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二中2012届高三9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林,地面上的家谱 杨朝明刘续兵 ①孔林就像地面上的孔氏家族谱系,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林内 分布着历代“衍圣公”以及可以入孔氏宗谱的后裔子孙墓葬群。因年代久远,孔 门第四十二代以前,除孔子祖孙三代墓世代祭祀不绝,仍保持着完整的墓碑、祠 坛和神道石以外,只有第四代的墓有确切位置,其余已不可考。不过,从战国到 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自从第五十五代开始,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尤 其是元、明、清三代,保存基本完好。 ②作为伟大圣人,孔子深刻认识社会人生,也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 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 “民德归厚”。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 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社会风气的好坏, 取决于孝道是否得到施行,爱心的培养应当从“孝亲”开始,所以孔子说“立爱 自亲始”。人只有做到“亲亲”才能“爱人”,只有在“亲亲”的基础上加强修 养,推己及人,才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③“孝”是爱心形成的基础,“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孔子认为, 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而“孝敬父母”就会有仁德;人之所以为人, “孝”是一个基本标志。什么是“孝”,孔子曾经做过不少解答。例如,他说孝 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哪一位父亲都希望儿女走正途,父亲去世 后能自我约束,几年内不改其志,十分难得。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 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是孝的重要表现,用孔子 的话说这叫“无违”,也就是不违背礼制。孔子所说的“父之道”的传承,爱心 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不都是这样一代一代进行的吗? ④孔子是春秋末年的鲁国人,其以“孝”为中心的儒学是鲁文化结出的丰硕“精 神文明”的成果。西周初年,鲁国的第一代国君伯禽来到鲁国,积极推行周礼, 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孔氏 家族没有因为王朝的更迭而有大的起伏,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 望和平与和谐,礼崩乐坏的时候人们期待仁政与德治,在历史上,不论哪朝哪 地面上的家谱,也喻示着孔子学说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兵连祸结的时候人们 不论哪个民族,前来祭祀孔子的人络绎不绝。络绎不绝的扫墓队伍,简洁而寓意 悠远的仪式,无声的静默哀思,古木森森的背景,生动地传达着中华民族古老文 化的信息。 (摘自《文明》2011年第4期有改动) 1.孔林里能使“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 是( )(3分) A.因为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孔门前四代和第五十五代以后 的墓群,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保存基本完好
辽宁省抚顺二中 2012 届高三 9 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孔林,地面上的家谱 杨朝明 刘续兵 ①孔林就像地面上的孔氏家族谱系,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林内 分布着历代“衍圣公”以及可以入孔氏宗谱的后裔子孙墓葬群。因年代久远,孔 门第四十二代以前,除孔子祖孙三代墓世代祭祀不绝,仍保持着完整的墓碑、祠 坛和神道石以外,只有第四代的墓有确切位置,其余已不可考。不过,从战国到 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自从第五十五代开始,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尤 其是元、明、清三代,保存基本完好。 ②作为伟大圣人,孔子深刻认识社会人生,也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 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 “民德归厚”。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 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社会风气的好坏, 取决于孝道是否得到施行,爱心的培养应当从“孝亲”开始,所以孔子说“立爱 自亲始”。人只有做到“亲亲”才能“爱人”,只有在“亲亲”的基础上加强修 养,推己及人,才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③“孝”是爱心形成的基础,“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孔子认为, 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而“孝敬父母”就会有仁德;人之所以为人, “孝”是一个基本标志。什么是“孝”,孔子曾经做过不少解答。例如,他说孝 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哪一位父亲都希望儿女走正途,父亲去世 后能自我约束,几年内不改其志,十分难得。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 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是孝的重要表现,用孔子 的话说这叫“无违”,也就是不违背礼制。