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点刑法基本原则的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二、难点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解。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思考与练习1、罪刑法定原则的派生原则及其运用。2、司法实务当中如何才能做到罪责刑相适应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明确我国刑法在空间上的效力范围和在时间上的效力范围,以便正确处理不同地域、不同人和不同时间所发生的各种刑事案件。本章计划学时2学时。课程内容第一节刑法的空间效力一、刑法空间效力的概念和原则刑法空间效力的概念;各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原则;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上采用的原则。二、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我国刑法关于属地管辖权的基本内容;属地管辖权的例外;犯罪地标准的确定。三、我国刑法的属人管辖权我国刑法关于属人管辖权的基本内容;中国公民在外国受过刑罚处罚的处理。四、我国刑法的保护管辖权我国刑法关于保护管辖权的基本规定及其含义。五、我国刑法的普遍管辖权我国刑法关于普遍管辖权的基本规定及其含义。第二节刑法的时间效力、刑法的生效时间刑法生效的方式。二、刑法的失效时间刑法失效的方式。三、刑法的溯及力刑法溯及力的概念;各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原则的规定及其含V四、与刑法时间效力有关的若干问题的法律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工作中具体适用修订刑法第十二条若干问题的通知》的规定
一、重点 刑法基本原则的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二、难点 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解。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讲授。 思考与练习 1、罪刑法定原则的派生原则及其运用。 2、司法实务当中如何才能做到罪责刑相适应。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范围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我国刑法在空间上的效力范围和在时间上的效力范围,以便正确处理不同 地域、不同人和不同时间所发生的各种刑事案件。 本章计划学时2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刑法的空间效力 一、刑法空间效力的概念和原则 刑法空间效力的概念;各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原则;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上采用的原则。 二、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 我国刑法关于属地管辖权的基本内容;属地管辖权的例外;犯罪地标准的确定。 三、我国刑法的属人管辖权 我国刑法关于属人管辖权的基本内容;中国公民在外国受过刑罚处罚的处理。 四、我国刑法的保护管辖权 我国刑法关于保护管辖权的基本规定及其含义。 五、我国刑法的普遍管辖权 我国刑法关于普遍管辖权的基本规定及其含义。 第二节 刑法的时间效力 一、刑法的生效时间 刑法生效的方式。 二、刑法的失效时间 刑法失效的方式。 三、刑法的溯及力 刑法溯及力的概念;各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原则的规定及其含 义。 四、与刑法时间效力有关的若干问题的法律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工 作中具体适用修订刑法第十二条若干问题的通知》的规定
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重点刑法空间效力的规定及其理解;刑法时间效力的规定及其理解。二、难点刑法溯及力的适用。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与案例讨论。思考与练习1、刑法管辖原则的区分。2、我国刑法的溯及力。3、案例分析(1)我国公民李某、王某于2008年受雇于英国轮船公司期间,当轮船停泊于法国某城市港口二人在轮船上酗酒、打闹,因声音过大,受到同去打工的中国公民成某的制止,二人恼羞成后,怒,公然杀死了成某,并抢劫了其他英国船员的财物,然后逃逸。2个月后,被法国警方抓获。问题:对于二人的犯罪行为,能否适用中国刑法给予追究?2)A国留学生甲,在我国留学期间,与B国留学生乙发生械斗,用刀将乙刺死。问题:对甲能否适用我国刑法追究?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刑法中犯罪概念的类型;深刻理解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和基本特征理解犯罪构成的概念、基本要件及意义。本章计划学时2学时。课程内容第一节犯罪概念一、犯罪概念的类型犯罪的形式概念;犯罪的实质概念;犯罪的混合概念。二、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犯罪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犯罪构成、犯罪构成的历史沿革犯罪构成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二、犯罪构成的概念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犯罪构成的概念及其含义;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三、 研究犯罪构成的意义为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提供根据;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保障无罪的人不受非法追究
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 刑法空间效力的规定及其理解;刑法时间效力的规定及其理解。 二、难点 刑法溯及力的适用。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讲授与案例讨论。 思考与练习 1、刑法管辖原则的区分。 2、我国刑法的溯及力。 3、案例分析 (1)我国公民李某、王某于2008年受雇于英国轮船公司期间,当轮船停泊于法国某城市港口 后,二人在轮船上酗酒、打闹,因声音过大,受到同去打工的中国公民成某的制止。二人恼羞成 怒,公然杀死了成某,并抢劫了其他英国船员的财物,然后逃逸。2个月后,被法国警方抓获。问 题:对于二人的犯罪行为,能否适用中国刑法给予追究? (2)A国留学生甲,在我国留学期间,与B国留学生乙发生械斗,用刀将乙刺死。问题:对甲能 否适用我国刑法追究? 第四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刑法中犯罪概念的类型;深刻理解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和基本特征, 理解犯罪构成的概念、基本要件及意义。 本章计划学时2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犯罪概念 一、犯罪概念的类型 犯罪的形式概念;犯罪的实质概念;犯罪的混合概念。 二、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犯罪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犯罪构成 一、犯罪构成的历史沿革 犯罪构成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 二、犯罪构成的概念 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犯罪构成的概念及其含义;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三、研究犯罪构成的意义 为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提供根据;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保障无罪的人不受非法追 究
