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的思维和意识。 教师肩负发展学生智力的重任,应有计划地使学生左右两半球获得均衡和谐的发展。既 要注意开发学生阅读、记忆、书写和逻辑思考的占优势的左半球,也要注意开发图形识别、 几何体的空间感觉、音乐、美术空间知觉占优势的右半球。教师应有意识地发展学生形象记 忆、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经常使用右脑,使学生的大脑得到整体、全面的开发。 二、内分泌系统 人的心理活动除神经系统是整体性的调节机构外,内分泌系统也是一个整合性的调节机 制。这种机制是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来实现的。内分泌系统由许多种内分泌腺构成 (图2-6), 内分泌腺是分布于人体一定部位的没有导管的腺体,故又称无管腺。它们所分泌的化学 物质称激素。每种激素对于有机体的机体活动都具有特定的调节作用。 (一)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 1.脑垂体 脑垂体 又称脑垂 腺。在下丘 脑之下。它 视丘下部 本身分泌多 种激素,如 生长激素 促性腺激素 和促肾上腺 肾上腺 皮质激素 等。由于脑 (女) 垂体具有控 制其他腺体 的功能,故 图2-5几种主要的 称内分泌主 内分泌在体内的分布 腺 2.甲状 甲状腺 位于颈前部正中,甲状软骨下方,呈“H”形,分左右两侧叶。它分泌的激素称甲状腺素。 甲状腺素是一种碘化合物,其主要功能是促进新陈代谢,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特别影响到 骨骼和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 3.肾上腺 肾上腺位于肾的上方,左右各一,分内、外两层。内层是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 去甲肾上腺素。其功能为兴奋交感神经、増高血压、加速心跳,使胃场肌肉放松、放大瞳孔 等。外层是肾上腺皮质,分泌葡萄糖皮质素、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等。肾上腺与情绪的变化 有密切关系。 4.性腺 性腺男性为睾丸,女性为卵巢。睾丸分泌睾丸酮素,其功能是促进男性成熟,促进第 性征的发育。卵巢分泌动情激素,可促进女性成熟和月经的周期性变化 (二)神经——体液调节
统一的思维和意识。 教师肩负发展学生智力的重任,应有计划地使学生左右两半球获得均衡和谐的发展。既 要注意开发学生阅读、记忆、书写和逻辑思考的占优势的左半球,也要注意开发图形识别、 几何体的空间感觉、音乐、美术空间知觉占优势的右半球。教师应有意识地发展学生形象记 忆、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经常使用右脑,使学生的大脑得到整体、全面的开发。 二、内分泌系统 人的心理活动除神经系统是整体性的调节机构外,内分泌系统也是一个整合性的调节机 制。这种机制是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来实现的。内分泌系统由许多种内分泌腺构成 (图 2-6), 内分泌腺是分布于人体一定部位的没有导管的腺体,故又称无管腺。它们所分泌的化学 物质称激素。每种激素对于有机体的机体活动都具有特定的调节作用。 (一)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 1.脑垂体 脑垂体 又称脑垂 腺。在下丘 脑之下。它 本身分泌多 种激素,如 生长激素、 促性腺激素 和促肾上腺 皮质激素 等。由于脑 垂体具有控 制其他腺体 的功能,故 称内分泌主 腺。 2.甲状 腺 甲状腺 位于颈前部正中,甲状软骨下方,呈“H”形,分左右两侧叶。它分泌的激素称甲状腺素。 甲状腺素是一种碘化合物,其主要功能是促进新陈代谢,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特别影响到 骨骼和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 3.肾上腺 肾上腺位于肾的上方,左右各一,分内、外两层。内层是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 去甲肾上腺素。其功能为兴奋交感神经、增高血压、加速心跳,使胃场肌肉放松、放大瞳孔 等。外层是肾上腺皮质,分泌葡萄糖皮质素、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等。肾上腺与情绪的变化 有密切关系。 4.性腺 性腺男性为睾丸,女性为卵巢。睾丸分泌睾丸酮素,其功能是促进男性成熟,促进第二 性征的发育。卵巢分泌动情激素,可促进女性成熟和月经的周期性变化。 (二)神经——体液调节 图 2—5 几种主要的 内分泌在体内的分布
体液调节,指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素、性激素、胰导素等)来调 节有机体的活动。内分泌系统是无管腺体,其分泌的各种激素,通过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影响有机体的活动。体液调节有影响速度缓慢,影响时间长、范围广的 特点。 内分泌系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这种调节有两个途径:(1)通过植物性神经直接影响内 分泌活动。例如:恐惧、愤怒和应激状态等,植物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到肾上腺皮质引起激素 的大量分泌,使有机体应付环境发生的重大事件。(2)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下丘脑调节脑垂 体,去影响有关腺体分泌激素。反过来,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又影响神经系统功能,从而实现 对人体功能的神经体液调节,维持各器官活动的协调和统一,从而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高级动物条件反射形成的神经机制,是在相应皮层上建立暂时神经联系。