 调 的不 仅 是 同盟 , 更 是 互 助 与合 作 。 关镇词 」中苏 关 系 《中苏友好 同盟 条 约 》 《中苏友好 同盟 互 助 条约 》 中图分 类号 文 献标识码 文 章编 号 一 一 一 当代史学 界对 《中苏友好 同盟互 助条约 》的研究 已取得 了一些成果 , 尽管如此 , 仍有许多 问题有待深人探讨 。 这不仅关系 到对新 中国成立后 中苏关系性质 的界定 , 而且对 我们客观研究 新 中国成立后 中苏关 系 由同盟互助走 向敌对 、 再 到正常化 的这段历史具有积极意义 。 本文拟 围 绕 《中苏友好 同盟互 助条约 》与苏联 和 中国 国 民党政府于 年 月 日签订 的 《中苏友好 同盟条 约 》这 两个条约 的签约背景 、 主要谈判 过程 以及条约文本 和 附件 内容进行一 次 比较 , 为 我们再次客观认识 《中苏友好 同盟互 助条约 》提供一个新 的视 角 。 首先 , 要讨论 年 月 日苏联 和 中国国 民党政府签订 的 《中苏友好 同盟条约 》的背 景 , 就不能不对 十月 革命后 中苏关系 的状况有一个基本 的认识 。 众所周 知 , 以 年 月 日签订 的 《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 》和 《暂行管理 中东铁路协定 》为基础 , 中苏两 国恢 复和建 立 了新 的外 交关 系 , 实现 了双边关系正 常化 , 但 发生 在 年前后 的 中东铁 路事件 , 使 中苏 关 系再度恶化 , 导致苏联政府 于 年 月 日单方 面宣布与 中国断绝外交关 系 。 尽管 中苏 收稿 日期 一 一 〔作 者简介 」来景 河 , 历 史 学博 士 、 副 研 究 员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近 代 史 研 究 所 中外 关 系 史 研 究 室 , 李福 生 , 教育学硕 士 , 副教授 , 黑 龙 江 省牡丹 江 师范 学院社科部 , 巧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之比较 双方后来做出多种外交努力,但两国关系一直处于非正常状态。①“九·一八”事件的发生为中 苏复交带来了新的契机,苏联根据自身战略利益的需要,对日本侵略中国东三省的行为极为关 注,向中国给予了道义上的同情与援助。与此同时,由于对国际联盟、美英等大国干涉和制止 日本侵略行径的希望彻底破灭,特别是在中国国内要求与苏联复交的情绪的压力之下,国民党 政府于1932年10月5日决定同苏联无条件复交。中苏两国在1932年12月12日通过外交换 文,重新建立了外交关系,决定互派大使。山尽管中苏两国关系此间在形式上恢复了正常,但 仍相互充满了不信任和猜疑。 “卢沟桥”事件发生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苏联政府从自已在远东的战略利益出发,为 牵制蒋介石政府使之不与日本妥协,决定援助中国,因此它更感兴趣的是在法理上与中方签订 互不侵犯条约,强化对华援助的政治基础。中苏两国最终迫于形势的需要,于1937年8月21 日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客观地看,《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 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加强了中苏两国在战时情况下的军事与经济合作,但该条约并未能帮助 中国真正解决抗日战争的根本问题,即打败日本的侵略,同时也没有为两国间存在的各种问题 达成谅解。苏联尽管以该条约为法律基础,向中国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经济贷款和军事物资授 助,但此间的中苏关系是极其动荡的。21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不仅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时也使后来的中苏关系进人了一个以极大满足苏联利益为前 提的历史时期。由于美英中三方均对日本宣战,因此各方要求苏联同时对日宣战,但苏联以对 德作战仍未结束、不易分散力量为借口拒绝上述要求。然而,此时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已经 建立,因此苏联表示一旦在远东积蓄力量,时机成熟时即对日宣战。苏联向日本宣战对盟国和 中国来讲自然是件好事,但令美英两国所预想不到的是,苏联对日宜战的条件是以在远东得到 更大的利益为前提。