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晨曦、冷曦、正曦、岐滨四校2016届髙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 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 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 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 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 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 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 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 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②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 《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 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 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 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 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 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③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 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 “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 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 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 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 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 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④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 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 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 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 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 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 “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 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 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福建省晨曦、冷曦、正曦、岐滨四校 2016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 分 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 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 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 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 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 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 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 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②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 《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 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 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 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 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 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③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 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 “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 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 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 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 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 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④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 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 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 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 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 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 “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 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 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 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 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 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 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 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 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 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 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 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 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 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徐中行,台州临海人。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 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光谓斯人神清气和,可与进道。 会福唐刘彝赴阙,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 枕者逾年。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 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 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 其友罗适持节本路,举以自代,又率部使者以遗逸荐。崇宁中,郡守李谔又以八 行荐。时章、蔡窃国柄,窜逐善类目尽,中行每一闻命辄沮 日,去之黄岩, 会亲友,尽毁其所为文,幅巾藜杖,往来委羽山中。客有诘以避举要名者,中行 曰:“人而无行,与禽兽等。使吾得以八行应科目,则彼之不被举者非人类与? 吾正欲避此名,非要名也。”客惭而退。陈瑾谪台州,闻名纳交,暨其没,录其 行事,谓与山阳徐积齐名,呼为“八行先生 子三人,庭筠其季也,童草有志行,事父兄孝友天至。居丧毁甚,既免丧,犹不 忍娶者十余年。秦桧当国,科场尚谀佞,试题问中兴歌颂,庭筠叹曰:“今日岂 歌颂时耶!”疏其未足为中兴者五,见者尤之,庭筠曰:“吾欲不妄语,而敢欺 君乎?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 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 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 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 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 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 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 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 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 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 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 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徐中行,台州临海人。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 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光谓斯人神清气和,可与进道。 会福唐刘彝赴阙,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 枕者逾年。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 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 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 其友罗适持节本路,举以自代,又率部使者以遗逸荐。崇宁中,郡守李谔又以八 行荐。时章、蔡窃国柄,窜逐善类且尽,中行每一闻命辄泪下。一日,去之黄岩, 会亲友,尽毁其所为文,幅巾藜杖,往来委羽山中。客有诘以避举要名者,中行 曰:“人而无行,与禽兽等。使吾得以八行应科目,则彼之不被举者非人类与? 吾正欲避此名,非要名也。”客惭而退。陈瑾谪台州,闻名纳交,暨其没,录其 行事,谓与山阳徐积齐名,呼为“八行先生”。 子三人,庭筠其季也,童草有志行,事父兄孝友天至。居丧毁甚,既免丧,犹不 忍娶者十余年。秦桧当国,科场尚谀佞,试题问中兴歌颂,庭筠叹曰:“今日岂 歌颂时耶!”疏其未足为中兴者五,见者尤之,庭筠曰:“吾欲不妄语,而敢欺 君乎?
