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考试范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蜀道难》《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 》其三《登高》《琵琶行》 说明: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请将所有答案都填涂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 上无效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 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 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 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 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 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 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评批者 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 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 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 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 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 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 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 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 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 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 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 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 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 露一点痕迹。 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 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 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 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 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 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 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 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 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 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愿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河北省 2017-2018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考试范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蜀道难» «秋兴八首» (其一) «咏怀古迹 »其三«登高»«琵琶行» 说明:本试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请将所有答案都填涂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 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① «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 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 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 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 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 «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 底生于何方何地呢? 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 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评批者 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 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 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 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 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 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 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 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 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③ “神瑛侍者”呢? 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 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 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 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 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 露一点痕迹。 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 曹 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 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 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 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 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 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 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 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 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愿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而已!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κ红楼梦》中的空空道 人之类的仙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 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 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 无稽崖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 处 D.《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 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 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 名为“补天石 B.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 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C.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 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ν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D.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 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3.以下对于文章相关自然段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第②自然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 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B.在第③自然段,作者引用满族人中间流传的一个神话,是为了证明神鸟(或 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 C.在第④自然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兴衰,剖析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 思恋。 D.纵观全文,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 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宛大妈 宛大妈是公园凉亭戏迷聚唱的核心人物。她曾唱一段κ贵妃醉酒ν的四平调,众人 听完不禁面面相觑:怎么跟梅兰芳的唱法大相径庭?她告诉大家,那是荀慧生还 用白牡丹作艺名时候的唱法,后来这出戏被公认为梅老板的代表作,荀老板就没 再演过这一出了。于是有人问她:“您是北京京剧团的吧?”她说:“我曾是北 京市京剧团的龙套,角儿唱杨贵妃,我是八宫女之 完了又解释一句,听起 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糊涂:这什么意思啊?她笑着细掰:“四五十 年前,北京有两个市一级的京剧团,一个叫北京京剧团,后来成为排演《沙家浜》、 《杜鹃山》的‘样板团’;另一个,叫北京市京剧团,那政治地位、福利待遇,跟 样板团’可就差老鼻子啦。我呢,是在带‘市’字的那个团,所以,当时北京 戏剧界就流行这么一句话,叫作“多一‘市’不如少一‘市
而已! 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红楼梦»中的空空道 人之类的仙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 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 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 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 无稽崖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 处。 D.«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 “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 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 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 名为“补天石”。 B.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 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C.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 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D.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 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3.以下对于文章相关自然段分析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在第②自然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 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B.在第③自然段,作者引用满族人中间流传的一个神话,是为了证明神鸟(或 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 C.在第④自然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兴衰,剖析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 思恋。 D.纵观全文,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 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宛大妈 宛大妈是公园凉亭戏迷聚唱的核心人物。她曾唱一段«贵妃醉酒»的四平调,众人 听完不禁面面相觑:怎么跟梅兰芳的唱法大相径庭? 她告诉大家,那是荀慧生还 用白牡丹作艺名时候的唱法,后来这出戏被公认为梅老板的代表作,荀老板就没 再演过这一出了。于是有人问她:“您是北京京剧团的吧?”她说:“我曾是北 京市京剧团的龙套,角儿唱杨贵妃,我是八宫女之一、”完了又解释一句,听起 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糊涂:这什么意思啊? 她笑着细掰:“四五十 年前,北京有两个市一级的京剧团,一个叫北京京剧团,后来成为排演«沙家浜»、 «杜鹃山»的‘样板团’;另一个,叫北京市京剧团,那政治地位、福利待遇,跟 ‘样板团’可就差老鼻子啦。我呢,是在带‘市’字的那个团,所以,当时北京 戏剧界就流行这么一句话,叫作“多一‘市’不如少一‘市’”。__________
当然啦,改革开放以后,又合并在一起,叫北京京剧院了。”那以后,有的人背 地里就用“多一事”称呼她 社区居委会有一些人,觉得她这个老太婆脾气有些古怪。那年两位居委会女士抱 着捐款箱,按响她那单元的门铃,说是知道社区里有些老人腿脚不便,想给灾区 捐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上门来满足其心愿。宛大妈听了却摇头说:“我 不做隔山打牛的善事。我行善,要面对面,知道我捐的究竟落在了谁头上。”两 位女士已经收到若干捐款,而且许诺将在社区公告栏公布捐款明细表,并会全部 转交有关机构。宛大妈的表现,令她们气闷。 有一次宛大妈去医院看病,候诊的时候,见旁边一个外地汉子,给一把旧椅子装 上轱辘,推他媳妇来看病。问起来,得知他媳妇是生了骨瘤,动过手术,今天复 查。给媳妇治这个病,汉子快到倾家荡产的地步。他哥哥也在北京打工,母亲轮 流在他们两家住,这个月又轮到住他家一一一所谓家,就是在几里外,每月四百 元租的原来工厂的排房,小小一间,放高低铺,剩余空间也就放套煤气灶架和一 张用来吃饭和让孩子做功课的桌子。不过有彩电,屋顶上有“锅”,能看电视 他哥哥的意思,是弟媳妇得了这病,母亲就别挪弟弟那儿了。嫂子却不干,认为 该轮还要轮。他妈跟那嫂子一向不睦,倒很愿意多在他那儿住。他那媳妇衰弱得 说话也缺气,一旁管自摇头。他苦笑,闭嘴前忍不住来一句:“明天赶紧去工 地叫工头再支点,要不买米的钱也没了。”宛大妈看完病领完药,在医院外面又 遇见他们,就过去跟那汉子说:“让你媳妇等在超市门口,你跟我进去,我帮你 把该买的买了。”见那汉子犹豫,就说,“我是真心要帮。你接受了是给我快乐。” 汉子就把媳妇坐的轮椅安置在妥善位置,跟宛大妈进了超市。两人各推一辆购物 车,宛大妈往汉子的车里装了一袋米、一袋面、一桶玉米油、一大盒鸡蛋、一桶 酱油、一桶醋、一包紫菜、一袋虾皮汉子直说:“谢谢,够了够了。”她 最后还往里添了两罐辣酱。出了超市,她跟汉子说:“我每月五号上午十点必来 这家超市。你以后有困难可以按时候到这儿找我。我不会给你钱,不会给你买别 的,就是给你买这些最必需的日常用品。”汉子和他媳妇连声道谢,问她:“大 妈贵姓?”她笑:“莫问我的名和姓,就记住仨字儿吧:多一事 “多一事”的趣事很多。那天她去公园,推了个自备的帆布小购物车,里头是两 提卫生纸。她先没去凉亭唱戏,先推车到公厕外的松树下守着,不一会儿,一位 大嫂出来了,她迎上去问:“又把厕纸整卷儿全搂走啦?”那大嫂就知道被盯上 了,脸上有些搁不住,嘴里硬撑着:“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不对?”又有 位胖老头从里头出来,他跟那位妇女一样,也是几乎每天都要来这公厕收集厕纸 的。管理人员刚续上,他们就很快整卷搂走,其他游客往往无纸可用,意见很大, 宛大妈见两位占便宜的全在眼前,就说:“道理你们也懂,不说了。今天我带了 提十卷的名牌厕纸来,赠你们每人一提。只希望你们从此以后能保障其他游客 的权益。”那大嫂不知所措,那胖老头却理直气壮:“你多什么事!我们这算什 么问题?你有能耐逮那些贪官去!”宛大妈说:“大贪要反,小贪也要戒。端正 社会风气,大事小事全要做。当年我演不了贵妃,就演好那宫女。如今我还是唱 不了主角,干不成大事,可是我还能做点小的好事。我真是想送你们厕纸,好让 你们生出点儿悔意,赶明儿别再这么贪小啦!”那大嫂和那胖老头灰溜溜地绕开 她走了。后来管理员说,白搂厕纸的现象少多了。 凉亭里又响起宛大妈的唱腔,这回唱的是《穆桂英挂帅》:“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 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当然啦,改革开放以后,又合并在一起,叫北京京剧院了。”那以后,有的人背 地里就用“多一事”称呼她。 社区居委会有一些人,觉得她这个老太婆脾气有些古怪。那年两位居委会女士抱 着捐款箱,按响她那单元的门铃,说是知道社区里有些老人腿脚不便,想给灾区 捐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上门来满足其心愿。宛大妈听了却摇头说:“我 不做隔山打牛的善事。我行善,要面对面,知道我捐的究竟落在了谁头上。”两 位女士已经收到若干捐款,而且许诺将在社区公告栏公布捐款明细表,并会全部 转交有关机构。宛大妈的表现,令她们气闷。 有一次宛大妈去医院看病,候诊的时候,见旁边一个外地汉子,给一把旧椅子装 上轱辘,推他媳妇来看病。