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国际史研究专栏 编者按:冷战国际史(CoH W ar In temationalH istory)的研究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各国档案文献的陆续解密 和开放,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的显学,在中国也被称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 研究中心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并重点加强资料建设,不断扩大对外交往,目前已被国 际学界视为世界最重要的冷战史研究基地之一。在这一基础上,中心已连续承担了4个重大课题,即“苏俄 史专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美国对华情报评估解密档案的整理与研究”(上 海市社科规划重大课题)、“冷战与中苏同盟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冷战时期美国重大外交政策研 究”(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们从这些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项目中,挑选部分研究成果刊登于此。 本期刊发的组文章,在充分利用中国、俄国、美国档案文献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了中苏同盟建立初期的 曲折过程,在冷战爆发后美苏第次走向高层接触中美国政策的演变,以及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政府 处理国内外危机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方式。本专栏欢迎海内外学人热诚赐稿,为推动和深化中国的冷战国际 史研究而共同努力。 求之不易的会面: 中苏两党领导人之间的试探与沟通 一关于中苏同盟建立之背景和基础的再时论(之) 沈志华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上海,200241)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中共曾对美表示好感,希望美国能帮助中国走向民主和繁荣。 美国政府最后确定的“扶蒋反共”方针迫使中共不得不转向寻求苏联的帮助。1947年底国共内战已经胜负 分明.斯大林开始考虑转变对华政策,支持和帮助中共。但在冷战格局下又顾虑重重,担心引起美国的千预. 所以一再推迟毛泽东访问莫斯科的时问。1949年初毛泽东坚决拒绝国共和谈,也反对苏联出面调停。斯大 林决定派遣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前往中国,详细了解中共的立场和各项方针,以便最终确定苏联的对华政 策。 关键词:毛泽东:斯大林:中苏关系:冷战 关于中苏同盟建立的问题,是冷战国际史研究 成固然是战后世界历史上值得注意的问题,但那毕 中的重大课题。其意义在于,1947年冷战格局的形 竞还只是欧洲的事情。而150年中苏同盟条约签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为05BSS005):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为B406)。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冷战国际史研究专栏 编者按: 冷战国际史 ( Co ld W ar In ternationalH istory)的研究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各国档案文献的陆续解密 和开放, 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的显学, 在中国也被称为 /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 0。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 研究中心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并重点加强资料建设, 不断扩大对外交往, 目前已被国 际学界视为世界最重要的冷战史研究基地之一。在这一基础上, 中心已连续承担了 4个重大课题, 即 /苏俄 史专题研究 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美国对华情报评估解密档案的整理与研究 0 (上 海市社科规划重大课题 )、/冷战与中苏同盟研究 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冷战时期美国重大外交政策研 究 0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我们从这些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项目中, 挑选部分研究成果刊登于此。 本期刊发的一组文章, 在充分利用中国、俄国、美国档案文献的基础上, 分别讨论了中苏同盟建立初期的 曲折过程, 在冷战爆发后美苏第一次走向高层接触中美国政策的演变, 以及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政府 处理国内外危机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方式。本专栏欢迎海内外学人热诚赐稿, 为推动和深化中国的冷战国际 史研究而共同努力。 求之不易的会面: 中苏两党领导人之间的试探与沟通 * ) ) ) 关于中苏同盟建立之背景和基础的再讨论(之一) 沈 志 华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 , 上海, 200241) 摘 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 中共曾对美表示好感, 希望美国能帮助中国走向民主和繁荣。 美国政府最后确定的/ 扶蒋反共0方针迫使中共不得不转向寻求苏联的帮助。 1947年底国共内战已经胜负 分明, 斯大林开始考虑转变对华政策, 支持和帮助中共。但在冷战格局下又顾虑重重, 担心引起美国的干预, 所以一再推迟毛泽东访问莫斯科的时间。 1949年初毛泽东坚决拒绝国共和谈, 也反对苏联出面调停。斯大 林决定派遣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前往中国, 详细了解中共的立场和各项方针, 以便最终确定苏联的对华政 策。 关键词: 毛泽东; 斯大林; 中苏关系; 冷战 关于中苏同盟建立的问题, 是冷战国际史研究 中的重大课题。其意义在于, 1947年冷战格局的形 成固然是战后世界历史上值得注意的问题, 但那毕 竟还只是欧洲的事情。而 1950年中苏同盟条约签订, 1 *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为 05BSS005);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 (项目批准号为 B406)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则把冷战引向了亚洲,由于社会主义阵营在欧亚大 以来,俄国学者齐赫文斯基和列多夫斯基利用他们 陆连成了一片,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便从 在俄国的特殊地位,发表了一些有关的档案文献。四 大西洋扩展到西太平洋沿岸一冷战从此具有了全 这本来是一个极好的从中苏关系角度切入问题的机 球意义。 会,但是,由于俄国文献披露的某些情况与中共以往 近十几年来,由于俄国和中国档案的解密,关于 实行的政策有出入,从而有些档案的真实性在中国 同盟建立本身,即中苏同盟条约签订的过程及其内 受到许多人的质疑,这多少妨碍了研究者对问题的 涵的研究,己经十分深入。虽然存在不同看法,但就 继续讨论。% 史实而言,所存疑团已大体解开。然而,关于这一 当然,俄国学者当时披露的这批文件数量有限, 同盟得以建立的背景和基础的研究.还显得比较粗 未成系统,且引用和发表时常带有主观色彩,也是人 浅。