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高二年级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五调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 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 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 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 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 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 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 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 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 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 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 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 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 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 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 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 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 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 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 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 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 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 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 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 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 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 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在它的意象符号中 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而且有着强烈 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 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 多子、丰收安乐。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 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全”“瓜瓞绵 绵”“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等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间剪纸融入到 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 实人类的生活。 1.下列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河北衡水高二年级 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五调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6 分 每小题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 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 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 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 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 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 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 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 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 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 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 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 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 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 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 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 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 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 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 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 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 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 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 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 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 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 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在它的意象符号中, 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而且有着强烈 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 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 多子、丰收安乐。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 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全”“瓜瓞绵 绵”“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等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间剪纸融入到 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 实人类的生活。 1.下列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植根于我们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 中,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 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它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 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 C.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其产生就是象征性的装饰物,作者在 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功利目的 D.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能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从艺术 角度看,它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作时,往往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种情趣 的获得是因为剪纸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 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物”就是民间剪纸这一载体,承 载着艺术上造型形式的传承和其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 C.“蛙”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虽然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 象征的地位,但在民俗文化中保持着原始崇拜敬仰的地位 D.“蛙”因其丑陋的形态常被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也被认为是最可靠的保护 神,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题材,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剪纸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开展对中国 民间剪纸艺术的硏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B.民间剪纸艺术传承精神文化,随着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变化,民间大 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深层寓意内涵也会随着形式而变化。 C.“凤穿牡丹”等花色纹样的剪纸,表现了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 求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多子、丰收安乐的美好愿望。 D.民间剪纸融入到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能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求, 扶持人类的生存,追求民族、人类群体的强烈审美理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58分) (一)文言文阅读(41分) (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6分,每小题2分) 宋绶,赵州平棘人。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为儿童时,手不执钱。家藏书」 余卷,亲自校雠,博通经史百家。绶幼聪警,额有奇骨,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 徽之无子,家藏书悉与绶。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年 十五,召试中书,真宗爱其文,迁大理评事,听于秘阁读书。大中祥符元年,复 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与父皋同职 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绶奏言 “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下官,决徒 刑。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非军国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书上,忤 太后意,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太后崩,帝思绶言,召还,将大用,而宰 相张士逊沮止之,复加翰林侍读学士, 有诏罢修寺观,而章惠太后以旧宅为道观,谏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奁 中物也,谏官、御史欲邀名邪?”绶进曰:“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 近诏,即论奏之。且事有疑似,彼犹指为过。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 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何 若动无过举,使无得而言哉?
A.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植根于我们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 中,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 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它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 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 C.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其产生就是象征性的装饰物,作者在 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功利目的。 D.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能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从艺术 角度看,它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作时,往往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种情趣 的获得是因为剪纸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 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物”就是民间剪纸这一载体,承 载着艺术上造型形式的传承和其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 C.“蛙”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虽然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 象征的地位,但在民俗文化中保持着原始崇拜敬仰的地位。 D.“蛙”因其丑陋的形态常被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也被认为是最可靠的保护 神,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题材,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民间剪纸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开展对中国 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B.民间剪纸艺术传承精神文化,随着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变化,民间大 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深层寓意内涵也会随着形式而变化。 C.“凤穿牡丹”等花色纹样的剪纸,表现了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 求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多子、丰收安乐的美好愿望。 D.民间剪纸融入到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能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求, 扶持人类的生存,追求民族、人类群体的强烈审美理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58 分) (一)文言文阅读(41 分) (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6 分,每小题 2 分) 宋绶,赵州平棘人。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为儿童时,手不执钱。家藏书万 余卷,亲自校雠,博通经史百家。绶幼聪警,额有奇骨,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 徽之无子,家藏书悉与绶。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年 十五,召试中书,真宗爱其文,迁大理评事,听于秘阁读书。大中祥符元年,复 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与父皋同职。 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绶奏言: “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下官,决徒 刑。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非军国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书上,忤 太后意,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太后崩,帝思绶言,召还,将大用,而宰 相张士逊沮止之,复加翰林侍读学士。 有诏罢修寺观,而章惠太后以旧宅为道观,谏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奁 中物也,谏官、御史欲邀名邪?”绶进曰:“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 近诏,即论奏之。且事有疑似,彼犹指为过。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 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何 若动无过举,使无得而言哉?