1945年2月间,在由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的讨论欧洲问题的雅尔塔会议 上,斯大林明确提出了对日宣战的条件:(1)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2)恢复 1904年日本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原属俄国的各项权利,即:(甲)将库页岛南部及其毗连全 部岛屿归还苏联;(乙)大连商港国际化,并保证苏联在这个港口的优惠权益,恢复租借旅顺 港为苏联海军基地;(丙)设立中苏合营公司,共同经营通往大连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并 保证苏联的优惠权益,而中国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3)千岛群岛须交于苏联。3]尽管美英 在某些问题上并不完全赞同苏联的建议,但为尽快使苏联对日宣战,美国几乎是完全满足了苏 联的要求。虽然三大国首脑表示有关外蒙古和上述港口和铁路的协议尚需征得中国国民党政府 的同意,但他们同意苏联的这些要求应在打败日本后毫无条件地予以满足。苏联方面同时表示 准备和中国国民党政府签订一项苏中友好协定,以期用武力帮助中国达到从日本枷锁下获得解 放的目的。《雅尔塔协定》不仅将战后各国在远东的势力范围进行了明确划定,同时也为《中 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埋下了伏笔:美英两国在苏联远东问题上必须根据协定的有关决议, 劝说中国,支持苏联在中国获得相应的利益;对中国政府而言,苏联出兵的前提条件是同意外 ①1929年7月18日,苏联政府单方面宣布与中国断绝外交关系,同时声明保留1924年中俄、奉俄协定 中的权力。此间,尽管中苏双方通过种种外交努力,包括张学良在1929年12月22日同苏方签订的《伯力会 议议定书》,其中就中东铁路恢复冲突前状况、中苏复交与通商达成地区性意见,但南京政府以中方谈判代表 所签文件有越权行为为由,部分否定了议定书的内容。尽管如此,中苏双方还是根据《伯力会议议定书》的 相关规定,自1930年10月11日至1931年10月7日间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谈判,但由于中方坚持主张收回中 东铁路,双方在谈判中的想法差距甚大,再加上“九·一八”事件的爆发,谈判随之搁浅。 ·95·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中苏友好 同盟 条约 》与 《中苏友 好 同盟 互助 条约 》之 比 较 双方后来做出多种外交努力 , 但两 国关系一 直处 于非 正常状 态 。 ① “ 九 一八 ” 事件 的发 生 为 中 苏复交带来 了新 的契机 , 苏联 根据 自身战略利益 的需 要 , 对 日本 侵 略 中国东三省 的行 为极 为关 注 , 向中国给予 了道义 上 的同情 与援 助 。 与此 同时 , 由于对 国际联盟 、 美英等 大 国干涉和 制止 日本侵略行径 的希望彻底破灭 , 特别是 在 中国国内要求 与苏联 复交 的情绪 的压力之下 , 国民党 政府 于 犯 年 月 日决定 同苏联 无条 件 复交 。 中苏两 国在 年 月 日通 过 外 交 换 文 , 重新建立 了外交关系 , 决定 互 派大使 。 川 尽管 中苏两 国关 系此 间在形 式 上 恢 复 了正 常 , 但 仍相互 充满 了不信任 和猜疑 。 “ 卢 沟桥 ” 事件发生后 , 中 日战争全 面爆 发 , 苏联 政 府从 自己 在 远 东 的 战略 利 益 出发 , 为 牵制蒋介石政府使之不 与 日本 妥协 , 决定援 助 中 国 , 因此它更感兴趣 的是 在法理上 与 中方签订 互不侵犯条约 , 强化对 华援助 的政 治基础 。 中苏两 国最终 迫 于形 势 的需要 , 于 年 月 日签 订 了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 。 客观地看 , 《中苏互不 侵犯 条约 》的签订在很 大程度上 推动 了 中国抗 日战争的进程 , 加 强 了 中苏两 国在 战时情 况下 的军事与经济合作 , 但该条约并 未能帮助 中国真正解决抗 日战争 的根本 问题 , 即打败 日本 的侵略 , 同时也没有 为两 国间存 在 的各种 问题 达成谅解 。 苏联尽 管 以该条约为法律基础 , 向中国提供 了 比 以往更 多 的经 济贷款 和 军事物 资援 助 , 但此 间的 中苏关系是极 其 动 荡 的 。 年 月 日 , 太 平 洋 战争 爆 发 , 这 不 仅 是 第 二 次世界大 战的一个重要 转折点 , 同时也使后来 的 中苏关系进人 了一个 以 极 大满足苏联利 益 为前 提 的历史 时期 。 由于美英 中三 方均对 日本宣 战 , 因此 各方要求苏联 同时对 日宣 战 , 但 苏联 以对 德作战仍未结束 、 不 易分散力 量为借 口 拒绝上述要求 。 然而 , 此 时世界反 法西斯统一 战线 已 经 建立 , 因此 苏联表示一 旦 在远东积蓄力量 , 时机成熟 时 即对 日宣 战 。 苏联 向 日本 宣战对盟 国和 中国来讲 自然是件好事 , 但令美英两 国所 预想不 到 的是 , 苏联对 日宣 战 的条件是 以 在远 东得 到 更大 的利益 为前提 。 