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命题人:袁占军 2018.2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电视剧《大军师马懿之军师联盟》因各种原因引发了热烈讨论。有人调侃,《大 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片名像网游,时间线混乱,司马懿成了“妻管严”,和 真实历史相去甚远。大家争论的焦点,其实大多围绕在历史真实和艺术想象的边 界问题上:是遵照历史多一点,还是创作者的想象多一点?当艺术想象与历史记 载相悖时,我们又该如何看待? ②不必追根溯源,以国内影视剧常拍常新的热门题材“三国”为例,该题材的影 视剧中虽不乏优秀作品,但却往往背负着“不尊重历史”的罪名。其实,作为小 说的《三国演义》,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记载、民间传说、话本小说积淀而成, 本就是对历史的演义,其中诸多描述早已和《三国志》等正史记载相去甚远,是 否遵照历史可以说是个伪命题。。 ③关于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边界的问题,并不是今天才有的问题。对此,郭沫 若、吴晗等前辈也曾有过经典论述。郭沫若曾指出,历史剧的创作不能完全违背 历史事实,历史作家应该是历史研究的权威,但历史剧创作又不等同于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讲求实事求是,而历史剧创作是实事求似,毕竟,历史剧不是历史教科 书。吴晗则指出,历史剧既要有历史根据,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做到大事不 虚、小事不拘。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再从《三国演义》到一些优秀的 “三国”题材影视剧,或许正好证实了这个创作逻辑。 ④再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例,在《史记·吕不韦列传》 中有一段描述:吕不韦看到质子子楚,称他奇货可居,认为子楚很有利用价值。 如果从常识和逻辑来判断,我们很难确切地知道吕不韦是不是真说了这句话,但 司马迁将此写入《史记》,非但不会影响历史记载的真实性,更是以寥寥几笔, 勾勒出了吕不韦商人出身的特质 ⑤以历史为题材,首先要尊重历史,拒绝瞎编乱造。汉朝人吃红薯、唐朝人啃玉 米这样的笑话,自然要尽力避免,但最要紧的是价值观不能乱,千百年来中华民 族所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要在对历史的叙述中得以展现。历史细节上的小问题可 以修改、弥补,但创作者秉持的观念,既要敬畏历史的真实,也不能缺少拥抱当 今时代的胸怀。 ⑥以历史为素材的影视作品,对于历史的撷取应是创造性的,拒绝瞎编乱造的同 时,也不能束缚住创作的手脚。参照正史刻板地创作,只能沦为缺乏艺术趣味的 枯燥“记录”。与其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斤斤计较,不如探讨人物的性格是否饱满 与其纠结于正正史和野史的差别,不如关注剧情的推进是否符合逻辑。由此,方 能抵达“诗比历史更真实” (选自肖家鑫《历史剧把握好“不虚”与“不拘”》,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片名像网游,时间线混乱,司马懿竟是“妻管 严”,因而是瞎编乱造的败笔。 B.从《三国演义》到一些优秀的“三国”题材影视剧,证实了一个普遍的创作 逻辑,即艺术想象无可非议
河北省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命题人:袁占军 2018.2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电视剧《大军师马懿之军师联盟》因各种原因引发了热烈讨论。有人调侃,《大 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片名像网游,时间线混乱,司马懿成了“妻管严”,和 真实历史相去甚远。大家争论的焦点,其实大多围绕在历史真实和艺术想象的边 界问题上:是遵照历史多一点,还是创作者的想象多一点?当艺术想象与历史记 载相悖时,我们又该如何看待? ②不必追根溯源,以国内影视剧常拍常新的热门题材“三国”为例,该题材的影 视剧中虽不乏优秀作品,但却往往背负着“不尊重历史”的罪名。其实,作为小 说的《三国演义》,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记载、民间传说、话本小说积淀而成, 本就是对历史的演义,其中诸多描述早已和《三国志》等正史记载相去甚远,是 否遵照历史可以说是个伪命题。。 ③关于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边界的问题,并不是今天才有的问题。对此,郭沫 若、吴晗等前辈也曾有过经典论述。郭沫若曾指出,历史剧的创作不能完全违背 历史事实,历史作家应该是历史研究的权威,但历史剧创作又不等同于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讲求实事求是,而历史剧创作是实事求似,毕竟,历史剧不是历史教科 书。吴晗则指出,历史剧既要有历史根据,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做到大事不 虚、小事不拘。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再从《三国演义》到一些优秀的 “三国”题材影视剧,或许正好证实了这个创作逻辑。 ④再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例,在《史记·吕不韦列传》 中有一段描述:吕不韦看到质子子楚,称他奇货可居,认为子楚很有利用价值。 如果从常识和逻辑来判断,我们很难确切地知道吕不韦是不是真说了这句话,但 司马迁将此写入《史记》,非但不会影响历史记载的真实性,更是以寥寥几笔, 勾勒出了吕不韦商人出身的特质。 ⑤以历史为题材,首先要尊重历史,拒绝瞎编乱造。汉朝人吃红薯、唐朝人啃玉 米这样的笑话,自然要尽力避免,但最要紧的是价值观不能乱,千百年来中华民 族所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要在对历史的叙述中得以展现。历史细节上的小问题可 以修改、弥补,但创作者秉持的观念,既要敬畏历史的真实,也不能缺少拥抱当 今时代的胸怀。 ⑥以历史为素材的影视作品,对于历史的撷取应是创造性的,拒绝瞎编乱造的同 时,也不能束缚住创作的手脚。参照正史刻板地创作,只能沦为缺乏艺术趣味的 枯燥“记录”。与其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斤斤计较,不如探讨人物的性格是否饱满; 与其纠结于正正史和野史的差别,不如关注剧情的推进是否符合逻辑。由此,方 能抵达“诗比历史更真实”。 (选自肖家鑫《历史剧把握好“不虚”与“不拘”》,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片名像网游,时间线混乱,司马懿竟是“妻管 严”,因而是瞎编乱造的败笔。 B.从《三国演义》到一些优秀的“三国”题材影视剧,证实了一个普遍的创作 逻辑,即艺术想象无可非议
