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角逐。 2.18世纪欧洲列强争霸活动的加剧 法国在欧陆霸权地位的确立 17世纪下半期,法国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第一次是“遗 战争”(1667-1668年)。第二次是对荷兰的战争(1672-1679)。第 三次是对“奥格斯堡同盟”的战争(168-1697)。结果,法国确立 了在欧陆的霸权地位。 2.英、法两国的争霸混战 从17世纪末起,英、法矛盾日趋尖锐,并贯穿于整个18世纪。 通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英国成 为欧洲的霸主。 3.普鲁士的兴起 18世纪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仍处于分裂状态。其中,勃兰登堡在 对外扩张中日渐强盛,并于1701年成为普鲁士王国 4.俄国的崛起与北方大战 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脱贫致强,其势力伸展到北欧、东南欧和 中欧。1700年,俄国和瑞典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北方战争。随后,俄 国稳固地成为欧洲的一个强国 五、波兰三次惨遭瓜分 波兰曾是17世纪的强国,到18世纪衰落下来。18世纪的最后30 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合伙瓜分了波兰,改变了东欧的政治地理 形势。 3.美国独立战争与国际关系 1.18世纪中期的后的北美局势 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对北美殖民地推行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政策, 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1775年4月,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2.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外交政策 战争期间,美国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进行孤立英国的外交斗争。 法国、西班牙和荷兰先后对英作战,俄国发起成立了武装中立同盟。 美国独立后与法、英关系 独立后,美国奉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力图避免与法、英等国的正 面冲突。第二次对英战争后,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控制和渗透,确保了 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完整 4.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欧洲的冲击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震撼欧洲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继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北美独立 战争后更为深刻、更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横扫欧洲,引 起了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恐慌。欧洲列强围绕法国大革命展开了一
了角逐。 2. 18 世纪欧洲列强争霸活动的加剧 1. 法国在欧陆霸权地位的确立 17 世纪下半期,法国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第一次是“遗产 战争”(1667—1668 年)。第二次是对荷兰的战争(1672—1679)。第 三次是对“奥格斯堡同盟”的战争(1688—1697)。结果,法国确立 了在欧陆的霸权地位。 2. 英、法两国的争霸混战 从 17 世纪末起,英、法矛盾日趋尖锐,并贯穿于整个 18 世纪。 通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英国成 为欧洲的霸主。 3. 普鲁士的兴起 18 世纪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仍处于分裂状态。其中,勃兰登堡在 对外扩张中日渐强盛,并于 1701 年成为普鲁士王国。 4. 俄国的崛起与北方大战 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脱贫致强,其势力伸展到北欧、东南欧和 中欧。1700 年,俄国和瑞典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北方战争。随后,俄 国稳固地成为欧洲的一个强国。 五、波兰三次惨遭瓜分 波兰曾是 17 世纪的强国,到 18 世纪衰落下来。