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凃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漂流异邦的古代中国人 如果不把商亡后箕子东奔朝鲜的传说以及对“徐福东渡”结局的猜测算在内,今 天可以确切地指出最早漂流到今中国境外的我们的先人,就应当是西汉前期活动 在“大宛”国(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秦人”了。据《史记·大宛传》, 当西汉军队围攻大宛的国都时,这些“秦人”在断绝了水源的围城之中帮助守军 “穿井”。从司马迁在另一处提到为大宛等国“铸钱、器”的“汉使、亡卒降” 来看,所谓“秦人”,很可能也是被匈奴俘掠、后来投奔大宛的西汉军人,其中 最有名的自然是李陵。华北汉地社会中也有被人掳掠,甚至逃亡到匈奴政权下去 从事农业生产的,后者成为迄今所知为改变个人生存的经济环境而出走异国的最 早的人群,因为在那里他们受到的盘剥较轻。两汉时因国内政治斗争的失败而出 奔匈奴者亦时见于记载。自东汉末年以来,日本也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流亡者远走 高飞的一方天地。 随着隋唐统一帝国的建立,古代中国人寓居他国的活动呈现某种新格局。由于隋 唐政权对突厥和中亚国家持续的军事活动,大批士卒流失在西域固属难免。禁止 汉族居民出家为僧的法令废弛后,汉族僧团的大规模膨胀导致西行求法或东渡弘 法的髙僧大德人数激增。除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向西推进的商贾之家,通过海路移 居东南亚的“唐人”,由唐经宋而入元,也代不乏人。到了元朝,中国移民在南 洋群岛已经相当多了。 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向外移民,从晚明的1560年起逐渐形成一个高潮。明政府在 这时开放海禁,使私人出海贸易的规模急剧扩大。但由于明政府仍明令禁止移民 海外,遂使出门在外多年的人不敢归国,实际上对移民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7世纪前后,吕宋马尼拉的华人已有两三万人。清前期为孤立东南抗清力量, 重新实行海禁,并对出国归来的人处以死刑,但其收效仍与明末禁止移民海外的 政策略同。鸦片战争前,东南亚的华人总数高达一百万人。在19世纪下半叶, 中国人向海外移民的范围更扩大到北美,大批中国人被当作“苦力”运送到美 国,在西海岸为洋人开矿修路。 明清两朝政府长期抱持敌视海外华人的立场,把他们当作化外“弃民”,视之为 “无赖之徒”。海外华人在羁留地区遭遇暴虐或不公正待遇,“天朝”往往置若 同闻。直到清末,这样的政策才获得基本的调整,“华侨”的概念于是进入中国 的政治文化。从光绪十九年(1893)“除华侨海禁”,到此后在各地设立领事馆
河北省 2019 届高考一轮复习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 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漂流异邦的古代中国人 如果不把商亡后箕子东奔朝鲜的传说以及对“徐福东渡”结局的猜测算在内,今 天可以确切地指出最早漂流到今中国境外的我们的先人,就应当是西汉前期活动 在“大宛”国(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秦人”了。据《史记·大宛传》, 当西汉军队围攻大宛的国都时,这些“秦人”在断绝了水源的围城之中帮助守军 “穿井”。从司马迁在另一处提到为大宛等国“铸钱、器”的“汉使、亡卒降” 来看,所谓“秦人”,很可能也是被匈奴俘掠、后来投奔大宛的西汉军人,其中 最有名的自然是李陵。华北汉地社会中也有被人掳掠,甚至逃亡到匈奴政权下去 从事农业生产的,后者成为迄今所知为改变个人生存的经济环境而出走异国的最 早的人群,因为在那里他们受到的盘剥较轻。两汉时因国内政治斗争的失败而出 奔匈奴者亦时见于记载。自东汉末年以来,日本也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流亡者远走 高飞的一方天地。 随着隋唐统一帝国的建立,古代中国人寓居他国的活动呈现某种新格局。由于隋 唐政权对突厥和中亚国家持续的军事活动,大批士卒流失在西域固属难免。禁止 汉族居民出家为僧的法令废弛后,汉族僧团的大规模膨胀导致西行求法或东渡弘 法的高僧大德人数激增。除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向西推进的商贾之家,通过海路移 居东南亚的“唐人”,由唐经宋而入元,也代不乏人。到了元朝,中国移民在南 洋群岛已经相当多了。 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向外移民,从晚明的 1560 年起逐渐形成一个高潮。明政府在 这时开放海禁,使私人出海贸易的规模急剧扩大。但由于明政府仍明令禁止移民 海外,遂使出门在外多年的人不敢归国,实际上对移民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7 世纪前后,吕宋马尼拉的华人已有两三万人。清前期为孤立东南抗清力量, 重新实行海禁,并对出国归来的人处以死刑,但其收效仍与明末禁止移民海外的 政策略同。鸦片战争前,东南亚的华人总数高达一百万人。在 19 世纪下半叶, 中国人向海外移民的范围更扩大到北美,大批中国人被当作“苦力”运送到美 国,在西海岸为洋人开矿修路。 明清两朝政府长期抱持敌视海外华人的立场,把他们当作化外“弃民”,视之为 “无赖之徒”。海外华人在羁留地区遭遇暴虐或不公正待遇,“天朝”往往置若 同闻。直到清末,这样的政策才获得基本的调整,“华侨”的概念于是进入中国 的政治文化。从光绪十九年(1893)“除华侨海禁”,到此后在各地设立领事馆
