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ClassManagement 课程类别 教师教育必修课程 课程编号 1020103C 动物学、植物学、无机及 先修课程 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心 生物科学 适用专业 理学等课程。 总学时 16 学 分 讲 16 实 践 o 授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班级管理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教师教育必修课程,是形成教师职业技能的一门重要 课程之一。课程教学任务是是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和掌握班主任工作理论知识 和方法技能,掌握班集体建设和班级教育活动的工作规律和方法原则,培养学生热爱班主任 工作的优秀品质和具有中学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学生 进行课外活动等方面的技能。 (二)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 1.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班级管理观念,熟悉了解班主任应具备的素质、能力,掌握班级管 理工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班级管理实践技巧。 2.树立德育为先理念,把握中学德育目标、原理、内容与方法,掌握中学生生理、心 理发展规律与特点,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班级管理工作的实际问题以及引领学生成长发展 的能力。 3.基本掌握班集体建设与日常工作管理的策略与技能,了解不同类别学生及群体的教 育方法与策略,掌握班级活动的组织方式与方法,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心理辅导 技能。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班级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Class Management 课程类别 教师教育必修课程 课程编号 1020103C 适用专业 生物科学 先修课程 动物学、植物学、无机及 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心 理学等课程。 总 学 时 16 学 分 1 讲 授 16 实 践 0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班级管理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教师教育必修课程,是形成教师职业技能的一门重要 课程之一。课程教学任务是是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和掌握班主任工作理论知识 和方法技能,掌握班集体建设和班级教育活动的工作规律和方法原则,培养学生热爱班主任 工作的优秀品质和具有中学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学生 进行课外活动等方面的技能。 (二)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 1.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班级管理观念,熟悉了解班主任应具备的素质、能力,掌握班级管 理工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班级管理实践技巧。 2.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把握中学德育目标、原理、内容与方法,掌握中学生生理、心 理发展规律与特点,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班级管理工作的实际问题以及引领学生成长发展 的能力。 3. 基本掌握班集体建设与日常工作管理的策略与技能,了解不同类别学生及群体的教 育方法与策略,掌握班级活动的组织方式与方法,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心理辅导 技能。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课程目标1:理解并掌握科学班级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增强学生对教师职业以及班 主任工作意义的认识,形成正确、积极的教育观、学生观,提升学生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培 育热忠教育事业、热心班级管理工作、热爱班级学生职业自豪感。 课程目标2:形成优秀班主任必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科 学管理能力等,了解并掌握中小学生班级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依据教育 目标、班级实际、学生特点,开展班级日常事务及优秀班集体建设创建活动等。 课程目标3:掌握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教书育人规律,根据学 生发展需要开展个性化教育辅导、校园及班级文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班级管理活动,家 校共育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1.2[师德准则]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理 师德规范 解和准确把握相关教育法律法规,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 (M) 将教育方针政策融入教学中。 1.3【职业理想】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 操,秉承“明德”校训,努力提升自身师德修养,立志成为“四 课程目标 有”好老师。 教育情怀 2.2[职业情感]熟悉所学人文思想中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 (M) 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训练,使之具备应有的科学精神:在教师 教育课程学习和教育实践中感受生物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用心从教,重视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爱学生全面发展,立志 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5.1[育德意识]把握中学德育目标、原理、内容与方法,引导 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发展;与学生建立良好师 生关系,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课程目标 班级指导 5.2【管理实践】基本掌握班集体建设与日常工作管理的策略 2 (H) 与技能,掌握班级活动的组织方式与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担 任或协助班主任工作,能针对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应 用心理辅导技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 积极有效的体验
