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理解犯罪主体的概念,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内容与程度,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理解单位犯罪的概念和处理原则。本章计划学时6学时。课程内容第一节概述一、犯罪主体的概念犯罪主体的概念;自然人犯罪主体的共同要件。二、犯罪主体的意义对定罪的意义;对量刑的意义。第二节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刑事责任能力的意义。、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刑事责任能力内容的含义;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辩证关系。三、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程度的因素;刑事责任能力的分类及其范围。第三节与刑事责任能力有关的因素、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精神障碍完全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三、生理功能丧失我国刑法关于生理功能丧失的聋哑人、盲人刑事责任的特殊规定及其适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四、生理醉酒生理醉酒的含义;生理醉酒人的刑事责任。第四节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一、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概念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概念;正确理解犯罪主体特殊身份应当注意的问题。二、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类型自然身份与法定身份;定罪身份与量刑身份。三、犯罪主体特殊身份对定罪量刑的意义犯罪特殊主体身份对定罪的意义;犯罪特殊主体身份对量刑的意义。第五节单位犯罪一、单位犯罪的概念我国刑法关于单位犯罪的规定;单位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二、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我国刑法关于单位犯罪处罚原则的规定及其含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重点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犯罪主体的概念,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内容与程度,影响刑事责任能力 的因素,理解单位犯罪的概念和处理原则。 本章计划学时6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一、犯罪主体的概念 犯罪主体的概念;自然人犯罪主体的共同要件。 二、犯罪主体的意义 对定罪的意义;对量刑的意义。 第二节 刑事责任能力 一、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 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刑事责任能力的意义。 二、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 刑事责任能力内容的含义;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辩证关系。 三、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 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程度的因素;刑事责任能力的分类及其范围。 第三节 与刑事责任能力有关的因素 一、刑事责任年龄 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 二、精神障碍 完全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 三、生理功能丧失 我国刑法关于生理功能丧失的聋哑人、盲人刑事责任的特殊规定及其适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四、生理醉酒 生理醉酒的含义;生理醉酒人的刑事责任。 第四节 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 一、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概念 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概念;正确理解犯罪主体特殊身份应当注意的问题。 二、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类型 自然身份与法定身份;定罪身份与量刑身份。 三、犯罪主体特殊身份对定罪量刑的意义 犯罪特殊主体身份对定罪的意义;犯罪特殊主体身份对量刑的意义。 第五节 单位犯罪 一、单位犯罪的概念 我国刑法关于单位犯罪的规定;单位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 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我国刑法关于单位犯罪处罚原则的规定及其含义。 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
犯罪主体的概念;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内容与程度;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单位犯罪的概念和处理原则。二、难点单位犯罪的认定。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与案例讨论。思考与练习1、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分析。2、单位犯罪的成立要件。3、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原则4、案例分析(1)甲15周岁,系我国某边镇中学生。甲和乙一起上学,在路上捡到一手提包。打开后,发现内有1000元钱和4小袋白粉末。甲说:"这袋上有中文海洛因”和英文*heroin?及?50g*的字样。我在电视上看过,这东西就是白粉,我们把它卖了,还能发一笔财。“二人遂将4袋白粉均分。甲先将一袋白粉卖与他人,后在学校组织去邻国旅游时,携带另一袋白粉并在境外出售。