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自己有才难施、有志未展,岂不伤心至极、泣而涕下?前六种泪或者与作者的 生活经历有关,但都只是作为铺垫,后一种泪则感受至深,是切肤之痛 “永巷长年怨绮罗”,永巷,是汉代宫中幽禁妃嫔、宫女的地方. 长年,不但指一年到头,亦指多年。 离情终日思风波”,离情,即离别之情;既是离情,且又终日担心行人路上不 可预见的风波,能不堕泪吗? “湘江竹上痕无限”,这句用的是娥皇、女英哭湘江,飞泪溅竹成斑的典故。 “岘首碑前洒几多”,岘首碑,用的是两晋羊祜之事,羊祜镇守襄阳,德政昭如 日月,死后百姓在岘山建庙立碑,岁时祭祀,见碑者无不流泪 “人去紫台秋入塞”,紫台,即紫宫,指的是汉代宫庭;入塞,就是昭君出塞 “兵残楚帐夜闻歌”,这一句用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这是英雄末路之泪。 “朝来灞水桥边问”,灞水桥,指送别之处,这是送别之泪。 “未抵青袍送玉珂”,青袍,未有功名的服饰,指失意;玉珂贝壳的马络头上的 饰物,暗指骑着骏马的达官贵人。 这首诗八句用了七事,写了七种泪:失宠、离情、伤悼、感德、难归、末路、送 别。前六句的六种泪相对于作者本人来说,只能算是平常之泪,都比不上后面的 灞桥送别之泪。 【语文卷·2015届湖北省八校髙三第一次联考(201412)】K014.阅读下面这 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都门秋思(选一) 黄景仁 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注】①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二年,正值清王朝全盛时期。②五剧,交错旁出的道 路,此指北京繁华喧闹的街道。③北邙:洛阳名山,汉魏五侯的坟墓多聚集于此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哪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査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通过四通八达 的闹市街道传来轰隆隆的车声和北邙荒野的坟地加以对比(1分),表达了作者 认为存灭无常,人生倏忽的情感(1分),同时也点出了盛世背后隐藏的危险 表达对繁华盛世终将过去的隐隐愁绪。(1分)解析:鉴赏表现手法的题目, 要注重内容写了什么,二要体会有着怎样的作用。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 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五剧”与“北邙”的对比,抓住“车声隐”与“惟见” 再结合注释得出“存灭无常,人生倏忽”“繁华盛世终将过去”的情感。 【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先要明确常见的表现手法。我们常说的表现手法指:对 比、衬托、渲染、烘托、象征、类比、用典、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比兴、卒章显志等。鉴于目前对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没有明确的划分,有 时候两者有交叉的地方。回答此类题的步骤是: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或哪些) 表现手法;再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最后指出此种手法有什么效 果,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査考生鉴赏诗歌诗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想自己有才难施、有志未展,岂不伤心至极、泣而涕下?前六种泪或者与作者的 生活经历有关,但都只是作为铺垫,后一种泪则感受至深,是切肤之痛! “永巷长年怨绮罗”,永巷,是汉代宫中幽禁妃嫔、宫女的地方. 长年,不但指一年到头,亦指多年。 “离情终日思风波”,离情,即离别之情;既是离情,且又终日担心行人路上不 可预见的风波,能不堕泪吗? “湘江竹上痕无限”,这句用的是娥皇、女英哭湘江,飞泪溅竹成斑的典故。 “岘首碑前洒几多”,岘首碑,用的是两晋羊祜之事,羊祜镇守襄阳,德政昭如 日月,死后百姓在岘山建庙立碑,岁时祭祀,见碑者无不流泪。 “人去紫台秋入塞”,紫台,即紫宫,指的是汉代宫庭;入塞,就是昭君出塞. “兵残楚帐夜闻歌”,这一句用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这是英雄末路之泪。 “朝来灞水桥边问”,灞水桥,指送别之处,这是送别之泪。 “未抵青袍送玉珂”,青袍,未有功名的服饰,指失意;玉珂贝壳的马络头上的 饰物,暗指骑着骏马的达官贵人。 这首诗八句用了七事,写了七种泪:失宠、离情、伤悼、感德、难归、末路、送 别。前六句的六种泪相对于作者本人来说,只能算是平常之泪,都比不上后面的 灞桥送别之泪。 【语文卷·2015 届湖北省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01412)】K014.阅读下面这 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 都门秋思①(选一) 黄景仁 五剧②车声隐若雷,北邙③惟见冢千堆。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注】①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二年,正值清王朝全盛时期。②五剧,交错旁出的道 路,此指北京繁华喧闹的街道。③北邙:洛阳名山,汉魏五侯的坟墓多聚集于此。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哪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1 分)通过四通八达 的闹市街道传来轰隆隆的车声和北邙荒野的坟地加以对比(1 分),表达了作者 认为存灭无常,人生倏忽的情感(1 分),同时也点出了盛世背后隐藏的危险, 表达对繁华盛世终将过去的隐隐愁绪。(1 分) 解析:鉴赏表现手法的题目, 一要注重内容写了什么,二要体会有着怎样的作用。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 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五剧”与“北邙”的对比,抓住“车声隐”与“惟见”, 再结合注释得出“存灭无常,人生倏忽”“繁华盛世终将过去”的情感。 【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先要明确常见的表现手法。我们常说的表现手法指:对 比、衬托、渲染、烘托、象征、类比、用典、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比兴、卒章显志等。鉴于目前对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没有明确的划分,有 时候两者有交叉的地方。回答此类题的步骤是: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或哪些) 表现手法;再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最后指出此种手法有什么效 果,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4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诗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①这首诗歌的颔联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 法(1分)夕阳和山色是美好的景色(乐景)(1分)然而美好的景色却挡不住 作者对国家和自己深深的忧虑和感慨(哀情)(1分)夕阳和山色颇解人意,欲 为主人排愁解忧。