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专业“三基”题库答案 一、基本概念 微生物学 1-1微生物:是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通称。即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 微小生物的总称。 1-2菌落与菌苔:菌落指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由一个或几个细菌分裂繁殖形成的 肉眼可见的形态相似的子细胞的群体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的接种到固体 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相互连接成片,就是菌苔。 1-3细菌与放线菌: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等分裂 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 和陆生性强的原核生物, 1-4鞭毛与菌毛:鞭毛是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菌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 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上的功能。 1-5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 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 1-6芽殖与裂殖:芽殖是指在母细胞表面(尤其在其一端)先形成一个小突起 待其长大到与母细胞相仿后再相互分离并独立生活的一种繁殖方式。裂殖是指 一个细胞通过分裂而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1-7细菌细胞壁与肽聚糖:细胞壁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 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肽聚 糖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 1-8英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面覆盖着一层疏松透明粘性物质称为英膜。 1-9伴孢结晶: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 形域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结晶。 1-10质粒:游离于原核染色体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双链 DNA分子。 1-11中间体:它是一种由细胞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构造,其内充满着层状或管 状的泡囊。 1-12内含物颗粒:指细菌细胞质内一些形状较大的颗粒状构造。如核糖体、质 粒、糖原颗粒、硫滴、PHB聚β-羟基丁酸颗粒等
生物工程专业“三基”题库答案 一、基 本 概 念 微生物学 1-1 微生物:是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通称。即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 微小生物的总称。 1-2 菌落与菌苔:菌落指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由一个或几个细菌分裂繁殖形成的, 肉眼可见的形态相似的子细胞的群体;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的接种到固体 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相互连接成片,就是菌苔。 1-3 细菌与放线菌: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等分裂 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 和陆生性强的原核生物. 1-4 鞭毛与菌毛:鞭毛是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菌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 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上的功能。 1-5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 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 1-6 芽殖与裂殖:芽殖是指在母细胞表面(尤其在其一端)先形成一个小突起, 待其长大到与母细胞相仿后再相互分离并独立生活的一种繁殖方式。 裂殖是指 一个细胞通过分裂而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1-7 细菌细胞壁与肽聚糖:细胞壁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 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肽聚 糖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 1-8 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面覆盖着一层疏松透明粘性物质称为荚膜。 1-9 伴孢结晶: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 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结晶。 1-10 质粒:游离于原核染色体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双链 DNA 分子。 1-11 中间体:它是一种由细胞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构造,其内充满着层状或管 状的泡囊。 1-12 内含物颗粒:指细菌细胞质内一些形状较大的颗粒状构造。如核糖体、质 粒、糖原颗粒、硫滴、PHB 聚β-羟基丁酸颗粒等
