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一中等“四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安徽淮南一中、六安一中、颍上一中、蒙城一中)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书写要坚守核心价值观 如今,文学书写面临多元选择,诸如生态文学、女性文学、大众文学、网络文学 等,多元文化视野的拓展在更新文学创作题材的同时,也冲击了文学作品对传统 价值观的坚守。商业化浪潮下,文学已经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商品的属性。利益的 驱动,使作家的书写与读者的选择都更直接地指向功利。直接的功利主义必然带 来思维的简单粗放。当下文学创作如何以一种更为有力的姿态引导读者的价值选 择,从现象解读回归人性反思,从肤浅功利走向深层因果,核心价值观仍然要成 为作家书写的题中应有之义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不变诉求。从孔子的“士志于道”,到孟子的 “养浩然之气”,再到汉末陈蕃的“澄清天下之志”,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把道义、民生作为自己的双重 价值旨归。思想层面的理性追求与现实层面的民生担当,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 国传统士大夫双重的文化人格:一方面追求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崇尚理性,有 坚贞气节,凛然傲骨:另一方面又心系民生,渴望建功立业,九死而未悔。正是 这种理性与现实相交织的双重情怀,延续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这一传统到了 近代五四时期虽有所改变,知识分子对道义的追求演变为对科学、民主的向往 民生的担当转变为救亡、启蒙的责任,但是理性与现实的双重关怀是不变的。到 了当下,现代性的转变,带来了更高层面对科学理性的追寻,现实民生问题凸显 为更深层面的人性道德反思。知识分子的双重关怀仍然不离不弃,既代表最先进 的科技水平、思想文化方向,又心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社会前进的核心 动力。正是这种双重关怀,使得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始终未尝脱离现实世俗生活, 进入西方理性所谓“静观”的层面,片面地追求冷漠的科学真实。正是这种心系 民生,汲汲入世的道德情怀,使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亘古不变 的代言人,而文学工作者更是其中之大宗。 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关怀、政治色彩看似与文学的审美特质、艺术精神格格不入, 实则不然。审美是文学诸多特质中的一点,纯文学概念的提出也自有它特定的文 化背景。从中国长远的历史传统来看,文学概念更多的存在于广义的层面上,广 义的文学则不仅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还包括历史纪实、政治文案、思 想论稿等作品。传统的文学与史学亦为一家,所谓“文史不分”,又所谓“六经 皆史”,四书五经等著作均为文学一门之佳品。可见传统社会的经典道义,亦即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文学来传播立言的 五四之后,近代思想由西方引入,文学学科的划分成为近现代思想与传统决裂的 大标志,文学的概念特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审美成为一时之风气,作家的书 写、读者的阅读都随之有了倾斜。审美扩大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学的外延随 即被无限扩大。终至二十世纪末,文学似乎走到了边缘化的尽头。由此可见,就 学科内部来说,审美的无限限定带给文学的意义,建构之外,更多的是解构。当 下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学作为一种系统整体活动,在作者书写、读者阅读、学者 批评诸环节发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也应该由日常体验的表层
