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糖代谢 教学目的: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熟悉生物氧化的生化知识,掌握糖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 谢 教学重点:糖酵解与三羧酸循环 第一节新陈代谢概述 新陈代谢简称代谢,是生物体表现其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生物体广泛与外界 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及能量的转变过程 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并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靠生物催化剂—一酶来催化的。生物体 内酶催化的化学反应是连续的,前一种酶的作用产物往往成为后一种酶的作用底物。这种 在代谢过程中连续转变的酶促产物统称为代谢中间产物,或简称代谢物 新陈代谢途径中的个别环节,个别步骤称为中间代谢 虽然新陈代谢包括数以千计的不同酶的催化反应,但通过仔细地分析研究,仍然可以 从错综复杂的代谢网络中总结归纳成一些具有共同规律的途径,并将这些途径称之为主要 代谢途径。人们还发现,这些主要代谢途径,在千差万别的生物界都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方面 1、合成代谢 生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取得营养物质,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同时吸收能量的代谢过程, 称为合成代谢,又称为同化作用。此代谢过程是将小分子合成生物大分子,是一个吸能过 程 2、分解代谢 生物体将体内物质,转化为环境中的物质,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分解代谢,又称 异化作用。此代谢过程是将生物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物质,是一个放能过程 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途径所包括的物质转化,都属于物质代谢。以物质代谢为基础, 与物质代谢过程相伴随发生的,是蕴藏在化学物质中的能量转化,统称为能量代谢 新陈代谢中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相互关系可以表示为:
第八章 糖代谢 教学目的: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熟悉生物氧化的生化知识,掌握糖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 谢 教学重点:糖酵解与三羧酸循环 第一节 新陈代谢概述 新陈代谢简称代谢,是生物体表现其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生物体广泛与外界 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及能量的转变过程。 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并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靠生物催化剂──酶来催化的。生物体 内酶催化的化学反应是连续的,前一种酶的作用产物往往成为后一种酶的作用底物。这种 在代谢过程中连续转变的酶促产物统称为代谢中间产物,或简称代谢物。 新陈代谢途径中的个别环节,个别步骤称为中间代谢。 虽然新陈代谢包括数以千计的不同酶的催化反应,但通过仔细地分析研究,仍然可以 从错综复杂的代谢网络中总结归纳成一些具有共同规律的途径,并将这些途径称之为主要 代谢途径。人们还发现,这些主要代谢途径,在千差万别的生物界都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方面。 1、合成代谢 生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取得营养物质,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同时吸收能量的代谢过程, 称为合成代谢,又称为同化作用。此代谢过程是将小分子合成生物大分子,是一个吸能过 程。 2、分解代谢 生物体将体内物质,转化为环境中的物质,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分解代谢,又称 异化作用。此代谢过程是将生物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物质,是一个放能过程。 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途径所包括的物质转化,都属于物质代谢。以物质代谢为基础, 与物质代谢过程相伴随发生的,是蕴藏在化学物质中的能量转化,统称为能量代谢。 新陈代谢中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相互关系可以表示为:
