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但人们仍能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排除内外干扰,专心 致志地去学习。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人们看到了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2、事物的间接兴趣 所谓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最后结果的兴趣,而非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这种间接兴趣, 几乎存在于自觉进行的每一件工作中,对于产生和维持人们的有意注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我们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和各项实践活动,并不是每件事都能引人入胜,有些甚至是沉 重的、艰苦的、烦闷的工作,它们往往不能使人产生直接兴趣。但是,远大的、崇高的目标 和结果却能吸引人,使人们为实现这种目标和结果而克服困难,维持注意。例如,人们开始 学外语时,常常觉得记单词、学语法很单调和枯燥,但一旦认识到掌握外语的重要意义后, 就能够克服困难,刻苦攻读,专心致志地学习外语 3、组织有关活动 在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活动,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 (1)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特别是在要求 加强注意的紧要关头,向自己提出“必须注意”的要求及自我暗示相当重要,这样可以起到 集中注意的作用 (2)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利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 作笔记,做些小实验,适时布置课堂作业等等,要比教师自始自终地讲解效果好。应该把注 意的对象作为实际行动的对象,这样实际行动本身就要求注意参与,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3)适当地提问,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人们为了回答问题,必然注意有关事物。在 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问,不仅可以检查学生的成绩,发展智力,而且容易将人的注意保持在 有意注意的水平上。 4、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人们在从事工作或学习时,常会遇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外部的干扰有嘈杂的声音、 炎热的气候、有趣的活动等。内部的干扰有疲劳、疾病、消极情绪等。作为有意注意,只有 克服这些干扰,才能保持注意。实验表明,一个人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只要加倍努力,用 坚强的意志约束自己的行动,集中注意力,则能象在安静环境中一样,做得又快又好。由此 可见,为了排除各种干扰,保持注意,除了采取一些措施外,关键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力 避免干扰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但是,某些微弱的附加刺激不 仅不会干扰人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加强有意注意。例如,学习时听听音乐,室内钟表的嘀 嗒声等,有时会加强有意注意。绝对隔音的环境中,不但不能有效地工作,而且还会逐渐地 进入睡眠状态。正如俄罗斯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绝对的“死气沉沉的”寂静并不能提高 反而能降低智力工作的效果 三、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它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 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一个人在开始做某种工作时,由于对它不熟悉, 困难很大,往往要通过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项工作上。经过一段时间 的努力,他对这些工作熟悉了,并发生了兴趣,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注意。这 时有意注意就发展成有意后注意。熟练地阅读课文,熟练地骑自行车,熟练地打字、弹钢琴 等活动中的注意都是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 要条件。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会高度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废寝忘食地为科学或艺 术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协同活动。任何一项工作 都需要几种注意的参与,尤其是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参与。无意注意无须意志努力,不易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但人们仍能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排除内外干扰,专心 致志地去学习。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人们看到了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2、事物的间接兴趣 所谓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最后结果的兴趣,而非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这种间接兴趣, 几乎存在于自觉进行的每一件工作中,对于产生和维持人们的有意注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我们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和各项实践活动,并不是每件事都能引人入胜,有些甚至是沉 重的、艰苦的、烦闷的工作,它们往往不能使人产生直接兴趣。但是,远大的、崇高的目标 和结果却能吸引人,使人们为实现这种目标和结果而克服困难,维持注意。例如,人们开始 学外语时,常常觉得记单词、学语法很单调和枯燥,但一旦认识到掌握外语的重要意义后, 就能够克服困难,刻苦攻读,专心致志地学习外语。 3、组织有关活动 在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活动,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 (1)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特别是在要求 加强注意的紧要关头,向自己提出“必须注意”的要求及自我暗示相当重要,这样可以起到 集中注意的作用。 (2)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利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 作笔记,做些小实验,适时布置课堂作业等等,要比教师自始自终地讲解效果好。应该把注 意的对象作为实际行动的对象,这样实际行动本身就要求注意参与,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3)适当地提问,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人们为了回答问题,必然注意有关事物。在 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问,不仅可以检查学生的成绩,发展智力,而且容易将人的注意保持在 有意注意的水平上。 4、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人们在从事工作或学习时,常会遇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外部的干扰有嘈杂的声音、 炎热的气候、有趣的活动等。内部的干扰有疲劳、疾病、消极情绪等。作为有意注意,只有 克服这些干扰,才能保持注意。实验表明,一个人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只要加倍努力,用 坚强的意志约束自己的行动,集中注意力,则能象在安静环境中一样,做得又快又好。由此 可见,为了排除各种干扰,保持注意,除了采取一些措施外,关键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力。 避免干扰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但是,某些微弱的附加刺激不 仅不会干扰人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加强有意注意。例如,学习时听听音乐,室内钟表的嘀 嗒声等,有时会加强有意注意。绝对隔音的环境中,不但不能有效地工作,而且还会逐渐地 进入睡眠状态。正如俄罗斯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绝对的“死气沉沉的”寂静并不能提高 反而能降低智力工作的效果。 三、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它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 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一个人在开始做某种工作时,由于对它不熟悉, 困难很大,往往要通过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项工作上。经过一段时间 的努力,他对这些工作熟悉了,并发生了兴趣,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注意。这 时有意注意就发展成有意后注意。熟练地阅读课文,熟练地骑自行车,熟练地打字、弹钢琴 等活动中的注意都是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 要条件。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会高度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废寝忘食地为科学或艺 术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协同活动。任何一项工作 都需要几种注意的参与,尤其是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参与。无意注意无须意志努力,不易
疲劳。但倘若我们单凭它去从事某种工作,那么,工作就会无计划,无目的,结果往往弄得 杂乱无章、一事无成。反之,倘若单凭有意注意去从事某种工作,工作则难以持久。因为有 意注意需要紧张的脑力劳动,时间长了,就会感到疲劳。所以,必须用无意注意加以调节, 由此可见,任何一项活动,都包含着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第三节注意规律与教育教学 注意的品质与培养 个人注意力的强弱、好坏是通过他的注意品质来衡量的。注意的品质可以从其范围、 稳定性、分配和转移几个方面考察 (一)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一瞬间能够清楚地注意到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范 围的因素有: (1)注意对象的特点 注意范围的大小直接与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越 能成为联系的整体,则注意的范围就越大:反之,注意的范围就越小。 (2)个人的知识经验 注意的范围还取决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把感知的若干小单 位组织成为一个较大的单位,从而扩大了注意的范围。 (3)活动的目的任务 司样的知觉对象,如果知觉活动的任务多,注意的范围就小:知觉活动的任务少,注 意的范围就大。注意在时间上的范围也受知觉对象的特点和主体状态的影响。 扩大注意的范围,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在学习中过程“一目十行”就能够在 同样的时间内输入更多的信息。排字工人、打字员、电报员、驾驶员、侦察兵等都需要有较 大的注意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注意稳定性的标志 是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高效率。注意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注意总是指向同一对象,而是指注 意的对象和行动会有所变化,但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不变 同时,注意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注意有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现 象。如在视觉方面,当知觉“双关”图3-1和3-2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疲劳。但倘若我们单凭它去从事某种工作,那么,工作就会无计划,无目的,结果往往弄得 杂乱无章、一事无成。反之,倘若单凭有意注意去从事某种工作,工作则难以持久。因为有 意注意需要紧张的脑力劳动,时间长了,就会感到疲劳。所以,必须用无意注意加以调节, 由此可见,任何一项活动,都包含着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第三节 注意规律与教育教学 一、 注意的品质与培养 一个人注意力的强弱、好坏是通过他的注意品质来衡量的。注意的品质可以从其范围、 稳定性、分配和转移几个方面考察。 (一)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一瞬间能够清楚地注意到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范 围的因素有: (1)注意对象的特点 注意范围的大小直接与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越 能成为联系的整体,则注意的范围就越大;反之,注意的范围就越小。 (2)个人的知识经验 注意的范围还取决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把感知的若干小单 位组织成为一个较大的单位,从而扩大了注意的范围。 (3)活动的目的任务 同样的知觉对象,如果知觉活动的任务多,注意的范围就小;知觉活动的任务少,注 意的范围就大。