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壽褀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暨中國易學思想研討會 「辨章考鏡’返本開新」 六庵先生《易》學進路與裁識管窺螽探 賴貴三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糸教授 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糸客座教授 緣起 筆者於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班深造期問(1990-1994)·以清儒焦循(里 堂,1763-1820)及其《雕菰樓易學三書》為主要探討對象與硏究主題因硏究 霈要前往位於臺北南港區的「中央硏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借閱黃壽褀(之六 六庵,1912-1990)先生著丶張善文教授點校的《易學群書平議》,2此是第一次 同時與六庵先生與張蓍文教授結下學術的因緣;此後·因往來臺海兩岸之間,參 加多次舉辦的不同性質《易》學硏討會’遂與張教授相知相識’而有更進一步的 學術交流’並因此更加瞭解六庵先生與其得意弟子張教授·以及其門下學生的學 術成就’桃李滿天下’芬芳杏壇學林’薪火相傳’代有才人’可謂《易》學界之 嘉話 今歲欣值黃壽褀教授六庵先生百年誕辰紀念’而先生《易》學淵源於家傳師 按∶黃壽祺先生·字之六·號六庵·其字與號丶與《易》學密切相觀;明清之際儒者刁包(1603-1669 字蒙吉·取自《周易·蒙·九二》爻辭:「包蒙,吉。」號用六·則取自〈坤·用六〉著有《易 酌》與《用六集》。其字號與黃先生字號·古今相照·有異曲同工之妙詣 2黃壽祺著丶張善文點校:《易學群書平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第一版) 於卷四分別有平議三篇∶〈《雕菰樓易學》四十卷——《焦氏叢書》本〉·頁99-101;〈《易圖略 八卷——《焦氏叢書》本〉·頁102-103〈《仲軒易義解詁》三卷——一鈔本〉·頁103-105
黃壽祺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暨中國易學思想研討會 「辨章考鏡,返本開新」 ──六庵先生《易》學進路與裁識管窺蠡探 賴貴三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 一、緣起 筆者於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班深造期間(1990-1994),以清儒焦循(里 堂,1763-1820)及其《雕菰樓易學三書》為主要探討對象與研究主題,因研究 需要前往位於臺北南港區的「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借閱黃壽祺(之六, 六庵,1912-1990)1先生著、張善文教授點校的《易學群書平議》,2此是第一次 同時與六庵先生與張善文教授結下學術的因緣;此後,因往來臺海兩岸之間,參 加多次舉辦的不同性質《易》學研討會,遂與張教授相知相識,而有更進一步的 學術交流,並因此更加瞭解六庵先生與其得意弟子張教授,以及其門下學生的學 術成就,桃李滿天下,芬芳杏壇學林,薪火相傳,代有才人,可謂《易》學界之 嘉話。 今歲欣值黃壽祺教授六庵先生百年誕辰紀念,而先生《易》學淵源於家傳師 1 按:黃壽祺先生,字之六,號六庵,其字與號,與《易》學密切相觀;明清之際儒者刁包(1603-1669), 字蒙吉,取自《周易‧蒙‧九二》爻辭:「包蒙,吉。」號用六,則取自〈坤‧用六〉,著有《易 酌》與《用六集》。其字號與黃先生字號,古今相照,有異曲同工之妙詣。 2 黃壽祺著、張善文點校:《易學群書平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 年 6 月第一版), 於卷四分別有平議三篇:〈《雕菰樓易學》四十卷──《焦氏叢書》本〉,頁 99-101;〈《易圖略》 八卷──《焦氏叢書》本〉,頁 102-103;〈《仲軒易義解詁》三卷──鈔本〉,頁 103-105
