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巧妙的钟表。”狄德罗把人比作“有感觉的乐器”,他说:“我们的感官就是键盘,我们 周围的自然界弹它,它自己也常常弹自己。”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即科学的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 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既不能脱离人脑这个物质基础,也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这个社会基础,否 则人的心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脑是心理的器官 在古代,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人们往往把心脏当作精神的器官,把精神活 动称为心理活动,汉字中与精神活动有关的字都带“心”部,如“感”、“恩”、“情”、“思” “想”、“怨”等,以及与思考有关的成语如“胸有成竹”、“满腹经文”、“口蜜腹剑”、“心中 有数”、“心直口快”等都是和这种观点相联系着的。我国古代哲学家孟轲曾说:“心之官则 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把心脏看成思考的器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心 脏是思想或感觉的器官,而脑的工作,使来自心脏的血液冷静而已。直到十八世纪前后,由 于科学的发展和对于脑知识经验的积累,人们才逐渐正确地认识到“脑是心理的器官”。 十九世纪以后,在临床方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例如,1861年法国著名外科医 生布罗卡(1824-1880)首先发现了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区。当时布罗卡服务于巴黎近郊一所 医院,遇到一个精神失常病人,其主要症状为发音器官正常,而不能言语,但可用手势作语 意表达。五天后该病人死亡,经解剖后发现,大脑左半球额叶靠近侧裂之上方,有一块神经 组织遭到损坏。经确定,该区域损坏是构成该病患者丧失语言能力的原因,说明该区是控制 语言的神经中枢。因此,该区定名为布氏语言区,布氏语言区主要控制语言的表达。1874 年,德国神经学家威尼克发现,在左半球颞叶部分,另有一个管制语言的神经中枢,因而该 区定为威氏语言区。威氏语言区主要控制语言的记忆和理解。这些发现都说明,心理机能是 直接依赖于脑的。 与此同时,许多生理学家、医生、心理学家采用切除脑的手术、微电刺激脑、脑切片 等科学验证,探讨脑的机能,取得了可观的成果。1823年,德国生理学家弗罗伦对切除大 脑的鸽子进行观察发现,切除大脑后,鸽子失去了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证明动物的复杂行 为与大脑的机能有关。我国清代名医王清任通过解剖尸体得到大量的资料,于1830年提出 脑髓说”,明确指出脑髓是心理的器官,脑髓通过经络与全身联系。脑电图的研究发现 人在闭目养神,无忧无虑与努力学习工作时或睡眠状态时出现的脑电波是不同的。所有这些 临床与科学的实例都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不能 产生 心理是脑的反射活动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这也是心理现象的基本产生方式 (一)反射、反射弧、反射环 反射原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它表示光线自物体表面折转回来。17世纪法国学者笛卡尔 首先用“反射”解释动物行为和人的不随意运动。他认为,动物的活动和人的一切不随意活 动都是自动实现着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这种反应活动叫“反射”,如手碰到火会立即缩回 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发展了反射的概念,他在《大脑反射》(1863年出版)一书中指出: 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生活的全部活动,就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反射。”俄国生理学家巴 甫洛夫,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发展了谢切诺夫关于心理活动反射性质的学说,创立了高级 神经活动学说。巴甫洛夫的研究,指明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神经类型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等。他的学说为科学地阐明 心理现象与硏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物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应。例如,酸苹果放到嘴 里,立即分泌唾液:细小的东西浸入鼻孔就打喷嚏:蚊虫叮人,感觉到痛痒,举手拍打;交
