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3月)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 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第I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考试结 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宫书画的鉴藏 中国宫廷书画收藏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魏晋开始,个人书画创作开始风行,宫 廷对书画作品的收藏随之发展。南朝政权更迭迅速,宫廷藏品几乎成为末代帝王 的随葬品。隋唐时期国家一统,加上帝王的喜好,天下书画名品源源进入皇家“秘 府”,然而“安史之乱”则使自太宗朝积累起来的唐内府书画藏品“耗散颇 多”。宋代内府书画收藏在徽宗时达到鼎盛,《宣和画谱》《宣和书谱》是其辉 煌的见证,然“靖康之变”,宣和内府中的书画收藏全部散失。元代宫廷收藏在 文宗朝也曾相当可观,后来则每况愈下。明代宣宗、宪宗、孝宗三朝的书画收藏 之盛甚至不亚于宋代宣和与绍兴两朝,但松懈的管理使藏品不断流失,后期更将 书画作为发给官吏的薪金,即所谓的“折俸”。 书画收藏历来有官、私收藏(即皇家内府与民间私人收藏)两个方面,又总是时 聚时散,官私递藏。清代皇室书画收藏不仅远胜于私家收藏,而且为前朝各代所 不及。明末清初之际,流散在各地的书画已有一部分为清室所收集,后来梁清标、 髙士奇、安岐等许多著名私人鉴藏家的藏品亦陆续归入内府。臣民对帝王的进贡 也是清宫书画收藏的组成部分。逢年过节、万寿大典或外出南巡,臣工往往多有 贡献,其中又以进书画、文玩较为讨喜。清自入关后经四代积累,宫廷书画收藏 在乾隆朝蔚为大观。 在清宫书画收藏中,“三希堂”与“四美具”有着标志性的意义。王羲之的名迹 《快雪时睛帖》原放在乾清宫,此为皇帝之正式寝宫。王献之的《中秋帖》则置 于御书房。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得到王珣的《伯远帖》后,遂在自己 办理日常政务的养心殿居所中辟专室存放这三件晋人名迹,并名之为“三希 堂”。他为此写有《三希堂记》,认为这三件书迹不仅是中国书法的“稀世之珍” 而且是历经宋、金、元诸代皇室收藏的“内府秘籍”,三帖的重聚因此就有了非 凡的意义。所谓“四美”,即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和传为宋李公麟的《潇湘卧 游图》《蜀川胜概图》《九歌图》。乾隆年间,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艺术品搜 集行动中,这四件名品相继进入清宫,至乾隆十一年夏,“四美”重新团聚。乾 隆皇帝后特在建福宫花园静怡轩辟出专室存放“四美”,并命名曰“四美具”, 御题《“四美具”赞》,一再强调“剑合珠还”之意。此时,存世的唐、宋、元、 明名画几乎收罗殆尽。这是继宋徽宗宣和内府后最全的一次汇集。 据《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记载,乾清宫、重华宫、养心殿、御书房为古书画 收藏最集中的殿阁。清内府所藏的书画作品曾经专人鉴定,尤其是乾隆朝,更进 行了全面整理与分类编目,数次组织书画名家和鉴赏家对藏品进行鉴定和品评, 区別上等、次等,并分详简著录。其成果体现在奉敕编纂的《秘殿珠林》《石渠 宝笈》正编、续编、三编。全书的编纂过程前后长达74年之久,共收录上起魏
辽宁省抚顺市 2016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3 月)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 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第Ⅰ卷 1 至 8 页。第Ⅱ卷 9 至 10 页。考试结 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清宫书画的鉴藏 中国宫廷书画收藏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魏晋开始,个人书画创作开始风行,宫 廷对书画作品的收藏随之发展。南朝政权更迭迅速,宫廷藏品几乎成为末代帝王 的随葬品。隋唐时期国家一统,加上帝王的喜好,天下书画名品源源进入皇家“秘 府”,然而“安史之乱”则使自太宗朝积累起来的唐内府书画藏品“耗散颇 多”。宋代内府书画收藏在徽宗时达到鼎盛,《宣和画谱》《宣和书谱》是其辉 煌的见证,然“靖康之变”,宣和内府中的书画收藏全部散失。元代宫廷收藏在 文宗朝也曾相当可观,后来则每况愈下。明代宣宗、宪宗、孝宗三朝的书画收藏 之盛甚至不亚于宋代宣和与绍兴两朝,但松懈的管理使藏品不断流失,后期更将 书画作为发给官吏的薪金,即所谓的“折俸”。 书画收藏历来有官、私收藏(即皇家内府与民间私人收藏)两个方面,又总是时 聚时散,官私递藏。清代皇室书画收藏不仅远胜于私家收藏,而且为前朝各代所 不及。明末清初之际,流散在各地的书画已有一部分为清室所收集,后来梁清标、 高士奇、安岐等许多著名私人鉴藏家的藏品亦陆续归入内府。臣民对帝王的进贡 也是清宫书画收藏的组成部分。逢年过节、万寿大典或外出南巡,臣工往往多有 贡献,其中又以进书画、文玩较为讨喜。清自入关后经四代积累,宫廷书画收藏 在乾隆朝蔚为大观。 在清宫书画收藏中,“三希堂”与“四美具”有着标志性的意义。王羲之的名迹 《快雪时晴帖》原放在乾清宫,此为皇帝之正式寝宫。王献之的《中秋帖》则置 于御书房。