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2分)两相对比,增加了对唐玄宗批评、谴责的分量。解析:鉴赏表现 手法的题目,一要注重内容写了什么,二要体会有着怎样的作用。先判断第一首 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再说明对比的内容:“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最后 说说对比的效果,增加了对唐玄宗批评、谴责的分量。 【思路点拨】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是:(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或哪些)表现 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3)指出此种手法有什么效果, 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语文卷·2015届湖南省衡阳市五校高三11月联考(201411)】K010、阅读下 列诗歌,完成题目。(8分) 听赵秀才弹琴 唐·韦庄 满匣冰泉咽又鸣,玉音闲澹入神清。 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 夆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 不须更奏幽兰曲,卓氏门前月正明 (1)“满匣冰泉咽又鸣”一句让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2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 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幽咽泉流冰下难”或“冰泉冷涩弦凝绝”。解析:题干中的提示 语是:冰泉;由此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含有这两个词的名句即可。 【思路点拨】作答此类题,主要是找到两首诗诗句的相似性,然后默写即可。 (2)试从音乐描写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全诗运用了拟声及通感等手法描绘了赵秀才弹奏的琴曲。诗歌以 “满匣冰泉”、“玉音闲澹”、“巫山夜雨 “湘水清波”“蝉移高柳” 等来摹拟琴曲的髙低起伏及清浊转化;以“月正明”“蜂簇野花”等可视的美 感画面来形容琴曲的美妙与和谐。解析:“满匣冰泉”、“玉音闲澹”、“巫 山夜雨”、“湘水清波”“蝉移髙柳”是以声写声,可理解为比喻,也可理解 为拟声;“月正明”“蜂簇野花”属于视觉,这就是通感 【思路点拨】作答本类题,首先要明确写声音(写景)的基本手法,写声音的手 法一般有:1、运用比喻,以声写声。2、运用通感,以形写声。3、用拟声词写 声音。作答时,依次分析即可 诗歌赏析:韦庄的诗《听赵秀才弹琴》,写的是一个尚未取得功名,也未得琴家 之名的文人所弹的具有艺术性的琴曲,诗人也从赵秀才的演奏中,欣赏了多彩多 姿的音乐形象。 满匣冰泉咽又鸣。玉音闲淡入神清。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蜂 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髙柳迸残声。不须更奏「幽兰」曲,卓氏门前月正明。 诗中所写的古琴音乐时而清雅,时而艳美。或如蜂吟,或如蝉鸣。起伏显著, 对比鲜明,野花髙柳,欣然愉悦。诗人又引巫山雨、湘江水,既写琴之音乐,又 写神女湘妃之情。因之诗末更风趣的写出不必弹「幽兰」也会引动卓文君之琴 而来奔。对赵秀才之琴的感人之艺术魅力,有着充份的欣赏和称道。他未对所奏 之曲为何曲加诸笔墨,也正是文人琴中艺术类的常规,而自别於艺术琴之音乐思
分,(2 分)两相对比,增加了对唐玄宗批评、谴责的分量。 解析:鉴赏表现 手法的题目,一要注重内容写了什么,二要体会有着怎样的作用。先判断第一首 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再说明对比的内容:“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最后 说说对比的效果,增加了对唐玄宗批评、谴责的分量。 【思路点拨】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是:(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或哪些)表现 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3)指出此种手法有什么效果, 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语文卷·2015 届湖南省衡阳市五校高三 11 月联考(201411)】K010、阅读下 列诗歌,完成题目。(8 分) 听赵秀才弹琴 唐·韦庄 满匣冰泉咽又鸣,玉音闲澹入神清。 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不须更奏幽兰曲,卓氏门前月正明。 (1)“满匣冰泉咽又鸣”一句让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2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 次为 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幽咽泉流冰下难”或“冰泉冷涩弦凝绝”。解析:题干中的提示 语是:冰泉;由此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含有这两个词的名句即可。 【思路点拨】作答此类题,主要是找到两首诗诗句的相似性,然后默写即可。 (2)试从音乐描写的角度赏析全诗。(6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全诗运用了拟声及通感等手法描绘了赵秀才弹奏的琴曲。诗歌以 “满匣冰泉”、“ 玉音闲澹”、 “巫山夜雨”、 “湘水清波” “蝉移高柳” 等来摹拟琴曲的高低起伏及清浊转化;以“月正明”“ 蜂簇野花”等可视的美 感画面来形容琴曲的美妙与和谐。 解析:“满匣冰泉”、“ 玉音闲澹”、 “巫 山夜雨”、 “湘水清波” “蝉移高柳”是以声写声,可理解为比喻,也可理解 为拟声;“月正明”“ 蜂簇野花”属于视觉,这就是通感。 【思路点拨】作答本类题,首先要明确写声音(写景)的基本手法,写声音的手 法一般有:1、运用比喻,以声写声。2、运用通感,以形写声。3、用拟声词写 声音。作答时,依次分析即可。 诗歌赏析:韦庄的诗《听赵秀才弹琴》,写的是一个尚未取得功名,也未得琴家 之名的文人所弹的具有艺术性的琴曲,诗人也从赵秀才的演奏中,欣赏了多彩多 姿的音乐形象。 满匣冰泉咽又鸣。玉音闲淡入神清。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蜂 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不须更奏「幽兰」曲,卓氏门前月正明。 诗中所写的古琴音乐时而清雅,时而艳美。或如蜂吟,或如蝉鸣。起伏显著, 对比鲜明,野花高柳,欣然愉悦。诗人又引巫山雨、湘江水,既写琴之音乐,又 写神女湘妃之情。因之诗末更风趣的写出不必弹「幽兰」也会引动卓文君之琴心 而来奔。对赵秀才之琴的感人之艺术魅力,有着充份的欣赏和称道。他未对所奏 之曲为何曲加诸笔墨,也正是文人琴中艺术类的常规,而自别於艺术琴之音乐思 想
