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这一时期,商品 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 府的重要财源。元朝交通发达,也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大都成为国际 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明清时期,尽管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 策,但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 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 作用越来越大。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 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历史纵横 晋商,指山西商帮,在明初利用地接北部边防之便,为官府运送军粮,将粮食运至边地交 纳、获取贩盐的权利,成为富有的大盐商。后来,晋商逐渐扩大经管范,财力不断壮大。清 朝晋商首富亢氏货产多达数千万两。乾隆年间,晋商开始兴办票号。票号经营存款、放、汇 兑、也可以为官府代解钱粮。晋商的活动范极为广泛,许多人甚至走出国门,到日本、东南 亚、俄罗斯等地去做生意。晋商自豪地说:“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 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 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据说,西汉都城长安城 东、西有“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各 占两坊①之地,仅东市就有二百二十行 即色 证 Kk嘎 u,上 A成器 东汉市集画像砖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①坊,城市里的居民住宅区。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3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解去处,俱是 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其中,汉 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 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山西平遥市楼 《清明上河图》(局部)中的街市 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也催生了 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 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①二”的说法。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 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 贸易。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 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 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历史纵横 为了加强对对外贸易的管理,元朝政府起初在南方一些主要港口先后设七个市舶司,后来 合并为泉州、庆元◎、广州三处。还制定市舶法则,規定由市舶司审批出海贸易的船只、人员、 货物,发给公验、公凭,对中国出洋商船的臂物一律实行抽分,货十五分取一,细货十分取 ,另纳舶税三十分取一。外国商船载賃进口,也依例抽分,返航时由市舶司发给公验、公凭。 ①益,益州,这里特指益州治所成都。 ②庆元,今浙江宁波。 14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 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 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 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课要 ●中古代业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发展缓慢。 ●两宋商北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恳,是一种朝贡贸恳,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二.学习延伸 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贾人要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 认识者。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两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而无疑。他 日计子母息,大羡,副者始分身而自为贾。故大贾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青衿士子在家闲,走长途而 赴京试,则短褐至骨,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问之则皆千万金家也。徽人四民威朴茂 其起家以资雄间里,非数十百万不称富也,有自来矣。 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按顾炎武的看法,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哪些?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5
第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这幅图是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在甲骨文中,田字也被刻作 目里围*用人次中这 团到田字的形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就是都将上地划分成 几块规整的小方块。这些土地的划分,有些是为了进行田间操作而自然 形成的田间通道,还有些是为了便于土地的定期分配与再分配。从定期 甲骨文中的“田”字的土地分配来看,商朝土地所有权应属于以商王为代表的国家 ◎土地制度的演变 在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 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 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那时的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 同井字,被称为“井田”,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那时周室衰微, 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诸侯视自己疆城内的土地为私产,加上在井田 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 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 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 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 两极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历史纵横 西晋时,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强弩将军庞宗一家就霸占了良田好几百顷。后来,一个敢 于打击豪强的官吏,没收了他二百多顷土地。 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北 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 16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 的多寡收取賦税。这些措施起到鼓 明朝政府为 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 整顿田賦,多次 止土地兼并。 在全国丈量土 国地,登记每块土 地的面积.地形 “重农抑商 四至和田主姓 名.并绘制图册, 商则时期,国家管采取线政(2 因所绘田亩图形 很像鱼.所以 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业在社会 称为鱼图 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后来, 册,它是确定土 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 地所有权和征收 赋税的依据 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 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 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 倡“重农抑商”。他提出:农业生产 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 明朝的“鱼鳞图册” 的工商业,为末业。国家要鼓励男 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 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学思之窗 思乙考 秦国商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措 ◎结合史实思考,这些重农抑商的具体措 施包抬:制止弃农经商,未经允许从商者 施,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罚作奴隶;国家控制山泽之利,实行盐铁请你谈谈对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看法 专卖,限制商人的经范围。 西汉初年,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汉武 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 商业者加重征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资料回放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 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囚其富厚,交通王侯, 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班固《汉书·食货志》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