20年来中国和西方学者一直在研究中共“一边 们难以全面和深入展开研究的一个原因。”这一情 倒”的政策,并对其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较为深 况在2005年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一年,俄罗斯科学 入的讨论。④这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资料的 院远东研究所编辑出版了《二十世纪俄中关系:文 缺乏,上述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中国政策或中美关系 献与资料第5卷(共2册),公布的是1946年至 的角度,而没有或很少从中苏关系的角度进行探讨。 1950年初的苏联历史档案。再加上该书第4卷第2 即使涉及中苏关系,也都是比较粗略和笼统的描述。 册(2000年出版)公布的1945年的档案,这三本档 就研究对象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1995年 案集公布的1945一1950年中苏关系档案资料共 1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可参见:沈志华、网察洛夫:《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愿望和结果》.《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 3960页,第3期,第46一70页:杨奎松:《中苏国家利益与民族感情的最初碰撞一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为背景》.《历史研究》 2001年第6期,第1B一119页:迪特·海因茨希:《中苏走向同盟的艰难历程》,张文武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沈志华:《中苏条约谈 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所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39一55页:沈志华:《关于中苏条约谈判研究中的几个争议问题一再谈冷战史研 究中史料的解读与利用》,《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第57一68页。笔者在最后一篇文章中列举了几个尚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④在这方面比较有见地的论著,中国学者有资中筠:《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1945一1950)》.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陶文钊: 《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决策》,《党的文献》990年第5期,第80一86页:牛军:《中苏同盟的起源》,《仲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第13-184页: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刘建平:《毛泽东的美国观与新中国“一边倒”国际战 略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第155一171页:牛军:《1945一1949年的美苏国共关系》《历史研究》202年第2期,第84一103 页:章百家:《中共对外政策和新中国外交史研究的起步与发展》.《当代中国史研究》202年第5期,第88一10页:孔寒冰:《并非一方选择的 结果一论新中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产生》.饿罗斯研究》2003年第3期,第81一87页。西方学者有John Carv:M ichael Sheng0dd A me W estad and Chen Jian Rethnk ng the Lost Chance n Ch na",D pbm atic H istory.Vol 21 W inter 1997 pp 71-115:Fredrick C Tewves The Establishm ent and Consoliation of the New Regme 1949-1947,Roderick M adanuhar The Po liics of Chna the Eras ofM ao and Deng Can brilge CabrigeU niversity Press 1997 pp 586 Chen Jian M ao s Chna and he CoH W ar ChapelH ill&London TheU niersity ofNorth Camolina Press 2001 John Carver The Opportn ity Costs ofM ao's Forg Po liy Choices The Chna bumal No49 lanuary 2003 pp 127-136 Chen Jian How to Pur sue a Critica lH isbry ofM ao's Fore gn Poliy The China Jou mal№49 January2003pp137一142。关于西方学者争论问题的介绍,详见陶季色: 《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对新中国“一边倒”政策的研究述评》《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55一58页。 四C3》··iAA灶,.A出±A&HA#3N2319496/1A的。AE玉AAN1994的4-5h132- 1404》··%it8%N· ·%AN2士3eA五(Toa-n万a19496)1/A2%fμ出1A3A瓶制±1995地2b 96-11L63h94-105e1A3AA设Aμ主0A%#°A°Aw城P。0A金30D1-a日地51949阳1/AA2%fμ出1A AiA%士地41996h66-83地5b84-9共31得%TA%1。·AA卧松°五I城±A··A少f%1/2清%1μ1AAA%± 200m66117-122E1A±AA%fA当%1出I±.,A°元AAM30our下1947日/1AA2⅓fμ51AAAM%士2001旧,656 119-122。 %例如.列多夫斯基关于米高扬秘密访华的文章发表后,因米高扬在报告中说中共曾提出掌握政权后将把民主党派赶下政治舞台的说 法,与中共当时的实际做法及中共在党内文件中表述的对待资产阶级党派的立场完全不同,便有人撰文对此提出质疑,甚至直接否认俄国档案 的真实性。见薛衔天、王晶:《关于米高扬访问西柏坡问题一评(米高扬访华秘密使命〉》《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3期:田松年:《与民主党 派长期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基本政策》,《党的文献》1999年第5期:沈正乐:化米高扬报告”中关于毛泽东的一个重要思想质疑》 《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6期:张士义:《米高扬“报告”质疑》.《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在笔者看来.毛泽东1947年11月30日电 报说要像苏联一样实行一党制,只是在试探斯大林的态度。因为一直没有得到答复,在1948年3月30日的电报中毛泽东又说其他党派将来 参加中共组建的中央政府“是必要的和有益的”。斯大林在11月30日电报的那句话旁边划上双重竖线,说明他很注意这个说法,但他并没有 答复毛泽东。直到毛泽东4个月再来电改变了说.斯大林才回电,对11月30日电说法表示怀疑,而完全赞同3月30日的主张。见1947年12 月10日库兹涅佐夫给斯大林的报告, ,45Ⅲ.11.330片1B-1711AA2%%fμ1A3AMA灶2000e64118-1201948年3月 30日毛泽东致斯大林电,4月20日斯大林致毛泽东电. ,μ.45▣.1.330%1828 ,4.39▣.1A31%28-296331 %2966398-403411-412 片笔者的依据是,当时的资料对毛泽东访苏问题的论述(《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第一章,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B年),就有诸 多纰漏。 