清政府终于对保护海外侨民的正当利益渐有意识。但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狂澜 冲击之下,“满洲”政权的合法性已经无可挽救,海外的华侨成为推翻清统治的 重要力量。 (摘编自姚大力《读史的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现有史料来看,西汉前期活动在“大宛”等国的“秦人”,可视作迄今为 止能够确切地指出的最早漂流到异邦的中国人 B.《史记》中两处记载的“秦人”,实际上很可能是西汉军人,他们战败后被 匈奴俘掠,后来投奔了大宛,从事穿井,铸造钱、器等工作。 C.华北汉地社会中被掳掠或逃亡到匈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是迄今所知为改变 个人生存的经济环境而漂流异邦的最早的人群 D.两汉时期,有些中国人在国内政治斗争失败后逃往匈奴,从东汉末年开始, 日本也逐渐成为了这些政治斗争失败者的流亡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隋唐时期,朝廷持续不断地对突厥和中亚国家用兵,边境的战事不可避免地 导致这一时期大批士卒流亡到西域 B.与两汉时期因战争和政治因素而移居国外不同的是,隋唐时期僧人、商人加 入到移民行列,移居地域也更加广泛。 C.从唐代开始,有些中国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移居到东南亚,到元代时,居住 在南洋群岛的中国移民的数量已相当可观。 D.1560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使得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大量向海外移民,从这时 起,逐渐掀起一个向海外移民的高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基于政治、经济方面的需要,海禁政策在明清两代数度兴废,但客观上都对 移民潮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B.满清政府对移居海外的华人持敌视立场,将海外华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使 他们成为推翻满清统治的重要力量。 C.中国人向北美移民始于19世纪下半叶,大批中国人作为苦力在美国西海岸开 矿修路,为美国的崛起做出了贡献。 D.清初的海禁政策直到光绪十九年才被废止,同时清政府也改变了敌视华侨的 立场,逐渐意识到要保护海外侨民的正当利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斯人独憔悴 迟子建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 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 下层人的生活的。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那里有我的外婆和 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 事的情景
清政府终于对保护海外侨民的正当利益渐有意识。但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狂澜 冲击之下,“满洲”政权的合法性已经无可挽救,海外的华侨成为推翻清统治的 重要力量。 (摘编自姚大力《读史的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从现有史料来看,西汉前期活动在“大宛”等国的“秦人”,可视作迄今为 止能够确切地指出的最早漂流到异邦的中国人。 B.《史记》中两处记载的“秦人”,实际上很可能是西汉军人,他们战败后被 匈奴俘掠,后来投奔了大宛,从事穿井,铸造钱、器等工作。 C.华北汉地社会中被掳掠或逃亡到匈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是迄今所知为改变 个人生存的经济环境而漂流异邦的最早的人群。 D.两汉时期,有些中国人在国内政治斗争失败后逃往匈奴,从东汉末年开始, 日本也逐渐成为了这些政治斗争失败者的流亡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隋唐时期,朝廷持续不断地对突厥和中亚国家用兵,边境的战事不可避免地 导致这一时期大批士卒流亡到西域。 B.与两汉时期因战争和政治因素而移居国外不同的是,隋唐时期僧人、商人加 入到移民行列,移居地域也更加广泛。 C.从唐代开始,有些中国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移居到东南亚,到元代时,居住 在南洋群岛的中国移民的数量已相当可观。 D.1560 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使得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大量向海外移民,从这时 起,逐渐掀起一个向海外移民的高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基于政治、经济方面的需要,海禁政策在明清两代数度兴废,但客观上都对 移民潮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B.满清政府对移居海外的华人持敌视立场,将海外华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使 他们成为推翻满清统治的重要力量。 C.中国人向北美移民始于 19 世纪下半叶,大批中国人作为苦力在美国西海岸开 矿修路,为美国的崛起做出了贡献。 D.清初的海禁政策直到光绪十九年才被废止,同时清政府也改变了敌视华侨的 立场,逐渐意识到要保护海外侨民的正当利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斯人独憔悴 迟子建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 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 下层人的生活的。