孔子所说的“父之道”的传承,爱心 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不都是这样一代一代进行的吗? ④孔子是春秋末年的鲁国人,其以“孝”为中心的儒学是鲁文化结出的丰硕“精 神文明”的成果。西周初年,鲁国的第一代国君伯禽来到鲁国,积极推行周礼, 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孔氏 家族没有因为王朝的更迭而有大的起伏,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 地面上的家谱,也喻示着孔子学说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兵连祸结的时候人们盼 望和平与和谐,礼崩乐坏的时候人们期待仁政与德治,在历史上,不论哪朝哪代, 不论哪个民族,前来祭祀孔子的人络绎不绝。络绎不绝的扫墓队伍,简洁而寓意 悠远的仪式,无声的静默哀思,古木森森的背景,生动地传达着中华民族古老文 化的信息。 (摘自《文明》2011 年第 4 期 有改动) 1.孔林里能使“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 是( )(3 分) A.因为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孔门前四代和第五十五代以后 的墓群,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保存基本完好
B.孔子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 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 C.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祭 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 D.子孙能以礼葬、祭先辈,才可能去“爱人”,才可能亲人之亲、老人之老, 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2.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说明“‘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这句 话的含意的一项是( )(3分) A.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有仁德就会“孝敬父母”;人之为人,“孝” 是一个基本标志 B.有孝心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走正途 几年内不改其志。 C.孔子所说“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都是孝礼 制下的代代相续。 D.伯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 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除孔门第四十三代至第五十四代的墓没有确切位置,不可考证外;其余,则 是墓葬归属座座分明,有些还保存基本完好。 B.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无违”即不违 背礼制,也是做到“孝”的一个重要表现 C.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因为孔氏家族一直 没有大的起伏,而使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 D.在历史上,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孔林,以简洁而意义悠远的仪式祭祀孔子 主要为了表达对和平与和谐的盼望、对仁政与德治的期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 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 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 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 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 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 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 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尉迥 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 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 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 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 公,上下正,樊安定。”鉦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 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
B.孔子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 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 C.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祭 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 D.子孙能以礼葬、祭先辈,才可能去“爱人”,才可能亲人之亲、老人之老, 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2.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说明“‘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这句 话的含意的一项是( )(3 分) A.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有仁德就会“孝敬父母”;人之为人,“孝” 是一个基本标志。 B.有孝心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走正途, 几年内不改其志。 C.