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四地六校(永安、连城、华安一中等)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 联考(5月)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家谱也称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题的家族世系繁 衍的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家谱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属珍贵 的人文资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②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是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 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 时代。现今可以知道的最早的家谱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现保 存在大英博物馆,乃武丁时期所刻,是某一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之记录。另外, 商周两代,还有刻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家谱。周代的《世本》,曾对创作《史记》 有过参考作用,目前学术界公认它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 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名之先河。 ③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 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制度,巩固周王 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 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 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 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 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 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髙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讲 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主要依据。与之适应 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 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 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髙李氏皇 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 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 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直到宋代,家谱编纂 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为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 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 以来,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的家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 ④“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 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同时家谱对历史学、人口学 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 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 扬 1.下列有关“家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谱,亦称族谱,是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繁衍的重要人物事迹 的特殊图书体裁
福建省四地六校(永安、连城、华安一中等)2016-2017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 联考(5 月) ( 全卷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 一、 现代文阅读(21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家谱也称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题的家族世系繁 衍的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家谱有约 3000 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属珍贵 的人文资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②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是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 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 时代。现今可以知道的最早的家谱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现保 存在大英博物馆,乃武丁时期所刻,是某一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之记录。另外, 商周两代,还有刻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家谱。周代的《世本》,曾对创作《史记》 有过参考作用,目前学术界公认它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 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名之先河。 ③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 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制度,巩固周王 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 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 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 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 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 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讲 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主要依据。