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那里有我的外婆和 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 事的情景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生活太单调, 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 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 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 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它不是唐诗末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 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 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 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 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 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 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 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 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 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但我仍要孜孜以求那辉煌。不管它最终实现与否。 今年五月,在泉州附近的静峰寺山上,我看见了弘一法师的手书遗言:“悲欣交 集”四个字。据说,他的出家一直是个谜,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跪在寺门外三天 三夜,眼泪哭干了,他也不动一丝恻隐之情。我以为他伟大。而他临终的遗言却 使我对他的伟大产生了怀疑。因为真正的出家人,无所谓悲,无所谓喜,而他生 命之终极之时,仍能感受到“悲欣交集”,可见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 超脱留与后人传说。但我左思右想,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便在于他把 自己难以超拔的心态毫不保留地馈予人间,还给人间一个真实。他便是不朽的了。 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的故事。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 义艺术大师,留给人间的十部不朽的作品,早已闻名世界。他一生中唯独喜欢咖 啡。每逢写作之时,他总要把咖啡壶放在写字桌旁,一杯一杯地饮下去。他创作 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 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 上帝的虎口。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 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销蚀 (选自《姹紫嫣红开遍》,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偏远的山村长大,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 素材,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 B.“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生动地写出了质朴的民 间故事动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 C.时间的缺失和琐事的干扰使作者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前的准备,无 法超越自己,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生活太单调, 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 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 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 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 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 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 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 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 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 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 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 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 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但我仍要孜孜以求那辉煌。不管它最终实现与否。 今年五月,在泉州附近的静峰寺山上,我看见了弘一法师的手书遗言:“悲欣交 集”四个字。据说,他的出家一直是个谜,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跪在寺门外三天 三夜,眼泪哭干了,他也不动一丝恻隐之情。我以为他伟大。而他临终的遗言却 使我对他的伟大产生了怀疑。因为真正的出家人,无所谓悲,无所谓喜,而他生 命之终极之时,仍能感受到“悲欣交集”,可见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 超脱留与后人传说。但我左思右想,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便在于他把 自己难以超拔的心态毫不保留地馈予人间,还给人间一个真实。他便是不朽的了。 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的故事。