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二2017-2018学年下学期开学考试 第I卷(选择题70分)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庄词媚 诗和词,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来诗词并称。史上有评 论家对诗词的风格进行了总结,形成了“诗庄词媚”之说。所谓“诗庄”,取字 面意思就是说诗歌大都庄肃严整;“词媚”就是指词相对婉约媚气。这种说法看 似简单而概括,实则一语道破诗与词的风格之异。那么“诗庄词媚”之说产生的 原因何在呢 近体诗发展以来,人们在写诗时,必须遵从严格的平仄和字数要求,写出来的诗 也就带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词则不然。词是音乐性的歌曲,是当时被人们传唱 的流行歌曲,词牌也是多种多样,所以并没有固定的平仄和字数要求。如此看来, 诗工整,词自由,格式上的差异构成了“诗庄词媚”说法的一部分 唐代科举取士需要考诗赋,这也决定了作诗的严肃性。才子文人们需凭一手好的 诗作来获取官位,内容上自然也不能放松要求,多是追求功业、表达自己的政治 抱负和人生理想。而落榜失意的人写诗,就是为了感慨身世,抒发自己的怀才不 遇之情了。诗也是人们言志的一种常用手段。《尚书·尧典》中有记载:“诗言 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而词一直被人们称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淫滥郑 声”,它一般用于娱乐场所的助兴,依靠风尘女子来传播,多被唱作艳曲。词中 的女性形象也占了很大部分,包括符号化的美女、思妇、甚至女强人等等。题材 上,词以言情为主,欧阳炯《花间集序》中写:“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妖娆之态 可见,“用助妖娆之态”的词自然不能脱离“媚”这一形容词了。有人说,“词 植根于教坊歌女之口,扬声于雕栏玉砌之间,寓形于风花雪月之中”。王国维《人 间词话》云:“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也解释了“诗庄词媚”这一观点。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中,诗歌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从《诗经》开始, 人们便强调“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等需严格遵守的戒条,孔子、荀子等儒 家巨匠也阐释过“诗言志”这一中心命题。经过几千年儒家思想的洗礼,诗歌始 终遵循着“经夫妻,成孝顺,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起着教化作用。 相对而言,词并没有历史的规定和局限,一直以通俗文学、娱乐大众的身份存在 并流传,正如张炎《词源》云:“簸风弄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 人们说“诗庄词媚”,这对诗词的风格来讲固然是个大方向,但历史上也存在着 诗“媚”词“庄”的现象。诗也有美的一面,也有“媚”的一面,我国的诗也存 在着很多男女情爱之作,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名句。此外,诗歌自身的 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特性,也充分体现出诗歌的美感。另一方面,自古以 来词的题材和体裁多种多样,其中不乏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念奴娇·大 江东去》和《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名篇,都体现了庞大的气势和远大的抱负, 这又是词“庄”的重要体现。 “诗庄词媚”,诗重庄肃蕴敛、雅正刚挺,词尚谐婉有致、豁眀纤艳,二者在中 国古典文学中可谓“并蒂花开一树香”,它们不仅成为中华文化永远的经典,而 且也构成世界叹为观止的永恒遗存。 (摘编自于溟跃《也谈“诗庄词媚”》,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诗庄词媚”现象的一项是
河北省高二 2017-2018 学年下学期开学考试 第 I 卷(选择题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庄词媚 诗和词,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来诗词并称。史上有评 论家对诗词的风格进行了总结,形成了“诗庄词媚”之说。所谓“诗庄”,取字 面意思就是说诗歌大都庄肃严整;“词媚”就是指词相对婉约媚气。这种说法看 似简单而概括,实则一语道破诗与词的风格之异。那么“诗庄词媚”之说产生的 原因何在呢? 近体诗发展以来,人们在写诗时,必须遵从严格的平仄和字数要求,写出来的诗 也就带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词则不然。词是音乐性的歌曲,是当时被人们传唱 的流行歌曲,词牌也是多种多样,所以并没有固定的平仄和字数要求。如此看来, 诗工整,词自由,格式上的差异构成了“诗庄词媚”说法的一部分。 唐代科举取士需要考诗赋,这也决定了作诗的严肃性。才子文人们需凭一手好的 诗作来获取官位,内容上自然也不能放松要求,多是追求功业、表达自己的政治 抱负和人生理想。而落榜失意的人写诗,就是为了感慨身世,抒发自己的怀才不 遇之情了。诗也是人们言志的一种常用手段。《尚书•尧典》中有记载:“诗言 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而词一直被人们称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淫滥郑 声”,它一般用于娱乐场所的助兴,依靠风尘女子来传播,多被唱作艳曲。词中 的女性形象也占了很大部分,包括符号化的美女、思妇、甚至女强人等等。题材 上,词以言情为主,欧阳炯《花间集序》中写:“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妖娆之态。” 可见,“用助妖娆之态”的词自然不能脱离“媚”这一形容词了。有人说,“词 植根于教坊歌女之口,扬声于雕栏玉砌之间,寓形于风花雪月之中”。王国维《人 间词话》云:“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也解释了“诗庄词媚”这一观点。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中,诗歌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从《诗经》开始, 人们便强调“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等需严格遵守的戒条,孔子、荀子等儒 家巨匠也阐释过“诗言志”这一中心命题。经过几千年儒家思想的洗礼,诗歌始 终遵循着“经夫妻,成孝顺,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起着教化作用。 相对而言,词并没有历史的规定和局限,一直以通俗文学、娱乐大众的身份存在 并流传,正如张炎《词源》云:“簸风弄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 人们说“诗庄词媚”,这对诗词的风格来讲固然是个大方向,但历史上也存在着 诗“媚”词“庄”的现象。