黄岩尉郑伯熊代去,请益,庭筠曰:“富贵易得,名节难守。愿安时处顺,主张 世道。”伯熊受其言,迄为名臣。有诏举人尝五上春官者予岳祠。庭筠适应格, 所亲成劝之,庭筠辞曰:“吾尝草封事,谓岳庙冗禄无用。既心非之,可躬蹈耶?” 英学以诚敬为主,夜必就榻而后脱巾,旦必巾而后起。居无情容,喜无戏言,不 事缘饰,不苟臧査。闻人片善,记其姓名。遇饥冻者,推食解衣不靳。僦屋以居 未尝戚戚。尤袤为守,闻其名,遣书礼之。一日,巾车历访旧游,徜徉几月。归 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乡人崇敬之,以其父子俱隐遁,称之曰二 徐先生。淳熙间,常平使者朱熹行部,拜墓下,题诗有“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 徐”之句,且大书以表之,曰:“有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 庭筠之兄庭槐、庭兰,皆有父风。孙日升,苦学有守,于是徐氏诗书不绝六世矣 (选自《宋史·徐中行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推其余力,葬内外亲推:推广施行 B.其友罗适持节本路持节:奉命出使 C.庭筠适应格,所亲咸劝之适应:适合;符合 D.遇饥冻者,推食解衣不靳靳:吝惜;顾惜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将往从焉于是余有叹焉 B.人而无行吾尝跛而望矣 C.庭筠其季也灭六国者六国也 D.而敢欺君乎其皆出于此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中行是深受胡瑗赏识的得意门生,他勤苦自励,一心向学,虽然没有成为 朝廷量臣,却以自己高洁的操守得到了家乡人们的尊崇。 B.徐中行屡次拒绝举荐,有人怀疑他借此邀取名声,他却认为美好的品行是每 个人都应该拥有的,不能因此就觉得有资格入朝为官 C.徐中行的小儿子徐庭筠行为有点迂腐,然而为人耿直,不违初心,既不喜奉 承阿谀,更不愿担任朝廷冗职,后与父亲并称“二徐先生” D.徐中行教子有方,三个儿子都有父亲一样的风范,他的曾孙徐日升也勤学苦 读,富有操守;徐家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至少六代不绝。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3分) 译文 (2)时章、蔡窃国柄,窜逐善类且尽,中行每一闻命辄泪下。 译文 (3)居无情容,喜无戏言,不事缘饰,不苟臧否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双调】折桂令·宣城怀古 【元】卢挚 对江山吟断髙斋,想甲第名园,棠棣花开。晓梦歌钟,髙城草木,废沼荒台。 快吹尽陵峰暮霭,等麻姑空翠飞来。渺渺予怀,天淡云闲,万事浮埃。 【注】①甲第:豪门贵族的宅第。②麻姑:据《神仙传》记载,她貌似十八九岁, 而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
黄岩尉郑伯熊代去,请益,庭筠曰:“富贵易得,名节难守。愿安时处顺,主张 世道。”伯熊受其言,迄为名臣。有诏举人尝五上春官者予岳祠。庭筠适应格, 所亲成劝之,庭筠辞曰:“吾尝草封事,谓岳庙冗禄无用。既心非之,可躬蹈耶?” 英学以诚敬为主,夜必就榻而后脱巾,旦必巾而后起。居无情容,喜无戏言,不 事缘饰,不苟臧否。闻人片善,记其姓名。遇饥冻者,推食解衣不靳。僦屋以居, 未尝戚戚。尤袤为守,闻其名,遣书礼之。一日,巾车历访旧游,徜徉几月。归 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乡人崇敬之,以其父子俱隐遁,称之曰二 徐先生。