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建议教材和课程资源1.建议教材(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本书编写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2.教学参考书(1)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习近平编著,人民出版社,2021年(2)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本书编写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4)中国近代史,本书编写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3.推荐网站(1)中共党史网:http://www.zgdsw.com/(2)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七、说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是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年版教材为主要依据,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文件精神,并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要“精”、要“管用”的基本原则,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我校学生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制定。制定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执笔人:赵东喜审核人:王鑫宏批准人:刘中元14-
六、建议教材和课程资源 1. 建议教材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本书编写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年 2. 教学参考书 (1)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习近平编著,人民出版社,2021 年 (2) 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年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本书编写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年 (4) 中国近代史,本书编写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年 3. 推荐网站 (1) 中共党史网:http://www.zgdsw.com/ (2) 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 七、说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是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21 年版教材为主要依据,认真贯彻中共中 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 等学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文件精神,并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 堂、进 头脑”的工作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要“精”、要“管用”的基本原则,贯彻落实党的十 九大精神, 结合我校学生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制定。 制定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执笔人:赵东喜 审核人:王鑫宏 批准人:刘中元 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英文名称:BasicPrinciplesofMarxism课程编码:2118T0003学时/学分:48/3课程类型:通识必修课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先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为贯彻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精神,本着“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而开设的通识必修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观、认识论、唯物史观、资本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全面准确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二、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能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分析论述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践和经验,自觉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课程目标2:能够解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课程目标3:能够运用商品经济的知识解释和分析市场经济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能够运用剩余价值规律分析和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现象及本质,理解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历史必然性。课程目标4:能够解释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联分析序号课程目标支撑的专业毕业要求及指标点课程目标1:能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思想素质:热爱祖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立场,分析论述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最广心价值观,从思想和情感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践和经验,自主义社会。觉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课程编码:2118T0003 学时/学分:48/3 课程类型:通识必修课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先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贯彻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 精神,本着“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而开设的通识必修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 实 践观、认识论、唯物史观、资本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全面准确阐释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 树 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为学生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信心,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能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分析论述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的实践和经验,自觉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 课程目标 2:能够解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课程目标 3:能够运用商品经济的知识解释和分析市场经济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能够运用剩 余价值规律分析和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现象及本质,理解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长期 性和 历史必然性。 课程目标 4:能够解释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 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联分析 序号 课程目标 支撑的专业毕业要求及指标点 1 课程目标 1:能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人民 立场,分析论述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最广 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践和经验,自 觉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 思想素质:热爱祖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从思想和情感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社会。 . 15
序号课程目标支撑的专业毕业要求及指标点课程目标2:能够解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综合能力: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和必备的科学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科学的世界精神;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掌握一定的反思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2与技能,并运用批判性思维探究、分析和决问题。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3:能够运用商品经济的知识分析和解释市场经济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综合能力: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趋策,能够运用剩余价值规律分析和论述资势,深度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觉遵循市3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现象及本质,理解场经济规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历史的力量。必然性。课程目标4:能够解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思想素质:热爱祖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原则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确立对4心价值观,从思想和情感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社会。共同理想的信念。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理论教学部分1.导论(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4)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事业、马克思主义创立与发展的历史,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鲜明特征及其当代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的自觉意识,掌握并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特征、人民立场(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8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介绍哲学基本问题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本观点,认识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总特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并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物质、意识的内涵、特征(2)联系、发展、三大规律的内涵3.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介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认识论的基本理论和观点,理解实践、认识、真理、价值的内涵、特点、作用,理解和运用认识与实践、真理与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实践、认识的内涵、特征及相互关系(2)真理、价值内涵、特征及相互关系4.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4)介绍唯心史观、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理解并运用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分析社会现象,辩证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认识和评价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16
