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等学校 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毋庸置疑,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 的无节制排放,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冰川退 缩,海平面上升……形势相当严峻。 也许人们会觉得这一切离我们很遥远,但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恶劣后果正在走向我 们。前几天今生罕见的特大沙尘暴将整个燕大,整个秦皇岛,整个华北地区湮没在漫天橘黄 之中,天空黄的可怕.秦皇岛已经接近东北了,可以想象得到生态问题是多么的严峻. 多种硏究结果证实,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 引起的必须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 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低 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 提髙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 气候变化如此恶劣,低碳经济全面实施迫在眉睫。 由于人们不顾环境破坏盲目追求高额利润使得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 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注意和高度重视,世界各国呼吁要共同解决气 候变化问题,但必须要认识到,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各国在共同承担气候变化问题的 同时,要有区别的对待;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的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气候变化问题的
辽宁省实验中等学校 2010—201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文,完成 1—3 题。 毋庸置疑,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 的无节制排放,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冰川退 缩,海平面上升……形势相当严峻。 也许人们会觉得这一切离我们很遥远,但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恶劣后果正在走向我 们。前几天今生罕见的特大沙尘暴将整个燕大,整个秦皇岛,整个华北地区湮没在漫天橘黄 之中,天空黄的可怕.秦皇岛已经接近东北了,可以想象得到生态问题是多么的严峻…… 多种研究结果证实,过去 50 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 引起的。必须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 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低 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 气候变化如此恶劣,低碳经济全面实施迫在眉睫。 由于人们不顾环境破坏盲目追求高额利润,使得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 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注意和高度重视,世界各国呼吁要共同解决气 候变化问题,但必须要认识到,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各国在共同承担气候变化问题的 同时,要有区别的对待;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的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气候变化问题的
有效方式,低碳经济主要发生在实体经济中,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才能实现;在市场经济框架 下,必须借助金融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的带动资金和技 术向低碳领域发展,因此,必须要认识到构建区域碳交易市场在发展低碳经济、缓解气候变 化问题上的重大作用 我们必须立刻采取有效行动,否则气候变化将更剧烈,更难以处理。联合国政府间谈判 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确保 粮食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问题会越来越热,尤其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 代”的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低碳金融的首要目标,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气候 变化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类过度耗费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 危机,就必须从改变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入手。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危机方面作出了自 己的努力。但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生态失衡的危机并没有停止。这需要我们 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1.下列有关“低碳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经济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并被当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 B.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实施低碳经济迫在眉睫。 C.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 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 D.低碳经济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唯一目标,是解决当前气候变化问题的最有效方式 2.依据原文,下列语句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全球气候变化已经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威胁,而且形势相当严峻。 B.前几天今生罕见的特大沙尘暴将整个华北地区湮没在漫天橘黄之中,这表明气候变 化带来的恶劣后果正在走向我们 C.研究成果证实,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了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的 高 D.构建区域碳交易市场在发展低碳经济、缓解气候变化问题上具有重大作用,因此必 须凭借金融市场。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有效方式,低碳经济主要发生在实体经济中,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才能实现;在市场经济框架 下,必须借助金融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的带动资金和技 术向低碳领域发展,因此,必须要认识到构建区域碳交易市场在发展低碳经济、缓解气候变 化问题上的重大作用。 我们必须立刻采取有效行动,否则气候变化将更剧烈,更难以处理。联合国政府间谈判 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确保 粮食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问题会越来越热,尤其 2009 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 代”的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低碳金融的首要目标,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气候 变化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类过度耗费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 危机,就必须从改变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入手。