问题:甲是否应对其实施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2)路某(15岁)先后唆使张某(15岁)盗窃他人财物折价1万余元;唆使李某(19岁)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2000余元;唆使王某(15岁)抢劫他人财物计1500元。问题:路某的行为构成何罪?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理解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犯罪故意及其类型;犯罪过失及其类型。犯罪目的和动机的意义以及行为人在法律上和事实上认识的错误对刑事责任的影响。本章计划学时6学时。课程内容第一节?概述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正确把握犯罪主观方面概念应当明确的问题。二、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研究犯罪主观方面对于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三、司法是实践中查明犯罪主观方面的要求犯罪主观方面存在的客观性;犯罪主观方面通过犯罪行为得以客观外化。第二节犯罪故意一、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成因素犯罪故意的概念;犯罪故意的构成要素。三、犯罪故意的类型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对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分类研究的意义
犯罪主体的概念;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内容与程度;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单位犯罪的 概念和处理原则。 二、难点 单位犯罪的认定。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讲授与案例讨论。 思考与练习 1、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分析。 2、单位犯罪的成立要件。 3、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原则 4、案例分析 (1)甲15周岁,系我国某边镇中学生。甲和乙一起上学,在路上捡到一手提包。打开后,发现 内有1000元钱和4小袋白粉末。甲说:"这袋上有中文‘海洛因’和英文‘heroin’及‘50g’的字样。我在电 视上看过,这东西就是白粉,我们把它卖了,还能发一笔财。"二人遂将4袋白粉均分。甲先将一袋白 粉卖与他人,后在学校组织去邻国旅游时,携带另一袋白粉并在境外出售。问题:甲是否应对其实 施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2)路某(15岁)先后唆使张某(15岁)盗窃他人财物折价1万余元;唆使李某(19岁)绑架 他人勒索财物计2000余元;唆使王某(15岁)抢劫他人财物计1500元。问题:路某的行为构成何 罪?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犯罪故意及其类型;犯罪过失及其类型。犯罪目的 和动机的意义以及行为人在法律上和事实上认识的错误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本章计划学时6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正确把握犯罪主观方面概念应当明确的问题。 二、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 研究犯罪主观方面对于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司法是实践中查明犯罪主观方面的要求 犯罪主观方面存在的客观性;犯罪主观方面通过犯罪行为得以客观外化。 第二节 犯罪故意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成因素 犯罪故意的概念;犯罪故意的构成要素。 二、犯罪故意的类型 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对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分类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犯罪过失一、犯罪过失的概念我国刑法关于过失犯罪的规定;犯罪过失的概念;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的区别;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二、犯罪过失的类型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第四节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殊问题一、不可抗力事件不可抗力事件的概念;不可抗力事件的特征。二、意外事件意外事件的概念;意外事件的特征;不可抗力事件与意外事件的异同;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区别。三、期待可能性问题期待可能性的概念;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来源。四、严格责任问题严格责任原则设立的刑事政策意义;严格责任的含义;严格责任与我国刑法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第五节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概念;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联系和区别;直接故意犯罪中行为人有无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二、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意义犯罪目的的意义;犯罪动机的意义。第六节认识错误一、认识错误的概念认识错误的概念及其分类。二、法律认识错误法律认识错误的概念及其表现。三、事实认识错误事实认识错误的概念及其表现。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重点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犯罪故意及其类型;犯罪过失及其类型;犯罪目的和动机的意义;行为人在法律上和事实上认识的错误对刑事责任的影响。二、难点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界限;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界限;疏忽大意的过失和意外事件的界限;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与案例讨论。