课程目标 1:理解并掌握科学班级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增强学生对教师职业以及班 主任工作意义的认识,形成正确、积极的教育观、学生观,提升学生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培 育热忠教育事业、热心班级管理工作、热爱班级学生职业自豪感。 课程目标 2:形成优秀班主任必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科 学管理能力等,了解并掌握中小学生班级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依据教育 目标、班级实际、学生特点,开展班级日常事务及优秀班集体建设创建活动等。 课程目标 3:掌握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教书育人规律,根据学 生发展需要开展个性化教育辅导、校园及班级文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班级管理活动,家 校共育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师德规范 (M) 教育情怀 (M) 1.2 [师德准则]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理 解和准确把握相关教育法律法规,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 将教育方针政策融入教学中。 1.3 [职业理想] 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 操,秉承“明德”校训,努力提升自身师德修养,立志成为“四 有”好老师。 2.2 [职业情感] 熟悉所学人文思想中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 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训练,使之具备应有的科学精神;在教师 教育课程学习和教育实践中感受生物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用心从教,重视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爱学生全面发展,立志 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课程目标 2 班级指导 (H) 5.1 [育德意识] 把握中学德育目标、原理、内容与方法,引导 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发展;与学生建立良好师 生关系,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5.2 [管理实践] 基本掌握班集体建设与日常工作管理的策略 与技能,掌握班级活动的组织方式与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担 任或协助班主任工作,能针对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应 用心理辅导技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 积极有效的体验
6.1【育人规律]具有教书育人意识。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培 育、人格塑造、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与方法,在教育教学中树 立育人为本的理念。 综合育人 6.3【育人实践]了解中学校园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 (H) 方法,能够有效组织开展融入生命科学和新时代思政内容的主 课程目标 题教育活动和社团活动,具有整合生物学科教育、文化建设、 3 沟通合作 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等进行综合育人的初步体验。 (M) 8.2[交流沟通]掌握小组学习、专题研讨、网络分享等交流合 作的方式方法,能够在教育实践中与中学生、家长、同事等进 行有效倾听、有效表达,具有良好的积极的交流沟通技能与和 谐的人际关系。 三、学习内容、学时分配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 支撑 模块 教学内容 讲 课堂讨论 小 课程目标 授 与延伸等 计 第一章 讲授法、案例法、 班级与班级管理 1.5 0.5 2 课程目标1-3 自主学习法 讲授法、案例法、 2 班主任和学生 第二章 0.5 课程目标1-3 自主学习法 1.5 讲授法、案例法、 班集体建设 2 第三章 0.5 课程目标1-3 自主学习法 1.5 讲授法、案例法、 2 0.5 第四章 班级日常工作管理 1.5 课程目标1-3 自主学习法 讲授法、案例法、 第五章 个别教育 2 0.5 课程目标1-3 自主学习法 1.5 非正式群体教育、 讲授法、案例法、 第六章 1.5 0.5 2 课程目标1-3 偶发事件的处理 自主学习法 讲授法、案例法、 第七章 班级活动 11.5 0.5 2 课程目标1-3 自主学习法 第八章 讲授法、案例法、 0.5 课程目标1-3 1.5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2 自主学习法 学习内容: 第一章班级与班级管理 班级的内涵、班级的基本特征、班级制度的历史沿革;班级管理的概念、班级管理的产 生与发展、班级管理的任务、班级管理的内容。 重点:班级管理的概念、任务和内容。 难点:班级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第二章班主任和学生 班主任的职业角色和作用。班主任的职业素质。班主任了解班级和学生的方法。学生的
课程目标 3 综合育人 (H) 沟通合作 (M) 6.1 [育人规律] 具有教书育人意识。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培 育、人格塑造、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与方法,在教育教学中树 立育人为本的理念。 6.3 [育人实践] 了解中学校园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 方法,能够有效组织开展融入生命科学和新时代思政内容的主 题教育活动和社团活动,具有整合生物学科教育、文化建设、 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等进行综合育人的初步体验。 8.2 [交流沟通] 掌握小组学习、专题研讨、网络分享等交流合 作的方式方法,能够在教育实践中与中学生、家长、同事等进 行有效倾听、有效表达,具有良好的积极的交流沟通技能与和 谐的人际关系。 三、学习内容、学时分配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模块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学时分配 支撑 讲 课程目标 授 课堂讨论 与延伸等 小 计 第一章 班级与班级管理 讲授法、案例法、 自主学习法 1.5 0.5 2 课程目标 1-3 第二章 班主任和学生 讲授法、案例法、 自主学习法 1.5 0.5 2 课程目标 1-3 第三章 班集体建设 讲授法、案例法、 自主学习法 1.5 0.5 2 课程目标 1-3 第四章 班级日常工作管理 讲授法、案例法、 自主学习法 1.5 0.5 2 课程目标 1-3 第五章 个别教育 讲授法、案例法、 自主学习法 1.5 0.5 2 课程目标 1-3 第六章 非正式群体教育、 偶发事件的处理 讲授法、案例法、 自主学习法 1.5 0.5 2 课程目标 1-3 第七章 班级活动 讲授法、案例法、 自主学习法 1.5 0.5 2 课程目标 1-3 第八章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讲授法、案例法、 自主学习法 1.5 0.5 2 课程目标 1-3 学习内容: 第一章 班级与班级管理 班级的内涵、班级的基本特征、班级制度的历史沿革;班级管理的概念、班级管理的产 生与发展、班级管理的任务、班级管理的内容。 重点:班级管理的概念、任务和内容。 难点:班级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第二章 班主任和学生 班主任的职业角色和作用。班主任的职业素质。班主任了解班级和学生的方法。学生的