郭皇后废,帝命绶作诏曰:“当求德阀,以称坤仪。”既而左右引富人陈氏女入 宫,绶曰:“陛下乃欲以贱者正位中宫,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后数日,王曾 入对,又论奏之。帝曰:“宋绶亦如此言。”时大臣继有论者,卒罢之 帝春秋富,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 忽。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 平自怠。”又上:“驭下之道有三:临事尚乎守,当机贵乎断,兆谋先乎密。能 守则奸不能移,能断则邪不能惑,能密则事不能挠。愿陛下念之!至若深居燕间 声味以调六气,节宣以顺四时,保养圣躬,宗社之休也。”再迁吏部侍郎。 时宰相吕夷简、王曾论议数不同,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间有所异,政事 由此依违不决,于是四人者皆罢。绶以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留侍讲筵。 元吴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 献。复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时绶母尚在,绶既得疾,不视事, 犹起居自力,区处后 事 (选自《宋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 尚:崇尚 B.书上,忤太后意 忤:违背 C.绶虑宴乐有渐 渐:加剧 D.再迁吏部侍郎 再:又一次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绶敢于谏言的一组是() ①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 ②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 ③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 ④当求德阀,以称坤仪 ⑤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 ⑥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 所忽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绶性格孝谨清介、聪明机警,少时便看淡钱财,家里藏书颇丰,得以博览 群书,再加外祖杨徽之的施爱有加,母亲悉心调教,为日后取得功名打下了基础。 B.对太后垂帘听政之事,宋绶直言己见,招惹太后不满,将其改任为龙图阁学 士,又调出朝廷任职应天府。后来皇帝打算重用他,又被张士逊阻挠。 C.各位大臣劝谏皇帝重视章惠太后修建道观一事无果,宋绶上谏时便晓皇帝以 理,举出“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的例子阐述自己的观点。 D.因为几位大臣常常政见不一,朝事难以有效解决,宋绶等人被解除朝职,后 来因为给无计可施的皇帝献计,宋绶又得以回朝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 (乙)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9题。(6分,每小题2分)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 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 “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 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②。”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 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 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 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郭皇后废,帝命绶作诏曰:“当求德阀,以称坤仪。”既而左右引富人陈氏女入 宫,绶曰:“陛下乃欲以贱者正位中宫,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后数日,王曾 入对,又论奏之。帝曰:“宋绶亦如此言。”时大臣继有论者,卒罢之。 帝春秋富,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 忽。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 平自怠。”又上:“驭下之道有三:临事尚乎守,当机贵乎断,兆谋先乎密。能 守则奸不能移,能断则邪不能惑,能密则事不能挠。愿陛下念之!至若深居燕间, 声味以调六气,节宣以顺四时,保养圣躬,宗社之休也。”再迁吏部侍郎。 时宰相吕夷简、王曾论议数不同,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间有所异,政事 由此依违不决,于是四人者皆罢。绶以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留侍讲筵。 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 献。复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时绶母尚在,绶既得疾,不视事, 犹起居自力,区处后 事。 (选自《宋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 尚:崇尚 B.书上,忤太后意 忤:违背 C.绶虑宴乐有渐 渐:加剧 D.再迁吏部侍郎 再:又一次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绶敢于谏言的一组是( ) ①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 ②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 ③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 ④当求德阀,以称坤仪 ⑤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 ⑥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 所忽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绶性格孝谨清介、聪明机警,少时便看淡钱财,家里藏书颇丰,得以博览 群书,再加外祖杨徽之的施爱有加,母亲悉心调教,为日后取得功名打下了基础。 B.对太后垂帘听政之事,宋绶直言己见,招惹太后不满,将其改任为龙图阁学 士,又调出朝廷任职应天府。后来皇帝打算重用他,又被张士逊阻挠。 C.各位大臣劝谏皇帝重视章惠太后修建道观一事无果,宋绶上谏时便晓皇帝以 理,举出“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的例子阐述自己的观点。 D.因为几位大臣常常政见不一,朝事难以有效解决,宋绶等人被解除朝职,后 来因为给无计可施的皇帝献计,宋绶又得以回朝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 (乙)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7-9 题。(6 分,每小题 2 分)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 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 “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 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②。”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 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 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 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 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 君弱臣强而己。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 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 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 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 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 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 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 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 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 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 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 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 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 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③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 《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 艺祖④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成算所向 以后的打算。③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④艺祖:指 朝开国的帝王。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俟削平诸国 俟:等待 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道:方法 C.上素嫌其人,不与 与:给予 D.普欲除某人为某官 除:任命 8.