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放射性的 友用与防护》 MYKONGLONG
19.4《放射性的 应用与防护》
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标 好金量反,度点法关有质的 3 强放射性在生产和利学领的应用;(4)知 放放 滚及其对人类种! 生的严重危害,了解防 的措施,建立防 ·2、过程与方法:渗透和安全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境养学生收集信息、应用已有知 教学重点:人工转变的两个核反应方程及反应过程中遵循 的规霍 教学难点:人工转变的两个核反应方程及反应过程中遵循 的规律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1)挂图实验器材模型,课件等;(2)多 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MYKONGLONG
• 1、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核反应,会写出人工转变方程;(2)知道 什么是放射性同位素,人造和天然放射性物质的主要不同 点;(3)了解放射性在生产和科学领域的应用;(4)知 道放射性污染及其对人类和自然产生的严重危害,了解防 范放射线的措施,建立防范意识。 • 2、过程与方法:渗透和安全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应用已有知 识、处理加工信息、探求新知识的能力。 • 教学重点:人工转变的两个核反应方程及反应过程中遵循 的规律。 • 教学难点:人工转变的两个核反应方程及反应过程中遵循 的规律 •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 教学用具:(1)挂图,实验器材模型,课件等;(2)多 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核反应 荧光屏S上出现了闪光,这表明,有一种新的能量 比a粒子大的粒子穿过铝箔,撞击在S屏上,这种 粒子肯定是在a粒子击中某个氮核而使该核发生变 化时放出的。这样,卢瑟福通过人工方法实现了原 了原子 C M 氮气 铝 显微镜 MYKONGLONG
卢瑟福在实验中发现,往容器C中通入氮气后,在 荧光屏S上出现了闪光,这表明,有一种新的能量 比α粒子大的粒子穿过铝箔,撞击在S屏上,这种 粒子肯定是在α粒子击中某个氮核而使该核发生变 化时放出的。这样,卢瑟福通过人工方法实现了原 子核的转变,人类第一次打开了原子核的大门。 一、核反应 α粒子 铝 箔 荧 光 屏 氮气 显微镜
为了认定新粒子,把新粒子引进电场和磁场,测出了它 的质量和电量,确认与氢核相同: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 量,质量是电子质量的1800多倍。卢瑟福把它叫做质 子.质子的符号是H或P 在云室里做卢瑟福实验,还可以根据径迹了解整个人工 转变的过程.英国物理学家布拉凯特在所拍摄的两万多 张照片的40多万条粒子径迹中,发现了8条产生分叉 的记录 MYKONGLONG
为了认定新粒子,把新粒子引进电场和磁场,测出了它 的质量和电量,确认与氢核相同: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 量,质量是电子质量的1800 多倍。卢瑟福把它叫做质 子.质子的符号是 H 或 P 在云室里做卢瑟福实验,还可以根据径迹了解整个人工 转变的过程.英国物理学家布拉凯特在所拍摄的两万多 张照片的40多万条α粒子径迹中,发现了8条产生分叉 的记录.
分叉情况表明,o粒子击中氮核后,生成 个新核,同时放出质子。新核的电量较大 速度较慢,径迹短而粗;质子速度大,电 量小,故径迹细而长.根据核反应中质量 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以写出这个发现 质子的核反应方程并得知氮核放出质子后 变成了氧核 MYKONGLONG
分叉情况表明,α粒子击中氮核后,生成一 个新核,同时放出质子。新核的电量较大 速度较慢,径迹短而粗;质子速度大,电 量小,故径迹细而长.根据核反应中质量 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以写出这个发现 质子的核反应方程并得知氮核放出质子后 变成了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