安徽省淮南一中等“四校”2013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安徽淮南一中、六安一中、颍上一中、蒙城一中) 第Ⅰ卷(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学书写要坚守核心价值观 如今,文学书写面临多元选择,诸如生态文学、女性文学、大众文学、网络文学 等,多元文化视野的拓展在更新文学创作题材的同时,也冲击了文学作品对传统 价值观的坚守。商业化浪潮下,文学已经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商品的属性。利益的 驱动,使作家的书写与读者的选择都更直接地指向功利。直接的功利主义必然带 来思维的简单粗放。当下文学创作如何以一种更为有力的姿态引导读者的价值选 择,从现象解读回归人性反思,从肤浅功利走向深层因果,核心价值观仍然要成 为作家书写的题中应有之义。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不变诉求。从孔子的“士志于道”,到孟子的 “养浩然之气”,再到汉末陈蕃的“澄清天下之志”,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把道义、民生作为自己的双重 价值旨归。思想层面的理性追求与现实层面的民生担当,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 国传统士大夫双重的文化人格:一方面追求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崇尚理性,有 坚贞气节,凛然傲骨;另一方面又心系民生,渴望建功立业,九死而未悔。正是 这种理性与现实相交织的双重情怀,延续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这一传统到了 近代五四时期虽有所改变,知识分子对道义的追求演变为对科学、民主的向往, 民生的担当转变为救亡、启蒙的责任,但是理性与现实的双重关怀是不变的。到 了当下,现代性的转变,带来了更高层面对科学理性的追寻,现实民生问题凸显 为更深层面的人性道德反思。知识分子的双重关怀仍然不离不弃,既代表最先进 的科技水平、思想文化方向,又心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社会前进的核心 动力。正是这种双重关怀,使得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始终未尝脱离现实世俗生活, 进入西方理性所谓“静观”的层面,片面地追求冷漠的科学真实。正是这种心系 民生,汲汲入世的道德情怀,使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亘古不变 的代言人,而文学工作者更是其中之大宗。 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关怀、政治色彩看似与文学的审美特质、艺术精神格格不入, 实则不然。审美是文学诸多特质中的一点,纯文学概念的提出也自有它特定的文 化背景。从中国长远的历史传统来看,文学概念更多的存在于广义的层面上,广 义的文学则不仅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还包括历史纪实、政治文案、思 想论稿等作品。传统的文学与史学亦为一家,所谓“文史不分”,又所谓“六经 皆史”,四书五经等著作均为文学一门之佳品。可见传统社会的经典道义,亦即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文学来传播立言的。 五四之后,近代思想由西方引入,文学学科的划分成为近现代思想与传统决裂的 一大标志,文学的概念特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审美成为一时之风气,作家的书 写、读者的阅读都随之有了倾斜。审美扩大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学的外延随 即被无限扩大。终至二十世纪末,文学似乎走到了边缘化的尽头。由此可见,就 学科内部来说,审美的无限限定带给文学的意义,建构之外,更多的是解构。当 下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学作为一种系统整体活动,在作者书写、读者阅读、学者 批评诸环节发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也应该由日常体验的表层