当无关刺激 物,如铃声或灯光与无条件刺激物,如食物(稍前出现)出现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入大脑 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两个相应兴奋点。这两个兴奋点不是原地不动而是各自向周围不断扩散。 经过多次强化,两个兴奋点之间便“开拓”出一条暂时性的神经通路,建立起暂时性的神经 联系。强化次数越多,这个暂神经联系越巩固。以后,铃声单独出现,也能引起流口水的反 应(图2-2)。如果一种条件反射己经形成,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如用铃 声与灯光结合,也可以形成灯光引起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在巩固的第二级条件反射的基础 上,还可以建立第三级条件反射。 人类的 条件反射, 暂时性联系 与动物有本 大脑皮质 质的不同, 因为人有了 概括性语 言,可以以 丘脑 语言为条件 刺激物而建 立条件反 射。俗语说 的“谈虎色 延键 变”、“谈梅 图2-2条件反射示意图 生津”就是 以语言为信 号的条件反 射。学生通过语言学习大量知识、技能、思想、经验,其生理基础就是条件反射 第三章注意 注意作为一种心理特性伴随在各种心理过程的始终。它使人能及时地集中自己的心理 活动,清晰地反映客观事物,更妤地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注意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心理 因素。是学生掌握知识、从事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一节注意概述 、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人们 平常所说的专心地听讲,仔细地观察,聚精会神地思考等,都是对注意状态的描述
体液调节,指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素、性激素、胰导素等)来调 节有机体的活动。内分泌系统是无管腺体,其分泌的各种激素,通过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影响有机体的活动。体液调节有影响速度缓慢,影响时间长、范围广的 特点。 内分泌系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这种调节有两个途径:(1)通过植物性神经直接影响内 分泌活动。例如:恐惧、愤怒和应激状态等,植物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到肾上腺皮质引起激素 的大量分泌,使有机体应付环境发生的重大事件。(2)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下丘脑调节脑垂 体,去影响有关腺体分泌激素。反过来,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又影响神经系统功能,从而实现 对人体功能的神经体液调节,维持各器官活动的协调和统一,从而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高级动物条件反射形成的神经机制,是在相应皮层上建立暂时神经联系。当无关刺激 物,如铃声或灯光与无条件刺激物,如食物(稍前出现)出现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入大脑, 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两个相应兴奋点。这两个兴奋点不是原地不动而是各自向周围不断扩散。 经过多次强化,两个兴奋点之间便“开拓”出一条暂时性的神经通路,建立起暂时性的神经 联系。强化次数越多,这个暂神经联系越巩固。以后,铃声单独出现,也能引起流口水的反 应(图 2-2)。如果一种条件反射已经形成,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如用铃 声与灯光结合,也可以形成灯光引起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在巩固的第二级条件反射的基础 上,还可以建立第三级条件反射。 人类的 条件反射, 与动物有本 质的不同, 因为人有了 概括性语 言,可以以 语言为条件 刺激物而建 立条件反 射。俗语说 的“谈虎色 变”、“谈梅 生津”就是 以语言为信 号的条件反 射。学生通过语言学习大量知识、技能、思想、经验,其生理基础就是条件反射。 第三章 注 意 注意作为一种心理特性伴随在各种心理过程的始终。它使人能及时地集中自己的心理 活动,清晰地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注意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心理 因素。是学生掌握知识、从事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一节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人们 平常所说的专心地听讲,仔细地观察,聚精会神地思考等,都是对注意状态的描述。 图 2—2 条件反射示意图