2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则把冷战引向了亚洲, 由于社会主义阵营在欧亚大 陆连成了一片,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便从 大西洋扩展到西太平洋沿岸)) ) 冷战从此具有了全 球意义。 近十几年来, 由于俄国和中国档案的解密, 关于 同盟建立本身, 即中苏同盟条约签订的过程及其内 涵的研究, 已经十分深入。虽然存在不同看法, 但就 史实而言, 所存疑团已大体解开。¹ 然而, 关于这一 同盟得以建立的背景和基础的研究, 还显得比较粗 浅。20年来中国和西方学者一直在研究中共/ 一边 倒 0的政策, 并对其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较为深 入的讨论。º 这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由于资料的 缺乏, 上述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中国政策或中美关系 的角度, 而没有或很少从中苏关系的角度进行探讨。 即使涉及中苏关系, 也都是比较粗略和笼统的描述。 就研究对象而言,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 1995年 以来, 俄国学者齐赫文斯基和列多夫斯基利用他们 在俄国的特殊地位, 发表了一些有关的档案文献。» 这本来是一个极好的从中苏关系角度切入问题的机 会, 但是, 由于俄国文献披露的某些情况与中共以往 实行的政策有出入, 从而有些档案的真实性在中国 受到许多人的质疑, 这多少妨碍了研究者对问题的 继续讨论。¼ 当然, 俄国学者当时披露的这批文件数量有限, 未成系统, 且引用和发表时常带有主观色彩, 也是人 们难以全面和深入展开研究的一个原因。½ 这一情 况在 2005年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一年, 俄罗斯科学 院远东研究所编辑出版了 5二十世纪俄中关系: 文 献与资料 6第 5 卷 (共 2册 ), 公布的是 1946 年至 1950年初的苏联历史档案。再加上该书第 4卷第 2 册 ( 2000年出版 )公布的 1945年的档案, 这三本档 案集公布的 1945) 1950 年中苏关系档案资料共 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年第 1期 ¹ º » ¼ ½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可参见: 沈志华、冈察洛夫: 5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4的签订: 愿望和结果6, 5中共党史研究61998年第 2期, 第 39) 60页, 第 3期, 第 46) 70页; 杨奎松: 5中苏国家利益与民族感情的最初碰撞) ) ) 以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4签订为背景6, 5历史研究 6 2001年第 6期, 第 103) 119页; 迪特# 海因茨希: 5中苏走向同盟的艰难历程6, 张文武等译,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1年; 沈志华: 5中苏条约谈 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6, 5历史研究62001年第 2期, 第 39) 55页; 沈志华: 5关于中苏条约谈判研究中的几个争议问题) ) ) 再谈冷战史研 究中史料的解读与利用6, 5史学月刊62004年第 8期, 第 57) 68页。笔者在最后一篇文章中列举了几个尚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在这方面比较有见地的论著, 中国学者有资中筠: 5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 ( 1945) 1950) 6,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87年; 陶文钊: 5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0决策6, 5党的文献6 1990年第 5期, 第 80) 86页; 牛军: 5中苏同盟的起源6, 5中国社会科学61996年第 2期, 第 183 - 184页; 杨奎松: 5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6,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9年; 刘建平: 5毛泽东的美国观与新中国/ 一边倒0国际战 略的形成6, 5中国社会科学6 1999年第 5期, 第 155) 171页; 牛军: 5 1945) 1949年的美苏国共关系6, 5历史研究6 2002年第 2期, 第 84) 103 页; 章百家: 5中共对外政策和新中国外交史研究的起步与发展6, 5当代中国史研究6 2002年第 5期, 第 88) 100页; 孔寒冰: 5并非一方选择的 结果) ) ) 论新中国初期/ 一边倒0外交政策的产生6, 5俄罗斯研究62003年第 3期, 第 81) 87页。西方学者有 John Carver, M ichael Sheng, Odd A rneW estad, and Chen Jian, / Reth ink ing the Lost Ch ance in Ch ina0, D ip lom atic H istory, V o.l 21, W inter 1997, pp. 71) 115; Fredrick C. T eiw es, / The E stab lishm en t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New Reg im e, 1949) 19470, RoderickM acFarquhar, The Po litics of Ch ina: the E ras ofM ao andDeng, C am bridge: C am bridgeU n iversity Press, 1997, pp. 5) 86; Ch en Jian, M aops Ch ina and the ColdW ar, C hapelH ill& London: Th eU n iversity ofNorth Carolina Press, 2001; John Carver, The Opportun ity Costs ofM aops Foreign Po licy Choices, The Ch ina Journa,l l 49, Janu ary 2003, pp. 127) 136; C hen Jian, H ow to Pursue a Critica lH istory ofM aops Fore ign Policy, The C h ina Jou rna,l l 49, January 2003, pp. 137) 142。关于西方学者争论问题的介绍, 详见陶季邑: 5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对新中国/一边倒0政策的研究述评6, 5当代中国史研究62005年第 2期, 第 55) 58页。 ºÇ³º ¿Ã¼º» . . ¶Â¶ÁºÃ¼± . . ı½º¿±Ã ±À ¹ÏµÅ¿À¾ ³ Ñ¿ ³±Â¶ 1949´. / / À³±Ñ º ¿À³¶» Ê ±Ñ ºÃÄÀºÑ, 1994, l 4) 5, Ã. 132) 140; ¶µÀ³Ã¼º» . . ¶¼Â¶Ä¿±Ñ ¾ ºÃÃºÑ . . º¼ÀÑ¿±³ ºÄ±» ( Ñ¿ ± - ƶ ± 1949´. ) / / ÂÀ²½¶¾ Í µ±½Î¿ ¶´À ³ÀÃÄÀ¼±, 1995, l 2, Ã. 96) 111, l 3, Ã. 94 - 105; º¹ºÄ ³ Àü³Å µ¶½¶´±È ºº À¾ ¾ Å¿ ºÃĺɶüÀ» ±Âĺ º ºÄ±Ñ ³ º Ð ¿ ¶ - ± ´Åö 1949´. / / ÂÀ²½¶¾ Í µ±½Î¿¶´À ³ÀÃÄÀ¼±, l 4, 1996, Ã. 66) 83, l 5, Ã. 84) 94; ³¶ ͽ¶´Â±¾ ¾ Í º ¹ Á¶Â¶Áº üº ±À ¹ÏµÅ¿±Ã . . ı½º¿Í ¾ / / ÂÀ²½¶¾ Í µ±½Î¿¶´À ³ÀÃÄÀ¼±, 2000, l 6, Ã. 117 - 122; Ë ¶ ±¹ À ͽ¶´Â±¾ ¾ ¶ ±À ¹ÏµÅ¿± . . ı½º¿ Å ÀÄ 30 ¿ÀÑ Ñ 1947´. / / ÂÀ²½¶¾ Í µ±½Î¿¶´À ³ÀÃÄÀ¼±, 2001´. , l 5, Ã. 119) 122。 