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 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 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 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 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 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 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 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 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 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 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古文 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 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 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 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 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 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 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 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 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 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 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 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 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文字是有形的思维,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对思维进行考古所用的工具 是古文字。 B.在古人类时期,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喜欢用 比兴来说明某个道理 C.文字的产生是以抽象思维的能力水平为基础的,从象形文字可以看出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 不发达,创造不出太抽象的符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 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 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 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 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 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 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 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 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 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 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古文 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 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 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 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 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 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 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 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 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 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 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 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 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字是有形的思维,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对思维进行考古所用的工具 是古文字。 B.在古人类时期,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喜欢用 比兴来说明某个道理。 C.文字的产生是以抽象思维的能力水平为基础的,从象形文字可以看出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 不发达,创造不出太抽象的符号
D.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因此它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 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证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时,分别从古代诗歌、原始神话、文字创造特点 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B.古人类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以及甲骨文中形容词的数量特别少都能说明古人类的抽 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低下,这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章举从羊的肥大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名词的例 子,是为了证明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 D.文章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相互补充促进中辩证地 发展,使人类思维不断提高的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都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可以推断出 这些国家的古文字可能属于绘画文字的范畴。 B.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说明他们的思维还不能把事物 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 C.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说明抽象 思维的发展也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D.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可见它们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 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中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1.CA对思维进行考古所用的工具是古文字”的说法以偏概全,太绝对,原文是“从某种 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B古诗歌中和原始神话中说明道理的方式用反 了。D因此它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强加因果。原文不存在因 果关系。 2.C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证明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 形象思维的发展。 3.D“可见它们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中起到了相同的作用”无中生有,偷 换概念。原文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 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碱蓬草 胡修江 秋天是属于陶渊明的。金秋的菊花开放时,天空蓝得像一个童话,于是人们就登上高坡,高 坡上满是文人的诗情,亲朋们精致的思念。而此时,我的心灵却被一从从红红的野草完全占 据了。乡人说,那是碱蓬草,是沿海滩涂特有的一种植被,也叫碱蓬菜。说它是菜,是怀了 亲切;说它是草,是因为野生野长。五月长出新芽时,草叶还翠绿如滴,然后由于生长在海 陆之间,潮来潮往间,叶子就逐渐开始变红了,九、十月间,简直是漫滩遍野的红。它喜欢 盐碱地,喜欢和海浪亲吻,丛丛簇簇,扎根于荒凉,向翱翔的海鸥铺展野性的美丽。 碱蓬草生长在海滩上,一年又一年,蛮横、执着,看惯的人觉得是顺理成章,初到的人 觉得惊讶神奇。我虽不是伴着碱蓬长大的,但也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所以,我和它就有了 种若即若离的默契,它正适合我的细细阅读。暂时的逃离城市,既非归隐,也非从俗,就 是想在作秀般的喧扰中寻到一点朴实的宁静。登高赏菊,很多人是因为陶渊明,似是一种硬
D.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因此它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 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在论证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时,分别从古代诗歌、原始神话、文字创造特点 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B.古人类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以及甲骨文中形容词的数量特别少都能说明古人类的抽 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低下,这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章举从羊的肥大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名词的例 子,是为了证明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 D.文章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相互补充促进中辩证地 发展,使人类思维不断提高的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都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可以推断出 这些国家的古文字可能属于绘画文字的范畴。 B.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说明他们的思维还不能把事物 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 C.