孔子所说“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都是孝礼 制下的代代相续。 D.伯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 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除孔门第四十三代至第五十四代的墓没有确切位置,不可考证外;其余,则 是墓葬归属座座分明,有些还保存基本完好。 B.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无违”即不违 背礼制,也是做到“孝”的一个重要表现。 C.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因为孔氏家族一直 没有大的起伏,而使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 D.在历史上,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孔林,以简洁而意义悠远的仪式祭祀孔子, 主要为了表达对和平与和谐的盼望、对仁政与德治的期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4~7 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 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 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 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 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 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 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 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尉迥 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 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 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 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 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 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
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 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 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循吏》) [注]①髫龀( tido chen),儿童时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被腐刑,给使殿省 被:遭受 B.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拜:授予官职 C.邺都俗薄,号曰难化 化:造化 D.高颗.杨素亦礼遇之 礼:用礼节来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 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 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B.③⑤⑥C.②④⑥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 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 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因而 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 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7.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①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②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完成8-9题。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省① 杜甫[来源:学*科*网]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 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 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8.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 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 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 循吏》 ) [注]①髫龀(tiáo chèn),儿童时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被腐刑,给使殿省 被:遭受 B.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 拜:授予官职 C.邺都俗薄,号曰难化 化:造化 D.高颗.杨素亦礼遇之 礼:用礼节来……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 )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 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 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 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 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因而 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 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7.