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 2011年高考等值诊断联合考试(三)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亵渎(du奇葩(pa) 缔约国(d 掎角之势(j) B.桎梏(ku)泥淖(nao) 汗涔涔(cen) 唯唯诺诺(wei) C.裨益(b)滥觞( shang) 于细胞gan) 脍炙人口(hui) 罹难(li) 经幢( chuang) 酸乳酪(luo) 两情缱绻(jua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那时,洋人凭借领事裁判权画地为牢,在自己的地盘里盖洋房,开洋行,走私鸦片 贩卖军火等。 B.李先生的义举使这件众望所归的珍贵文物,在海外漂流60多年后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C.1978年的夏季,文学开始复苏。当《班主任》《伤痕》等一批文学作品出现时,一向 沉稳的严文井拍案而起,兴奋得几乎大呼大叫 D.广大读者十分关心这一事件如何了结,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把问题真正查个水落石 出,并作出处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年来先后实施的全面免除农业税、免收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高度说明了中央 政府对农民问题的充分关注。 B.据《中国日报》报道,我国居民储蓄的43%用于子女的教育,这已经大大超过了用 于养老或购买住房的储蓄比例。 C.杨丽萍用她那优美娴熟的舞姿、流盼生辉的眼神,塑造了美丽而活泼的金孔雀形象 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 D.网络的虚拟所以有无尽吸引力,我想,就在于一个主要原因是它能隐藏你的身份 生活在一个虚幻迷离的世界里。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首诗的实现与写小说戏剧是不同的 一言以蔽之,一般文学的创作或欣赏 都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诗之实现或欣赏乃是发生在心灵与存在的默然晤对之中 ①而看小说戏剧也不过是让人在自己的生活之外再过另一种环境下的生活。 ②但诗则是发生在心灵最孤独的时刻,此时我们只能听见自己内心汹涌的潮动, ③一部小说或戏剧的创作必须研究社会接触人群。在写作时,世间万象都在眼前重现。 ④我们在独自领受了这种深藏的本象后,会感到无比的寂寞但充满无法言喻的欢欣。 ⑤我们的快乐不是来自大千世界的重现,而是人间社会完全消隐之后出现的存在本
河 北 省 2011 年高考等值诊断联合考试(三)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亵渎.(dú) 奇葩 (pā) 缔.约国 (dì) 掎.角之势 (jǐ) B.桎梏.(kù) 泥淖.(nào) 汗涔.涔(cén) 唯.唯诺诺(wéi) C.裨.益(bì) 滥觞.(shānɡ) 干.细胞 (gān) 脍.炙人口(huì) D.罹.难(lí) 经幢.(chuáng) 酸乳酪.(luò) 两情缱绻. (juǎn)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时,洋人凭借领事裁判权画地为牢 ....,在自己的地盘里盖洋房,开洋行,走私鸦片, 贩卖军火等。 B.李先生的义举使这件众望所归 ....的珍贵文物,在海外漂流 60 多年后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C.1978 年的夏季,文学开始复苏。当《班主任》《伤痕》等一批文学作品出现时,一向 沉稳的严文井拍案而起 ....,兴奋得几乎大呼大叫。 D. 广大读者十分关心这一事件如何了结,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把问题真正查个水落石 ... 出.,并作出处理。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近年来先后实施的全面免除农业税、免收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高度说明了中央 政府对农民问题的充分关注。 