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指向性,二是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 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人处于清醒状态时,随时都会有许多事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然而人的心理活动在每一时刻却只能以少数事物作为反映对象,究竞接受哪些事物, 这便取决于注意的选择。由于注意的指向性,才使得人们对所注意的事物有一个清晰的反映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对所指向的对象给予专心致志的程度和聚精会神的状态,它使心 理活动指向某一事物后便贯注于这一事物,同时离开其他事物。由于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对象就能够得到清晰、深刻和完整的反映。例如,学生在听课时,心理 活动不是指向教室外或教室里的其它一切事物,而是把教师的讲述从许多事物中选择出来 并且比较长久地把心理活动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心理活动不仅离开一切与听课无关的事 物,而且也对与听课无关甚至有妨碍听课的活动加以抑制,这样,对教师的讲课就能得到鲜 明和清晰的反映。 实际上,指向和集中是彼此紧密联系的,它们均为同一注意过程当中的两个侧面,缺 一不可,选择了某一事物作为注意对象时,其中就包含了指向和集中两个方面。没有指向就 没有集中,而指向又是通过集中才明显地表现出来。在注意的对象发生变化而进行注意转移 时,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得特别明显,而在深入研究某一事物时,注意的集中性就表现得尤为 清晰,可见,只有达到指向与集中的有机结合,才能使人们更为准确而有效地认识事物 二、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一)选择功能。注意的选择功能是指注意能使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那些有意义的、 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有关的对象,同时抑制和排除那些无关的对象。注意的选择性可以 保证个体以最小的精力完成最重要的任务 (二)保持的功能。注意的保持功能是指注意能够使人把注意的对象保持在意识之中, 对这些对象做出精确、清晰的反映,直至达到目的为止 (三)调节和监督的功能。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是指人集中注意时,可以排除来自内 部或外部的干扰,控制心理活动向着既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必要时可参与对错误行为进行 纠正 注意所具有的上述功能,对心理活动起着积极的维持与组织的作用,使人对客观事物 的反映变得清晰、完整和深刻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当人们集中注意时,常常伴随着特定的外部动作和行为,这便是注意的外部表现。人 在注意时的外部表现主要有 )感官作朝向运动 人在注意状态时,有关的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例如,人在注意观察某个物体时,把 视线集中在该物体上,即所谓“举目凝视”;注意听某种声音时,把耳朵转向声音的方向 即所谓“侧耳倾听”;当沉浸于思考或想象时,眼睛常常是“眉目紧锁”、“呆视着”,好像看 着远方一样,对周围对象的感知就变得模糊起来 (二)无关运动停止 当注意某一事物时,个体的其他活动常表现为静止状态。例如,当你注意听课时,其 他与课堂活动无关运动都停止了。 三)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人在集中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甚至在紧张注意时,常发生呼吸暂时停止的情 况,即所谓“屏息”现象。此外,在紧张注意时,还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头 等现象 了解上述现象有助于我们判断学生是否注意听课。一般地说,姿势端正,面部表情随注
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指向性,二是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 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人处于清醒状态时,随时都会有许多事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然而人的心理活动在每一时刻却只能以少数事物作为反映对象,究竟接受哪些事物, 这便取决于注意的选择。由于注意的指向性,才使得人们对所注意的事物有一个清晰的反映。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对所指向的对象给予专心致志的程度和聚精会神的状态,它使心 理活动指向某一事物后便贯注于这一事物,同时离开其他事物。由于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对象就能够得到清晰、深刻和完整的反映。例如,学生在听课时,心理 活动不是指向教室外或教室里的其它一切事物,而是把教师的讲述从许多事物中选择出来, 并且比较长久地把心理活动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心理活动不仅离开一切与听课无关的事 物,而且也对与听课无关甚至有妨碍听课的活动加以抑制,这样,对教师的讲课就能得到鲜 明和清晰的反映。 实际上,指向和集中是彼此紧密联系的,它们均为同一注意过程当中的两个侧面,缺 一不可,选择了某一事物作为注意对象时,其中就包含了指向和集中两个方面。没有指向就 没有集中,而指向又是通过集中才明显地表现出来。在注意的对象发生变化而进行注意转移 时,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得特别明显,而在深入研究某一事物时,注意的集中性就表现得尤为 清晰,可见,只有达到指向与集中的有机结合,才能使人们更为准确而有效地认识事物。 二、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一)选择功能。注意的选择功能是指注意能使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那些有意义的、 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有关的对象,同时抑制和排除那些无关的对象。