【语文卷·2015届湖南省浏阳一中、攸县一中、醴陵一中三校高三联考 (201411)】K0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满江红段克己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 夕餐谁似三闾洁?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须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飒飒凉风吹汝急, 汝身孤特应难立。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1)词中的“此花”是花,在上阕中作者主要用了等手法来表现它的形象?(2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 价)。 【答案解析】菊花反衬(“用典”或“对比”也可,但不能填“托物言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考生对诗歌内容(意象)的理解和对表现手法的判定,比较 简单。由“群卉尽”“疏篱下”“重阳佳节”可以判定是“菊花”;手法较明显 如“用典”,“疏篱下”显然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 【思路点拨】古代诗歌鉴赏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题,题型较为固定,其中针对诗歌 中写作手法的考察较为常见,包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学生掌握起来 比较容易,而表现手法则包括赋、比、兴、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烘托、 渲染、象征、对比、抑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2)这首词以花写人,借物言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作者首先表达了自己坚守高洁的愿望。他看到凄风苦雨中“此花 能保,英英鲜质”,不由得想起了陶渊明和屈原,为菊花生不逢时却能自保而欣 慰;②同时,从下阕中“汝身孤特应难立”等句也可看出作者在险恶的政治环境 中对自己命运的深深忧虑。③还用“堂上客,须空白”等句感叹岁月匆匆,功名 未就,对已逝黄金年华无限怀念和遗憾。(每点2分)解析:首先,立足全诗 抓住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其次抓住重点语句以及意象进行分析,如“此花能 保,英英鲜质”“汝身孤特应难立”“堂上客,须空白”等句。 【思路点拨】如何快速、准确地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第一步,抓住诗题。古诗 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岀了感情基调。第 二步,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 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第三步,抓住题材类型。人 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第四步,抓 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第五步,抓住典型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 “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 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作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 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 要熟记笔记和读本上常见意象的内涵 【语文卷·2015届湖南省岳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411)】K013.阅 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鲁山山行
【语文卷·2015 届湖南省浏阳一中、攸县一中、醴陵一中三校高三联考 (201411)】K0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满江红段克己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 夕餐谁似三闾洁?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须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飒飒凉风吹汝急, 汝身孤特应难立。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1)词中的“此花”是花,在上阕中作者主要用了等手法来表现它的形象?(2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 D(鉴赏评 价)。 【答案解析】菊花 反衬(“用典”或“对比”也可,但不能填“托物言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意象)的理解和对表现手法的判定,比较 简单。由“群卉尽”“疏篱下”“重阳佳节”可以判定是“菊花”;手法较明显 如“用典”,“疏篱下”显然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 【思路点拨】古代诗歌鉴赏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题,题型较为固定,其中针对诗歌 中写作手法的考察较为常见,包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学生掌握起来 比较容易,而表现手法则包括赋、比、兴、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烘托、 渲染、象征、对比、抑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2)这首词以花写人,借物言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6 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作者首先表达了自己坚守高洁的愿望。他看到凄风苦雨中“此花 能保,英英鲜质”,不由得想起了陶渊明和屈原,为菊花生不逢时却能自保而欣 慰;②同时,从下阕中“汝身孤特应难立”等句也可看出作者在险恶的政治环境 中对自己命运的深深忧虑。③还用“堂上客,须空白”等句感叹岁月匆匆,功名 未就,对已逝黄金年华无限怀念和遗憾。(每点 2 分) 解析:首先,立足全诗 抓住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其次抓住重点语句以及意象进行分析,如“此花能 保,英英鲜质” “汝身孤特应难立” “堂上客,须空白”等句。 【思路点拨】如何快速、准确地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第一步,抓住诗题。古诗 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第 二步,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 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第三步,抓住题材类型。人 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第四步,抓 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第五步,抓住典型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 “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 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作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 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 要熟记笔记和读本上常见意象的内涵。 