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危机方面作出了自 己的努力。但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生态失衡的危机并没有停止。这需要我们 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1.下列有关“低碳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低碳经济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并被当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 B.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实施低碳经济迫在眉睫。 C.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 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 D.低碳经济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唯一目标,是解决当前气候变化问题的最有效方式。 2.依据原文,下列语句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 A.全球气候变化已经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威胁,而且形势相当严峻。 B.前几天今生罕见的特大沙尘暴将整个华北地区湮没在漫天橘黄之中,这表明气候变 化带来的恶劣后果正在走向我们。 C.研究成果证实,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了过去 50 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的 升 高。 D.构建区域碳交易市场在发展低碳经济、缓解气候变化问题上具有重大作用,因此必 须凭借金融市场。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气候变化问题之所以成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是因为人们不顾 环境破坏盲目追求高额利润 B.解决气候变化危机,唯一的方法是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 C.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需要很高的技术,才能实现能源技 术和制度创新。 D.《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施行,已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为活动对 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程绍字公业,德州人。祖瑶,江西右布政使。绍举万历十七年进土。除汝宁推官,征授 户科给事中。巡视京营。副将佟养正等五人行贿求迁,皆劾置于理。帝遣使采矿河南,绍两 疏言宜罢,皆不报。再迁吏科左给事中。会大计京官,御史许闻造讦户部侍郎张养蒙等,语 侵吏部侍郎裴应章。绍言闻造挟吏部以避计典,且附会阁臣张位,闻造乃贬边方。主事赵世 德考察贬官,廷议征杨应龙,兵部举世德知兵,绍驳止之。又劾文选郎杨守峻,守峻自引去。 饶州通判沈榜贬官,夤缘税监潘相得留,绍极言非法。山西税使张忠以夏县知县韩薰忤己, 奏调之僻地,绍又争之,帝怒,斥为民。以沈一贯救,诏镌一秩,岀之外。给事中李应策、 御史李炳等争之,帝益怒,并薰斥为民,而夺应策等俸。绍家居二十年。光宗即位,起太常 少卿 天启四年,历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宗室居仪封者为盗窟,绍列上其状,废徙高墙。 临漳民耕地漳滨,得玉玺,龙纽龟形,方四寸,厚三寸,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以献绍。绍闻之于朝,略言:“秦玺不足征久矣。今玺出,适在臣疆,既不当复埋地下,又 不合私秘人间。欲遣官恭进阙廷,迹涉贡媚。且至尊所宝,在德不在玺,故先驰奏闻,候命 进止。昔王孙圉不宝玉珩,齐威王不宝照乘,前史美之。陛下尊贤爱士,野无留良。尚有一 代名贤,如邹元标、冯从吾、王纪、周嘉谟、盛以弘、孙慎行、钟羽正、余懋衡、曹于汴等 皆忧国奉公,自首魁艾。其他词林台谏锢不起者,并皇国祯祥,盛朝珍宝。臣不能汲致明 廷,徒献符贡瑞,臣窃羞之。愿陛下惟贤是宝。在朝之忠直,勿事虚拘;在野之老成,亟图
A.气候变化问题之所以成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是因为人们不顾 环境破坏盲目追求高额利润。 B.解决气候变化危机,唯一的方法是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 C.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需要很高的技术,才能实现能源技 术和制度创新。 D.《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施行,已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为活动对 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 .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程绍字公业,德州人。祖瑶,江西右布政使。绍举万历十七年进士。除.汝宁推官,征授 户科给事中。巡视京营。副将佟养正等五人行贿求迁,皆劾置于理。帝遣使采矿河南,绍两 疏言宜罢,皆不报。再迁吏科左给事中。会大计京官,御史许闻造讦.户部侍郎张养蒙等,语 侵吏部侍郎裴应章。绍言闻造挟吏部以避计典,且附会阁臣张位,闻造乃贬边方。主事赵世 德考察贬官,廷议征杨应龙,兵部举世德知兵,绍驳止之。又劾文选郎杨守峻,守峻自引去。 饶州通判沈榜贬官,夤缘税监潘相得留,绍极言非法。山西税使张忠以夏县知县韩薰忤己, 奏调之僻地,绍又争之,帝怒,斥为民。以沈一贯救,诏镌一秩,出之外。给事中李应策、 御史李炳等争之,帝益怒,并薰斥为民,而夺应策等俸。绍家居二十年。光宗即位,起太常 少卿。 天启四年,历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宗室居仪封者为盗窟,绍列上其状,废徙高墙。 临漳民耕地漳滨,得玉玺,龙纽龟形,方四寸,厚三寸,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以献绍。绍闻.之于朝,略言:“秦玺不足征久矣。今玺出,适在臣疆,既不当复埋地下,又 不合私秘人间。欲遣官恭进阙廷,迹涉贡媚。且至尊所宝,在德不在玺,故先驰奏闻,候命 进止。昔王孙圉不宝玉珩,齐威王不宝照乘,前史美之。陛下尊贤爱士,野无留良。尚有一 代名贤,如邹元标、冯从吾、王纪、周嘉谟、盛以弘、孙慎行、钟羽正、余懋衡、曹于汴等 皆忧国奉公,自首魁艾。其他词林台谏一锢不起者,并皇国祯祥,盛朝珍宝。臣不能汲致明 廷,徒献符贡瑞,臣窃羞之。愿陛下惟贤是宝。在朝之忠直,勿事虚拘;在野之老成,亟图
登进。彼区区秦玺之真伪,又安足计哉。”魏忠贤方斥逐耆硕,见之不悅。后忠贤势益张 绍遂引疾归。 崇祯六年,荐起工部右侍郎。越二年,以年老,四疏乞休去。卒,赠本部尚书 (选自《明史》)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汝宁推官, 除:被授予,被任命 B.御史许闻造讦户部侍郎张养蒙等讦:揭发 C.绍闻之于朝 闻:听说 D.又不合私秘人间 合:应当 5.下列各句中,全都直接说明程绍敢于直言的一项是 ①副将佟养正等五人行贿求迁,皆劾置于理 ②御史许闻造讦户部侍郎张养蒙等,语侵吏部侍郎裴应章 ③饶州通判沈榜贬官,夤缘税监潘相得留,绍极言非法。 ④绍家居二十年。光宗即位,起太常少卿 ⑤帝遣使采矿河南,绍两疏言宜罢,皆不报 ⑥绍言闻造挟吏部以避计典,且附会阁臣张位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①③⑥ 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绍为人刚正不阿,曾因敢于直言而被贬为民。因沈一贯相救,诏令降一级官位品 级,出京外任。 B.临漳百姓在漳水滨耕地,捡得玉玺,龙纽龟形,四寸见方,厚三寸,献给程绍 C.程绍想派官员恭敬地将玉玺进献到朝廷,又担心被别人私吞,因此写了一封奏疏 D.程绍在奏疏中希望皇帝只以贤才为珍宝,而不必计较小小的秦玺的真伪 7.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山西税使张忠以夏县知县韩薰忤己,奏调之僻地,绍又争之,帝怒,斥为民。(5 分) (2)且至尊所宝,在德不在玺,故先驰奏闻,候命进止。(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完成8-9题。(11分) 点绛唇·呈洛滨、筠溪二老 南宋张元干 清夜沉沉,暗蛩啼处檐花落。乍惊帘幕,香绕屏山角 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书难托,尽交寂寞,忘了前时约。 注释:①洛滨:即富直揉,字委中,北宋宰相富弼之孙。因坚持抗金为秦桧所忌,不久 被罢职。②筠溪:即李弥孙,字似之,自号筠溪翁。凼反对秦桧议和,不久被落职。③ 张元干宋代词人,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汴,入李纲行营使幕府,李纲罢,亦遭贬 逐。绍兴元年(1131),以将作监致仕福州。对纲抗金主张表示积极支持。后被秦桧以