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得到王珣的《伯远帖》后,遂在自己 办理日常政务的养心殿居所中辟专室存放这三件晋人名迹,并名之为“三希 堂”。他为此写有《三希堂记》,认为这三件书迹不仅是中国书法的“稀世之珍”, 而且是历经宋、金、元诸代皇室收藏的“内府秘籍”,三帖的重聚因此就有了非 凡的意义。所谓“四美”,即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和传为宋李公麟的《潇湘卧 游图》《蜀川胜概图》《九歌图》。乾隆年间,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艺术品搜 集行动中,这四件名品相继进入清宫,至乾隆十一年夏,“四美”重新团聚。乾 隆皇帝后特在建福宫花园静怡轩辟出专室存放“四美”,并命名曰“四美具”, 御题《“四美具”赞》,一再强调“剑合珠还”之意。此时,存世的唐、宋、元、 明名画几乎收罗殆尽。这是继宋徽宗宣和内府后最全的一次汇集。 据《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记载,乾清宫、重华宫、养心殿、御书房为古书画 收藏最集中的殿阁。清内府所藏的书画作品曾经专人鉴定,尤其是乾隆朝,更进 行了全面整理与分类编目,数次组织书画名家和鉴赏家对藏品进行鉴定和品评, 区别上等、次等,并分详简著录。其成果体现在奉敕编纂的《秘殿珠林》《石渠 宝笈》正编、续编、三编。全书的编纂过程前后长达 74 年之久,共收录上起魏
晋、下至清代中期近两千年书画作品一万多 件 (节选自郑欣淼《清宫书画鉴藏、佚存与研究述评》,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宫廷书画的收藏是从汉代开始的。魏晋时期,宫廷书画的收藏随着个人书 画创作的风行而发展。 B.政权迅速更迭使南朝宫廷书画藏品几乎成为末代帝王的随葬品,“安史之乱” 使唐代宫廷书画藏品散失了很多,“靖康之变”使宋宣和内府的书画藏品大量散 失 C.宫廷书画的收藏,宋代在徽宗时最盛,元代在文宗朝颇为可观,明代则是宣宗、 宪宗、孝宗三朝兴盛,而清代在乾隆朝蔚为大观 D.清代宫廷书画的藏品,有清室收集流散在各地的,有著名私人鉴藏家的归入, 也有臣民的进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画收藏有官藏和私藏两个方面,官藏在很多朝代曾出现过兴盛时期,而最为 壮观的则是清朝 B.很多朝代宫廷书画收藏的鼎盛时期一般都有标志性藏品,如宋代的《宣和画谱》 和《宣和书谱》,清代的“三希”和“四美”。 C.乾隆认为《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的重聚意义重大,因为这三帖 既是中国书法的“稀世之珍”,也都曾是宋、金、元诸代皇室收藏的珍品 D.乾隆年间,皇室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艺术品搜集行动,“四美”正是在 这次行动中陆续归入内府,重新团聚,被存放在建福宫花园静怡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明时期宫廷书画收藏都曾经相当可观,但对存世的藏品进行收集的完整度 不如宋徽宗宣和内府,而清宫对存世的名品收集得比较完全。 B.书画收藏总是时聚时散,官私递藏。官藏兴盛,私藏相对衰落,比如宋宣和年 间、清乾隆年间,官藏鼎盛,私藏相对就要寥落。 C.很多朝代皇家书画的收藏在其达到顶峰后就逐渐衰落了,像元代、明代,清代 也是如此,乾隆朝之后,大量重要藏品或因战争,或因管理松懈而散佚。 D.《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是皇帝下令编纂的,工程浩大,历时74年,对清 室的书画藏品进行了分类编目,还有书画名家和鉴赏家的鉴定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祐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晋天福中,以书见桑 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汉初,重威移镇睢 阳,反侧不自安,祐尝劝之,使无反汉,不听。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 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仕周,历魏县、南乐二令。 太祖受禅,拜监察御史,由魏县移知光州,迁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 知制诰。六年,转户部员外郎。 太祖征太原,已济河。诸州馈集上党城中,车乘塞路,上闻之,将以稽 留罪转运使。赵普曰:“六师方至,而转运使以获罪闻,敌必谓储峙不充,有以 窥我矣,非威远之道也。俾能治剧者,往莅其州足矣。”即命祐知潞州。及至, 馈饷无乏,路亦无壅,班师,召还
