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一中、长泰一中、南靖一中、平和一中四校联考2017-2018学年 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 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 然”时,我们就有了“俗”。“积习成俗”便是对“俗”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 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 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 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 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 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 正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命名”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 的评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命”,也可以以“约”代“命”。这种以“乡约”替 以“天命”的方式,体现出荀子“人定胜天”的理念 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 价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随俗”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 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 可能变“附随”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而实现“身份归属”。但是就般情形而 言,“入乡随俗”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 是为着缩短距高感与释放亲和力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 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构成了“俗”的多样性并呈现出文 化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 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 与时间“代沟”在交流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 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 “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前者意味着“奋发”,而后者 意味着“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 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已“俗”念
华安一中、长泰一中、南靖一中、平和一中四校联考 2017-2018 学年 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 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 然”时,我们就有了“俗”。“积习成俗”便是对“俗”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 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 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 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 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 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 正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命名”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 的评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命”,也可以以“约”代“命”。这种以“乡约”替 以“天命”的方式,体现出荀子“人定胜天”的理念。 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 价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随俗”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 “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 可能变“附随”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而实现“身份归属”。但是就一般情形而 言,“入乡随俗”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 是为着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力.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 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构成了“俗”的多样性并呈现出文 化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 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 与时间“代沟”在交流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 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 “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前者意味着“奋发”,而后者 意味着“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 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
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 如《荀子·荣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节选自《中国艺术报》2011年11月) 1.下列关于“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可以说是一种文 化现象,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B.积习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也是无需言明的默契 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 C.俗,最初是因“积习”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一定的乡民社会需 要规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 D.俗,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不论是“积习成俗”的“俗”还是“约定俗成” 的“俗”,都体现着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俗,在一定情况下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对 个人的言行进行评判,就可以用“乡约”的方式 B.