与之适应 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 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 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 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 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 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直到宋代,家谱编纂 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为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 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 以来,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的家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 ④“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 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同时家谱对历史学、人口学、 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 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 扬。 1. 下列有关“家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家谱,亦称族谱,是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繁衍的重要人物事迹 的特殊图书体裁
B.家谱的最早维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和商周两代刻录在青铜器 上的金文家谱 C.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目前学术界公认周朝的《世本》为中 国家谱的开山之祖 D.家谱至今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三大历史文献之一,目前存世的家谱 大多是清以后撰修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周代的家谱《世本》,是属于以周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是为了推行宗 法分封制度,此制度到春秋战国趋于瓦解。 B.到魏晋南北朝吋,门阀制度盛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家谱成了 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 C.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初年,家谱的编纂都为官府垄断,直到宋代,家谱的主 要编纂方式才发生改变。 D.宋代时,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出仕、联姻等政治功能而由官修变为私修, 此时家谱更多是发挥其社会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唐朝、 五代、宋代、明淸几个阶段,家谱随着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B.魏晋南北朝时,因为家谱对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等有重大的作用, 于是出现了造假的现象,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这是利益驱动所致。 C.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它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的 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修家谱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 扬 D.国家有史,家族有谱,家谱与国史处于同等地位。一本家谱就是一个家庭的 生命史,它记录了一个家族的根脉与成长,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象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蒋兆和:为历史人物传神 ①1956-1966年这十年中,蒋兆和创作了几十幅现实人物画,比较好的有《纪念 刘和珍君》《迎春》《马连良戏装像》《一笛横吹万户歌》等。他本人对这一阶 段的部分作品不满意。他在这十年中,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体系的探索,把心血倾 注到下一代人身上了。这不免使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生活,而约稿者又总 是不断,出于一种可以理解的政治热情,他每求必应,时常仓促为之,故作品必 然有些粗糙,甚而有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这恐怕是当时不少艺术家难以避免 的现象。蒋兆和也走过这样一段弯路。 ②蒋兆和作历史人物画,是从1953年纪念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时开始的。 1954年,他又为张衡、祖冲之、僧一行等古代科学家创作了头像。这几幅头像 根据史传,想象风采,各具情态,曾被印为单幅画,并多次据以制版作为特种纪 念邮票发行。由于人物个性鲜明,画出了作者深刻理解后概括出来的人物性格特 点,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极深,甚而成为后来继续描绘这些人物的形象依据。由于 画家在从事这种创作时,不可能有照片作为参考,能否使他们的艺术形象与人们 心目中的形象合拍,完全取决于画家对古人的认识深度和表现技巧的程度。为此 他曾反复推敲,多次修改,以求更好
B.家谱的最早维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和商周两代刻录在青铜器 上的金文家谱。 C.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目前学术界公认周朝的《世本》为中 国家谱的开山之祖。 D.家谱至今大约有 3000 年的历史,是我国三大历史文献之一,目前存世的家谱 大多是清以后撰修的。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周代的家谱《世本》,是属于以周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是为了推行宗 法分封制度,此制度到春秋战国趋于瓦解。 B.到魏晋南北朝吋,门阀制度盛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家谱成了 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 C.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初年,家谱的编纂都为官府垄断,直到宋代,家谱的主 要编纂方式才发生改变。 D.宋代时,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出仕、联姻等政治功能而由官修变为私修, 此时家谱更多是发挥其社会功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唐朝、 五代、宋代、明淸几个阶段,家谱随着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B.