中例合成代谢/小分子合成为生物大分子 吸收能量 分解代/释放能量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 生物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 第二节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的含义 生物体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而能量的来源主要依靠生物体内糖、脂肪、蛋白质等有机 物质的氧化作用。有机物在生物体细胞内进行的氧化放能反应过程,称为生物氧化。 二、生物氧化的特点 生物氧化与非生物氧化的化学本质相同,两者释放的能量相同。但生物氧化与非生物 氧化所进行的方式是大不相同的,生物氧化有如下特点: 1、生物氧化是在活细胞内进行的 2、反应在酶的催化下进行,在体温和近中性pH及有水环境中进行 生物氧化是经过一系列连续的化学反应逐步进行氧化,并逐步释放能量 4、生物氧化过程产生的能量,通常先贮存在一些特殊的高能化合物(主要是ATP)中, 再通过能量转换作用,以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要 、生物氧化的方式 生物氧化的方式有加氧、脱氢、脱电子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脱氢反应。生物氧化根据 最终受氢体是否是分子氧,可分为两种方式 1、有氧氧化:以分子氧为最终受氢体,是生物氧化的最主要的方式,结果是将底物 氧化成CO2和H2O。 2、无氧氧化:以有机物为最终受氢体。 四、生物氧化体系——呼吸链 在有氧氧化过程中,代谢底物脱下的2H和电子经一系列递氢体和电子传递体的传递, 最后与O2结合,所经过的途径形象地称为电子传递链,或称呼吸链。 呼吸链的基本成份可分成5大类: 1、酰胺脱氢酶类。此类酶的辅酶有两种:一种是NAD’,即辅酶I(Co);另一种是NADP 即辅酶I(ColI)
第二节 生物氧化 一、生物氧化的含义 生物体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而能量的来源主要依靠生物体内糖、脂肪、蛋白质等有机 物质的氧化作用。有机物在生物体细胞内进行的氧化放能反应过程,称为生物氧化。 二、生物氧化的特点 生物氧化与非生物氧化的化学本质相同,两者释放的能量相同。但生物氧化与非生物 氧化所进行的方式是大不相同的,生物氧化有如下特点: 1、生物氧化是在活细胞内进行的。 2、反应在酶的催化下进行,在体温和近中性 pH 及有水环境中进行。 3、生物氧化是经过一系列连续的化学反应逐步进行氧化,并逐步释放能量。 4、生物氧化过程产生的能量,通常先贮存在一些特殊的高能化合物(主要是 ATP)中, 再通过能量转换作用,以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要。 三、生物氧化的方式 生物氧化的方式有加氧、脱氢、脱电子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脱氢反应。生物氧化根据 最终受氢体是否是分子氧,可分为两种方式: 1、有氧氧化:以分子氧为最终受氢体,是生物氧化的最主要的方式,结果是将底物 氧化成 CO2 和 H2O。 2、无氧氧化:以有机物为最终受氢体。 四、生物氧化体系──呼吸链 在有氧氧化过程中,代谢底物脱下的 2H 和电子经一系列递氢体和电子传递体的传递, 最后与 O2 结合,所经过的途径形象地称为电子传递链,或称呼吸链。 呼吸链的基本成份可分成 5 大类: 1、酰胺脱氢酶类。此类酶的辅酶有两种:一种是 NAD+,即辅酶 I(CoI);另一种是 NADP+, 即辅酶 II(CoII)
2、黄素脱氢酶类。此类酶的辅基有两种:即FMN和FAD。 3、铁硫蛋白(铁硫中心)。铁硫蛋白含有非血红素铁和对酸不稳定的硫,在线粒体内膜 上,铁硫蛋白常与黄酶或细胞色素结合成复合物存在。 4、辅酶Q(CoQ)。 5、细胞色素类。细胞色素类是一种结合蛋白,用符号Cyt表示,其辅基是铁卟啉的衍 生物。在生物体呼吸链中主要含有5种细胞色素,即Cytb、 CytcI、Cytc、Cyta、 Cyts。a 和a3不能分开,统称细胞色素aa3。它是呼吸链中最后一个传递体,可直接将电子传递给 氧,所以称其为细胞色素氧化酶,又称末端氧化酶。 生物体内有两条重要的呼吸链,如图所示:一条是由NADH+H+开始的NAD呼吸链 另一条是由FADH2开始的FAD呼吸链。两者均存在于线粒体中 底物(NAD呼吸链 2H NADH+H ADP+Pi 2H FMNH? ↓H 琥酸一FADH:→CoQH ATP FAD呼吸链 2H Cytb ADP+Pi ATP HO Cytc 2e Cyan ADP+Pi 2e 0+亏02ATP 呼吸链是一个完整的连续反应体系,它的任何一个部位的电子流受到抑制,都能抑制 ATP在其部位的形成,从而造成细胞呼吸的中断。我们把能够抑制呼吸链中某一部位电子