年 月 间 , 在 由苏 美 英 三 国首脑举 行 的讨论 欧洲 间题 的雅 尔塔会 议 上 , 斯大林 明确提 出 了对 日宣 战 的条件 维 持外蒙古 蒙古人 民共和 国 现状 恢复 年 日本 背 信弃义进攻所破坏 的原属 俄 国的各项权利 , 即 甲 将库页 岛南部及其 毗 连全 部 岛屿归 还 苏联 乙 大连商港 国际化 , 并保证苏联 在 这个 港 口 的优 惠权 益 , 恢 复 租借 旅 顺 港 为苏联海 军基地 丙 设立 中苏合营公 司 , 共 同经 营通往 大连 的 中东铁路 和 南满 铁 路 , 并 保证苏联 的优 惠权益 , 而 中 国保持在满洲 的全部 主权 千 岛群 岛须 交 于苏联 。 尽 管美英 在某些 问题上并不完 全赞 同苏联 的建议 , 但 为尽快使苏联对 日宣 战 , 美 国几乎是完全满 足 了苏 联 的要求 。 虽然 三大 国首脑表示 有关外蒙古和上述港 口 和铁路 的协议 尚需征得 中国国民党政府 的同意 , 但他们同意苏联 的这 些要求应 在打败 日本后毫无条件地 予 以满足 。 苏联方面 同时表示 准备 和 中国国 民党政府签订一项苏 中友好协定 , 以期用 武力 帮助 中国达 到从 日本 枷锁下 获得解 放 的 目的 。 《雅 尔塔协定 》不仅将战后各 国在远东 的势力 范 围进 行 了 明确划定 , 同时也 为 《中 苏友好同盟条 约 》的签订埋下 了伏 笔 美英两 国在苏联 远 东 问题 上 必 须根 据 协定 的有 关决议 , 劝说 中国 , 支持苏联 在 中国获得 相应 的利 益 对 中国政府 而言 , 苏联 出兵 的前提条件是 同意外 ① 年 月 日 , 苏联政府单方 面宣布与 中国断绝外交关 系 , 同时声 明保 留 年 中俄 、 奉俄协定 中的权力 。 此 间 , 尽管中苏双方通 过 种种外交努力 , 包括 张学 良在 年 月 日 同苏方 签 订 的 《伯力 会 议议定书 》 , 其 中就 中东铁路恢复冲突前状况 、 中苏复交与通商达 成地 区 性 意见 , 但南京 政府 以 中方谈判代表 所签 文件有越权行为为由 , 部分否定 了议定书 的 内容 。 尽管如此 , 中苏双方 还 是 根 据 《伯力 会议议定书 》的 相关规定 , 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间就上述 问题进行 了谈判 , 但 由于 中方坚 持 主 张 收 回 中 东铁路 , 双方在谈判 中的想法差距甚 大 , 再加 上 “ 九 一八 ” 事件 的爆发 , 谈判 随之搁浅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4年第2期 蒙古独立,同意苏联在中国东北地区享有种种特权,这也意味着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 谈判势必只有在《雅尔塔协定》框架的范围内进行。 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相比,《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约背景对刚刚夺取新中国 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人极为有利。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苏关系走向一个新的历史时 期。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中苏两党都是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尽管在中国 革命进程中,联共(布)、共产国际曾犯下了被部分中共领导人认为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指挥 性错误,〔4但客观地看,联共(布)、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与壮大在原则上是给予了积极 支持的,中苏两党高层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保持着密切联系。[5]随着中国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取得了胜利,苏联方面感到与中国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 条约》让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接受未必适宜,而且联共(布)中央、包括斯大林本人深知该条约 对中国方面的不平等性,并且表示在适当时机对该条约的有关条款加以修改。6]毛泽东在新中 国成立仅两个月后就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苏联的目的,表面上看是为参加斯大林的70寿辰, 但其真正用意是为同苏联签订一个新的条约,即在政治上得到苏联的强有力支持,在经济上获 得苏联的各项援助。苏联方面之所以此时同意毛泽东访问莫斯科,是因为中共在国内已经夺取 全国政权。无论从革命的利益出发还是从地缘战略的角度出发,它显然希望同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的中国保持一种友好关系。