诗也有美的一面,也有“媚”的一面,我国的诗也存 在着很多男女情爱之作,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名句。此外,诗歌自身的 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特性,也充分体现出诗歌的美感。另一方面,自古以 来词的题材和体裁多种多样,其中不乏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念奴娇•大 江东去》和《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名篇,都体现了庞大的气势和远大的抱负, 这又是词“庄”的重要体现。 “诗庄词媚”,诗重庄肃蕴敛、雅正刚挺,词尚谐婉有致、豁朗纤艳,二者在中 国古典文学中可谓“并蒂花开一树香”,它们不仅成为中华文化永远的经典,而 且也构成世界叹为观止的永恒遗存。 (摘编自于溟跃《也谈“诗庄词媚”》,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诗庄词媚”现象的一项是
A.同是写离别,髙适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而柳永却说“执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B.同是写思乡,李白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而周邦彦却说“小楫轻 舟,梦入芙蓉浦” C.同样是写愁,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而李清照却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同样是写江,张若虚说“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苏轼却说“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与诗相比,词没有固定的平仄和字数要求,形式自由,这和词是音乐性的歌 曲,是当时被人们传唱的流行歌曲以及词牌的多种多样有关系 B.“诗庄词媚”的说法只是相对的,历史上也存在诗“媚”词“庄”的现象, 比如诗歌中也存在着大量写男女情爱的作品,而词中也有如苏轼《江城子·密州 出猎》这样的豪放词作。 C.“词植根于教坊歌女之口,扬声于雕栏玉砌之间”,因此词中都是女性形象 包括符号化的美女、思妇、甚至女强人等等 D.诗歌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具有教化的功能,“经夫妻,成孝顺,厚人伦, 美教化,移风俗”,相比之下,词没有历史的规定和局限,更具有通俗性和娱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是人们言志的一种常用手段,如追求功业,表达政治抱负,感慨身世,抒 发怀才不遇之情等,而在豪放派出现以前,词并未表现出“庄”的一面。 B.词一直被人们称为“淫滥郑声”,这是由于词一般用于娱乐场所的助兴,并 依靠风尘女子传播,多被唱作艳曲,所以不登大雅之堂 C.诗歌自身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特性,诗歌里也存在许多男女情爱之 作,这些都反映了诗有“美”的一面,也有“媚”的一面。 D.纵观全篇,“诗庄词媚”的风格和诗词的格式、用途及历史等因素有关。在 中国古典文学领域,诗与词的风格各不相同,却并无高下之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花瓷细腰鼓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 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 有弧线。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 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飞扬。围 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 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 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 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 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沦桑
A. 同是写离别,高适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而柳永却说“执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B. 同是写思乡,李白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而周邦彦却说“小楫轻 舟,梦入芙蓉浦”。 C. 同样是写愁,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而李清照却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 同样是写江,张若虚说“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苏轼却说“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 与诗相比,词没有固定的平仄和字数要求,形式自由,这和词是音乐性的歌 曲,是当时被人们传唱的流行歌曲以及词牌的多种多样有关系。 B. “诗庄词媚”的说法只是相对的,历史上也存在诗“媚”词“庄”的现象, 比如诗歌中也存在着大量写男女情爱的作品,而词中也有如苏轼《江城子•密州 出猎》这样的豪放词作。 C. “词植根于教坊歌女之口,扬声于雕栏玉砌之间”,因此词中都是女性形象 , 包括符号化的美女、思妇、甚至女强人等等。 D. 诗歌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具有教化的功能,“经夫妻,成孝顺,厚人伦, 美教化,移风俗”,相比之下,词没有历史的规定和局限,更具有通俗性和娱乐 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是人们言志的一种常用手段,如追求功业,表达政治抱负,感慨身世,抒 发怀才不遇之情等,而在豪放派出现以前,词并未表现出“庄”的一面。 B. 词一直被人们称为“淫滥郑声”,这是由于词一般用于娱乐场所的助兴,并 依靠风尘女子传播,多被唱作艳曲,所以不登大雅之堂。 C. 诗歌自身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特性,诗歌里也存在许多男女情爱之 作,这些都反映了诗有“美”的一面,也有“媚”的一面。 D. 纵观全篇,“诗庄词媚”的风格和诗词的格式、用途及历史等因素有关。在 中国古典文学领域,诗与词的风格各不相同,却并无高下之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花瓷细腰鼓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 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 有弧线。