注意的选择性可以 保证个体以最小的精力完成最重要的任务。 (二)保持的功能。注意的保持功能是指注意能够使人把注意的对象保持在意识之中, 对这些对象做出精确、清晰的反映,直至达到目的为止。 (三)调节和监督的功能。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是指人集中注意时,可以排除来自内 部或外部的干扰,控制心理活动向着既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必要时可参与对错误行为进行 纠正。 注意所具有的上述功能,对心理活动起着积极的维持与组织的作用,使人对客观事物 的反映变得清晰、完整和深刻。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当人们集中注意时,常常伴随着特定的外部动作和行为,这便是注意的外部表现。人 在注意时的外部表现主要有: (一) 感官作朝向运动 人在注意状态时,有关的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例如,人在注意观察某个物体时,把 视线集中在该物体上,即所谓“举目凝视”;注意听某种声音时,把耳朵转向声音的方向, 即所谓“侧耳倾听”;当沉浸于思考或想象时,眼睛常常是“眉目紧锁”、“呆视着”,好像看 着远方一样,对周围对象的感知就变得模糊起来。 (二) 无关运动停止 当注意某一事物时,个体的其他活动常表现为静止状态。例如,当你注意听课时,其 他与课堂活动无关运动都停止了。 (三) 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人在集中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甚至在紧张注意时,常发生呼吸暂时停止的情 况,即所谓“屏息”现象。此外,在紧张注意时,还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头 等现象。 了解上述现象有助于我们判断学生是否注意听课。一般地说,姿势端正,面部表情随注
意对象变化而变化的学生是在注意听课;神态懒散,东张西望,表情呆滞、毫无变化,则是 不注意的表现。但是,有时,我们也会看到注意的外部表现和注意的内心状态不相符合的情 况。例如,好像注意听讲,但他在注意想其他事物,即所谓似注意而不注意,如“心不在焉”、 “想入非非”,也有时可以出现似不注意而注意的情况。所以,教师应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才能做出是否注意的正确判断。 四、注意的生理机制 注意与大脑额叶、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有密切关系 (一)大脑皮层额叶前部与注意有密切关系 心理学家AP鲁利亚和霍姆斯卡亚的研究表明:大脑额叶大部分损伤的患者对语言指示、 定向反射几乎不能恢复,皮层觉醒水平不能提高:额叶严重损伤的人,注意不能集中,高 度分心。 二)脑干网状结构与注意 脑干网状结构的主要功能就在于激活和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是注意等心理现象的 发生成为可能,所以注意与网状结构有密切关系。网状结构受到损伤,不仅信息不能传递, 而且有机体会陷入长期昏迷状态。 (三)边缘系统与注意 边缘系统有选择功能。边缘系统中有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元,它不是特定的感觉神经元, 而是专司注意的神经元(新事物控测器)和定势细胞(期待细胞)。 第二节注意的规律性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 无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的概念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 意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不依赖于人的自觉意图,无意注意往往是在周围的环境发生突出变化时 引起的,它表现为在某些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会不由自主地把感觉器官朝向这些事物并 试图认识它。例如,新老师来上课时,同学们往往会不约而同地把视线朝向他,并不由自主 地注意他,这时的注意便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不仅人有,而且动物也有。在人的发展中,最初产生的 是无意注意,而后才是有意注意 (二)无意注意的规律性 无意注意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和主体的内部状态。 1、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事物,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个人无论在从事多么紧张的工 作,都会对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奇异的气味等产生无意注意,去探明它究竟发生了什 么,这是就刺激物的绝对强度来说的。相对强度在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中也有一定的作用。所 谓相对强度,是就这个刺激物与其它刺激物在强度上相比较而言的。例如,在喧闹的教室里, 甚至很大的声音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在课堂安静的环境中,个别同学的窃窃私语声也 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 客观刺激物在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别,都会使对象从背景中更为 突出出来,从而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羊群中的 骆驼”,其中的“红”、“鹤”、“骆驼”,就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意对象变化而变化的学生是在注意听课;神态懒散,东张西望,表情呆滞、毫无变化,则是 不注意的表现。