【语文卷·2015 届湖南省岳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411)】K013.阅 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 分)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林空鹿饮溪”一句描绘的景物,是作者远观所见还是近观所见?请说明理 由。(4分) 【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是远观所见。(1分)上句“霜落”交代时令已是深秋,霜冻使得 树叶都落光了,山中树木都光禿秃的,显得疏朗空旷。“林空”表明诗人是透过 稀疏的树枝,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3分)(回答鹿是很警觉的动物,诗人 只可远观,得2分)解析:本题从情理考虑作者不可能是近观所见,那么作者 是怎么“远观”的呢?我们可以抓住上句的“霜落”“林空”来考虑,也可以从 鹿的习性来考虑答题 【思路点拨】回答此题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再现画面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 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 美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分析。(4 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或闲适自得)的思想感情。(1 分)可结合任意一联分析,答案要关涉“景”与“情”两个方面。如首联:恰恰 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座山峰时高时低。表明诗人正有寄情山野的 闲适之情,而时髙时低的山峦刚好合乎诗人的心意。如颔联:一路攀登的山峰, 山峰随着观看的角度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独自岀行的我迷路。“好峰”“幽 径”写出了诗人游赏时的愉悦心境。如颈联,寒霜降落,熊爬上树,树林空寂下 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写出了山林的空旷和生机,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如尾联: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诗人心中的疑问。景与 情契,表现了诗人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3分)解析:①审题目一一明确考 查的重点:“表达了诗人山行时怎样的思想感情;②审诗歌一一找能体现词人情 感的语句、意象等。 【思路点拨】掌握诗人的情感,不能脱离诗句去分析。具体赏析时,或借助创作 背景去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或逐联赏析,结合诗句描述,把握景 物特征,体会语言特色,直接感受情思。 【语文卷·2015届湖北省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201411)】K014.阅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林空鹿饮溪”一句描绘的景物,是作者远观所见还是近观所见?请说明理 由。(4 分) 【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层次为 D 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是远观所见。(1 分)上句“霜落”交代时令已是深秋,霜冻使得 树叶都落光了,山中树木都光秃秃的,显得疏朗空旷。“林空”表明诗人是透过 稀疏的树枝,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3 分)(回答鹿是很警觉的动物,诗人 只可远观,得 2 分) 解析:本题从情理考虑作者不可能是近观所见,那么作者 是怎么“远观”的呢?我们可以抓住上句的“霜落”“林空”来考虑,也可以从 鹿的习性来考虑答题。 【思路点拨】回答此题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再现画面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 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 美。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分析。(4 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或闲适自得)的思想感情。(1 分)可结合任意一联分析,答案要关涉“景”与“情”两个方面。如首联:恰恰 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座山峰时高时低。表明诗人正有寄情山野的 闲适之情,而时高时低的山峦刚好合乎诗人的心意。如颔联:一路攀登的山峰, 山峰随着观看的角度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独自出行的我迷路。“好峰”“幽 径”写出了诗人游赏时的愉悦心境。如颈联,寒霜降落,熊爬上树,树林空寂下 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写出了山林的空旷和生机,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如尾联: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诗人心中的疑问。景与 情契,表现了诗人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3 分) 解析:①审题目——明确考 查的重点:“表达了诗人山行时怎样的思想感情;②审诗歌——找能体现词人情 感的语句、意象等。 【思路点拨】掌握诗人的情感,不能脱离诗句去分析。具体赏析时,或借助创作 背景去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或逐联赏析,结合诗句描述,把握景 物特征,体会语言特色,直接感受情思。 【语文卷·2015 届湖北省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201411)】K014.阅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 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査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重点考查炼字 【答案解析】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 “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1分)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 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 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1分)解析:①审题目一一明确鉴赏对 象;②审诗句—一明确鉴赏对象的特点,“空”是形容词,在诗句中可理解为“空 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是这句诗的“诗眼”。