2、黄素脱氢酶类。此类酶的辅基有两种:即 FMN 和 FAD。 3、铁硫蛋白(铁硫中心)。铁硫蛋白含有非血红素铁和对酸不稳定的硫,在线粒体内膜 上,铁硫蛋白常与黄酶或细胞色素结合成复合物存在。 4、辅酶 Q(CoQ)。 5、细胞色素类。细胞色素类是一种结合蛋白,用符号 Cyt 表示,其辅基是铁卟啉的衍 生物。在生物体呼吸链中主要含有 5 种细胞色素,即 Cytb、Cytc1、Cytc、Cyta、Cyta3。a 和 a3 不能分开,统称细胞色素 a a3。它是呼吸链中最后一个传递体,可直接将电子传递给 氧,所以称其为细胞色素氧化酶,又称末端氧化酶。 生物体内有两条重要的呼吸链,如图所示:一条是由 NADH+H+开始的 NAD 呼吸链; 另一条是由 FADH2 开始的 FAD 呼吸链。两者均存在于线粒体中。 呼吸链是一个完整的连续反应体系,它的任何一个部位的电子流受到抑制,都能抑制 ATP 在其部位的形成,从而造成细胞呼吸的中断。我们把能够抑制呼吸链中某一部位电子
流的物质,称电子传递抑制剂。例如:鱼藤酮、安密妥、杀粉蝶菌素能阻断电子由NADH 向辅酶Q的传递;氰化物、硫化氢和一氧化碳等有阻断电子由Cyta传递到氧的作用。 五、ATP的生成和利用 (一)、AP的生成 生物体通过生物氧化所产生的能量,除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外,大部分可以通过 ADP的磷酸化作用转移到高能磷酸化合物ATP中,生成方式有两种: 1、底物水平磷酸化。 代谢底物在分解过程中,因脱氢、脱水等到作用,使分子中能量重新分布,形成高能 磷酸键。此髙能键可转移给ADP生成ATP。这一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2、氧化磷酸化。 代谢底物脱氢经呼吸链氧化放能的同时,伴有与ADP磷酸化生成ATP吸能相偶联的 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其偶联部位如图所示: NADH+H ->FMN→Co→b→+a3+O2氧化 联 ADP ADP一 ATPADP一ATP磷酸化 (二)、ATP的作用 切生物体内,能量的释放、贮存和利用,都以ATP为中心,ATP在生物体能量代谢 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AP在机体内的含量并不多,确切地说,ATP不是能量的贮存 物质,而是能量的携带者或传递者 第三节糖的分解代谢 机体的生存需要能量,机体内主要提供能量的物质是ATP。ATP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 途径,一条是由葡萄糖彻底氧化为CO2和水,从中释放出大量自由能形成大量的ATP,另 条是在没有氧分子参加的条件下,即无氧条件下,由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在此过程 中产生2分子ATP。另外,糖的分解代谢还包括磷酸戊糖途径等。生物体不但通过糖的分
流的物质,称电子传递抑制剂。例如:鱼藤酮、安密妥、杀粉蝶菌素能阻断电子由 NADH 向辅酶 Q 的传递;氰化物、硫化氢和一氧化碳等有阻断电子由 Cytaa3 传递到氧的作用。 五、ATP 的生成和利用 (一)、ATP 的生成 生物体通过生物氧化所产生的能量,除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外,大部分可以通过 ADP 的磷酸化作用转移到高能磷酸化合物 ATP 中,生成方式有两种: 1、底物水平磷酸化。 代谢底物在分解过程中,因脱氢、脱水等到作用,使分子中能量重新分布,形成高能 磷酸键。此高能键可转移给 ADP 生成 ATP。这一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2、氧化磷酸化。 代谢底物脱氢经呼吸链氧化放能的同时,伴有与 ADP 磷酸化生成 ATP 吸能相偶联的 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其偶联部位如图所示: (二)、ATP 的作用 一切生物体内,能量的释放、贮存和利用,都以 ATP 为中心,ATP 在生物体能量代谢 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 ATP 在机体内的含量并不多,确切地说,ATP 不是能量的贮存 物质,而是能量的携带者或传递者。 第三节 糖的分解代谢 机体的生存需要能量,机体内主要提供能量的物质是 ATP。ATP 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 途径,一条是由葡萄糖彻底氧化为 CO2 和水,从中释放出大量自由能形成大量的 ATP,另 一条是在没有氧分子参加的条件下,即无氧条件下,由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在此过程 中产生 2 分子 ATP。另外,糖的分解代谢还包括磷酸戊糖途径等。生物体不但通过糖的分