进入到对人性、生命本质的深层思考。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上,杜绝肤浅,回 归传统,寻找安身立命的民族之根,正是当下文学书写的应有之义。核心价值观 在文学书写中的体现,也应当是在人本位的层面上,寻找民族立身的传统之根 (选自2012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核心价值现”,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亘古的不变追求。 B.核心价值观是能通过历代文学作品来传播立言的 C.核心价值现与文学的审美特质艺术精神是有关系的 D.核心价值观虽随时代发展可其内容却未有发生变化 2.不属于“影响文学不能很好坚守核心价值观的原因”的项是( )(3 分) A.在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元文化视野的拓展冲击了文学作品对传统价值观 的坚守。 B.商业化的浪潮、利益的驱动、功利主义思想,文学已经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商 品属性。 C.当下现代性的转变带来了更高层面对科学理性的追寻,文学也过多地追求科 学真实。 D.审美扩大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学外延被无限扩大,使文学几乎走到边缘 化的尽头。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工作者作为知识分于的大宗应当心系民生,积极入世,担当起书写核心 价值观的大义。 B.文学学科的划分,文学概念特质的变化,使文学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已找不 到核心价值现 C.近现代思想与传统决裂的标志是文学学科的划分,而且导致了文学概念特质 也发生了变化。 D.只有以人为本,杜绝肤浅,回归传统,寻找民族立身之根,文学书写才能坚 守核心价值观。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徐文中,字用和,宣州人也。宋季之乱,其先为同郡仇人倪氏所灭,时文中之父 在幼,倪将杀之,而欲其母,其母为徐氏宗祀故,忍辱保徐子得不死。因冒姓倪 氏,为娶有室。及母老卒,哭谓其子,始知其为徐氏子。然未能即复其姓,故文 中亦以姓倪氏。文中自少传其妇翁针药方术,又善符咒,鞭龙缚鬼,以此名湖间。 始为县吏,即弃去。又为安陆府吏,复弃去。游吴,吴大户患湿腿疾,延文中与 疗,针行病除,留为郡吏。时镇南王妃卧病,不可起坐,王府御医皆不能愈,南 台侍御史禿鲁以文中名闻,即驰驿就吴郡召之。至则王以礼见,赐坐便殿,道妃 所疾苦,延入诊视。王曰:“疾可为乎?”对曰:“臣以针石加于玉体,不痊, 其安用臣?”遂请妃举手足,妃谢不能,文中因请诊候,按手合谷、曲池,而针 随以入,妃不觉知。少顷,请举如前,妃复谢不能,文中曰:“针气已行,请举 玉手。”妃不觉为一举。请举足,足举。王大喜。明日,妃起坐。王大设赐宴, 赏赉无算,声震广陵,皆以为卢、扁复出也。值天久旱,方士祷祈皆不应,文中 谓王曰:“王欲雨乎?”王曰:“然。”文中曰:“臣请为王致雨。王欲雨而雷 雷而雨乎?”王曰:“先雨后雷,始验其为法尔。”文中曰:“诺。”即望西北
进入到对人性、生命本质的深层思考。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上,杜绝肤浅,回 归传统,寻找安身立命的民族之根,正是当下文学书写的应有之义。核心价值观 在文学书写中的体现,也应当是在人本位的层面上,寻找民族立身的传统之根。 (选自 2012 年 10 月 14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核心价值现”,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亘古的不变追求。 B.核心价值观是能通过历代文学作品来传播立言的。 C.核心价值现与文学的审美特质艺术精神是有关系的。 D.核心价值观虽随时代发展可其内容却未有发生变化。 2.不属于“影响文学不能很好坚守核心价值观的原因”的项是( )(3 分) A.在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元文化视野的拓展冲击了文学作品对传统价值观 的坚守。 B.商业化的浪潮、利益的驱动、功利主义思想,文学已经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商 品属性。 C.当下现代性的转变带来了更高层面对科学理性的追寻,文学也过多地追求科 学真实。 D.审美扩大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学外延被无限扩大,使文学几乎走到边缘 化的尽头。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文学工作者作为知识分于的大宗应当心系民生,积极入世,担当起书写核心 价值观的大义。 B.文学学科的划分,文学概念特质的变化,使文学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已找不 到核心价值现 C.近现代思想与传统决裂的标志是文学学科的划分,而且导致了文学概念特质 也发生了变化。 D.只有以人为本,杜绝肤浅,回归传统,寻找民族立身之根,文学书写才能坚 守核心价值观。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徐文中,字用和,宣州人也。