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课程目标支撑的专业毕业要求及指标点思想政治素质: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中课程目标3:自觉继承爱国主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义传统和优良革命传统,弘扬认同。热爱祖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情感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心和自豪感。综合能力: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和必备的科学精神,能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理论教学部分1.导言(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性质、意义。理解该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的概况。掌握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目的和基本方法。(1)中国近代史综述(2)中国现代史综述(3)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要求2.第一章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3)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了解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理解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史的重大意义。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掌握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1)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2)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3)反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斗争(4)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3.第二章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3)了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的历史过程。理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历史意义、失败原因。掌握为什么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探索行不通。(1)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落(2)洋务运动的兴衰(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天折4.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3)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认识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理解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理解为什么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掌握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的表象及实质的探讨,掌握中国民主革命的必然历史走向和规律。9
序号 课程目标 支撑的专业毕业要求及指标点 思想政治素质: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中 课程目标 3:自觉继承爱国主 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 3 义传统和优良革命传统,弘扬 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 认同。热爱祖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 和情感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自信心和自豪感。 综合能力: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和必备的科学精神,能做 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理论教学部分 1.导言(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性质、意义。理解该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的概况。掌握学习中 国 近现代史纲要的目的和基本方法。 (1) 中国近代史综述 (2) 中国现代史综述 (3)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要求 2.第一章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3) 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了解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了解近代以来中 华 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理解 近代 中国反侵略斗争史的重大意义。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掌握近代中国 反侵略 斗争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1)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 (2)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3) 反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斗争 (4)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3.第二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3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3) 了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的历史过程。理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 运 动、戊戌维新变法历史意义、失败原因。掌握为什么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 派对 国家出路的探索行不通。 (1)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落 (2) 洋务运动的兴衰 (3)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4.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3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3)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认识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理解三民 主 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理解为什么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掌握辛亥 革命 失败的原因,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的表象及实质的探讨,掌握中国民主革命的必然历 史走向 和规律。 . 9
(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2)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3)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5.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4学时)(支撑课程自标1、2、3)了解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大革命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过程。理解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建党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以及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伟大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和伟大意义以及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2)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6.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4学时)(支撑课程自标1、2、3)了解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实质和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辛历程。理解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革命新道路科学性;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掌握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主要内容以及并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深邃内涵。(1)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2)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7.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6学时)(支撑课程自标1、2、3)了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过程,准确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全民性和国际性。理解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用: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路线方针。掌握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掌握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1)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2)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3)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4)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8.第七章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了解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了解“第三条道路”幻灭的历史必然性。理解国民党政权的本质及其迅速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以及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掌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击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2)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10
(1)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3) 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5.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了解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大革命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过程。理解具有初步 共 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建党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 运动 相结合的产物以及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伟大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和伟大意义以及中 国先进 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1)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2)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3)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6.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了解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实质和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辛历程。理解 走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革命新道路科学性;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掌握中国革命 新道 路的主要内容以及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深邃内涵。 (1)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2) 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7.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6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了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过程,准确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 正 义性、全民性和国际性。理解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用;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 路线 方针。掌握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掌握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 史意义 和历史经验。 (1) 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2)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3) 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4)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5)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8.第七章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了解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了解“第三条道路”幻灭的历史必然性。理解 国 民党政权的本质及其迅速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以及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 历史 和人民的选择。掌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 国”。 (1)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击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2) 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10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4)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9.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了解1949年至1976年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意义。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正确认识其失误的性质。掌握近代中国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掌握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4)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5)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10.第九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扶择,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的主要经验。掌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3)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4)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在诸多重要领域的具体体现。理解这些历史性变革是深层次和根本性的,并充分认识发生这一系列深刻变革的根本原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伟大意义。(1)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2)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二)实践教学部分实践一革命历史教育(支撑课程目标1、2、3)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学会如何搜集材料、团队协作和社会调研。掌握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11