例如, 列多夫斯基关于米高扬秘密访华的文章发表后, 因米高扬在报告中说中共曾提出掌握政权后将把民主党派赶下政治舞台的说 法, 与中共当时的实际做法及中共在党内文件中表述的对待资产阶级党派的立场完全不同, 便有人撰文对此提出质疑, 甚至直接否认俄国档案 的真实性。见薛衔天、王晶: 5关于米高扬访问西柏坡问题) ) ) 评3米高扬访华秘密使命46, 5近代史研究61996年第 3期; 田松年: 5与民主党 派长期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基本政策6, 5党的文献61999年第 5期; 沈正乐: 5/ 米高扬报告0中关于毛泽东的一个重要思想质疑 6, 5中共党史研究61999年第 6期; 张士义: 5米高扬/ 报告0质疑6, 5当代中国史研究62000年第 1期。在笔者看来, 毛泽东 1947年 11月 30日电 报说要像苏联一样实行一党制, 只是在试探斯大林的态度。因为一直没有得到答复, 在 1948年 3月 30日的电报中毛泽东又说, 其他党派将来 参加中共组建的中央政府/ 是必要的和有益的0。斯大林在 11月 30日电报的那句话旁边划上双重竖线, 说明他很注意这个说法, 但他并没有 答复毛泽东。直到毛泽东 4个月再来电改变了说, 斯大林才回电, 对 11月 30日电说法表示怀疑, 而完全赞同 3月 30日的主张。见 1947年 12 月 10日库兹涅佐夫给斯大林的报告, , Æ. 45, À . 1, µ. 330, ½. 13) 17 / / ÂÀ²½¶¾ Í µ±½Î¿¶´À ³ÀÃÄÀ¼±, 2000, l 6, Ã. 118) 120; 1948年 3月 30日毛泽东致斯大林电, 4月 20日斯大林致毛泽东电, , Æ. 45, À . 1, . 330, ½. 18) 28, , Æ. 39, À . 1, µ. 31, ½. 28) 29, 6331, l 296, Ã. 398) 403、411) 412。 笔者的依据是, 当时的资料对毛泽东访苏问题的论述 ( 5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6第一章,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年 ), 就有诸 多纰漏
沈志华:求之不易的会面:中苏两党领导人之间的试探与沟通 815件之多,此外还有作为附录的几十个文件。 在1944年夏天与美军赴延安观察组的接触中,毛泽 其中有关中苏领导人接触的50份最新文件已译 东反复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和意愿。7月23日第一 成英文在美国发表。④在这方面,中国档案文献 次与美国外交官谢伟思见面时,毛泽东就不无用意 的公布也有了很大进展。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地一再表示:中国共产党人“首先是中国人”。“一 和中央档案馆于2005年和2008年分别出版了 个月后,在8月23日的长谈中,毛泽东多次询问谢 刘少奇(1949-1952年)和周恩来(1949-1950 伟思美国对中共的看法和政策,并主动说:“俄国人 年)的文稿,其中涉及中苏关系的文献约400余 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损失,将忙于他们自己的重建 件。四另外,中国外交部档案的开放一其中涉 工作。我们不指望俄国人帮助”。还说:“中国共产 及中苏关系的档案最多,也为学者提供了新的机 党的政策不过是主张民主和社会改革”,“甚至最保 会。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可以也完全应该从中苏 守的美国实业家在我们的纲领中也找不到任何值得 关系变化的角度对中苏同盟建立的背景、基础和 反对的东西”。毛泽东在谈话中还多次强调,中共 条件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 必须得到美国的帮助,必须与美国合作:对于美国来 中苏同盟建立的首要条件就是中苏两党特别是 说,中共比国民党更容易合作:中共欢迎美国的民主 其领导者之间的接触、了解和沟通,从这一点出发, 制度,决不会冒险采取反对美国的政策。当时,毛泽 笔者把同盟建立的过程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 东并不避讳与美国人的接触,甚至事前将这种意向 1949年2月米高扬访问西柏坡,第二步是同年6一8 通知了莫斯科。在毛泽东看来,美苏本身的合作态 月刘少奇访问莫斯科,第三步是1949年12月至 势使得苏联“不会反对美国在中国的利益”,况且苏 1950年2月毛泽东和周恩来对苏联的访问。本文 联与国民党的关系不好,因此“美国和中国共产党 拟分两部分,依据最新的俄国和中国档案文献,首先 之间的合作对有关各方都将是有利和令人满意 讨论中苏两党领导人第一次接触的背景和由来,然 的”。片1945年3月谢伟思再次访问延安,毛泽东显 后讨论米高扬访华、刘少奇访苏和毛泽东宣布向苏 示的决心就更大了,他又一次谈到中共与美国的长 联“一边倒”的过程,从而说明中苏同盟得以建立的 期关系,并坚持认为:“美国不仅是帮助中国发展经 政治基础。 济的唯一最合适的国家,而且也是完全有能力参与 中国经济建设的唯一国家”:“共产党将继续寻求美 一、中共领导人转向莫斯科的 国的友谊和谅解,因为它为中国的战后重建所需 背景和思考 要”。者 然而,美国的态度令中共感到失望。1944年10 确如以往研究者所认同的那样,在对日战争接 月,中国战区指挥官史迪威将军因与蒋介石不和,被 近尾声的时候,毛泽东认为战后中国和中共所能指 华盛顿解除职务,愤怒的史迪威甚至拒绝接受中国 望得到的大国援助不是来自苏联,而是来自美国。 授予他的勋章。⑧史迪威与蒋介石的主要矛盾之一 1 uA》 oAA3eE⅓B.·(串.)AAA-PA1A成AE213XX3%AA%1Af者A°1,A光N, AM-eAA1AAE化1.1937-1945⊕,A股±NA乙°发·AA°H%Aw名fA°,2000HA》. eAA3e%6. .,i°:·.(H.)Ai%A-gA五1AMAE13XX3MA%M%化A。名的A°f,A装.VAiA-A土1 Ⅲo皿51946一u万a1950A附土NA就°°AA°i%A,#1A⅓°,2005樊家鼐、谢载福等十余位上海外国语大学退休老教 师参加笔者组织的一个项目,翻译了《二十世纪俄中关系文献资料》第五卷的大部分文件,笔者近水楼台,得以首先利用这批档案,在 此谨表谢意。 Cold W ar IntematinalH istory Project Buletin Issues 16 W nter 2007 /2008 pp 113-177 四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健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一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健国以来周恩来 文稿》第1一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片约翰·斯图尔特·谢伟思:《美国对华政策(1944一1945):“美亚文件”和美中关系史上的若干问题》王益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989年,第196页;Fomegn Reatins of heUnited States D phmati Papers(FRUS),l944Vo】6 Chna Washingtor Unied States Govem m ent Printing O ffice 1967 p 608. 片谢伟思与毛泽东的谈话,傥史通讯》第20一21期(1983年),第5一12页:谢伟思:《美国对华政策》,第218一229页。关于毛泽东向 苏联通报的情况,见%A.P°%(9名A19g3-6μ5aK1949,AE是无”A瓶AAA“’.冷%化AC”, 197,%416一417。中译文见《季米特洛夫日记选编》马细谱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88一290项。 #《党史通讯第20-21期(1983年),第141819-22页:谢伟思:《美国对华政策》第229-230、231-232页。 ⑧约瑟夫·W·史迪威:《史迪威日记》黄加林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2年,第300页。 C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
