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 这诗的大意是:早就听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洞庭湖在东南方 位划分开吴、楚地界,日月星辰沉浮在湖水之中。亲朋们连一封信都没有,只有年老多病 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飘泊天涯。想到万里关山,兵荒马乱,倚在阑干边,不禁涕泗横流! 这两首诗,都是战乱时写登上岳阳楼所见景物和诗人当时的心态的。呈现在我们眼 前的都是具体的物象,没有抽象的概念。但是这两位伟大诗人所取的镜头却不同,色彩也 迥异。这是为什么呢? 李白那首诗,是在流放途中忽然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与朋友登上此楼而写 的。当时心情欢畅,故把眼前的景物写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亨着欢乐和喜悦,抒发了潇 洒豁达的豪情逸兴。 杜甫那首诗,是在经历了战乱漂泊、身世沉浮之后,迟暮之年,登上岳阳楼而写的。 所以他首先以洞庭湖的宽阔雄伟来衬托诗人的孤寂和悲凉,继之以当时自己形象的特写镜 头,抒发怀才不遇、昔日抱负成泡影的孤独悲凉心境和对战乱的哀愁。 这类”大写意画"式的形象思维,它的艺术感染力取决于选撷物象的精当,并发挥语 言艺术的效果,在这些物象上涂沫浓重的情感色彩。譬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可以想象,李白送孟浩然时,周围的景物是非常丰富的,而诗人却就撷取这么几个 用诗的艺术语言编织起来。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是同游的胜地黄鹤楼,隐约地流露出 片惜别之意。第二句点出老朋友去的地方是繁华都市扬州,时间是春光明媚的″烟花三月" 暗含对朋友远游的羡慕。尤其是后两句情景交融,读者从浩渺的江天景色中,似乎看到一 个鲜明的形象——诗人送走朋友后,长久伫立在江边凝望,从中感触到诗人对朋友深厚而 热烈的友情 第三种是″移花接木″和″大写意画″的溶合,姑称之谓″虚实相融″。·例如刘禹锡的《酬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诗的大意是:早就听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洞庭湖在东南方 位划分开吴、楚地界,日月星辰沉浮在湖水之中。亲朋们连一封信都没有,只有年老多病 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飘泊天涯。想到万里关山,兵荒马乱,倚在阑干边,不禁涕泗横流! 这两首诗,都是战乱时写登上岳阳楼所见景物和诗人当时的心态的。呈现在我们眼 前的都是具体的物象,没有抽象的概念。但是这两位伟大诗人所取的镜头却不同,色彩也 迥异。这是为什么呢? 李白那首诗,是在流放途中忽然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与朋友登上此楼而写 的。当时心情欢畅,故把眼前的景物写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亨着欢乐和喜悦,抒发了潇 洒豁达的豪情逸兴。 杜甫那首诗,是在经历了战乱漂泊、身世沉浮之后,迟暮之年,登上岳阳楼而写的。 所以他首先以洞庭湖的宽阔雄伟来衬托诗人的孤寂和悲凉,继之以当时自己形象的特写镜 头,抒发怀才不遇、昔日抱负成泡影的孤独悲凉心境和对战乱的哀愁。 这类"大写意画"式的形象思维,它的艺术感染力取决于选撷物象的精当,并发挥语 言艺术的效果,在这些物象上涂沫浓重的情感色彩。譬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可以想象,李白送孟浩然时,周围的景物是非常丰富的,而诗人却就撷取这么几个, 用诗的艺术语言编织起来。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是同游的胜地黄鹤楼,隐约地流露出一 片惜别之意。第二句点出老朋友去的地方是繁华都市扬州,时间是春光明媚的"烟花三月", 暗含对朋友远游的羡慕。尤其是后两句情景交融,读者从浩渺的江天景色中,似乎看到一 个鲜明的形象----诗人送走朋友后,长久伫立在江边凝望,从中感触到诗人对朋友深厚而 热烈的友情。 第三种是"移花接木"和"大写意画"的溶合,姑称之谓"虚实相融"。•例如刘禹锡的《酬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刘禹锡在宴饮中答谢白居易赠诗而写的和诗。首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长期被 贬在远方的愤懑,是自画像的″大写意画"。第二联用晋人向秀作《思旧赋》怀念被司马氏 所杀的友人嵇康的典故,抒发对同时被贬友人的怀念;用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观棋,棋未终 局,斧柄已烂,回家时同时代的人都死去的故事,抒发人事沧桑之伤感。第三联慨叹自 己?quot;沉舟″、″病树″似地潦倒了,只好看着别人在仕途上奔忙。这两联是″移花接木″式 的托典抒情、借物寄意。最后一联表白自己还要振作精神,积极进取,采用了即景抒情的 手法。就这首诗的结构来看,有实情的直抒、白描,有虚境的比喻、寄托,二者相融形成 诗的意境,故称"虚实相融”。 词用形象思维,也是这三种形式,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一首用"移花接木"式的形象思维写的词。作者积极抗金的主张屡遭政治打击后, 不免滋生了几许消极的孤高自许情绪,而又坚决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遂以梅花象征自 己的孤高与劲节。 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凡是咏物的诗或词,题目上的名字,一般不在篇中出现。咏梅 的诗或词,篇中一般不出现梅字;咏菊的诗或词,篇中一般不出现菊字;咏雪的诗或词, 篇中一般不出现雪字;以此类推。初学写作的人往往容易出这样的毛病:咏物诗或词,题 目上的名字又在篇中重复。据说,谜语是从咏物诗词衍化而来的,你见过谜面上出现过谜 底的字吗?写诗填词都应该″借墨如金",力避字重、义重,即使出现在题与篇之中,也显 得累赘,臃肿 晏殊的《浣溪沙》: 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一首用"大写意画"式的形象思维写的词。作者精选几个特写镜头,以工巧而华 丽的艺术语言,抒发悼惜春残、年华飞逝的感慨,不失为词中名篇之 前面曾介绍过的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幅出猎的大写意画,·但其中的 持节云中,何时遣冯唐″是"托古言志","西北望,射天狼"是″托物抒怀"。这些又是"移花 接木″式的形象思维。所以就词的全篇来说应是"虚实相融″式的形象思维。 现在不少初学诗词的老同志的作品中常有这样两种缺陷:一种是抒情直露,不会用 具体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致出现概念化和图解的毛病;另一种是咏物、写景、 怀古等作品,不是根据自己的情意来选择画面,勾划着色,而是作纯客观的白描,致使物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刘禹锡在宴饮中答谢白居易赠诗而写的和诗。首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长期被 贬在远方的愤懑,是自画像的"大写意画"。第二联用晋人向秀作《思旧赋》怀念被司马氏 所杀的友人嵇康的典故,抒发对同时被贬友人的怀念;用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观棋,棋未终 局,斧柄已烂,回家时同时代的人都死去的故事,抒发人事沧桑之伤感。第三联慨叹自 己?quot;沉舟"、"病树"似地潦倒了,只好看着别人在仕途上奔忙。这两联是"移花接木"式 的托典抒情、借物寄意。最后一联表白自己还要振作精神,积极进取,采用了即景抒情的 手法。就这首诗的结构来看,有实情的直抒、白描,有虚境的比喻、寄托,二者相融形成 诗的意境,故称"虚实相融"。 词用形象思维,也是这三种形式,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一首用"移花接木"式的形象思维写的词。作者积极抗金的主张屡遭政治打击后, 不免滋生了几许消极的孤高自许情绪,而又坚决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遂以梅花象征自 己的孤高与劲节。 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凡是咏物的诗或词,题目上的名字,一般不在篇中出现。咏梅 的诗或词,篇中一般不出现梅字;咏菊的诗或词,篇中一般不出现菊字;咏雪的诗或词, 篇中一般不出现雪字;以此类推。初学写作的人往往容易出这样的毛病:咏物诗或词,题 目上的名字又在篇中重复。据说,谜语是从咏物诗词衍化而来的,你见过谜面上出现过谜 底的字吗?写诗填词都应该"惜墨如金",力避字重、义重,即使出现在题与篇之中,也显 得累赘,臃肿。 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一首用"大写意画"式的形象思维写的词。作者精选几个特写镜头,以工巧而华 丽的艺术语言,抒发悼惜春残、年华飞逝的感慨,不失为词中名篇之一。 前面曾介绍过的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幅出猎的大写意画,•但其中的" 持节云中,何时遣冯唐"是"托古言志","西北望,射天狼"是"托物抒怀"。这些又是"移花 接木"式的形象思维。所以就词的全篇来说应是"虚实相融"式的形象思维。 现在不少初学诗词的老同志的作品中常有这样两种缺陷:一种是抒情直露,不会用 具体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致出现概念化和图解的毛病;另一种是咏物、写景、 怀古等作品,不是根据自己的情意来选择画面,勾划着色,而是作纯客观的白描,致使物