细、巧妙的钟表。”狄德罗把人比作“有感觉的乐器”,他说:“我们的感官就是键盘,我们 周围的自然界弹它,它自己也常常弹自己。”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即科学的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 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既不能脱离人脑这个物质基础,也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这个社会基础,否 则人的心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在古代,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人们往往把心脏当作精神的器官,把精神活 动称为心理活动,汉字中与精神活动有关的字都带“心”部,如“感”、“恩”、“情”、“思”、 “想”、“怨”等,以及与思考有关的成语如“胸有成竹”、“满腹经文”、“口蜜腹剑”、“心中 有数”、“心直口快”等都是和这种观点相联系着的。我国古代哲学家孟轲曾说:“心之官则 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把心脏看成思考的器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心 脏是思想或感觉的器官,而脑的工作,使来自心脏的血液冷静而已。直到十八世纪前后,由 于科学的发展和对于脑知识经验的积累,人们才逐渐正确地认识到“脑是心理的器官”。 十九世纪以后,在临床方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例如,1861 年法国著名外科医 生布罗卡(1824-1880)首先发现了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区。当时布罗卡服务于巴黎近郊一所 医院,遇到一个精神失常病人,其主要症状为发音器官正常,而不能言语,但可用手势作语 意表达。五天后该病人死亡,经解剖后发现,大脑左半球额叶靠近侧裂之上方,有一块神经 组织遭到损坏。经确定,该区域损坏是构成该病患者丧失语言能力的原因,说明该区是控制 语言的神经中枢。因此,该区定名为布氏语言区,布氏语言区主要控制语言的表达。1874 年,德国神经学家威尼克发现,在左半球颞叶部分,另有一个管制语言的神经中枢,因而该 区定为威氏语言区。威氏语言区主要控制语言的记忆和理解。这些发现都说明,心理机能是 直接依赖于脑的。 与此同时,许多生理学家、医生、心理学家采用切除脑的手术、微电刺激脑、脑切片 等科学验证,探讨脑的机能,取得了可观的成果。1823 年,德国生理学家弗罗伦对切除大 脑的鸽子进行观察发现,切除大脑后,鸽子失去了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证明动物的复杂行 为与大脑的机能有关。我国清代名医王清任通过解剖尸体得到大量的资料,于 1830 年提出 “脑髓说”,明确指出脑髓是心理的器官,脑髓通过经络与全身联系。脑电图的研究发现, 人在闭目养神,无忧无虑与努力学习工作时或睡眠状态时出现的脑电波是不同的。所有这些 临床与科学的实例都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不能 产生。 二、心理是脑的反射活动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这也是心理现象的基本产生方式。 (一)反射、反射弧、反射环 反射原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它表示光线自物体表面折转回来。17 世纪法国学者笛卡尔 首先用“反射”解释动物行为和人的不随意运动。他认为,动物的活动和人的一切不随意活 动都是自动实现着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这种反应活动叫“反射”,如手碰到火会立即缩回。 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发展了反射的概念,他在《大脑反射》(1863 年出版)一书中指出: “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生活的全部活动,就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反射。”俄国生理学家巴 甫洛夫,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发展了谢切诺夫关于心理活动反射性质的学说,创立了高级 神经活动学说。巴甫洛夫的研究,指明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神经类型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等。他的学说为科学地阐明 心理现象与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物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应。例如,酸苹果放到嘴 里,立即分泌唾液;细小的东西浸入鼻孔就打喷嚏;蚊虫叮人,感觉到痛痒,举手拍打;交
通指挥信号一一绿灯亮,行人、车辆立即前进。这些都是反射活动。人的一切行为,包括高 级智慧,意识活动都具有反射性质 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叫做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1)感受器,如眼、 耳、鼻、舌、皮肤、内脏、肌肉等,它将各种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2)传入神经,它把神 经冲动传向神经中枢;(3)神经中枢(脑、脊髓),它对神经冲动进行分析与综合;(4)传 出神经,它把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5)效应器,它是产生反应的部分,如肌肉和腺体。例 如,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作用于学生耳朵,由听神经传入大脑思考,经相应的 运动神经传递到发音器官,做出口头回答的反应。再如,外界的强光作用于眼睛这个感觉器 官,由视神经传入脑中枢,经分析和综合觉得很难受,然后支配相应的运动神经传递到眼球 虹膜,做出缩小瞳孔的反应 反射环,是实现反射活动并包括反馈环形通路的机能结构。