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分类汇编(语文)12月份:M单元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语文卷·2015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三12月月考(期中)(201412)】 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家训 家训,是中国古代的家长出于督促家庭成员尤其子孙修其身、齐其家的美好理想, 而对其言行提出的种种规范、劝谕或警戒 宋代家训的数量远超前代,根据纂述者的身份,分为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 夫家训和百姓家训,其中士大夫家训最多,如范仲淹《义庄规矩》、包拯《家训》、 陆游《放翁家训》等。宋代家训继承了传统家训的散文、诗歌、条规等体裁,又 创造性地将散文与诗歌融于一体,先以散文叙事,后以诗歌阐发。宋代家训体裁 上的另一大发展是辑录体家训的大量出现。辑录体家训就是将宋及宋前历代训家 教子的成文文献或相关的家庭规范汇集起来,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 育子弟。 宋代家训的繁荣,与宋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关系密切。宋代由门阀政治时期转入官 僚政治时代,婚姻不重阀阅,选官以科举为主,土地买卖自由。在这样的社会中 贫富无定势甚至贫富易位的现象屡见不鲜。家族如何在竞争中取胜,如何维护家 族利益长期不衰,是每个家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些家族特别是士大夫家族积 极纂述家训,以期通过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等令其修身、齐家,从 而维持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宋人提倡家庭治生,强调辩证节俭和量入为出的基本原则。这些治生内容出现在 家训中与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有密切关系,也体现了家族维持正常运作的总 体考虑和支持科举的良苦用心。宋人把俭朴当做应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认为节 俭是人最高尚的行为,但节俭又不是吝啬,要量力而行,“丰俭随其财力,则不 谓之费”;对公益事业,则要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不可谓舍财不见获福 而不为”。这些治生内容得到了后代家训的继承和补充。 重视教育是宋代家训的内核。宋人注重道德教育,在家训中贯穿儒家思想以规范 家庭成员的言行,并在强调修身与齐家之后,倡导治国与平天下的追求。宋人还 在家训中突出参加科举考试以入仕的教育及其他知识教育,以提高子孙的素质, 其中教育贵早、宽严相济等教育原则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对子孙教育重视与否 关乎家族能否兴旺发达。宋代鄱阳大族洪氏,从农、商并重发家开始,到富而重 教培养出子孙考中进士,走出了一条由山村农户向士绅人家转变的道路。但此后 族中晚辈皆荒废学业,骄奢淫逸,家中再无一人进入士绅阶层,家道走向衰落。 家训的纂述,是为家族的长久兴旺,所以一般不会违反朝廷的法律。有的宋代家 训及后续规矩还曾得到朝廷的许可或支持,而朝廷也会给家族政治、经济上的支 持和法律上的保护,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治国与平天下离不开家庭的修整、稳定 和繁荣。当对家庭子孙等成员言行的规范、劝谕或警戒不能奏效时,家长便采取 肉体惩罚、经济惩罚、精神惩罚等惩罚方式,但宋代家训中很少有对某类过错者 要严惩至处死的规定,一些惩罚常采取告官但又不至于处死的方式来实现。家训 与法律有相互依赖之处,但家训侧重家庭的发展,法律则更关注社会的长治久安。 1.下列关于“宋代家训”特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家训的数量远超前代,在体裁上也有自己的创新。 B.宋代家训提倡家庭经营生计,并补充了一些基本原则 C.宋代家训重视道德教育,也重视参加科举考试教育等。 D.宋代家训与法律有互相依赖之处,但其目的各有侧重
2015 届高三分类汇编(语文)12 月份: M 单元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语文卷·2015 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三 12 月月考(期中)(201412)】 M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宋 代 家 训 家训,是中国古代的家长出于督促家庭成员尤其子孙修其身、齐其家的美好理想, 而对其言行提出的种种规范、劝谕或警戒。 宋代家训的数量远超前代,根据纂述者的身份,分为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 夫家训和百姓家训,其中士大夫家训最多,如范仲淹《义庄规矩》、包拯《家训》、 陆游《放翁家训》等。宋代家训继承了传统家训的散文、诗歌、条规等体裁,又 创造性地将散文与诗歌融于一体,先以散文叙事,后以诗歌阐发。宋代家训体裁 上的另一大发展是辑录体家训的大量出现。辑录体家训就是将宋及宋前历代训家 教子的成文文献或相关的家庭规范汇集起来,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 育子弟。 宋代家训的繁荣,与宋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关系密切。宋代由门阀政治时期转入官 僚政治时代,婚姻不重阀阅,选官以科举为主,土地买卖自由。在这样的社会中, 贫富无定势甚至贫富易位的现象屡见不鲜。家族如何在竞争中取胜,如何维护家 族利益长期不衰,是每个家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些家族特别是士大夫家族积 极纂述家训,以期通过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等令其修身、齐家,从 而维持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宋人提倡家庭治生,强调辩证节俭和量入为出的基本原则。这些治生内容出现在 家训中与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有密切关系,也体现了家族维持正常运作的总 体考虑和支持科举的良苦用心。宋人把俭朴当做应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认为节 俭是人最高尚的行为,但节俭又不是吝啬,要量力而行,“丰俭随其财力,则不 谓之费”;对公益事业,则要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不可谓舍财不见获福 而不为”。这些治生内容得到了后代家训的继承和补充。 重视教育是宋代家训的内核。宋人注重道德教育,在家训中贯穿儒家思想以规范 家庭成员的言行,并在强调修身与齐家之后,倡导治国与平天下的追求。宋人还 在家训中突出参加科举考试以入仕的教育及其他知识教育,以提高子孙的素质, 其中教育贵早、宽严相济等教育原则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对子孙教育重视与否, 关乎家族能否兴旺发达。宋代鄱阳大族洪氏,从农、商并重发家开始,到富而重 教培养出子孙考中进士,走出了一条由山村农户向士绅人家转变的道路。但此后 族中晚辈皆荒废学业,骄奢淫逸,家中再无一人进入士绅阶层,家道走向衰落。 家训的纂述,是为家族的长久兴旺,所以一般不会违反朝廷的法律。有的宋代家 训及后续规矩还曾得到朝廷的许可或支持,而朝廷也会给家族政治、经济上的支 持和法律上的保护,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治国与平天下离不开家庭的修整、稳定 和繁荣。当对家庭子孙等成员言行的规范、劝谕或警戒不能奏效时,家长便采取 肉体惩罚、经济惩罚、精神惩罚等惩罚方式,但宋代家训中很少有对某类过错者 要严惩至处死的规定,一些惩罚常采取告官但又不至于处死的方式来实现。家训 与法律有相互依赖之处,但家训侧重家庭的发展,法律则更关注社会的长治久安。 1.下列关于“宋代家训”特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家训的数量远超前代,在体裁上也有自己的创新。 B.宋代家训提倡家庭经营生计,并补充了一些基本原则。 C.宋代家训重视道德教育,也重视参加科举考试教育等。 D.宋代家训与法律有互相依赖之处,但其目的各有侧重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B解析:“补充”属曲解原意。