象缺乏灵魂,或者寓意平淡。所以,学会形象思维,应该是这些同志提高创作水平的主攻 方向。 从上面所例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形象思维,不是个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包括知 识学问、生活功底、思想情操等多种因素形成的艺术修养。正如钱钟书所引西人文艺评论 所说:"大家异于常人,非由于技巧熟练,而达常人所不能达;直为想象高妙,能想常人所 不能想。”(《谈艺录》201页) 、鉴赏诗歌语言·推敲字词 鉴赏古典诗词,要特别注意对字词的推敲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已写 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 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 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 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 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 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 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 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同学们自己体会!)虚词用得好,也 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 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 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三、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积累,举例说明。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 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解析: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 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 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 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析:“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解析:“溅”、“惊” 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解析: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 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 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 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 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解析: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象缺乏灵魂,或者寓意平淡。所以,学会形象思维,应该是这些同志提高创作水平的主攻 方向。 从上面所例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形象思维,不是个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包括知 识学问、生活功底、思想情操等多种因素形成的艺术修养。正如钱钟书所引西人文艺评论 所说:"大家异于常人,非由于技巧熟练,而达常人所不能达;直为想象高妙,能想常人所 不能想。"(《谈艺录》201 页) 二、鉴赏诗歌语言·推敲字词 鉴赏古典诗词,要特别注意对字词的推敲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 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 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 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 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 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 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 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 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同学们自己体会!)虚词用得好,也 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 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呑纳山 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三、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积累,举例说明。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 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 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解析: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 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 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 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析:“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解析:“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 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解析: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 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 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 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 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解析: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解析: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 王昌龄) 解析: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 候,作者 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 起了当年与 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 字将这种 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慘惨戚戚。(《声声慢》李淸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 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 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 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 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 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 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2、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四、布置作业 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附答案]、“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 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 然景象之中。2、“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3、“蒸”写出 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 势,极为有力。4、“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 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5、“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
例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解析: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 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 王昌龄) 解析: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 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 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 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 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 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 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 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 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 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2、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四、布置作业 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附答案]1、“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 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 然景象之中。2、“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3、“蒸”写出 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 势,极为有力。4、“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 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5、“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
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 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6、“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 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淸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 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7、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 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8、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 荒凉凄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诗歌语言·还原语序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要点解说: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 (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 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 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鄘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 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 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 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 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 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晩,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 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一一动一一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 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 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 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春风”表面 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 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 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 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 其他:苏轼《念奴娇》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如毛 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学生可以很快重排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 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 亦能很快重排为“欲目穷千里”。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语序颠倒的原因: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 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时说:“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 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 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
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 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6、“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 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 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7、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 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8、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 荒凉凄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诗歌语言·还原语序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一、要点解说: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 (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 “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 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 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 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 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 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 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 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 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 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 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 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 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 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 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 其他:苏轼《念奴娇》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如毛 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学生可以很快重排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 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 亦能很快重排为“欲目穷千里”。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二、语序颠倒的原因: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 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 时说:“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 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 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