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说明抽象 思维的发展也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D.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可见它们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 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中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1.C A“对思维进行考古所用的工具是古文字”的说法以偏概全,太绝对,原文是“从某种 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B 古诗歌中和原始神话中说明道理的方式用反 了。 D“因此它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强加因果。原文不存在因 果关系。 2.C 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证明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 形象思维的发展。 3.D “可见它们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中起到了相同的作用”无中生有,偷 换概念。原文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 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碱蓬草 胡修江 秋天是属于陶渊明的。金秋的菊花开放时,天空蓝得像一个童话,于是人们就登上高坡,高 坡上满是文人的诗情,亲朋们精致的思念。而此时,我的心灵却被一丛丛红红的野草完全占 据了。乡人说,那是碱蓬草,是沿海滩涂特有的一种植被,也叫碱蓬菜。说它是菜,是怀了 亲切;说它是草,是因为野生野长。五月长出新芽时,草叶还翠绿如滴,然后由于生长在海 陆之间,潮来潮往间,叶子就逐渐开始变红了,九、十月间,简直是漫滩遍野的红。它喜欢 盐碱地,喜欢和海浪亲吻,丛丛簇簇,扎根于荒凉,向翱翔的海鸥铺展野性的美丽。 碱蓬草生长在海滩上,一年又一年,蛮横、执着,看惯的人觉得是顺理成章,初到的人 觉得惊讶神奇。我虽不是伴着碱蓬长大的,但也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所以,我和它就有了 一种若即若离的默契,它正适合我的细细阅读。暂时的逃离城市,既非归隐,也非从俗,就 是想在作秀般的喧扰中寻到一点朴实的宁静。登高赏菊,很多人是因为陶渊明,似是一种硬
造的文人情结,我不想这样。陶渊明的归隐,因着文人的清高,并非本愿,乃逃禄而归耕, 不论外表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着人生,非常痛苦。他种的豆 从来就长不好,草长得太茂盛;他的田园就像一个装饰好背景的舞台,一个人粉墨登场,耕 种就是演戏了。但当你面对这一丛丛犹如红色的地毯般一直铺到天边的碱蓬草时,你就会直 面最朴素的生命诠释:自然。你能炫耀一种坚强么?坚强是在不适合自己的环境中的勇敢生 存,碱蓬草不是,它就适合盐碱地,土地肥沃,就会死亡;你能赞美一种热情么?热情是无 时无刻不在的青春的涌动,碱蓬草不是,秋天过后就会凋萎。 当年在大沽河边,英雄战死在疆场,鲜血染红了大地,也染红了河岸海边的漫山遍野的 碱蓬草,从此野草涂上了英雄的光辉。今天,理想主义的时代渐渐远离我们而去,但草却依 然在顽强地生长,铅华洗尽,本色如初。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瓜菜代”的岁月,碱蓬草成为 救命草。滩边的渔民村妇采来碱蓬草的籽、叶和茎,掺着玉米面蒸出来红草馍馍,几乎拯救 了一整代人。今天,也不会再有人会钟情于它,只有一些都市人,在厌倦了生猛海鲜、大鱼 大肉后,买上一两个碱蓬菜的包子,调节一下已被油腻堵塞的肠胃。碱蓬草依旧鲜红亮丽, 依旧春天发芽,秋天枯萎。它能觉出自己地位的变化、曾经的荣辱么?草木无情,多情的只 是人类自己,但往往又是自作多情。草依旧是草,就如同人依旧是人。 碱蓬草环绕的,是一处处的养虾池,那些赤脚的农民经常从碱蓬草上走过,每一天夕阳 坠落的时候,家人送来饭菜,一家人就这样在晩霞的佘晖中享受着最平常的幸福。为了看虾 他们晚上经常睡在只能放下一张床的小屋中,夜风吹送,送来大海的涛声,与之相伴的就是 这丛丛的碱蓬草,一生的匆忙岁月,几世的艰辛劳碌,都融进瞬间的永恒中了。他们说,这 里没什么风景。风景就是每天一如既往的生活 如今,对都市人而言,单纯玲珑的风景已经不再具有太大的诱惑,粗犷与坦荡反倒吊足 了一些人的胃口。于是更多的人开始走马观花般地浏览“荒凉”,对此,我只想说,向往一种 勾人魂魄的旅程的同时,不要玷污了一份朴拙,一份厚重。 对于那丛红草,我也只是一个过客,回归都市,心依旧茫然,脚步依然匆忙。该忘掉的 就忘掉吧,不能忘怀的,就存在心底,一切随缘,自由地生长吧。 (选自2017年第5期《散文选刊》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以金秋时节,人们登高赏菊,抒发诗情、思念开头,既与下文关于“文人情 结”的议论相呼应,又暗示碱蓬草从未被人们所关注。 碱蓬草的形象是对生命最朴素的诠释,它们在荒凉、寂寞的环境中地生长,展现出坚 强、热情的珍贵品质和朴拙而厚重的美。 C.作者围绕着碱蓬草组织情思,叙写不同时代人们对待碱蓬草的不同情感态度,并由此 延伸到对自然、风景和人类生活的思考。 D.文中将现代都市人与"赤脚的农民”的生活形态作对比,并融入自身的感慨,体现了 作者不同于一般都市人的风景观和生活方式。 5.碱蓬草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5分) 6.作者说“秋天是属于陶渊明的”,后文又说很多人因陶渊明而登高赏菊,“似是一种 硬造的文人情绪”,这是否矛盾?请结会原文简要分析。(6分) 4.(3分)C(A项"暗示碱蓬草从未被人们所关注”不合原文;B项“有着坚强、热情 的珍贵品质”不符合作者对碱蓬草的理解D项“体现了作者不同于一般都市人的风景观和生 活方式”不合原文,作者有着深刻的自省意识,在批判都市人的同时,也承认自己“回归都 市,心依旧茫然,脚步依旧匆忙”。) 5.(5分)①最突出特点:自然。(1分)②生长环境方面,自然地生长在人迹罕至的盐 碱地;(2分)③生长过程方面,随季节变化自然地生长、凋萎。(2分)