淳熙间,常平使者朱熹行部,拜墓下,题诗有“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 徐”之句,且大书以表之,曰:“有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 庭筠之兄庭槐、庭兰,皆有父风。孙日升,苦学有守,于是徐氏诗书不绝六世矣。 (选自《宋史·徐中行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推其余力,葬内外亲 推:推广施行 B.其友罗适持节本路 持节:奉命出使 C.庭筠适应格,所亲咸劝之 适应:适合;符合 D.遇饥冻者,推食解衣不靳 靳:吝惜;顾惜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将往从焉 于是余有叹焉 B.人而无行 吾尝跂而望矣 C.庭筠其季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 D.而敢欺君乎 其皆出于此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徐中行是深受胡瑗赏识的得意门生,他勤苦自励,一心向学,虽然没有成为 朝廷量臣,却以自己高洁的操守得到了家乡人们的尊崇。 B.徐中行屡次拒绝举荐,有人怀疑他借此邀取名声,他却认为美好的品行是每 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不能因此就觉得有资格入朝为官。 C.徐中行的小儿子徐庭筠行为有点迂腐,然而为人耿直,不违初心,既不喜奉 承阿谀,更不愿担任朝廷冗职,后与父亲并称“二徐先生”。 D.徐中行教子有方,三个儿子都有父亲一样的风范,他的曾孙徐日升也勤学苦 读,富有操守;徐家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至少六代不绝。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3 分) 译文: (2)时章、蔡窃国柄,窜逐善类且尽,中行每一闻命辄泪下。 译文: (3)居无情容,喜无戏言,不事缘饰,不苟臧否。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8~9 题。 【双调】折桂令·宣城怀古 【元】卢 挚 对江山吟断高斋,想甲第①名园,棠棣花开。晓梦歌钟,高城草木,废沼荒台。 快吹尽陵峰暮霭,等麻姑②空翠飞来。渺渺予怀,天淡云闲,万事浮埃。 【注】①甲第:豪门贵族的宅第。②麻姑:据《神仙传》记载,她貌似十八九岁, 而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
8.这首元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曲简要分析。(4分) 9.请简要赏析“快吹尽陵峰暮霭,等麻姑空翠飞来”这两句的妙处。(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婉不已的句 子是: 2.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甘愿受苦,自我牺牲精 神的诗句是“ 3.《阿房宫赋》文中一再警告唐敬宗应当对秦之灭亡,哀而鉴之,不重蹈覆辙的 句子是“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梅梅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①梅梅端来一盘甜点心和两个小成面包,这还是她从我妈妈那里学来的。时钟敲 过九点。在店铺后面,梅梅坐在我对面,味同嚼蜡地吃着。缅怀过去,梅梅流露 出无限的眷恋和惆怅之情。在柜台上那盏昏暗的油灯下,她显得憔悴多了,苍老 多了。