苏联此时再也不需要像以往那样在对华关系问题上与中共和国民 党政府保持一种双重的外交关系。]纵观此时的国际局势,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已经 形成,中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和历史教训中打消了在苏美之间保持平衡、作美苏桥梁以及 “中立美国”等想法,而是采取了反蒋必须反美的政策。[8]中共的上述做法正是出于对战后国 际关系发生新变化的战略调整的考虑,而这种战略调整恰好符合苏联的革命利益,换言之,符 合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面对战后国际社会的新格局,不仅新中国需要苏联作为一个强大的 军事、政治、经济后盾,苏联更需要中国作为其远东的安全屏障,与帝国主义阵营抗衡。 对毛泽东计划访苏的考察,我们可以追溯到解放战争时期。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 曾至少三次计划访问苏联,但由于中国复杂的战争局势迫使毛泽东的访苏计划一再拖延和耽 搁。尽管在此期间中苏两党保持着友好关系,但苏联同国民党政府保持的外交关系并未中断, 因此令苏联方面感到棘手。从现已公布的档案文献中完全可以得到证实,米高扬于1949年1 ~2月间秘密访问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时就涉及了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应如何确立等问 题,而刘少奇在1949年6~8月间秘密访问莫斯科时强化了新型中苏关系的原则,明确了毛泽 东到访莫斯科的时间,即毛泽东在1949年底,中苏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后正式访问苏联。9]1949 年11月9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就其访问莫斯科的时间向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进行 了通报。次日,周恩来在同苏联驻中国大使罗申的会谈中正式向苏联方面提出毛泽东访问苏联 的计划。毛泽东访问莫斯科的目的是希望参加斯大林70寿辰的庆典活动,向斯大林亲自表示 祝贺。除同斯大林建立私人联系外,毛泽东在访问期间还准备提出签订中苏条约问题。[1苏联 方面对毛泽东此次提出访问苏联的计划给予了及时答复,表示“欢迎中国代表团到莫斯 科”。「 一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不仅签约背景不同,而且在谈判内容 ·96· C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当代中 国史研究 年第 期 蒙古独立 , 同意苏联在 中国东北地 区 享有种 种特权 , 这也 意味着签订 《中苏友好 同盟 条约 》的 谈判势必 只有 在 《雅 尔塔协定 》框架 的范 围 内进 行 。 与 《中苏友好 同盟条约 》相 比 , 《中苏友好 同盟 互 助 条 约 》的签 约 背 景对 刚 刚夺 取新 中国 政权 的中国共 产党人极 为有 利 。 年 新 中国 的成 立 , 标 志着 中苏关 系走 向一 个 新 的历史 时 期 。 从意识形态 的角度来 看 , 中苏两党都是信仰 马克思列 宁主义 的无产 阶级政 党 。 尽管在 中国 革命进 程 中 , 联共 布 、 共产 国际 曾犯下 了被部分 中共 领 导人认 为是 不符合 中国 国情 的指挥 性错误 , 川 但客观地看 , 联共 布 、 斯 大林 对 中 国革 命 的发 展 与壮 大在 原 则上 是 给予 了积 极 支持 的 , 中苏两党 高层 在人 民 解 放 战争 时期 保 持着 密 切联 系 。 〕随着 中国 国 民 党 政权 的垮 台 ,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 的革命取得 了胜利 , 苏联 方面感 到与 中国 国民党政府签订 的 《中苏友好 同盟 条 约 》让 中国共产党人继续 接受未 必适宜 , 而且联共 布 中央 、 包 括斯 大林本人深知该条 约 对 中国方面 的不平等性 , 并且表示 在适 当时机对该 条约 的有关条 款加 以 修改 。 困 毛泽 东在 新 中 国成 立仅两个月后就率 中国政府代表 团 出访苏联 的 目的 , 表面上看是为参加斯大林 的 寿辰 , 但其真正用 意是 为 同苏联签订一个新 的条约 , 即在政治上得到苏联 的强有力支持 , 在经济上获 得 苏联 的各项援 助 。 苏联方 面之所 以此时 同意 毛泽东访 问莫斯科 , 是 因为 中共在 国 内已 经夺取 全 国政权 。 无论从革命的利益 出发还是从地缘 战略 的角度 出发 , 它显然希望 同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 的 中国保持一种友好关 系 。 