宋季之乱,其先为同郡仇人倪氏所灭,时文中之父 在幼,倪将杀之,而欲其母,其母为徐氏宗祀故,忍辱保徐子得不死。因冒姓倪 氏,为娶有室。及母老卒,哭谓其子,始知其为徐氏子。然未能即复其姓,故文 中亦以姓倪氏。文中自少传其妇翁针药方术,又善符咒,鞭龙缚鬼,以此名湖间。 始为县吏,即弃去。又为安陆府吏,复弃去。游吴,吴大户患湿腿疾,延文中与 疗,针行病除,留为郡吏。时镇南王妃卧病,不可起坐,王府御医皆不能愈,南 台侍御史秃鲁以文中名闻,即驰驿就吴郡召之。至则王以礼见,赐坐便殿,道妃 所疾苦,延入诊视。王曰:“疾可为乎?”对曰:“臣以针石加于玉体,不痊, 其安用臣?”遂请妃举手足,妃谢不能,文中因请诊候,按手合谷、曲池,而针 随以入,妃不觉知。少顷,请举如前,妃复谢不能,文中曰:“针气已行,请举 玉手。”妃不觉为一举。请举足,足举。王大喜。明日,妃起坐。王大设赐宴, 赏赉无算,声震广陵,皆以为卢、扁复出也。值天久旱,方士祷祈皆不应,文中 谓王曰:“王欲雨乎?”王曰:“然。”文中曰:“臣请为王致雨。王欲雨而雷, 雷而雨乎?”王曰:“先雨后雷,始验其为法尔。”文中曰:“诺。”即望西北
奋袖一挥,云随手布,四被王宫,大雨如注,雨止雷震,而天日复霁。留广陵月 余,门下辐辏,多所救活。由吴郡迁武林。未几,吴郡守吴公秉彝被病卧治,郡 医咸举君。君至,病立已。以故虽为吏而家日益饶,尝谓予曰:“予所传弟子亦 众,然皆不能如吾术之神。彼急于见利而不知义,吾以兹术游江湖,垂四十余年, 所为疗者,不可胜计,而未尝责其报。吾知施吾术而已。今幸造物有以还于吾 而大官贵人之所赐予者,予不得而辞,而亦未尝为贫乏者,不敢不尽其心也。” 又泣谓予曰:“文中得有大罪,敢谋之于子。顷吾父殁时,属文中以复姓,至今 不敢忘。而吾久隶于宫,欲一复之,而惧案牍之烦也。如之何?”予谓之曰:“《春 秋》大复仇而君子于心之不安也者,不可一朝居也。且尔祖母忍死以全尔父,欲 以报于徐氏,今幸而有子,独不能念徐氏之痛,以大慰于祖母之灵乎?子其后矣 尚何以案牍之烦不烦为哉?”文中即以泣告于其府尹赵公伯器,为复姓徐氏,给 告归宣城,省徐氏坟基,访其宗族,买田置祠,以奉祭祀,人咸义之。自宣城还, 升充江淅行省理,问所提控案牍,改授绍兴路知事,以疾卒 (选自《稗史集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季之乱 季:末年 B.以此名江湖间 名:闻名 C.属文中以复姓 属:嘱咐 D.独不能念徐氏之痛 独:独自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文中自少传其妇翁针药方术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臣请为王致雨 合从缔交,相与为 C.王欲雨而苗,雷而雨乎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敢谋之于子 冰,水为之,而寒于 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文中,是宣州人,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擅长医术,为很多人治好了疑难杂 症,因此闻名;同时他还长于方术。 B.徐文中的母亲为了保全徐氏一脉传下去,因而忍辱嫁给了自己的仇人倪姓的 人,所以徐文中一出生时候就姓倪。 C.徐文中认为,自己众多的弟子都不如自己的医术高明的原因是这些弟子们太 急于见利而忘记记行医做人的道义 D.徐文中对作者论及自己的行医做人之道,又向作者哭诉想恢复徐姓,在作者 的鼓励下,向府尹泣求,最终成功。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府御医皆不能愈,南台侍御史秃鲁以文中名闻,即驰驿就吴郡召之 (2)吾以兹术游江湖,垂四十余年,所为疗者,不可胜计,而未尝责其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柳梢青】 宋〕韩滤 云淡秋空,一江流水,烟雨濛濛。岸转溪回,野平山远,几点征鸿。 行人独倚孤篷,算此景、如图画中。莫问功名,且寻诗酒,一棹西风。 8.结合全词分析此词中词人的形象。(4分)
奋袖一挥,云随手布,四被王宫,大雨如注,雨止雷震,而天日复霁。留广陵月 余,门下辐辏,多所救活。由吴郡迁武林。未几,吴郡守吴公秉彝被病卧治,郡 医咸举君。君至,病立已。以故虽为吏而家日益饶,尝谓予曰:“予所传弟子亦 众,然皆不能如吾术之神。彼急于见利而不知义,吾以兹术游江湖,垂四十余年, 所为疗者,不可胜计,而未尝责其报。吾知施吾术而已。今幸造物有以还于吾, 而大官贵人之所赐予者,予不得而辞,而亦未尝为贫乏者,不敢不尽其心也。” 又泣谓予曰:“文中得有大罪,敢谋之于子。顷吾父殁时,属文中以复姓,至今 不敢忘。而吾久隶于宫,欲一复之,而惧案牍之烦也。如之何?”予谓之曰:“《春 秋》大复仇而君子于心之不安也者,不可一朝居也。且尔祖母忍死以全尔父,欲 以报于徐氏,今幸而有子,独不能念徐氏之痛,以大慰于祖母之灵乎?子其后矣, 尚何以案牍之烦不烦为哉?”