心理作为脑的反射机能, 包括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做出反应等活动。做出反应之后,并不意味着反射的终止,反应 本身和所产生的结果又作为一个新的信息引起一定神经冲动而返回大脑,这叫做反馈。大脑 根据反馈的信息再对反应行为进行必要的校正,使反应行为不断得到调节、完善和精确。保 证了机体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够学会各种生活和学习的技能,能够实现机体与环境 之间的平衡。可见反射的结构不是一个简单的反射弧,而是一个复杂的有环形回路的反射环。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刺激 感受器 效应器—反应 反馈 图2—1反射的环形通路 (二)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反射。它是有机体的 本能行为。婴儿生下来就会吸吮:强光刺激眼球就会眨眼;手摸到烫水就会缩回来:蜜蜂“造 房”、蜘蛛“结网”、海狸“筑巢”等都是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长期比较稳定 的环境影响下,经过若干代的积累而形成的。无条件反射种类很多,最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有: 食物性反射、防御性反射和性的反射。这些都是有机体排除危险,避免伤害,维持生存,延 续后代所必需的反射活动。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叫无条件刺激物,无条件反射的神经通 路是固定的,终生存在的。无条件反射只能对少数刺激发生反应,而且具有刻板、固定的性 质,因此,个体凭借无条件反射只能适应比较稳定的、相对不变的环境。为了适应复杂多变 的生活环境,使机体与环境保持平衡,机体就形成了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 来的反射活动。例如,人们按交通指挥信号灯行动:打过针的儿童见到穿白色工作服的人心 理惧怕:吃过梅子的人能“望梅止渴”等都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使个体能够适应外界环 境的变化,并根据变化了的具体条件,做出比较灵活的有效的反应 对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出现了两种著名的条件反射理论。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 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以做过“唾液漏”的狗为实验对象,进行了经典性条 件反射的实验研究。其步骤如下 首先,给狗喂食物,狗立即分泌大量唾液,这是食物直接刺激引起的无条件反射,食物是无条件刺激 物。然后,让狗只听到铃声或只看见灯光,观察狗在这时所分泌的唾液,这时的铃声是无关刺激物。按着 让无关刺激物(铃声或灯光)和无条件刺激物(食物)相继并同时发生作用(无关刺激略早一点出现
通指挥信号——绿灯亮,行人、车辆立即前进。这些都是反射活动。人的一切行为,包括高 级智慧,意识活动都具有反射性质。 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叫做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1)感受器,如眼、 耳、鼻、舌、皮肤、内脏、肌肉等,它将各种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2)传入神经,它把神 经冲动传向神经中枢;(3)神经中枢(脑、脊髓),它对神经冲动进行分析与综合;(4)传 出神经,它把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5)效应器,它是产生反应的部分,如肌肉和腺体。例 如,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作用于学生耳朵,由听神经传入大脑思考,经相应的 运动神经传递到发音器官,做出口头回答的反应。再如,外界的强光作用于眼睛这个感觉器 官,由视神经传入脑中枢,经分析和综合觉得很难受,然后支配相应的运动神经传递到眼球 虹膜,做出缩小瞳孔的反应。 反射环,是实现反射活动并包括反馈环形通路的机能结构。心理作为脑的反射机能, 包括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做出反应等活动。做出反应之后,并不意味着反射的终止,反应 本身和所产生的结果又作为一个新的信息引起一定神经冲动而返回大脑,这叫做反馈。大脑 根据反馈的信息再对反应行为进行必要的校正,使反应行为不断得到调节、完善和精确。保 证了机体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够学会各种生活和学习的技能,能够实现机体与环境 之间的平衡。可见反射的结构不是一个简单的反射弧,而是一个复杂的有环形回路的反射环。 图 2—1 反射的环形通路 (二)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反射。它是有机体的 本能行为。婴儿生下来就会吸吮;强光刺激眼球就会眨眼;手摸到烫水就会缩回来;蜜蜂“造 房”、蜘蛛“结网”、海狸“筑巢”等都是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长期比较稳定 的环境影响下,经过若干代的积累而形成的。无条件反射种类很多,最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有: 食物性反射、防御性反射和性的反射。这些都是有机体排除危险,避免伤害,维持生存,延 续后代所必需的反射活动。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叫无条件刺激物,无条件反射的神经通 路是固定的,终生存在的。无条件反射只能对少数刺激发生反应,而且具有刻板、固定的性 质,因此,个体凭借无条件反射只能适应比较稳定的、相对不变的环境。