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看字词是否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 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特别要注意对动词 形容词、副词的咀嚼。在鉴字赏词中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词语的生动形象、凝 练传神,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篇中的表达效果。2.看字词是否表情。所谓 “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诗歌语言既注重凝练生动、形象 传神,更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 的情感意愿。3.看字词是否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 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 4.看字词是否显性。所谓“显性”就是词语里能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査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 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 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2分)尾联情景水乳 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 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2分)解析:鉴赏表现 手法的题目,一要注重内容写了什么,二要体会有着怎样的作用。①审题干 明确鉴赏点是在“情景关系”;②审鉴赏对象一—“汉阳树”与“鹦鹉洲” “何处是”与“使人愁”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方法:1.明确常见的表现手法。我们常说的表现手法 指:对比、衬托、渲染、烘托、象征、类比、用典、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动 静结合、比兴、卒章显志等。鉴于目前对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没有明确的 划分,有时候两者有交叉的地方。2.了解鉴赏表现手法的步骤。(1)准确指出用 了何种(或哪些)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3)指出此 种手法有什么效果,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语文卷·2015届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髙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201411)】K0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泪 李商隐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①
(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 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4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级(鉴赏评价), 重点考查炼字。 【答案解析】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1 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 “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1 分)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 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1 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 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1 分) 解析:①审题目——明确鉴赏对 象;②审诗句——明确鉴赏对象的特点,“空”是形容词,在诗句中可理解为“空 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是这句诗的“诗眼”。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看字词是否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 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特别要注意对动词、 形容词、副词的咀嚼。在鉴字赏词中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词语的生动形象、凝 练传神,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篇中的表达效果。2.看字词是否表情。所谓 “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诗歌语言既注重凝练生动、形象 传神,更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 的情感意愿。3.看字词是否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 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 4.看字词是否显性。所谓“显性”就是词语里能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4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 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 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2 分)尾联情景水乳 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 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2 分)解析:鉴赏表现 手法的题目,一要注重内容写了什么,二要体会有着怎样的作用。①审题干—— 明确鉴赏点是在“情景关系”;②审鉴赏对象——“汉阳树”与“鹦鹉洲”、 “何处是”与“使人愁”。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方法:1.明确常见的表现手法。我们常说的表现手法 指:对比、衬托、渲染、烘托、象征、类比、用典、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动 静结合、比兴、卒章显志等。鉴于目前对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没有明确的 划分,有时候两者有交叉的地方。2.了解鉴赏表现手法的步骤。(1)准确指出用 了何种(或哪些)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3)指出此 种手法有什么效果,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语文卷·2015 届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201411)】K0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泪 李商隐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①