815件之多, 此外还有作为附录的几十个文件。¹ 其中有关中苏领导人接触的 50份最新文件已译 成英文在美国发表。º 在这方面, 中国档案文献 的公布也有了很大进展。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和中央档案馆于 2005 年和 2008 年分别出版了 刘少奇 ( 1949) 1952 年 ) 和周恩来 ( 1949) 1950 年 )的文稿, 其中涉及中苏关系的文献约 400 余 件。» 另外, 中国外交部档案的开放 ) )) 其中涉 及中苏关系的档案最多, 也为学者提供了新的机 会。在此基础上, 研究者可以也完全应该从中苏 关系变化的角度对中苏同盟建立的背景、基础和 条件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 中苏同盟建立的首要条件就是中苏两党特别是 其领导者之间的接触、了解和沟通, 从这一点出发, 笔者把同盟建立的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 1949年 2月米高扬访问西柏坡, 第二步是同年 6) 8 月刘少奇访问莫斯科, 第三步是 1949 年 12 月至 1950年 2月毛泽东和周恩来对苏联的访问。本文 拟分两部分, 依据最新的俄国和中国档案文献, 首先 讨论中苏两党领导人第一次接触的背景和由来, 然 后讨论米高扬访华、刘少奇访苏和毛泽东宣布向苏 联 /一边倒0的过程, 从而说明中苏同盟得以建立的 政治基础。 一、中共领导人转向莫斯科的 背景和思考 确如以往研究者所认同的那样, 在对日战争接 近尾声的时候, 毛泽东认为战后中国和中共所能指 望得到的大国援助不是来自苏联, 而是来自美国。 在 1944年夏天与美军赴延安观察组的接触中, 毛泽 东反复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和意愿。 7月 23 日第一 次与美国外交官谢伟思见面时, 毛泽东就不无用意 地一再表示: 中国共产党人 / 首先是中国人 0。¼ 一 个月后, 在 8 月 23日的长谈中, 毛泽东多次询问谢 伟思美国对中共的看法和政策, 并主动说: /俄国人 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损失, 将忙于他们自己的重建 工作。我们不指望俄国人帮助 0。还说: / 中国共产 党的政策不过是主张民主和社会改革0, / 甚至最保 守的美国实业家在我们的纲领中也找不到任何值得 反对的东西0。毛泽东在谈话中还多次强调, 中共 必须得到美国的帮助, 必须与美国合作; 对于美国来 说, 中共比国民党更容易合作; 中共欢迎美国的民主 制度, 决不会冒险采取反对美国的政策。当时, 毛泽 东并不避讳与美国人的接触, 甚至事前将这种意向 通知了莫斯科。在毛泽东看来, 美苏本身的合作态 势使得苏联/不会反对美国在中国的利益 0, 况且苏 联与国民党的关系不好, 因此 /美国和中国共产党 之间的合作对有关各方都将是有利和令人满意 的0。½ 1945年 3月谢伟思再次访问延安, 毛泽东显 示的决心就更大了, 他又一次谈到中共与美国的长 期关系, 并坚持认为: /美国不仅是帮助中国发展经 济的唯一最合适的国家, 而且也是完全有能力参与 中国经济建设的唯一国家0; / 共产党将继续寻求美 国的友谊和谅解, 因为它为中国的战后重建所需 要0。¾ 然而, 美国的态度令中共感到失望。1944年 10 月, 中国战区指挥官史迪威将军因与蒋介石不和, 被 华盛顿解除职务, 愤怒的史迪威甚至拒绝接受中国 授予他的勋章。¿ 史迪威与蒋介石的主要矛盾之一 3 沈志华: 求之不易的会面: 中苏两党领导人之间的试探与沟通 ¹ º » ¼ ½ ¾ ¿ ¶µÀ³Ã¼º » . . , º ÂÀ³ºÈ ¼±Ñ . . ( ÃÀÃ. ) ÅÃüÀ - ¼ºÄ±» üº ¶ À Ä¿ ÀÊ ¶¿ º¶ ³ XX ³¶¼¶, À¼Å¾ ¶¿ÄÍ º ¾ ±Ä¶Â º±½Í , À ¾. IV, À³¶ÄüÀ - ¼º ı»Ã¼º¶ À Ä¿ ÀÊ ¶¿ º¶, 193 7) 19 45´´. , Àü³±: ±¾ ÑÄ¿º ¼º º ÃÄÀº ɶüÀ» ¾ Í Ã½º, 200 0; ¶µÀ³Ã¼º» . . , º ÂÀ³º ȼ±Ñ . . , Ñÿº ¼À³ . . ( ÃÀà . ) ÅÃüÀ - ¼ ºÄ±» üº ¶ ÀÄ¿À Ê ¶¿º ¶ ³ XX ³¶¼¶, À¼Å¾ ¶¿ ÄÍ º ¾±Ä¶Âº±½Í , À ¾. V, À³¶ÄüÀ - ¼ºÄ±» üº ¶ À ¿À ¶¿º¶, 1 94 6) ƶ ± 195 0, À ü³±: ±¾ ÑÄ¿ º¼º º ÃÄÀº ɶüÀ» ¾ Í Ã½º, 2 005. 樊家鼐、谢载福等十余位上海外国语大学退休老教 师参加笔者组织的一个项目, 翻译了5二十世纪俄中关系文献资料6第五卷的大部分文件, 笔者近水楼台, 得以首先利用这批档案, 在 此谨表谢意。 C oldW ar In ternationalH istory Pro ject Bu lletin, Issu es 16, W in ter 200 7 /20 08, pp. 11 3) 17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 5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6第 1) 4册,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 005年; 5建国以来周恩来 文稿6第 1) 3册,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 8年。 约翰# 斯图尔特# 谢伟思: 5美国对华政策 ( 1944) 1945 ): /美亚文件0和美中关系史上的若干问题 6, 王益等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1989年, 第 196页; Foreign Relation s of th eUn ited States D ip lom atic Papers( FRUS ), 1944, Vo.l 6, C h ina, Wash ington: Un ited S tates Governm ent Printing O ffice, 1967, p. 608。 谢伟思与毛泽东的谈话, 5党史通讯6第 20) 21期 ( 1983年 ), 第 5) 12页;谢伟思: 5美国对华政策6, 第 218) 229页。关于毛泽东向 苏联通报的情况, 见 º¾ ºº ÄÂÀ³ . ¿¶³¿º ¼ ( 9 ¾±ÂÄ 1933) 6 ƶ ± º1949), ÀÆ ºÑ: ¿º ³¶ÂÃÃĶÄû À º¹µ±Â¶½ÃijÀ / ³. ½º¾ ¶¿ Ä ÇºµÃ¼º 0, 1997, Ã. 416) 417。中译文见5季米特洛夫日记选编6, 马细谱等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 288) 290页。 5党史通讯6第 20) 21期 ( 1983年 ), 第 14) 18、19) 22页; 谢伟思: 5美国对华政策6, 第 229) 230、231) 232页。 约瑟夫# W# 史迪威: 5史迪威日记6, 黄加林等译,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2年, 第 300页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就是对待中共军队的立场不同。'而美国新任驻华 很可笑。毛说,如果他身体不好,他宁愿去美国,在 大使赫尔利完全站在蒋介石一边,不仅否决了使馆 那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不过,同1945年相比, 年轻官员们提出的一系列主张美国支持中共,并保 此时中共对美国的态度更具策略性的意义,其基本 持与中共联系的政策性建议,而且将谢伟思调回国 的立场是“中立美国”,“逼美压蒋”。因而,当马歇 内。①此后,中共曾一度把希望寄托在苏联方面。 尔不得不放弃调停回国后,中共感觉到美国己经彻 1945年4月中共召开七大时,毛泽东宣布:“苏联, 底转变到“扶蒋反共”的立场,并最终采取了敌视美 毫无问题是朋友,是中国人民最好的朋友”。四中共 国的态度。⑧放弃了对美国的幻想,又无法取得苏 对苏军占领东北寄予很大希望。毛泽东在1945年 联的支持但,面对愈演愈烈的内战局面,中共不得 11月19日和20日连续给派往沈阳工作的中共中 不破釜沉舟,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央政治局委员彭真发去两封电报,指示他“请求我 到1947年,中国局势和国际格局都发生了重大 们的朋友,让他们尽可能地拖延国民党军队进入满 变化。