苏联 此时再也不需要像 以往那 样在对华关系问题上 与 中共和 国 民 党政府保持一种双重 的外 交关系 。 〔 」纵观此 时 的国际局 势 , 以美 国和苏联 为首 的两 大 阵 营 已 经 形 成 , 中共在长期 的革命斗争实践 和历史教训 中打消 了在苏美之 间保持平衡 、 作美苏桥梁 以及 “ 中立美 国 ” 等想法 , 而是采 取 了反 蒋 必 须 反 美 的政 策 。 中共 的上 述 做 法 正 是 出于 对 战后 国 际关 系发生新变化 的战略调整 的考 虑 , 而这种 战略调整恰好符合苏联 的革命利益 , 换 言之 , 符 合苏联在 远东 的战略利益 。 面对 战后 国际社会 的新格局 , 不仅新 中国需要 苏联作 为一个强大 的 军事 、 政 治 、 经济后 盾 , 苏联 更需要 中国作为其远东 的安全屏 障 , 与帝 国主义 阵营抗衡 。 对 毛泽东计划访苏 的考察 , 我们可 以 追溯 到解放 战争时期 。 早 在新 中国成立之前 , 毛泽东 曾至少 三次计划访 问苏联 , 但 由于 中国复 杂 的 战争 局 势 迫 使 毛 泽 东 的访 苏计 划一 再 拖延 和耽 搁 。 尽 管在此期 间 中苏两党保持着友好关 系 , 但 苏联 同 国 民党政府保持 的外 交关 系并未 中断 , 因此令苏联 方面感 到棘手 。 从 现 已 公 布 的档案文献 中完 全可 以得 到证 实 , 米 高扬 于 年 一 月 间秘 密访 问 中共 中央所 在 地 西 柏坡 时 就涉 及 了新 中 国成 立 后 中苏 关 系应 如 何 确 立 等 问 题 , 而刘少 奇在 年 一 月 间秘密访 问莫斯科 时强化 了新 型 中苏关系 的原则 , 明确 了毛 泽 东到访莫斯科 的时 间 , 即毛泽 东在 年底 , 中苏两 国建立外交关系后正式访 问苏联 。 汇 」 年 月 日 , 毛泽 东 以 中共 中央 的名义就其访 问莫斯科 的时 间 向 中国驻 苏联 大使王稼祥进行 了通报 。 次 日 , 周恩来在 同苏联驻 中国大使罗 申的会谈 中正式 向苏联 方面提 出毛泽东访 问苏联 的计划 。 毛泽东访 问莫斯科 的 目的是希望参加斯 大林 寿辰 的庆典活动 , 向斯 大林 亲 自表示 祝 贺 。 除同斯 大林建立私人联 系外 , 毛泽东在访 问期 间还准备提 出签订 中苏条约 问题 。 ‘“ 〕苏联 方面对 毛 泽 东 此 次 提 出访 问 苏 联 的计 划 给 予 了 及 时 答 复 , 表 示 “ 欢 迎 中 国 代 表 团 到 莫 斯 科 ” 。 川 《中苏友好 同盟 条约 》与 《中苏友好 同盟互 助条 约 》不 仅 签 约 背 景不 同 , 而且 在谈 判 内容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之比较 上同样存在巨大差异。前者是在苏联的巨大压力下进行的,而后者则具有明显的协商性,这种 差异直接影响到了后来签订的条约内容。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之前,国民党对签订条 约谈判持乐观态度,同时美国一再向中方建议应尽力在悬而未决的问题上与苏联达成正式协 议,并认为当时是中苏之间达成协议的最好时机。1945年6月30日,在中国行政院院长宋子 文率团抵达莫斯科拜见斯大林的过程当中,斯大林就已经暗示中方,协议肯定是要达成的,但 能否出兵东北、签订条约,首先要看中国方面能否满足苏联的要求。为此,斯大林提醒宋子 文,谈判的过程应当是艰苦的,要宋子文对此坚定信心,而且不要有丝毫疑虑。「2]的确如此, 在7月2日的正式会谈中,斯大林首先为谈判的前提划定了范围,那就是中方对《雅尔塔协 定》内容了解的程度和渠道来源。在确信中方确实了解《雅尔塔协定》的基本内容后,斯大林 才同意进行谈判,而所谈及的内容首先是外蒙古独立问题。宋子文以蒋介石认为外蒙古问题不 是目前急于解决的问题为由表示暂不予讨论,但斯大林坚持要求首先要解决外蒙古问题。在斯 大林看来,外蒙古作为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安全屏障具有特殊战略意义。如果苏联在外蒙古无自 卫之法律权,苏联将失去整个远东。13]而且,即使德日无条件投降,两国也还均是强国。正是 基于上述考虑,苏联在外蒙古必须享有自卫的法律权利。斯大林认为:外蒙古人民既不恩意加 人中国,也不愿意加入苏联,而是要求独立;对中国而言,同意外蒙古独立是利大于弊,反之 对中苏双方均属有害。斯大林强调,苏联建议与中国结为同盟的目的是加强苏联对日本的战略 地位,以两国的军事力量,再加上美英的力量,永远都能战胜日本;其之所以提出对旅大、库 页岛南部以及外蒙古的要求,目的同样是加强反对日本的战略地位。「13]p4) 关于大连问题,宋子文指出:“《雅尔塔协定》关于1904年因受日本诡诈攻击所害之俄方 昔日权益应予恢复”的声明似乎过于笼统,要加以分析。斯大林解释这指的并非是对中国方面 的权益,而是针对苏联与日本的关系。斯大林要求在港口的管理上,特别是苏联使用的港湾的 条件上应比1898年条约①的规定有所改善。如果能以该条约为基础,并加以改善,将是件大 好事。宋子文表示,港口的管理权应属中国,但因苏联是最大的航运国家之一,所以优越的商 业地位应属中苏两国。宋子文强调,该条约是同帝俄政府所签订的,加上目前期限已满,而且 不存在当年的战争形势,因此不应该以该条约为基础。