很明显,那天晚上梅梅特别怀念当年的生活,似乎这些年来她的年龄一直 静止不动,时问也根本没有流逝,直到那天晚上回首往事,时间才又流动起来, 她也才开始经历姗姗来迟的衰老 ②梅梅直着腰坐在那里,神色凄然。她谈起上世纪末大战以前我们家绚丽多彩的 田园生活。她回忆起我妈妈。“她跟你长得一模一样。”梅梅说。而我真的相信 她。我坐在梅梅对面,听她说话的口气,有时挺有把握,有时又含含糊糊,似乎 在她的回忆中有许多是不可信的传闻。她说,战争期间我父母背井离乡,经过长 途跋涉,终于在马孔多落下脚来。为逃避兵祸,他们到处寻找一个又兴旺又静谧 的安身之处,听人家说这一带有钱可赚,就找到这里。那时候,这儿还是个正在 形成的村落,只有几户逃难的人家。他们竭力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恪守宗教习 俗,努力饲养牲口。对我父母来说,马孔多是应许之地,是和平之乡,是金羊毛 ①。他们找到了合适的地方,就动手重建家园。没过几年,就盖起一所乡村宅院, 有三个马厩和两间客房。梅梅不厌其详地追忆这些细节,谈到各种荒诞不经的事 情,恨不得让它们都重演一遍,这当然是办不到的,为此她很伤心。她说:“ 路上,倒也没遭什么罪,从没缺吃少喝。”就连那几头牲口也在蚊帐里睡觉。这 倒不因力爸爸是个疯子,或是有钱没处花,而是因为妈妈是个大慈大悲的人,特 别讲究人道。她认为,在上帝看来,保护人不受蚊虫袭击和保护牲口不受蚊虫袭 击,同样都是天大的好事。不管走到哪儿,我父母总是带着一大堆稀奇古怪、碍 手碍脚的东西。箱子里装着祖辈的衣服,这些老人早在我父母出生以前就去世了, 他们的尸骨即使掘地几十米也未见得能找到。盒子里的炊具早就没人用了,是我 父母的远房亲戚传下来的。甚至还有一个装满圣像的箱子。每到一处,他们就用 这些圣像搭起一座家用的神坛 ③梅梅回忆往事,不胜凄怆。看起来,她似乎把时光的流逝看成是个人的损失 她那被回忆揉碎的心灵在想:倘若时光静止不动,她岂不是还在路上游逛吗?长 途跋涉对我父母来说固然是一次惩罚,但对孩子们来说,却像过节一样
8.这首元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曲简要分析。(4 分) 答: 9.请简要赏析“快吹尽陵峰暮霭,等麻姑空翠飞来”这两句的妙处。(4 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 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婉不已的句 子是: , 。 2.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甘愿受苦,自我牺牲精 神的诗句是“ , ”。 3.《阿房宫赋》文中一再警告唐敬宗应当对秦之灭亡,哀而鉴之,不重蹈覆辙的 句子是“ , 。”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梅 梅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①梅梅端来一盘甜点心和两个小成面包,这还是她从我妈妈那里学来的。时钟敲 过九点。在店铺后面,梅梅坐在我对面,味同嚼蜡地吃着。缅怀过去,梅梅流露 出无限的眷恋和惆怅之情。在柜台上那盏昏暗的油灯下,她显得憔悴多了,苍老 多了。很明显,那天晚上梅梅特别怀念当年的生活,似乎这些年来她的年龄一直 静止不动,时问也根本没有流逝,直到那天晚上回首往事,时间才又流动起来, 她也才开始经历姗姗来迟的衰老。 ②梅梅直着腰坐在那里,神色凄然。她谈起上世纪末大战以前我们家绚丽多彩的 田园生活。她回忆起我妈妈。“她跟你长得一模一样。”梅梅说。而我真的相信 她。我坐在梅梅对面,听她说话的口气,有时挺有把握,有时又含含糊糊,似乎 在她的回忆中有许多是不可信的传闻。她说,战争期间我父母背井离乡,经过长 途跋涉,终于在马孔多落下脚来。