造的文人情结,我不想这样。陶渊明的归隐,因着文人的清高,并非本愿,乃逃禄而归耕, 不论外表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着人生,非常痛苦。他种的豆 从来就长不好,草长得太茂盛;他的田园就像一个装饰好背景的舞台,一个人粉墨登场,耕 种就是演戏了。但当你面对这一丛丛犹如红色的地毯般一直铺到天边的碱蓬草时,你就会直 面最朴素的生命诠释:自然。你能炫耀一种坚强么?坚强是在不适合自己的环境中的勇敢生 存,碱蓬草不是,它就适合盐碱地,土地肥沃,就会死亡;你能赞美一种热情么?热情是无 时无刻不在的青春的涌动,碱蓬草不是,秋天过后就会凋萎。 当年在大沽河边,英雄战死在疆场,鲜血染红了大地,也染红了河岸海边的漫山遍野的 碱蓬草,从此野草涂上了英雄的光辉。今天,理想主义的时代渐渐远离我们而去,但草却依 然在顽强地生长,铅华洗尽,本色如初。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瓜菜代”的岁月,碱蓬草成为 救命草。滩边的渔民村妇采来碱蓬草的籽、叶和茎,掺着玉米面蒸出来红草馍馍,几乎拯救 了一整代人。今天,也不会再有人会钟情于它,只有一些都市人,在厌倦了生猛海鲜、大鱼 大肉后,买上一两个碱蓬菜的包子,调节一下已被油腻堵塞的肠胃。碱蓬草依旧鲜红亮丽, 依旧春天发芽,秋天枯萎。它能觉出自己地位的变化、曾经的荣辱么?草木无情,多情的只 是人类自己,但往往又是自作多情。草依旧是草,就如同人依旧是人。 碱蓬草环绕的,是一处处的养虾池,那些赤脚的农民经常从碱蓬草上走过,每一天夕阳 坠落的时候,家人送来饭菜,一家人就这样在晚霞的余晖中享受着最平常的幸福。为了看虾, 他们晚上经常睡在只能放下一张床的小屋中,夜风吹送,送来大海的涛声,与之相伴的就是 这丛丛的碱蓬草,一生的匆忙岁月,几世的艰辛劳碌,都融进瞬间的永恒中了。他们说,这 里没什么风景。风景就是每天一如既往的生活。 如今,对都市人而言,单纯玲珑的风景已经不再具有太大的诱惑,粗犷与坦荡反倒吊足 了一些人的胃口。于是更多的人开始走马观花般地浏览“荒凉”,对此,我只想说,向往一种 勾人魂魄的旅程的同时,不要玷污了一份朴拙,一份厚重。 对于那丛红草,我也只是一个过客,回归都市,心依旧茫然,脚步依然匆忙。该忘掉的 就忘掉吧,不能忘怀的,就存在心底,一切随缘,自由地生长吧。 (选自 2017 年第 5 期《散文选刊》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以金秋时节,人们登高赏菊,抒发诗情、思念开头,既与下文关于“文人情 结”的议论相呼应,又暗示碱蓬草从未被人们所关注。 B.碱蓬草的形象是对生命最朴素的诠释,它们在荒凉、寂寞的环境中地生长,展现出坚 强、热情的珍贵品质和朴拙而厚重的美。 C.作者围绕着碱蓬草组织情思,叙写不同时代人们对待碱蓬草的不同情感态度,并由此 延伸到对自然、风景和人类生活的思考。 D.文中将现代都市人与“赤脚的农民”的生活形态作对比,并融入自身的感慨,体现了 作者不同于一般都市人的风景观和生活方式。 5.碱蓬草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5 分) 6.作者说“秋天是属于陶渊明的”,后文又说很多人因陶渊明而登高赏菊,“似是一种 硬造的文人情绪”,这是否矛盾?请结会原文简要分析。(6 分) 4.(3 分)C(A 项“暗示碱蓬草从未被人们所关注”不合原文;B 项“有着坚强、热情 的珍贵品质”不符合作者对碱蓬草的理解;D 项“体现了作者不同于一般都市人的风景观和生 活方式”不合原文,作者有着深刻的自省意识,在批判都市人的同时,也承认自己“回归都 市,心依旧茫然,脚步依旧匆忙”。) 5.(5 分)①最突出特点:自然。(1 分)②生长环境方面,自然地生长在人迹罕至的盐 碱地;(2 分)③生长过程方面,随季节变化自然地生长、凋萎。(2 分)
6.(6分)不矛盾。①陶渊明真挚地热爱秋天,又写出了流传千古诗;(2分)②很多登 高赏菊的人,并不具有陶渊明的情怀,只是在形式上模仿陶渊明;(2分)③作者这样写,意 在说明很多人不能真正地欣赏草木的本性。(2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李佩:中国真正的“贵族 从玉华 如今,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这位百岁老人的住所,就像她本人一样,颇有些年岁和绵长的掌故。中关村科源社区的 特楼”曾集中居住了一批新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奠基者,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郭永怀 如今,居住的已多是外来打工者。破败不堪的楼道里贴满了小广告,四处堆放着杂物。李佩 先生60年不变的家,就像中关村的一座孤岛 这座岛上,曾经还有大名鼎鼎的郭永怀先生。1956年,郭永怀、李佩夫妇应钱学森之邀, 带着女儿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为及时汇报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 武器研究的重要线索,在从兰州回北京途中遭遇飞机失事。被发现时,郭永怀和警卫员的尸 体紧紧抱在一起,在他们胸部中间,一个保密公文包完好无损。得知噩耗的那个晚上,李佩 完全醒着,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偶尔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 文革”结束,恢复工作时,李佩已经快60岁了。她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英语 系,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当时国内没有研究生英语教材,她就自己编 写。她做英语教学改革,被美国专家称作“中国的应用语言学之母”。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 副书记马石庄就是李佩博士英语班的学生。如今他在大小场合发言、讲课,也是模仿先生的 样子,始终站着。李佩70多岁在讲台上给博士生讲几个小时的课,从来没有坐过,连靠着讲 台站的姿势都没有。马石庄说,自己选择当老师,就是受了李先生影响,“从李先生身上 看到了教师就是这个社会的精神遗传基因”。马石庄感慨,李先生传授的不仅是知识,而且 是“人学”,是人格的完善。在李佩眼里,没什么是不能舍弃的。国家授予郭永怀“两弹 星”功勋奖章,李佩把这枚奖章随手装在朋友的行李箱里,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个 夏日午后,李佩让小她30多岁的忘年交李伟格陪着,捐给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30 万。没有任何仪式,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有后辈说她对待名利的样子,就 像居里夫人把最大额的英镑当书签,把诺奖的奖牌随意给孩子当玩具 当然,李佩先生也有发飙的时候,不管对面坐的是什么大人物。她反对大学扩招,反对 现在大学减少英语课时,她反对人民大学办物理、化学学院,反对清华大学办医学院,反对 北大要把三分之一副教授筛选下去,改革进行不下去”的悲观论调。她主张教育“要坐得 住,不要赶热闹”。 