魏晋南北朝时,因为家谱对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等有重大的作用, 于是出现了造假的现象,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这是利益驱动所致。 C.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它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的 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修家谱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 扬。 D.国家有史,家族有谱,家谱与国史处于同等地位。一本家谱就是一个家庭的 生命史,它记录了一个家族的根脉与成长,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象征。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蒋兆和:为历史人物传神 ①1956-1966 年这十年中,蒋兆和创作了几十幅现实人物画,比较好的有《纪念 刘和珍君》《迎春》《马连良戏装像》《一笛横吹万户歌》等。他本人对这一阶 段的部分作品不满意。他在这十年中,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体系的探索,把心血倾 注到下一代人身上了。这不免使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生活,而约稿者又总 是不断,出于一种可以理解的政治热情,他每求必应,时常仓促为之,故作品必 然有些粗糙,甚而有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这恐怕是当时不少艺术家难以避免 的现象。蒋兆和也走过这样一段弯路。 ②蒋兆和作历史人物画,是从 1953 年纪念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时开始的。 1954 年,他又为张衡、祖冲之、僧一行等古代科学家创作了头像。这几幅头像 根据史传,想象风采,各具情态,曾被印为单幅画,并多次据以制版作为特种纪 念邮票发行。由于人物个性鲜明,画出了作者深刻理解后概括出来的人物性格特 点,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极深,甚而成为后来继续描绘这些人物的形象依据。由于 画家在从事这种创作时,不可能有照片作为参考,能否使他们的艺术形象与人们 心目中的形象合拍,完全取决于画家对古人的认识深度和表现技巧的程度。为此, 他曾反复推敲,多次修改,以求更好
③1956年,蒋兆和创作司马迁半身像,画家强调了他蕴藏智慧的高高的額头和 深邃锐利的目光,令人敬佩这位“直笔史书”家。一般现实人物画家不像写意花 鸟画家那样愈老愈精,他们的创作盛期往往在青壮年时代。那时对生活充溢着激 情,有充沛的精力解决造型等一系列复杂课題,也敢于创造新的技巧。39岁完 成一生代表作《流民图》的蒋兆和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50岁以后,蒋兆和 想方设法深入社会,激发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再加之他的修养和条件,作出的历 史人物画太史公,其受宫刑之后的外在特征刺激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愤 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蒋兆和对人物衣纹的处理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寥寥 十数笔,简练明快,宛若有梁楷遗风。蒋兆和喜欢杜诗,也曾多次作杜甫画像。 1956年作的《杜甫》,人告别京畿,牵马荒郊,面对人生,慨然长叹,诚为 幅“写心”的力作。1959年,他再画杜甫,创造了中国画史上迄今最好的一幅 杜甫肖像。他将杜甫依石而坐的上半身,处理为稳重的三角形构图,就像一尊雕 塑迎风而立,刚柔相济的衣纹,处理简练。作者精到地体会并刻画出了诗人的内 在情感在外形上的变化,以形写神、写心,入木三分。 ④要为历史人物传神,须先熟悉历史,并能站到历史的高度评价历史人物。蒋兆 和为此看了不少历史资料,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见解,再运用适当的表现手 法,然后把他对历史人物的抽象评价转化为可视的具体的艺术形象。1959年, 正是史学界对曹操展开争鸣的一年,郭沫若、翦伯赞均忙于为曹操正名,亦有不 少学者反对为这位“白脸奸臣”翻案。此时,蒋兆和应历史博物馆之约作《曹操 像》,以画笔参加了这场讨论。在他的笔下,曹操体魄宽厚,气宇博大,倚几案 而前倾,目前视而有雄风,人物的动势,面部的情绪,大红衣袍与元书纸的土黄 色和每一根稳重有力的线条都交织在一起,肯定了这位“文才武略,勛业彪炳” 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历史上的地位。然而,从曹操的眉宇间、唇颊间 特别是眼神里,也透露出一些暴戾和奸诈的气质。一贯追求传神的蒋兆和,永不 满足,他独到地运用造型艺术技巧,通过微妙的艺术处理,在丹青史上首次成功 地塑造了曹操这个多侧面的历史人物形象。 (选自刘曦林《艺海春秋-一蒋兆和传》,上海书画出版社,有刪改) 相关链接:①蒋兆和(1904一1986)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 宗师。在水墨人物画領域把中国画特有的造型魅力最大化,使中国的现代水墨人 物画一跃而并立于世界现实主义绘画的行列。50年代末期,着重于历史以及现 代人物肖像画的创作,如《杜甫》《曹操》《李白》等。(选自“百度百科 ②蒋兆和的绘画造型精谨,笔墨精深,深刻生动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为中国人 物画在20世纪的发展创作出了诸多代表时代的经典佳作。(选自杨欣《蒋兆和 的“不尽丹心”》)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兆和1956-196年间的作品出现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是因为他将主要 精力用于教学体系的探索,从而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造成的。 B.蒋兆和创作的杜甫画像之所以能与人们心目中的杜甫形象完全合拍,全都是 因为他查阅了很多有关杜甫的资料,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 C.蒋兆和用《曹操像》参加了对曹操的争鸣,站在郭沫若、翦伯赞等人的一面, 很好地为曹操进行了正名,为这位“白脸奸臣”翻案。 D.蒋兆和在创作历史人物画时,没有照片作参考,但仍然画出了他们的个性特 征,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成为后来继续描绘这些人物形象的依据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③1956 年,蒋兆和创作司马迁半身像,画家强调了他蕴藏智慧的高高的額头和 深邃锐利的目光,令人敬佩这位“直笔史书”家。一般现实人物画家不像写意花 鸟画家那样愈老愈精,他们的创作盛期往往在青壮年时代。那时对生活充溢着激 情,有充沛的精力解决造型等一系列复杂课題,也敢于创造新的技巧。39 岁完 成一生代表作《流民图》的蒋兆和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50 岁以后,蒋兆和 想方设法深入社会,激发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再加之他的修养和条件,作出的历 史人物画太史公,其受宫刑之后的外在特征刺激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愤 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蒋兆和对人物衣纹的处理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寥寥 十数笔,简练明快,宛若有梁楷遗风。