为逃避兵祸,他们到处寻找一个又兴旺又静谧 的安身之处,听人家说这一带有钱可赚,就找到这里。那时候,这儿还是个正在 形成的村落,只有几户逃难的人家。他们竭力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恪守宗教习 俗,努力饲养牲口。对我父母来说,马孔多是应许之地,是和平之乡,是金羊毛 ①。他们找到了合适的地方,就动手重建家园。没过几年,就盖起一所乡村宅院, 有三个马厩和两间客房。梅梅不厌其详地追忆这些细节,谈到各种荒诞不经的事 情,恨不得让它们都重演一遍,这当然是办不到的,为此她很伤心。她说:“一 路上,倒也没遭什么罪,从没缺吃少喝。”就连那几头牲口也在蚊帐里睡觉。这 倒不因力爸爸是个疯子,或是有钱没处花,而是因为妈妈是个大慈大悲的人,特 别讲究人道。她认为,在上帝看来,保护人不受蚊虫袭击和保护牲口不受蚊虫袭 击,同样都是天大的好事。不管走到哪儿,我父母总是带着一大堆稀奇古怪、碍 手碍脚的东西。箱子里装着祖辈的衣服,这些老人早在我父母出生以前就去世了, 他们的尸骨即使掘地几十米也未见得能找到。盒子里的炊具早就没人用了,是我 父母的远房亲戚传下来的。甚至还有一个装满圣像的箱子。每到一处,他们就用 这些圣像搭起一座家用的神坛。 ③梅梅回忆往事,不胜凄怆。看起来,她似乎把时光的流逝看成是个人的损失。 她那被回忆揉碎的心灵在想:倘若时光静止不动,她岂不是还在路上游逛吗?长 途跋涉对我父母来说固然是一次惩罚,但对孩子们来说,却像过节一样
④她说:打那以后,事事就都不遂心了。上世纪末,疲惫不堪的一家来到刚刚出 现的荒村一一马孔多,对刚刚遭到战争破坏的往昔美好生活还恋恋不舍。梅梅想 起了刚到这儿时我妈妈的情况。她偏着身子骑在一头骡上,挺着个大肚子,面色 焦黄,两只脚肿得沾不了地。我爸爸心里恐怕也不太满意,可他还是不顾风险浪 恶,预备要在这儿扎下根来,等着妈妈临盆。在跋涉途中,孩子在妈妈腹内逐渐 长大。然而越是临近分娩,死神离妈妈也越近。 ⑤灯光照岀梅梅的侧影。她那印第安人特有的粗犷神情,像马鬃或马尾一样浓密 平直的头发,让她看上去就像一尊正襟危坐的神像。坐在店铺后面这间热气腾腾 的小屋子里,她的面色发青,好似幽灵,说起话来,恰如神在讲述自己如何饱经 人间沧桑。我过去从没有和她接近过。可是这天晚上,她突然如此诚挚地向我表 露出亲切的感情,我感到一种比血缘关系更牢固的东西把我们连在一起了。 ⑥梅梅暂时不说话了,一片愁云悄悄地遮住了她脸上的光彩。我明白了,为什么 梅梅想起我们家先前的生活,显得那么留恋。如今,生活起了变化,日子好过多 了,马孔多变成了喧闹的集镇。钱多得花不了,每逢周六晚上,人们都可以在镇 上大肆挥霍一气。然而,梅梅对美好的昔日还是感到恋恋不舍。外面在大肆挥霍 金钱,而在店铺后面,梅梅依然过着枯燥乏味、不为人知的生活,白天守着柜台。 ⑦“小买卖做得怎么样?”我问 ⑧梅梅笑了笑。这是凄凉的惨笑,看起来倒不是因为现在情绪不仹,而像是她 这种惨笑收藏在抽屉里,什么时候需要,仕么时候就拿岀来。她笑得很笨,似乎 平时难得一笑,连怎么正常笑也忘得一千二净了。“就那样。”说着,她莫名其 妙地摇了摇头,随即又沉默了,真教人捉摸不透。我想我该走了,把盘子递给梅 梅。只见她站起身来,把盘子撂在柜台土。从柜台那儿她瞧了我一眼,又重复了 句:“你和她长得一模一样。”刚才我坐在背灯影的地方,灯光从背后照过来 脸模糊不清。梅梅在谈话的时候,准是没看清楚。她走过来,又坐下了。 ⑨她又追忆起妈妈刚到马孔多的那几天。妈妈一下骡子,就坐到一把摇椅上, 连三个月没动窝儿,饭也懒得吃。她感到死亡正从脚底板朝上蔓延。分娩的那天 到了,临产的阵痛使她陡然振作起来。她自己站起身,然后由别人挽着她走完从 走廊到卧室这二十步路。从摇椅到床边的这段路途,她经受了几个月长途跋涉中 没有经过的痛苦、折磨和刑罚。但是,在了却一生中最后一个心愿前,她终于去 到了应该去的地方 ⑩梅梅说,妈妈一死,爸爸完全绝望了。他记得一本书上讲到过,亲人去世了, 应该种一株茉莉,这样就能夜夜想起她。