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 义艺术大师,留给人间的十部不朽的作品,早已闻名世界。他一生中唯独喜欢咖 啡。每逢写作之时,他总要把咖啡壶放在写字桌旁,一杯一杯地饮下去。他创作 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 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 上帝的虎口。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 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销蚀。 (选自《姹紫嫣红开遍》,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作者在偏远的山村长大,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 素材,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 B.“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生动地写出了质朴的民 间故事动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 C.时间的缺失和琐事的干扰使作者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前的准备,无 法超越自己,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
D.本文回顾了作者自己文学创作的经历,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与销蚀 的过程,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5.文中写道:“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 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5分) 6.文章为什么以“斯人独憔悴”为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大荒见葱茏 路大荒是蒲松龄的同乡。他η岁入邻家私塾,拜在蒲松龄后裔蒲国政门下,后又 转投名儒王东生。这两位老师都对蒲松龄存有极深的敬仰之心,蒲国政多讲《聊 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少年路大荒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之中, 不自觉间就奠定了他一生的追求方向。 青年时期,路大荒便立志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和硏究工作。只要获悉哪里 有聊斋文稿,他必定积极谋求。为了搜集到遗稿,他常常奔波于淄川城乡,远访 章丘、济南,求亲问友,辗转反复。他节衣缩食,不惜重金购买蒲松龄手稿,因 此家中拥有的蒲氏著作越来越多。这其中,以蒲松龄手抄的《祭文》最为珍贵。 路大荒初见此书,不由欣喜若狂,立即将所有积蓄取出购买。后来他在文章中回 忆道:“然在闻号令角声之中,资斧告罄之时,尚恋之一书,人间尚有我之痴耶 乎?然能聊慰自痴,何顾后人之讪笑也!”1936年,由路大荒注释、编辑的《聊 斋志异外书(磨难曲)》和《聊斋全集》(四册)先后在日本和国内出版,引起 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937年12月,济南、淄川相继沦陷。路大荒南下杭州学习航空技术,后又返乡 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日军得知路大荒藏有大量珍贵的蒲氏书稿,欲行抢夺。事先 得到消息的路大荒背起手稿躲进了深山。日军一怒之下,放火烧掉了他家的房屋, 并在淄川城四处张贴捉拿他的告示。路大荒辗转来到济南,隐居在大明湖边的秋 柳园街。秋柳园街比邻曲水亭街,他安寄于此,乐在访书。1938年的一天,他 在曲水亭街上的聚古斋书肆发现了一套《聊斋文集》(六册),大喜过望,但因 囊中羞涩无力购买,只好设法将书借回家中,连夜在灯下抄录。治学拓荒,如人 饮水,冷暖自知。正是这种几十年不改初衷的执着毅力,成就了路大荒“网罗三 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 新中国成立了,先生欣喜万分。政府十分注重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整理、抢救和保 护工作,这更加激发了路大荒的硏究热情。1953年,山东省整理蒲松龄著作编 辑委员会成立,路大荒担任副主任。他亲自带领研究人员,或深入淄川在乡间广 泛征集蒲松龄的著作版本、手稿、佚文和遗物,修葺整理蒲氏故居;或远赴北京、 上海、广州、沈阳等地,査询点滴资料,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962年,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多年支持下,一部更大规模的《蒲松龄集》终 于问世。这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蒲松龄集》,凝聚了路大荒的毕生心血,总共 收集了聊斋文稿120余万字,奠定了路大荒“聊斋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 学界认为,《蒲松龄集》是聊斋学的基石,在聊斋学发展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 要地位,是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喜爱蒲松龄小说的人,饰演聊斋剧目的人,还有 “聊斋学”研究的后来者,都十分感念路大荒,正是由于他艰苦卓绝地收集、研 究、整理蒲松龄的著作,读者得以捧卷饱赏,学者得以利用钻硏。与此同时,路 大荒把最心爱的《聊斋文集手稿》一并捐献给了国家,其后又岀版了《蒲松龄年