登进。彼区区秦玺之真伪,又安足计哉。”魏忠贤方斥逐耆硕,见之不悦。后忠贤势益张, 绍遂引疾归。 崇祯六年,荐起工部右侍郎。越二年,以年老,四疏乞休去。卒,赠本部尚书。 (选自《明史》)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除.汝宁推官, 除:被授予,被任命 B.御史许闻造讦.户部侍郎张养蒙等 讦:揭发 C.绍闻.之于朝 闻:听说 D.又不合.私秘人间 合:应当 5.下列各句中,全都直接说明程绍敢于直言的一项是 ( ) ①副将佟养正等五人行贿求迁,皆劾置于理。 ②御史许闻造讦户部侍郎张养蒙等,语侵吏部侍郎裴应章 ③饶州通判沈榜贬官,夤缘税监潘相得留,绍极言非法。 ④绍家居二十年。光宗即位,起太常少卿。 ⑤帝遣使采矿河南,绍两疏言宜罢,皆不报。 ⑥绍言闻造挟吏部以避计典,且附会阁臣张位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①③⑥ 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程绍为人刚正不阿,曾因敢于直言而被贬为民。因沈一贯相救,诏令降一级官位品 级,出京外任。 B.临漳百姓在漳水滨耕地,捡得玉玺,龙纽龟形,四寸见方,厚三寸,献给程绍。 C.程绍想派官员恭敬地将玉玺进献到朝廷,又担心被别人私吞,因此写了一封奏疏。 D.程绍在奏疏中希望皇帝只以贤才为珍宝,而不必计较小小的秦玺的真伪。 7.翻译下列句子。(10 分) (1)山西税使张忠以夏县知县韩薰忤己,奏调之僻地,绍又争之,帝怒,斥为民。(5 分) (2)且至尊所宝,在德不在玺,故先驰奏闻,候命进止。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完成 8—9 题。(11 分) 点绛唇·呈洛滨、筠溪二老 南宋 张元干 清夜沉沉,暗蛩啼处檐花落。 乍惊帘幕,香绕屏山角。 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 书难托,尽交寂寞,忘了前时约。 注释:①洛滨:即富直揉,字委中,北宋宰相富弼之孙。因坚持抗金为秦桧所忌,不久 被罢职。②筠溪:即李弥孙,字似之,自号筠溪翁。凼反对秦桧议和,不久被落职。③ 张元干宋代词人,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汴,入李纲行营使幕府,李纲罢,亦遭贬 逐。绍兴元年(1131),以将作监致仕福州。对纲抗金主张表示积极支持。后被秦桧以
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 8.起二句“清夜沉沉,暗蛩啼处檐花落”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并简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5分) 9.指出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6分) (三)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杜牧《阿房宫赋》) (2)鱼,我所欲也;熊掌,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鱼,我 所欲也》) (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白居易《琵琶行》)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定风珠 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 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 有了几分古昋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镇位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的, 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孑覆盖着 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囻百里惟一不通公路的 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 小镇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行 几十里山路,到城去卖。却也不知何故,他的猪肉极好卖。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 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于是,便沽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当 然,担子里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是把它们用信包包了,做上记号 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 缘极好,镇上人把喂的猪,也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过得十分滋润
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 8.起二句“清夜沉沉,暗蛩啼处檐花落”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并简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5 分) 9.指出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6 分) (三)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 赋》) (2)鱼,我所欲也;熊掌,________,________,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鱼,我 所欲也》) (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 琶行》)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一(4)题。 (25 分) 定风珠 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 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 有了几分古香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镇位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的, 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 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惟一不通公路的 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 小镇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行 几十里山路,到城去卖。却也不知何故,他的猪肉极好卖。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 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于是,便沽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当 然,担子里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是把它们用信包包了,做上记号。 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 缘极好,镇上人把喂的猪,也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过得十分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