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I卷(6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 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 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 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 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 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 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 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 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 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 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 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 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 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 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 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 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 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 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 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 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 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 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 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 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 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 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在它的意象符号中, 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而且有着强烈 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 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 多子、丰收安乐。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 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全”“瓜瓞绵 绵”“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等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间剪纸融入到 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 实人类的生活。 1.下列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植根于我们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 中,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
河北 2013-2014 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Ⅰ卷(6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 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 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 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 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 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 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 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 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 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 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 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 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 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 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 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 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 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 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 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 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 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 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 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 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 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 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在它的意象符号中, 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而且有着强烈 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 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 多子、丰收安乐。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 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全”“瓜瓞绵 绵”“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等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间剪纸融入到 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 实人类的生活。 1.下列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植根于我们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 中,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
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它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 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 C.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其产生就是象征性的装饰物,作者在 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功利意识。 D.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能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从艺术 角度看,它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作时,往往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种情趣 的获得是因为剪纸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 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物”就是民间剪纸这一载体,承 载着艺术上造型形式的传承和其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 C.“蛙”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虽然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 象征的地位,但在民俗文化中保持着原始崇拜敬仰的地位 D.“蛙”因其丑陋的形态常被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也被认为是最可靠的保护 神,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题材,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剪纸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开展对中国 民间剪纸艺术的硏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B.民间剪纸艺术传承精神文化,随着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变化,民间大 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深层寓意内涵也会随着形式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C.“凤穿牡丹”等花色纹样的剪纸,表现了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 求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多子、丰收安乐的美好愿望。 D.民间剪纸融入到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能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求, 扶持人类的生存,追求民族、人类群体的强烈审美理想。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宋绶,赵州平棘人。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为儿童时,手不执钱。家藏书万 余卷,亲自校雠,博通经史百家。绶幼聪警,额有奇骨,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 徽之无子,家藏书悉与绶。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年 十五,召试中书,真宗爱其文,迁大理评事,听于秘阁读书。大中祥符元年,复 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与父皋同职。 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绶奏言: “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下官,决徒 刑。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非军国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书上,忤 太后意,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太后崩,帝思绶言,召还,将大用,而宰 相张士逊沮止之,复加翰林侍读学士 有诏罢修寺观,而章惠太后以旧宅为道观,谏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奁 中物也,谏官、御史欲邀名邪?”绶进曰:“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 近诏,即论奏之。且事有疑似,彼犹指为过。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 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何 若动无过举,使无得而言哉?” 郭皇后废,帝命绶作诏曰:“当求德阀,以称坤仪。”既而左右引富人陈氏女入 宫,绶曰:“陛下乃欲以贱者正位中宫,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后数日,王曾 入对,又论奏之。帝曰:“宋绶亦如此言。”时大臣继有论者,卒罢之
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它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 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 C.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其产生就是象征性的装饰物,作者在 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功利意识。 D.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能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从艺术 角度看,它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作时,往往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种情趣 的获得是因为剪纸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 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物”就是民间剪纸这一载体,承 载着艺术上造型形式的传承和其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 C.“蛙”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虽然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 象征的地位,但在民俗文化中保持着原始崇拜敬仰的地位。 D.“蛙”因其丑陋的形态常被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也被认为是最可靠的保护 神,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题材,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剪纸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开展对中国 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B.民间剪纸艺术传承精神文化,随着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变化,民间大 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深层寓意内涵也会随着形式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C.“凤穿牡丹”等花色纹样的剪纸,表现了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 求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多子、丰收安乐的美好愿望。 D.民间剪纸融入到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能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求, 扶持人类的生存,追求民族、人类群体的强烈审美理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宋绶,赵州平棘人。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为儿童时,手不执钱。家藏书万 余卷,亲自校雠,博通经史百家。绶幼聪警,额有奇骨,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 徽之无子,家藏书悉与绶。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年 十五,召试中书,真宗爱其文,迁大理评事,听于秘阁读书。大中祥符元年,复 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与父皋同职。 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绶奏言: “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下官,决徒 刑。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非军国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书上,忤 太后意,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太后崩,帝思绶言,召还,将大用,而宰 相张士逊沮止之,复加翰林侍读学士。 有诏罢修寺观,而章惠太后以旧宅为道观,谏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奁 中物也,谏官、御史欲邀名邪?”绶进曰:“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 近诏,即论奏之。且事有疑似,彼犹指为过。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 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何 若动无过举,使无得而言哉?” 郭皇后废,帝命绶作诏曰:“当求德阀,以称坤仪。”既而左右引富人陈氏女入 宫,绶曰:“陛下乃欲以贱者正位中宫,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后数日,王曾 入对,又论奏之。帝曰:“宋绶亦如此言。”时大臣继有论者,卒罢之