蒋兆和喜欢杜诗,也曾多次作杜甫画像。 1956 年作的《杜甫》,人告别京畿,牵马荒郊,面对人生,慨然长叹,诚为一 幅“写心”的力作。1959 年,他再画杜甫,创造了中国画史上迄今最好的一幅 杜甫肖像。他将杜甫依石而坐的上半身,处理为稳重的三角形构图,就像一尊雕 塑迎风而立,刚柔相济的衣纹,处理简练。作者精到地体会并刻画出了诗人的内 在情感在外形上的变化,以形写神、写心,入木三分。 ④要为历史人物传神,须先熟悉历史,并能站到历史的高度评价历史人物。蒋兆 和为此看了不少历史资料,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见解,再运用适当的表现手 法,然后把他对历史人物的抽象评价转化为可视的具体的艺术形象。1959 年, 正是史学界对曹操展开争鸣的一年,郭沫若、翦伯赞均忙于为曹操正名,亦有不 少学者反对为这位“白脸奸臣”翻案。此时,蒋兆和应历史博物馆之约作《曹操 像》,以画笔参加了这场讨论。在他的笔下,曹操体魄宽厚,气宇博大,倚几案 而前倾,目前视而有雄风,人物的动势,面部的情绪,大红衣袍与元书纸的土黄 色和每一根稳重有力的线条都交织在一起,肯定了这位“文才武略,勛业彪炳” 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历史上的地位。然而,从曹操的眉宇间、唇颊间, 特别是眼神里,也透露出一些暴戾和奸诈的气质。一贯追求传神的蒋兆和,永不 满足,他独到地运用造型艺术技巧,通过微妙的艺术处理,在丹青史上首次成功 地塑造了曹操这个多侧面的历史人物形象。 (选自刘曦林《艺海春秋——蒋兆和传》,上海书画出版社,有刪改) 相关链接:①蒋兆和(1904 一 1986)被称为 20 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 宗师。在水墨人物画領域把中国画特有的造型魅力最大化,使中国的现代水墨人 物画一跃而并立于世界现实主义绘画的行列。50 年代末期,着重于历史以及现 代人物肖像画的创作,如《杜甫》《曹操》《李白》等。(选自“百度百科”) ②蒋兆和的绘画造型精谨,笔墨精深,深刻生动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为中国人 物画在 20 世纪的发展创作出了诸多代表时代的经典佳作。(选自杨欣《蒋兆和 的“不尽丹心”》) 4.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蒋兆和 1956-1966 年间的作品出现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是因为他将主要 精力用于教学体系的探索,从而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造成的。 B.蒋兆和创作的杜甫画像之所以能与人们心目中的杜甫形象完全合拍,全都是 因为他查阅了很多有关杜甫的资料,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 C.蒋兆和用《曹操像》参加了对曹操的争鸣,站在郭沫若、翦伯赞等人的一面, 很好地为曹操进行了正名,为这位“白脸奸臣”翻案。 D.蒋兆和在创作历史人物画时,没有照片作参考,但仍然画出了他们的个性特 征,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成为后来继续描绘这些人物形象的依据。 5.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蒋兆和创作的《纪念刘和珍君》《迎春》《马连良戏装像》《一笛横吹万户 歌》等作品都存在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本文作者认为是难以避免的现象 B.蒋兆和创作的司马迁像,既强调了司马迁蕴藏智慧的高额和深邃锐利的目光 又用形象剌激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愤慨 C.为弥补激情和精力的不足,年届五旬的蒋兆和将自己的创作方向由现实人物 画调整为历史人物画,并创作了一系列成就显著的历史人物画作品 D.这篇传记通过传主的故事,叙述了传主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 的最顶尖的画家历程,对青年一代有教育启发作用。 6.请简要概括蒋兆和是怎样为历史人物传神的。(6分) 二、古诗文阅读(42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每题3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 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 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 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黎民不饥不寒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填然鼓之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弃甲曳兵而走 9.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C.申之以孝悌之义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11分)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 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髙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 襄作《四贤一不肖诗》讽若讷,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 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 亦命襄知谏院。时有旱蝗、日食、地震之变,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 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 疏出,闻者皆悚然。 擢直史馆,兼修起居注,襄益任职论事,无所回挠。吕夷简平章国事,宰相以下就其 第议政事,襄奏请废止之
A.蒋兆和创作的《纪念刘和珍君》《迎春》《马连良戏装像》《一笛横吹万户 歌》等作品都存在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本文作者认为是难以避免的现象。 B.蒋兆和创作的司马迁像,既强调了司马迁蕴藏智慧的高额和深邃锐利的目光, 又用形象剌激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愤慨。 C.为弥补激情和精力的不足,年届五旬的蒋兆和将自己的创作方向由现实人物 画调整为历史人物画,并创作了一系列成就显著的历史人物画作品。 D.这篇传记通过传主的故事,叙述了传主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 的最顶尖的画家历程,对青年一代有教育启发作用。 6. 请简要概括蒋兆和是怎样为历史人物传神的。(6 分) 二、 古诗文阅读(42 分) (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9 分,每题 3 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 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 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 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7.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斧斤以时入山林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黎民不饥不寒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鼓之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弃甲曳兵而走 9.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C.申之以孝悌之义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2 题。(11 分)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 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 襄作《四贤一不肖诗》讽若讷,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 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 亦命襄知谏院。时有旱蝗、日食、地震之变,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 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 疏出,闻者皆悚然。 擢直史馆,兼修起居注,襄益任职论事,无所回挠。吕夷简平章国事,宰相以下就其 第议政事,襄奏请废止之