思考与练习1、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第三节 犯罪过失 一、犯罪过失的概念 我国刑法关于过失犯罪的规定;犯罪过失的概念;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的区别;过失犯罪负刑 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 第四节 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殊问题 一、不可抗力事件 不可抗力事件的概念;不可抗力事件的特征。 二、意外事件 意外事件的概念;意外事件的特征;不可抗力事件与意外事件的异同;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 过失的区别。 三、期待可能性问题 期待可能性的概念;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来源。 四、严格责任问题 严格责任原则设立的刑事政策意义;严格责任的含义;严格责任与我国刑法的主客观相统一原 则。 第五节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一、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概念;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联系和区别;直接故意犯罪中行为人有无 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 二、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意义 犯罪目的的意义;犯罪动机的意义。 第六节 认识错误 一、认识错误的概念 认识错误的概念及其分类。 二、法律认识错误 法律认识错误的概念及其表现。 三、事实认识错误 事实认识错误的概念及其表现。 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 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犯罪故意及其类型;犯罪过失及其类型;犯罪目的和动机的意义;行为 人在法律上和事实上认识的错误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二、难点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界限;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界限;疏忽大意的过失和意外事件 的界限;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讲授与案例讨论。 思考与练习 1、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2、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区别。3、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地区别。4、认识错误的分类。5、案例分析(1)某甲,多次起意杀妻,但一直未下手。一日,某甲为上山打猎,特意擦拭猎枪,因疏忽大意猎枪走火,击中其妻,知致使妻子当场死亡。问题:某甲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还是过失?(2)某甲与某乙酒后来到某市繁华地段,恰遇工人某丙。某丙顺便看了某甲一眼,某甲张口便骂某丙为什么要看他,某乙也帮忙呵斥。其某丙说他以为某甲是住在这儿的人。某甲又骂。同时掏出随身携带的尖刀朝着某丙腹部猛刺一刀。某丙被刺后,抱着肚子勉强向前跑了20米倒下,被路过的行人发现,送往医院抢救。经检查,被害人左上腹部有三棱形伤口3.5厘米,胃部被刺穿,大动脉出血。 由于行凶后满不在乎地扬长而去,同某乙又到饭馆喝酒,并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电后被抓获归案,审讯中,某甲否认有杀人目的。公安机关查且扬言:“死了又咋样?管他呢获了某甲所使用的凶器,是某甲用三棱锉刀自制的尖刀,长25厘米,刀刃长20厘米。问题:某甲对某丙的死亡所持的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3)某矿很多工人都将装雷管用的铝盒当饭盒用,工人甲某日误以为装有雷管的铝盒是其他同事的饭盒,便将其放在炉火上烤,结果发生爆炸,造成严重后果。问题:甲是否应对其造成的严重后果承担刑事责任?第九章正当行为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正当行为的概念和特征;理解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概念、成立条件以及二者的异同;理解我国刑法中的特殊防卫权;掌握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的概念、构成条件及其刑事责任。本章计划学时4学时。课程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正当行为的概念正当行为的概念;正当行为的特征。二、正当行为的种类我国刑法中正当行为的种类;其他正当行为的种类。三、研究正当行为的意义第二节正当防卫、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意义正当防卫的概念;正当防卫的意义。二、正当防卫的条件防卫意图;防卫起因;防卫对象;防卫时间;防卫限度。三、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防卫过当的概念;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第三节紧急避险一、紧急避险的概念和意义
2、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区别。 3、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地区别。 4、认识错误的分类。 5、案例分析 (1)某甲,多次起意杀妻,但一直未下手。一日,某甲为上山打猎,特意擦拭猎枪,因疏忽大 意猎枪走火,击中其妻,知致使妻子当场死亡。问题:某甲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还是过失? (2)某甲与某乙酒后来到某市繁华地段,恰遇工人某丙。某丙顺便看了某甲一眼,某甲张口便 骂某丙为什么要看他,某乙也帮忙呵斥。某丙说他以为某甲是住在这儿的人。某甲又骂。同时掏出 随身携带的尖刀朝着某丙腹部猛刺一刀。某丙被刺后,抱着肚子勉强向前跑了20米倒下,被路过的 行人发现,送往医院抢救。经检查,被害人左上腹部有三棱形伤口3.5厘米,胃部被刺穿,大动脉出 血。由于流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某甲在行凶后满不在乎地扬长而去,同某乙又到饭馆喝酒,并 且扬言:"捅死了又咋样?管他呢.。"后被抓获归案,审讯中,某甲否认有杀人目的。公安机关查 获了某甲所使用的凶器,是某甲用三棱锉刀自制的尖刀,长25厘米,刀刃长20厘米。