序号 课程目标 支撑的专业毕业要求及指标点 2 课程目标 2:能够解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科学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 决问题。 综合能力: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和必备的科 学 精神;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 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掌握一定的反思方 法 与技能,并运用批判性思维探究、分析和 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3 课程目标 3:能够运用商品经济的知识分 析和解释市场经济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政 策,能够运用剩余价值规律分析和论述资 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现象及本质,理解 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历史 必然性。 综合能力: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趋 势,深度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觉遵循市 场经济规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 己 的力量。 4 课程目标 4:能够解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 原则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确立对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的信念。 思想素质:热爱祖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从思想和情感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社会。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理论教学部分 1.导论(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4) 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事业、马克思主义创立与发展的历史,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鲜明 特 征及其当代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的自觉意识,掌握并践行马克思主义 的人 民立场。 (1)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特征、人民立场 (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8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2) 介绍哲学基本问题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本观点,认识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总特征,树立 辩 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并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 物质、意识的内涵、特征 (2) 联系、发展、三大规律的内涵 3.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6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2) 介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认识论的基本理论和观点,理解实践、认识、真理、价值的内涵、特 点、 作用,理解和运用认识与实践、真理与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 实践、认识的内涵、特征及相互关系 (2) 真理、价值内涵、特征及相互关系 4.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6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4) 介绍唯心史观、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理解并运用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 基 本矛盾运动规律分析社会现象,辩证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认识和评价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 16
史发展中的作用,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内涵、特征及相互关系(2)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5.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3)了解商品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特点,理解并运用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分析经济现象,量理解剩余价值的产生、内涵、形式和分配,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经济危机的本质,正确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2)剩余价值的产生、内涵和形式(3)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6.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及其趋势(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3和4)了解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形式和本质,正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新变化及其原因,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坚定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1)垄断、垄断利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7.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4)了解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历程,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内容,理解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原因8.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4)了解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理解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关系(二)实践教学部分实践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支撑课程目标1、4)(1)通过图、文、画、视频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以情景体验、模拟表演再现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的崇高品格、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理解,坚定人民立场。(2)以情景体验、模拟表演等形式再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俄国、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坚定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信念。实践二群众路线---新乡市先进群体(支撑课程目标1、2、4)17
史发展中的作用,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1)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内涵、特征及相互关系 (2)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5.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6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3) 了解商品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特点,理解并运用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分析经济现象, 理 解剩余价值的产生、内涵、形式和分配,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经济危机的本质,正 确把 握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 (1)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2) 剩余价值的产生、内涵和形式 (3)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 6.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及其趋势(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3 和 4) 了解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形式和本质,正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新变化及其原因,尤 其 是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坚定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1) 垄断、垄断利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7.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4) 了解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历程,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内容,理解经济落后国 家 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1)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 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原因 8.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4) 了解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理解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 想, 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关系 (二)实践教学部分 实践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支撑课程目标 1、4) (1) 通过图、文、画、视频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以情景体验、模拟表演再现马 克 思主义创立者的崇高品格、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理解,坚定人民立场。 (2) 以情景体验、模拟表演等形式再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俄国、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坚 定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信念。 实践二 群众路线---新乡市先进群体(支撑课程目标 1、2、4) . 17
(1)了解身边先进人物的感性事迹,感悟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厚植家国情怀。(2)理解党的群众路线,树立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价值观。四、学时分配和教学方式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序号知识单元学时教学方式导论4讲授、实践讲授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8讲授、讨论23实践与认识及其规律64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6讲授、实践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讲授65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趋势4讲授讲授6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4讲授7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2合计840实践项目设置与学时分配表序号类型必做选做学时实验名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综合性必做综合性1新乡市先进群体践行群众路线必做42合计8五、课程考核(一)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由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过程考核包括课堂表现、实践教学、课程作业等:期末考核采取开卷、闭卷和论文等多种方式。教师依据课程大纲命题,试卷须通过命题审查。(二)成绩评定1.总成绩=期末成绩*50%+课堂表现*10%+实践教学*20%+平时作业*20%。2.期末成绩(100分):以开卷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学生参加期末的结课考试,根据试卷作答情况评定成绩。3.过程成绩:由课堂表现、实践教学、平时作业三部分组成。(1)课堂表现(100分):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酌情打分,重点考查学生考勤、理解课程知识的程度以及参与教学活动的效果。(2)实践教学(100分):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组织实践教学,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实践教学并提交实践教学作品,教师根据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情况和提交作品的中酌情打分。18
(1) 了解身边先进人物的感性事迹,感悟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厚植家国情怀。 (2) 理解党的群众路线,树立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价值观。 四、学时分配和教学方式 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 序号 知识单元 学时 教学方式 1 导论 4 讲授、实践 2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8 讲授 3 实践与认识及其规律 6 讲授、讨论 4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6 讲授、实践 5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6 讲授 6 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趋势 4 讲授 7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4 讲授 8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2 讲授 合计 40 实践项目设置与学时分配表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类型 必做/选做 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 综合性 必做 2 新乡市先进群体践行群众路线 4 综合性 必做 合计 8 五、课程考核 (一)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由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过程考核包括课堂表现、实践教学、课程作 业等;期末考核采取开卷、闭卷和论文等多种方式。教师依据课程大纲命题,试卷须通过命题审查。 (二)成绩评定 1.总成绩=期末成绩*50%+课堂表现*10%+实践教学*20%+平时作业*20%。 2.期末成绩(100 分):以开卷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学生参加期末的结课考试,根据试卷作答 情况评定成绩。 3.过程成绩:由课堂表现、实践教学、平时作业三部分组成。 (1) 课堂表现(100 分):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酌情打分,重点考查学生考勤、理解课程知识 的程度以及参与教学活动的效果。 (2) 实践教学(100 分):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组织实践教学,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实践教学并提交 实践教学作品,教师根据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情况和提交作品的中酌情打分。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