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 艺术?请结合该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罗兰痴迷于音乐,音乐是他的生命。德国的音乐充满艺术魅力,滋润了 罗兰的心灵。②他开始接触德国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德国人, 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 解析本题考査理解段落主要内容的能力。要找到文中重要语句,原文说“所以 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 ‘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说明罗兰痴迷的是德国的音乐:又说“德 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说明那 时罗兰还没见过德国人,不了解德国。 仔细阅读是做题时阅读的良好习惯。只要留心、细心,就能搜集到散见信息,挖 掘出隐含信息。在捕捉到信息后,还要准确解读。所谓“准确解读”,指的是在 复杂的叙述材料中,在深刻的事理说明中,读懂读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全面、 正确地把握文本信息。 (2012·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 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 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 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 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 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 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一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 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 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 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 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 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 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 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 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 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 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
1.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 艺术?请结合该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罗兰痴迷于音乐,音乐是他的生命。德国的音乐充满艺术魅力,滋润了 罗兰的心灵。②他开始接触德国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德国人, 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段落主要内容的能力。要找到文中重要语句,原文说“所以 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 ‘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说明罗兰痴迷的是德国的音乐;又说“德 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说明那 时罗兰还没见过德国人,不了解德国。 仔细阅读是做题时阅读的良好习惯。只要留心、细心,就能搜集到散见信息,挖 掘出隐含信息。在捕捉到信息后,还要准确解读。所谓“准确解读”,指的是在 复杂的叙述材料中,在深刻的事理说明中,读懂读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全面、 正确地把握文本信息。 (2012·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949 年 10 月 1 日 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 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 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 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 加建设。1952 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 1956 年 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 70 年 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 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 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 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 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 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 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 10 倍、20 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 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 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 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 1999 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 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
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 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 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 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 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 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 重 (节选自《谢希德的诚与真》) 2.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答案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 追求高水平。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 形象生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2012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2011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一一奏 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 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 园林建筑。 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镛的才 华很快显露出来,他发表在校刊《建筑》上的文章《释“阙”》(“阙”是汉代 典型建筑),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吴良镛是个不可多得的建 筑奇才,便发函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 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 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 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 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 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 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1950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一一“新中国 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国后的吴良镛 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吴良 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亦师亦友,能 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 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在吴良 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 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力于开辟 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 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为此,他 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 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
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 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 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 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 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 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 重。 (节选自《谢希德的诚与真》) 2.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答案 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 追求高水平。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 形象生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2012 年 2 月 14 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 2011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1922 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 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 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 园林建筑。 1940 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镛的才 华很快显露出来,他发表在校刊《建筑》上的文章《释“阙”》(“阙”是汉代 典型建筑),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吴良镛是个不可多得的建 筑奇才,便发函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 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 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1948 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 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 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 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 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1950 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新中国 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国后的吴良镛 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吴良 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亦师亦友,能 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20 世纪 50 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 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在吴良 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 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力于开辟 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 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为此,他 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 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