D.本文回顾了作者自己文学创作的经历,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与销蚀 的过程,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5.文中写道:“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 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5 分) 6.文章为什么以“斯人独憔悴”为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大荒见葱茏 路大荒是蒲松龄的同乡。他 7 岁入邻家私塾,拜在蒲松龄后裔蒲国政门下,后又 转投名儒王东生。这两位老师都对蒲松龄存有极深的敬仰之心,蒲国政多讲《聊 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少年路大荒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之中, 不自觉间就奠定了他一生的追求方向。 青年时期,路大荒便立志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和研究工作。只要获悉哪里 有聊斋文稿,他必定积极谋求。为了搜集到遗稿,他常常奔波于淄川城乡,远访 章丘、济南,求亲问友,辗转反复。他节衣缩食,不惜重金购买蒲松龄手稿,因 此家中拥有的蒲氏著作越来越多。这其中,以蒲松龄手抄的《祭文》最为珍贵。 路大荒初见此书,不由欣喜若狂,立即将所有积蓄取出购买。后来他在文章中回 忆道:“然在闻号令角声之中,资斧告罄之时,尚恋之一书,人间尚有我之痴耶 乎?然能聊慰自痴,何顾后人之讪笑也!”1936 年,由路大荒注释、编辑的《聊 斋志异外书(磨难曲)》和《聊斋全集》(四册)先后在日本和国内出版,引起 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937 年 12 月,济南、淄川相继沦陷。路大荒南下杭州学习航空技术,后又返乡 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日军得知路大荒藏有大量珍贵的蒲氏书稿,欲行抢夺。事先 得到消息的路大荒背起手稿躲进了深山。日军一怒之下,放火烧掉了他家的房屋, 并在淄川城四处张贴捉拿他的告示。路大荒辗转来到济南,隐居在大明湖边的秋 柳园街。秋柳园街比邻曲水亭街,他安寄于此,乐在访书。1938 年的一天,他 在曲水亭街上的聚古斋书肆发现了一套《聊斋文集》(六册),大喜过望,但因 囊中羞涩无力购买,只好设法将书借回家中,连夜在灯下抄录。治学拓荒,如人 饮水,冷暖自知。正是这种几十年不改初衷的执着毅力,成就了路大荒“网罗三 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 新中国成立了,先生欣喜万分。政府十分注重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整理、抢救和保 护工作,这更加激发了路大荒的研究热情。1953 年,山东省整理蒲松龄著作编 辑委员会成立,路大荒担任副主任。他亲自带领研究人员,或深入淄川在乡间广 泛征集蒲松龄的著作版本、手稿、佚文和遗物,修葺整理蒲氏故居;或远赴北京、 上海、广州、沈阳等地,查询点滴资料,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962 年,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多年支持下,一部更大规模的《蒲松龄集》终 于问世。这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蒲松龄集》,凝聚了路大荒的毕生心血,总共 收集了聊斋文稿 120 余万字,奠定了路大荒“聊斋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 学界认为,《蒲松龄集》是聊斋学的基石,在聊斋学发展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 要地位,是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喜爱蒲松龄小说的人,饰演聊斋剧目的人,还有 “聊斋学”研究的后来者,都十分感念路大荒,正是由于他艰苦卓绝地收集、研 究、整理蒲松龄的著作,读者得以捧卷饱赏,学者得以利用钻研。与此同时,路 大荒把最心爱的《聊斋文集手稿》一并捐献给了国家,其后又出版了《蒲松龄年
谱》和《聊斋俚曲选》等著作,在《东岳论坛》上发表了“聊斋遗文”12篇, 实现了他的“聊斋学”人生 路大荒天资聪颖,悟性极髙,在聊斋学以外的诸多领域也有很深造诣。如绘画, 曾赢得张大千、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尽管博学,但他始终清醒地知道, 该深挖哪口井。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深知真正厚实博大的学问,必然要经过 极大的努力才可获得。为此,他读书、治学、从艺从不敢懈怠,无论是默存自守 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辱不惊,专心于学术。在他人生的最后五年,由于患有脑 中风后遗症,身体活动受限,经常卧床,但仍然不忘“聊斋学”研究。他曾让孙 女打开事先藏好的《蒲松龄集》,告诉她某页某段还有些必须修正的问题要记下 来,并叮嘱她,此书以后如能再版,一定要把这些问题改过来。学问做到完全忘 我的境界,令读书人叹服。 路大荒是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纯正的人文学者,他的身上闪烁着令我们亲近的精 神气质和思想光芒。 (摘编自徐忠志《大荒见葱茏》、陈明超《“蒲学”硏究第一人一一路大荒》等) 【相关链接】 爷爷青年时期,正值国内军阀混战。当时邓恩铭的叔父邓国瑾是淄川县长,他劝 告爷爷说:“人生行为如黄河流水奔泻千里,决之东则东流,决之西则西流,若 受制约可流人大海,希望你对事业有所抉择,好自为之。”爷爷深有感悟,从此 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研究中去。(路应和《怀念我的爷爷路大荒》)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路大荒对聊斋作品的最初接触,始于幼年时期的两位老师,蒲国政多讲《聊 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 B.