B. 据《中国日报》报道,我国居民储蓄的 43%用于子女的教育,这已经大大超过了用 于养老或购买住房的储蓄比例。 C. 杨丽萍用她那优美娴熟的舞姿、流盼生辉的眼神,塑造了美丽而活泼的金孔雀形象, 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 D. 网络的虚拟所以有无尽吸引力,我想,就在于一个主要原因是它能隐藏你的身份, 生活在一个虚幻迷离的世界里。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首诗的实现与写小说戏剧是不同的。 一言以蔽之,一般文学的创作或欣赏 都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诗之实现或欣赏乃是发生在心灵与存在的默然晤对之中。 ①而看小说戏剧也不过是让人在自己的生活之外再过另一种环境下的生活。 ②但诗则是发生在心灵最孤独的时刻,此时我们只能听见自己内心汹涌的潮动, ③一部小说或戏剧的创作必须研究社会接触人群。在写作时,世间万象都在眼前重现。 ④我们在独自领受了这种深藏的本象后,会感到无比的寂寞但充满无法言喻的欢欣。 ⑤我们的快乐不是来自大千世界的重现,而是人间社会完全消隐之后出现的存在本 象
A.④①③②⑤ B.⑤④③①②C.③①②⑤④ D.③②①⑤④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人都有糊涂时 在日常生活中,心不在焉、细小的疏忽和不由自主的失言是司空见惯的。有些人甚至忘 记出席重要会议,忘记自己的生日。这种疏忽通常是因未来事务记忆失误导致的,对未来事 务的记忆是协调和安排大部分日常活动的关键,如吃药、赴约、出门时带上钥匙或雨伞等。 德国心理学家马克·麦克丹尼尔博士认为,这一使我们能够计划和安排未来活动的思维进程 与前额脑皮层的神经活动有关。因此,如果大脑的这个部位受伤,会导致心不在焉和记忆失 误大量出现。 但是,即使大脑完全健康,也会出现心不在焉的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不会引起人 们的注意,但如果我们忘记一个重要的日子或重要的约会,事情就会发生变化,疏忽者会被 指责为不尊重他人。一般而言,我们周围的人很少出现影响工作日程的重大疏忽,反复失约 的情况也很少出现。因此,专家建议我们使用记事本或其他能够帮助我们记住工作的做法 他们认为这种技巧是最有效的。心理学家研究了人们为记住某件事情而改变日常用品的位置 在大脑中出现的反应。麦克丹尼尔博士发现,在大脑的同一区域内,我们的记忆会同时存储 要记住的事件,如约会和我们为此所留的记号。当我们再次看到所留记号时,那个区域就会 重新出现事件的信息,并将其传送给大脑。所留的记号越醒目,记忆出现失误的可能性越小。 当然,不是所有的心不在焉都是因记忆失误所致。精神分析原理显示,遗忘都是有原因 的。这些心不在焉的行为表明我们潜意识中的某种心理因素受到压抑。忽略一项工作可能表 明拒绝工作的潜意识:在恋爱时失约表明我们对等待的人有一种未表明的拒绝态度。弗洛伊 德认为,这种行为从来不是偶然的。 在许多学者和天才人物身上也会出现类似情况。他们专心致志地投身于发明创造之中 对外界毫不关心。在艺术和科学史上,在做出惊人成就的同时行为荒唐的“分心”智者屡见不 鲜。有人甚至认为,神经错乱是富有创造力的天才人物的特点之一。亚里士多德曾问道:杰 出天才人物的精神健康出了什么问题呢?为什么在哲学、政治学、诗歌和艺术界所有杰出人 士都明显地性情暴躁?心理学教授费尔南德斯认为,天才人物在技能、才智和创造力方面具 有天赋,但在自控能力、心理平衡和社会交往方面通常很令人失望。因此,这就是某些天 人物不拘小节和对世俗事务不感兴趣的原因 5.下列关于“未来事务记忆”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未来事务记忆不是记忆过去的事,而是记将要发生的事 B.人们大部分的日常活动都靠未来事务记忆来协调和安排 C.未来事务记忆与人的大脑中前额脑皮层的神经活动有关。 D.未来事务记忆失误造成的都是细小疏忽,不必过分在意。 6.对文章第二段中心理学家所研究的“人们为记住某件事情而改变日常用品位置”的行为在 大脑中的反应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使用记事本或其他能帮助我们记住工作的做法 B.大脑同一区域的记忆区同时存储要记忆的事件。 C.人们再次看到与需要记忆的事件相关联的记号 D.记忆区重新出现事件的信息,并且传送给大脑。 7.下列理解或推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大脑前额脑皮层的部位必须保护,以免心不在焉和记忆失误大量出现 B.人们发生记忆失误,是由对未来事务记忆的产生失误这一原因造成的