C.作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在塑造吕不韦这一人物时白璧微瑕,但这 并不影响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D.历史剧的创作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历史故事的叙述中应展现中华民族千百 年来所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引出论题,强调历史剧只要剧情 符合逻辑、人物性格饱满即为佳作 B.文章围绕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边界的问题展开讨论,要求历史剧创作把握 好“不虚”与“不拘”的辩证关系。 C.文章第二、三段主要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论述观点,第四段则运用了类比法 进行论证刚述历史剧创作的原则 D.最后两段是文章的结论,作者指出,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品,既要尊重历史 又不能拘泥历史,应有自己的创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剧作家被正史束缚创作的手脚,那么以历史为素材的影视作品就会成为 没有艺术趣味的枯燥“记录” B.历史剧的创作如果违背了历史事实,与真实的历史记载相去甚远,那它就要 背负起“不尊重历史”的罪名。 C.只有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做到“实事求似”,创造性地运用史实,历史剧 才能抵达“诗比历史更真实” D.历史剧作者应乘持既敬畏历史真实又不纠结细节问题的创作观念,妥善处理 好历史真实和艺术想象的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身后的眼睛 曾平 那是一头野猪。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 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 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 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惟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 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 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 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了。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它向 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 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上去,尽管只有一小步。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 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野猪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 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 住了汉子的**
C.作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在塑造吕不韦这一人物时白璧微瑕,但这 并不影响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D.历史剧的创作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历史故事的叙述中应展现中华民族千百 年来所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由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引出论题,强调历史剧只要剧情 符合逻辑、人物性格饱满即为佳作。 B.文章围绕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边界的问题展开讨论,要求历史剧创作把握 好“不虚” 与“不拘”的辩证关系。 C.文章第二、三段主要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论述观点,第四段则运用了类比法 进行论证刚述历史剧创作的原则。 D.最后两段是文章的结论,作者指出,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品,既要尊重历史, 又不能拘泥历史,应有自己的创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剧作家被正史束缚创作的手脚,那么以历史为素材的影视作品就会成为 没有艺术趣味的枯燥“记录”。 B.历史剧的创作如果违背了历史事实,与真实的历史记载相去甚远,那它就要 背负起“不尊重历史”的罪名。 C.只有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做到“实事求似”,创造性地运用史实,历史剧 才能抵达“诗比历史更真实”。 D.历史剧作者应乘持既敬畏历史真实又不纠结细节问题的创作观念,妥善处理 好历史真实和艺术想象的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身后的眼睛 曾平 那是一头野猪。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 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 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 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惟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 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 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 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了。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它向 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 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上去,尽管只有一小步。