斯大林反驳道,不仅需要签订新的条 约,而且还要更多的权益;不仅是对各国开放,而且要保证苏联在港口的优越地位。斯大林明 确地提出,苏联需要一个不冻港,如果苏联对中东铁路所经过的港口没有若干权力,要中东铁 路还有什么用。【13](.5)关于旅顺军港问题,宋子文强调不愿意再有租借地,希望中苏两国共同 使用港口。斯大林表示,尽管理解中方的请求,而且不愿意做有害中国的先例,但可以找到更 合适的词语代替,旨在达到自己的目的。关于中东铁路问题,斯大林认为,该铁路为旅顺军港 使用,也为海参藏与西伯利亚建立联系,中苏双方共同经营,所有权应归铁路的建设者(即苏 联一笔者注),将来归中国所有,期满后苏联立即撤出该铁路。 应当指出,正是在此次会谈中,双方提到了中国的内政,包括了国民党与中共的关系问题 以及苏联在该问题上的立场。斯大林认为国共关系问题是中国的内部问题,他之所以感兴趣是 因为关心中国的前途。这里所要强调的是,正是斯大林的上述立场促使了国共之间的再度谈 判,并于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双十协定》。面对斯大林咄咄通人的态度,宋子文当日致 ①指1898年3月27日中俄两国签订的《旅大租地条约》,又称《中俄会订条约》。该条约规定租期25 年,俄国以此取得了旅顺口、大连湾及其以北陆地的租借权。 .97· C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中苏友 好 同盟 条约 》与 《中苏友好同盟 互助 条约 》之 比较 上 同样存在 巨大差异 。 前 者是在苏联 的巨 大压力下进行 的 , 而后者则具有 明显 的协商性 , 这种 差异 直接影 响到 了后来签订 的条约 内容 。 在 《中苏友好 同盟 条约 》签订之前 , 国民党对 签订条 约谈判持乐观态 度 , 同时美 国一 再 向中方 建议应 尽 力在 悬 而 未决 的 问题 上 与苏联 达 成 正 式 协 议 , 并认 为 当时是 中苏之 间达成协议 的最好 时机 。 年 月 日 , 在 中国行 政 院院长宋 子 文率团抵达莫斯科拜见斯 大林 的过 程 当中 , 斯 大林就 已 经 暗示 中方 , 协议肯定是要 达成 的 , 但 能否 出兵东北 、 签订 条 约 , 首先要 看 中 国方 面 能否 满足 苏联 的要 求 。 为 此 , 斯 大林 提 醒宋 子 文 , 谈判 的过程应 当是艰 苦 的 , 要宋 子文对此 坚 定 信心 , 而且 不 要 有 丝毫 疑 虑 。 〔‘ 〕的确 如此 , 在 月 日的正式会谈 中 , 斯 大林 首 先 为谈 判 的前 提 划 定 了范 围 , 那 就是 中方 对 《雅 尔塔 协 定 》内容 了解 的程度和渠道来 源 。 在确信 中方确实 了解 《雅尔塔协定 》的基本 内容后 , 斯大林 才 同意进行谈判 , 而所谈及 的内容 首先是外 蒙古独立 问题 。 宋子文 以 蒋介石认为外蒙古问题不 是 目前 急于解 决 的问题为 由表示暂不予讨论 , 但斯大林坚持要求首先要 解决外 蒙古 问题 。 在斯 大林看来 , 外蒙古作为苏联在远东地 区 的安全屏 障具有 特殊 战略 意义 。 如果 苏联在外 蒙古无 自 卫之法律权 , 苏联将失 去整个远东 。 〔‘“了而且 , 即使德 日无条件投 降 , 两 国也 还 均 是强 国 。 正 是 基 于上述考虑 , 苏联在外蒙古必须享 有 自卫 的法律权利 。 斯 大林认为 外蒙古人 民既不愿 意加 入 中国 , 也不 愿意加人苏联 , 而是要求独 立 对 中国而言 , 同意外蒙古独立 是利大 于弊 , 反 之 对 中苏双方 均属有 害 。 斯 大林 强调 , 苏联建议 与 中国结 为 同盟 的 目的是加 强苏联对 日本 的战略 地位 , 以 两 国的军事力量 , 再加上美英的力量 , 永远 都能战胜 日本 其之所 以提 出对旅大 、 库 页 岛南部 以及外 蒙古 的要 求 , 目的同样是加强反对 日本 的战略地位 。 〔‘ , 关于大连 问题 , 宋子文指 出 “ 《雅 尔塔协定 》关于 年 因受 日本诡诈攻击所 害之俄方 昔 日权益应 予恢复 ” 的声 明似乎过于笼统 , 要加 以分析 。 斯 大林解释这指 的并非是对 中国方面 的权益 , 而是 针对苏联 与 日本 的关 系 。 斯大林要求在港 口 的管理上 , 特别是苏联使用 的港湾 的 条件上应 比 年条 约 ① 的规定 有所改 善 。 如果能 以 该条约 为基础 , 并 加 以 改 善 , 将 是件 大 好事 。 宋 子文表示 , 港 口 的管理权应属 中国 , 但因苏联 是最 大 的航运 国家之一 , 所 以 优越 的商 业 地位应 属 中苏两 国 。 宋子文 强 调 , 该条约是 同帝俄政府所签订 的 , 加上 目前期 限 已 满 , 而且 不存在 当年 的战争 形 势 , 因此 不 应 该 以 该条 约 为基 础 。 斯 大林 反 驳 道 , 不 仅 需 要签 订 新 的条 约 , 而且 还要 更多 的权益 不仅是对各 国开放 , 而且要保证苏联在 港 口 的优越地 位 。 斯 大林 明 确地 提 出 , 苏联需要 一个不冻港 , 如果 苏联对 中东铁路所经过 的港 口 没有若干权力 , 要 中东铁 路还有什么用 。 