本质特点与身心发展特点。学生的双重角色与对班级管理的适应。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 自理作用。 重点:班主任的职业素质、班主任了解班级和学生的方法。 难点:班主任了解班级和学生的方法、学生的本质特点与身心发展特点。 第三章班集体建设 班集体的内涵、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班集体形成的标志。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 的建设策略。 重点: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内容、优化班集体建设的能力训练。 难点:优化班集体建设的能力训练。 第四章班级日常工作管理 班主任日常工作管理的涵义、内容。班级日常工作管理中的评价工作。班主任工作计划 的制订与实施。班主任工作总结的内涵、意义、结构。 重点:班主任日常管理的内容,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难点:班级日常工作管理中的评价工作。 第五章个别教育 个别教育的概念、作用。优秀生的心理偏差与教育策略。中等生的特征表现、成因、教 育策略。后进生的成因、教育策略。 重点: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的教育策略。 难点: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的教育策略。 第六章非正式群体教育、偶发事件处理 非正式群体的概念、特点、种类。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功能。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策 略。 偶发事件的概念、特点、类型。偶发事件的处理原则、方法、注意事项。 重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策略、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难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策略、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第七章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的内涵、意义。班级活动的类型。班级活动的实施途径。 重点: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难点: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第八章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主要内容。当前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班级心理健 康教育的途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一般过程。班级 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作用。 重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本质特点与身心发展特点。学生的双重角色与对班级管理的适应。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 自理作用。 重点:班主任的职业素质、班主任了解班级和学生的方法。 难点:班主任了解班级和学生的方法、学生的本质特点与身心发展特点。 第三章 班集体建设 班集体的内涵、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班集体形成的标志。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 的建设策略。 重点: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内容、优化班集体建设的能力训练。 难点:优化班集体建设的能力训练。 第四章 班级日常工作管理 班主任日常工作管理的涵义、内容。班级日常工作管理中的评价工作。班主任工作计划 的制订与实施。班主任工作总结的内涵、意义、结构。 重点:班主任日常管理的内容,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难点:班级日常工作管理中的评价工作。 第五章 个别教育 个别教育的概念、作用。优秀生的心理偏差与教育策略。中等生的特征表现、成因、教 育策略。后进生的成因、教育策略。 重点: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的教育策略。 难点: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的教育策略。 第六章 非正式群体教育、偶发事件处理 非正式群体的概念、特点、种类。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功能。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策 略。 偶发事件的概念、特点、类型。偶发事件的处理原则、方法、注意事项。 重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策略、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难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策略、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第七章 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的内涵、意义。班级活动的类型。班级活动的实施途径。 重点: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难点: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第八章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主要内容。当前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班级心理健 康教育的途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一般过程。班级 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作用。 重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的一般过程。 难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五、达成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1.