晋、下至清代中期近两千年书画作品一万多 件。 (节选自郑欣淼《清宫书画鉴藏、佚存与研究述评》,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宫廷书画的收藏是从汉代开始的。魏晋时期,宫廷书画的收藏随着个人书 画创作的风行而发展。 B.政权迅速更迭使南朝宫廷书画藏品几乎成为末代帝王的随葬品,“安史之乱” 使唐代宫廷书画藏品散失了很多,“靖康之变”使宋宣和内府的书画藏品大量散 失。 C.宫廷书画的收藏,宋代在徽宗时最盛,元代在文宗朝颇为可观,明代则是宣宗、 宪宗、孝宗三朝兴盛,而清代在乾隆朝蔚为大观。 D.清代宫廷书画的藏品,有清室收集流散在各地的,有著名私人鉴藏家的归入, 也有臣民的进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画收藏有官藏和私藏两个方面,官藏在很多朝代曾出现过兴盛时期,而最为 壮观的则是清朝。 B.很多朝代宫廷书画收藏的鼎盛时期一般都有标志性藏品,如宋代的《宣和画谱》 和《宣和书谱》,清代的“三希”和“四美”。 C.乾隆认为《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的重聚意义重大,因为这三帖 既是中国书法的“稀世之珍”,也都曾是宋、金、元诸代皇室收藏的珍品。 D.乾隆年间,皇室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艺术品搜集行动,“四美”正是在 这次行动中陆续归入内府,重新团聚,被存放在建福宫花园静怡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明时期宫廷书画收藏都曾经相当可观,但对存世的藏品进行收集的完整度 不如宋徽宗宣和内府,而清宫对存世的名品收集得比较完全。 B.书画收藏总是时聚时散,官私递藏。官藏兴盛,私藏相对衰落,比如宋宣和年 间、清乾隆年间,官藏鼎盛,私藏相对就要寥落。 C.很多朝代皇家书画的收藏在其达到顶峰后就逐渐衰落了,像元代、明代,清代 也是如此,乾隆朝之后,大量重要藏品或因战争,或因管理松懈而散佚。 D.《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是皇帝下令编纂的,工程浩大,历时 74 年,对清 室的书画藏品进行了分类编目,还有书画名家和鉴赏家的鉴定。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祐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晋天福中,以书见桑 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汉初,重威移镇睢 阳,反侧不自安,祐尝劝之,使无反汉,不听。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 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仕周,历魏县、南乐二令。 太祖受禅,拜监察御史,由魏县移知光州,迁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 知制诰。六年,转户部员外郎。 太祖征太原,已济河。诸州馈集上党城中,车乘塞路,上闻之,将以稽 留罪转运使。赵普曰:“六师方至,而转运使以获罪闻,敌必谓储峙不充,有以 窥我矣,非威远之道也。俾能治剧者,往莅其州足矣。”即命祐知潞州。及至, 馈饷无乏,路亦无壅,班师,召还
会符彦卿镇大名,颇不治,太祖以祐代之,俾察彦卿动静,祐以百口明 彦卿无罪,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 故世谓祐有阴德 继以用兵岭表,徙知襄州。湖湘平,移知潭州。召还,摄判吏部铨。时 左司员外郎侯陟自扬州还,复判铨,祐判门下省,陟所注拟,祐多驳正。卢多逊 与陟善,陟因诉之,多逊素恶祐不比己,遂出祐为镇国军行军司马。 太平兴国初,移知河中府。入为左司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 未几,知开封府,以病请告。太宗谓祐文章、清节兼著,特拜兵部侍郎。月余卒, 年六十四。 初,祐掌诰,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不从。一日,以 宇文融排张说事劝释之,多逊滋不悦。及普再入,多逊果败,与宇文融事颇类, 识者服其先见。 (《宋史·王祐传》有删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 故/世谓祐有阴德。 B.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 故世谓祐有阴德。 C.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 故世谓祐有阴德 D.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 故/世谓祐有阴德。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辟、拜、封”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字,“迁、转、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 的字,“罢、除、黜”是表罢免官职一类的字,“判”则表高位兼低职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文 中“乾德三年”应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太祖被推举而称 帝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 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王祐很有才华,文章写得很好。桑维翰赞誉他的书信辞藻华丽,使他闻名京 城,就连皇帝对他的文章也很嘉许, B.王祐有政治才能,很受皇帝重用。太祖征讨太原时,因运粮车辆堵塞道路而 治罪转运使,赵普劝说太祖原谅他,并举荐王祐去治理,果然形势很好。 C.王祐敢于直言,劝谏皇帝。在为符彦卿一事申辩时,他讽谏太祖不要像五代 的国君那样,因为猜忌而斩杀无罪的人 D.王祐不依附权贵,有政治远见。卢多逊多次劝他依附自己,但王祐没有听从 王祐用宇文融排挤张说的事劝说卢多逊,结果事情的发展果然与宇文融相似。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