1-13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其具体方法是:细菌 通过结晶紫初染后,所有的细菌都被染成蓝紫色。用碘媒染后,碘与结晶紫结合 成结晶紫一碘复合物,当再用乙醇脱色时,因细胞壁的结构与组成不同,细菌脱 色效果不同,最后用沙黄等染料复染后,一类细菌颜色不变,呈蓝紫色,称为革 兰氏阳性菌G+另一类被染成红色称为革兰氏阴性菌G-。 1-14真菌、霉菌与酵母:真菌是指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的微生物,无叶绿素不能 进行光合作用、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细胞壁多数含几丁质、营养方式为异养 吸收型、以产生大量无性和(或)有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陆生性较强。霉 菌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酵母菌一般 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1-15孢囊孢子与分生孢子:它们是典型的无性繁殖方式,在孢子囊中产生的孢 子为孢囊孢子;直接从菌丝或专化的菌丝细胞上产生的孢子为分生孢子。 1-16病毒与噬菌体: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 ”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的遗传因子,它们能以感染态 和非感染态两种状态存在。噬菌体即原核生物的病毒,包括噬细菌体、噬放线 菌体和噬蓝细菌体等。 1-17温和性噬菌体与烈性噬菌体:温和性噬菌体指噬菌体侵染宿主后,并不增 殖,裂解,而与宿主DNA结合,随宿主DNA复制而复制,此时细胞中找不到 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烈性噬菌体指凡是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 殖、成熟、裂解五个阶段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1-18化能异养与化能自养:化能异养这类微生物的碳源、能源和氢供体都是有 机物,利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产生起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化能自养这 类微生物能利用无机营养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作为唯 碳源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合成细胞物质。 1-19光能自养与光能异养微生物:能利用日光辐射能的微生物称为光能自养型 微生物,反之成为光能异养型微生物。 1-20培养基:是指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生产代谢产物用的混 合营养料。 1-21鉴别性培养基与选择性培养基:鉴别培养基是指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 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 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到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是指一类根据某微生
1-13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其具体方法是:细菌 通过结晶紫初染后,所有的细菌都被染成蓝紫色。用碘媒染后,碘与结晶紫结合 成结晶紫—碘复合物,当再用乙醇脱色时,因细胞壁的结构与组成不同,细菌脱 色效果不同,最后用沙黄等染料复染后,一类细菌颜色不变,呈蓝紫色,称为革 兰氏阳性菌 G+;另一类被染成红色称为革兰氏阴性菌 G-。 1-14 真菌、霉菌与酵母:真菌是指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的微生物,无叶绿素不能 进行光合作用、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细胞壁多数含几丁质、营养方式为异养 吸收型、以产生大量无性和(或)有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陆生性较强。 霉 菌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酵母菌一般 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1-15 孢囊孢子与分生孢子:它们是典型的无性繁殖方式,在孢子囊中产生的孢 子为孢囊孢子; 直接从菌丝或专化的菌丝细胞上产生的孢子为分生孢子。 1-16 病毒与噬菌体: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 “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 DNA 或 RNA 的遗传因子,它们能以感染态 和非感染态两种状态存在。 噬菌体即原核生物的病毒,包括噬细菌体、噬放线 菌体和噬蓝细菌体等。 1-17 温和性噬菌体与烈性噬菌体:温和性噬菌体指噬菌体侵染宿主后,并不增 殖,裂解,而与宿主 DNA 结合,随宿主 DNA 复制而复制,此时细胞中找不到 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指凡是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 殖、成熟、裂解五个阶段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1-18 化能异养与化能自养:化能异养这类微生物的碳源、能源和氢供体都是有 机物,利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产生起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化能自养这 类微生物能利用无机营养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作为唯一 碳源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合成细胞物质。 