18 世纪的最后 30 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合伙瓜分了波兰,改变了东欧的政治地理 形势。 3. 美国独立战争与国际关系 1. 18 世纪中期的后的北美局势 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对北美殖民地推行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政策, 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1775 年 4 月,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2.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外交政策 战争期间,美国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进行孤立英国的外交斗争。 法国、西班牙和荷兰先后对英作战,俄国发起成立了武装中立同盟。 3. 美国独立后与法、英关系 独立后,美国奉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力图避免与法、英等国的正 面冲突。第二次对英战争后,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控制和渗透,确保了 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完整。 4.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欧洲的冲击 1.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震撼欧洲 1789 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继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北美独立 战争后更为深刻、更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横扫欧洲,引 起了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恐慌。欧洲列强围绕法国大革命展开了一
系列的外交活动,法国迅速成为欧洲国际关系的中心,欧洲国际关系 的内容从此转入了由英国领导的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和英国与法 国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2.法国政府的对外政策 法国资产阶级提出了“主权在民”、“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宣 布“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为法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面对欧洲封 建君主国的武装干涉,法国基本上执行了打退武装干涉者以保卫革命 的反干涉主义原则。但在雅各宾派执政末期特别是在督政府时期和拿 破仑执政以后,法国便逐步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3反对欧洲势力的武装干涉 法国的和平防御的方针和“不干涉”外交原则并未消除欧洲国家 对法国革命的敌视。1791年8月27日,普、奥发表了准备干涉法国 革命的《匹尔尼茨宣言》。1792年4月,法、奥战争爆发,7月,普 鲁士加入对法战争。9月,法军取得瓦尔密大捷,普奥同盟的干涉遂 告失败。 1793年1月,路易十六被处死后,法国与欧洲诸强的关系进一步 恶化。1793年春,欧洲诸强组织起第一次反法同盟。法军节节败退 雅各宾派取代吉伦特派执政,并迅速扭转了战场形势,1794年法国 军队转入战略反攻,并再次占领了比利时。 4.督政府的对外征服活动 1794年7月27日,法国发生了热月转变。1795年11月,成立了 督政府。热月党人和督政府时期,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防止王党 复辟;对外反对反法冋盟的干涉,甚至以对外掠夺财富和扩张领土来 充盈国库,扩大国内市场,因此法国的对外政策已具有争霸和对外扩 张的性质,且有较为明确具体的目标。 1796年春,拿破仑远征意大利。1797年3月法军进入奥地利,10 月法、奥签订《坎波福米奥和约》,第一次反法同盟彻底解体。为了 切断英国同印度的通道,从而打击英国,1798年5月,拿破仑率军 远征埃及。 1798年底,由英、俄两国发起,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并于次年 3月开始了对法国的军事行动,法军节节败退。督政府威信扫地。 第三章拿破仑帝国与维也纳体系 拿破仑帝国的称霸与欧洲的失衡 1.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和外交政策 督政府末期已处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全面混乱状态,法国需 要的是稳定与和平。远在埃及的拿破仑洞悉了这一形势,于1799年 回到法国并于1799年11月9日(共和8年雾月18日)发动了“雾