入乡随俗是外乡人与某个乡民社会进行沟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种方式,但随着交往的 深入,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C.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不同空间界域和不同时间代沟的俗相遇时,有可能相互交融, 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锋。 D.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习俗既要不断发展,又要不断丰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 的奋发,而丰富的形成则有赖于个体间的相互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所讲的“王道无非人情”表明,国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乡民社会的 民风世俗,法律的制定也会照顾到百姓的风俗习惯 B.荀子讲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表明,约定 俗成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当今时代,我们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应该彻底摒弃具有 个体特质的“俗”文化,而追求全民族共同认可的“雅”文化。 D.荀子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讲的就是真正的贤人君子会跳出带有 局限性的一己之俗,而追求代表共同理想的“雅”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英 佛刘 清明节前夕,爸爸给乡下的奶奶打电话,乡下的奶奶说,今年就不用回来啦,有些事奶 奶一个人就都办了。爸爸说,那怎么行呢,即便是我答应,虎子也不会答应啊。乡下的奶奶 说,那你们就来吧,其实我也想虎子了 虎子不是别人,就是我。不算今年,我已经是第四次回去看望乡下的奶奶和叔叔了。 想到乡下奶奶的小院,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向往,我知道,那是我另一个意义上的家
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 如《荀子·荣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节选自《中国艺术报》2011 年 11 月) 1.下列关于“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可以说是一种文 化现象,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B.积习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也是无需言明的默契 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 C.俗,最初是因“积习”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一定的乡民社会需 要规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 D.俗,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不论是“积习成俗”的“俗”还是“约 定俗成” 的“俗”,都体现着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俗,在一定情况下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对一 个人的言行进行评判,就可以用“乡约”的方式。 B.入乡随俗是外乡人与某个乡民社会进行沟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种方式,但随着交往的 深入,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C.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不同空间界域和不同时间代沟的俗相遇时,有可能相互交融, 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锋。 D.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习俗既要不断发展,又要不断丰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 的奋发,而丰富的形成则有赖于个体间的相互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人所讲的“王道无非人情”表明,国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乡民社会的 民风世俗,法律的制定也会照顾到百姓的风俗习惯。 B.荀子讲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表明,约定 俗成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当今时代,我们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应该彻底摒弃具有 个体特质的“俗”文化,而追求全民族共同认可的“雅”文化。 D.荀子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讲的就是真正的贤人君子会跳出带有 局限性的一己之俗,而追求代表共同理想的“雅”。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英 雄 佛刘 清明节前夕,爸爸给乡下的奶奶打电话,乡下的奶奶说,今年就不用回来啦,有些事奶 奶一个人就都办了。爸爸说,那怎么行呢,即便是我答应,虎子也不会答应啊。乡下的奶奶 说,那你们就来吧,其实我也想虎子了。 虎子不是别人,就是我。不算今年,我已经是第四次回去看望乡下的奶奶和叔叔了。一 想到乡下奶奶的小院,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向往,我知道,那是我另一个意义上的家
回去那天的阳光很不错,春风已经把田野吹出了毛毛绿。老远,我就看见了站在村口的 奶奶,我大喊一声,像一只脱了缓的小马驹,奔向奶奶的怀抱。 乡下的奶奶流泪了,她喜悦的脸庞上堆满了皱纹。这样的时刻,无论是奶奶、爸爸,还 是我,都是幸福的。 乡下奶奶的院落不是很大,有一年下雨,西边的院墙还倒掉了,本来乡下的奶奶是想等 当兵的叔叔回家修砌的,可是叔叔没有等来,却等到了爸爸。那一次,爸爸很卖命,他拦住 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一个人忙活了两天,虽然墙修砌得不是很好,可是爸爸却累 虚脱了。乡下的奶奶说,你这又是何必呢?爸爸说,只有这样,我的心才能安慰一些。 现在,爸爸修砌的那堵墙还好,上面爬满了干枯了的牵牛花的叶蔓,一株枣树探出墙外, 似乎在等着我们的到来。 乡下奶奶的房子已经很旧了。前几年,叔叔牺牲的时候,政府准备出资为乡下的奶奶翻 盖一下老房子,却被奶奶拒绝了。奶奶说我这么大年纪了,房子还能用,没那个必要了,如 果政府真的关心我的生活,那么就请你们把村里的小学修一修吧。村里的小学被重新翻盖了 学校是以叔叔的名字命名的,我去过一次,还在学校的门口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后来爸爸也想为乡下的奶奶盖一座新房子,可是奶奶依旧没答应 爸爸常常给乡下的奶奶买很多的东西,但那些东西,是吃的都被她分给了左邻右舍,如 果是穿的,就捐赠出去。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再没有比乡下的奶奶更倔强的人了,但大家 都无法改变她,只好改变自己。 我没有看到过生前的叔叔,乡下的奶奶常常向我描述叔叔小时候的样子,说那时的叔叔 爬墙上树,撲鱼捉鸟,无所不会。等长大了,就变得不怎么爱说话了,但心肠好,碰上邻居 有什么帮忙的活儿,总是不惜体力,村里的人都很喜欢他。顺着乡下奶奶的目光,我能够看 见那时的叔叔,他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有一颗善良的心,他成武的身影常常走进我的梦中, 让我流一梦的泪水 叔叔是个英雄,他死于一次探亲回家的路中,因为两个落水儿童,叔叔一去就再也没有 回来。叔叔的事迹感动了那个小城所有的市民,他被大家称为英雄。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 自不必说。后来政府遵从乡下奶奶的意愿,把叔叔安莽在了老家,因为在那里,乡下的奶奶 可以时常地去看一看儿子。 我和爸爸这次回来的目的主要是给叔叔扫基,其实即便我们不回来,乡下的奶奶还有那 些乡亲也会把叔叔的基地扫得干干净净的,但是爸爸说,心里不踏实 清明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中已经有了麦苗的味道。一路上,我们无语,爸爸一手扶 了乡下奶奶的胳膊,每年他都是这样的姿态,这样看上去他们更像是一对母子。 乡下的奶奶把爸爸买来的鲜花一—摆放在叔叔的基碑上。整个过程,她的表情肃穆、慈 祥,没有一点悲伤。她说,儿子你哥和你侄子又来看你了,你看看你侄子已经有你那么高 了。爸爸说,给你叔鞠个躬吧,我点点头,然后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透过水泥地,我似 乎可以感受到叔叔的生命,正一点点传输到我的身体中。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明白了,乡下的奶奶不是我的亲奶奶,叔叔也不是我的亲叔叔, 可是自从叔叔救了我,我们就成了一家人 (有删改)