文中即以泣告于其府尹赵公伯器,为复姓徐氏,给 告归宣城,省徐氏坟基,访其宗族,买田置祠,以奉祭祀,人咸义之。自宣城还, 升充江浙行省理,问所提控案牍,改授绍兴路知事,以疾卒。 (选自《稗史集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宋季之乱 季:末年. B.以此名江湖间 名:闻名. C.属文中以复姓 属:嘱咐 D.独不能念徐氏之痛 独:独自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文中自少传其妇翁针药方术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臣请为王致雨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王欲雨而苗,雷而雨乎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敢谋之于子 冰,水为之,而寒于 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徐文中,是宣州人,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擅长医术,为很多人治好了疑难杂 症,因此闻名;同时他还长于方术。 B.徐文中的母亲为了保全徐氏一脉传下去,因而忍辱嫁给了自己的仇人倪姓的 人,所以徐文中一出生时候就姓倪。 C.徐文中认为,自己众多的弟子都不如自己的医术高明的原因是这些弟子们太 急于见利而忘记记行医做人的道义。 D.徐文中对作者论及自己的行医做人之道,又向作者哭诉想恢复徐姓,在作者 的鼓励下,向府尹泣求,最终成功。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王府御医皆不能愈,南台侍御史秃鲁以文中名闻,即驰驿就吴郡召之。 (2)吾以兹术游江湖,垂四十余年,所为疗者,不可胜计,而未尝责其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柳梢青】 〔宋〕韩淲 云淡秋空,一江流水,烟雨濛濛。岸转溪回,野平山远,几点征鸿。 行人独倚孤篷,算此景、如图画中。莫问功名,且寻诗酒,一棹西风。 8.结合全词分析此词中词人的形象。(4 分)
9.请赏析“几点征鸿”“一棹西风”两句中“点”字和“棹”字的妙处。(4 分) 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楚天千里清秋,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露头,断鸿声里, 把吴钩看了 无人会、登临意 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 应羞见,刘郎才气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柚,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乙:(1)子曰:“见贤思齐焉, (《孔子语录》) (2)江间波浪兼天涌, (杜甫《秋兴 八首(其一)》 (3)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 凭箜篌引》)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 轼《定风波》) (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 得 (王安石《有褒禅山记》) (6)四面边声连角里,千嶂里, (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古镇静气 庄子瑜 正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春三月,车行往西,不出百里,就是朱家角,再过去三十 里,是周庄。模糊觉得,这些古镇的存在是上海的福份啊,不然,老在城市里, 人不是会枯萎吗?不然,当春天在心里萌动的时候,到哪里去找江南呢? 江南不是一个地理,更是一种记忆,一种气韵生动的生活,一种乡愁一般年年会 发作的病 是不是像我这样有病的人越来越多了?周庄这样的古镇是一日比一日嘈杂起来 小河被拥挤的游船划出一道道互相打架的水纹,尽管春风中的人,流动在古桥旁, 也当得起“游人如织”这个好词,人流有织锦一般轻盈的美感,但还是略微有些 让人烦闷。没想到,烦闷的一群人在聚宾楼突然老实了,哑巴了。眼睛直了。 个操三弦的修长小生,一个捧琵琶的年轻姑娘,在台上说书呢。 上来没听懂内容,可是那调儿入耳,动心,那旁若无人的两个人一一太抓人了! 谁见过这样的艺术家吗?这是星期天的周庄啊,虽然说不上人山人海,可是天南 地北的人都有,聚宾楼不过是巷边的一座五六张桌面的茶楼,哪里的人都可以闹 哄哄地进来,坐下吆喝着要茶喝的,不坐下来只是站着看两眼的,给客人上茶、 上油炸臭豆腐的,可这两个年轻人就在一边的小台子上,宛转曲折地唱着他们的 苏州评弹《玉蜻蜓·庵堂认母》 一是年轻,抓人;一是这么年轻,却这么有定力,更抓人 弹三弦的小伙子,着暗赤长衫,虽然是一张娃娃脸,可是目中一点漆,有股同龄 人身上罕见的俊朗硬气,三尺长的琴操在手里,像一把有声音的剑;捧琵琶的姑