材料中的“强调”指对已有的东西 特别着重,对照第四段末句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题目,了解考查的概念和要求;其次要审文本, 阅读相关区域,找命题点;最后要审选项,理解选项的意思,并把选项与原文内 容加以对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辑录体家训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这样的方式决定了这 种家训的纂述者以士大夫居多 B.在贫富无定势的宋代社会,士大夫家族积极纂述家训是一种督促家庭成员修 身齐家从而维持家族优势地位的手段 C.宋代以后的家训在治生内容方面,也强调节俭但不吝啬、对公益事业要尽力 而为不要吝惜财产的基本原则。 D.宋代家训不仅强调家庭成员要修身齐家,还倡导追求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 表明宋代家训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A解析:“这决定……”的说法属无中生有, 【思路点拨】本题从偷换概念的角度设误考査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解答此 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 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 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 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 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 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 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 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 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出现的辑录体家训丰富了宋代家训的体裁,它不仅能帮助家族在竞争中 获胜,还能维护家族利益使其长期不衰。 B.宋人视俭朴为应该代代相传的传统,这表明末代百姓家训在治生方面的基本 原则要严格于士大夫家训中的相应原则 C.宋代鄱阳大族洪氏忽视教育子孙,使族中晚辈无人进入士绅阶层,家道走向 衰落,洪氏也由士绅人家变回山村农户 D.宋代家训借助官方势力惩罚犯有某类过错者的方式,体现出家训与法律在追 求“治国平天下”理想方面关系密切。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D解析:A项“不仅……还……”的说法属强加关联和言过其实。 B项说法属推断错误。C项“变回”的说法超出文意,属无中生有。D项,要注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理解)。 【答案解析】B 解析:“补充”属曲解原意。材料中的“强调”指对已有的东西 特别着重,对照第四段末句。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题目,了解考查的概念和要求;其次要审文本, 阅读相关区域,找命题点;最后要审选项,理解选项的意思,并把选项与原文内 容加以对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辑录体家训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这样的方式决定了这 种家训的纂述者以士大夫居多。 B.在贫富无定势的宋代社会,士大夫家族积极纂述家训是一种督促家庭成员修 身齐家从而维持家族优势地位的手段。 C.宋代以后的家训在治生内容方面,也强调节俭但不吝啬、对公益事业要尽力 而为不要吝惜财产的基本原则。 D.宋代家训不仅强调家庭成员要修身齐家,还倡导追求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 表明宋代家训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A 解析:“这决定……”的说法属无中生有。 【思路点拨】本题从偷换概念的角度设误考查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解答此 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 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 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 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 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 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 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 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 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 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量出现的辑录体家训丰富了宋代家训的体裁,它不仅能帮助家族在竞争中 获胜,还能维护家族利益使其长期不衰。 B.宋人视俭朴为应该代代相传的传统,这表明宋代百姓家训在治生方面的基本 原则要严格于士大夫家训中的相应原则。 C.宋代鄱阳大族洪氏忽视教育子孙,使族中晚辈无人进入士绅阶层,家道走向 衰落,洪氏也由士绅人家变回山村农户。 D.宋代家训借助官方势力惩罚犯有某类过错者的方式,体现出家训与法律在追 求“治国平天下”理想方面关系密切。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D 解析:A 项“不仅……还……”的说法属强加关联和言过其实。 B 项说法属推断错误。C 项“变回”的说法超出文意,属无中生有。D 项,要注
意原文中“并在强调修身与齐家之后,倡导治国与平天下的追求”和“家庭是社 会的细胞,治国平天下离不开家庭的修整、稳定和繁荣”的说法。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为:(1)抓住关键语段,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归 纳内容要点一般是对一段或者几段文字进行分析概括,而概括中心则是就整篇文 章来分析概括。对于文章的内容要点归纳,则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抓住各段 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②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③对于没有 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分析把握其内容的重点。④分析归纳时, 要整体把握,从全文岀发,既要髙瞻远瞩,不偏不漏,又要注意细枝末节。(2)由 结果追溯原因,归纳内容要点。在解答时,首先要找到结论在文章中的位置,然 后根据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确定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是结论 或者观点在前,原因的诠释或者论据在后,还是在陈述了原因后得出结论或者在 陈述理由之后得出观点。如果结论或者观点在前,其原因或者论据就要在陈述观 点的句子前面去筛选概括,反之则要在这一句话的后面去筛选概括。 【语文卷·2015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word版】Mo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中国古典诗学里的钟声 刘士林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因为钟声特别适合于基督 教的礼拜,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 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情况则有不同。在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 教祭祀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 醉。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 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 征信号。