问起来,得知他媳妇是生了骨瘤,动过手术,今天复 查。给媳妇治这个病,汉子快到倾家荡产的地步。他哥哥也在北京打工,母亲轮 流在他们两家住,这个月又轮到住他家———所谓家,就是在几里外,每月四百 元租的原来工厂的排房,小小一间,放高低铺,剩余空间也就放套煤气灶架和一 张用来吃饭和让孩子做功课的桌子。不过有彩电,屋顶上有“锅”,能看电视。 他哥哥的意思,是弟媳妇得了这病,母亲就别挪弟弟那儿了。嫂子却不干,认为 该轮还要轮。他妈跟那嫂子一向不睦,倒很愿意多在他那儿住。他那媳妇衰弱得 说话也缺气,一旁管自摇头。他苦笑,闭嘴前忍不住来一句: “明天赶紧去工 地叫工头再支点,要不买米的钱也没了。”宛大妈看完病领完药,在医院外面又 遇见他们,就过去跟那汉子说:“让你媳妇等在超市门口,你跟我进去,我帮你 把该买的买了。”见那汉子犹豫,就说,“我是真心要帮。你接受了是给我快乐。” 汉子就把媳妇坐的轮椅安置在妥善位置,跟宛大妈进了超市。两人各推一辆购物 车,宛大妈往汉子的车里装了一袋米、一袋面、一桶玉米油、一大盒鸡蛋、一桶 酱油、一桶醋、一包紫菜、一袋虾皮汉子直说: “谢谢,够了够了。”她 最后还往里添了两罐辣酱。出了超市,她跟汉子说:“我每月五号上午十点必来 这家超市。你以后有困难可以按时候到这儿找我。我不会给你钱,不会给你买别 的,就是给你买这些最必需的日常用品。”汉子和他媳妇连声道谢,问她:“大 妈贵姓?”她笑:“莫问我的名和姓,就记住仨字儿吧:多一事。” “多一事”的趣事很多。那天她去公园,推了个自备的帆布小购物车,里头是两 提卫生纸。她先没去凉亭唱戏,先推车到公厕外的松树下守着,不一会儿,一位 大嫂出来了,她迎上去问:“又把厕纸整卷儿全搂走啦?”那大嫂就知道被盯上 了,脸上有些搁不住,嘴里硬撑着:“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不对?”又有一 位胖老头从里头出来,他跟那位妇女一样,也是几乎每天都要来这公厕收集厕纸 的。管理人员刚续上,他们就很快整卷搂走,其他游客往往无纸可用,意见很大。 宛大妈见两位占便宜的全在眼前,就说:“道理你们也懂,不说了。今天我带了 一提十卷的名牌厕纸来,赠你们每人一提。只希望你们从此以后能保障其他游客 的权益。”那大嫂不知所措,那胖老头却理直气壮:“你多什么事! 我们这算什 么问题? 你有能耐逮那些贪官去!”宛大妈说: “大贪要反,小贪也要戒。端正 社会风气,大事小事全要做。当年我演不了贵妃,就演好那宫女。如今我还是唱 不了主角,干不成大事,可是我还能做点小的好事。我真是想送你们厕纸,好让 你们生出点儿悔意,赶明儿别再这么贪小啦!”那大嫂和那胖老头灰溜溜地绕开 她走了。后来管理员说,白搂厕纸的现象少多了。 凉亭里又响起宛大妈的唱腔,这回唱的是«穆桂英挂帅»:“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 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我不挂帅谁挂帅? 我不领兵谁领兵?”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采用“串珠式”结构,每个故事都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同时,又都突出 了宛大妈“多 的特点,构思巧妙,独具匠心。 B.“多一事”是人们称呼宛大妈的,除了剧团名称的由来外,和她“多管闲事” 有关。而文中的这“多事”既有褒又有贬 C.开头结尾都写到宛大妈的唱腔,开头写她的唱腔与梅兰芳的不同,体现她个 性独特的一面,结尾的描写则体现她的精神风貌。 D.小说主要记叙了三件小事,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写出了宛大妈的做人原 则,刻画她的性格、展现她的品行。 5.结合全文,分析宛大妈的性格特点。(5分) 6.小说以宛大妈唱《穆桂英挂帅》结尾,有什么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 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 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 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 小说、图片等。(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 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由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 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因此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 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 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 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 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杨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 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 解的。(摘编自离亮《调査:中学生阅读浅阅读》) 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 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 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 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査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 最主要原因。调査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 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 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髙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 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 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要知道,在浮躁的社 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 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 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A.小说采用“串珠式”结构,每个故事都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同时,又都突出 了宛大妈“多一事”的特点,构思巧妙,独具匠心。 B.“多一事”是人们称呼宛大妈的,除了剧团名称的由来外,和她“多管闲事” 有关。而文中的这“多事”既有褒又有贬。 C.开头结尾都写到宛大妈的唱腔,开头写她的唱腔与梅兰芳的不同,体现她个 性独特的一面,结尾的描写则体现她的精神风貌。 D.小说主要记叙了三件小事,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写出了宛大妈的做人原 则,刻画她的性格、展现她的品行。 5.结合全文,分析宛大妈的性格特点。(5 分) 6.小说以宛大妈唱«穆桂英挂帅»结尾,有什么作用?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 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 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 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 小说、图片等。(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 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由 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 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因此有 54.64%的学生认为即 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 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 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 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杨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 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 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 解的。