9.请赏析“几点征鸿”“一棹西风”两句中“点”字和“棹”字的妙处。(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 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楚天千里清秋,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露头,断鸿声里, ,把吴钩看了, , 无人会、登临意。 ,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 应羞见,刘郎才气,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柚, ?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乙:(1)子曰:“见贤思齐焉, 。 (《孔子语录》) (2)江间波浪兼天涌, 。 (杜甫《秋兴 八首(其一)》) (3)女娲炼石补天处, 。 (李贺《李 凭箜篌引》)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 (苏 轼《定风波》) (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 得, 。 (王安石《有褒禅山记》) (6)四面边声连角里,千嶂里, 。 (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古镇静气 庄子瑜 正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春三月,车行往西,不出百里,就是朱家角,再过去三十 里,是周庄。模糊觉得,这些古镇的存在是上海的福份啊,不然,老在城市里, 人不是会枯萎吗?不然,当春天在心里萌动的时候,到哪里去找江南呢? 江南不是一个地理,更是一种记忆,一种气韵生动的生活,一种乡愁一般年年会 发作的病。 是不是像我这样有病的人越来越多了?周庄这样的古镇是一日比一日嘈杂起来。 小河被拥挤的游船划出一道道互相打架的水纹,尽管春风中的人,流动在古桥旁, 也当得起“游人如织”这个好词,人流有织锦一般轻盈的美感,但还是略微有些 让人烦闷。没想到,烦闷的一群人在聚宾楼突然老实了,哑巴了。眼睛直了。 一个操三弦的修长小生,一个捧琵琶的年轻姑娘,在台上说书呢。 一上来没听懂内容,可是那调儿入耳,动心,那旁若无人的两个人——太抓人了! 谁见过这样的艺术家吗?这是星期天的周庄啊,虽然说不上人山人海,可是天南 地北的人都有,聚宾楼不过是巷边的一座五六张桌面的茶楼,哪里的人都可以闹 哄哄地进来,坐下吆喝着要茶喝的,不坐下来只是站着看两眼的,给客人上茶、 上油炸臭豆腐的,可这两个年轻人就在一边的小台子上,宛转曲折地唱着他们的 苏州评弹《玉蜻蜓·庵堂认母》。 一是年轻,抓人;一是这么年轻,却这么有定力,更抓人。 弹三弦的小伙子,着暗赤长衫,虽然是一张娃娃脸,可是目中一点漆,有股同龄 人身上罕见的俊朗硬气,三尺长的琴操在手里,像一把有声音的剑;捧琵琶的姑
娘,着宝蓝色长旗袍,外套一件黑色披衫,脚上踩的是麂皮靴子,雪白肌肤,头 发染成浅浅的黄,卡通得很,可是一对眼睛,读过中学的人立刻能想起来的就是 老残游记里的那句:“就像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清而不寒,秀而不媚”。 又岂止是那双眼睛像,周围的一切都有种神似:嘈杂的环境,两个说书的艺人, 把嘈杂与人心 收拾! 又唱起了《杜十娘》。一阵弦子过后,秋风落叶江中急流般的唱段出来了:“风 华绝代杜十娘……” 身子还是一副闲散的样子坐在台下,可是心里已经恭敬了,喝茶的时候眼睛也只 敢望着鼻子尖。禁不住的浮想联翩:这是怎样的一所学校里教出来的学生?这么 高傲!这是怎样的一门艺术,这么高傲!他们的师傅是怎么训练他们的?要教他 们媚,还是教他们不媚?教他们怎么对待观众?面对各色人等,怎么样若即若离 怎么样不卑不亢,怎么样静如处子?这两个人通身的气度,竟只有在史铁生《命 若琴弦》里依稀见过。那个瞎子老琴人,说“天底下好东西多啦,跟咱们有什么 关系? 待他们休息时,我们一群原本烦闷的人都活了过来,像追星族一样眼睛亮亮地凑 上去。仗着比他们虚长几岁,问他们话儿。原来他们是苏州评弹团的专业演员, 周庄与他们团签了长期合约,这次轮到他们,在这里要演出一个月。这里并不是 最理想的演岀环境,可是磨练人。男生说他工作五年了,姑娘工作了两年。从评 弹学院毕业的,三分之二都改了行。他们属于那三分之一,喜欢。那些长篇说唱, 一部要说半个月,男生说觉得过瘾,“长知识”。 长知识!听到没有? 相信是“书”中的“知识”,带给他们那种境界。其中的悲欢离合,振作与沉沦, 忍耐与企盼,在历史的长河里淘洗了多少遍,清亮了,稳定了,唱这些本子,天 长日久,不比流行歌曲长人的底气?