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三校研训体20182019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单位:四方高中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20分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2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词大会》落幕,“飞花令”也在网上成了热搜词。人们在感叹选手 涉猎之广的同时,也不由发问,“飞花令”究竟是什么? “飞花令”本是中国古代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不过,它比“五 魁首,六六六”之类的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所 以这种酒令也成了文人墨客们的最爱。 追根溯源,“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 句。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同 样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诗人可背诵前人诗句,也可现场吟作。行令人一个接 个,当作不出诗、背不出诗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其喝酒。 酒令的历史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酒风俗,就有所谓的“当筵歌诗 “即席作歌”。从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实际上就是一种酒令。由此形成的 “投壶令”,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到了秦汉之间,承袭前人遗风,文人们亦在 席间联句,名之曰“即席唱和”,用之日久,作为游戏的酒令也就产生了。“酒令” 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贾逵传》:“(贾逵)尝作诗,颂、诔、连珠、酒令凡 九篇。”这里提到的酒令,即是行令的令辞。 中国历史上的酒令虽五花八门,品类繁多,但大致可分为雅令和通令两大类, 其中又以雅令最受欢迎,仅见于史籍的雅令就有四书令、花枝令、诗令、谜语令、 改字令、典故令、牙牌令、人名令、对字令、彩云令等。行雅令时,必须能引经 据典,当场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令者既要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 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例如,宋人《苕溪渔隐丛话》中
抚顺市三校研训体 2018——2019 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单位:四方高中 说明: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两部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满分 12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8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诗词大会》落幕,“飞花令”也在网上成了热搜词。人们在感叹选手 涉猎之广的同时,也不由发问,“飞花令”究竟是什么? “飞花令”本是中国古代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不过,它比“五 魁首,六六六”之类的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所 以这种酒令也成了文人墨客们的最爱。 追根溯源,“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 一句。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同 样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诗人可背诵前人诗句,也可现场吟作。行令人一个接一 个,当作不出诗、背不出诗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其喝酒。 酒令的历史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酒风俗,就有所谓的“当筵歌诗” “即席作歌”。从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实际上就是一种酒令。由此形成的 “投壶令”,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到了秦汉之间,承袭前人遗风,文人们亦在 席间联句,名之曰“即席唱和”,用之日久,作为游戏的酒令也就产生了。“酒令” 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贾逵传》:“(贾逵)尝作诗,颂、诔、连珠、酒令凡 九篇。”这里提到的酒令,即是行令的令辞。 中国历史上的酒令虽五花八门,品类繁多,但大致可分为雅令和通令两大类, 其中又以雅令最受欢迎,仅见于史籍的雅令就有四书令、花枝令、诗令、谜语令、 改字令、典故令、牙牌令、人名令、对字令、彩云令等。行雅令时,必须能引经 据典,当场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令者既要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 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例如,宋人《苕溪渔隐丛话》中
记载,唐朝使臣出使高丽,宴饮当中,高丽有一人行酒令曰:“张良与项羽争 伞,良曰‘凉伞',羽曰‘雨伞’。”唐使即席应对曰:“许由与晁错争一瓢,由 ‘油葫芦’,错曰‘醋葫芦’。”此令中名对名,物对物,唐朝使臣应对得体,同 时也可以看出高丽人对中国文化之熟识。 此外,还有种“一物双说令”。它的行令方式是:每人说出一物,再接两句 话,要求这两句话音同而义反,不成则罚酒一杯。如:“风中蜡烛,流半边,留 半边。”“梦里拾珠,拾一颗,失一颗。”流、留和拾、失就是音冋义反的字,符 合此令的规则。不过,雅令中最文的还要算诗酒令,这是文人墨客把酒令与诗结 合在一起的一种文字游戏。唐代传奇《申屠澄》中记载了一则关于诗酒令的故事 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被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 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这是引用《诗经》所行的雅令。话音刚 落,主人之女就笑着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看了 申屠澄一眼,脱口出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他知道 少女是在用《诗经·郑风·风雨》里的句子,隐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巧 妙而含蓄地向他表达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便向少女的父母求婚,两人最终喜 结良缘。 毋庸讳言,酒令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酒文化中一朵别有风姿的奇葩,是劝 酒行为的文明化和艺术化,可称为酒席间的“笔会”。自然,为健康计,饮酒还 是不醉为佳,不过这就是另外的主旨了。 (选自张梦泽《“飞花令”与中国古代酒令文化》,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刚刚落幕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出现的“飞花令”原本是酒令,因其有特有 的形式,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兴趣 B.“飞花令”要求诗句中的关键字只能用“花”字,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 有着严格的限定。 C.中国古代的酒令通常可分为雅令和通令两大类,通令颇受人们欢迎,其品类 繁多,使用时必须引经据典。 D.行雅令时须当场构思,对参与者要求很高,参与者既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力, 同时还要具备机敏的反应能力
记载,唐朝使臣出使高丽,宴饮当中,高丽有一人行酒令曰:“张良与项羽争一 伞,良曰‘凉伞’,羽曰‘雨伞’。”唐使即席应对曰:“许由与晁错争一瓢,由曰 ‘油葫芦’,错曰‘醋葫芦’。”此令中名对名,物对物,唐朝使臣应对得体,同 时也可以看出高丽人对中国文化之熟识。 此外,还有种“一物双说令”。它的行令方式是:每人说出一物,再接两句 话,要求这两句话音同而义反,不成则罚酒一杯。如:“风中蜡烛,流半边,留 半边。”“梦里拾珠,拾一颗,失一颗。”流、留和拾、失就是音同义反的字,符 合此令的规则。不过,雅令中最文的还要算诗酒令,这是文人墨客把酒令与诗结 合在一起的一种文字游戏。唐代传奇《申屠澄》中记载了一则关于诗酒令的故事: 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被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 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这是引用《诗经》所行的雅令。话音刚 落,主人之女就笑着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看了 申屠澄一眼,脱口出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他知道 少女是在用《诗经·郑风·风雨》里的句子,隐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巧 妙而含蓄地向他表达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便向少女的父母求婚,两人最终喜 结良缘。 毋庸讳言,酒令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酒文化中一朵别有风姿的奇葩,是劝 酒行为的文明化和艺术化,可称为酒席间的“笔会”。自然,为健康计,饮酒还 是不醉为佳,不过这就是另外的主旨了。 (选自张梦泽《“飞花令”与中国古代酒令文化》,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刚刚落幕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出现的“飞花令”原本是酒令,因其有特有 的形式,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兴趣。 B.“飞花令”要求诗句中的关键字只能用“花”字,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 有着严格的限定。 C. 中国古代的酒令通常可分为雅令和通令两大类,通令颇受人们欢迎,其品类 繁多,使用时必须引经据典。 D. 行雅令时须当场构思,对参与者要求很高,参与者既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力, 同时还要具备机敏的反应能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飞花令”本是中国古代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难度低于民间酒 令,它对行令者的诗词基础没有要求 B.巴金的《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淑英说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又该下 边的淑华吃酒。”这是行“飞花令”的一种方式。 C.“风中蜡烛,流半边,留半边”一句不符合“一物双行令”的行令规则。 D.布衣秀才申屠澄风雪之夜,夜投茅屋,主人之女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来对“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对客人饮酒表达出厌恶之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投壶令”是古代一种酒令,它的雏形是由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一直 延续到明清时代。 B.酒令就是人们饮酒时行令的令辞。“酒令”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贾逵传》。 C.《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的唐朝使臣与髙丽人行酒令一事,表明高丽人对中 国的酒令文化很了解,也表明两国文化的一致性。 