A. ④①③②⑤ B. ⑤④③①② C. ③①②⑤④ D. ③②①⑤④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人人都有糊涂时 在日常生活中,心不在焉、细小的疏忽和不由自主的失言是司空见惯的。有些人甚至忘 记出席重要会议,忘记自己的生日。这种疏忽通常是因未来事务记忆失误导致的,对未来事 务的记忆是协调和安排大部分日常活动的关键,如吃药、赴约、出门时带上钥匙或雨伞等。 德国心理学家马克·麦克丹尼尔博士认为,这一使我们能够计划和安排未来活动的思维进程 与前额脑皮层的神经活动有关。因此,如果大脑的这个部位受伤,会导致心不在焉和记忆失 误大量出现。 但是,即使大脑完全健康,也会出现心不在焉的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不会引起人 们的注意,但如果我们忘记一个重要的日子或重要的约会,事情就会发生变化,疏忽者会被 指责为不尊重他人。一般而言,我们周围的人很少出现影响工作日程的重大疏忽,反复失约 的情况也很少出现。因此,专家建议我们使用记事本或其他能够帮助我们记住工作的做法, 他们认为这种技巧是最有效的。心理学家研究了人们为记住某件事情而改变日常用品的位置 在大脑中出现的反应。麦克丹尼尔博士发现,在大脑的同一区域内,我们的记忆会同时存储 要记住的事件,如约会和我们为此所留的记号。当我们再次看到所留记号时,那个区域就会 重新出现事件的信息,并将其传送给大脑。所留的记号越醒目,记忆出现失误的可能性越小。 当然,不是所有的心不在焉都是因记忆失误所致。精神分析原理显示,遗忘都是有原因 的。这些心不在焉的行为表明我们潜意识中的某种心理因素受到压抑。忽略一项工作可能表 明拒绝工作的潜意识;在恋爱时失约表明我们对等待的人有一种未表明的拒绝态度。弗洛伊 德认为,这种行为从来不是偶然的。 在许多学者和天才人物身上也会出现类似情况。他们专心致志地投身于发明创造之中, 对外界毫不关心。在艺术和科学史上,在做出惊人成就的同时行为荒唐的“分心”智者屡见不 鲜。有人甚至认为,神经错乱是富有创造力的天才人物的特点之一。亚里士多德曾问道:杰 出天才人物的精神健康出了什么问题呢?为什么在哲学、政治学、诗歌和艺术界所有杰出人 士都明显地性情暴躁?心理学教授费尔南德斯认为,天才人物在技能、才智和创造力方面具 有天赋,但在自控能力、心理平衡和社会交往方面通常很令人失望。因此,这就是某些天才 人物不拘小节和对世俗事务不感兴趣的原因。 5. 下列关于“未来事务记忆”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未来事务记忆不是记忆过去的事,而是记将要发生的事。 B.人们大部分的日常活动都靠未来事务记忆来协调和安排。 C.未来事务记忆与人的大脑中前额脑皮层的神经活动有关。 D.未来事务记忆失误造成的都是细小疏忽,不必过分在意。 6. 对文章第二段中心理学家所研究的“人们为记住某件事情而改变日常用品位置”的行为在 大脑中的反应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使用记事本或其他能帮助我们记住工作的做法。 B. 大脑同一区域的记忆区同时存储要记忆的事件。 C. 人们再次看到与需要记忆的事件相关联的记号。 D. 记忆区重新出现事件的信息,并且传送给大脑。 7. 下列理解或推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大脑前额脑皮层的部位必须保护,以免心不在焉和记忆失误大量出现。 B.人们发生记忆失误,是由对未来事务记忆的产生失误这一原因造成的