系列的外交活动,法国迅速成为欧洲国际关系的中心,欧洲国际关系 的内容从此转入了由英国领导的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和英国与法 国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2. 法国政府的对外政策 法国资产阶级提出了“主权在民”、“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宣 布“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为法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面对欧洲封 建君主国的武装干涉,法国基本上执行了打退武装干涉者以保卫革命 的反干涉主义原则。但在雅各宾派执政末期特别是在督政府时期和拿 破仑执政以后,法国便逐步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3. 反对欧洲势力的武装干涉 法国的和平防御的方针和“不干涉”外交原则并未消除欧洲国家 对法国革命的敌视。1791 年 8 月 27 日,普、奥发表了准备干涉法国 革命的《匹尔尼茨宣言》。1792 年 4 月,法、奥战争爆发,7 月,普 鲁士加入对法战争。9 月,法军取得瓦尔密大捷,普奥同盟的干涉遂 告失败。 1793 年 1 月,路易十六被处死后,法国与欧洲诸强的关系进一步 恶化。1793 年春,欧洲诸强组织起第一次反法同盟。法军节节败退。 雅各宾派取代吉伦特派执政,并迅速扭转了战场形势,1794 年法国 军队转入战略反攻,并再次占领了比利时。 4. 督政府的对外征服活动 1794 年 7 月 27 日,法国发生了热月转变。1795 年 11 月,成立了 督政府。热月党人和督政府时期,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防止王党 复辟;对外反对反法同盟的干涉,甚至以对外掠夺财富和扩张领土来 充盈国库,扩大国内市场,因此法国的对外政策已具有争霸和对外扩 张的性质,且有较为明确具体的目标。 1796 年春,拿破仑远征意大利。1797 年 3 月法军进入奥地利,10 月法、奥签订《坎波福米奥和约》,第一次反法同盟彻底解体。为了 切断英国同印度的通道,从而打击英国,1798 年 5 月,拿破仑率军 远征埃及。 1798 年底,由英、俄两国发起,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并于次年 3 月开始了对法国的军事行动,法军节节败退。督政府威信扫地。 第三章 拿破仑帝国与维也纳体系 1. 拿破仑帝国的称霸与欧洲的失衡 1.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和外交政策 督政府末期已处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全面混乱状态,法国需 要的是稳定与和平。远在埃及的拿破仑洞悉了这一形势,于 1799 年 回到法国并于 1799 年 11 月 9 日(共和 8 年雾月 18 日)发动了 “雾
月政变”,推翻了督政府,并建立了执政府,这昭示了法国开始从民 主共和制向军事独裁的转变 执政府面对第二次反法同盟的进攻,拿破仑一方面扯起和平攻势 的外交大旗,一方面诉诸于严厉的军事打击,并于1801年2月迫使 奥地利与法国订立了《吕内维尔和约》,这标志着第二次反法同盟瓦 解的开始。随后又通过与俄国订立和约使之退出反法同盟。1802年3 月,孤立的英国被迫与法国签订《亚眠和约》,欧洲出现了暂时的和 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是欧洲国际关系的中心。从总的来看,法国的 外交任务是扼止波旁王朝的复辟,荡涤一切来自欧洲对法国的武装干 涉力量,争取欧洲霸权,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实现“自然疆界”的 目标;二是在法国周边建立防御欧洲武装干涉的防御地带;三是以英 国为主要打击目标,彻底战胜它并夺取其海外殖民地。纵观拿破仑时 期的外交政策,可以看出如下特征。首先,外交政策的内容前后变化 大,由反干涉主义逐渐向霸权主义转变,这种转变又与军事扩张紧密 相关;其次,拿破仑外交政策具有双重性;最后,拿破仑外交政策是 其外交思想和军事思想完美结合的产物。 2.欧洲的失衡与复杂频繁的对外战争 保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是欧洲大国自中世纪结束以来就追求的 国际关系格局。在18世纪的大部分年代里,欧洲体系相当稳定,但 拿破仑的军事、外交显然已使欧洲处于一种失衡状态 英法矛盾的不可调和终于使英法之间在1803年5月重启战端。法 国对英国宣战的报复行动、昂吉安公爵事件以及法俄关系的破裂等等 都促成了1805年9月第三次反法同盟的最终形成。10月21日,特 拉法加海战使法国联合舰队遭到毁灭性打击;但在欧洲大陆上法军在 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1805年12月,战败的奥地利被 迫与法国签订《普莱斯堡和约》。