回去那天的阳光很不错,春风已经把田野吹出了毛毛绿。老远,我就看见了站在村口的 奶奶,我大喊一声,像一只脱了缰的小马驹,奔向奶奶的怀抱。 乡下的奶奶流泪了,她喜悦的脸庞上堆满了皱纹。这样的时刻,无论是奶奶、爸爸,还 是我,都是幸福的。 乡下奶奶的院落不是很大,有一年下雨,西边的院墙还倒掉了,本来乡下的奶奶是想等 当兵的叔叔回家修砌的,可是叔叔没有等来,却等到了爸爸。那一次,爸爸很卖命,他拦住 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一个人忙活了两天,虽然墙修砌得不是很好,可是爸爸却累 虚脱了。乡下的奶奶说,你这又是何必呢?爸爸说,只有这样,我的心才能安慰一些。 现在,爸爸修砌的那堵墙还好,上面爬满了干枯了的牵牛花的叶蔓,一株枣树探出墙外, 似乎在等着我们的到来。 乡下奶奶的房子已经很旧了。前几年,叔叔牺牲的时候,政府准备出资为乡下的奶奶翻 盖一下老房子,却被奶奶拒绝了。奶奶说我这么大年纪了,房子还能用,没那个必要了,如 果政府真的关心我的生活,那么就请你们把村里的小学修一修吧。村里的小学被重新翻盖了, 学校是以叔叔的名字命名的,我去过一次,还在学校的门口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后来爸爸也想为乡下的奶奶盖一座新房子,可是奶奶依旧没答应。 爸爸常常给乡下的奶奶买很多的东西,但那些东西,是吃的都被她分给了左邻右舍,如 果是穿的,就捐赠出去。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再没有比乡下的奶奶更倔强的人了,但大家 都无法改变她,只好改变自己。 我没有看到过生前的叔叔,乡下的奶奶常常向我描述叔叔小时候的样子,说那时的叔叔 爬墙上树,摸鱼捉鸟,无所不会。等长大了,就变得不怎么爱说话了,但心肠好,碰上邻居 有什么帮忙的活儿,总是不惜体力,村里的人都很喜欢他。顺着乡下奶奶的目光,我能够看 见那时的叔叔,他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威武的身影常常走进我的梦中, 让我流一梦的泪水。 叔叔是个英雄,他死于一次探亲回家的路中,因为两个落水儿童,叔叔一去就再也没有 回来。叔叔的事迹感动了那个小城所有的市民,他被大家称为英雄。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 自不必说。后来政府遵从乡下奶奶的意愿,把叔叔安葬在了老家,因为在那里,乡下的奶奶 可以时常地去看一看儿子。 我和爸爸这次回来的目的主要是给叔叔扫墓,其实即便我们不回来,乡下的奶奶还有那 些乡亲也会把叔叔的墓地扫得干干净净的,但是爸爸说,心里不踏实。 清明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中已经有了麦苗的味道。一路上,我们无语,爸爸一手扶 了乡下奶奶的胳膊,每年他都是这样的姿态,这样看上去他们更像是一对母子。 乡下的奶奶把爸爸买来的鲜花一一摆放在叔叔的墓碑上。整个过程,她的表情肃穆、慈 祥,没有一点悲伤。她说,儿子,你哥和你侄子又来看你了,你看看你侄子已经有你那么高 了。爸爸说,给你叔鞠个躬吧,我点点头,然后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透过水泥地,我似 乎可以感受到叔叔的生命,正一点点传输到我的身体中。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明白了,乡下的奶奶不是我的亲奶奶,叔叔也不是我的亲叔叔, 可是自从叔叔救了我,我们就成了一家人。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的是清明节下乡祭扫的事,多处运用了插叙手法,使相关故事的来龙去脉逐渐 清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B.小说善于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人物,如对“叔叔”的表现,既有外貌 动作等的描写,也有他人的评价 C.修砌院墙时,“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爸爸” 因歉疚而急欲补偿的心理。 D.“叔叔”舍身救人,“爸爸”知恩图报,待“奶奶”如亲人,这都体现了人们在面对他 人的不幸时真诚相助的可贵精神 5.小说以“虎子”为讲述人,这有什么好处?(5分) 6.小说以“英雄”为题,为何却用大量笔墨来写“乡下的奶奶”?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 发展的影响,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 读、光盘阅读、iPad阅读等)达到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进 步对各类数字化闼读載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 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教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 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 600% 518% 55 %513% 326% 200%-12 100%-15.7 o0% 2008年200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 一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一每手机阅读接触率 (摘编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7年4月18日人民网) 材料二: 近日,互联网图书巨头当当网发布《2014中国图书消费报告》称手机等电子阅读已成 种新潮 搭乘任何一种交通工具,你都会有一种感觉:电子闼读的时代真的来了。无论是在飞机、 地铁还是拥挤的公交上,你都能看见捧着手机、平板电脑和 Kindle在阅读的人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写的是清明节下乡祭扫的事,多处运用了插叙手法,使相关故事的来龙去脉逐渐 清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B.小说善于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人物,如对“叔叔”的表现,既有外貌、 动作等的描写,也有他人的评价。 C.修砌院墙时,“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爸爸” 因歉疚而急欲补偿的心理。 D.“叔叔”舍身救人,“爸爸”知恩图报,待“奶奶”如亲人,这都体现了人们在面对他 人的不幸时真诚相助的可贵精神。 5.小说以“虎子”为讲述人,这有什么好处?(5 分) 6.小说以“英雄”为题,为何却用大量笔墨来写“乡下的奶奶”?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 发展的影响,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 读、光盘阅读、iPad 阅读等)达到 68.2%,较 2015 年的 64.0%上升了 4.2 个百分点。进 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 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 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 (摘编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7 年 4 月 18 日人民网) 材料二: 近日,互联网图书巨头当当网发布《2014 中国图书消费报告》称手机等电子阅读已成一 种新潮。 搭乘任何一种交通工具,你都会有一种感觉:电子阅读的时代真的来了。无论是在飞机、 地铁还是拥挤的公交上,你都能看见捧着手机、平板电脑和 Kindle 在阅读的人