C.若用精神分析原理解释人们遗忘的原因,所有的心不在焉都是故意的。 D.作者认为,性情暴躁、神经错乱是富有创造力的天才人物的特点之一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擢进士甲科,知平遥县,诏 举良吏,擢知乾州。(后)徙知凤翔府。及罢归,二州民邀留境上,曰:“何夺我贤太守也? 点河东路刑狱,按行潞州,折冤狱。高继升知石州,人告继升连蕃族谋变,逮捕系治,久不 决。衍辩其诬,抵告者罪。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章献太 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使者以治状对。太后叹曰:“吾知之久矣 衍为治谨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民亦惮其清整。兼判吏部流内铨①。选补科格②繁 长,主判不能悉阅,吏多受赇③。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铨法,问曰:“尽乎?”曰:“尽矣。” 力阅视,具得本末曲折。明日,令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铨事悉自予夺,由是吏 不能为奸利。数月,声动京师。改知审官院,其裁制如判铨时。 契丹与元吴战黄河外,参知政事范仲淹宣抚河东,欲以兵自从。衍曰:“二国方交斗, 势必不来,我兵不可妄出。”仲淹争议帝前,诋衍,语甚切。仲淹尝父行事衍,衍不以为恨 契丹婿刘三嘏避罪来归,辅臣议厚馆之,以诘契丹阴事。谏官欧阳修亦请留三嘏,帝以问衍。 衍曰:“中国主忠信,若自违誓约,纳叛亡,则不直在我。且三嘏为契丹近亲,而逋逃来归,” 乃还三嘏 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小人多不悦。庆历七年,衍甫七十,上表请还印绶,乃以 太子少师致仕④。卒,年八十。谥正献。自作遗疏,其略曰:“无以久安而忽边防,无以既 其谋身若此,尚 国乎!纳之何益,不如还之。富而轻财用,宜早建储副,以安人心。” 语不及私 (选自《宋史》) [注j①铨:选授官职,量才授官。②科格:规章。③赇(qi):贿赂。④致仕:官员退休ε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 笃:重视,专注 B.后徙知风翔府。 知:主持、管理 C.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铨法 函:用盒子装 D.铨事悉自予夺 悉:熟悉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杜衍忠心辅国、凛然有大臣气概的一组是() ①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 ②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 ③令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 ④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 ⑤衍甫七十,上表请还印绶 ⑥自作遗疏语不及私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衍受命巡察河东路狱讼,他巡视潞州,平反冤案,后来又为石州官员高继升辩诬, 深得章献太后赏识。 杜衍在兼任吏部事务时,认真研读把握了官吏任命的各项条例,任免之事都自己裁 决,断了诸吏徇私舞弊的路子
C.若用精神分析原理解释人们遗忘的原因,所有的心不在焉都是故意的。 D.作者认为,性情暴躁、神经错乱是富有创造力的天才人物的特点之一。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擢进士甲科,知平遥县,诏 举良吏,擢知乾州。(后)徙知.凤翔府。及罢归,二州民邀留境上,曰:“何夺我贤太守也?” 点河东路刑狱,按行潞州,折冤狱。高继升知石州,人告继升连蕃族谋变,逮捕系治,久不 决。衍辩其诬,抵告者罪。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 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使者以治状对。太后叹曰:“吾知之久矣。” 衍为治谨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民亦惮其清整。 兼判吏部流内铨①。选补科格②繁 长,主判不能悉阅,吏多受赇③。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铨法,问曰:“尽乎?”