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非常重视蒲松龄著作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路大 荒为此欣喜万分,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之中。 C.《蒲松龄集》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多年的支持下得以问世,路大荒凭借此书 确立了自己“聊斋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 D.路大荒在绘画领域也有很深造诣,无论是默存自守,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 辱不惊,因而赢得了张大千、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大荒见葱茏”这个标题运用双关、比喻等手法,使文题寓意丰厚,形象生 动地将传主姓名、生平及其事业追求结合起来,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文章的题目既概括了路大荒历经坎坷最终实现梦想的人生之路,又指聊斋学 发展和兴盛的过程,还指路大荒所处社会环境由黑暗到光明的时代变迁 C.“资斧告罄之时,尚恋之一书,人间尚有我之痴耶乎?”这句话显示出了路 大荒对金钱的蔑视,对有关资料的极度痴迷。 D.日军放火烧掉了路大荒家的房屋,并在淄川城四处张贴捉拿他的告示。这是 因为日本人知道他学习航空技术参加抗日游击队是为了抗击日本 E.路大荒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挂念着“聊斋学”研究,由此可见传主工 作之忘我、做学问从不懈怠。 9.路大荒为什么能成就“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请结合材料进 行分析。(5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谱》和《聊斋俚曲选》等著作,在《东岳论坛》上发表了“聊斋遗文”12 篇, 实现了他的“聊斋学”人生。 路大荒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在聊斋学以外的诸多领域也有很深造诣。如绘画, 曾赢得张大千、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尽管博学,但他始终清醒地知道, 该深挖哪口井。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深知真正厚实博大的学问,必然要经过 极大的努力才可获得。为此,他读书、治学、从艺从不敢懈怠,无论是默存自守, 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辱不惊,专心于学术。在他人生的最后五年,由于患有脑 中风后遗症,身体活动受限,经常卧床,但仍然不忘“聊斋学”研究。他曾让孙 女打开事先藏好的《蒲松龄集》,告诉她某页某段还有些必须修正的问题要记下 来,并叮嘱她,此书以后如能再版,一定要把这些问题改过来。学问做到完全忘 我的境界,令读书人叹服。 路大荒是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纯正的人文学者,他的身上闪烁着令我们亲近的精 神气质和思想光芒。 (摘编自徐忠志《大荒见葱茏》、陈明超《“蒲学”研究第一人——路大荒》等) 【相关链接】 爷爷青年时期,正值国内军阀混战。当时邓恩铭的叔父邓国瑾是淄川县长,他劝 告爷爷说:“人生行为如黄河流水奔泻千里,决之东则东流,决之西则西流,若 受制约可流人大海,希望你对事业有所抉择,好自为之。”爷爷深有感悟,从此 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研究中去。(路应和《怀念我的爷爷路大荒》)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路大荒对聊斋作品的最初接触,始于幼年时期的两位老师,蒲国政多讲《聊 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 B.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非常重视蒲松龄著作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路大 荒为此欣喜万分,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之中。 C.《蒲松龄集》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多年的支持下得以问世,路大荒凭借此书 确立了自己“聊斋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 D.路大荒在绘画领域也有很深造诣,无论是默存自守,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 辱不惊,因而赢得了张大千、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 ( ) A.“大荒见葱茏”这个标题运用双关、比喻等手法,使文题寓意丰厚,形象生 动地将传主姓名、生平及其事业追求结合起来,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文章的题目既概括了路大荒历经坎坷最终实现梦想的人生之路,又指聊斋学 发展和兴盛的过程,还指路大荒所处社会环境由黑暗到光明的时代变迁。 C.“资斧告罄之时,尚恋之一书,人间尚有我之痴耶乎?”这句话显示出了路 大荒对金钱的蔑视,对有关资料的极度痴迷。 D.日军放火烧掉了路大荒家的房屋,并在淄川城四处张贴捉拿他的告示。这是 因为日本人知道他学习航空技术参加抗日游击队是为了抗击日本。 E.路大荒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挂念着“聊斋学”研究,由此可见传主工 作之忘我、做学问从不懈怠。 9.路大荒为什么能成就“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请结合材料进 行分析。(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