为了适应复杂多变 的生活环境,使机体与环境保持平衡,机体就形成了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 来的反射活动。例如,人们按交通指挥信号灯行动;打过针的儿童见到穿白色工作服的人心 理惧怕;吃过梅子的人能“望梅止渴”等都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使个体能够适应外界环 境的变化,并根据变化了的具体条件,做出比较灵活的有效的反应。 对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出现了两种著名的条件反射理论。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 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以做过“唾液漏”的狗为实验对象,进行了经典性条 件反射的实验研究。其步骤如下: 首先,给狗喂食物,狗立即分泌大量唾液,这是食物直接刺激引起的无条件反射,食物是无条件刺激 物。然后,让狗只听到铃声或只看见灯光,观察狗在这时所分泌的唾液,这时的铃声是无关刺激物。接着, 让无关刺激物(铃声或灯光)和无条件刺激物(食物)相继并同时发生作用(无关刺激略早一点出现)
狗便分泌唾液。经过多次重复实验后,铃声或灯光不伴随食物而单独出现时,狗也同样分泌唾液。这就标 志条件反射已经建立起来,这时,原来的无关刺激物已变成食物的信号,被称为条件刺激物或信号刺激物。 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教授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 件反射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概念。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动物操作行为本身的强 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斯金纳设计了一种“斯金纳箱”,对白鼠、鸽子及其它小动物进行操 作性的条件反射,其实验研究方式如下: 斯金纳箱装置是在迷箱的一壁装一金属小杠杆,小杠杆与传递食物的机械相勾连,杠杆被压动,一粒 食物就会滚进食盘。挨饿一、二天的白鼠被放进斯金纳箱内,开始时,白鼠在箱中到处乱撞,当它偶然踏 上杠杆时,有食物丸放出,对踩杠杆的行为加以强化,加以“奖励”,于是吃到食物丸。当它再次掀压杠杆 时,第二颗食物丸又滚进食盘。经过多次偶然性的按压活动,并且每次都能吃到一粒食物丸,白鼠按压活 动就会愈频繁,操作概率不断增加。最后,小动物终于会准确操作活动,主动去取食。这标志白鼠的操作 性条件反射已经形成。 斯氏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与巴氏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其神经机制基本相同,都是以强化 为条件,在大脑皮层上建立暂时联系,揭露外界事物的意义和作用。但是,二者之间在形成 条件上存在着差异。首先,斯氏条件反射的食物强化,在踩杆反应之后,而巴氏条件反射的 食物强化,则出现在流口水反应之前。其次,斯氏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塑造”的动物“自 由操作”而主动形成的,巴氏条件反射是把动物束缚在实验台上,动物是在被动的适应中形 成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条件反射是一同出现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比经典性条件 反射更为多见。 3.条件反射的抑制 高级动物根据一定的条件形成了条件反射,在大脑皮层上建立了暂时的神经联系。但 是,这个暂时神经联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常常因为条件的不断变化而产生抑制。主要的 条件抑制有: 消退抑制。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如果不再用无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结果就会造成 条件反射的强度逐渐减弱到完全消失,称为消退抑制。如铃声,不用食物强化,多次以后, 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逐渐减少,最后已不能引起唾液分泌,产生了消退抑制。如果无条 件刺激物继续出现,条件反射又会恢复。可见,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不是消失而是受到 抑制。如果原来的条件反射越巩固,则抑制越缓慢,若越不巩固则越容易消退,我们学习中 的遗忘现象,就是消退抑制的表现 分化抑制。在条件反射建立初期,许多与条件刺激物相近似的刺激,虽未与无条件反 射刺激物结合,但也能引起条件反射,经过训练只对其中被强化的刺激物产生反射,对其余 刺激物不发生反应。这种只对强化刺激物进行反应,而对其它近似刺激物不作回答的现象称 为分化抑制。如深黄色与相类似的淡黄色灯光都可以引起动物流口水的反应,这种现象称为 条件反射的泛化,经过多次实验训练只对特定淡黄灯给以多次强化,而对类似的深黄色灯光 不予强化,这样泛化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动物就只对特定的淡黄灯光产生流口水的反应。分 化抑制使动物和人精确地反应客观事物。它对学生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学生 对类似的事物和相似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共同和不同点,准确地掌握知识技能。 延缓抑制。条件反射随着无条件刺激物的暂时延缓而出现的暂时抑制称为延缓抑制。 通过延缓抑制,使有机体的活动能精确地适应刺激物的时间关系。 两种信号系统 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因此条件反射系统又称为信号系统。人脑中的信号系统有 两种: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是指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 统。如吃过酸梅的人,看见了酸梅就会分泌唾液,所以有“望梅止渴”的说法。这里的酸梅