帝春秋富,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 忽。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夲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 平自怠。”又上:“驭下之道有三:临事尚乎守,当机贵乎断,兆谋先乎密。能 守则奷不能移,能断则邪不能惑,能密则事不能挠。愿陛下念之!至若深居燕间, 声味以调六气,节宣以顺四时,保养圣躬,宗社之休也。”再迁吏部侍郎 时宰相吕夷简、王曾论议数不同,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间有所异,政事 由此依违不决,于是四人者皆罢。绶以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留侍讲筵 元吴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 献。复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时绶母尚在,绶既得疾,不视事 犹起居自力,区处后 (选自《宋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 尚:崇尚 B.书上,忤太后意 忤:违背 C.绶虑宴乐有渐 渐:加剧 D.保养圣躬,宗社之休也 休:休整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绶敢于谏言的一组是(3分) ①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 ②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 ③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 ④当求德阀,以称坤仪 ⑤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 ⑥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 所忽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绶性格孝谨清介、聪明机警,少时便看淡钱财,家里藏书颇丰,得以博览 群书,再加外祖杨徽之的施爱有加,母亲悉心调教,为日后取得功名打下了基础 B.对太后垂帘听政之事,宋绶直言己见,招惹太后不满,将其改任为龙图阁学 士,又调出朝廷任职应天府。后来皇帝打算重用他,又被张士逊阻挠 C.各位大臣劝谏皇帝重视章惠太后修建道观一事无果,宋绶上谏时便晓皇帝以 理,举出“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的例子阐述自己的观点 因为几位大臣常常政见不一,朝事难以有效解决,宋绶等人被解除朝职,后 来因为给无计可施的皇帝献计,宋绶又得以回朝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 答 (2)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间有所异,政事由此依违不决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 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谢
帝春秋富,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 忽。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 平自怠。”又上:“驭下之道有三:临事尚乎守,当机贵乎断,兆谋先乎密。能 守则奸不能移,能断则邪不能惑,能密则事不能挠。愿陛下念之!至若深居燕间, 声味以调六气,节宣以顺四时,保养圣躬,宗社之休也。”再迁吏部侍郎。 时宰相吕夷简、王曾论议数不同,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间有所异,政事 由此依违不决,于是四人者皆罢。绶以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留侍讲筵。 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 献。复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时绶母尚在,绶既得疾,不视事, 犹起居自力,区处后 事。 (选自《宋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 尚:崇尚 B.书上,忤太后意 忤:违背 C.绶虑宴乐有渐 渐:加剧 D.保养圣躬,宗社之休也 休:休整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绶敢于谏言的一组是(3 分) ①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 ②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 ③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 ④当求德阀,以称坤仪 ⑤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 ⑥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 所忽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宋绶性格孝谨清介、聪明机警,少时便看淡钱财,家里藏书颇丰,得以博览 群书,再加外祖杨徽之的施爱有加,母亲悉心调教,为日后取得功名打下了基础。 B.对太后垂帘听政之事,宋绶直言己见,招惹太后不满,将其改任为龙图阁学 士,又调出朝廷任职应天府。后来皇帝打算重用他,又被张士逊阻挠。 C.各位大臣劝谏皇帝重视章惠太后修建道观一事无果,宋绶上谏时便晓皇帝以 理,举出“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的例子阐述自己的观点。 D.因为几位大臣常常政见不一,朝事难以有效解决,宋绶等人被解除朝职,后 来因为给无计可施的皇帝献计,宋绶又得以回朝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 答: (2)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间有所异,政事由此依违不决。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 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谢
尚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 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8、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 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6分) 9、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5分) 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 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 离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经·氓》)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把获奖当梦想,廉价也庸俗 王蒙《这边风景》尘封 40年面世 师文静 2012年,作家王蒙打开自家窖藏,拿出了一部尘封了四十年的手稿,交给出版社, 这部名为《这边风景》的70万字长篇小说才得以重见天日。而在此之前,这部以 新疆“文革”为题材的小说早已跟随王蒙的大名,进入各种文学记载与评论文 章。12日,王蒙接受本报专访,畅谈他对新疆生活的感情,以及对这部尘封往事的 作品的看法 文学是不可摧毁的 齐鲁晚报:2012年,您重读《这边风景》的书稿,写下了“往事正堪回首月明中” 可见您对那段岁月的真情。《这边风景》能够真正出版,对读者来说,是王蒙老师 一部被呼唤了多年的著作终于相见,对您来说好像是那段岁月更让您感慨。您对 在新疆的岁月充满什么样的感情? 王蒙:我在新疆呆了十六年,从29岁到45岁。是盛年,也是艰难与困惑之年。我 努力做到另辟蹊径,跑边疆,与少数民族同吃同住同劳动,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方式。我感谢新疆各族人民对我的善待,我喜爱新疆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回想 起我能那样投入地生活在新疆,我甚至不无骄傲。 何况我学会了讲维吾尔语,与他们亲密无间。尽管那个年代有不少不堪回首的经 历,但我仍然满怀眷恋,因为那里充满着生活,充满着新意,充满着新的阅历,宝贵 极了。[学,齐鲁晚报:您为什么说,《这边风景》是您最老实的一部作品呢?
尚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 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8、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 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6 分) 9、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5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 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 离; , 。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_______ ___,______ ___! (《诗经•氓》)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1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把获奖当梦想,廉价也庸俗 ——王蒙《这边风景》尘封 40 年面世 师文静 2012 年,作家王蒙打开自家窖藏,拿出了一部尘封了四十年的手稿,交给出版社, 这部名为《这边风景》的 70 万字长篇小说才得以重见天日。而在此之前,这部以 新疆“文革”为题材的小说早已跟随王蒙的大名,进入各种文学记载与评论文 章。12 日,王蒙接受本报专访,畅谈他对新疆生活的感情,以及对这部尘封往事的 作品的看法。 文学是不可摧毁的 齐鲁晚报:2012 年,您重读《这边风景》的书稿,写下了“往事正堪回首月明中”。 可见您对那段岁月的真情。《这边风景》能够真正出版,对读者来说,是王蒙老师 一部被呼唤了多年的著作终于相见,对您来说好像是那段岁月更让您感慨。您对 在新疆的岁月充满什么样的感情? 王蒙:我在新疆呆了十六年,从 29 岁到 45 岁。是盛年,也是艰难与困惑之年。我 努力做到另辟蹊径,跑边疆,与少数民族同吃同住同劳动,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方式。我感谢新疆各族人民对我的善待,我喜爱新疆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回想 起我能那样投入地生活在新疆,我甚至不无骄傲。 何况我学会了讲维吾尔语,与他们亲密无间。尽管那个年代有不少不堪回首的经 历,但我仍然满怀眷恋,因为那里充满着生活,充满着新意,充满着新的阅历,宝贵 极了。[学, 齐鲁晚报:您为什么说,《这边风景》是您最老实的一部作品呢?