会符彦卿镇大名,颇不治,太祖以祐代之,俾察彦卿动静,祐以百口明 彦卿无罪,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 故世谓祐有阴德。 继以用兵岭表,徙知襄州。湖湘平,移知潭州。召还,摄判吏部铨。时 左司员外郎侯陟自扬州还,复判铨,祐判门下省,陟所注拟,祐多驳正。卢多逊 与陟善,陟因诉之,多逊素恶祐不比己,遂出祐为镇国军行军司马。 太平兴国初,移知河中府。入为左司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 未几,知开封府,以病请告。太宗谓祐文章、清节兼著,特拜兵部侍郎。月余卒, 年六十四。 初,祐掌诰,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不从。一日,以 宇文融排张说事劝释之,多逊滋不悦。及普再入,多逊果败,与宇文融事颇类, 识者服其先见。 (《宋史·王祐传》有删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 故/世谓祐有阴德。 B.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 故世谓祐有阴德。 C.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 故世谓祐有阴德。 D.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 故/世谓祐有阴德。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辟、拜、封”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字,“迁、转、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 的字,“罢、除、黜”是表罢免官职一类的字,“判”则表高位兼低职。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文 中“乾德三年”应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太祖被推举而称 帝。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 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分析不正确—项是(3 分) A.王祐很有才华,文章写得很好。桑维翰赞誉他的书信辞藻华丽,使他闻名京 城,就连皇帝对他的文章也很嘉许。 B.王祐有政治才能,很受皇帝重用。太祖征讨太原时,因运粮车辆堵塞道路而 治罪转运使,赵普劝说太祖原谅他,并举荐王祐去治理,果然形势很好。 C.王祐敢于直言,劝谏皇帝。在为符彦卿一事申辩时,他讽谏太祖不要像五代 的国君那样,因为猜忌而斩杀无罪的人。 D.王祐不依附权贵,有政治远见。卢多逊多次劝他依附自己,但王祐没有听从; 王祐用宇文融排挤张说的事劝说卢多逊,结果事情的发展果然与宇文融相似。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
(2)六师方至,而转运使以获罪闻,敌必谓储峙不充,有以窥我矣,非威远之 道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唐德宗建中四年,韦应物到滁州任刺史。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 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此诗作于韦应物任滁州刺史第二 年春天,韦应物派人北上打探消息,探者还没有回滁州。李儋,字元锡,韦应物 的诗交好友,曾托人问候。 8.有人说此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对其颇为推崇赞美。但有人认为这种评论并不切 实。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范仲淹在《渔家傲》中抒发守边将士盼归心切,却无法实现的句子是“, (2)韩愈的《师说》中士大夫以互相学习为耻,其根本原因是“ (3)李白在《蜀道难》中,用人的感受来侧面描写蜀道高险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 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格桑梅朵 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风像长了牙齿,龇牙咧嘴 地向我扑来。连绵的雪山矗立在眼前,一眼望去,是意料之中的一片纯白 父亲在这条线上修了一辈子路,最后不得不带着一身的高原病回到家乡。临走时, 也不忘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可军人出 生的父亲,却板着一张脸,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 样懂医的人 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我没有掉 滴泪,把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 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荒凉,每年春夏时节,被大雪封了一冬的公路就格外的热闹 纤细娇艳的格桑花蓬蓬勃勃一路开到雪山之巅:连绵不断的进藏汽车排起长龙, 在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上蠕动:骑行爱好者们一路欢歌,摇着清脆的铃铛,从我