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重点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和基本特征;犯罪构成的概念、基本要件及意义。二、难点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的关系。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与案例讨论。思考与练习1、犯罪构成在司法实践中的意义。2、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大陆法系国家的犯罪构成模式分析。第五章犯罪客体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理解犯罪客体的概念、意义、分类以及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和区别。本章计划学时2学时。课程内容第一节概述一、犯罪客体的概念犯罪客体的概念及其意义;我国刑法关于犯罪客体的规定方式。二、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有助于认识犯罪的本质特征;有助于准确定罪;有助于正确量刑。第二节犯罪客体的分类一、犯罪的一般客体犯罪一般客体的概念;犯罪一般客体的意义。二、犯罪的同类客体犯罪同类客体的概念;犯罪同类客体的意义。三、犯罪的直接客体犯罪直接客体的概念;犯罪直接客体的意义;犯罪直接客体的分类。第三节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一、犯罪对象的概念犯罪对象的概念;犯罪对象的含义。二、 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和区别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区别。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重点犯罪客体的概念、意义、分类;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和区别。二、难点
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和基本特征;犯罪构成的概念、基本要件及意义。 二、难点 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的关系。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讲授与案例讨论。 思考与练习 1、犯罪构成在司法实践中的意义。 2、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大陆法系国家的犯罪构成模式分析。 第五章 犯罪客体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犯罪客体的概念、意义、分类以及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和区别。 本章计划学时2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 犯罪客体的概念及其意义;我国刑法关于犯罪客体的规定方式。 二、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 有助于认识犯罪的本质特征;有助于准确定罪;有助于正确量刑。 第二节 犯罪客体的分类 一、犯罪的一般客体 犯罪一般客体的概念;犯罪一般客体的意义。 二、犯罪的同类客体 犯罪同类客体的概念;犯罪同类客体的意义。 三、犯罪的直接客体 犯罪直接客体的概念;犯罪直接客体的意义;犯罪直接客体的分类。 第三节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一、犯罪对象的概念 犯罪对象的概念;犯罪对象的含义。 二、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和区别 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区别。 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 犯罪客体的概念、意义、分类;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和区别。 二、难点
犯罪对象的理解。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与案例讨论。思考与练习1、法益的概念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2、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区别。第六章犯罪客观方面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理解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及其要件;理解危害行为的概念、特征、表现形式及其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危害结果的概念、特征、种类及其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理解因果关系的含义和意义;理解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对定罪量刑的意义。本章计划学时6学时。课程内容第一节?概述、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和特征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二、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犯罪客观方面要件的概念;犯罪客观方面要件的具体表现。三、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研究犯罪客观方面,对正确定罪量刑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节危害行为一、危害行为的概念和特征行为的含义;危害行为的含义和特征;言论是否治罪的问题。二、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作为;不作为;持有。三、危害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危害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危害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作用。第三节危害结果危害结果的概念和特征危害结果的概念;危害结果的特征。二、危害结果的种类构成结果与非构成结果;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三、危害结果的地位危害结果并非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只是某些犯罪即结果犯的构成要件。第四节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一、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刑法因果关系客观性的含义