随着这层意义的出现,钟声也就逐渐具有了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 声”意象。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 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 在西方,《圣经》中就常用“丧钟”一词提示尘世的虚幻。在基督教的生命观里, 钟声能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钟声的这层时间含义实质上包含了 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日常生活时间,如早钟、晚钟;二是表示带宗教色彩的时间 如丧钟,我们可称之为“精神时间”。钟声的这两种意义,在中国古代也有昭示, 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 生命的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 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 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 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 何处去”或“何处是归宿”等。钟声又常与年华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 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 境界
意原文中“并在强调修身与齐家之后,倡导治国与平天下的追求”和“家庭是社 会的细胞,治国平天下离不开家庭的修整、稳定和繁荣”的说法。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为:⑴抓住关键语段,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归 纳内容要点一般是对一段或者几段文字进行分析概括,而概括中心则是就整篇文 章来分析概括。对于文章的内容要点归纳,则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抓住各段 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②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③对于没有 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分析把握其内容的重点。④分析归纳时, 要整体把握,从全文出发,既要高瞻远瞩,不偏不漏,又要注意细枝末节。⑵由 结果追溯原因,归纳内容要点。在解答时,首先要找到结论在文章中的位置,然 后根据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确定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是结论 或者观点在前,原因的诠释或者论据在后,还是在陈述了原因后得出结论或者在 陈述理由之后得出观点。如果结论或者观点在前,其原因或者论据就要在陈述观 点的句子前面去筛选概括,反之则要在这一句话的后面去筛选概括。 【语文卷·2015 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word 版】M0 阅读下文,完成 5—7 题。 中国古典诗学里的钟声 刘士林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因为钟声特别适合于基督 教的礼拜,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 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情况则有不同。在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 教祭祀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 醉。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 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 征信号。随着这层意义的出现,钟声也就逐渐具有了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 声”意象。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 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 在西方,《圣经》中就常用“丧钟”一词提示尘世的虚幻。在基督教的生命观里, 钟声能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钟声的这层时间含义实质上包含了 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日常生活时间,如早钟、晚钟;二是表示带宗教色彩的时间, 如丧钟,我们可称之为“精神时间”。钟声的这两种意义,在中国古代也有昭示, 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 生命的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 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 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 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 何处去”或“何处是归宿”等。钟声又常与年华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 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 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 他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诗来 说,重要的是“说出”(蕴含)“精神能量”。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 “沉寂的钟声”。他要求诗人用这“钟声”去寻回上帝和神性事物,让人们通过 诗,聆听到内心深处“沉寂的钟声”,最终完成向上帝皈依的历史旅程。 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诗如: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这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 悟、体验到的空寂。它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与海德格尔“沉寂的 钟声”不同的是,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 原,回归自然。钟声借助它积淀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 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对那些在实现世界中遭受挫折、困顿的人们来说,尤 其如此,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从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钟声”已失去原始宗教内容,也部分失去佛教内容,而成 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选自《文史哲》2003年第2期,有删改) 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钟声”的审美属性是伴随宗教属性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B.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钟声都有一种传递宗教意味的作用。 C.“钟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已失去宗教内容,仅存审美属性 D.在真正悟出“沉寂的钟声”的意味这方面,西方要早于中国。 【知识点】本题考査理解文章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B解析:B.