1-19 光能自养与光能异养微生物:能利用日光辐射能的微生物称为光能自养型 微生物,反之成为光能异养型微生物。 1-20 培养基:是指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生产代谢产物用的混 合营养料。 1-21 鉴别性培养基与选择性培养基:鉴别培养基是指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 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 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到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是指一类根据某微生
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 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 1-22发酵作用:是指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 力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 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1-2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指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脱下的氢经 完整的呼吸链(电子传递链)传递,最终被外源分子氧接受,产生水并释放出 ATP形式的能量;无氧呼吸是指一类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的 生物氧化。 1-24同型乳酸发酵与异型乳酸发酵:发酵产物中只有乳酸,经EMP途径,称 为同型乳酸发酵发酵产物中除乳酸外,还有其他,如乙醇、C02等称异型乳酸 发酵。 1-25细菌型酒精发酵:利用微好氧菌在ED途径中产生以丙酮酸脱羧成乙醛, 乙醛进一步在NADH2(辅酶Ⅱ)作用后还原为乙醇,这种经ED途径发酵产生 乙醇的过程. 1-26连续培养:指当微生物培养以单批培养的方式培养到指数期的后期,一方 面以一定的速度连续流入新鲜培养基和通入无菌空气,并立即搅拌均匀,另一方 面利用溢流的方式以同样的流速不断流出培养物的一种培养方式, 1-27水分活性:是指在天然或人为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 水的含量。 1-28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次生代谢 产物或人工衍生物,它们在很低的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它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因 而可用作优良的化学治疗剂. 1-29消毒、防腐与灭菌:消毒是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 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防腐是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 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防止食品等发生霉腐的措施灭菌是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 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1-30氨基酸自养型与异养型微生物:氨基酸自养型微生物指不需要氨基酸作为 氨源的,能把非氨基酸类的简单氨源自行合成所需要的一切氨基酸反之需要从外 界吸收现成的氨基酸作为氨源的微生物就是氨基酸异养型微生物. 1-31碳氨比值:在培养基的配置中碳源和氨源含量之比叫碳氨比值
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 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 1-22 发酵作用:是指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 力[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 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1-23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指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脱下的氢经 完整的呼吸链(电子传递链)传递,最终被外源分子氧接受,产生水并释放出 ATP 形式的能量; 无氧呼吸是指一类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的 生物氧化。 1-24 同型乳酸发酵与异型乳酸发酵:发酵产物中只有乳酸,经 EMP 途径,称 为同型乳酸发酵; 发酵产物中除乳酸外,还有其他,如乙醇、CO2 等称异型乳酸 发酵。 1-25 细菌型酒精发酵:利用微好氧菌在 ED 途径中产生以丙酮酸脱羧成乙醛, 乙醛进一步在 NADH2(辅酶Ⅱ)作用后还原为乙醇,这种经 ED 途径发酵产生 乙醇的过程. 1-26 连续培养:指当微生物培养以单批培养的方式培养到指数期的后期,一方 面以一定的速度连续流入新鲜培养基和通入无菌空气,并立即搅拌均匀,另一方 面利用溢流的方式以同样的流速不断流出培养物的一种培养方式。 1-27 水分活性:是指在天然或人为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 水的含量。 1-28 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次生代谢 产物或人工衍生物,它们在很低的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它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因 而可用作优良的化学治疗剂. 