但是,有时,我们也会看到注意的外部表现和注意的内心状态不相符合的情 况。例如,好像注意听讲,但他在注意想其他事物,即所谓似注意而不注意,如“心不在焉”、 “想入非非”,也有时可以出现似不注意而注意的情况。所以,教师应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才能做出是否注意的正确判断。 四、注意的生理机制 注意与大脑额叶、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有密切关系。 (一)大脑皮层额叶前部与注意有密切关系 心理学家 A•P•鲁利亚和霍姆斯卡亚的研究表明:大脑额叶大部分损伤的患者对语言指示、 定向反射几乎不能恢复,皮层觉醒水平不能提高;额叶严重损伤的人,注意不能集中,高 度分心。 (二)脑干网状结构与注意 脑干网状结构的主要功能就在于激活和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是注意等心理现象的 发生成为可能,所以注意与网状结构有密切关系。网状结构受到损伤,不仅信息不能传递, 而且有机体会陷入长期昏迷状态。 (三)边缘系统与注意 边缘系统有选择功能。边缘系统中有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元,它不是特定的感觉神经元, 而是专司注意的神经元(新事物控测器)和定势细胞(期待细胞)。 第二节 注意的规律性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 一、无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的概念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 意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不依赖于人的自觉意图,无意注意往往是在周围的环境发生突出变化时 引起的,它表现为在某些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会不由自主地把感觉器官朝向这些事物并 试图认识它。例如,新老师来上课时,同学们往往会不约而同地把视线朝向他,并不由自主 地注意他,这时的注意便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不仅人有,而且动物也有。在人的发展中,最初产生的 是无意注意,而后才是有意注意。 (二)无意注意的规律性 无意注意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和主体的内部状态。 1、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事物,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个人无论在从事多么紧张的工 作,都会对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奇异的气味等产生无意注意,去探明它究竟发生了什 么,这是就刺激物的绝对强度来说的。相对强度在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中也有一定的作用。所 谓相对强度,是就这个刺激物与其它刺激物在强度上相比较而言的。例如,在喧闹的教室里, 甚至很大的声音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在课堂安静的环境中,个别同学的窃窃私语声也 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 客观刺激物在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别,都会使对象从背景中更为 突出出来,从而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羊群中的 骆驼”,其中的“红”、“鹤”、“骆驼”,就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3)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中,刺激物的突然出现或消失,突然加强或减弱,突然转移或停止, 都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例如,教师讲课时声调突然提高或突然停止,都会引起思想开小 差的学生的注意。商店闪烁的霓虹灯就很容易引起行人的无意注意。 (4)刺激物的新异性 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千篇一律,司空见惯的东西不易被人们注意,而 罕见的东西,奇怪的打扮,违反常规的举动,则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所谓的“少 见多怪”,究其实质仍是人们的好奇心所引起 2、人的主观状态 无意注意虽然是由外界刺激物所引起,但它与人的主观因素,即人的内部状态也有 定关系。同样一个刺激,可以引起一些人的无意注意,却不一定能引起另一些人的无意注意, 这是因为人的主观状态不同,与人的主观状态有关的因素有 (1)人的需要和兴趣 凡是能够满足人们需要和符合人们兴趣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例如, 人们每天看报纸,但人们所注意的消息却不相同。从事文教工作的注意文教方面的消息;从 事体育工作的则注意体育方面的消息。当然也有共同的,如对国家建设事业,对落实各项政 策,对整顿社会秩序,打击犯罪分子等,大家都很关心。一些章回小说,写到关键时刻,就 出现“且听下回分解”,使读者产生欲穷究竟的期待心情。它的目的,就在于引起读者的兴 趣、需要和积极的态度。 (2)人的情绪状态与疲劳程度 人在情绪愉快时,对一些事物就容易引起注意—一人逢喜事精神爽,觉得小树都在向 自己点头致意。人在心情抑郁时,对一些事物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平时容易引起自己 注意的事物,这时也顾不上理会了。