美丽的景色,反而使诗人倍感秋寒逼人,愁思郁结,难以排遣。 (1分)②诗人又用拟人手法,(1分)一个“劝 个“将”字,写出了景 物的动态美(1分),把客观的秋景与主观的愁思有机地结合起来,造成一种沉 郁顿挫的幽远意境。(1分)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无法排解对国家和自身的愁绪。 (1分)解析:如果有学生对①②两点都有涉及,可以依据“以乐景写哀请” (1分),“拟人手法”(1分)分析诗歌相关内容(1分),诗歌表现作者排 解不了的愁绪(1分)这样的标准给分。回答本题先审题目—一明确鉴赏的诗句 再审诗句——抓住诗句的意象“夕阳”“山色”与“登楼”的巧妙组合,抓住关 键词“劝”“将”体味其好处。 【思路点拨】赏析句子大致要注意以下角度: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 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 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 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 【语文卷·2015届浙江省慈溪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K0阅读下面 这首宋诗,回答问题。(7分) 春日郊外 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22.(1)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郊外的春日景色?(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1)①对比:城内和城外的景色对比。②运用比喻:莺声像人在 说话,草间风吹如药的香味。③多角度描摹: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表现春日 景物的特点。(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可得满分) 解析: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城中”“城外”,可见构成了对比:“半黄”“积 雪”是视觉;“人语”是听觉,“药香”是嗅觉;“如”“作”又是比喻词,运 用了比喻这一修辞 【思路点拨】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有: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 法。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 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 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作答时,根据语 句,逐一分析即可。 (2)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主旨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1)感觉优美却无言表达,表现了诗人对郊外春日景色由衷的喜 爱和赞美之情;(2分)这样写委婉含蓄,富有情趣,收到了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的艺术效果。(1分) 解析:前三联的景色优美,结合尾联,主体情感应该是愉悦的,对大自然是喜爱 的;而不能觅得描写景色的佳句,给人无限想象
【答案解析】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①这首诗歌的颔联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 法(1 分)夕阳和山色是美好的景色(乐景)(1 分)然而美好的景色却挡不住 作者对国家和自己深深的忧虑和感慨(哀情)(1 分)夕阳和山色颇解人意,欲 为主人排愁解忧。美丽的景色,反而使诗人倍感秋寒逼人,愁思郁结,难以排遣。 (1 分)②诗人又用拟人手法,(1 分)一个“劝”、一个“将”字,写出了景 物的动态美(1 分),把客观的秋景与主观的愁思有机地结合起来,造成一种沉 郁顿挫的幽远意境。(1 分)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无法排解对国家和自身的愁绪。 (1 分) 解析:如果有学生对①②两点都有涉及,可以依据“以乐景写哀请” (1 分),“拟人手法”(1 分)分析诗歌相关内容(1 分),诗歌表现作者排 解不了的愁绪(1 分)这样的标准给分。回答本题先审题目——明确鉴赏的诗句; 再审诗句——抓住诗句的意象“夕阳”“山色”与“登楼”的巧妙组合,抓住关 键词“劝”“将”体味其好处。 【思路点拨】赏析句子大致要注意以下角度: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 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 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 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 【语文卷·2015 届浙江省慈溪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K0 阅读下面 这首宋诗,回答问题。(7 分) 春日郊外 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22.(1)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郊外的春日景色?(4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1)①对比:城内和城外的景色对比。②运用比喻:莺声像人在 说话,草间风吹如药的香味。③多角度描摹: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表现春日 景物的特点。(4 分。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可得满分) 解析: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城中”“城外”,可见构成了对比;“半黄”“积 雪”是视觉;“人语”是听觉,“药香”是嗅觉;“如”“作”又是比喻词,运 用了比喻这一修辞。 【思路点拨】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有: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 法。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 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 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作答时,根据语 句,逐一分析即可。 (2)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主旨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1)感觉优美却无言表达,表现了诗人对郊外春日景色由衷的喜 爱和赞美之情;(2 分)这样写委婉含蓄,富有情趣,收到了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的艺术效果。(1 分) 解析:前三联的景色优美,结合尾联,主体情感应该是愉悦的,对大自然是喜爱 的;而不能觅得描写景色的佳句,给人无限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