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 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飞扬。围 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 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 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 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 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沦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 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幸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侧。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 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 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很敬重。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 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 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 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 査。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 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 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 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 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 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 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 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一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 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 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 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 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 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 之间,都浸透了青花瓷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花瓷细 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香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 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 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地之性,帷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 来的? 那人赤陡然,掩面而去 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 “人字的那一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 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幸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侧。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 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 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 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很敬重。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 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 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 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 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 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 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 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 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 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 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 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 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 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 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 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 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 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 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 之间,都浸透了青花瓷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花瓷细 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香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 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 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地之性,帷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 来的? 那人赤陡然,掩面而去。 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 “人字的那一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
B.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 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C.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 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D.“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 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5.小说中三次出现“匕里香”,第一次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匕里香”,表 现鲁老师小院的生活环境,其他两处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 6.小说以“花瓷细腰鼓”为题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言语照明的世界 苏娅 ①采访自己敬重的翻译家傅惟慈,是件困难的事,想不出更好的问题。关于他的 志趣、性情和对世界的看法,答案似乎都隐含于他的译作《布登勃洛克一家》《月 亮和六便士》《问题的核心》和随笔集《牌戏人生》中,任何时候读,总有一两 个句子蹦出来呼应你的探寻,正像他所喜欢的穆旦的诗句:“用言语所能照明的 世界”。 ②第一次走进四根柏小院采访傅惟慈,是2008年初夏的事。那是一次为侦探小 说家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和《高窗》做的采访。傅惟慈开门见山地说,自己 不是做文学批评的,很难说清楚一个作家怎么个好,很多时候是被小说的语言打 动。然后,翻出《高窗》,给我们念了几段 ③后来听录音,才意识到自己是被他说的“我不是搞文学批评的,说不出怎么个 好来”给迷惑了,实际上,在那些闲言般的点评中,傅惟慈举重若轻地勾勒了他 所挚爱的作家的小说技艺,甚至这位作家在某一类型小说史上的位置。 ④那年秋天,我们又做了一次采访,这次是为傅惟慈的钱币收藏,因为截稿时间 紧促,采访临时安排在傍晚,他平时与朋友的清谈或采访通常在下午,上午是看 报、读书和写作的时间。 ⑤秋天傍晚的四根柏小院寂静安详,小屋书桌上放着为采访准备的老钱币和两摞 相关的书,另外几摞放在桌子下的面板上,后来在采访中随时査看。交往多了才 发觉,为每次和朋友的聚会准备话题、和话题相关的书籍与物件是先生的一个习 惯 ⑥钱币收藏,是傅惟慈少时成长的一个印迹。但这个少年时代就有的兴趣,傅惟 慈在临近晩年才重新拾起,很早他就清楚,搞收藏是需要闲暇、学识和一定的经 济条件的。 ⑦那天采访完,傅惟慈整理了十多枚珍贵的钱币,让我带回来拍照片用作配图, 揣着这些钱币走出胡同的感觉,至今印象清晰,路上行人稀少,和一位颤巍巍的 老奶奶擦肩而过时,我头一回生出一种往来人世里默默已黄昏的怅然,但这个念 头很快就消失了,我们眼里的傅惟慈依然身形健朗、心力旺盛。 ⑧后来,为作一个人物特写的采访,我们交往多起来,可以聊一些相对深的问题 了。他用小本子摘录读书看报时得到的信息,极限偶然想到的话和值得深入考虑 的问题。傅惟慈的挚友蓝华在发来的哀悼信里写:“傅先生是一个极为勤奋博学 的文人,也是我相识的人中最为慈悲的好人”。他是我见过阅读最勤力最驳杂的 老人,总有一股劲让他通过阅读来拓宽思想视野,年近90了,还会为一个读到
B. 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 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C. 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 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D.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 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5.小说中三次出现“匕里香”,第一次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匕里香”,表 现鲁老师小院的生活环境,其他两处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 6.小说以“花瓷细腰鼓”为题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言语照明的世界 苏娅 ①采访自己敬重的翻译家傅惟慈,是件困难的事,想不出更好的问题。关于他的 志趣、性情和对世界的看法,答案似乎都隐含于他的译作《布登勃洛克一家》《月 亮和六便士》《问题的核心》和随笔集《牌戏人生》中,任何时候读,总有一两 个句子蹦出来呼应你的探寻,正像他所喜欢的穆旦的诗句:“用言语所能照明的 世界”。 ②第一次走进四根柏小院采访傅惟慈,是 2008 年初夏的事。那是一次为侦探小 说家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和《高窗》做的采访。傅惟慈开门见山地说,自己 不是做文学批评的,很难说清楚一个作家怎么个好,很多时候是被小说的语言打 动。然后,翻出《高窗》,给我们念了几段。 ③后来听录音,才意识到自己是被他说的“我不是搞文学批评的,说不出怎么个 好来”给迷惑了,实际上,在那些闲言般的点评中,傅惟慈举重若轻地勾勒了他 所挚爱的作家的小说技艺,甚至这位作家在某一类型小说史上的位置。 ④那年秋天,我们又做了一次采访,这次是为傅惟慈的钱币收藏,因为截稿时间 紧促,采访临时安排在傍晚,他平时与朋友的清谈或采访通常在下午,上午是看 报、读书和写作的时间。 ⑤秋天傍晚的四根柏小院寂静安详,小屋书桌上放着为采访准备的老钱币和两摞 相关的书,另外几摞放在桌子下的面板上,后来在采访中随时查看。交往多了才 发觉,为每次和朋友的聚会准备话题、和话题相关的书籍与物件是先生的一个习 惯。 ⑥钱币收藏,是傅惟慈少时成长的一个印迹。但这个少年时代就有的兴趣,傅惟 慈在临近晚年才重新拾起,很早他就清楚,搞收藏是需要闲暇、学识和一定的经 济条件的。 ⑦那天采访完,傅惟慈整理了十多枚珍贵的钱币,让我带回来拍照片用作配图, 揣着这些钱币走出胡同的感觉,至今印象清晰,路上行人稀少,和一位颤巍巍的 老奶奶擦肩而过时,我头一回生出一种往来人世里默默已黄昏的怅然,但这个念 头很快就消失了,我们眼里的傅惟慈依然身形健朗、心力旺盛。 ⑧后来,为作一个人物特写的采访,我们交往多起来,可以聊一些相对深的问题 了。他用小本子摘录读书看报时得到的信息,极限偶然想到的话和值得深入考虑 的问题。傅惟慈的挚友蓝华在发来的哀悼信里写:“傅先生是一个极为勤奋博学 的文人,也是我相识的人中最为慈悲的好人”。他是我见过阅读最勤力最驳杂的 老人,总有一股劲让他通过阅读来拓宽思想视野,年近 90 了,还会为一个读到