注意在时间上的范围也受知觉对象的特点和主体状态的影响。 扩大注意的范围,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在学习中过程“一目十行”就能够在 同样的时间内输入更多的信息。排字工人、打字员、电报员、驾驶员、侦察兵等都需要有较 大的注意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注意稳定性的标志 是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高效率。注意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注意总是指向同一对象,而是指注 意的对象和行动会有所变化,但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不变。 同时,注意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注意有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现 象。如在视觉方面,当知觉“双关”图 3—1 和 3—2 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保持注意稳定性的条件: (1)对象本身的特点 知觉对象的多样性是稳定注意的重要条件之一。内容丰富多样而又变化的对象容易稳 定人的注意;而贫乏单调又不变化的对象则会迅速地降低人的注意。但是,如果活动对象过 于复杂,也会使人产生疲劳而减弱注意力。所以,对象太复杂或太单调,都影响着注意的稳 定性 (2)活动的目的任务 活动的目的任务越明确,越有利于注意的稳定。在比较复杂的工作和学习中,不但要 明确活动的总任务,而且要明确每一步骤须解决的局部任务,并积极地尝试着去解决它们, 让大脑始终处于紧张的思维状态,这对于保持稳定的注意是很有利的 (3)人的主观状态 活动者的积极性和对活动的兴趣,是保持稳定注意的有利条件。另外,良好的身体状 态,对保持稳定的注意也很重要。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就易于稳定注意,而头痛、失眠、 过度劳累或情绪烦躁则不易于稳定注意 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的最重要的品质。养成稳定注意的习惯,对人们的学习与工作 都有重大的意义。因而,人们应当自觉地运用注意产生的规律,设法排除各种干扰注意稳定、 导致注意分散的因素,培养自己稳定注意的习惯 3、注意的分配 在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的时候,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几种对象,叫做注意 的分配。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主要有: (1)活动的熟练程度 把注意分配到同时进行着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去,必须有一种活动达到相当熟练以至 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的程度。因为只有这样,已经熟练的活动就无需用更多的注意力,才有 可能把注意集中到比较生疏的活动上去。 (2)活动之间的关系 同时进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之间的关系,对注意的分配有一定影响。有联系的活 动便于注意的分配。艺术家的自弹自唱,边歌边舞等 总之,注意的分配能力是良好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品质。它对于人们从事多种复杂的学 习活动和工作活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注意培养和训练自己的注意分 配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一个人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去的品质。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主要有 (1)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 个人在实现注意转移前所从事的活动对他的吸引力大,有浓厚兴趣、注意转移就困 难。例如,青少年网民。否则,转移就很容易实现。 (2)新事物的性质和意义 如果新事物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趣味,注意就易于转移,否则,就不易转 移。但是,如果人对新事物的意义理解深刻,看到了它的作用,即使它本身并不那么有趣, 也会引起注意的转移。 (3)人的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注意的转移依赖于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即兴奋与抑制的交替速度。如果一个人的神经 过程灵活性差,这个人的注意转移也就困难。不过,这种灵活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后 天的有意训练,是可以改变的
保持注意稳定性的条件: (1)对象本身的特点 知觉对象的多样性是稳定注意的重要条件之一。内容丰富多样而又变化的对象容易稳 定人的注意;而贫乏单调又不变化的对象则会迅速地降低人的注意。但是,如果活动对象过 于复杂,也会使人产生疲劳而减弱注意力。所以,对象太复杂或太单调,都影响着注意的稳 定性。 (2)活动的目的任务 活动的目的任务越明确,越有利于注意的稳定。在比较复杂的工作和学习中,不但要 明确活动的总任务,而且要明确每一步骤须解决的局部任务,并积极地尝试着去解决它们, 让大脑始终处于紧张的思维状态,这对于保持稳定的注意是很有利的。 (3)人的主观状态 活动者的积极性和对活动的兴趣,是保持稳定注意的有利条件。另外,良好的身体状 态,对保持稳定的注意也很重要。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就易于稳定注意,而头痛、失眠、 过度劳累或情绪烦躁则不易于稳定注意。 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的最重要的品质。养成稳定注意的习惯,对人们的学习与工作 都有重大的意义。因而,人们应当自觉地运用注意产生的规律,设法排除各种干扰注意稳定、 导致注意分散的因素,培养自己稳定注意的习惯。 3、注意的分配 在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的时候,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几种对象,叫做注意 的分配。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主要有: (1)活动的熟练程度 把注意分配到同时进行着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去,必须有一种活动达到相当熟练以至 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的程度。因为只有这样,已经熟练的活动就无需用更多的注意力,才有 可能把注意集中到比较生疏的活动上去。 (2)活动之间的关系 同时进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之间的关系,对注意的分配有一定影响。有联系的活 动便于注意的分配。艺术家的自弹自唱,边歌边舞等。 总之,注意的分配能力是良好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品质。