〔‘” · 关于旅顺 军港 间题 , 宋子文 强调不愿意再有租借地 , 希望 中苏两 国共 同 使用 港 口 。 斯 大林表示 , 尽管理解 中方 的请求 , 而且不 愿意做有害中国 的先例 , 但 可 以找到更 合适 的词语代替 , 旨在达 到 自己 的 目的 。 关于 中东铁路 问题 , 斯 大林认为 , 该铁路 为旅顺军港 使用 , 也 为海参威与西伯利亚建立联 系 , 中苏双方共 同经营 , 所有权应 归铁路的建设者 即苏 联 — 笔者注 , 将来归 中国所有 , 期满 后苏联立 即撤 出该铁路 。 应 当指 出 , 正是 在此次会谈 中 , 双方 提 到 了 中国的内政 , 包括 了 国 民党与 中共 的关系 问题 以及 苏联在该 问题上 的立场 。 斯大林认为 国共关系 问题是 中国的内部 问题 , 他之所 以感兴趣是 因为关 心 中国的前途 。 这 里 所 要 强 调 的是 , 正 是 斯 大林 的上 述 立 场 促 使 了 国共 之 间 的再 度谈 判 , 并 于 年 月 日签订 了 《双 十协定 》 。 面对斯大林 咄咄逼人 的态度 , 宋子文 当 日致 ① 指 年 月 日 中俄 两 国 签订 的 《旅 大租 地 条 约 》 , 又 称 《中俄会订 条 约 》 。 该 条 约 规 定租 期 年 , 俄 国以 此取得 了旅顺 口 、 大连湾及其 以 北 陆地 的租借权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4年第2期 电蒋介石称:“本日谈话时,对东三省比较满意,外蒙问题则成僵局。”14们宋子文将斯大林提出 的外蒙古独立问题、旅大的租借期限问题和苏联对待中共的态度问题向蒋介石做了详尽汇报, 请蒋介石指示在斯大林坚持其主张的情况下应如何处理。1945年7月5日,国民党中央举行 高级官员会议对中苏谈判的条件做出决定。次日,蒋介石把会议决定的主要内容电传宋子文, 要求其在谈判中切实交涉:(1)东北三省的领土、主权和行政必须完整。旅顺军港的行政管理 权必须由中国主管,军港可以和苏联共同使用,但不是共同管理。大连为自由港,按照各国自 由港管理的范例使用,但行政权由中国主管。中东铁路可以同苏联共同经营,但不是双方共同 管理。(2)新疆的伊犁和整个新疆沦陷区必须完全恢复,中苏双方应依照以往的协定共同在边 界地区清剿土匪。阿尔泰地区应属新疆。(3)中共对军令、政令必须完全由中央统一指挥,按 照各国政党和国家法令的原则,政府将一视同仁,正式召开国会。政府改组时可容纳中共进人 行政院。(4)中国必须统一到如此程度才可以按三民主义原则主动提出外蒙古问题,计划由外 蒙古人民用投票的方式解决。如果投票结果是外蒙古独立,那么政府将正式提请国会正式通过 后,方可宜布独立,但必须是在抗战结束之后。 1945年7月9日,在中苏双方举行的最重要的第四次会谈中,宋子文首先宣读了蒋介石 的电报指示:“中国政府今愿以最大牺牲与诚意,寻求中苏关系根本之解决,扫除今后一切可 能之纠纷与不快,籍获两国彻底之合作,以完成孙总理在日与苏联合作之遗志,中国最大之需 要为求领土主权及行政之完整,与国内真正之统一,于此有三项问题切盼苏联政府予以充分之 同情与援助,并给以具体而有决心之答复。”蒋介石要求苏联答复的问题如下:(1)满洲领土 主权与行政完整。为了中苏共同的利益出发,中国准备共同使用旅顺军港,大连辟为自由港, 期限为20年;旅大的行政管理权应属于中国,目的是保证中国在满洲的主权真正完整。中东、 南满铁路干线可以与苏联共同经营,利润平均分配,但铁路所有权应属中国,铁路支线及铁路 本身以外的经营不包括在共同经营范围之内,期限为20年。(2)新疆在最近一年内发生叛乱, 导致中苏交通中断,商业贸易无法维持,希望苏联能按照从前签订的协定,与中方一道平定叛 乱,使得贸易交通得以恢复。阿尔泰山脉原属新疆,应该仍然是新疆的一部分。(3)中国共产 党有自己单独的军事和行政组织,由于其军令和政令未能归中央统一,深盼苏联只对中央政府 予以所有精神和物资上的援助,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的一切援助应以中央政府为限。蒋介石在 提出上述三个要求外表示:“中国政府以外蒙问题既为中苏两国关系结症之所在,为中苏共同 利害与永久和平之计,愿于击败日本及上述三项由苏联政府接受之后,准许外蒙之独立,为避 免纠纷起见,拟采取公民投票方式,投票以后中国政府当宣布外蒙之独立。”]蒋介石同时在 电报中对外蒙古的疆界范围做出明确划定,即以中国旧地图为准。斯大林在听完蒋介石的电报 内容后,对宋子文以蒋介石电报为基础进行谈判的方式顿为满意。尽管中苏双方在外蒙古的独 立、其主权和宗主权问题上的理解和看法有很大分歧,但这丝毫没影响谈判的继续。斯大林做 出承诺:关于满洲问题,他已宣称并愿意做出任何中方希望得到的声明,苏联完全承认中国在 满洲的主权。关于中国共产党,斯大林表示并不予以支持,也没有支持的意向。他认为中国只 有一个政府,如果中国国内还有另一个政府,自称为政府,应当由中国自己去解决。关于蒋介 石提出的只援助中央政府的要求,斯大林表示自己从来都是这么做的。斯大林强调,自己愿意 同中国真诚相处,保持同盟国之间的应有关系。