(2)六师方至,而转运使以获罪闻,敌必谓储峙不充,有以窥我矣,非威远之 道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 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 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 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唐德宗建中四年,韦应物到滁州任刺史。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 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此诗作于韦应物任滁州刺史第二 年春天,韦应物派人北上打探消息,探者还没有回滁州。李儋,字元锡,韦应物 的诗交好友,曾托人问候。 8.有人说此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对其颇为推崇赞美。但有人认为这种评论并不切 实。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分析。(5 分) 9.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6 分) (1)范仲淹在《渔家傲》中抒发守边将士盼归心切,却无法实现的句子是“____, ____。” (2)韩愈的《师说》中士大夫以互相学习为耻,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中,用人的感受来侧面描写蜀道高险的句子是“______, 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 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格桑梅朵 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风像长了牙齿,龇牙咧嘴 地向我扑来。连绵的雪山矗立在眼前,一眼望去,是意料之中的一片纯白。 父亲在这条线上修了一辈子路,最后不得不带着一身的高原病回到家乡。临走时, 也不忘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可军人出 生的父亲,却板着一张脸,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 样懂医的人。 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我没有掉一 滴泪,把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 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荒凉,每年春夏时节,被大雪封了一冬的公路就格外的热闹。 纤细娇艳的格桑花蓬蓬勃勃一路开到雪山之巅;连绵不断的进藏汽车排起长龙, 在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上蠕动;骑行爱好者们一路欢歌,摇着清脆的铃铛,从我
们面前疾驰而过;还有那些藏族老乡赶着自家的牛羊,从从容容地跨过公路,辗 转到别的草场… 公路上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养路工人最繁忙的时候。这段28公里长的 川藏线是属于我们道班管辖的,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通,李大姐他们天不见亮就 得起来去清理路面,然后再回来吃早饭。 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 子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因此我也放 任着自己,我要让我的父亲知道,是他毁了我的一生 直到有一天,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接着是李大姐的呼喊:“幺 妹儿,快起来,要出人命了。”我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只见几个藏族老乡抬进 来一个老阿妈,呼吸急促,脸色乌青。我被这慌乱的场面吓住了,一时不知道该 怎么办。老阿妈的呻吟瞬间战胜了我的犹豫,我从床下拿出急救箱,给老阿妈吸 上氧,打针,拿药,倒水,喂药,一连串的动作再自然不过了。 不一会儿,老阿妈终于缓过气来,她忽然跪在我的面前,不停地说着我听不懂的 话,吓得我直往李大姐的身后躲 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百无聊赖地坐在道班的屋顶上看远处盛开的格桑花, 个部队的车队从道班门口浩浩荡荡驶过。这时,一辆军车靠边停了下来,从车上 跳下一个年轻的士兵,对正在修路的李大姐他们比划着什么。 忽然,李大姐抬起头,朝我大喊,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从房顶上跳下来问 “喊我干啥子?” 