的句子震动。枯坐回味很久,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我设法掏出一些自己的经历与 之回应。 ⑨永远会记得一次采访中遇到的小插曲,那天我们正聊着,家里的白猫轻柔地绕 进来,徘徊,我弯腰抱起白猫,谈话停止了。傅惟慈忽然说:“我虽然也喜欢它, 但从没主动抱过,我总以为克制情感是人的一种尊严。”我当时真尴尬,为自己 没礼貌地从谈话中“走出”,碰巧这时,白猫纵身一跃跳上窗台看外面的风景, 窗前树影婆娑,回来听,录音笔里留下很长一段沉默。现在想来,“克制情感是 人的一种尊严”是傅惟慈先生对我最严厉的训诫。 (摘自2014年3月24日《第一时经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⑤段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丰富人物精神世界,使得文章 古朴深邃。 B.傅惟慈虽少年时代就对收藏有兴趣,但因没有条件,临近晚年才重新拾起收 藏古币的爱好。 C.第⑦段写颤巍巍的老人,是为了反衬傅惟慈虽年事已高,但其依然身形健朗、 心力旺盛,仍对其事业和志趣充满热情。 D.第⑧段直接引用傅惟慈挚友悼念信里的话,不仅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也能 增强文章真实感。 E.文章主要写了对傅惟慈的三次采访,以顺叙为主,辅以插叙,使得文章跌宕 生姿,曲折有致。 8.标题“言语照明的世界”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张建封,字本立,邓州南阳人,客隐兖州。少喜文章,能辩论,慷慨尚气,自许 以功名显。李光弼镇河南,盗起苏、常间,残掠乡县。代宗诏中人马日新与光弼 麾下皆讨。建封见中人,请前喻贼,可不须战。因到贼屯开譬祸福,一日降数千 人,纵还田里,由是知名。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 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仼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李希烈既破梁崇义,跋扈不臣,寿州刺史崔昭与相闻,德宗召宰相选代昭者,杞 仓卒不暇取它吏,即白用建封。希烈数败王师,张甚,遂僭即天子位。是时,四 方尚多故,乃缮陴隍,益治兵,四鄙附悦。希烈使票帅悍卒来战,建封皆沮衄之。 贼平,进封阶。 是时,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 又邀阍闼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 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惟有 E耳!”遂击宦者。有司执之以闻,帝黜宦人,赐农帛十匹,然宫市不废也。谏 臣交章列上,皆不纳,故建封请间为帝言之,帝颇顺听。会诏书蠲民逋赋,帝问 何如,答曰:“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治徐凡十年,躬于所事,一军大治。善容人过,至健黠亦未尝曲法假之。其言忠 义感激,故下皆畏悦。性乐士,贤不肖游其门者礼必均,故其往如归。许孟容、 韩愈皆奏署幕府,有文章传于时 (选自《新唐书·张建封传》) 【注】①马燧、李灵耀、杨炎、卢杞均为人名。②阍闼:宫门。③纳:交出
的句子震动。枯坐回味很久,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我设法掏出一些自己的经历与 之回应。 ⑨永远会记得一次采访中遇到的小插曲,那天我们正聊着,家里的白猫轻柔地绕 进来,徘徊,我弯腰抱起白猫,谈话停止了。傅惟慈忽然说:“我虽然也喜欢它, 但从没主动抱过,我总以为克制情感是人的一种尊严。”我当时真尴尬,为自己 没礼貌地从谈话中“走出”,碰巧这时,白猫纵身一跃跳上窗台看外面的风景, 窗前树影婆娑,回来听,录音笔里留下很长一段沉默。现在想来,“克制情感是 人的一种尊严”是傅惟慈先生对我最严厉的训诫。 (摘自 2014 年 3 月 24 日《第一时经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章第⑤段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丰富人物精神世界,使得文章 古朴深邃。 B. 傅惟慈虽少年时代就对收藏有兴趣,但因没有条件,临近晚年才重新拾起收 藏古币的爱好。 C. 第⑦段写颤巍巍的老人,是为了反衬傅惟慈虽年事已高,但其依然身形健朗、 心力旺盛,仍对其事业和志趣充满热情。 D. 第⑧段直接引用傅惟慈挚友悼念信里的话,不仅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也能 增强文章真实感。 E. 文章主要写了对傅惟慈的三次采访,以顺叙为主,辅以插叙,使得文章跌宕 生姿,曲折有致。 8.标题“言语照明的世界”有何意蕴? 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 二 古代诗文阅读 (一)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张建封,字本立,邓州南阳人,客隐兖州。少喜文章,能辩论,慷慨尚气,自许 以功名显。李光弼镇河南,盗起苏、常间,残掠乡县。代宗诏中人马日新与光弼 麾下皆讨。建封见中人,请前喻贼,可不须战。因到贼屯开譬祸福,一日降数千 人,纵还田里,由是知名。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 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①。 李希烈既破梁崇义,跋扈不臣,寿州刺史崔昭与相闻,德宗召宰相选代昭者,杞 仓卒不暇取它吏,即白用建封。希烈数败王师,张甚,遂僭即天子位。是时,四 方尚多故,乃缮陴隍,益治兵,四鄙附悦。希烈使票帅悍卒来战,建封皆沮衄之。 贼平,进封阶。 是时,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 又邀阍闼②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 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③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惟有 死耳!”遂击宦者。有司执之以闻,帝黜宦人,赐农帛十匹,然宫市不废也。谏 臣交章列上,皆不纳,故建封请间为帝言之,帝颇顺听。会诏书蠲民逋赋,帝问 何如,答曰:“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治徐凡十年,躬于所事,一军大治。善容人过,至健黠亦未尝曲法假之。其言忠 义感激,故下皆畏悦。性乐士,贤不肖游其门者礼必均,故其往如归。许孟容、 韩愈皆奏署幕府,有文章传于时。 (选自《新唐书•张建封传》) 【注】①马燧、李灵耀、杨炎、卢杞均为人名。②阍闼:宫门。③纳: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