狗便分泌唾液。经过多次重复实验后,铃声或灯光不伴随食物而单独出现时,狗也同样分泌唾液。这就标 志条件反射已经建立起来,这时,原来的无关刺激物已变成食物的信号,被称为条件刺激物或信号刺激物。 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教授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 件反射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概念。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动物操作行为本身的强 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斯金纳设计了一种“斯金纳箱”,对白鼠、鸽子及其它小动物进行操 作性的条件反射,其实验研究方式如下: 斯金纳箱装置是在迷箱的一壁装一金属小杠杆,小杠杆与传递食物的机械相勾连,杠杆被压动,一粒 食物就会滚进食盘。挨饿一、二天的白鼠被放进斯金纳箱内,开始时,白鼠在箱中到处乱撞,当它偶然踏 上杠杆时,有食物丸放出,对踩杠杆的行为加以强化,加以“奖励”,于是吃到食物丸。当它再次掀压杠杆 时,第二颗食物丸又滚进食盘。经过多次偶然性的按压活动,并且每次都能吃到一粒食物丸,白鼠按压活 动就会愈频繁,操作概率不断增加。最后,小动物终于会准确操作活动,主动去取食。这标志白鼠的操作 性条件反射已经形成。 斯氏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与巴氏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其神经机制基本相同,都是以强化 为条件,在大脑皮层上建立暂时联系,揭露外界事物的意义和作用。但是,二者之间在形成 条件上存在着差异。首先,斯氏条件反射的食物强化,在踩杆反应之后,而巴氏条件反射的 食物强化,则出现在流口水反应之前。其次,斯氏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塑造”的动物“自 由操作”而主动形成的,巴氏条件反射是把动物束缚在实验台上,动物是在被动的适应中形 成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条件反射是一同出现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比经典性条件 反射更为多见。 3.条件反射的抑制 高级动物根据一定的条件形成了条件反射,在大脑皮层上建立了暂时的神经联系。但 是,这个暂时神经联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常常因为条件的不断变化而产生抑制。主要的 条件抑制有: 消退抑制。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如果不再用无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结果就会造成 条件反射的强度逐渐减弱到完全消失,称为消退抑制。如铃声,不用食物强化,多次以后, 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逐渐减少,最后已不能引起唾液分泌,产生了消退抑制。如果无条 件刺激物继续出现,条件反射又会恢复。可见,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不是消失而是受到 抑制。如果原来的条件反射越巩固,则抑制越缓慢,若越不巩固则越容易消退,我们学习中 的遗忘现象,就是消退抑制的表现。 分化抑制。在条件反射建立初期,许多与条件刺激物相近似的刺激,虽未与无条件反 射刺激物结合,但也能引起条件反射,经过训练只对其中被强化的刺激物产生反射,对其余 刺激物不发生反应。这种只对强化刺激物进行反应,而对其它近似刺激物不作回答的现象称 为分化抑制。如深黄色与相类似的淡黄色灯光都可以引起动物流口水的反应,这种现象称为 条件反射的泛化,经过多次实验训练只对特定淡黄灯给以多次强化,而对类似的深黄色灯光 不予强化,这样泛化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动物就只对特定的淡黄灯光产生流口水的反应。分 化抑制使动物和人精确地反应客观事物。它对学生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学生 对类似的事物和相似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共同和不同点,准确地掌握知识技能。 延缓抑制。条件反射随着无条件刺激物的暂时延缓而出现的暂时抑制称为延缓抑制。 通过延缓抑制,使有机体的活动能精确地适应刺激物的时间关系。 4.两种信号系统 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因此条件反射系统又称为信号系统。人脑中的信号系统有 两种: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是指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 统。如吃过酸梅的人,看见了酸梅就会分泌唾液,所以有“望梅止渴”的说法。这里的酸梅