81岁那年,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从1998年到2011年,每周一次,总共办了600多场 每场200多人的大会厅坐得满满当当。黄祖洽、资中筠、厉以宁等名家都登过这个大讲坛。 请来这些大人物讲课,全都是免费的。“也只有李佩先生能请得动各个领域最顶尖的腕儿。 有人感慨。 如今,李佩先生逐渐老了,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但每一个踏进李佩 先生家的人都会很珍惜拜访的时间,大家都明白,多年后,这个家就是一个博物馆 【相关链接】 中关村大讲坛创办以来,每周五地下午,李佩先生就会准时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十几年 如一日。讲坛的内容涉及科学、文学、健康、时事等领域。这个讲坛不仅是知识的学园,更 是精神的殿堂。讲坛的影响已超越中关村的地缘环境,辐射到更远的地方。讲坛的受惠者不 仅是老年人,还包括众多的年轻人
6.(6 分)不矛盾。①陶渊明真挚地热爱秋天,又写出了流传千古诗;(2 分)②很多登 高赏菊的人,并不具有陶渊明的情怀,只是在形式上模仿陶渊明;(2 分)③作者这样写,意 在说明很多人不能真正地欣赏草木的本性。(2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李佩:中国真正的“贵族” 从玉华 如今,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这位百岁老人的住所,就像她本人一样,颇有些年岁和绵长的掌故。中关村科源社区的 “特楼”曾集中居住了一批新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奠基者,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郭永怀…… 如今,居住的已多是外来打工者。破败不堪的楼道里贴满了小广告,四处堆放着杂物。李佩 先生 60 年不变的家,就像中关村的一座孤岛。 这座岛上,曾经还有大名鼎鼎的郭永怀先生。1956 年,郭永怀、李佩夫妇应钱学森之邀, 带着女儿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1968 年 12 月 5 日,郭永怀为及时汇报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 武器研究的重要线索,在从兰州回北京途中遭遇飞机失事。被发现时,郭永怀和警卫员的尸 体紧紧抱在一起,在他们胸部中间,一个保密公文包完好无损。得知噩耗的那个晚上,李佩 完全醒着,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偶尔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 “文革”结束,恢复工作时,李佩已经快 60 岁了。她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英语 系,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当时国内没有研究生英语教材,她就自己编 写。她做英语教学改革,被美国专家称作“中国的应用语言学之母”。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 副书记马石庄就是李佩博士英语班的学生。如今他在大小场合发言、讲课,也是模仿先生的 样子,始终站着。李佩 70 多岁在讲台上给博士生讲几个小时的课,从来没有坐过,连靠着讲 台站的姿势都没有。马石庄说,自己选择当老师,就是受了李先生影响,“从李先生身上, 看到了教师就是这个社会的精神遗传基因”。马石庄感慨,李先生传授的不仅是知识,而且 是“人学”,是人格的完善。在李佩眼里,没什么是不能舍弃的。国家授予郭永怀“两弹一 星”功勋奖章,李佩把这枚奖章随手装在朋友的行李箱里,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个 夏日午后,李佩让小她 30 多岁的忘年交李伟格陪着,捐给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 30 万。没有任何仪式,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有后辈说她对待名利的样子,就 像居里夫人把最大额的英镑当书签,把诺奖的奖牌随意给孩子当玩具。 当然,李佩先生也有发飙的时候,不管对面坐的是什么大人物。她反对大学扩招,反对 现在大学减少英语课时,她反对人民大学办物理、化学学院,反对清华大学办医学院,反对 “北大要把三分之一副教授筛选下去,改革进行不下去”的悲观论调。她主张教育“要坐得 住,不要赶热闹”。 81 岁那年,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从 1998 年到 2011 年,每周一次,总共办了 600 多场, 每场 200 多人的大会厅坐得满满当当。黄祖洽、资中筠、厉以宁等名家都登过这个大讲坛。 请来这些大人物讲课,全都是免费的。“也只有李佩先生能请得动各个领域最顶尖的腕儿。” 有人感慨。 如今,李佩先生逐渐老了,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但每一个踏进李佩 先生家的人都会很珍惜拜访的时间,大家都明白,多年后,这个家就是一个博物馆。 【相关链接】 中关村大讲坛创办以来,每周五地下午,李佩先生就会准时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十几年 如一日。讲坛的内容涉及科学、文学、健康、时事等领域。这个讲坛不仅是知识的学园,更 是精神的殿堂。讲坛的影响已超越中关村的地缘环境,辐射到更远的地方。讲坛的受惠者不 仅是老年人,还包括众多的年轻人
(选自《一日看尽长安花》序言,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一句重复出现,使材料首尾呼应,结构完 整,表达作者对李佩逐渐被年轻人淡忘的遗憾和惋惜。 B.本文第三段写郭永怀先生的突然辞世令李佩深陷丧夫之痛。李佩对丈夫的无比敬重和 怀念,是她在“特楼"坚守六十年的主要原因。 C.“文革”后,恢复工作的李佩努力传授知识,更在无形中传播着她的“人学”,马石 庄继承了她的“精神遗传基因”,选择了老师这一职业。 D.“两弹一星”奖章随手”一装,捐献60万现金“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 平常”,这些细节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李佩对名利的态度。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用钱学森、厉以宁等为人熟知的“大家”来介绍人们不太熟悉的传主,既侧面烘托 了传主的影响力,又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 B.