本课程始终在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我 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阅读为辅。鼓励学生通 过网络及图书资料检索,结合自身学业生涯中班主任管理的实践案例,进行体悟学习。 2.授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双方 良好互动的氛围下,完成教学任务。 3.组织学生观摩、搜集优秀班主任管理案例,分析其中蕴含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内 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班级管理理论与实践能力。 4.采用案例式教学,结合班级管理实际,进行班级管理经验与教训的分析,引导学生 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一)考核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班级的内涵、班级的基本特征、 课后作业 课程目标1:理解并掌握科学班级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增 班级制度的历史沿革;班级管理 强学生对教师职业以及班主任工作意义的认识,形成正确、积 的概念、班级管理的产生与发 课堂笔记 极的教育观、学生观,提升学生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培育热忠 展、班级管理的任务、班级管理 教育事业、热心班级管理工作、热爱班级学生职业自豪感。 的内容;班主任的职业角色和作 期末成绩 用。 班主任的职业素质、班主任了解 课后作业 课程目标2:形成优秀班主任必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 班级和学生的方法;班集体的内 素质、专业业务素质、科学管理能力等,了解并掌握中小学生 涵、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班集 体形成的标志。班集体的教育功 课堂笔记 班级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依据教育目标、 能。班集体的建设策略;班主任 班级实际、学生特点,开展班级日常事务及优秀班集体建设创 日常工作管理的涵义、内容、评 建活动等。 价工作、工作计划的制订与实 期末成绩 施、工作总结的内涵、意义、结 构。 学生的本质特点与身心发展特 出勤 点;个别教育的概念、作用。优 秀生、中等生、后进生的成因及 课堂笔记 教育策略;非正式群体的概念、 课程目标3:掌握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身心发展规律以 特点、种类、形成原因、功能及 教育策略;偶发事件的概念、特 及教书育人规律,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开展个性化教育辅导、校 园及班级文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班级管理活动,家校共育 点、类型、处理原则、方法、注 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意事项;班级活动的内涵、意义、 类型、实施途径;班级心理健康 期末成绩 教育的概念、主要内容、面临的 问题。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 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及实施的一般过程等
实施的一般过程。 难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五、达成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1. 本课程始终在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我 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阅读为辅。鼓励学生通 过网络及图书资料检索,结合自身学业生涯中班主任管理的实践案例,进行体悟学习。 2. 授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双方 良好互动的氛围下,完成教学任务。 3. 组织学生观摩、搜集优秀班主任管理案例,分析其中蕴含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内 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班级管理理论与实践能力。 4. 采用案例式教学,结合班级管理实际,进行班级管理经验与教训的分析,引导学生 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一)考核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1:理解并掌握科学班级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增 强学生对教师职业以及班主任工作意义的认识,形成正确、积 极的教育观、学生观,提升学生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培育热忠 教育事业、热心班级管理工作、热爱班级学生职业自豪感。 班级的内涵、班级的基本特征、 班级制度的历史沿革;班级管理 的概念、班级管理的产生与发 展、班级管理的任务、班级管理 的内容;班主任的职业角色和作 用。 课后作业 课堂笔记 期末成绩 课程目标 2:形成优秀班主任必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 素质、专业业务素质、科学管理能力等,了解并掌握中小学生 班级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依据教育目标、 班级实际、学生特点,开展班级日常事务及优秀班集体建设创 建活动等。 班主任的职业素质、班主任了解 班级和学生的方法;班集体的内 涵、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班集 体形成的标志。班集体的教育功 能。班集体的建设策略;班主任 日常工作管理的涵义、内容、评 价工作、工作计划的制订与实 施、工作总结的内涵、意义、结 构。 课后作业 课堂笔记 期末成绩 课程目标 3:掌握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身心发展规律以 及教书育人规律,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开展个性化教育辅导、校 园及班级文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班级管理活动,家校共育 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学生的本质特点与身心发展特 点;个别教育的概念、作用。优 秀生、中等生、后进生的成因及 教育策略;非正式群体的概念、 特点、种类、形成原因、功能及 教育策略;偶发事件的概念、特 点、类型、处理原则、方法、注 意事项;班级活动的内涵、意义、 类型、实施途径;班级心理健康 教育的概念、主要内容、面临的 问题。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 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及实施的一般过程等。 出勤 课堂笔记 期末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