是无条件刺激物的信号,称为第一信号。由第一信号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是第一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由词为信号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词 包括人们说的话、文字和默默发出音的词,是对具体事物的抽象和概括,是第一信号的信号 叫第二信号。“谈梅生津”指的是讲到“酸梅”这个词时,也会分泌唾液,这就是第二信号 系统的活动。 词是与具体刺激物密切联系的。由于词具有概括性,因此借助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人们以语言文字等作中介,可以无限扩大自己的认识范围。了解人类的历史,了解从来没有 去过的地方,了解从来没有看见的事物,积累或交流思想经验。从而使人类的心理生活日益 丰富起来。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是靠第二信号系统活动进行的。教师可以用词的强化作用 来表扬、鼓励和调节学生行为 对于人类来说,两种信号系统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是第二信 号系统形成的基础,反过来第二信号系统又对第一信号系统起支配和调节作用,使人们的行 为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 第二节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人脑本身不能独立产生心理,人脑是人的心理 产生的物质前提,它为人产生心理活动提供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必须依靠 客观现实。反映论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人的心理、意识是物质的高级反映形式 反映是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一切物质相互作用都要留下痕迹,所以 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属性。人的心理是物质的高级反映形式。其反映形式主要有: (一)无机物的反映形式 地球最初是由无机物构成的。这些由无机物构成的世界只具有机械的、物理的、化学 的反映形式。例如岩石风化成为泥沙,铁受潮生锈。泥沙和锈都是事物与事物相互作用、相 互影响的结果 (二)生物的反映形式 在无机物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地球上出现了新的更为复杂的,本质上与无机物完全不 同的感应性这种反映形式。即随着生命物质的出现,而出现了生物的反映形式。感应性,指 的是有机体以整个身体的变动来对外界有维持生命作用的物质刺激所作的直接反应。例如 向日葵花冠朝向太阳:植物的枝叶朝向阳光,根部深入地表底下;含羞草的叶子受到触动而 收拢等,都是以植物体的改变来对外界刺激物作出直接的反映。有机体通过感应性与外界环 境进行物质交换,保持内外平衡,以利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三)动物的反映形式 随着动物的进化,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以及外界条件的不断变化,动物逐渐产生了 条件反射能力,产生了心理这种反映形式。动物心理的发展,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化,经 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感觉阶段 这是无脊椎动物的心理阶段。如蜜蜂的头部已经有了神经节,可以对外界事物的个别 属性进行反映,并调节反应行为,以适应外界环境。 2.知觉阶段 这是脊椎动物的心理阶段。在脊椎动物身上,由于神经系统的发展,动物不仅能回答 作为信号的个别刺激物,还能将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综合起来,以整体的形式进行反映。如鱼
是无条件刺激物的信号,称为第一信号。由第一信号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是第一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由词为信号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词 包括人们说的话、文字和默默发出音的词,是对具体事物的抽象和概括,是第一信号的信号 叫第二信号。“谈梅生津”指的是讲到“酸梅”这个词时,也会分泌唾液,这就是第二信号 系统的活动。 词是与具体刺激物密切联系的。由于词具有概括性,因此借助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人们以语言文字等作中介,可以无限扩大自己的认识范围。了解人类的历史,了解从来没有 去过的地方,了解从来没有看见的事物,积累或交流思想经验。从而使人类的心理生活日益 丰富起来。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是靠第二信号系统活动进行的。教师可以用词的强化作用 来表扬、鼓励和调节学生行为。 对于人类来说,两种信号系统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是第二信 号系统形成的基础,反过来第二信号系统又对第一信号系统起支配和调节作用,使人们的行 为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 第二节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人脑本身不能独立产生心理,人脑是人的心理 产生的物质前提,它为人产生心理活动提供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必须依靠 客观现实。反映论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 、人的心理、意识是物质的高级反映形式 反映是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一切物质相互作用都要留下痕迹,所以 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属性。