曰:“尽矣。” 力阅视,具得本末曲折。明日,令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铨事悉.自予夺,由是吏 不能为奸利。数月,声动京师。改知审官院,其裁制如判铨时。 契丹与元昊战黄河外,参知政事范仲淹宣抚河东,欲以兵自从。衍曰:“二国方交斗, 势必不来,我兵不可妄出。”仲淹争议帝前,诋衍,语甚切。仲淹尝父行事衍,衍不以为恨。 契丹婿刘三嘏避罪来归,辅臣议厚馆之,以诘契丹阴事。谏官欧阳修亦请留三嘏,帝以问衍。 衍曰:“中国主忠信,若自违誓约,纳叛亡,则不直在我。且三嘏为契丹近亲,而逋逃来归,” 乃还三嘏。 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小人多不悦。庆历七年,衍甫七十,上表请还印绶,乃以 太子少师致仕④。卒,年八十。谥正献。自作遗疏,其略曰:“无以久安而忽边防,无以既 其谋身若此,尚足与谋国乎!纳之何益,不如还之。富而轻财用,宜早建储副,以安人心。” 语不及私。 (选自《宋史》) [注]①铨:选授官职,量才授官。②科格:规章。③赇(qiú):贿赂。④致仕:官员退休。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 笃:重视,专注 B.后徙.知凤翔府。 知:主持、管理 C.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铨法 函:用盒子装 D.铨事悉.自予夺 悉:熟悉 9.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杜衍忠心辅国、凛然有大臣气概的一组是( ) ①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 ②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 ③令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 ④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 ⑤衍甫七十,上表请还印绶 ⑥自作遗疏……语不及私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衍受命巡察河东路狱讼,他巡视潞州,平反冤案,后来又为石州官员高继升辩诬, 深得章献太后赏识。 B.杜衍在兼任吏部事务时,认真研读把握了官吏任命的各项条例,任免之事都自己裁 决,断了诸吏徇私舞弊的路子
C.杜衍与范仲淹为出兵黄河之事有争执,仲淹攻击杜衍,言辞激烈。因为范仲淹和父 亲一起侍奉过杜衍,所以杜衍也不恼恨 D.杜衍认为治国当以诚信为本。当契丹婿刘三嘏避罪投宋,诸大臣建议优厚的接纳他 时,杜衍力排众议,终遣返三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使者以治状对 译文 (2)其谋身若此,尚足与谋国乎!纳之何益,不如还之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笼莺(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1)这首咏物诗描写笼莺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为什么这样写?(4分) 答 (2)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堪称点睛之笔,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 小题计分)(5分)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细草微风岸, 星垂平野阔, (杜甫《旅夜书怀》) 帘外雨潺潺 (李煜《浪淘沙》) (2)羁鸟恋旧林, 开荒南野际, (陶渊明《归园田居》) 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将进酒》) 晓来谁染霜林醉 (王实甫《长亭送别》) 五、(22分)