在中国,国共内战的局面出现了根本性的转 洲的时间”。在谈到苏联军队延期撤出的时候,毛 变。1947年初国民党对共产党进行了全面进攻,甚 泽东指出,这样做“对我们有利,因为在一个月的时 至一度占领了延安,但仅半年之后,中共便渡过了难 间里我们正在进发的部队和干部就完全能够赶到满 关,并在军事上开始转守为攻。到年底,中共军队己 洲”%。 经在战场上取得了明显优势。®在1947年12月中 不料,苏联进军中国东北后,在国共之间左右摇 共中央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到明年 摆,只是在困难和需要的时候才支持和帮助共产党, 一年内,国内形势还会有很大的变化,有利于我们的 这引起了毛泽东对苏共的不满和疑虑。”在这种情 变化。中国革命已经进入高潮,将来还会更加高 况下,当赫尔利辞职、马歇尔作为美国总统的特使来 涨。”在这种情况下,中共要把战争“不间断地进行 华调停国共内战时,中共再次燃起了对美国的希望。 下去”,并准备反对蒋介石的和谈阴谋。对于国外 1946年1月30日周恩来向马歇尔转达了毛泽东的 的援助(当然是指苏联的援助),中共历来的方针是 口信。毛认为马歇尔对停火问题的处理是公平的, 不能依赖,但不是不要。1948年9月13日毛泽东 中共愿意同美国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周恩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到中国未来的发展时 说,中共的长远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但现在还没有 说,“关于完成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的准 条件这样做。在现阶段,中国将走民主和科学的道 备,苏联是会帮助我们的,首先帮助我们发展经 路,向美国学习农业改造和工业化,以建立一个独 济”。因为中国“在经济上完成民族独立,还要一二 立、自由和富强的中国。周恩来还告诉马歇尔,当有 十年时间”。”所以,无论当前的革命斗争还是未来 传闻说毛泽东要去莫斯科休养时,毛认为这一传闻 的社会发展,中共都需要苏联的帮助。 1参见巴巴拉·塔奇曼:《使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万里新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493一518页。 ④详见约瑟夫·埃谢里克:赃中国失掉的机会一美国前驻华外交官约翰·$·谢伟思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报告》,北京:国际文化 出版公司.1989年.第270-317页:谢伟思:《美国对华政策》,第一4页。尽管谢伟思在1945年4月躲过了一劫,但1950年3月终于在麦卡 锡主义的阴影中被捕入狱。关于这批年轻的职业外交官,包括约翰·谢伟思、约翰·戴维斯和约翰·文森特、雷蒙德·卢登等人,以及迪克西 使团团长包瑞德上校的详细情况,还可参见伊·卡恩:《中国通一美国一代外交官的悲剩》,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 四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年,第320页。 Ac (苏联国防部档案馆),u.210Ⅲ.3173144片227-228转引自烟,·AM8A%AE1 吗ⅢmK万o▣Ⅲ万Kab0oaa,AM9土AM'μ域1975b99 %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最新研究.详见斯大林与中国内战的起源(1945一1946》.《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第115一131页。 %章文晋:《周恩来和马歇尔在1946年》,《中华英烈》1988年第2期,第13页。章当时任周恩来的秘书兼翻译。 ⑧关于中共在马歇尔调停时期的立场和政策分析,中国学者己有非常深入和到位的研究,详见章百家:《周恩来与马歇尔使命》,《近代 史研究》1997年第4期.第184一213页:牛军:《论马歇尔调处时期国共两党的对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划时代的历史转 折一“1949年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9一157页。 出苏联红军撒离中国后,毛泽东告诚在东北指挥作战的林彪,内战既开,应“全靠自力更生”。又嘱附即将赴苏联治病的罗荣桓:“东北 斗争主要靠自力更生”,勿向苏方提出“过高与过多要求”:而“关内应完全靠自力更生”,不能向苏方提“任何要求”。1946年6月25日毛泽东 致林彪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凭泽东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年,第134-35页:1946年7月30日中共中央致罗荣桓电, 转引自金冲及:《毛泽东传(18一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772页。 ©关于1947年中国局势变化的过程,金冲及先生有非常全面和深入的论述。见金冲及:《转折年代一中国的1947年》北京:三联书 店.2002年。 0《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329一330页。 《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146页。 4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就是对待中共军队的立场不同。¹ 而美国新任驻华 大使赫尔利完全站在蒋介石一边, 不仅否决了使馆 年轻官员们提出的一系列主张美国支持中共, 并保 持与中共联系的政策性建议, 而且将谢伟思调回国 内。º 此后, 中共曾一度把希望寄托在苏联方面。 1945年 4月中共召开七大时, 毛泽东宣布: /苏联, 毫无问题是朋友, 是中国人民最好的朋友 0。» 中共 对苏军占领东北寄予很大希望。毛泽东在 1945年 11月 19日和 20 日连续给派往沈阳工作的中共中 央政治局委员彭真发去两封电报, 指示他 /请求我 们的朋友, 让他们尽可能地拖延国民党军队进入满 洲的时间 0。在谈到苏联军队延期撤出的时候, 毛 泽东指出, 这样做 /对我们有利, 因为在一个月的时 间里我们正在进发的部队和干部就完全能够赶到满 洲 0 ¼ 。 不料, 苏联进军中国东北后, 在国共之间左右摇 摆, 只是在困难和需要的时候才支持和帮助共产党, 这引起了毛泽东对苏共的不满和疑虑。½ 在这种情 况下, 当赫尔利辞职、马歇尔作为美国总统的特使来 华调停国共内战时, 中共再次燃起了对美国的希望。 1946年 1月 30日周恩来向马歇尔转达了毛泽东的 口信。毛认为马歇尔对停火问题的处理是公平的, 中共愿意同美国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周恩来 说, 中共的长远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但现在还没有 条件这样做。在现阶段, 中国将走民主和科学的道 路, 向美国学习农业改造和工业化, 以建立一个独 立、自由和富强的中国。周恩来还告诉马歇尔, 当有 传闻说毛泽东要去莫斯科休养时, 毛认为这一传闻 很可笑。毛说, 如果他身体不好, 他宁愿去美国, 在 那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¾ 不过, 同 1945年相比, 此时中共对美国的态度更具策略性的意义, 其基本 的立场是 /中立美国 0, / 逼美压蒋 0。因而, 当马歇 尔不得不放弃调停回国后, 中共感觉到美国已经彻 底转变到 /扶蒋反共 0的立场, 并最终采取了敌视美 国的态度。¿ 放弃了对美国的幻想, 又无法取得苏 联的支持 À , 面对愈演愈烈的内战局面, 中共不得 不破釜沉舟, 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到 1947年, 中国局势和国际格局都发生了重大 变化。在中国, 国共内战的局面出现了根本性的转 变。 1947年初国民党对共产党进行了全面进攻, 甚 至一度占领了延安, 但仅半年之后, 中共便渡过了难 关, 并在军事上开始转守为攻。