D.酒令流传至今,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它是文明化和艺术化了的劝酒 行为,可称得上酒席间的“笔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5题。 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 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钱。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 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 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仲 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飞花令”本是中国古代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难度低于民间酒 令,它对行令者的诗词基础没有要求。 B. 巴金的《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淑英说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又该下 边的淑华吃酒。”这是行“飞花令”的一种方式。 C. “风中蜡烛,流半边,留半边”一句不符合“一物双行令”的行令规则。 D. 布衣秀才申屠澄风雪之夜,夜投茅屋,主人之女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来对“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对客人饮酒表达出厌恶之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投壶令”是古代一种酒令,它的雏形是由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一直 延续到明清时代。 B. 酒令就是人们饮酒时行令的令辞。“酒令”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贾逵传》。 C. 《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的唐朝使臣与高丽人行酒令一事,表明高丽人对中 国的酒令文化很了解,也表明两国文化的一致性。 D. 酒令流传至今,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它是文明化和艺术化了的劝酒 行为,可称得上酒席间的“笔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4—5 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 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 5 分钱。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 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 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 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
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 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 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后没过几年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 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 祖母免不了受到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 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 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是的,偶尔她也会喋喋不休地怨恨:“你个傻瓜蛋子,哪怕当个逃兵也好啊, 不知道家里有等你的娃儿吗?”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 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 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 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 的样子。尽管在她年轻时,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 在人前奶孩子。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 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 臭气在体内生发。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 流用手指头抠出来。毎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 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劈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嘁叫 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 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 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后没过几年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 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 祖母免不了受到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 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 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是的,偶尔她也会喋喋不休地怨恨:“你个傻瓜蛋子,哪怕当个逃兵也好啊, 不知道家里有等你的娃儿吗?”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 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学科 ZXK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 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 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 的样子。尽管在她年轻时,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 在人前奶孩子。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 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 臭气在体内生发。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 流用手指头抠出来。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 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劈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 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 又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暮。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 地嗑瓜子,早上酲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 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 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 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 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本文有改动) 4.下列关于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对祖母往事的回忆,突出了祖母一生虽都处于黑暗之中,但带给我们 的却是温暖和光明,从而充分表现出时代岁月对祖母的不公。 B.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祖母的大便时,祖母像疯子一样发火、像小孩 样哭的描写,意在表现父亲和叔叔的孝心,更表现出祖母生活能力丧失后的悲惨。 C.“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 法,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D.作者借祖母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要珍惜生命的人生感悟和莫惧黑暗、追求光 明的人生哲思,这是作品的独到之处。 5.祖母具有怎样的品德?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6-8题。 材料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 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天舟一号”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 又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 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 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 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 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 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本文有改动) 4.下列关于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通过对祖母往事的回忆,突出了祖母一生虽都处于黑暗之中,但带给我们 的却是温暖和光明,从而充分表现出时代岁月对祖母的不公。 B.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祖母的大便时,祖母像疯子一样发火、像小孩一 样哭的描写,意在表现父亲和叔叔的孝心,更表现出祖母生活能力丧失后的悲惨。 C.“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 法,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D.作者借祖母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要珍惜生命的人生感悟和莫惧黑暗、追求光 明的人生哲思,这是作品的独到之处。 5.祖母具有怎样的品德?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0 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 6—8 题。 材料一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 2017 年 4 月 20 日 19 时 41 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 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天舟一号”发射获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