这标志着第三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1806年7月,拿破仑为加强对德意志的控制建立了莱茵同盟,并于8 月宣布该同盟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中退出。8月6日,弗兰茨取消 德意志皇帝称号,这标志着古老的德意志帝国的寿终正寝。 1806年9月,普鲁士的开战使第四次反法同盟再次建立。10月 普军在耶拿和奥尔施泰特被法军击溃。1807年6月,俄国也被迫求 和。7月,法国与俄、普两国在提尔西特分别签订和约。《提尔西特 和约》的签订标志着第四次反法冋盟的崩溃,法国的势力达到颠峰, 并对欧洲局势产生了巨大影响。1809年春,英、奥等再次组织了第 五次反法同盟,这是拿破仑推行大陆封锁政策和法国陷入半岛战争的 结束。法军依靠拿破仑的军事天才和惨重伤亡赢来了最后的胜利。 1809年,法、奥签订《中布隆和约》,拿破仑帝国在表面上达到了极
月政变”,推翻了督政府,并建立了执政府,这昭示了法国开始从民 主共和制向军事独裁的转变。 执政府面对第二次反法同盟的进攻,拿破仑一方面扯起和平攻势 的外交大旗,一方面诉诸于严厉的军事打击,并于 1801 年 2 月迫使 奥地利与法国订立了《吕内维尔和约》,这标志着第二次反法同盟瓦 解的开始。随后又通过与俄国订立和约使之退出反法同盟。1802 年 3 月,孤立的英国被迫与法国签订《亚眠和约》,欧洲出现了暂时的和 平。 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是欧洲国际关系的中心。从总的来看,法国的 外交任务是扼止波旁王朝的复辟,荡涤一切来自欧洲对法国的武装干 涉力量,争取欧洲霸权,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实现“自然疆界”的 目标;二是在法国周边建立防御欧洲武装干涉的防御地带;三是以英 国为主要打击目标,彻底战胜它并夺取其海外殖民地。纵观拿破仑时 期的外交政策,可以看出如下特征。首先,外交政策的内容前后变化 大,由反干涉主义逐渐向霸权主义转变,这种转变又与军事扩张紧密 相关;其次,拿破仑外交政策具有双重性;最后,拿破仑外交政策是 其外交思想和军事思想完美结合的产物。 2. 欧洲的失衡与复杂频繁的对外战争 保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是欧洲大国自中世纪结束以来就追求的 国际关系格局。在 18 世纪的大部分年代里,欧洲体系相当稳定,但 拿破仑的军事、外交显然已使欧洲处于一种失衡状态。 英法矛盾的不可调和终于使英法之间在 1803 年 5 月重启战端。法 国对英国宣战的报复行动、昂吉安公爵事件以及法俄关系的破裂等等 都促成了 1805 年 9 月第三次反法同盟的最终形成。10 月 21 日,特 拉法加海战使法国联合舰队遭到毁灭性打击;但在欧洲大陆上法军在 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1805 年 12 月,战败的奥地利被 迫与法国签订《普莱斯堡和约》。这标志着第三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1806 年 7 月,拿破仑为加强对德意志的控制建立了莱茵同盟,并于 8 月宣布该同盟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中退出。8 月 6 日,弗兰茨取消 德意志皇帝称号,这标志着古老的德意志帝国的寿终正寝。 1806 年 9 月,普鲁士的开战使第四次反法同盟再次建立。10 月, 普军在耶拿和奥尔施泰特被法军击溃。1807 年 6 月,俄国也被迫求 和。7 月,法国与俄、普两国在提尔西特分别签订和约。《提尔西特 和约》的签订标志着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崩溃,法国的势力达到颠峰, 并对欧洲局势产生了巨大影响。1809 年春,英、奥等再次组织了第 五次反法同盟,这是拿破仑推行大陆封锁政策和法国陷入半岛战争的 结束。法军依靠拿破仑的军事天才和惨重伤亡赢来了最后的胜利。 1809 年,法、奥签订《中布隆和约》,拿破仑帝国在表面上达到了极
盛,但帝国的倾覆已为期不远了。 拿破仑帝国的倾覆 大陆封锁体系的得失与国内外矛盾的困扰 大陆体系构筑始末。由于进攻英国本土希望的破灭和法国建立大 陆封锁体系的国际环境的有利化,加上拿破仑的个人设想,1806年 l1月,拿破仑发布“柏林敕令”’这标志着大陆封锁的开始,随后大 陆封锁又扩大升级直至波旁王朝复辟,大陆封锁才完全废止。 大陆体系的得失。大陆体系给欧洲大陆带来了异乎寻常的灾难, 并导致了法国国内外矛盾的空前激化,成为拿破仑帝国灭亡的最为重 要也是最为直接的原因,对欧洲经济和帝国的未来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大陆封锁政策从总体上说是失败的,其原因主要在于它违背了世 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而英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足以抵挡其冲击,相反, 由于欧洲诸国的离心倾向则无法保证大陆封锁政策的全面实施 2.