在8月12日的第九次会谈中,中苏双方就一 系列技术性问题进行磋商,苏方继续坚持一直以来在中长铁路局局长和军事委员会问题上所持 的立场,强调旅顺市区的行政不能划归中国的原则,令中方难以接受,但中方谈判代表宋子文 ·98· C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当代 中国史研究 年第 期 电蒋介石称 “ 本 日谈话时 , 对 东三省 比较满意 , 外蒙 问题则成僵局 。 ” 〔‘ 〕宋子 文将斯大林 提 出 的外蒙古独立 问题 、 旅 大 的租借期 限问题和苏联 对 待 中共 的态度 问题 向蒋介石 做 了详尽 汇报 , 请蒋介石 指示在斯大林坚持其 主 张 的情况 下应 如何处 理 。 年 月 日 , 国 民党 中央 举 行 高级官员会议对 中苏谈判 的条件做 出决定 。 次 日 , 蒋介石 把会议决定 的 主要 内容 电传宋 子 文 , 要求其在谈判 中切实交涉 东北 三省 的领 土 、 主权和行政必须完整 。 旅顺军港 的行政 管理 权必须 由中国主管 , 军港可 以 和 苏联共同使用 , 但不是共 同管理 。 大连为 自由港 , 按 照各 国 自 由港管理 的范 例使用 , 但行政权 由中国主管 。 中东铁路可 以 同苏联共 同经 营 , 但 不是 双方共 同 管理 。 新疆 的伊犁和整个新疆 沦陷区 必须完全恢复 , 中苏双方应依照 以往 的协定共同在边 界地 区 清剿土 匪 。 阿尔泰地 区 应 属新疆 。 中共对军令 、 政令必须完全 由中央统一 指挥 , 按 照各 国政党 和 国家法令 的原则 , 政府将一视 同仁 , 正式 召开 国会 。 政府改组 时可容纳 中共进人 行政 院 。 中国必须统一 到如此程度才可 以按 三 民主义原则 主动提 出外蒙古 问题 , 计划 由外 蒙古人 民用 投票 的方式解决 。 如果投票结果是外蒙古独立 , 那么政府将正式提请 国会正式通过 后 , 方可宣布独立 , 但必 须是在抗 战结束之后 。 年 月 日 , 在 中苏双方举 行 的最 重要 的第 四 次会谈 中 , 宋 子 文首 先 宣读 了蒋介 石 的电报指示 “ 中国政府今愿 以最大牺牲 与诚 意 , 寻求 中苏关系根 本之解 决 , 扫 除今后 一 切 可 能之 纠纷 与不 快 , 籍获两 国彻底之合作 , 以完成孙 总理在 日与苏联 合作之遗 志 , 中国最大之需 要 为求领 土 主权及行政之完整 , 与 国内真正之统一 , 于此有三项 问题切盼苏联政府予 以充分之 同情 与援助 , 并 给以 具体而有决心之答复 。 ” 蒋介石要求苏联答 复 的 问题如下 满洲领土 主权 与行政完整 。 为 了中苏共 同的利益 出发 , 中国准备共 同使用 旅顺军 港 , 大连辟 为 自由港 , 期 限为 年 旅大 的行政管理权应属 于 中国 , 目的是保证 中国在满洲 的主权真正完整 。 中东 、 南满铁路干线可 以与苏联共 同经 营 , 利润平均分配 , 但铁路所有权应属 中国 , 铁路支线及铁路 本身 以外 的经 营不包括在共 同经 营范 围之 内 , 期 限为 年 。 新疆在最近一 年 内发生叛 乱 , 导致 中苏交通 中断 , 商业 贸易无法 维持 , 希望苏联能按照从前签订 的协定 , 与 中方一道平定叛 乱 , 使得 贸易交通得 以恢 复 。 阿尔泰 山脉原属新疆 , 应该仍然是新疆 的一部分 。 中国共产 党有 自己单独 的军事 和行政组织 , 由于其军令和政令未能归 中央统一 , 深 盼苏联 只对 中央 政府 予 以所有精神和物资上 的援助 , 苏联 政府 向中国提供 的一切援助应 以 中央政府为 限 。 蒋介石在 提 出上述 三个要求外表示 “ 中国政府 以外蒙 问题 既 为 中苏两 国关 系结症之所 在 , 为 中苏共 同 利 害与永久和平之计 , 愿 于击败 日本及上述 三项 由苏联政府接受之后 , 准许外蒙之独立 , 为避 免纠纷起见 , 拟采取公 民投票方 式 , 投 票 以后 中国政府 当宣 布外 蒙之 独立 。 ” 〔‘ 〕蒋介石 同时在 电报 中对外蒙古 的疆界范 围做 出明确划定 , 即 以 中国旧 地 图为准 。 斯大林在 听完蒋介石 的 电报 内容后 , 对宋 子文 以蒋介石 电报为基础进行谈判 的方式颇 为满意 。 尽 管 中苏双方在外蒙古 的独 立 、 其主权和宗 主权 问题上 的理解和看法有很 大分歧 , 但这 丝毫没影 响谈判 的继 续 。 斯大林做 出承诺 关于满 洲问题 , 他 已宣称并愿 意做 出任何 中方希望得到的声 明 , 苏联 完全承认 中国在 满洲 的主权 。 关于 中国共产 党 , 斯大林表示并不予 以支持 , 也没有支持 的意 向 。 他认为 中国只 有一个政府 , 如果 中国国内还 有另一个政府 , 自称为政府 , 应 当由中国 自己去解决 。 关 于蒋介 石 提 出的只援助 中央政府 的要求 , 斯大林表示 自己从来都是这 么做的 。 斯大林强调 , 自己愿 意 同中国真诚 相处 , 保持同盟 国之 间的应有关 系 。 在 月 日的第 九 次会谈 中 , 中苏双 方就 一 系列技术性 问题进行磋 商 , 苏方继 续坚持一直 以来在 中长铁路局局 长和军事委员会 问题上所持 的立场 , 强调旅顺 市 区 的行政不 能划 归 中国的原则 , 令 中方难 以 接受 , 但 中方谈判代表宋 子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