人的心理是物质的高级反映形式。其反映形式主要有: (一) 无机物的反映形式 地球最初是由无机物构成的。这些由无机物构成的世界只具有机械的、物理的、化学 的反映形式。例如岩石风化成为泥沙,铁受潮生锈。泥沙和锈都是事物与事物相互作用、相 互影响的结果。 (二) 生物的反映形式 在无机物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地球上出现了新的更为复杂的,本质上与无机物完全不 同的感应性这种反映形式。即随着生命物质的出现,而出现了生物的反映形式。感应性,指 的是有机体以整个身体的变动来对外界有维持生命作用的物质刺激所作的直接反应。例如, 向日葵花冠朝向太阳;植物的枝叶朝向阳光,根部深入地表底下;含羞草的叶子受到触动而 收拢等,都是以植物体的改变来对外界刺激物作出直接的反映。有机体通过感应性与外界环 境进行物质交换,保持内外平衡,以利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三) 动物的反映形式 随着动物的进化,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以及外界条件的不断变化,动物逐渐产生了 条件反射能力,产生了心理这种反映形式。动物心理的发展,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化,经 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感觉阶段 这是无脊椎动物的心理阶段。如蜜蜂的头部已经有了神经节,可以对外界事物的个别 属性进行反映,并调节反应行为,以适应外界环境。 2.知觉阶段 这是脊椎动物的心理阶段。在脊椎动物身上,由于神经系统的发展,动物不仅能回答 作为信号的个别刺激物,还能将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综合起来,以整体的形式进行反映。如鱼
鸟的中枢神经已经发展成脑,有了一定的综合能力,能知觉事物的整体。如鸽子,已经有了 大脑半球,有了较强的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能力,它能够通过知觉来调节运动方向,控制复 杂多变的飞行行为。灵长类以下的哺乳动物有了更发达的知觉能力。知觉的发展,增强了动 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思维萌芽阶段 这是脊椎动物的心理阶段。狼猴、海豚,已经有了发达的大脑皮层,能够进行较高级 的分析综合活动,反映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动作思维活动。例如,黑猩猩能够用嚼 碎的树叶当作“海绵”去吸取树洞里的积水来解渴;用草管从蜂窝中取蜜吃。在实验条件 下,还可以看到黑猩猩取食笼外较远地方的食物。经过多次尝试,最后能把两根竹竿接成 根长竿,取得食物。海豚在人工训练下可以“跳高”“直立”、“海里救人”,可以导航。 这些行为都是对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初步反映。这些动物,用动作思维来调节行为,大 大提高了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4.人类有了抽象思维能力,产生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的意识 人的生活环境是社会环境,人的行为是社会实践活动。人的心理的发展,主要是受社 会环境和社会实践的制约。人在劳动实践中产生了高级的人脑,产生了言语器官,在心理功 能上就产生了言语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形成了人所特有的高级的心理与意识,使人成了万 物之灵,成了地球的主人。人的心理意识,是人脑这个高级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最高级的 反映形式 二、人的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产物,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所以说没 有被反映的客观现实,心理这种反映形式也就不能存在。人的心理现象,不论多么筒单 还是多么复杂,其内容都来自客观现实,甚至包括神话中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如孙悟 空的神奇变化,嫦娥奔月的神话等,虽然十分离奇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样的现象, 但是构成这些形象的材料仍然来自于客观现实。即使人头脑中的鬼神迷信的形象,看起来 似乎跟客观现实没有任何关系,但它实际上只不过是对客观现实歪曲的反映 客观现实有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之分。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固然要受自然现 实的影响,但主要是受社会现实的影响。社会现实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包括家庭、学校、 民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人的心理就是在社会现实许许多多因素的错综 复杂的影响下,在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发展的。其中,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方 向的教育,在学生的心理、意识的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离开了社会现实,人的心理就失 去了主要源泉,人的心理就不会产生。 