到年底, 中共军队已 经在战场上取得了明显优势。Á 在 1947年 12月中 共中央扩大会议上, 毛泽东指出, / 从现在起到明年 一年内, 国内形势还会有很大的变化, 有利于我们的 变化。中国革命已经进入高潮, 将来还会更加高 涨。0在这种情况下, 中共要把战争 / 不间断地进行 下去 0, 并准备反对蒋介石的和谈阴谋。对于国外 的援助 (当然是指苏联的援助 ), 中共历来的方针是 不能依赖, 但不是不要。lu 1948年 9月 13日毛泽东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到中国未来的发展时 说, /关于完成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的准 备, 苏联是会帮助我们的, 首先帮助我们发展经 济0。因为中国 /在经济上完成民族独立, 还要一二 十年时间 0。lv 所以, 无论当前的革命斗争还是未来 的社会发展, 中共都需要苏联的帮助。 4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年第 1期 ¹ º » ¼ ½ ¾ ¿ À Á lu lv 参见巴巴拉# 塔奇曼: 5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6, 万里新译,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07年, 第 493) 518页。 详见约瑟夫# 埃谢里克: 5在中国失掉的机会) ) ) 美国前驻华外交官约翰# S# 谢伟思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报告6, 北京: 国际文化 出版公司, 1989年, 第 270) 317页; 谢伟思: 5美国对华政策6, 第 1) 4页。尽管谢伟思在 1945年 4月躲过了一劫, 但 1950年 3月终于在麦卡 锡主义的阴影中被捕入狱。关于这批年轻的职业外交官, 包括约翰# 谢伟思、约翰# 戴维斯和约翰 # 文森特、雷蒙德# 卢登等人, 以及迪克西 使团团长包瑞德上校的详细情况, 还可参见伊# 卡恩: 5中国通) ) ) 美国一代外交官的悲剧6, 陈亮等译,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80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5毛泽东文集6第 3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年, 第 320页。  Ǻ³ (苏联国防部档案馆 ), Æ. 210, À . 3173, µ. 144, ½. 227) 228, 转引自 ´¶¶¿¼À . . À¶¿¿±Ñ ÁÀ¾ ÀË Î ³ Àà À Àµº¶ ¿À» À ¶ º±»Ã À´À¿± Àµ±, Àü³±: ÀÁ ¿º¹µ±Ä, 1975, Ã. 99。 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最新研究, 详见5斯大林与中国内战的起源 ( 1945) 1946) 6, 5社会科学战线62008年第 10期, 第 115) 131页。 章文晋: 5周恩来和马歇尔在 1946年6, 5中华英烈61988年第 2期, 第 13页。章当时任周恩来的秘书兼翻译。 关于中共在马歇尔调停时期的立场和政策分析, 中国学者已有非常深入和到位的研究, 详见章百家: 5周恩来与马歇尔使命6, 5近代 史研究61997年第 4期, 第 184) 213页; 牛军: 5论马歇尔调处时期国共两党的对美政策6,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 5划时代的历史转 折) ) ) / 1949年的中国0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6,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年, 第 139) 157页。 苏联红军撤离中国后, 毛泽东告诫在东北指挥作战的林彪, 内战既开, 应/ 全靠自力更生0。又嘱咐即将赴苏联治病的罗荣桓: / 东北 斗争主要靠自力更生0, 勿向苏方提出/ 过高与过多要求0; 而/关内应完全靠自力更生0, 不能向苏方提/ 任何要求0。 1946年 6月 25日毛泽东 致林彪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5毛泽东文集6第 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年, 第 134) 135页; 1946年 7月 30日中共中央致罗荣桓电, 转引自金冲及: 5毛泽东传 ( 1893) 1949) 6,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年, 第 772页。 关于 1947年中国局势变化的过程, 金冲及先生有非常全面和深入的论述。见金冲及: 5转折年代) ) ) 中国的 1947年6, 北京: 三联书 店, 2002年。 5毛泽东文集6第 4卷, 第 329) 330页。 5毛泽东文集6第 5卷, 第 146页
沈志华:求之不易的会面:中苏两党领导人之间的试探与沟通 在国际上,从杜鲁门宣言的发表、马歇尔计划的 师哲的说法,即毛泽东访苏是斯大林主动提出的,其 提出,直到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美苏双方 目的就是要他到苏联去“政治避难”。“然而,这些 先后放弃了战后大国合作的政策,冷战终于在欧洲 说法很值得怀疑。当时莫斯科与延安和南京的电报 爆发。斯大林构造了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 联系非常频繁,斯大林随时都可以通过在中共中央 营,就是要团结世界上一切革命力量来对抗美国和 的联络员和驻华使馆了解中国局势,根本不可能相 西方阵营。中共及其武装当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 信西方报纸的传言。考虑到后文将要提到斯大林屡 量。不过,在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决定与美 次推迟毛泽东访苏日期的情况,也很难想象斯大林 国分庭抗礼,但斯大林最初的战略是外线防御、内线 会在这个“危机”的时候引火烧身。至于毛泽东为 进攻,即对美国和西方采取保守和防御的策略,而集 避免“全军覆灭”而向苏联求救的说法,更是无稽之 中力量对阵营内部进行整肃,统一思想和步调,以稳 谈。中共对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早有准备,并做了周 定与西方抗衡的阵脚。斯大林拒绝正在领导国内武 密布署,撤出延安也是主动做出的策略性安排,又何 装斗争的希腊共产党参加共产党情报局,日丹诺夫 必要去莫斯科搬救兵。况且,毛泽东和斯大林都应 在情报局会议上关于国际形势的著名报告对如火如 该明白,如果中共真的到了这种地步,苏联是不会插 茶的中国革命斗争轻描淡写,特别是斯大林因铁托 手的,即使给予援助也是于事无补。 在巴尔干联盟和援助希腊问题上的鲁莽行动而最终 目前看到的档案文献尚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具 决定将南共开除出情报局,这一切都表明苏联的冷 体判断,不过,笔者倾向于认为,当时中苏双方都有 战战略不具进攻性,且希望避免和推迟与美国的直 实现领导人直接会面的愿望。中共无疑是需要苏联 接冲突。'正是在这样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出现了 援助和支持的,其根本原因应该是担心中国局势的 中苏两党领导人都感到需要相互接触却又未能及时 变化引起美国的干预。当中共感到胜利在望的时 会面的矛盾现象。 候,不会不考虑可能阻碍这一前途的各种因素,而其 二、毛泽东急于取得莫斯科的 中最有可能帮助蒋介石起死回生的就是美国的直接 干涉,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唯一可以借助的当然是苏 理解和支持 联的援助。”而以毛泽东的性格来说,只有在取得 关于毛泽东与斯大林会面的问题最初是如何提 一定优势的情况下他才会请求帮助。如前所述, 出的,中俄两国当事人有不同的说法。师哲回忆说, 1944年毛对美国的态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四 斯大林听信了西方通讯社消息,以为中共在内战中 平保卫战中,毛泽东要求林彪拼死奋战在很大程度 “损兵折将,溃不成军”,甚至贺龙、江青都己被俘。 