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复 修起居注。唐介击宰相,触盛怒,襄趋进曰:“介诚狂愚,然出于进忠,必望全贷。” 既贬春州,又上疏以为此必死之谪,得改英州。 进知制诰,三御史以论梁适解职,襄不草制。后每除授非当职,辄封还之。帝遇之 益厚,赐其母冠帔以示宠,又亲书“君谟”两字,遺使持诏予之。迁龙图阁直学士、 知开封府。襄精吏事,谈笑剖决,破奷发隐,吏不敢欺。 治平三年,丁母忧。明年卒,年五十六。赠吏部侍郎。 襄工于书,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制《元舅陇西王碑文》命书之。于朋友尚信 义,闻其丧,则不御酒肉,为位而哭。尝饮会灵东园,坐客误射矢伤人,遽指襄。他 日帝问之,再拜愧谢,终不自辨。(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 A.由是三人者皆坐谴坐:牵连治罪 B.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市:买 C.原其所以致之由原:原来 D.破奸发隐,吏不敢欺发:揭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谥号是根据帝王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 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如“仁宗” B.“擢”表示官职提拔、提升,同样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右迁、升、拔等。 C.“制诰”指皇帝的诏令。“知制诰”本意指掌管为皇帝起草诏令事务,后用作 官名。 D.古代官员在“丁忧”其间不得为官。若有特殊原因,国家也可强召丁忧者为官, 称为“夺情”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襄趋进曰:“介诚狂愚,然出于进忠,必望全贷。”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题。(11分) 点绛唇[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汘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3.(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5分) A.“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借以形容 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B.开篇两句,着力刻画动作神态,完全不写相貌,但一个少女的形象已经跃然 纸上。这和此前此后诗人词人凡是写到女子必重颜值大不相同。 C.“露浓花瘦”写的是带着露珠含苞待放的花,象征花一样的年龄,水一样娇 嫩的青春少女形象 D.“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写少女突然看见外人闯进来赶紧回避, 鞋子来不及穿,发髻上的金钗下滑坠地也顾不上拣的匆忙狼狈,表现了少女又气 又羞的心情。 E.词人善于抒写爱情,这首词也不例外,全词虽有叙事,但重在借景抒情,借 “露”“花”“青梅”抒发少女敏感而细腻的怀春情感。 (2)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被公认是唐人写少女的佳句, 请结合本词对少女形象的塑造做一个对比分析。(6分)
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复 修起居注。唐介击宰相,触盛怒,襄趋进曰:“介诚狂愚,然出于进忠,必望全贷。” 既贬春州,又上疏以为此必死之谪,得改英州。 进知制诰,三御史以论梁适解职,襄不草制。后每除授非当职,辄封还之。帝遇之 益厚,赐其母冠帔以示宠,又亲书“君谟”两字,遣使持诏予之。迁龙图阁直学士、 知开封府。襄精吏事,谈笑剖决,破奸发隐,吏不敢欺。 治平三年,丁母忧。明年卒,年五十六。赠吏部侍郎。 襄工于书,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制《元舅陇西王碑文》命书之。于朋友尚信 义,闻其丧,则不御酒肉,为位而哭。尝饮会灵东园,坐客误射矢伤人,遽指襄。他 日帝问之,再拜愧谢,终不自辨。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 分) A. 由是三人者皆坐谴 坐:牵连治罪 B. 鬻书者市之,得厚利 市:买 C. 原其所以致之由 原:原来 D. 破奸发隐,吏不敢欺 发:揭发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3 分) A. 谥号是根据帝王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 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如“仁宗”。 B. “擢”表示官职提拔、提升,同样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右迁、升、拔等。 C. “制诰”指皇帝的诏令。“知制诰”本意指掌管为皇帝起草诏令事务,后用作 官名。 D. 古代官员在“丁忧”其间不得为官。若有特殊原因,国家也可强召丁忧者为官, 称为“夺情”。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襄趋进曰:“介诚狂愚,然出于进忠,必望全贷。” (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3 题。(11 分) 点 绛 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3.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5 分) A. “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借以形容 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B. 开篇两句,着力刻画动作神态,完全不写相貌,但一个少女的形象已经跃然 纸上。这和此前此后诗人词人凡是写到女子必重颜值大不相同。 C. “露浓花瘦”写的是带着露珠含苞待放的花,象征花一样的年龄,水一样娇 嫩的青春少女形象。 D.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写少女突然看见外人闯进来赶紧回避, 鞋子来不及穿,发髻上的金钗下滑坠地也顾不上拣的匆忙狼狈,表现了少女又气 又羞的心情。 E. 词人善于抒写爱情,这首词也不例外,全词虽有叙事,但重在借景抒情,借 “露”“花”“青梅”抒发少女敏感而细腻的怀春情感。 (2)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被公认是唐人写少女的佳句, 请结合本词对少女形象的塑造做一个对比分析。(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