印度狼孩卡玛拉 卡玛拉,女,1912年生于印度,当年被狼叼走,与狼一起生活了八年。1920年她在加尔各答东北山 地被人发现,从狼窝里抓回送到附近一个孤儿院,由辛格牧师夫妇抚养。刚进孤儿院的头一年,卡玛拉只 有狼的习性而没有人的心理。她不会说话,不会思考,用四肢行走,昼伏夜行,睡觉也是一副狼相。卡玛 拉常半夜起来在室外游荡,寻找食物。想要逃跑时,像狼一样嚎叫,吃饭喝水都是在地上舐食。她愿意与 猫、狗、羊等动物一起玩,不让别人给她穿衣服,不愿与小孩接近。尽管她每天与人生活在一起,但心理 发展极慢,智力低下 第二年,卡玛拉能用双膝行走,能靠椅子站立,能用双手拿东西吃,对抚养她的辛格夫人能叫“妈” 经过三年多她才逐步适应人的生活,能够自己站起,让人给她穿衣服,用摇头表示“不”。辛格夫人外出回 来,她能表示高兴。入院四年她才能摇摇晃晃地直立行走,早饭时能说“饭”这个词,这时的智力水平相 当于一岁半的孩子。入院六年时,她能说出30个单词,与别人交往时有了一定的感情,智力达到两岁半的 水平
鸟的中枢神经已经发展成脑,有了一定的综合能力,能知觉事物的整体。如鸽子,已经有了 大脑半球,有了较强的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能力,它能够通过知觉来调节运动方向,控制复 杂多变的飞行行为。灵长类以下的哺乳动物有了更发达的知觉能力。知觉的发展,增强了动 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3.思维萌芽阶段 这是脊椎动物的心理阶段。猿猴、海豚,已经有了发达的大脑皮层,能够进行较高级 的分析综合活动,反映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动作思维活动。例如,黑猩猩能够用嚼 碎的树叶当作“海绵”去吸取树洞里的积水来解渴;用草管从蜂窝中取蜜吃。在实验条件 下,还可以看到黑猩猩取食笼外较远地方的食物。经过多次尝试,最后能把两根竹竿接成 一根长竿,取得食物。海豚在人工训练下可以“跳高”、“直立”、“海里救人”,可以导航。 这些行为都是对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初步反映。这些动物,用动作思维来调节行为,大 大提高了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4.人类有了抽象思维能力,产生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的意识 人的生活环境是社会环境,人的行为是社会实践活动。人的心理的发展,主要是受社 会环境和社会实践的制约。人在劳动实践中产生了高级的人脑,产生了言语器官,在心理功 能上就产生了言语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形成了人所特有的高级的心理与意识,使人成了万 物之灵,成了地球的主人。人的心理意识,是人脑这个高级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最高级的 反映形式。 二、人的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产物,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所以说没 有被反映的客观现实,心理这种反映形式也就不能存在。人的心理现象,不论多么简单, 还是多么复杂,其内容都来自客观现实,甚至包括神话中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如孙悟 空的神奇变化,嫦娥奔月的神话等,虽然十分离奇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样的现象, 但是构成这些形象的材料仍然来自于客观现实。即使人头脑中的鬼神迷信的形象,看起来 似乎跟客观现实没有任何关系,但它实际上只不过是对客观现实歪曲的反映。 客观现实有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之分。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固然要受自然现 实的影响,但主要是受社会现实的影响。社会现实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包括家庭、学校、 民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人的心理就是在社会现实许许多多因素的错综 复杂的影响下,在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发展的。其中,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方 向的教育,在学生的心理、意识的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离开了社会现实,人的心理就失 去了主要源泉,人的心理就不会产生。 印度狼孩卡玛拉 卡玛拉,女,1912 年生于印度,当年被狼叼走,与狼一起生活了八年。1920 年她在加尔各答东北山 地被人发现,从狼窝里抓回送到附近一个孤儿院,由辛格牧师夫妇抚养。刚进孤儿院的头一年,卡玛拉只 有狼的习性而没有人的心理。她不会说话,不会思考,用四肢行走,昼伏夜行,睡觉也是一副狼相。卡玛 拉常半夜起来在室外游荡,寻找食物。想要逃跑时,像狼一样嚎叫,吃饭喝水都是在地上舐食。她愿意与 猫、狗、羊等动物一起玩,不让别人给她穿衣服,不愿与小孩接近。尽管她每天与人生活在一起,但心理 发展极慢,智力低下。 第二年,卡玛拉能用双膝行走,能靠椅子站立,能用双手拿东西吃,对抚养她的辛格夫人能叫“妈”。 经过三年多她才逐步适应人的生活,能够自己站起,让人给她穿衣服,用摇头表示“不”。辛格夫人外出回 来,她能表示高兴。入院四年她才能摇摇晃晃地直立行走,早饭时能说“饭”这个词,这时的智力水平相 当于一岁半的孩子。入院六年时,她能说出 30 个单词,与别人交往时有了一定的感情,智力达到两岁半的 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