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 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野猪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 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 住了汉子的**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 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目光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 上,一点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孩子 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 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 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 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 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 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 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嚎啕大哭。孩子不依 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也没有了先 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 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继续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 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只好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 模一样,怎么帮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起笔峥嵘,镜头径直展示了那“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 直接点明了小说的内容,说明孩子是来看护窝棚的,他的任务是防止野猪偷食包 谷棒子。 B.“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运用了细 节描写,既表现了孩子惶恐害怕的心理,也表现了他为了与父亲的一言之诺,而 敢与野猪相对崎的精神。 C.“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因为他的“家就在不远的山坡 下”,但是孩子没有这么做,因为这是一种胆怯,一种懦弱,一种退缩 D.小说最后追述道“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给人带来真实感,并给 人以余音袅袅、韵味悠长之感。 5.这篇小说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孩子”的形象,请结合文本, 作简要分析。(5分) 6.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还是“孩子的父母”?请结合文本,谈 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 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目光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 上,一点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孩子 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 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 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 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 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 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 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嚎啕大哭。孩子不依 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也没有了先 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 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继续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 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只好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 一模一样,怎么帮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起笔峥嵘,镜头径直展示了那“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 直接点明了小说的内容,说明孩子是来看护窝棚的,他的任务是防止野猪偷食包 谷棒子。 B.“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运用了细 节描写,既表现了孩子惶恐害怕的心理,也表现了他为了与父亲的一言之诺,而 敢与野猪相对崎的精神。 C.“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因为他的“家就在不远的山坡 下”,但是孩子没有这么做,因为这是一种胆怯,一种懦弱,一种退缩。 D.小说最后追述道“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给人带来真实感,并给 人以余音袅袅、韵味悠长之感。 5.这篇小说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孩子”的形象,请结合文本, 作简要分析。(5 分) 6.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还是“孩子的父母”?请结合文本,谈 谈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5日,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这是联 合国表彰来自世界各地杰出环保人士和组织的最高奖项。这充分表明,中国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和成效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将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能量 “地球卫士奖”颁给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表明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日益引起世界 关注。