它对于人们从事多种复杂的学 习活动和工作活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注意培养和训练自己的注意分 配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一个人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去的品质。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主要有: (1)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 一个人在实现注意转移前所从事的活动对他的吸引力大,有浓厚兴趣、注意转移就困 难。例如,青少年网民。否则,转移就很容易实现。 (2)新事物的性质和意义 如果新事物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趣味,注意就易于转移,否则,就不易转 移。但是,如果人对新事物的意义理解深刻,看到了它的作用,即使它本身并不那么有趣, 也会引起注意的转移。 (3)人的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注意的转移依赖于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即兴奋与抑制的交替速度。如果一个人的神经 过程灵活性差,这个人的注意转移也就困难。不过,这种灵活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后 天的有意训练,是可以改变的
注意的上述四种品质是密切联系的。一个人注意力的好坏,取决于这几种品质的相互 搭配和有机结合。人的注意品质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中,以及教育、训练中发展起来的。注 意的品质和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二)注意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而注意力的培养又是在 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责任 感,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大意义,明确学习的目的,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了这样 的求知欲,就会促使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和干扰,始终将注意集中在学习上。另一方面,兴趣 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它与注意更是密切相关。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能长时间地、 积极地,甚至入迷地去学习钻研。所以,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外,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联系,以培养学生浓厚而广 泛的兴趣,发展有意注意 2、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 个能自觉遵守组织纪律的人,一般都能集中注意,专心学习:而组织性、纪律性差的 学生,学习时经常分心,学习效果差。所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对于发展注意力 是很重要的。当然,要把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成一种习惯和个性品质,需要做大量细致的 工作。最初可以从学生的行为开始训练,坚持不懈,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并转化为个性品质。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用集体的舆论和集体的风气, 来培养学生的自觉纪律。 3、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自制力。 学生在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干扰,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具有坚强意 志和自制力的人,即使在嘈杂的环境中,也能保持镇静的情绪,泰然自若的学习,对于自己 的情绪也能很好的控制和把握。为了使学生能在各种环境中学习,教师就应加强平时对学生 的训练,可以让学生采用记笔记、写日记,参加各种需要动手、动脑的活动,维持有意注意, 培养自制力。 4、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也是培养注意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根据 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在计划中规定学习、休息和其他各项 活动的时间,并严格遵守执行。当然,开始阶段往往需要人们做出极大的努力,有意识的控 制自己的注意。一旦形成了习惯,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动力定型,则会使人自觉的按计划进 行,保持稳定的注意 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一)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的主体状态所引起的。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主观 状态既可以引起学生学习上注意的分散,也可以借助它顺利地进行教学。为此,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紧紧把握住那些吸引学生注意的因素。 尽量避免无关刺激的出现,保持良好的教学环境,以防止学生分心 在教学环境方面,引起学生注意力涣散的因素很多,如,教室周围嘈杂的声音,音乐 教室的琴声、歌声,运动场上的喧闹声,窗外有人谈笑声等。另外教室过多的装饰与张贴、 教师的奇装异服、过多的口头禅和讲课时的多余动作等,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 教师要设法控制环境因素的干扰,设计指导帮助学生布置好教室环境,力求营造一个整齐典 雅、简明寂静的课堂氛围,不使学生因分心而影响听课。同时,教师语言要简练、准确、生
注意的上述四种品质是密切联系的。一个人注意力的好坏,取决于这几种品质的相互 搭配和有机结合。人的注意品质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中,以及教育、训练中发展起来的。注 意的品质和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二)注意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而注意力的培养又是在 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责任 感,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大意义,明确学习的目的,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了这样 的求知欲,就会促使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和干扰,始终将注意集中在学习上。另一方面,兴趣 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它与注意更是密切相关。