C.杜衍与范仲淹为出兵黄河之事有争执,仲淹攻击杜衍,言辞激烈。因为范仲淹和父 亲一起侍奉过杜衍,所以杜衍也不恼恨。 D.杜衍认为治国当以诚信为本。当契丹婿刘三嘏避罪投宋,诸大臣建议优厚的接纳他 时,杜衍力排众议,终遣返三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120 分) 四、(23 分) 11. 把第 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使者以治状对。 译文: ⑵其谋身若此,尚足与谋国乎!纳之何益,不如还之。 译文: 1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咏笼莺① (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⑴这首咏物诗描写笼莺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为什么这样写?(4 分) 答: ⑵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堪称点睛之笔,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 分) 答: 1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 小题计分)(5 分)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司马迁《史记 屈原列传》) 细草微风岸, 。星垂平野阔, 。 (杜甫《旅夜书怀》) 帘外雨潺潺, , 。 (李煜《浪淘沙》) (2)羁鸟恋旧林, 。开荒南野际, 。 (陶渊明《归园田居》) 人生得意须尽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 。 (李白《将进酒》) 晓来谁染霜林醉, 。 (王实甫《长亭送别》)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林肯的鼻子 曾祺 (1)我们到伊里诺明州泼凌菲尔德市参观林肯故居。林肯居住过的房子正在修复。几家邻 居的住宅倒都已经修好了。邻居的房子也是木结构,样子差不多。一位穿了林肯时代服装的 中年女士给我们作介绍。她的声音有点尖利,话说得较快,滔滔不绝。她说了一些与林肯无 关的话,老是说她们姊妹的事。她最后说:“林肯是伟大的政治家,但在生活上是个无赖。” 我真有点怀疑自己的耳朵 (2)第二天上午,参观林肯墓,墓的地点很好,很空旷,墓前是一片草坪,有很多高大的 树 (3)这天步兵114旅特地给国际写作计划的作家们表演了升旗仪式。两个穿了当年的蓝色 制服的队长模样的军人在旗杆前等着。其中一个挎了值星带,佩指挥刀。在军鼓和小号声中 走来一队士兵。所谓一队,其实只有七个人。前面两个,一个打着美国国旗,一个打着州旗 当中三个背着长枪。最后两个,一个打鼓,一个吹号,走得很有节拍,但是轻轻松松的。立 定之后,向左转,架好长枪。喊口令的就是那个吹号的,口令声音很轻,并不大声怒喝 声“升旗”后,号兵自己吹了号,那两个队长举手敬礼,国旗和州旗升上去。一会儿工夫,仪 式就完了。士兵列队走去,小号吹着“光荣光荣哈里鲁亚”,打鼓的这回只是用两根鼓棒敲着 鼓边。这个升旗仪式既不威武雄壮,也并不怎么庄严肃穆。说是形同儿戏,那倒也不是。只 能说这是美国式的仪式,比较随便 (4)林肯墓是一座白花岗石的方塔形的建筑,墓前有林肯的立像。墓基前数步,石座上还 有一个很大的铜铸的林肯头像。林肯墓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很好看。一位法国作家说他到 过南京,看过中山陵,说林肯墓和中山陵不能相比——中山陵有气魄。我说:“不同的风 格。¨对,完全不同的风格!”他不知道林肯墓是“墓”,中山陵是“陵”呀 (5)我们到墓里看了一圈。这里葬着林肯、林肯的夫人和三个儿子。正中还有一个林肯坐 在椅子里的铜像。他的三个儿子都有一个铜像,但较小。纪念林肯,同时纪念他的家属,这 也是一种美国式的思想。一这里倒没有林肯的“亲密战友的任何名字和形象 ⑥6)走出墓道,看到好些人去摸林肯的鼻子——头像的鼻子。有的把孩子举起来,孩子就 高高兴兴地去摸。林肯的头像外面原来是镀了一层黑颜色的,鼻子被摸得多了,露出里面的 黄铜,锃亮锃亮的。为什么要去摸林肯的鼻子?原来只是因为林肯的鼻子很突出,后来就成 了一种迷信,说是摸了会有好运气。好几位作家握着林肯的鼻子照了像。他们叫我也照一张 我笑了笑,摇摇头。 )归途中路过诗人艾德加·李马斯特的故居。马斯特对林肯的一些观点是不同意的。我 问接待我们的一位女士马斯特究竟不同意林肯的哪些观点,她说她也不清楚,只知道他们关 系不好。