从过去“以砍养家”到现在“以砍养树”,塞罕坝形成良性循环发展链条 折射出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生动变化:人们已逐渐开始习惯于像保护眼睛一样 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摘编自2017-12-07新华网) 材料二: 为了防止火灾,及时预警,刘军、齐淑艳夫妇驻守山上的望火楼11年,全年365 天,没有一天休息日。 “我媳妇盯前半夜,后半夜我来,我俩就这样轮替着瞭望。”刘军说。2006年, 在做了十几年的护林员后,刘军被林场安排到了塞罕坝9座望火楼其中的一座担 任防火瞭望员。这看似一份简单的工作,背后却满是艰苦、寂寞和枯燥。 每年的3月至6月,是森林火灾的高发季节。刘军、齐淑艳夫妇一刻都不敢懈怠 他俩每隔15分钟,就记录下所辖范围内的瞭望情况,并向总场进行汇报。一天 96次瞭望,一年,28000多次。能把一件简单的事重复到极致,是最不容易的。 也正是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积累,让夫妻俩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齐 淑艳说,“像如果林子冒烟了,我从颜色就能分辨出是什么着了。白色的是草, 黑色的是树。一有火情,我们立马就向林场汇报。” (摘编自央视网2017-09-03) 材料三: 1.巨大的生态效益。塞罕坝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2%增加到现在的80%,有效 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滦河、辽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 米 2.显著的社会效益。塞罕坝林场助推区域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群众致富, 促进地方发展,推进苗木生产、生态旅游、交通运输、养殖业等产业发展,每年 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3.可观的经济效益。塞罕坝林场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112万亩; 林木总蓄积由建场前的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累计为国家提供中小 径级木材192万立方米。 4.强大的精神力量。塞罕坝林场的巨大成就,为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新发展 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积极投身美丽中国建设发挥了示范带 动作用。 (摘编自2017年第17期《求是》) 材料四 芝加哥特点:氢气燃料、风力发电 芝加哥市长理査德·达利从1989年上任至今一直带头植树,为芝加哥创造了50 万棵新树的环保纪录。2001年,芝加哥大规模推行的通过“屋顶绿化”储存太 阳能和过滤雨水以节省能源的举措取得很大成效,每年为芝加哥市政府节约1 亿美元的能源开支。市政府还将位于市中心的机场改建为公园,并在千禧公园内
材料一: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5 日,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这是联 合国表彰来自世界各地杰出环保人士和组织的最高奖项。这充分表明,中国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和成效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将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能量。 “地球卫士奖”颁给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表明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日益引起世界 关注。从过去“以砍养家”到现在“以砍养树”,塞罕坝形成良性循环发展链条, 折射出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生动变化:人们已逐渐开始习惯于像保护眼睛一样 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摘编自 2017-12-07 新华网) 材料二: 为了防止火灾,及时预警,刘军、齐淑艳夫妇驻守山上的望火楼 11 年,全年 365 天,没有一天休息日。 “我媳妇盯前半夜,后半夜我来,我俩就这样轮替着瞭望。”刘军说。2006 年, 在做了十几年的护林员后,刘军被林场安排到了塞罕坝 9 座望火楼其中的一座担 任防火瞭望员。这看似一份简单的工作,背后却满是艰苦、寂寞和枯燥。 每年的 3 月至 6 月,是森林火灾的高发季节。刘军、齐淑艳夫妇一刻都不敢懈怠。 他俩每隔 15 分钟,就记录下所辖范围内的瞭望情况,并向总场进行汇报。一天, 96 次瞭望,一年,28000 多次。能把一件简单的事重复到极致,是最不容易的。 也正是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积累,让夫妻俩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齐 淑艳说,“像如果林子冒烟了,我从颜色就能分辨出是什么着了。白色的是草, 黑色的是树。一有火情,我们立马就向林场汇报。” (摘编自央视网 2017-09-03) 材料三: 1.巨大的生态效益。塞罕坝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 12%增加到现在的 80%,有效 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滦河、辽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1.37 亿立方 米。 2.显著的社会效益。塞罕坝林场助推区域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群众致富, 促进地方发展,推进苗木生产、生态旅游、交通运输、养殖业等产业发展,每年 可实现社会总收入 6 亿多元。 3.可观的经济效益。塞罕坝林场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 24 万亩增加到 112 万亩; 林木总蓄积由建场前的 33 万立方米增加到 1012 万立方米,累计为国家提供中小 径级木材 192 万立方米。 4.强大的精神力量。塞罕坝林场的巨大成就,为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新发展 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积极投身美丽中国建设发挥了示范带 动作用。 (摘编自 2017 年第 17 期《求是》) 材料四: 芝加哥特点:氢气燃料、风力发电 芝加哥市长理查德·达利从 1989 年上任至今一直带头植树,为芝加哥创造了 50 万棵新树的环保纪录。2001 年,芝加哥大规模推行的通过“屋顶绿化”储存太 阳能和过滤雨水以节省能源的举措取得很大成效,每年为芝加哥市政府节约 1 亿美元的能源开支。市政府还将位于市中心的机场改建为公园,并在千禧公园内