注:①青袍,古时读书人常穿的一种袍子,此指贫寒之士。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 志,是个地位低微的小官,经常要送迎贵客,饱受奚落和排挤,诗中常以青袍自 嘲。玉珂,马鞍上的玉石类饰物,此指骑着骏马的达官贵人。 (1)此诗题为“泪”,可全诗并不见一“泪”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此诗是 如何扣题写“泪”的。(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査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此诗句句写“泪”,前六句用典。(1分)这些典故讲的 都是前朝那些令人悲伤流泪的事,如:首句用汉武帝时宫女的不幸遭遇言宫女失 宠之悲,第二句化用江淹《别赋》诗意言游子思乡之悲,第三句用了湘妃竹的典 故言逝者永别之悲,第四句用了《晋书》有关羊祜的典故言思念先贤之悲,第五 句用了王昭君的典故感念昭君远嫁之悲,第六句用楚霸王项羽典故言兵败受困之 悲。(2分,六个典故只要指出两个即可)最后两句写作者亲身经历的伤痛流泪 之事。(1分)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手法的题目,没有直接写“泪”,但引用典故写 “类”,实际是考核典故的作用,答题时答出典故表达的情感即可。 【思路点拨】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 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 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 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 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前人评价此诗“前六句一气赶下,忽以后二句拨转,手段高明”,这里的 “手段”说 的是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査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手段”说的是对比(衬托)手法。前六句用了六个有 关泪的典故,衬托后两句“青袍送玉珂”的痛苦。(2分)②前六句所述古时伤 心之泪,皆不及诗人以一介寒士送显贵出京时感伤之泪,从而抒发了诗人仕途坎 坷、宦海沉浮、职位卑微、耻居人下的悲愤之情(2分) 解析:末两句的意思是:清晨,我来到灞桥边询问不舍昼夜流逝的河水,才知道 一切人间伤心事,哪里比得上贫寒之士忍辱饮恨、陪送贵人的痛苦啊!诗到此 令人豁然开朗,原来诗的构思异常新奇独特:前面六句,都是铺垫衬托,最后 联,才是本诗主旨。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 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一叙事,议论,描 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一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 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 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一抑扬、卒 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诗词鉴赏】 李商隐少怀大志,可惜因卷入政治党派的争斗之中,因而一生未受重用,空负满 腹才华,只作得一介幕僚,长期寄人篱下,迎来送往,俯仰随人。当他在灞水桥 边以一介青袍寒士而送玉珂贵客出京时,比较之下,贵贱相形,天壤之别,再回
注:①青袍,古时读书人常穿的一种袍子,此指贫寒之士。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 志,是个地位低微的小官,经常要送迎贵客,饱受奚落和排挤,诗中常以青袍自 嘲。玉珂,马鞍上的玉石类饰物,此指骑着骏马的达官贵人。 (1)此诗题为“泪”,可全诗并不见一“泪”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此诗是 如何扣题写“泪”的。(4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 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此诗句句写“泪”,前六句用典。(1 分)这些典故讲的 都是前朝那些令人悲伤流泪的事,如:首句用汉武帝时宫女的不幸遭遇言宫女失 宠之悲,第二句化用江淹《别赋》诗意言游子思乡之悲,第三句用了湘妃竹的典 故言逝者永别之悲,第四句用了《晋书》有关羊祜的典故言思念先贤之悲,第五 句用了王昭君的典故感念昭君远嫁之悲,第六句用楚霸王项羽典故言兵败受困之 悲。(2 分,六个典故只要指出两个即可)最后两句写作者亲身经历的伤痛流泪 之事。(1 分)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手法的题目,没有直接写“泪”,但引用典故写 “类”,实际是考核典故的作用,答题时答出典故表达的情感即可。 【思路点拨】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 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 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 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 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前人评价此诗“前六句一气赶下,忽以后二句拨转,手段高明”,这里的 “手段”说 的是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 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手段”说的是对比(衬托)手法。前六句用了六个有 关泪的典故,衬托后两句“青袍送玉珂”的痛苦。(2 分)②前六句所述古时伤 心之泪,皆不及诗人以一介寒士送显贵出京时感伤之泪,从而抒发了诗人仕途坎 坷、宦海沉浮、职位卑微、耻居人下的悲愤之情(2 分) 解析:末两句的意思是:清晨,我来到灞桥边询问不舍昼夜流逝的河水,才知道 一切人间伤心事,哪里比得上贫寒之士忍辱饮恨、陪送贵人的痛苦啊!诗到此, 令人豁然开朗,原来诗的构思异常新奇独特:前面六句,都是铺垫衬托,最后一 联,才是本诗主旨。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 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 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 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 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 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诗词鉴赏】 李商隐少怀大志,可惜因卷入政治党派的争斗之中,因而一生未受重用,空负满 腹才华,只作得一介幕僚,长期寄人篱下,迎来送往,俯仰随人。当他在灞水桥 边以一介青袍寒士而送玉珂贵客出京时,比较之下,贵贱相形,天壤之别,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