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能长时间地、 积极地,甚至入迷地去学习钻研。所以,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外,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联系,以培养学生浓厚而广 泛的兴趣,发展有意注意。 2、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 一个能自觉遵守组织纪律的人,一般都能集中注意,专心学习;而组织性、纪律性差的 学生,学习时经常分心,学习效果差。所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对于发展注意力 是很重要的。当然,要把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成一种习惯和个性品质,需要做大量细致的 工作。最初可以从学生的行为开始训练,坚持不懈,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并转化为个性品质。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用集体的舆论和集体的风气, 来培养学生的自觉纪律。 3、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自制力。 学生在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干扰,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具有坚强意 志和自制力的人,即使在嘈杂的环境中,也能保持镇静的情绪,泰然自若的学习,对于自己 的情绪也能很好的控制和把握。为了使学生能在各种环境中学习,教师就应加强平时对学生 的训练,可以让学生采用记笔记、写日记,参加各种需要动手、动脑的活动,维持有意注意, 培养自制力。 4、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也是培养注意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根据 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在计划中规定学习、休息和其他各项 活动的时间,并严格遵守执行。当然,开始阶段往往需要人们做出极大的努力,有意识的控 制自己的注意。一旦形成了习惯,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动力定型,则会使人自觉的按计划进 行,保持稳定的注意。 二、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一)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的主体状态所引起的。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主观 状态既可以引起学生学习上注意的分散,也可以借助它顺利地进行教学。为此,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紧紧把握住那些吸引学生注意的因素。 1.尽量避免无关刺激的出现,保持良好的教学环境,以防止学生分心 在教学环境方面,引起学生注意力涣散的因素很多,如,教室周围嘈杂的声音,音乐 教室的琴声、歌声,运动场上的喧闹声,窗外有人谈笑声等。另外教室过多的装饰与张贴、 教师的奇装异服、过多的口头禅和讲课时的多余动作等,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 教师要设法控制环境因素的干扰,设计指导帮助学生布置好教室环境,力求营造一个整齐典 雅、简明寂静的课堂氛围,不使学生因分心而影响听课。同时,教师语言要简练、准确、生
动、形象,衣着要端庄,动作要得体,教态要自然。这些都有利于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使 学生的注意集中在学习上。 另外,教师要妥善安排学生的座次,特别是要妥善安排那些视力、听力上有缺陷及平 时课堂纪律差的学生的座次,防止由于安排不当而影响学生注意的稳定 2.教学方法应多种多样,避免单调、呆板 灵活多样,富于启发性的教学,特别是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直观教具如录音、录 像、电影、电脑等,以生动形象的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上 述教学工具的使用所给予学生的刺激因符合变化、新异、强烈的特点,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但是,在运用直观教具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注意,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应该注意的 方面,否则反倒会分散学生对主要学习内容的注意 3.教学内容要富于科学性、逻辑性和趣味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维持在单调贫乏的内容上的时间是短暂的,而新颖、丰富的内 容却能保持相当长久的注意。因此,丰富、新颖、有趣,同时又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容易 被学生接受,保持集中的注意。教师传授知识时,应注意前后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由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有条不紊的思考中集中注意。同时 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有趣、简洁、流畅,讲述要快慢适中,抑扬顿挫,有节奏感,这样可以 避免教师的讲述成为单调的刺激而影响了学生保持集中的注意力。 4.规范化的板书 教师的板书条理清楚、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也有助于学生的理 解和记忆。在板书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对象之间细微差别的比较,要巧妙地运用彩色粉笔加 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引起学生的注意。 5.普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教师上课既要维护好正常的教学秩序,也要妥善处理一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偶发事件。 般情况下,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教师不宜把课停下来立即处理,更不应该对学生发脾气 以免把事情闹僵,而应该设法使他们安静下来,等下课后再做处理。教师当场做“热处理” 往往会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和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分散。 (二)普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 就一堂课的最终目的而言,主要是学生通过认真听课、勤奋思考去掌握系统的科学文 化知识,所以学生的注意应以有意注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有意注意的规律 组织教学,以使学生把注意长时间地维持在学习上。 