王蒙:当我写到《这边风景》里人物的心理,写到这些人物品格,写到生活对人的 那种吸引力、那种魅力的时候,我一看那还是老王的活,手里出来的活。我规规矩 矩,这是我所有小说里头最老实的小说,抒情的部分仍然相当多,尽管没有后来那 么多。我在里头自由发挥的东西也有一点,但也远远不像后来这么多。我这个作 品和其他写法不一样,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细细致致,连连贯贯,光人物一百多个, 以前没有这种规模的作品, 齐鲁晚报:这部让大家等了40年的小说,也是填补了您创作生涯的空白。 王蒙∴:这部小说故事性非常强,里边既有案件,也有盗窃,有对敌斗争,也有各式各 样的悬念,各式各样的故事,所以我希望我的作品为我自己的中年填补一个空白, 为我们的国家也填补一个空白,比如说上世纪60年代我们是怎么过的,那是种什 么状态的生活方式。现在解放前的文艺作品很多,像《白毛女》等;老的作品就 更多,《红楼梦》更不用说了;改革开放以后作品也很多,但真正反映上世纪六十 年代、七十年代初期的作品在哪?我觉得这也填补了一个空白 其实生活并没有窄臼,对老百姓来说,该恋爱还得恋爱,该拥抱还得拥抱,该吃肉 还得吃肉,该喝酒还得暍酒,该生气还得生气,该骂街还得骂街,该髙兴还得髙兴, 痛苦的时候还得自已找乐。 人生如海,击浪八千里 齐鲁晚报:您的小说写作多涉及政治。能谈谈政治与作家写作的关系吗?现在回头 来看,一位处在政治不自由状态中的作家应该如何创作? 王蒙:从《青春万岁》到《这边风景》,都很政治,但那不是教条主义的政治,不是 图解,不是套子,那是生活的命名与政治解读,更是活生生的生活细节、人物、真 情。生活是不可摧毁的,文学是不可摧毁的,真正的艺术家、文学家,总会从生活 的感动与体贴中,从灵魂的紧张与欢愉中,从才华的激扬与巧妙中,找到写作的最 好途径。不信,请看《这边风景》。 齐鲁晚报:有人说,“中国的小说家有两个半天才,一个是莫言,一个是贾平凹,还 有半个是王蒙。”您说,为什么王蒙才半个?因为他去关注其他了,比如政治、红 楼梦、庄子,他忧国忧民去了。这其中,是忧国忧民、专注政治和庄子的 王 蒙有价值,还是写《活动变人形》等长篇的作家王蒙有成就感有快乐?对于您写作 生涯中的小说成就、红学成就,您怎么给自己定位? 王蒙:各人有各人的情况。二者结合起来最有意义。不仅如此,还有讲维吾尔语与 讲英语的王蒙,还有当过公社副大队长与部长的王蒙,还有划过另类的王蒙呢,人 生如海,击浪八千里去吧 齐鲁晚报:当下从上到下都在谈“中国梦”。您历经中国发展这么多年,您心目中, 有没有自己的“中国梦”,或者“文化梦”“文学梦”?诺贝尔文学奖,算不算实 现了中国人的一个“文学梦”? 王蒙:如果梦就是一个奖,是不是廉价也庸俗了一点?文学梦是镌刻在人心上和历 史丰碑上的。中国梦和文化梦,包括了我们大家,都能更志向高远一些,眼光宏大 一些,知识扎实一些。 (《齐鲁晚报》2013年4月13日) [注]王蒙,作家,早年有《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小说代表作,近年来 《王蒙自传》(三卷)、《老庄研究》等多部新作陆续面世。长篇小说《这边风景》 写于“文革”期间的新疆,成书35年后于近日首次出版。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边风景》是一部尘封了几十年的手稿,为表达对在新疆那段岁月的感慨 作者王蒙在它面世之前,又增补了《往事正堪回首月明中》这一内容