我说:“你们不管他们观点有什么分歧,都一样地纪念?”她说:“只要是对人类文 化有过贡献的,我们都纪念,不管他们的关系好不好。”我说:“不过,我不赞成大家去摸林 肯的鼻子。”她说:“我也不赞成 (8)途中又经桑德堡故居。桑德堡写过长诗《林肯—在战争年代》。他是赞成林肯观点 (9)回到住处,我想:摸林肯的鼻子,到底要得要不得?最后的结论是:这还是要得的。 谁的鼻子都可以摸,林肯的鼻子也可以摸。没有一个人的鼻子是神圣的。林肯有一句名言 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我还想到,自由、平等、博爱,是不可分割的概念。自由,是以平等 为前提的。在中国,现在,很需要倡导这种生而平等”的精神。 ⑩让我们平等地摸别人的鼻子,也让别人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林肯的鼻子 汪曾祺 ⑴我们到伊里诺明州泼凌菲尔德市参观林肯故居。林肯居住过的房子正在修复。几家邻 居的住宅倒都已经修好了。邻居的房子也是木结构,样子差不多。一位穿了林肯时代服装的 中年女士给我们作介绍。她的声音有点尖利,话说得较快,滔滔不绝。她说了一些与林肯无 关的话,老是说她们姊妹的事。她最后说:“林肯是伟大的政治家,但在生活上是个无赖。” 我真有点怀疑自己的耳朵。 ⑵第二天上午,参观林肯墓,墓的地点很好,很空旷,墓前是一片草坪,有很多高大的 树。 ⑶这天步兵 114 旅特地给国际写作计划的作家们表演了升旗仪式。两个穿了当年的蓝色 制服的队长模样的军人在旗杆前等着。其中一个挎了值星带,佩指挥刀。在军鼓和小号声中 走来一队士兵。所谓一队,其实只有七个人。前面两个,一个打着美国国旗,一个打着州旗。 当中三个背着长枪。最后两个,一个打鼓,一个吹号,走得很有节拍,但是轻轻松松的。立 定之后,向左转,架好长枪。喊口令的就是那个吹号的,口令声音很轻,并不大声怒喝。一 声“升旗”后,号兵自己吹了号,那两个队长举手敬礼,国旗和州旗升上去。一会儿工夫,仪 式就完了。士兵列队走去,小号吹着“光荣光荣哈里鲁亚”,打鼓的这回只是用两根鼓棒敲着 鼓边。这个升旗仪式既不威武雄壮,也并不怎么庄严肃穆。说是形同儿戏,那倒也不是。只 能说这是美国式的仪式,比较随便。 ⑷林肯墓是一座白花岗石的方塔形的建筑,墓前有林肯的立像。墓基前数步,石座上还 有一个很大的铜铸的林肯头像。林肯墓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很好看。一位法国作家说他到 过南京,看过中山陵,说林肯墓和中山陵不能相比——中山陵有气魄。我说:“不同的风 格。”“对,完全不同的风格!”他不知道林肯墓是“墓”,中山陵是“陵”呀。 ⑸我们到墓里看了一圈。这里葬着林肯、林肯的夫人和三个儿子。正中还有一个林肯坐 在椅子里的铜像。他的三个儿子都有一个铜像,但较小。纪念林肯,同时纪念他的家属,这 也是一种美国式的思想。——这里倒没有林肯的“亲密战友”的任何名字和形象。 ⑹走出墓道,看到好些人去摸林肯的鼻子——头像的鼻子。有的把孩子举起来,孩子就 高高兴兴地去摸。林肯的头像外面原来是镀了一层黑颜色的,鼻子被摸得多了,露出里面的 黄铜,锃亮锃亮的。为什么要去摸林肯的鼻子?原来只是因为林肯的鼻子很突出,后来就成 了一种迷信,说是摸了会有好运气。好几位作家握着林肯的鼻子照了像。他们叫我也照一张, 我笑了笑,摇摇头。 ⑺归途中路过诗人艾德加·李·马斯特的故居。马斯特对林肯的一些观点是不同意的。我 问接待我们的一位女士马斯特究竟不同意林肯的哪些观点,她说她也不清楚,只知道他们关 系不好。我说:“你们不管他们观点有什么分歧,都一样地纪念?”她说:“只要是对人类文 化有过贡献的,我们都纪念,不管他们的关系好不好。”我说:“不过,我不赞成大家去摸林 肯的鼻子。”她说:“我也不赞成!” ⑻途中又经桑德堡故居。桑德堡写过长诗《林肯——在战争年代》。他是赞成林肯观点 的。 ⑼回到住处,我想:摸林肯的鼻子,到底要得要不得?最后的结论是:这还是要得的。 谁的鼻子都可以摸,林肯的鼻子也可以摸。没有一个人的鼻子是神圣的。林肯有一句名言: “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我还想到,自由、平等、博爱,是不可分割的概念。自由,是以平等 为前提的。在中国,现在,很需要倡导这种“生而平等”的精神。 ⑽让我们平等地摸别人的鼻子,也让别人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