第二段说“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宗教 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的”。而在中国,钟声的其中一种作用就是用于“纯粹 的宗教祭祀仪式”。A.钟声最早是用于祭祀的,其审美属性是后逐渐形成的。 C.原文说的是“已失去原始宗教内容,也部分失去佛教内容”。D.文中仅指 出“中国人真正悟出……首推唐代诗佛王唯”,究竟中、西方谁更早,文中并未 提及。 【思路点拨】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八大对应关系上:①部分与 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②主观与客 观。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 能力、功能和效用。③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 是强加因果。④主要与次要。就是将“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⑤肯定与否定。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 物加以肯定。⑥已然与未然。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 实 6、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中国古代不同的是,西方的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其中既包含表 示日常生活的时间,也包含表示带有宗教色彩的时间。 B.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困顿的人们来说,钟声往往能将他们从现实 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是借助钟声积淀在他们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来实现的。 C.在中国的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中的钟声、与古 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两大类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 他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诗来 说,重要的是“说出”(蕴含)“精神能量”。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 “沉寂的钟声”。他要求诗人用这“钟声”去寻回上帝和神性事物,让人们通过 诗,聆听到内心深处“沉寂的钟声”,最终完成向上帝皈依的历史旅程。 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诗如: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这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 悟、体验到的空寂。它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与海德格尔“沉寂的 钟声”不同的是,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 原,回归自然。钟声借助它积淀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 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对那些在实现世界中遭受挫折、困顿的人们来说,尤 其如此,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从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钟声”已失去原始宗教内容,也部分失去佛教内容,而成 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选自《文史哲》2003 年第 2 期,有删改) 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钟声”的审美属性是伴随宗教属性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B.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钟声都有一种传递宗教意味的作用。 C.“钟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已失去宗教内容,仅存审美属性。 D.在真正悟出“沉寂的钟声”的意味这方面,西方要早于中国。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B.第二段说“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宗教 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的”。而在中国,钟声的其中一种作用就是用于“纯粹 的宗教祭祀仪式”。 A.钟声最早是用于祭祀的,其审美属性是后逐渐形成的。 C.原文说的是“已失去原始宗教内容,也部分失去佛教内容”。D.文中仅指 出“中国人真正悟出……首推唐代诗佛王唯”,究竟中、西方谁更早,文中并未 提及。 【思路点拨】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八大对应关系上: ①部分与 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②主观与客 观。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 能力、功能和效用。③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 二是强加因果。 ④主要与次要。就是将“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⑤肯定与否定。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 物加以肯定。⑥已然与未然。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 实”。 6、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中国古代不同的是,西方的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其中既包含表 示日常生活的时间,也包含表示带有宗教色彩的时间。 B.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困顿的人们来说,钟声往往能将他们从现实 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是借助钟声积淀在他们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来实现的。 C.在中国的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中的钟声、与古 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两大类
D.在中国传统思想有了“空”的观念之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 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 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A解析:原文为“钟声的这两种意义,在中国古代也有昭 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思路点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 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7、请根据全文概括“钟声”的文化内涵。(5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传递宗教的情感②表达喜庆的气氛③作为显示身份地位 的象征④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⑤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 【思路点拨】论述类文章往往围绕某一新知识、新理论展开,因此文中出现贯穿 全篇的重要概念(词语)也就顺理成章了。