1-29 消毒、防腐与灭菌:消毒是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 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防腐是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 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防止食品等发生霉腐的措施;灭菌是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 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1-30 氨基酸自养型与异养型微生物:氨基酸自养型微生物指不需要氨基酸作为 氮源的,能把非氨基酸类的简单氮源自行合成所需要的一切氨基酸;反之需要从外 界吸收现成的氨基酸作为氮源的微生物就是氨基酸异养型微生物. 1-31 碳氮比值:在培养基的配置中碳源和氮源含量之比叫碳氮比值
1-32恒浊器与恒化器:恒浊器是根据培养器内微生物的生长密度并借光电控制 系统来控制培养液流速,以取得菌体密度高、生长速度恒定的微生物细胞的连续 培养器;恒化器与恒浊器相反,是一种设法使培养液流度保持不变,并使微生物始 终在低于其最高生长速度条件下生长繁殖的一种连续培养装置。 1-33巴氏消毒:是一种专用于牛奶、啤酒、果酒、或酱油等不宜进行高温灭菌 的液态风味食品或调料的低温消毒方法。 化工原理 1-1因次一致性原则:在同一公式中绝不允许同时采用两种单位制度。 1-2恒压过滤:过滤操作在恒定压强差下进行,称为恒压过滤。 1-3饱和浓度:汽液两相达到平衡时,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 14相对湿度:空气中水汽分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15重力沉降:受地球吸引力的作用而发生的沉降过程称为重力沉降。 1-6牛顿粘性定律:粘性产生的剪应力与速度梯度成正比。 1-7水力半径:水力半径等于流通截面积此上浸润周边长。 1-8热对流:指流体中质点发生相对位移而引起的热交换。 1-9稳定流动:流体在管道中流动时任一截面处的流速、流量和压强等都不随时 间而变化,这种流动称为稳定流动。 1-10沉降速度:颗粒在重力场中降落时,当颗粒受的重力、浮力和阻力三个力 达到平衡时,颗粒速度不再变化,此速度称为沉降速度。 1-11气缚:由于泵内存气,启动泵后吸不上液的现象,称“气缚”现象。“气缚”现象发 生后,泵无液体排出,无噪音,振动。为防止“气缚现象发生,启动前应灌满液 体。 1-12稳定流动:流体在管道中流动时任一截面处的流速、流量和压强等都不随 时间而变化,这种流动称为稳定流动。 1-13辐射传热:热能(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并传播的传热方式。 1-14运动黏度:动力黏度与密度之比。 1-15相对挥发度:溶液中两组分挥发度之比。 1-16体积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流道横截面积的流体体积,法定单位为(ms)。 117泵的压头:也称泵的扬程,指输送中泵给予单位重量液体的能量,法定单 位为m。 1-18滤饼空隙率:单位体积滤饼床层中的空隙体积称为滤饼空隙率。 1-19传热:两个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之间由于温度不同而引起的热量转移
1-32 恒浊器与恒化器:恒浊器是根据培养器内微生物的生长密度,并借光电控制 系统来控制培养液流速,以取得菌体密度高、生长速度恒定的微生物细胞的连续 培养器;恒化器与恒浊器相反,是一种设法使培养液流度保持不变,并使微生物始 终在低于其最高生长速度条件下生长繁殖的一种连续培养装置. 1-33 巴氏消毒:是一种专用于牛奶、啤酒、果酒、或酱油等不宜进行高温灭菌 的液态风味食品或调料的低温消毒方法。 化工原理 1-1 因次一致性原则:在同一公式中绝不允许同时采用两种单位制度。 1-2 恒压过滤:过滤操作在恒定压强差下进行,称为恒压过滤。 1-3 饱和浓度:汽液两相达到平衡时,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 1-4 相对湿度:空气中水汽分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1-5 重力沉降:受地球吸引力的作用而发生的沉降过程称为重力沉降。 1-6 牛顿粘性定律:粘性产生的剪应力与速度梯度成正比。 1-7 水力半径:水力半径等于流通截面积比上浸润周边长。 1-8 热对流:指流体中质点发生相对位移而引起的热交换。 1-9 稳定流动:流体在管道中流动时任一截面处的流速、流量和压强等都不随时 间而变化,这种流动称为稳定流动。 1-10 沉降速度:颗粒在重力场中降落时,当颗粒受的重力、浮力和阻力三个力 达到平衡时,颗粒速度不再变化,此速度称为沉降速度。 1-11 气缚:由于泵内存气,启动泵后吸不上液的现象,称“气缚”现象。“气缚”现象发 生后,泵无液体排出,无噪音,振动。为防止“气缚”现象发生,启动前应灌满液 体。 1-12 稳定流动:流体在管道中流动时任一截面处的流速、流量和压强等都不随 时间而变化,这种流动称为稳定流动。 1-13 辐射传热:热能(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并传播的传热方式。 1-14 运动黏度:动力黏度与密度之比。 1-15 相对挥发度:溶液中两组分挥发度之比。 1-16 体积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流道横截面积的流体体积,法定单位为(m/s)。 1-17 泵的压头:也称泵的扬程,指输送中泵给予单位重量液体的能量,法定单 位为 m。 1-18 滤饼空隙率:单位体积滤饼床层中的空隙体积称为滤饼空隙率。 1-19 传热:两个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之间由于温度不同而引起的热量转移