电子书的阅读风潮是难以忽视的。在电商巨头亚马逊上,同样一本新书,购买电子书和 购买纸质书的差价甚至能达到10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电子书 去年4月,我国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阅读率稳步 上升为57.8%,其中提升尤快的是“数字化闵读方式接触率”,比上年度提高了98个百 分点,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纸和期刊阅读率的持续下 降 (摘编自《中国人阅读地图》,2015年1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一深一漫两种阅读路径,并没有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載休的变迁而并轨,而是在移动 互联网的大潮中,渐行渐远。甚至,浅阅读更胜一筹了,阅读碎片化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比如,长篇深论不受待见,“微言大义”颇有市场。大部头的论著不时兴了,人们只愿意读简短 的信息,喜欢段子,热哀看“一张图读懂……”我们最爱用的微博每条只有140字,常用的微信, 转发量很大的也多非万字平戎策。如果想了解一下基因的相关知识,很多人只会百度一下,不会 专门去阅读《自私的基因》这样的科普蓍作。 諴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但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的话,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因此 给阅读做好加减法,势在必行。 加什么呢?增加深闻读的比例。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 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电子化不一定让 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抱着纸书看穿越小说,跟捧着手机看人文经典,收获能 样吗? 减什么呢?减掉附加在阅读上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虽然不必尽除,但起码别一看《孙 子兵法》就想着怎么拿它赚钱。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就是针对我们太奔着实用而 去、碎片化截取信息的时弊。多看无用之书,方成大用,这也是辩证法。 做到这两点,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享受,全民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无处不在的氛国,社会 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也就不再是遥远的话题了 (摘编自《让阅读回归为享受》,2014年4月23日《解放日报》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图表显示,在过去的八年里,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与成年手机阅读接触率均 持续上升。 B.2014年以来的三年,我国成年国民的手机阅读接触率都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遜渐 拉开了距离。 C.在报纸和期刊阅读率持续下降时,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却上升尤快这可能与现代社会的 快节奏有关。 D.随瞢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较体的变迁,数字化阅读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纸质化阅读的方式
电子书的阅读风潮是难以忽视的。在电商巨头亚马逊上,同样一本新书,购买电子书和 购买纸质书的差价甚至能达到 10 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电子书。 去年 4 月,我国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阅读率稳步 上升为 57.8%,其中提升尤快的是“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比上年度提高了 9.8 个百 分点,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纸和期刊阅读率的持续下 降。 (摘编自《中国人阅读地图》,2015 年 1 月 30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一深一浅两种阅读路径,并没有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而并轨,而是在移动 互联网的大潮中,渐行渐远。甚至,浅阅读更胜一筹了,阅读碎片化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比如,长篇深论不受待见,“微言大义”颇有市场。大部头的论著不时兴了,人们只愿意读简短 的信息,喜欢段子,热衷看“一张图读懂……”我们最爱用的微博每条只有 140字,常用的微信, 转发量很大的也多非万字平戎策。如果想了解一下基因的相关知识,很多人只会百度一下,不会 专门去阅读《自私的基因》这样的科普著作。 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但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的话,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因此, 给阅读做好加减法,势在必行。 加什么呢?增加深阅读的比例。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 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电子化不一定让 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抱着纸书看穿越小说,跟捧着手机看人文经典,收获能 一样吗? 减什么呢?减掉附加在阅读上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虽然不必尽除,但起码别一看《孙 子兵法》就想着怎么拿它赚钱。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就是针对我们太奔着实用而 去、碎片化截取信息的时弊。多看无用之书,方成大用,这也是辩证法。 做到这两点,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享受,全民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无处不在的氛围,社会 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也就不再是遥远的话题了。 (摘编自《让阅读回归为享受》,2014 年 4 月 23 日《解放日报》)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图表显示,在过去的八年里,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与成年手机阅读接触率均 持续上升。 B.2014年以来的三年,我国成年国民的手机阅读接触率都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 拉开了距离。 C.在报纸和期刊阅读率持续下降时,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却上升尤快,这可能与现代社会的 快节奏有关。 D.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数字化阅读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纸质化阅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