通读全文后,要对该词语(概念)的内涵 外延准确把握,与原文有关语句逐项比对备选项,以免出现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范围失当等问题。 【语文卷·2015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M0阅读 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腾笼换鸟”是几年前我国一些沿海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大战略提出的区域经济战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形势变 化,这一战略没有来得及全面实施。有人质疑“腾笼换鸟”脱离我国的优势,迟 滞地区经济发展。近年来,有关议论并未停止。 对于“腾笼换鸟”的不同看法,实质上是对于是按照既有模式追求较髙经济增长 速度还是让经济转入新的增长轨道而宁可牺牲一部分增长速度的不同看法,也就 是对于如何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的不同看法。一般地讲要兼顾眼前 利益与长远利益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关键是怎么兼顾、怎么把握好时机。经济学 界最近兴起的关于刘易斯拐点的讨论,有助于厘清对于“腾笼换鸟”的不同看 刘易斯拐点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 斯提出。该理论认为,在二元经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 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将走向枯竭,出现一个从劳动力过剩 转向劳动力短缺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刘易斯拐点。当然,所谓的劳动力短 缺并不是绝对短缺,而是相对短缺,表现为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不涨工资就 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这个工资成本明显上升的时点就是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 的存在,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工业化的过程中都得到过验证。不过,对于人 口众多的我国来说是否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尚有争议,因为我国还有约1亿农村 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劳动力并不缺乏。如果尚未到达刘易斯拐点,则仍 然可以而且应该继续发挥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发展相关产业,“腾笼换鸟”似 可缓行;如果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腾笼换鸟”则势在必行 这里的关键在于怎样理解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并非意味着劳动力绝对短缺, 而是表现为工资大幅度上涨。虽然我国仍有约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但随着农业 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如果非农产业不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农民就不
D.在中国传统思想有了“空”的观念之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 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分 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原文为“钟声的这两种意义,在中国古代也有昭 示,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思路点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 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7、请根据全文概括 “钟声”的文化内涵。(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传递宗教的情感②表达喜庆的气氛③作为显示身份地位 的象征④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⑤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 【思路点拨】论述类文章往往围绕某一新知识、新理论展开,因此文中出现贯穿 全篇的重要概念(词语)也就顺理成章了。通读全文后,要对该词语(概念)的内涵、 外延准确把握,与原文有关语句逐项比对备选项,以免出现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范围失当等问题。 【语文卷·2015 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M0 阅读 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腾笼换鸟”是几年前我国一些沿海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大战略提出的区域经济战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形势变 化,这一战略没有来得及全面实施。有人质疑“腾笼换鸟”脱离我国的优势,迟 滞地区经济发展。近年来,有关议论并未停止。 对于“腾笼换鸟”的不同看法,实质上是对于是按照既有模式追求较高经济增长 速度还是让经济转入新的增长轨道而宁可牺牲一部分增长速度的不同看法,也就 是对于如何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的不同看法。一般地讲要兼顾眼前 利益与长远利益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关键是怎么兼顾、怎么把握好时机。经济学 界最近兴起的关于刘易斯拐点的讨论,有助于厘清对于“腾笼换鸟”的不同看 法。 刘易斯拐点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 斯提出。该理论认为,在二元经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 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将走向枯竭,出现一个从劳动力过剩 转向劳动力短缺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刘易斯拐点。当然,所谓的劳动力短 缺并不是绝对短缺,而是相对短缺,表现为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不涨工资就 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这个工资成本明显上升的时点就是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 的存在,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工业化的过程中都得到过验证。不过,对于人 口众多的我国来说是否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尚有争议,因为我国还有约 1 亿农村 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劳动力并不缺乏。如果尚未到达刘易斯拐点,则仍 然可以而且应该继续发挥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发展相关产业,“腾笼换鸟”似 可缓行;如果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腾笼换鸟”则势在必行。 这里的关键在于怎样理解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并非意味着劳动力绝对短缺, 而是表现为工资大幅度上涨。虽然我国仍有约 1 亿农村富余劳动力,但随着农业 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如果非农产业不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农民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