灾难性的1812年 由于法俄两国争夺欧洲霸权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双方在大 陆封锁问题上的争执,法俄同盟终于破裂。1812年6月,法国开始 发动了侵俄战争,并进入了莫斯科。俄军在库图佐夫等人指挥下成功 地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1812年10月,法军从莫斯科撤退,沿途 遭到了俄军的伏击,主力损失殆尽,侵俄战争以惨败而告终。侵俄战 争是法兰西帝国对外战争的转折点,加速了拿破仑帝国的崩溃。 3.拿破仑帝国的终结 拿破仑大军1812年从俄国灾难性的撤退,加速了欧洲结盟关系的 逆转。1813年夏,俄、英、普、瑞典等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 年10月,同盟国在法国上马恩省首府肖蒙达成《肖蒙条约》。3月31 日,联军占领巴黎。4月6日,拿破仑被迫宣布退位,被流放至厄尔 巴岛。随即路易十八登上王位,波旁王朝宣告复辟。1814年5月, 法国与盟军签订和约,史称《第一次巴黎和约》 1815年3月,拿破仑成功在法国南部海岸登陆并在巴黎复辟拿破 仑政权,从此时到6月法军滑铁卢会战惨败于欧洲第七次反法同盟后 拿破仑再次退位,这一段历史史称“百日王朝”或“百日政变”。11 月,盟军与法国签订了比以前苛刻得多的《第二次巴黎和约》。 拿破仑帝国的覆灭标志着其霸权政策的破灭和欧洲势力均衡的即 将恢复。破坏欧洲势力均衡和扼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拿破仑政权覆 灭的根本原因。而大陆封锁政策、半岛战争、1812年侵俄战争、用 人不善等等因素也加速了帝国的崩溃 3.维也纳体系 1.维也纳会议与大国的如意算盘 L为了处置战败的法国,重建欧洲的政治秩序,1814年10月至1815
盛,但帝国的倾覆已为期不远了。 2. 拿破仑帝国的倾覆 1. 大陆封锁体系的得失与国内外矛盾的困扰 大陆体系构筑始末。由于进攻英国本土希望的破灭和法国建立大 陆封锁体系的国际环境的有利化,加上拿破仑的个人设想,1806 年 11 月,拿破仑发布“柏林敕令”,这标志着大陆封锁的开始,随后大 陆封锁又扩大升级直至波旁王朝复辟,大陆封锁才完全废止。 大陆体系的得失。大陆体系给欧洲大陆带来了异乎寻常的灾难, 并导致了法国国内外矛盾的空前激化,成为拿破仑帝国灭亡的最为重 要也是最为直接的原因,对欧洲经济和帝国的未来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大陆封锁政策从总体上说是失败的,其原因主要在于它违背了世 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而英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足以抵挡其冲击,相反, 由于欧洲诸国的离心倾向则无法保证大陆封锁政策的全面实施。 2. 灾难性的 1812 年 由于法俄两国争夺欧洲霸权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双方在大 陆封锁问题上的争执,法俄同盟终于破裂。1812 年 6 月,法国开始 发动了侵俄战争,并进入了莫斯科。俄军在库图佐夫等人指挥下成功 地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1812 年 10 月,法军从莫斯科撤退,沿途 遭到了俄军的伏击,主力损失殆尽,侵俄战争以惨败而告终。侵俄战 争是法兰西帝国对外战争的转折点,加速了拿破仑帝国的崩溃。 3. 拿破仑帝国的终结 拿破仑大军 1812 年从俄国灾难性的撤退,加速了欧洲结盟关系的 逆转。1813 年夏,俄、英、普、瑞典等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 年 10 月,同盟国在法国上马恩省首府肖蒙达成《肖蒙条约》。3 月 31 日,联军占领巴黎。4 月 6 日,拿破仑被迫宣布退位,被流放至厄尔 巴岛。随即路易十八登上王位,波旁王朝宣告复辟。1814 年 5 月, 法国与盟军签订和约,史称《第一次巴黎和约》。 1815 年 3 月,拿破仑成功在法国南部海岸登陆并在巴黎复辟拿破 仑政权,从此时到 6 月法军滑铁卢会战惨败于欧洲第七次反法同盟后 拿破仑再次退位,这一段历史史称“百日王朝”或“百日政变”。11 月,盟军与法国签订了比以前苛刻得多的《第二次巴黎和约》。 拿破仑帝国的覆灭标志着其霸权政策的破灭和欧洲势力均衡的即 将恢复。破坏欧洲势力均衡和扼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拿破仑政权覆 灭的根本原因。而大陆封锁政策、半岛战争、1812 年侵俄战争、用 人不善等等因素也加速了帝国的崩溃。 3. 维也纳体系 1. 维也纳会议与大国的如意算盘 为了处置战败的法国,重建欧洲的政治秩序,1814 年 10 月至 1815