(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浅阅读») 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 3.27 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 却只有 1.58 小时,这表明大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 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 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 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 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 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 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 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 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 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 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 机” 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要知道,在浮躁的社 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 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 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的κ聚焦大学生阅读缺乏症:浅阅读盛行,兴 趣至上》)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 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 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 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 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 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 源之水,无根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査报告》) 7.下列分别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则材料: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第二则材料: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 C.第三则材料: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査→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 的人文、精神危机 D.第四则材料: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 会化的反思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怡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介质的新鲜感, 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B.一些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 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C.中学里已经流行浅阅读,所以大学里也已经很难遏止浅阅读的发展趋势,使 “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 D.浅阅读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们很难从阅读中体会心灵的 滋养,许会对当下的文化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 E.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 受欢迎也是可以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 9.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4分)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是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歌唱类选秀节目曾经创造了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但近年却是风光不再,《超 级女声》偃旗息鼓,《我型我秀》虽逆市而上,但效果显然差强人意。 ②参加了2017年高考作文阅卷的王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令 人担忧,很多文章语句不通、层次不清,文不加点的低分作文也越来越多。 ③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后继,勤力同心,驾驭着各式国产“神 器”,将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现在世人而前 ④针对韩国记者的提问,外交部发言人回应,与其总是在这里捕风捉影,不如切 实倾听民众的呼声,采取有效措施
(摘编自 2014 年 9 月«中国教育报»的«聚焦大学生阅读缺乏症:浅阅读盛行,兴 趣至上»)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 1 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 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 1 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 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 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 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 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 源之水,无根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 2015 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7.下列分别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则材料: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第二则材料: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 惑 C.第三则材料: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 的人文、精神危机 D.第四则材料: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 会化的反思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怡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介质的新鲜感, 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B.一些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 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C.中学里已经流行浅阅读,所以大学里也已经很难遏止浅阅读的发展趋势,使 “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 D.浅阅读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们很难从阅读中体会心灵的 滋养,许会对当下的文化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 E.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 受欢迎也是可以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 9.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是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①歌唱类选秀节目曾经创造了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但近年却是风光不再,«超 级女声»偃旗息鼓,«我型我秀»虽逆市而上,但效果显然差强人意。 ②参加了 2017 年高考作文阅卷的王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令 人担忧,很多文章语句不通、层次不清,文不加点的低分作文也越来越多。 ③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后继,勠力同心,驾驭着各式国产“神 器”,将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现在世人而前。 ④针对韩国记者的提问,外交部发言人回应,与其总是在这里捕风捉影,不如切 实倾听民众的呼声,采取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