建造了一座可容纳1万辆自行车的“车站”。芝加哥也是全美第一座安装氢气燃 料站的城市。风力发电也是这座“风之城”最可利用的能源之 央视网旅游频道《让身心自由呼吸,全球最干净整洁的10大城市》 注:塞罕坝林场地处河北最北部,平均海拔1500米,这里气候条件恶劣,年均 积雪长达7个月,最低气可至零下43.3℃。清朝后期由于国力衰退,日本侵略 者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树木被采伐 殆尽,大片的森林荡然无存。到1949年前,塞早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 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 荒原。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塞罕坝林场的获奖,表明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国际 认可。 B.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将简单的工作重 复到极致。 C.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塞罕坝林场 就是明证。 D.绿色出行、利用氢气燃料、风能等是目前国际社会高度认可的生态文明建设 的行为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塞罕坝林场的成功,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科技创新 等多方向的革命性变革。 B.刘军、齐淑艳大妇工作生活融合为一、矢志创新坚守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 塞罕坝能够育林护林成功的重要原因。 C.由上述材料看,环保主要是种树,因为树能够改变天空,改变环境,带来生 态文明,造就青山绿水。 D.塞罕坝林场由过去的掠夺性采伐、无节制农牧活动,到现在的“以砍养树” 完全实现了良性循环发展目标。 E.塞罕坝和芝加哥的做法都体现出尊重科学、顺应自然规律的特点,是人类对 自然的尊重,对科技探索的结果 9.根据上述材料,请你给塞罕坝以后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几条建议。(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也。颖达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及长,尤明《左 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兼善算历,解属文。同郡刘 焯名重海内,颍达造其门。焯初不之礼,颗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 之。隋大业初,举明经髙第,授河内郡博士。时炀帝征诸郡儒官集于东都,令国 子秘书学士与论难,颖达为最。时颖达少年,而先辈宿儒耻为之屈,潜遣刺客图 之。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享中时太宗初即位 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太宗尝问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 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 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芳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唯匹庶,帝 王之德,亦当加此。若其位居尊极,自矜其能,以才凌人,文过拒谏,则上下情
建造了一座可容纳 1 万辆自行车的“车站”。芝加哥也是全美第一座安装氢气燃 料站的城市。风力发电也是这座“风之城”最可利用的能源之一。 (央视网旅游频道《让身心自由呼吸,全球最干净整洁的 10 大城市》) 注:塞罕坝林场地处河北最北部,平均海拔 1500 米,这里气候条件恶劣,年均 积雪长达 7 个月,最低气可至零下 43.3℃。清朝后期由于国力衰退,日本侵略 者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树木被采伐 殆尽,大片的森林荡然无存。到 1949 年前,塞早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 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 荒原。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塞罕坝林场的获奖,表明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国际 认可。 B.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将简单的工作重 复到极致。 C.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塞罕坝林场 就是明证。 D.绿色出行、利用氢气燃料、风能等是目前国际社会高度认可的生态文明建设 的行为。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塞罕坝林场的成功,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科技创新 等多方向的革命性变革。 B.刘军、齐淑艳大妇工作生活融合为一、矢志创新坚守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 塞罕坝能够育林护林成功的重要原因。 C.由上述材料看,环保主要是种树,因为树能够改变天空,改变环境,带来生 态文明,造就青山绿水。 D.塞罕坝林场由过去的掠夺性采伐、无节制农牧活动,到现在的“以砍养树”, 完全实现了良性循环发展目标。 E.塞罕坝和芝加哥的做法都体现出尊重科学、顺应自然规律的特点,是人类对 自然的尊重,对科技探索的结果。 9.根据上述材料,请你给塞罕坝以后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几条建议。(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也。颖达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及长,尤明《左 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兼善算历,解属文。同郡刘 焯名重海内,颍达造其门。焯初不之礼,颗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 之。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时炀帝征诸郡儒官集于东都,令国 子秘书学士与论难,颖达为最。时颖达少年,而先辈宿儒耻为之屈,潜遣刺客图 之。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享中时太宗初即位 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太宗尝问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 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 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芳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唯匹庶,帝 王之德,亦当加此。若其位居尊极,自矜其能,以才凌人,文过拒谏,则上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