那个士兵递给我一个栽有格桑花的罐头盒说:“谢谢你救了我阿妈,这是生长在 五千米雪山上的格桑梅朵,送给你。”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跑掉了。 我只知道这花叫格桑花,却不知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格桑梅朵,好有诗意的名字。 我把那盆格桑花放在窗台上,问李大姐:“格桑梅朵是什么意思? 李大姐说:“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你那盆花在藏族人眼里就是 吉祥幸福的花 以后的日子,那个藏族士兵每次进藏都要为我带回一个栽有格桑梅朵的罐头盒。 渐渐的,娇艳的格桑花开满了我的窗台,在花香里,所有的烦恼抑郁全都逃遁了。 终有一天,为我送格桑梅朵的不再是那个满脸高原红的藏族小兵,而是他的战友。 我问他的战友,那个小兵哪儿去了?战友先是支支吾吾,最后才说,他牺牲了 战友红了双眼,哽咽道:“就是这次进藏,突遇暴风雪,道路塌方,嘎旺他们的 车就翻下了悬崖…” 我不知道那个战友是何时离开的,我的头脑中一片空白。 李大姐安慰我说:“别伤心,在这几千里的川藏线上这样的事已是家常便饭。你 爸爸曾说过,我们守路的人一定要守好这条路,才能让行路的人更加安全,让千 千万万的家庭幸福美满。 整整齐齐摆在窗台上的格桑梅朵,在暖暖阳光下,绽放着。似乎在告诉我,父亲 和千千万万的养路工人是在用生命浇灌着更多人的格桑梅朵。 (选自《2014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一段描写的自然环境,写出了川藏公路线环境的恶劣,表现了“我” 进藏的无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们面前疾驰而过;还有那些藏族老乡赶着自家的牛羊,从从容容地跨过公路,辗 转到别的草场…… 公路上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养路工人最繁忙的时候。这段 28 公里长的 川藏线是属于我们道班管辖的,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通,李大姐他们天不见亮就 得起来去清理路面,然后再回来吃早饭。 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 子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因此我也放 任着自己,我要让我的父亲知道,是他毁了我的一生。 直到有一天,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接着是李大姐的呼喊:“幺 妹儿,快起来,要出人命了。”我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只见几个藏族老乡抬进 来一个老阿妈,呼吸急促,脸色乌青。我被这慌乱的场面吓住了,一时不知道该 怎么办。老阿妈的呻吟瞬间战胜了我的犹豫,我从床下拿出急救箱,给老阿妈吸 上氧,打针,拿药,倒水,喂药,一连串的动作再自然不过了。 不一会儿,老阿妈终于缓过气来,她忽然跪在我的面前,不停地说着我听不懂的 话,吓得我直往李大姐的身后躲。 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百无聊赖地坐在道班的屋顶上看远处盛开的格桑花,一 个部队的车队从道班门口浩浩荡荡驶过。这时,一辆军车靠边停了下来,从车上 跳下一个年轻的士兵,对正在修路的李大姐他们比划着什么。 忽然,李大姐抬起头,朝我大喊,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从房顶上跳下来问: “喊我干啥子?” 那个士兵递给我一个栽有格桑花的罐头盒说:“谢谢你救了我阿妈,这是生长在 五千米雪山上的格桑梅朵,送给你。”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跑掉了。 我只知道这花叫格桑花,却不知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格桑梅朵,好有诗意的名字。 我把那盆格桑花放在窗台上,问李大姐:“格桑梅朵是什么意思?” 李大姐说:“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你那盆花在藏族人眼里就是 吉祥幸福的花。” 以后的日子,那个藏族士兵每次进藏都要为我带回一个栽有格桑梅朵的罐头盒。 渐渐的,娇艳的格桑花开满了我的窗台,在花香里,所有的烦恼抑郁全都逃遁了。 终有一天,为我送格桑梅朵的不再是那个满脸高原红的藏族小兵,而是他的战友。 我问他的战友,那个小兵哪儿去了?战友先是支支吾吾,最后才说,他牺牲了。 战友红了双眼,哽咽道:“就是这次进藏,突遇暴风雪,道路塌方,嘎旺他们的 车就翻下了悬崖……” 我不知道那个战友是何时离开的,我的头脑中一片空白。 李大姐安慰我说:“别伤心,在这几千里的川藏线上这样的事已是家常便饭。你 爸爸曾说过,我们守路的人一定要守好这条路,才能让行路的人更加安全,让千 千万万的家庭幸福美满。” 整整齐齐摆在窗台上的格桑梅朵,在暖暖阳光下,绽放着。似乎在告诉我,父亲 和千千万万的养路工人是在用生命浇灌着更多人的格桑梅朵。 (选自《2014 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 A.小说第一段描写的自然环境,写出了川藏公路线环境的恶劣,表现了“我” 进藏的无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