犯罪对象的理解。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讲授与案例讨论。 思考与练习 1、法益的概念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 2、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区别。 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及其要件;理解危害行为的概念、特征、表现形式及 其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危害结果的概念、特征、种类及其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理解 因果关系的含义和意义;理解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对定罪量刑的意义。 本章计划学时6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一、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 二、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 犯罪客观方面要件的概念;犯罪客观方面要件的具体表现。 三、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 研究犯罪客观方面,对正确定罪量刑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危害行为 一、危害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行为的含义;危害行为的含义和特征;言论是否治罪的问题。 二、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作为;不作为;持有。 三、危害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危害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危害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作用。 第三节 危害结果 一、危害结果的概念和特征 危害结果的概念;危害结果的特征。 二、危害结果的种类 构成结果与非构成结果;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 三、危害结果的地位 危害结果并非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只是某些犯罪即结果犯的构成要件。 第四节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因果关系的客观性 刑法因果关系客观性的含义
二、 因果关系的相对性刑法因果关系相对性的含义。三、 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性刑法因果关系时间序列性的含义。四、因果关系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刑法因果关系条件性和具体性的含义。五、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刑法因果关系复杂性的表现形式。六、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性与偶然联系问题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的含义;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对定罪量刑的影响。七、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问题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的特点。八、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联系和区别解决了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不等于解决了刑事责任问题。第五节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时间、地点、方法对定罪的意义时间、地点、方法是某些犯罪构成必备的要件,是犯罪构成的选择要件。时间、地点、方法对量刑的意义时间、地点、方法对正确量刑具有重要意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重点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及其要件;危害行为的概念、特征、表现形式及其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危害结果的概念、特征、种类及其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因果关系的含义和意义;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对定罪量刑的意义。二、难点不作为的成立条件。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与案例讨论。思考与练习1、犯罪客观方面的基本特征与研究意义。2、不作为犯罪的成立分析。3、案例分析(1)甲欲杀其女友,某日故意破坏其汽车的刹车装置。女友驾车外出,15分钟后遇到一陡坡,必定会坠下山崖死亡,但是,女友将汽车开出5分钟后,即遇到山洪爆发,泥石流将其冲下山摔死。问题:甲女友的死亡结果和甲的杀害行为之间有无因果关系2)乙欲杀其仇人苏某,在山崖上对其砍了7刀,被害人重伤昏迷。乙以为苏某已经死亡,遂离去。但苏某醒来后,刚迈出两步即跌下山崖摔死。问题:苏某的死亡和乙的危害行为之间有无因果关系?第七章犯罪主体
二、因果关系的相对性 刑法因果关系相对性的含义。 三、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性 刑法因果关系时间序列性的含义。 四、因果关系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刑法因果关系条件性和具体性的含义。 五、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刑法因果关系复杂性的表现形式。 六、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性与偶然联系问题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的含义;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对定罪量刑的影响。 七、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问题 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的特点。 八、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联系和区别 解决了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不等于解决了刑事责任问题。 第五节 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 一、时间、地点、方法对定罪的意义 时间、地点、方法是某些犯罪构成必备的要件,是犯罪构成的选择要件。 二、时间、地点、方法对量刑的意义 时间、地点、方法对正确量刑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 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及其要件;危害行为的概念、特征、表现形式及其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和 作用;危害结果的概念、特征、种类及其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因果关系的含义和意义;犯罪的其 他客观要件对定罪量刑的意义。 二、难点 不作为的成立条件。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讲授与案例讨论。 思考与练习 1、犯罪客观方面的基本特征与研究意义。 2、不作为犯罪的成立分析。 3、案例分析 (1)甲欲杀其女友,某日故意破坏其汽车的刹车装置。女友驾车外出,15分钟后遇到一陡坡, 必定会坠下山崖死亡。但是,女友将汽车开出5分钟后,即遇到山洪爆发,泥石流将其冲下山摔死。 问题:甲女友的死亡结果和甲的杀害行为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2)乙欲杀其仇人苏某,在山崖上对其砍了7刀,被害人重伤昏迷。乙以为苏某已经死亡,遂 离去。但苏某醒来后,刚迈出两步即跌下山崖摔死。问题:苏某的死亡和乙的危害行为之间有无因 果关系? 第七章 犯罪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