年6月,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216名代表在维也纳召开了近代国际关 系史上规模最大的会议。英、俄、普、奥各怀如意算盘操纵着会议。 俄国力图建立欧洲霸权,企图夺取波兰。英国以调停者姿态出现,在 东欧抑制俄国势力的膨胀,维护自身在德意志的优势。 2.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 塔列朗和正统主义。塔列朗是近代史上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 家。为最大限度地保护法国利益,在维也纳会议上他提出了“正统主 义”原则,其主要内容主要是恢复欧洲各“正统王朝”的统治,各国 恢复到1792年疆界。正统主义原则为保全法国,恢复法国的大国地 位、瓦解反法同盟对法国的外交遏制具有重要意义。 波兰一萨克森问题与补偿原则。为了平息列强对俄、普两国对波 兰、萨克森领土要求问题上的剧烈矛盾,会议采取了“补偿原则”, 用领土补偿的方式重新确定了欧洲的政治版图。 3.维也纳会议的结局 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1815年6月与会代表签署了《最后 议定书》,其主体内容就是关于政治与领土问题的解决方案。此外, 会议还在附件中就禁止贩卖黑奴、外交等级等问题达成协议。 新的均势的形成——维也纳体系。它是指在维也纳会议上确立的 平衡欧洲各大国政治及领土关系的封建政治体系。其建立具有重要意 义,同时,它亦存在重大缺陷,迟早会受到冲击乃至瓦解。 4.神圣同盟与欧洲协调 1.神圣同盟的形成与扩大 神圣同盟。由俄皇倡议为维护维也纳体系于18315年9月建立的具 有宗教色彩的非军事同盟。沙俄经常利用之镇压革命运动。 四国同盟。1815年11月,英、俄、普、奥四国建立的针对法国 的具有一定军事性质的同盟 2.欧洲协调体的尝试 自1818~1822年,按四国同盟条约规定,欧洲大国为协调立场召 开了四次会议,即1818年亚琛会议、1820年的特洛波会议、1821 年的莱巴赫会议、1822年的维罗纳会议,以上四次会议一般称之为 欧洲协调体的尝试 3.神圣同盟染指拉美的企图与门罗主义 在美、法两国革命的影响下,自18世纪末至19世纪20年代,拉 美掀起了独立运动。俄国和奥地利等主张以神圣同盟名义干涉拉美革 命。英国从18322年始,则改变其外交政策,反对干涉拉美独立运动, 扶植拉美新兴国家,并企图寻求美国支持。美国为表明自己孤立主义 外交原则立场,于1823年抛出了“门罗宣言”,其实质就是“门罗主 义”,打着“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幌子,行“美洲是美国人的美
年 6 月,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 216 名代表在维也纳召开了近代国际关 系史上规模最大的会议。英、俄、普、奥各怀如意算盘操纵着会议。 俄国力图建立欧洲霸权,企图夺取波兰。英国以调停者姿态出现,在 东欧抑制俄国势力的膨胀,维护自身在德意志的优势。 2. 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 塔列朗和正统主义。塔列朗是近代史上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 家。为最大限度地保护法国利益,在维也纳会议上他提出了“正统主 义”原则,其主要内容主要是恢复欧洲各“正统王朝”的统治,各国 恢复到 1792 年疆界。正统主义原则为保全法国,恢复法国的大国地 位、瓦解反法同盟对法国的外交遏制具有重要意义。 波兰—萨克森问题与补偿原则。为了平息列强对俄、普两国对波 兰、萨克森领土要求问题上的剧烈矛盾,会议采取了“补偿原则”, 用领土补偿的方式重新确定了欧洲的政治版图。 3. 维也纳会议的结局 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1815 年 6 月与会代表签署了《最后 议定书》,其主体内容就是关于政治与领土问题的解决方案。此外, 会议还在附件中就禁止贩卖黑奴、外交等级等问题达成协议。 新的均势的形成——维也纳体系。它是指在维也纳会议上确立的 平衡欧洲各大国政治及领土关系的封建政治体系。其建立具有重要意 义,同时,它亦存在重大缺陷,迟早会受到冲击乃至瓦解。 4. 神圣同盟与欧洲协调 1. 神圣同盟的形成与扩大 神圣同盟。由俄皇倡议为维护维也纳体系于 1815 年 9 月建立的具 有宗教色彩的非军事同盟。沙俄经常利用之镇压革命运动。 四国同盟。1815 年 11 月,英、俄、普、奥四国建立的针对法国 的具有一定军事性质的同盟。 2. 欧洲协调体的尝试 自 1818~1822 年,按四国同盟条约规定,欧洲大国为协调立场召 开了四次会议,即 1818 年 亚琛会议、1820 年的特洛波会议、1821 年的莱巴赫会议、1822 年的维罗纳会议,以上四次会议一般称之为 欧洲协调体的尝试。 3. 神圣同盟染指拉美的企图与门罗主义 在美、法两国革命的影响下,自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 20 年代,拉 美掀起了独立运动。俄国和奥地利等主张以神圣同盟名义干涉拉美革 命。英国从 1822 年始,则改变其外交政策,反对干涉拉美独立运动, 扶植拉美新兴国家,并企图寻求美国支持。美国为表明自己孤立主义 外交原则立场,于 1823 年抛出了“门罗宣言”,其实质就是“门罗主 义”,打着“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幌子,行“美洲是美国人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