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10 分) ①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②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完成 8—9 题。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省① 杜甫[来源:学*科*网]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 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 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8.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 分) 9.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 之 。(苏轼《赤壁赋》)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 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3)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 于陛下也。(诸葛亮《出师表》)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来源:学科网]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逃兵 曹德权 “预备一一”随着执刑官的一声厉吼,一排枪刺齐刷刷地抬起,对准了五米外被 打得皮开肉绽的十一条汉子。 十一个战场逃兵有的耷拉着头,有的双目紧闭,有的瞪圆充血的双眼盯着执刑官, 有的嘴角斜拉出一丝惨笑…… 逃兵们面前,肃立着一千多刚从战场上撤下来的国军弟兄,这场恶仗拼去了三千 多条国军弟兄的生命,换来日军一个半大队的尸首,此时,一千多生者愤怒地盯 着面前这十一个败类,十一个丧失血性的孬种。 逃兵是在上士班长向二狗的带领下从河堤上溜走的,他们没跑出去,被连长带人 截住。 少将旅长冷酷地盯住面前这十一个兵,鼓起的腮帮抽搐着。 执刑官的右手凝固在右耳上方,就要劈下。突然,少将旅长向执刑官摆了摆手。 执刑官举起的右手缓缓放下。行刑队抬起的枪刺缓缓放下了。 少将旅长来到向二狗面前:“你说,你为什么要带着全班当逃兵?” “旅长,我错了,我前天接到家里的信,我媳妇被保长给糟蹋了,跳了井……我 七十岁的老娘……也气……气疯了!我想,这一仗我们会被打死的,打死了,我 怎么报仇呢?我就……就…跑了!”向二狗泣不成声。[来源:Z|xk.Com] 少将旅长盯住向二狗,一言不发 “旅长,我向二狗不是孬种啊!我不是孬种啊!我犯了军纪,死而无怨,只求旅 长为我做主,给我报仇啊!”向二狗仰天惨嚎,嗵地跪下。 少将旅长将向二狗扶起,命人拿来十一支手枪,二十四颗手榴弹,蹲下身亲手将 手枪压满子弹,然后站起,亲手解了逃兵们身上的绳索,再将枪和手榴弹发到逃 兵们手上。 少将旅长的双眼挨个将逃兵扫过,说:“生死一人一回。你们犯了军纪,罪不容 留,必须死,可这个死法,如何对得起父老乡亲?你们……自个选个死法去吧!” 逃兵们惶恐而不解地望着旅长,好久才回过神来,向旅长行了个礼,拖着沉重的 双腿在一千多生者鄙视愤恨的眼光下离去了 五天后,情报处长将一份详细书面报告递到少将旅长手上,下面是一段节录:“逃 兵李二牛、何喜发,刑场下来后逃往伏牛山,加入赵明英匪部;逃兵方财旺、陆 邦才日前夜袭髙桥日军弹药库,炸毁其2号炮弹库后滚入烈火中自焚;逃兵王磊、 王玉清,深入汪伪张汉田旅部,击毙张旅参谋长髙志国部下多名,弹尽拉响手榴 弹自尽;逃兵刘四方、魏功德、毛金银,在上士班长向二狗带领下,猛攻日高堡 车站,炸翻日军军列,击毙日伪军多名,向二狗以及三名逃兵全部阵亡……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 之, 。(苏轼《赤壁赋》)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 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3) ,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 于陛下也。(诸葛亮《出师表》)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来源:学科网]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逃兵 曹德权 “预备——”随着执刑官的一声厉吼,一排枪刺齐刷刷地抬起,对准了五米外被 打得皮开肉绽的十一条汉子。 十一个战场逃兵有的耷拉着头,有的双目紧闭,有的瞪圆充血的双眼盯着执刑官, 有的嘴角斜拉出一丝惨笑…… 逃兵们面前,肃立着一千多刚从战场上撤下来的国军弟兄,这场恶仗拼去了三千 多条国军弟兄的生命,换来日军一个半大队的尸首,此时,一千多生者愤怒地盯 着面前这十一个败类,十一个丧失血性的孬种。 逃兵是在上士班长向二狗的带领下从河堤上溜走的,他们没跑出去,被连长带人 截住。 少将旅长冷酷地盯住面前这十一个兵,鼓起的腮帮抽搐着。 执刑官的右手凝固在右耳上方,就要劈下。突然,少将旅长向执刑官摆了摆手。 执刑官举起的右手缓缓放下。行刑队抬起的枪刺缓缓放下了。 少将旅长来到向二狗面前:“你说,你为什么要带着全班当逃兵?” “旅长,我错了,我前天接到家里的信,我媳妇被保长给糟蹋了,跳了井……我 七十岁的老娘……也气……气疯了!我想,这一仗我们会被打死的,打死了,我 怎么报仇呢?我就……就……跑了!”向二狗泣不成声。 [来源:Z|xx|k.Com] 少将旅长盯住向二狗,一言不发。 “旅长,我向二狗不是孬种啊!我不是孬种啊!我犯了军纪,死而无怨,只求旅 长为我做主,给我报仇啊!”向二狗仰天惨嚎,嗵地跪下。 少将旅长将向二狗扶起,命人拿来十一支手枪,二十四颗手榴弹,蹲下身亲手将 手枪压满子弹,然后站起,亲手解了逃兵们身上的绳索,再将枪和手榴弹发到逃 兵们手上。 少将旅长的双眼挨个将逃兵扫过,说:“生死一人一回。你们犯了军纪,罪不容 留,必须死,可这个死法,如何对得起父老乡亲?你们……自个选个死法去吧!” 逃兵们惶恐而不解地望着旅长,好久才回过神来,向旅长行了个礼,拖着沉重的 双腿在一千多生者鄙视愤恨的眼光下离去了。 五天后,情报处长将一份详细书面报告递到少将旅长手上,下面是一段节录:“逃 兵李二牛、何喜发,刑场下来后逃往伏牛山,加入赵明英匪部;逃兵方财旺、陆 邦才日前夜袭高桥日军弹药库,炸毁其2号炮弹库后滚入烈火中自焚;逃兵王磊、 王玉清,深入汪伪张汉田旅部,击毙张旅参谋长高志国部下多名,弹尽拉响手榴 弹自尽;逃兵刘四方、魏功德、毛金银,在上士班长向二狗带领下,猛攻日高堡 车站,炸翻日军军列,击毙日伪军多名,向二狗以及三名逃兵全部阵亡……
