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China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 第一章 宏观经济
第一章 宏观经济 20 07年,全球经济整体平稳增长,但年中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其溢出效 应还在不断放大。中国经济继续平稳快速发展,总需求增长强劲,财政 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但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金融稳定的国际 国内环境总体良好,但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 一、 经济金融环境 2007年,全球经济金融运行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全球经济整体平稳增长。 全球经济增长4.95%。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增长 率为2.2%,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率分别为 2.6%和2.1%。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强劲,达到7.9%。二是 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不断加深。在美国,次贷危机扩大到次级贷款以外的其他贷 款,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恶化,信贷成本上升,房地产价格不断下降,企业和 居民消费疲软。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股市、汇市大幅波动,货币 市场趋紧。三是部分中央银行采取措施缓解次贷危机影响。美联储、欧洲中央 银行、英格兰银行等机构均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美联储自2007年9月以 来大幅降低基准利率,至年底,联邦基准利率降低了100个基点。四是全球通 货膨胀压力增大。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原油期货价格在波动 中接近100美元/桶,黄金价格接近900美元/盎司,粮食价格屡创新高。五是 贸易保护主义加剧。2007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各种贸易争端和摩擦增多,一 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增强,同时出现了针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保 护主义倾向。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全年实现 GDP24.9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7%,第二产 业增长13.4%,第三产业增长12.6%。二是财政收人、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 大幅提高。全国财政收入5.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5%。企业盈利能力不 断提高,总体债务水平略有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为1.38万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比上年提高1.8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比 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三是总需求增长强劲。投资增速仍在高位,全年全社 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万亿元,增长24.8%。消费增速平稳,全年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8.92万亿元,增长16.8%。出口增速放缓,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全年出口总额为1.2万亿美元,增长23.5%,增速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 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年底外汇储备余额1.53万
12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亿美元,增长43.3%。四是价格水平上涨较快。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 涨幅持续扩大,上涨4.8%,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工业品价格呈现前期 涨势平稳,后期涨幅明显扩大的态势,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原材料、 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4%;劳动力报酬快速增长,劳动力成本显著上 升。GDP平减指数为5.6%,比上年上升2个百分点。 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力度加大。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 5.5个百分点,1次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启动特别国债加大对冲力度,6 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在加强总量调控的同时,发挥信贷 政策的结构调整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节能环保领域的服务工作,严格 限制对产能过剩行业和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信贷投放,加大对经济薄弱环 节和弱势群体的信贷支持,引导农村信用社扩大支农信贷投放,出台规范房 地产信贷的调控政策。扩大银行间市场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进一步提高 QFⅡ和QDI的投资额度,加强和改进外汇资金流入与结汇管理。适时调整 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增加对薄弱环节、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等方面的 财政支出。 二、经济金融环境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2007年,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增加,中国经济运 行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中国金融稳定面临新的挑战。 (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增加 次贷危机的溢出效应不断放大,美元贬值,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增大。次贷 危机不仅使美国金融机构损失惨重,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房地产市场呈现疲软 态势,经济增长减缓,还对英国、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部分金融机 构和金融市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信贷市场趋紧,股市、汇市波动加 剧,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增大,国际金融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加,全球经济面临下 行风险。 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稳定的影响不容忽视。中国的金融机构持有海外次级 抵押贷款证券的数量和比例不大,且大部分信用级别较高,当前次贷危机对中 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有限,但从中长期看,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一是在次 贷危机的持续影响下,美国信贷紧缩以及经济增长放缓可能抑制其进口需求, 影响中国出口;二是美联储数次降息使中美利差出现倒挂及扩大趋势,导致国 际资本可能会流入预期回报率较高的中国市场,加大了货币政策操作难度;三
第一章宏观经济 13 是次贷危机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市场风险 加大。 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加大了世界各国物价上涨压力。受美元持续贬值、 投机炒作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原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价格 持续走高,加大了世界各国的通货膨胀风险,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面临着经济衰 退和通货膨张的双重困境。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加大了中国国内物价上涨压 力0 全球经济失衡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与东亚经济体和石 油出口国的经常项目盈余并存,中国对欧美经济体的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全球 经济失衡仍未缓解。全球经济失衡使贸易摩擦增多,并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由 商品领域向投资、金融领域扩展的新趋势。 (二)经济快速增长与结构失衡并存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经济运行中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 长方式粗放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消 费率过低、储蓄率过高的矛盾依然突出,投资和消费不协调,第一产业、第二 产业和第三产业比例不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同时,经济 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节能减 排形势不容乐观。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农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仍然突出。这些问 题不利于中国经济金融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 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继续呈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特征, 对中国经济金融平稳运行产生一定影响。一是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基础货 币被动投放增加,货币信贷出现扩张趋势,货币政策主动性受到影响,宏观调 控难度增大。二是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从深层次看,流动性过剩与储蓄 率过高、消费率偏低的经济结构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密切相关。流动性 过剩不仅对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还可能冲击消费品市场和生 产资料市场,加剧物价上涨压力。三是使外汇供给大于需求,强化人民币升值 预期。2007年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3046元/美元,比年初升值 6.90%,比汇率制度改革前累计升值11.67%。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引发国际 “热钱”涌入国内,一旦预期逆转,将导致国际“热钱”集中流出,对国内经 济金融安全产生冲击
14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四)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风险加大 2007年,价格上涨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带动,具有结构性特点。居民消 费品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4.8%,食品价格上涨12.3%。其中,粮 食上涨6.3%,蛋上涨21.8%,肉禽及其制品上涨31.7%,成为CPI上涨的主 要推动力,并开始向非食品领域传导,价格存在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 膨胀的风险。如果全社会通货膨胀预期形成,价格总水平将会持续攀高,对金 融体系、实体经济和民生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五)资产价格的波动增加了经济金融运行的不稳定因素 部分城市住房价格过高、涨幅过快问题突出。2007年,全国房屋销售价 格上涨势头较猛,按季度来看,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6%、6.3%、 8.2%和10.2%。12月份,全国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5%,环比上涨 0.2%。2007年,股票市场也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股票价格出现了较大波 动,上证指数由年初的2715.72点上升至最高的6124点,年终报收5261.56 点。资产价格波动较大,增加了经济运行,特别是金融运行的不稳定因素。 三、促进金融稳定的举措 针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2008年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 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 金融变化,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 紧的货币政策,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努力缓解国际收 支不平衡矛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继续实 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薄弱环节、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出,加 大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入。认真落实从 紧的货币政策,针对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过热和通货膨胀风险,从总量上对货 币供给和信贷投放实行严格控制,抑制总需求过度膨胀,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 弹、贸易顺差继续扩大以及出现通货膨胀。同时,采取综合措施,增加有效供 给,抑制不合理需求,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 二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国内需求,优化投 资和消费关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