问题:某甲对 某丙的死亡所持的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 (3)某矿很多工人都将装雷管用的铝盒当饭盒用,工人甲某日误以为装有雷管的铝盒是其他同 事的饭盒,便将其放在炉火上烤,结果发生爆炸,造成严重后果。问题:甲是否应对其造成的严重 后果承担刑事责任? 第九章 正当行为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正当行为的概念和特征;理解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概念、成立条件以 及二者的异同;理解我国刑法中的特殊防卫权;掌握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的概念、构成条件及其刑 事责任。 本章计划学时4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一、正当行为的概念 正当行为的概念;正当行为的特征。 二、正当行为的种类 我国刑法中正当行为的种类;其他正当行为的种类。 三、研究正当行为的意义 第二节 正当防卫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意义 正当防卫的概念;正当防卫的意义。 二、正当防卫的条件 防卫意图;防卫起因;防卫对象;防卫时间;防卫限度。 三、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防卫过当的概念;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 第三节 紧急避险 一、紧急避险的概念和意义
紧急避险的概念;紧急避险的意义。二、 紧急避险的条件避险意图;避险起因;避险时间;避险对象;避险限度;避险限制;避险禁止。四、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避险过当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避险过当的刑事责任。五、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相同之处;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重点正当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概念、成立条件以及二者的异同;我国刑法中的特殊防卫权;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的概念、构成条件及其刑事责任。二、难点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特殊防卫权的成立条件。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与案例讨论。思考与练习1、正当行为的成立要件及其与防卫过当的区别。2、紧急避险的成立要件及其与避险过当的区别。3、案例分析(1)宋某持三角刮刀抢劫王某财物,王某夺下刀,并将宋某推倒在水泥地上,致宋某头部着地,昏迷。主某随后持刀将未某杀死。问题:如何认定王某行为性质的认定?(2)张某次子乙与其妻子争吵,张某过来劝说,乙转而辱骂张某并将其踢倒在地,同时掏出水果刀欲刺张某。张某逃,乙追赶。张某的长子甲见状,随手从门口拿起扁担朝乙的颈部打了一下将乙打昏在地。张某顺手拿起地上的石头转身朝乙的头部猛砸数下,致乙死亡。问题:对本案中张某、甲的行为如何定性?第十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和类型以及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诸形态的概念、特征、类型和处罚原则。本章计划学时6学时。课程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和特征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特征。二、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意义研究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与理论意义。三、犯罪停止形态存在的范围
紧急避险的概念;紧急避险的意义。 二、紧急避险的条件 避险意图;避险起因;避险时间;避险对象;避险限度;避险限制;避险禁止。 四、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避险过当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避险过当的刑事责任。 五、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相同之处;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 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 正当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概念、成立条件以及二者的异同;我国刑法中 的特殊防卫权;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的概念、构成条件及其刑事责任。 二、难点 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特殊防卫权的成立条件。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讲授与案例讨论。 思考与练习 1、正当行为的成立要件及其与防卫过当的区别。 2、紧急避险的成立要件及其与避险过当的区别。 3、案例分析 (1)宋某持三角刮刀抢劫王某财物,王某夺下刀,并将宋某推倒在水泥地上,致宋某头部着 地,昏迷。王某随后持刀将宋某杀死。问题:如何认定王某行为性质的认定? (2)张某次子乙与其妻子争吵,张某过来劝说,乙转而辱骂张某并将其踢倒在地,同时掏出水 果刀欲刺张某。张某逃,乙追赶。张某的长子甲见状,随手从门口拿起扁担朝乙的颈部打了一下, 将乙打昏在地。张某顺手拿起地上的石头转身朝乙的头部猛砸数下,致乙死亡。问题:对本案中张 某、甲的行为如何定性? 第十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和类型以及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 罪中止诸形态的概念、特征、类型和处罚原则。 本章计划学时6学时。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和特征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特征。 二、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意义 研究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与理论意义。 三、犯罪停止形态存在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