上也是做给斯大林看的,以求得莫斯科的援助。“ 于是决定派飞机接毛泽东等主要领导人去苏联避 而要取得苏联的支持和援助,首先必须得让斯大林 难。④列多夫斯基则认为,毛泽东访问莫斯科的问 了解和信任自己。因此,毛泽东需要亲自去莫斯科。 题最初是由中方在1947年初提出来的,但原因也是 斯大林当然也需要了解毛泽东和中共,特别是在欧 中共“在所有的战线上都遭到了严重失败”,中共中 洲已经分裂为两大阵营的时候,亚洲的局势是莫斯 央总部延安也被敌人占领,“为了避免全军覆灭,毛 科不得不考虑的重大问题。1948年5月,当斯大林 泽东非常需要苏联给以更积极、更广泛的帮助”。四 收到毛泽东一封请求援助的电报后,对即将去中国 列多夫斯基和其他俄国学者在后来的研究中转向了 修复东北铁路的交通部副部长科瓦廖夫说:“我们 1 笔者关于这一论点的详细论述见《嘶大林的“联合政府"政策及其结局》.《俄罗斯研究》2007年第5期,第7一77页,第6期,第77- 85页:《共产党情报局的建立及其目标一兼论冷战形成的概念界定》.《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172一187页:《对1948年苏南冲突 起源的历史考察》《饧史研究》999年第4期。第5一26页。 ④师暂:《在历史巨人身边一师哲回忆录》,李海文整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1年,第345一346页。 四A”··ATAAAI··A出°±A盘I成A%3k土A1949e-一u万a万1950阳fT蓝C3f1A%M%化Af1/ A玉。元AE8°AAN.19971623 #AA-A五1AAE化13XX瓶A%V,元·±2五522 4 1947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很能反映出他的这种考虑:“美国直接出兵帮蒋介石打内战的可能性很小, 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美国人只是怕苏联也出兵,否则对我们来个不宣而战他们是不在乎的。战争的时间还要准备四五年,也可能还要长一 些.”《毛泽东文集席4卷,第328-339页。 详见杨奎松:《一九四六年国共四平之战及其幕后》.所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132一152页。 1994-2012 China Academie Jour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
在国际上, 从杜鲁门宣言的发表、马歇尔计划的 提出, 直到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 美苏双方 先后放弃了战后大国合作的政策, 冷战终于在欧洲 爆发。斯大林构造了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 营, 就是要团结世界上一切革命力量来对抗美国和 西方阵营。中共及其武装当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 量。不过, 在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决定与美 国分庭抗礼, 但斯大林最初的战略是外线防御、内线 进攻, 即对美国和西方采取保守和防御的策略, 而集 中力量对阵营内部进行整肃, 统一思想和步调, 以稳 定与西方抗衡的阵脚。斯大林拒绝正在领导国内武 装斗争的希腊共产党参加共产党情报局, 日丹诺夫 在情报局会议上关于国际形势的著名报告对如火如 荼的中国革命斗争轻描淡写, 特别是斯大林因铁托 在巴尔干联盟和援助希腊问题上的鲁莽行动而最终 决定将南共开除出情报局, 这一切都表明苏联的冷 战战略不具进攻性, 且希望避免和推迟与美国的直 接冲突。¹ 正是在这样复杂多变的背景下, 出现了 中苏两党领导人都感到需要相互接触却又未能及时 会面的矛盾现象。 二、毛泽东急于取得莫斯科的 理解和支持 关于毛泽东与斯大林会面的问题最初是如何提 出的, 中俄两国当事人有不同的说法。师哲回忆说, 斯大林听信了西方通讯社消息, 以为中共在内战中 / 损兵折将, 溃不成军 0, 甚至贺龙、江青都已被俘。 于是决定派飞机接毛泽东等主要领导人去苏联避 难。º 列多夫斯基则认为, 毛泽东访问莫斯科的问 题最初是由中方在 1947年初提出来的, 但原因也是 中共/在所有的战线上都遭到了严重失败 0, 中共中 央总部延安也被敌人占领, / 为了避免全军覆灭, 毛 泽东非常需要苏联给以更积极、更广泛的帮助0。» 列多夫斯基和其他俄国学者在后来的研究中转向了 师哲的说法, 即毛泽东访苏是斯大林主动提出的, 其 目的就是要他到苏联去 / 政治避难 0。¼ 然而, 这些 说法很值得怀疑。当时莫斯科与延安和南京的电报 联系非常频繁, 斯大林随时都可以通过在中共中央 的联络员和驻华使馆了解中国局势, 根本不可能相 信西方报纸的传言。考虑到后文将要提到斯大林屡 次推迟毛泽东访苏日期的情况, 也很难想象斯大林 会在这个 / 危机0的时候引火烧身。至于毛泽东为 避免 /全军覆灭 0而向苏联求救的说法, 更是无稽之 谈。中共对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早有准备, 并做了周 密布署, 撤出延安也是主动做出的策略性安排, 又何 必要去莫斯科搬救兵。况且, 毛泽东和斯大林都应 该明白, 如果中共真的到了这种地步, 苏联是不会插 手的, 即使给予援助也是于事无补。 目前看到的档案文献尚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具 体判断, 不过, 笔者倾向于认为, 当时中苏双方都有 实现领导人直接会面的愿望。中共无疑是需要苏联 援助和支持的, 其根本原因应该是担心中国局势的 变化引起美国的干预。当中共感到胜利在望的时 候, 不会不考虑可能阻碍这一前途的各种因素, 而其 中最有可能帮助蒋介石起死回生的就是美国的直接 干涉, 在这种情况下, 中共唯一可以借助的当然是苏 联的援助。½ 而以毛泽东的性格来说, 只有在取得 一定优势的情况下他才会请求帮助。如前所述, 1944年毛对美国的态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四 平保卫战中, 毛泽东要求林彪拼死奋战在很大程度 上也是做给斯大林看的, 以求得莫斯科的援助。¾ 而要取得苏联的支持和援助, 首先必须得让斯大林 了解和信任自己。因此, 毛泽东需要亲自去莫斯科。 斯大林当然也需要了解毛泽东和中共, 特别是在欧 洲已经分裂为两大阵营的时候, 亚洲的局势是莫斯 科不得不考虑的重大问题。 1948年 5月, 当斯大林 收到毛泽东一封请求援助的电报后, 对即将去中国 修复东北铁路的交通部副部长科瓦廖夫说: / 我们 5 沈志华: 求之不易的会面: 中苏两党领导人之间的试探与沟通 ¹ º » ¼ ½ ¾ 笔者关于这一论点的详细论述见5斯大林的/ 联合政府0政策及其结局6, 5俄罗斯研究6 2007年第 5期, 第 71) 77页, 第 6期, 第 77) 85页; 5共产党情报局的建立及其目标) ) ) 兼论冷战形成的概念界定6, 5中国社会科学62002年第 3期, 第 172) 187页; 5对 1948年苏南冲突 起源的历史考察6, 5历史研究6 1999年第 4期。第 5) 26页。 师哲: 5在历史巨人身边) ) ) 师哲回忆录6, 李海文整理,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年, 第 345) 346页。 ¶µÀ³Ã¼º» . . ¶Â¶´À³ÀÂÍ . . ı½º¿±Ã ±À ¹ÏµÅ¿À¾ ³ µ¶¼±²Â¶ 1949´. ) ƶ ± ¶ 1950´. À³Í ¶ ±ÂǺ³¿ Í ¶ µÀ¼Å¾ ¶¿ÄÍ / / À³±Ñ º ¿ À³¶» Ê ±Ñ º ÃÄÀºÑ, 1997, l 1, Ã. 23. ÅÃüÀ - ¼ºÄ±» üº¶ ÀÄ¿ ÀÊ ¶¿ º¶ ³ XX ³¶¼¶, À¾ V, ¿º´±2, Ã. 522. 1947年 12月 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很能反映出他的这种考虑: / 美国直接出兵帮蒋介石打内战的可能性很小, 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 美国人只是怕苏联也出兵, 否则对我们来个不宣而战他们是不在乎的。战争的时间还要准备四五年, 也可能还要长一 些。0 5毛泽东文集6第 4卷, 第 328) 339页。 详见杨奎松: 5一九四六年国共四平之战及其幕后6, 5历史研究6 2004年第 4期, 第 132) 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