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越明确,学习任务越具体,学习的责任感也就越强烈,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 就越坚强,维持有意注意也就越容易。实质上,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与否,直接与教师的教学 水平密切相关。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水平,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会学有所获,成 绩也会提高,自信心就强,当然学习也就有了自觉性。例如,一位教师在给学生讲“相似三 角形”时先说了几句导言:学了这一节,不上树可以测得树高,不过河可以测量河宽。这样 的言语使学生的注意容易为教学目的所吸引 2.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严格而适当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如对课前预习、课堂纪律、课后作业、实际操作等 的要求,既要严格也要适当;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但又不是轻而易举的。要求太高太难, 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丧失信心;太低太易,又会使学生思想不重视,注意力不集中。因此, 教师传授知识时应使学生相信:通过一定努力能够学会和掌握。这样,学生就会坚定信心 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加强意志力。实践证明,如同摘苹果,“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最 为恰当
动、形象,衣着要端庄,动作要得体,教态要自然。这些都有利于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使 学生的注意集中在学习上。 另外,教师要妥善安排学生的座次,特别是要妥善安排那些视力、听力上有缺陷及平 时课堂纪律差的学生的座次,防止由于安排不当而影响学生注意的稳定。 2.教学方法应多种多样,避免单调、呆板 灵活多样,富于启发性的教学,特别是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直观教具如录音、录 像、电影、电脑等,以生动形象的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上 述教学工具的使用所给予学生的刺激因符合变化、新异、强烈的特点,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但是,在运用直观教具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注意,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应该注意的 方面,否则反倒会分散学生对主要学习内容的注意。 3.教学内容要富于科学性、逻辑性和趣味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维持在单调贫乏的内容上的时间是短暂的,而新颖、丰富的内 容却能保持相当长久的注意。因此,丰富、新颖、有趣,同时又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容易 被学生接受,保持集中的注意。教师传授知识时,应注意前后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由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有条不紊的思考中集中注意。同时, 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有趣、简洁、流畅,讲述要快慢适中,抑扬顿挫,有节奏感,这样可以 避免教师的讲述成为单调的刺激而影响了学生保持集中的注意力。 4.规范化的板书 教师的板书条理清楚、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也有助于学生的理 解和记忆。在板书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对象之间细微差别的比较,要巧妙地运用彩色粉笔加 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引起学生的注意。 5.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教师上课既要维护好正常的教学秩序,也要妥善处理一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偶发事件。 一般情况下,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教师不宜把课停下来立即处理,更不应该对学生发脾气, 以免把事情闹僵,而应该设法使他们安静下来,等下课后再做处理。教师当场做“热处理”, 往往会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和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分散。 (二)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 就一堂课的最终目的而言,主要是学生通过认真听课、勤奋思考去掌握系统的科学文 化知识,所以学生的注意应以有意注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有意注意的规律 组织教学,以使学生把注意长时间地维持在学习上。 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越明确,学习任务越具体,学习的责任感也就越强烈,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 就越坚强,维持有意注意也就越容易。实质上,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与否,直接与教师的教学 水平密切相关。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水平,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会学有所获,成 绩也会提高,自信心就强,当然学习也就有了自觉性。例如,一位教师在给学生讲“相似三 角形”时先说了几句导言:学了这一节,不上树可以测得树高,不过河可以测量河宽。这样 的言语使学生的注意容易为教学目的所吸引。 2.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严格而适当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如对课前预习、课堂纪律、课后作业、实际操作等 的要求,既要严格也要适当;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但又不是轻而易举的。要求太高太难, 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丧失信心;太低太易,又会使学生思想不重视,注意力不集中。因此, 教师传授知识时应使学生相信:通过一定努力能够学会和掌握。这样,学生就会坚定信心, 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加强意志力。实践证明,如同摘苹果,“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最 为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