(3)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4)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9.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 2、3) 了解 1949 年至 1976 年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 得的重要成果及其意义。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 会变 革;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正确认识其失 误的性 质。掌握近代中国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掌握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 重要成果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 (3)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4) 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5) 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10.第九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3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 3)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理解改革 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的主要经验。 掌 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 (1)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2)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3)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 21 世纪 (4) 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1.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3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在诸多重要领域的具体体现。理解这些历 史 性变革是深层次和根本性的,并充分认识发生这一系列深刻变革的根本原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进入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伟大意义。 (1)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二)实践教学部分 实践一 革命历史教育(支撑课程目标 1、2、3) 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学会如 何 搜集材料、团队协作和社会调研。掌握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 . 11
史是非的能力,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1)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学习“四史”精神和每学年社会热点,列出学习主题和实践要求,以实践教学小组为单位准备实践教学作品,包括演讲、朗诵、歌曲、情景剧等。(2)按实践教学班组织参观国情国史体验馆图片展览、多媒体展示、情景模拟等内容。实践二改革开放与家乡的变化(支撑课程目标1、2、3)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国史国情的变迁。学会如何搜集材料、团队协作和社会调研。掌握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1)在条件许可情况下,走访、参观。充分利用学生假期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走访革命前辈,了解一些历史事件的真相,参观本地的爱国教育基地,收集本乡本土的革命先烈历史事件。如果疫情严重,让学生在网上查找以上资料。(2)调查研究。要求每一位学生假期回到自己的家乡后,就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变化进行实地调查,写出调研报告。四、学时分配和教学方式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序号知识单元学时教学方式导言2讲授、辅导第一章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14讲授、辅导第二章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33讲授、辅导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3讲授、辅导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454讲授、辅导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4讲授、辅导讲授、辅导6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6第七章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74讲授、辅导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894讲授、辅导探索10第九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3讲授、辅导3讲授、辅导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1合计40实践项目设置与学时分配表序号实践名称学时类型必做选做综合性必做4革命历史教育综合性必做改革开放与家乡的变化24合计812
史是非的能力,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1) 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学习“四史”精神和每学年社会热点,列出学习主题和实 践 要求,以实践教学小组为单位准备实践教学作品,包括演讲、朗诵、歌曲、情景剧等。 (2) 按实践教学班组织参观国情国史体验馆图片展览、多媒体展示、情景模拟等内容。 实 践二 改革开放与家乡的变化(支撑课程目标 1、2、3)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国史国情的变迁。学会如何搜集材料、团队协作和社会调研。掌握运用科学 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1) 在条件许可情况下,走访、参观。充分利用学生假期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走访革命 前 辈,了解一些历史事件的真相,参观本地的爱国教育基地,收集本乡本土的革命先烈历史事件。 如果 疫情严重,让学生在网上查找以上资料。 (2) 调查研究。要求每一位学生假期回到自己的家乡后,就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变化进行 实 地调查,写出调研报告。 四、学时分配和教学方式 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 序号 知识单元 学时 教学方式 1 导言 2 讲授、辅导 2 第一章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4 讲授、辅导 3 第二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3 讲授、辅导 4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 讲授、辅导 5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4 讲授、辅导 6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4 讲授、辅导 7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6 讲授、辅导 8 第七章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4 讲授、辅导 9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探索 4 讲授、辅导 10 第九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3 讲授、辅导 11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3 讲授、辅导 合计 40 实践项目设置与学时分配表 序号 实践名称 学时 类型 必做/选做 1 革命历史教育 4 综合性 必做 2 改革开放与家乡的变化 4 综合性 必做 合计 8 12
五、课程考核(一)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由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过程考核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实践教学课程作业等:期末考核采取开卷、闭卷和论文等多种方式。教师依据课程大纲命题,试卷须通通过命题审查。(二)成绩评定1.总成绩=期末成绩*50%+课堂表现*10%+实践教学*20%+平时作业*20%。2.期末成绩(100分):以开卷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学生参加期末的结课考试,根据试卷作答情况评定成绩。3.过程成绩:由课堂表现、实践教学、平时作业三部分组成。(1)课堂表现(100分):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酌情打分,重点考查学生考勤、理解课程知识的程度以及参与教学活动的效果。(2)实践教学(100分):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组织实践教学,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实践教学并提交实践教学作品,教师根据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情况和提交作品的中酌情打分。(3)平时作业(100)分):学生完成教师指定的题目,并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上交,教师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定成绩。考核环节设置及成绩权重分配表课堂实践平时结课课程目标合计考试作业表现考核环节教学20%100%10%50%20%重权4040303040课程目标1303040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20303040合计100100100100主要考核环节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指标(依据)考核环节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指标与依据笔试(闭卷)/满分为100分,学生参加每学期期末的结课考试,根据试结课考试课程论文(开卷)卷作答情况评定成绩。考勤/课堂提问/课堂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酌情打分,重点考查学生考勤、理课堂表现纪律等解课程知识的程度以及参与教学活动的效果酌情打分。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组织实践教学,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实践实践教学实践作品展示教学并提交实践教学作品,教师根据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情况和提交作品的中酌情打分。学生完成教师指定的小论文和学习通测试,并按要求在规平时作业小论文/学习通测试定时间内上交,教师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定成绩。13
五、课程考核 (一)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由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过程考核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实践教 学、 课程作业等;期末考核采取开卷、闭卷和论文等多种方式。教师依据课程大纲命题,试卷须通 过命题 审查。 (二)成绩评定 1.总成绩=期末成绩*50%+课堂表现*10%+实践教学*20%+平时作业*20%。 2.期末成绩(100 分):以开卷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学生参加期末的结课考试,根据试卷作答 情况评定成绩。 3.过程成绩:由课堂表现、实践教学、平时作业三部分组成。 (1) 课堂表现(100 分):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酌情打分,重点考查学生考勤、理解课程知识 的程度以及参与教学活动的效果。 (2) 实践教学(100 分):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组织实践教学,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实践教学并提交 实践教学作品,教师根据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情况和提交作品的中酌情打分。 (3) 平时作业(100 分):学生完成教师指定的题目,并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上交,教师根据学 生作业完成情况评定成绩。 考核环节设置及成绩权重分配表 课程目标 考核环节 结课 考试 课堂 表现 实践 教学 平时 作业 合计 权 重 50% 10% 20% 20% 100% 课程目标 1 40 40 30 30 —— 课程目标 2 40 30 40 30 —— 课程目标 3 20 30 30 40 —— 合 计 100 100 100 100 —— 主要考核环节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指标(依据) 考核环节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指标与依据 结课考试 笔试(闭卷)/ 课程论文(开卷) 满分为 100 分,学生参加每学期期末的结课考试,根据试 卷作答情况评定成绩。 课堂表现 考勤/课堂提问/课堂 纪律等 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酌情打分,重点考查学生考勤、理 解课程知识的程度以及参与教学活动的效果酌情打分。 实践教学 实践作品展示 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组织实践教学,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实践 教学并提交实践教学作品,教师根据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 情 况和提交作品的中酌情打分。 平时作业 小论文/学习通测试 学生完成教师指定的小论文和学习通测试,并按要求在规 定时间内上交,教师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定成绩。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