李佩先生主张教育“要坐得住,不要赶热闹”,她反对大学扩招,反对人民大学和清华 大学办物理、化学学院 C李佩先生创办的中关村大讲坛内容涉及科学、文学、健康、时事等领域,受邀讲课者都 是黄祖洽、厉以宁等名家,讲坛惠及众多年轻人 D文中“多年后,这个家就是一个博物馆”说明李佩先生虽然越来越不为年轻人所知,但 知道她的人都明白先生的伟大,不会忘了先生 E李佩先生年近花甲之时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英语系,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批硕 士博士研究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应用语言学之母 作者认为李佩是“真正的‘贵族’”,她的“贵”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析。(5分) 7B(“李配对丈夫…主要原因”于文无据 8AD(B原文为“反对人民大学办物理、化学学院,反对清华大学办医学院”C项“受 邀讲课者都是黄祖洽、厉以宁等名家”错误,讲坛有这些名家参与,但并非全部;E项被称为 中国的应用语言学之母”是因为她对英语教学的改革。) 9.1身份方面∶身份尊贵,是功勋科学家的遗孀、中国科学院英语系的权威。②贡献(工 作)方面:贡献卓越,筹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英语系,培养人才,编写教材,进行英语 教学改革;创办中关村大讲坛。③3精神(品质、为人)方面:精神可贵,爱国报国,治学严 谨、淡泊名利、有责任心、讲原则、有坚守。(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3分,答出3点 得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 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 两造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襄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 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 檄。及檄累下,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 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 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选自《一日看尽长安花》序言,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一句重复出现,使材料首尾呼应,结构完 整,表达作者对李佩逐渐被年轻人淡忘的遗憾和惋惜。 B.本文第三段写郭永怀先生的突然辞世令李佩深陷丧夫之痛。李佩对丈夫的无比敬重和 怀念,是她在“特楼”坚守六十年的主要原因。 C.“文革”后,恢复工作的李佩努力传授知识,更在无形中传播着她的“人学”,马石 庄继承了她的“精神遗传基因”,选择了老师这一职业。 D.“两弹一星”奖章“随手”一装,捐献 60 万现金“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 平常”,这些细节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李佩对名利的态度。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文章用钱学森、厉以宁等为人熟知的“大家”来介绍人们不太熟悉的传主,既侧面烘托 了传主的影响力,又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 B.李佩先生主张教育“要坐得住,不要赶热闹”,她反对大学扩招,反对人民大学和清华 大学办物理、化学学院。 C.李佩先生创办的中关村大讲坛内容涉及科学、文学、健康、时事等领域,受邀讲课者都 是黄祖洽、厉以宁等名家,讲坛惠及众多年轻人。 D.文中“多年后,这个家就是一个博物馆”说明李佩先生虽然越来越不为年轻人所知,但 知道她的人都明白先生的伟大,不会忘了先生。 E.李佩先生年近花甲之时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英语系,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批硕 士博士研究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应用语言学之母”。 . 作者认为李佩是“真正的‘贵族’”,她的“贵”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析。(5 分) 7.B(“李配对丈夫……主要原因”于文无据) 8.AD(B.原文为“反对人民大学办物理、化学学院,反对清华大学办医学院”;C 项“受 邀讲课者都是黄祖洽、厉以宁等名家”错误,讲坛有这些名家参与,但并非全部;E 项被称为 “中国的应用语言学之母”是因为她对英语教学的改革。) 9.①身份方面:身份尊贵,是功勋科学家的遗孀、中国科学院英语系的权威。②贡献(工 作)方面:贡献卓越,筹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英语系,培养人才,编写教材,进行英语 教学改革;创办中关村大讲坛。③精神(品质、为人)方面:精神可贵,爱国报国,治学严 谨、淡泊名利、有责任心、讲原则、有坚守。(答出 1 点得 1 分,答出 2 点得 3 分,答出 3 点 得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 ,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 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 两造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襄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 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 檄。及檄累下,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 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 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