我问他们成“角儿”了没有,他们不好意思 地笑笑,摇头 在周庄是碰得到角儿的,周庄与好多著名戏团都签了约,除了这处聚宾楼,还有 个古戏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有演出。但我相信这两个不是“角儿”的人,将 来也会闯出一方天地 其实,更重要的,应该是由他们启示给我们的那方天地吧,那种艺人的修炼,静 水流深的滋养,不自傲,不自弃,不是一切人生的宝贝吗? 那天离开周庄的时候,周庄还是喧哗的,可是心里已经有了一股静气。回想起周 庄,好像它也有些不一样了。它静静地蛰伏在江南水草中,不卑,不亢,任人来 人往。即使人流如潮,又怎么样? (选自《文汇报》 11.简要分析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12.文章运用了多种方法描写了两位年轻的艺人,请举出两种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6分) 13.结合文章,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这是怎样的一所学校里教出来的学生?这么高傲!这是怎样的一门艺术, 这么高傲! (2)我们一群原本烦闷的人都活了过来,像追星族一样眼睛亮亮地凑上去。 14.(1)文章结尾写道:“那天离开周庄的时候,周庄还是喧哗的,可是心里 已经有一股静气。”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心里已有一股静气的原因。(4分)
娘,着宝蓝色长旗袍,外套一件黑色披衫,脚上踩的是麂皮靴子,雪白肌肤,头 发染成浅浅的黄,卡通得很,可是一对眼睛,读过中学的人立刻能想起来的就是 老残游记里的那句:“就像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清而不寒,秀而不媚”。 又岂止是那双眼睛像,周围的一切都有种神似:嘈杂的环境,两个说书的艺人, 把嘈杂与人心,一一收拾! 又唱起了《杜十娘》。一阵弦子过后,秋风落叶江中急流般的唱段出来了:“风 华绝代杜十娘……” 身子还是一副闲散的样子坐在台下,可是心里已经恭敬了,喝茶的时候眼睛也只 敢望着鼻子尖。禁不住的浮想联翩:这是怎样的一所学校里教出来的学生?这么 高傲!这是怎样的一门艺术,这么高傲!他们的师傅是怎么训练他们的?要教他 们媚,还是教他们不媚?教他们怎么对待观众?面对各色人等,怎么样若即若离, 怎么样不卑不亢,怎么样静如处子?这两个人通身的气度,竟只有在史铁生《命 若琴弦》里依稀见过。那个瞎子老琴人,说“天底下好东西多啦,跟咱们有什么 关系?”…… 待他们休息时,我们一群原本烦闷的人都活了过来,像追星族一样眼睛亮亮地凑 上去。仗着比他们虚长几岁,问他们话儿。原来他们是苏州评弹团的专业演员, 周庄与他们团签了长期合约,这次轮到他们,在这里要演出一个月。这里并不是 最理想的演出环境,可是磨练人。男生说他工作五年了,姑娘工作了两年。从评 弹学院毕业的,三分之二都改了行。他们属于那三分之一,喜欢。那些长篇说唱, 一部要说半个月,男生说觉得过瘾,“长知识”。 长知识!听到没有? 相信是“书”中的“知识”,带给他们那种境界。其中的悲欢离合,振作与沉沦, 忍耐与企盼,在历史的长河里淘洗了多少遍,清亮了,稳定了,唱这些本子,天 长日久,不比流行歌曲长人的底气?我问他们成“角儿”了没有,他们不好意思 地笑笑,摇头。 在周庄是碰得到角儿的,周庄与好多著名戏团都签了约,除了这处聚宾楼,还有 个古戏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有演出。但我相信这两个不是“角儿”的人,将 来也会闯出一方天地。 其实,更重要的,应该是由他们启示给我们的那方天地吧,那种艺人的修炼,静 水流深的滋养,不自傲,不自弃,不是一切人生的宝贝吗? 那天离开周庄的时候,周庄还是喧哗的,可是心里已经有了一股静气。回想起周 庄,好像它也有些不一样了。它静静地蛰伏在江南水草中,不卑,不亢,任人来 人往。即使人流如潮,又怎么样? (选自《文汇报》) 11.简要分析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 分) 12.文章运用了多种方法描写了两位年轻的艺人,请举出两种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6 分) 13.结合文章,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1)这是怎样的一所学校里教出来的学生?这么高傲!这是怎样的一门艺术, 这么高傲! (2)我们一群原本烦闷的人都活了过来,像追星族一样眼睛亮亮地凑上去。 14.(1)文章结尾写道:“那天离开周庄的时候,周庄还是喧哗的,可是心里 已经有一股静气。”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心里已有一股静气的原因。(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