1-20精馏:同一设备内实现多级分离的过程,称为精馏 分子生物学 1-1基因与基因组:基因一般指表达一种蛋白质或功能RNA的遗传物质的基本 单位。基因组是指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必需的全部核甘酸序列。 1-2内含子与外显子:真核生物的大多数基因都被间居序列(即内含子)分隔 而成为断裂基因,将编码区称为外显子,间居序列的不编码区称为内含子。 1-3中心法则:基因以核酸序列的形式而被永久保存,以蛋白质形式而表达发 挥其作用。遗传信息的遗传及其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转化包括三个过程: 信息通过复制而永久保存:转录产生与双链DNA中一条链碱基顺序相同的一个单 链RNA:翻译将RNA的核苷酸顺序转化为相应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 1-4半保留复制:在DNA的复制时程中,每个子代DNA分子的一条链来白亲代 DNA另外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这种前导链的连续复制和滞后链的不连续复制在 生物是普遍存在的,称为DA合成的半不连续复制。 1-5冈崎片段:在DNA复制过程中,前导链能连续合成,而滞后链只能是断续的 合成5→3'的多个短片段,这些不连续的小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16赛聚核苷酸:这是与核酸有关的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术语,一般是指 至十个核苷酸残基以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线性多核苷酸片段。 1-7核小体:由DNA和组蛋白组成染色质纤维细丝呈非连续性颗粒状,就像一条 细线上串联着许多有一定间隔的小珠,这些小珠状颗粒称之为核小体。核小体是 由H2A、H2B、H3和H4各二分子构成的个八聚体和大约200D左右DNA片段组成. 1-8复制叉:DNA复制在生物细胞中要从DNA分子上特定位置开始。这个特定的 位置就称为复制起点。复制起点呈现叉子的形式,所以被称为复制叉。 19操纵子:是基因表达的协周单位,由启动子、操纵基因及其所控制的一组功 能上相关的结构基因所组成。操纵基因受调节基因产物的控制。 1-10增强子:能强化转录起始的序列。大大增强启动子活性。 1-11插入序列(IS):是一种仅带有转座所需基因不含有任何宿主基因的转座因子,是 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的正常组成部分。当S出现在一个基因的中间时会打乱编码顺序 或钝化基因表达。1S具有转录转译终止信号。 1-12分子克隆:在细菌细胞中选择性地扩增特定DNA片段的过时程 1-13翻译:是以新生的RNA为模板,把核苷酸三联遗传密码子翻译成氨基酸序 列、合成多肽链的过程。是基因表达的最终目的。 1-14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DNA序列的方 法,即在DNA聚合酶作用下,经过DNA解链(变性)、引物与模板DNA相结合(退 火)、DNA合成(链的延伸)三步,不断重复,最终将目的核酸扩增的技术。 1-I5基因重组:是指由于不同DNA链的断裂和连接而产生的DA片段的交换和 重新组合,形成新的DNA分子的过程
1-20 精馏:同一设备内实现多级分离的过程,称为精馏。 分子生物学 1-1 基因与基因组:基因一般指表达一种蛋白质或功能 RNA 的遗传物质的基本 单位。基因组是指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 RNA 所必需的全部核甘酸序列。 1-2 内含子与外显子:真核生物的大多数基因都被间居序列(即内含子)分隔 而成为断裂基因,将编码区称为外显子,间居序列的不编码区称为内含子。 1-3 中心法则:基因以核酸序列的形式而被永久保存,以蛋白质形式而表达发 挥其作用。遗传信息的遗传及其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转化包括三个过程: 信息通过复制而永久保存;转录产生与双链 DNA 中一条链碱基顺序相同的一个单 链 RNA;翻译将 RNA 的核苷酸顺序转化为相应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 1-4 半保留复制: 在 DNA 的复制过程中,每个子代 DNA 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代 DNA 另外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这种前导链的连续复制和滞后链的不连续复制在 生物是普遍存在的,称为 DNA 合成的半不连续复制。 1-5 冈崎片段:在 DNA 复制过程中,前导链能连续合成,而滞后链只能是断续的 合成 5→3 的多个短片段,这些不连续的小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1-6 寡聚核苷酸: 这是与核酸有关的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术语,一般是指二 至十个核苷酸残基以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线性多核苷酸片段。 1-7 核小体: 由 DNA 和组蛋白组成染色质纤维细丝呈非连续性颗粒状,就像一条 细线上串联着许多有一定间隔的小珠,这些小珠状颗粒称之为核小体。核小体是 由 H2A、H2B、H3 和 H4 各二分子构成的个八聚体和大约 200bp 左右 DNA 片段组成。 1-8 复制叉: DNA 复制在生物细胞中要从 DNA 分子上特定位置开始。这个特定的 位置就称为复制起点。复制起点呈现叉子的形式,所以被称为复制叉。 1-9 操纵子:是基因表达的协调单位,由启动子、操纵基因及其所控制的一组功 能上相关的结构基因所组成。操纵基因受调节基因产物的控制。 1-10 增强子: 能强化转录起始的序列。大大增强启动子活性。 1-11 插入序列(IS): 是一种仅带有转座所需基因不含有任何宿主基因的转座因子,是 细菌染色体或质粒 DNA 的正常组成部分。当 IS 出现在一个基因的中间时会打乱编码顺序 或钝化基因表达。IS 具有转录转译终止信号。 1-12 分子克隆: 在细菌细胞中选择性地扩增特定 DNA 片段的过程。 1-13 翻译: 是以新生的 mRNA 为模板,把核苷酸三联遗传密码子翻译成氨基酸序 列、合成多肽链的过程。是基因表达的最终目的。 1-14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是一种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 DNA 序列的方 法, 即在 DNA 聚合酶作用下,经过 DNA 解链(变性)、引物与模板 DNA 相结合(退 火)、DNA 合成(链的延伸)三步,不断重复,最终将目的核酸扩增的技术。 1-15 基因重组: 是指由于不同 DNA 链的断裂和连接而产生的 DNA 片段的交换和 重新组合,形成新的 DNA 分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