于是他在庭院靠墙根的地方种了一株茉 莉 ⑩有几次,我觉得梅梅说着就掉眼泪了,可最后,她还是忍住了。她又笑了笑 在椅子上伸了个懒腰,脸上露出温柔的表情。她身子朝前一倾,似乎已经在心中 理清了这笔痛苦的孽债,并且发现在美好的回忆中,总还是得大于失吧。她又笑 了,脸上又现出原来那种宽厚、调皮的亲切劲儿。 (节选《枯枝败叶》,有删改) 【注】①金羊毛:希腊神话中一只会飞的公羊克律索马罗斯身上的毛,不仅象征 着财富,更象征着对幸福的追求 11.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5分)
④她说:打那以后,事事就都不遂心了。上世纪末,疲惫不堪的一家来到刚刚出 现的荒村——马孔多,对刚刚遭到战争破坏的往昔美好生活还恋恋不舍。梅梅想 起了刚到这儿时我妈妈的情况。她偏着身子骑在一头骡上,挺着个大肚子,面色 焦黄,两只脚肿得沾不了地。我爸爸心里恐怕也不太满意,可他还是不顾风险浪 恶,预备要在这儿扎下根来,等着妈妈临盆。在跋涉途中,孩子在妈妈腹内逐渐 长大。然而越是临近分娩,死神离妈妈也越近。 ⑤灯光照出梅梅的侧影。她那印第安人特有的粗犷神情,像马鬃或马尾一样浓密 平直的头发,让她看上去就像一尊正襟危坐的神像。坐在店铺后面这间热气腾腾 的小屋子里,她的面色发青,好似幽灵,说起话来,恰如神在讲述自己如何饱经 人间沧桑。我过去从没有和她接近过。可是这天晚上,她突然如此诚挚地向我表 露出亲切的感情,我感到一种比血缘关系更牢固的东西把我们连在一起了。 ⑥梅梅暂时不说话了,一片愁云悄悄地遮住了她脸上的光彩。我明白了,为什么 梅梅想起我们家先前的生活,显得那么留恋。如今,生活起了变化,日子好过多 了,马孔多变成了喧闹的集镇。钱多得花不了,每逢周六晚上,人们都可以在镇 上大肆挥霍一气。然而,梅梅对美好的昔日还是感到恋恋不舍。外面在大肆挥霍 金钱,而在店铺后面,梅梅依然过着枯燥乏味、不为人知的生活,白天守着柜台。 ⑦“小买卖做得怎么样?”我问。 ⑧梅梅笑了笑。这是凄凉的惨笑,看起来倒不是因为现在情绪不佳,而像是她把 这种惨笑收藏在抽屉里,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就拿出来。她笑得很笨,似乎 平时难得一笑,连怎么正常笑也忘得一千二净了。“就那样。”说着,她莫名其 妙地摇了摇头,随即又沉默了,真教人捉摸不透。我想我该走了,把盘子递给梅 梅。只见她站起身来,把盘子撂在柜台土。从柜台那儿她瞧了我一眼,又重复了 一句:“你和她长得一模一样。”刚才我坐在背灯影的地方,灯光从背后照过来, 脸模糊不清。梅梅在谈话的时候,准是没看清楚。她走过来,又坐下了。 ⑨她又追忆起妈妈刚到马孔多的那几天。妈妈一下骡子,就坐到一把摇椅上,一 连三个月没动窝儿,饭也懒得吃。她感到死亡正从脚底板朝上蔓延。分娩的那天 到了,临产的阵痛使她陡然振作起来。她自己站起身,然后由别人挽着她走完从 走廊到卧室这二十步路。从摇椅到床边的这段路途,她经受了几个月长途跋涉中 没有经过的痛苦、折磨和刑罚。但是,在了却一生中最后一个心愿前,她终于去 到了应该去的地方。 ⑩梅梅说,妈妈一死,爸爸完全绝望了。他记得一本书上讲到过,亲人去世了, 应该种一株茉莉,这样就能夜夜想起她。于是他在庭院靠墙根的地方种了一株茉 莉。 ⑪有几次,我觉得梅梅说着就掉眼泪了,可最后,她还是忍住了。她又笑了笑, 在椅子上伸了个懒腰,脸上露出温柔的表情。她身子朝前一倾,似乎已经在心中 理清了这笔痛苦的孽债,并且发现在美好的回忆中,总还是得大于失吧。她又笑 了,脸上又现出原来那种宽厚、调皮的亲切劲儿。 (节选《枯枝败叶》,有删改) 【注】①金羊毛:希腊神话中一只会飞的公羊克律索马罗斯身上的毛,不仅象征 着财富,更象征着对幸福的追求。 11.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5 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