《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 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④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 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太祖在赵普的提示下,“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以散官的身份回家养 老,得到的赏赐也特别优厚,并都因此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 并坚持己见,最终获得太祖认同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 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 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 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 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 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 “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 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 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 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 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 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 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 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 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③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 《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 艺祖④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 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成算所向: 以后的打算。③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④艺祖:指一 朝开国的帝王。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俟削平诸国 俟:等待 B. 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道:方法 C. 上素嫌其人,不与 与:给予 D. 普欲除某人为某官 除:任命 8. 《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 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④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 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太祖在赵普的提示下,“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以散官的身份回家养 老,得到的赏赐也特别优厚,并都因此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 并坚持己见,最终获得太祖认同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 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任他为相 (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1题。(4分,每小题2分) 姚镆,字英之,慈溪人。弘治六年进士。除礼部主事,进员外郎。擢广西提学佥 事。立宣成书院,延《五经》师以教士子。桂人祀山魈卓旺,镆毀像,俗遂变。 迁福建副使,未几改督学政。正德九年擢贵州按察使。十五年拜右副都御史,巡 抚延绥。上边务六事,皆议行。嘉靖元年,吉囊入泾阳。镆遣游击彭模出西路, 释指挥卜云于狱,使副之。夜半邀击,斩其二将,乃遁。玺书褒谕。寻召为工部 右侍郎,出督漕运,改兵部左侍郎。 四年,迁右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巡抚。田州土官岑猛谋不轨。镆调永顺、保 靖兵,使沈希仪与张经、李璋、张佑、程鉴各统兵八万,分道讨。而镆与总兵官 朱麒等攻破定罗、丹梁。用希仪计,结猛妇翁岑璋使为内应,大破之,斩猛子邦 彦。璋诱杀猛,献其首。诏进镆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任一子官,诸将进秩有 差。镆请改设流官,陈善后七事,制可。乃命参议汪必东、佥事申惠与参将张经 以兵万人镇其地。必东、惠移疾他驻。猛党卢苏、王受等诈言猛不死,借交趾兵 二十万且至,夷民信之。苏等薄城,经突围走,城遂陷。王受亦攻入思恩府。 巡按御史石金劾镆失策罔上,并论前总督盛应期。帝以镆有功,许便宜抚剿。苏、 受数求赦,镆不许,将大讨之。会廷议起王守仁督两广军,令镆与同事。镆引疾 乞罢,许驰驿归 初,广东提学道魏校毁诸寺观田数千亩,尽入霍韬、方献夫诸家。镆至广,追还 之官。韬、献夫恨甚,与张璁、桂萼合排镆。谓大同当征而反抚,田州当抚而反 征,皆费宏谋国不臧,酿成南北患。时宏虽去,犹借镆以排之也。镆既得请,方 候代,千夫长韦贵、徐伍攻复思恩。镆上其状。诏先赏贵等,而以抚剿事宜俟守 仁处置。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 落镆职闲住。 其后,苏、受复叛,帝渐思镆。十三年,三边阙总制。大学士费宏、李时同召对。 宏荐镆,时亦助之。遂命以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未赴,宏卒。镆辞。帝不悦, 仍落职闲住。镆既罢,荐者至二十疏,不用。家居数年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 八十八》) 10.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表现出姚镆的丰功伟绩的一组是() ①桂人祀山魈卓旺,镆毁像,俗遂变 ②镆遣游击彭模出西路,释指挥卜云于狱,使副之 ③用希仪计,结猛妇翁岑璋使为内应,大破之 ④苏、受数求赦,镆不许,将大讨之 ⑤镆至广,追还之官 ⑥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镆本人学识出众,又善于教育学子。考中了进士被提拔任官后,又在成立 宣成书院后,亲自给读书人讲授《五经》 B.嘉靖元年吉囊入侵泾阳,姚镆用人得当。他特意从牢狱之中放出指挥使卜云, 让他辅佐彭模,二人奇袭敌兵,击退入侵者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 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任他为相。 (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1 题。(4 分,每小题 2 分) 姚镆,字英之,慈溪人。弘治六年进士。除礼部主事,进员外郎。擢广西提学佥 事。立宣成书院,延《五经》师以教士子。桂人祀山魈卓旺,镆毁像,俗遂变。 迁福建副使,未几改督学政。正德九年擢贵州按察使。十五年拜右副都御史,巡 抚延绥。上边务六事,皆议行。嘉靖元年,吉囊入泾阳。镆遣游击彭楧出西路, 释指挥卜云于狱,使副之。夜半邀击,斩其二将,乃遁。玺书褒谕。寻召为工部 右侍郎,出督漕运,改兵部左侍郎。 四年,迁右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巡抚。田州土官岑猛谋不轨。镆调永顺、保 靖兵,使沈希仪与张经、李璋、张佑、程鉴各统兵八万,分道讨。而镆与总兵官 朱麒等攻破定罗、丹梁。用希仪计,结猛妇翁岑璋使为内应,大破之,斩猛子邦 彦。璋诱杀猛,献其首。诏进镆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任一子官,诸将进秩有 差。镆请改设流官,陈善后七事,制可。乃命参议汪必东、佥事申惠与参将张经 以兵万人镇其地。必东、惠移疾他驻。猛党卢苏、王受等诈言猛不死,借交趾兵 二十万且至,夷民信之。苏等薄城,经突围走,城遂陷。王受亦攻入思恩府。 巡按御史石金劾镆失策罔上,并论前总督盛应期。帝以镆有功,许便宜抚剿。苏、 受数求赦,镆不许,将大讨之。会廷议起王守仁督两广军,令镆与同事。镆引疾 乞罢,许驰驿归。 初,广东提学道魏校毁诸寺观田数千亩,尽入霍韬、方献夫诸家。镆至广,追还 之官。韬、献夫恨甚,与张璁、桂萼合排镆。谓大同当征而反抚,田州当抚而反 征,皆费宏谋国不臧,酿成南北患。时宏虽去,犹借镆以排之也。镆既得请,方 候代,千夫长韦贵、徐伍攻复思恩。镆上其状。诏先赏贵等,而以抚剿事宜俟守 仁处置。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 落镆职闲住。 其后,苏、受复叛,帝渐思镆。十三年,三边阙总制。大学士费宏、李时同召对。 宏荐镆,时亦助之。遂命以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未赴,宏卒。镆辞。帝不悦, 仍落职闲住。镆既罢,荐者至二十疏,不用。家居数年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 八十八》) 10.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表现出姚镆的丰功伟绩的一组是( ) ①桂人祀山魈卓旺,镆毁像,俗遂变 ②镆遣游击彭楧出西路,释指挥卜云于狱,使副之 ③用希仪计,结猛妇翁岑璋使为内应,大破之 ④苏、受数求赦,镆不许,将大讨之 ⑤镆至广,追还之官 ⑥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镆本人学识出众,又善于教育学子。考中了进士被提拔任官后,又在成立 宣成书院后,亲自给读书人讲授《五经》。 B.嘉靖元年吉囊入侵泾阳,姚镆用人得当。他特意从牢狱之中放出指挥使卜云, 让他辅佐彭楧,二人奇袭敌兵,击退入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