解代谢获取能量外,而且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为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等的合成提供 碳原子和碳链骨架,以构成组织细胞。 、糖的无氧分解 糖的无氧分解是指糖在无氧情况下的不彻底分解。从生物氧化的角度,代谢底物的氢 原子的最终受体是有机物,故又称无氧氧化。 糖酵解(EMP) 在生物体内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转变成丙酮酸,并同时生成ATP的一系列反应称为糖 酵解。用EMP表示(EMP为人名的缩写)。 l、糖酵解的反应过程 糖酵解过程从葡萄糖到形成丙酮酸共包括10步反应,可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前5步 为准备阶段,葡萄糖通过磷酸化、异构化裂解为三碳酸。每裂解一个已糖分子,共消耗2 分子ATP。使已糖分子的1,6位磷酸化。磷酸化的已糖裂解和异构化,最后形成一个共同 中间物即甘油醛一3一磷酸。 后5步为产生ATP的贮能阶段。磷酸三碳糖转变成丙酮酸。每分子三碳糖产生2分子 ATP。整个过程需要10种酶。这些都存在于胞质溶胶中,大部分过程都有Mg2+离子作为辅 助因子。 糖酵解的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葡萄糖的磷酸化 葡萄糖在已糖激酶的催化下,消耗ATP,生成6一磷酸葡萄糖。 (2)、6一磷酸葡萄糖异构化形成6一磷酸果糖。 在磷酸葡萄糖异枃酶的催化下,6一磷酸葡萄糖形成6一磷酸果糖 (3)、6一磷酸果糖形成16一二磷酸果糖。 在磷酸果糖激酶的催化下,6—磷酸果糖形成1,6—二磷酸果糖 4)、1,6一二磷酸果糖转变为3一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 在醛缩酶的催化下,16—二磷酸果糖转变为3一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 (5)、磷酸二羟丙酮转变为3一磷酸甘油醛。 1,6一二磷酸果糖裂解后形成的两分子三碳糖磷酸中,只有甘油醛一3-磷酸能继续进 入糖酵解途径,二羟丙酮磷酸必须转变为甘油醛一3一磷酸才能进λ糖酵解途径。丙糖磷酸 异构酶正是担负这一转变的酶
解代谢获取能量外,而且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为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等的合成提供 碳原子和碳链骨架,以构成组织细胞。 一、糖的无氧分解 糖的无氧分解是指糖在无氧情况下的不彻底分解。从生物氧化的角度,代谢底物的氢 原子的最终受体是有机物,故又称无氧氧化。 一、糖酵解(EMP) 在生物体内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转变成丙酮酸,并同时生成 ATP 的一系列反应称为糖 酵解。用 EMP 表示(EMP 为人名的缩写)。 1、糖酵解的反应过程 糖酵解过程从葡萄糖到形成丙酮酸共包括 10 步反应,可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前 5 步 为准备阶段,葡萄糖通过磷酸化、异构化裂解为三碳酸。每裂解一个已糖分子,共消耗 2 分子 ATP。使已糖分子的 1,6 位磷酸化。磷酸化的已糖裂解和异构化,最后形成一个共同 中间物即甘油醛-3-磷酸。 后 5 步为产生 ATP 的贮能阶段。磷酸三碳糖转变成丙酮酸。每分子三碳糖产生 2 分子 ATP。整个过程需要 10 种酶。这些都存在于胞质溶胶中,大部分过程都有 Mg2+离子作为辅 助因子。 糖酵解的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葡萄糖的磷酸化 葡萄糖在已糖激酶的催化下,消耗 ATP,生成 6-磷酸葡萄糖。 (2)、6-磷酸葡萄糖异构化形成 6-磷酸果糖。 在磷酸葡萄糖异构酶的催化下,6-磷酸葡萄糖形成 6-磷酸果糖。 (3)、6-磷酸果糖形成 1,6-二磷酸果糖。 在磷酸果糖激酶的催化下,6-磷酸果糖形成 1,6-二磷酸果糖。 (4)、1,6-二磷酸果糖转变为 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 在醛缩酶的催化下,1,6-二磷酸果糖转变为 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 (5)、磷酸二羟丙酮转变为 3-磷酸甘油醛。 1,6-二磷酸果糖裂解后形成的两分子三碳糖磷酸中,只有甘油醛-3-磷酸能继续进 入糖酵解途径,二羟丙酮磷酸必须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才能进入糖酵解途径。丙糖磷酸 异构酶正是担负这一转变的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