此外,凡是一个人对某人(或事物)有着特殊的感情 则与之有关的人和事,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 人当时的疲劳程度也对无意注意有重大影响。人在过度疲劳时,常常不能探究到在精 神饱满时容易注意的事物:人在精神饱满时,最容易对新鲜事物发生注意,而且注意也容易 集中和持久。 (3)人的知识经验 新异刺激固然能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但也依赖于人们对它的理解程度,如果一点不 了解,即使能一时引起注意,也会很快消失,只有那些与人的已有知识相联系,又能增进人 的新知识的事物,才能引起并保持人的注意。如从事美术工作的人,一次大型的书画展足以 引起他们的注意,从事音乐工作的人,一场大型文艺演出会吸引他们激动的目光等等。 有意注意 (一)有意注意的概念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不依赖于刺激物的特点,而服从于一定的目的任务。例如,人们在学 习中遇到困难或不感兴趣的东西时,仍能坚持聚精会神的学习,这时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所特有的注意形式。人类只有依靠有意注意 才能学到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也才能从事各种有意的实践活动。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性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确的目的和任务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目的的注意,因此,目的越明确,任务越具体,对于目的、任务的 意义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就越强烈,也就越容易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
(3)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中,刺激物的突然出现或消失,突然加强或减弱,突然转移或停止, 都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例如,教师讲课时声调突然提高或突然停止,都会引起思想开小 差的学生的注意。商店闪烁的霓虹灯就很容易引起行人的无意注意。 (4)刺激物的新异性 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千篇一律,司空见惯的东西不易被人们注意,而 罕见的东西,奇怪的打扮,违反常规的举动,则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所谓的“少 见多怪”,究其实质仍是人们的好奇心所引起。 2、人的主观状态 无意注意虽然是由外界刺激物所引起,但它与人的主观因素,即人的内部状态也有一 定关系。同样一个刺激,可以引起一些人的无意注意,却不一定能引起另一些人的无意注意, 这是因为人的主观状态不同,与人的主观状态有关的因素有: (1)人的需要和兴趣 凡是能够满足人们需要和符合人们兴趣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例如, 人们每天看报纸,但人们所注意的消息却不相同。从事文教工作的注意文教方面的消息;从 事体育工作的则注意体育方面的消息。当然也有共同的,如对国家建设事业,对落实各项政 策,对整顿社会秩序,打击犯罪分子等,大家都很关心。一些章回小说,写到关键时刻,就 出现“且听下回分解”,使读者产生欲穷究竟的期待心情。它的目的,就在于引起读者的兴 趣、需要和积极的态度。 (2)人的情绪状态与疲劳程度 人在情绪愉快时,对一些事物就容易引起注意——人逢喜事精神爽,觉得小树都在向 自己点头致意。人在心情抑郁时,对一些事物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平时容易引起自己 注意的事物,这时也顾不上理会了。此外,凡是一个人对某人(或事物)有着特殊的感情, 则与之有关的人和事,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 人当时的疲劳程度也对无意注意有重大影响。人在过度疲劳时,常常不能探究到在精 神饱满时容易注意的事物;人在精神饱满时,最容易对新鲜事物发生注意,而且注意也容易 集中和持久。 (3)人的知识经验 新异刺激固然能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但也依赖于人们对它的理解程度,如果一点不 了解,即使能一时引起注意,也会很快消失,只有那些与人的已有知识相联系,又能增进人 的新知识的事物,才能引起并保持人的注意。如从事美术工作的人,一次大型的书画展足以 引起他们的注意,从事音乐工作的人,一场大型文艺演出会吸引他们激动的目光等等。 二、有意注意 (一)有意注意的概念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不依赖于刺激物的特点,而服从于一定的目的任务。例如,人们在学 习中遇到困难或不感兴趣的东西时,仍能坚持聚精会神的学习,这时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所特有的注意形式。人类只有依靠有意注意 才能学到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也才能从事各种有意的实践活动。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性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确的目的和任务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目的的注意,因此,目的越明确,任务越具体,对于目的、任务的 意义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就越强烈,也就越容易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