王蒙:当我写到《这边风景》里人物的心理,写到这些人物品格,写到生活对人的 那种吸引力、那种魅力的时候,我一看那还是老王的活,手里出来的活。我规规矩 矩,这是我所有小说里头最老实的小说,抒情的部分仍然相当多,尽管没有后来那 么多。我在里头自由发挥的东西也有一点,但也远远不像后来这么多。我这个作 品和其他写法不一样,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细细致致,连连贯贯,光人物一百多个, 以前没有这种规模的作品, 齐鲁晚报:这部让大家等了 40 年的小说,也是填补了您创作生涯的空白。 王蒙:这部小说故事性非常强,里边既有案件,也有盗窃,有对敌斗争,也有各式各 样的悬念,各式各样的故事,所以我希望我的作品为我自己的中年填补一个空白, 为我们的国家也填补一个空白,比如说上世纪 60 年代我们是怎么过的,那是种什 么状态的生活方式。现在解放前的文艺作品很多,像《白毛女》等;老的作品就 更多,《红楼梦》更不用说了;改革开放以后作品也很多,但真正反映上世纪六十 年代、七十年代初期的作品在哪?我觉得这也填补了一个空白。 其实,生活并没有空白,对老百姓来说,该恋爱还得恋爱,该拥抱还得拥抱,该吃肉 还得吃肉,该喝酒还得喝酒,该生气还得生气,该骂街还得骂街,该高兴还得高兴, 痛苦的时候还得自己找乐。 人生如海,击浪八千里 齐鲁晚报:您的小说写作多涉及政治。能谈谈政治与作家写作的关系吗?现在回头 来看,一位处在政治不自由状态中的作家应该如何创作? 王蒙:从《青春万岁》到《这边风景》,都很政治,但那不是教条主义的政治,不是 图解,不是套子,那是生活的命名与政治解读,更是活生生的生活细节、人物、真 情。生活是不可摧毁的,文学是不可摧毁的,真正的艺术家、文学家,总会从生活 的感动与体贴中,从灵魂的紧张与欢愉中,从才华的激扬与巧妙中,找到写作的最 好途径。不信,请看《这边风景》。 齐鲁晚报:有人说,“中国的小说家有两个半天才,一个是莫言,一个是贾平凹,还 有半个是王蒙。”您说,为什么王蒙才半个?因为他去关注其他了,比如政治、红 楼梦、庄子,他忧国忧民去了。这其中,是忧国忧民、专注政治和庄子的 王 蒙有价值,还是写《活动变人形》等长篇的作家王蒙有成就感有快乐?对于您写作 生涯中的小说成就、红学成就,您怎么给自己定位? 王蒙:各人有各人的情况。二者结合起来最有意义。不仅如此,还有讲维吾尔语与 讲英语的王蒙,还有当过公社副大队长与部长的王蒙,还有划过另类的王蒙呢,人 生如海,击浪八千里去吧。 齐鲁晚报:当下从上到下都在谈“中国梦”。您历经中国发展这么多年,您心目中, 有没有自己的“中国梦”,或者“文化梦”“文学梦”?诺贝尔文学奖,算不算实 现了中国人的一个“文学梦”? 王蒙:如果梦就是一个奖,是不是廉价也庸俗了一点?文学梦是镌刻在人心上和历 史丰碑上的。中国梦和文化梦,包括了我们大家,都能更志向高远一些,眼光宏大 一些,知识扎实一些。 (《齐鲁晚报》2013 年 4 月 13 日) [注]王蒙,作家,早年有《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小说代表作,近年来 《王蒙自传》(三卷)、《老庄研究》等多部新作陆续面世。长篇小说《这边风景》 写于“文革”期间的新疆,成书 35 年后于近日首次出版。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这边风景》是一部尘封了几十年的手稿,为表达对在新疆那段岁月的感慨, 作者王蒙在它面世之前,又增补了《往事正堪回首月明中》这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