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存在主义的发展理论与课程观 (1)存在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存在主义是20世纪西方的一种哲学流派 (2)存在主义的教育观点: 教育必须把儿童看成是“完全的人”,而不是“不成熟的人”;自由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为此他们强烈 批评学校生活中的“官僚主义”和僵化的学校制度:学校的目的是培养特性、发挥潜能和创造性:教育要 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方法以讨论、对话、问答为主 6、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教育主张 (1)教育目的观一一后现代主义崇尚差异性、偶然性以及文化多元主义。培养具有社会批判能力 社会意识、生态意识的公民,培养具有认可多元文化的公民。(2)课程观一一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本质 课程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3)师生关系—一教师不仅是知识的 传递者,而且要帮助学生探讨个人的历史,唤醒和培养他们对阶级、种族和性别的自我反省,建立个人在 特定社会团体中的认同及自我定义。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四、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总的趋势就是课程的现代化。具体表现为下列特点: 1重视课程内容的现论化、综合化。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3重视智力开发与习能力的培养。 4重视个别差异 六、我国课程编订的原则 1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校的培养目标。2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3适 合教学的认识规律。4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七、我国的新课程改革 l、改革的背景 际竞争日益激烈,促使各国进行教育改革;传统课程已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学生个性、主动 性以及创造性长期受到漠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2、阶段 1999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敦育的决定》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年秋,省级实验区开始;2003年秋,达到35%;2004年秋,65-70%;2005年秋,全面推进 3、我国课程改革的内容 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②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③教育 内容上体现基础性、反映最新科技发展成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④强调自主地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⑤ 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⑥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鼓励采用多种评价手段 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 望和能力:(2)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 性与多样性;(3)改革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 发展及学生生活间的联系;(4)改革教材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 规律的倾向,深化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5)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 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6)改革评价考试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立评价指标 多元、评价方式多样、关注结果、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⑦)改革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 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 第二节我国中小学的课程 、教学计划 1教学计划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 16
16 5、存在主义的发展理论与课程观 (1)存在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存在主义是 20 世纪西方的一种哲学流派。 (2)存在主义的教育观点: 教育必须把儿童看成是“完全的人”,而不是“不成熟的人”;自由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为此他们强烈 批评学校生活中的“官僚主义”和僵化的学校制度;学校的目的是培养特性、发挥潜能和创造性;教育要 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方法以讨论、对话、问答为主。 6、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教育主张 (1)教育目的观——后现代主义崇尚差异性、偶然性以及文化多元主义。培养具有社会批判能力、 社会意识、生态意识的公民,培养具有认可多元文化的公民。(2)课程观——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本质: 课程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3)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 传递者,而且要帮助学生探讨个人的历史,唤醒和培养他们对阶级、种族和性别的自我反省,建立个人在 特定社会团体中的认同及自我定义。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四、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总的趋势就是课程的现代化。具体表现为下列特点: 1.重视课程内容的现论化、综合化。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3.重视智力开发与习能力的培养。 4.重视个别差异 六、我国课程编订的原则 1.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校的培养目标。2.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3.适 合教学的认识规律。4.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七、我国的新课程改革 1、改革的背景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促使各国进行教育改革;传统课程已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学生个性、主动 性以及创造性长期受到漠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2、阶段 1999 年 6 月 1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 年 6 月 8 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2 年秋,省级实验区开始;2003 年秋,达到 35%;2004 年秋,65-70%;2005 年秋,全面推进。 3、我国课程改革的内容 ①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②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③教育 内容上体现基础性、反映最新科技发展成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④强调自主地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⑤ 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⑥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鼓励采用多种评价手段。 4、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 望和能力;(2)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 性与多样性;(3)改革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 发展及学生生活间的联系;(4)改革教材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 规律的倾向,深化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5)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 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6)改革评价考试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立评价指标 多元、评价方式多样、关注结果、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7)改革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 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 第二节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 一、教学计划 1.教学计划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 ...........................
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出全面 安排。教学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我国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改革 ①建国时期,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改革了理的课程与教材,制 订了新的中小学教学计划,改编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而改变了旧的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充更新了基 础知识,提高了科学性 ②在1958年的“教育革命”中,由于片面强调劳动和参加社会实践,消弱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教 学,导致教学计划混乱,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③19%61年后,中央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强调学校以教学为主,明确规定了教学与劳动的时间。 ④在1996年开始的“文化革命”中,学校教学遭到践踏,标榜阶级斗争是主课,并以生产劳动和狭 隘的实用知识取代各科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科学,大大降低教学质量,贻误了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⑤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教育工作中的拨乱反正的进行,教学改革又重新蓬勃开展起来 ⑥1981年,我国又公面了一套新的教学计划,修正了过去的缺点,并陆续发面了一些适当降低要求的 灵活性措施。 3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制订 特点:①整体性②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③全面性 二、教材的编写 1教学大纲的意义、结构与作用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的结构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它 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2教科书和视听教材的意义和作用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 统地阐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难、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 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做作业等。 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学生的知识等提供了 基本材料 3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①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用性的统一。②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 法要求的统一。③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七章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种教育活动。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传 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 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所以,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 1、教学≠教育。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 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 行教育。 2、教学≠教育。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
17 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出全面 安排。教学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我国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改革 ①建国时期,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改革了理的课程与教材,制 订了新的中小学教学计划,改编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而改变了旧的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充更新了基 础知识,提高了科学性。 ②在 1958 年的“教育革命”中,由于片面强调劳动和参加社会实践,消弱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教 学,导致教学计划混乱,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③1961 年后,中央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强调学校以教学为主,明确规定了教学与劳动的时间。 ④在 1996 年开始的“文化革命”中,学校教学遭到践踏,标榜阶级斗争是主课,并以生产劳动和狭 隘的实用知识取代各科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科学,大大降低教学质量,贻误了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⑤1976 年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教育工作中的拨乱反正的进行,教学改革又重新蓬勃开展起来。 ⑥1981 年,我国又公面了一套新的教学计划,修正了过去的缺点,并陆续发面了一些适当降低要求的 灵活性措施。 3.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制订 特点:①整体性 ②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③全面性 二、教材的编写 1.教学大纲的意义、结构与作用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 教学大纲的结构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它 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2.教科书和视听教材的意义和作用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 统地阐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难、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 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做作业等。 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学生的知识等提供了 基本材料。 3.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①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用性的统一。②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 法要求的统一。③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传 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 ........................................ 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所以,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 径。 1、教学≠教育。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 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 行教育。 2、教学≠教育。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