少将旅长长久地盯着报告,叹了口气:“派出两个小组,将李二牛、何喜发和那 个保长杀掉。余下这九名逃兵……把他们记入阵亡将士英名录吧! 半月后,派出去的两个小组先后回来,报告李二牛、何喜发二匪已被击毙,只有 那个保长不知被何人砍了头,祭了向二狗媳妇的坟 少将旅长正惊异间,忽听门外一声报告,两名卫兵架了一个血肉模糊的人进来。 少将旅长吃惊地盯住血人:“是你 血人正是向二狗。 少将旅长逼前一步:“你,怎么没死?” 血人艰难地喘着气,从怀里掏出一件染血的衬衣,双手捧着挪前一步:“旅长, 我们攻了高堡车站后,弟兄们掩护我冲出去……去杀保长,报仇!弟兄们要我报 了仇后把这件衬衣交给您,我,爬了三天,爬……回……回……来了……” 血人说完轰然倒下 少将旅长展开那件衬衣,上面是歪歪扭扭的六个血字:“我们不是逃兵。”还 有九个血写的名字。 少将旅长将衬衣裹了向二狗的尸体,紧紧地抱着他,走出旅部,走向操场 这一夜,一个国军少将旅长为一个死去的国军士兵守了一夜灵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小说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有十一名士兵在班长向二狗带领下 逃跑的事件,说明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其合理性,都会实现其不同的人生价值。 B.“这场恶仗拼去了三千多条国军弟兄的生命,换来日军一个半大队的尸首”, 个“拼”字,两个数字,写出了战斗的惨烈,也衬出了战士们的军人气节。 C.少将旅长“盯着向二狗,一言不发”、解绳、装子弹、送枪等一系列的动作, 透露出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感情因素占了上风,侧面刻画了他鲜明的人物形 象 D.从情报处长的书面报告看出,作者笔下真正的逃兵只有两个:李二牛和何喜发。 他们与其他九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衬托出其他九人知耻后勇,是真正的勇士。 E.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不可预知的外部环境会给人性带来暂时的迷失,但血 性男儿终会有颗维护正义的心 (2)小说中的向二狗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请结合文本分析结尾“这一夜,一个国军少将旅长为一个死去的国军士兵 守了一夜灵”的内涵和作用。(6分) (4)有人说,真正的英雄,应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在战友们用性命与敌人相搏 之时,冲到最前头,坚持抗战不退缩。可是,作者笔下的这几个人他们会逃跑, 为的只是报私仇。这会不会是个败笔?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8分)[来源 学科网]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学究天人道兼仙释 李俊宝 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群体中,因为顾、黄、王的名头实在太响,以至其他许多人 的思想、活动往往被研究者忽略,譬如傅山就是这样一个人
少将旅长长久地盯着报告,叹了口气:“派出两个小组,将李二牛、何喜发和那 个保长杀掉。余下这九名逃兵……把他们记入阵亡将士英名录吧!” 半月后,派出去的两个小组先后回来,报告李二牛、何喜发二匪已被击毙,只有 那个保长不知被何人砍了头,祭了向二狗媳妇的坟。 少将旅长正惊异间,忽听门外一声报告,两名卫兵架了一个血肉模糊的人进来。 少将旅长吃惊地盯住血人:“是你!” 血人正是向二狗。 少将旅长逼前一步:“你,怎么没死?” 血人艰难地喘着气,从怀里掏出一件染血的衬衣,双手捧着挪前一步:“旅长, 我们攻了高堡车站后,弟兄们掩护我冲出去……去杀保长,报仇!弟兄们要我报 了仇后把这件衬衣交给您,我,爬了三天,爬……回……回……来了……” 血人说完轰然倒下。 少将旅长展开那件衬衣,上面是歪歪扭扭的六个血字:“ 我们不是逃兵。”还 有九个血写的名字。 少将旅长将衬衣裹了向二狗的尸体,紧紧地抱着他,走出旅部,走向操场…… 这一夜,一个国军少将旅长为一个死去的国军士兵守了一夜灵。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A.这篇小说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有十一名士兵在班长向二狗带领下 逃跑的事件,说明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其合理性,都会实现其不同的人生价值。 B.“这场恶仗拼去了三千多条国军弟兄的生命,换来日军一个半大队的尸首”, 一个“拼”字,两个数字,写出了战斗的惨烈,也衬出了战士们的军人气节。 C.少将旅长 “盯着向二狗,一言不发”、解绳、装子弹、送枪等一系列的动作, 透露出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感情因素占了上风,侧面刻画了他鲜明的人物形 象。 D.从情报处长的书面报告看出,作者笔下真正的逃兵只有两个:李二牛和何喜发。 他们与其他九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衬托出其他九人知耻后勇,是真正的勇士。 E.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不可预知的外部环境会给人性带来暂时的迷失,但血 性男儿终会有颗维护正义的心。 (2)小说中的向二狗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3)请结合文本分析结尾“这一夜,一个国军少将旅长为一个死去的国军士兵 守了一夜灵”的内涵和作用。(6 分) (4)有人说,真正的英雄,应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在战友们用性命与敌人相搏 之时,冲到最前头,坚持抗战不退缩。可是,作者笔下的这几个人他们会逃跑, 为的只是报私仇。这会不会是个败笔?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8 分)[来源: 学科网]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学究天人 道兼仙释 李俊宝 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群体中,因为顾、黄、王的名头实在太响,以至其他许多人 的思想、活动往往被研究者忽略,譬如傅山就是这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