教’識鑒精湛’著迒宏富’洋洋大觀’故不揣讜陋·因引清儒章學諴(實齋 1738-801)《校雠通義》「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省為「辨章考鏡」一詞’以及 著名新儒學大家唐君毅(毅伯,1909-1978)丶牟宗三(離中,1909-1995)常說 的「返本開新」一語·匯合為本文標題以表彰黃壽褀教授六庵先生《易》學進 路與裁識的不凡’4筆者蠡測管窺·敬請學者方家不吝賜教 六庵先生《易》學逑論旨趣 福建閩冮江學院黃髙憲教授所編〈黃壽褀論易學》一書·5可說是目前學界對 於六庵先生《易》學較為詳盡的總集著作ν此書輯錄六庵先生《易》學論文丶講 義丶書信等;其中所收六庵先生論文,對於《周易》名義丶性質丶產生的年代等 問題論薤較多因寫作的年代不同熥過前後比照唧可觀照瞭解六庵先生的《易 學思想此書的編輯岀版·使得學者能夠更深人瞭解六庵先生被譽為「《易》學 宗師」的原因·及其在《易》學硏究上所取得的豐實成果。六庵先生一再強調「從 源溯流·強幹弜枝」等治《易》方法·值得〈易〉學愛奷者與硏究者取資借鑒 六庵先生於1935年畢業於北平中國大學國學系’曾師事民國年間非常著名 的《易》學一代宗師尚秉和(節之’滋溪老人,1870-1950)先生’〈黃壽褀論易 學》上冊輯有〈與尚節之先生論易三書〉,6這是1937年4·5月間,六庵先生與 其師節之先生討論《周易》的信’節之先生對六庵先生提出的意見表示讚許。六 庵先生畢生奮發治學’彈精竭慮從事傳統古典學術硏究·尤以精硏《易》學’成 家之言,而蜚聲士林,光前裕後’可調垂範後昆。其已出版的《易》學著作有 易學群書平議》丶《群經要略》丶《周易譯注》丶《周易硏究論文集》(1-4輯)等 〈黃壽褀論易學〉上冊·又輯有六庵先生《易學群書平議》·仳書撰著於 1938-1947年,尚秉和丶陳遵統二先生分別為之敘;1988年’由北京師範大學出 版社出版。全書依《四庫總目》體例’撰文134篇·釐為7卷。各篇除著錄書名丶 3黃壽祺著丶張善文點校:易學群書平議》,〈自敘〉·頁一·六庵先生即曰:「先君子早歲嘗治 易》·趨庭之際·略聞緒論·然其時方肄業中丶小學·未暇硏習也。年十八·游學北平·始慨 然以為家學之不可以失墜而立身之多愆尤也·遂立志學《易》。且執贊於河北名儒行唐尚節之先 生之門·盺夕請益者十有餘年·所讀《易〉注亦殆數百種 4楊慶中教授: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五章之第三節〈黄 壽祺及其《周易譯注》〉·對六庵先生的治《易》思想丶治《易》方法等·作了較為全面的概娏 可提供學者非常精要中肯的參考 詳參黃高憲編:黃壽祺論易學》(臺北∶學易齋·2003年6月初版)。全書約35萬字·分為 上丶下兩冊·收為江國樑主編:《易學研究叢書》(臺北∶學易齋·2003年6月初版)之一 6按:這三封信’連同節之先生的兩封覆信,均發表在北平《晨報》副刊「藝圃」上
教,3識鑒精湛,著述宏富,洋洋大觀,故不揣譾陋,因引清儒章學誠(實齋, 1738-1801)《校讎通義》「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省為「辨章考鏡」一詞,以及 著名新儒學大家唐君毅(毅伯,1909-1978)、牟宗三(離中,1909-1995)常說 的「返本開新」一語,匯合為本文標題,以表彰黃壽祺教授六庵先生《易》學進 路與裁識的不凡,4筆者蠡測管窺,敬請 學者方家不吝賜教。 二、六庵先生《易》學述論旨趣 福建閩江學院黃高憲教授所編《黃壽祺論易學》一書,5可說是目前學界對 於六庵先生《易》學較為詳盡的總集著作,此書輯錄六庵先生《易》學論文、講 義、書信等;其中所收六庵先生論文,對於《周易》名義、性質、產生的年代等 問題論述較多,因寫作的年代不同,通過前後比照,即可觀照瞭解六庵先生的《易》 學思想。此書的編輯出版,使得學者能夠更深入瞭解六庵先生被譽為「《易》學 宗師」的原因,及其在《易》學研究上所取得的豐實成果。六庵先生一再強調「從 源溯流,強幹弱枝」等治《易》方法,值得《易》學愛好者與研究者取資借鑒。 六庵先生於 1935 年畢業於北平中國大學國學系,曾師事民國年間非常著名 的《易》學一代宗師尚秉和(節之,滋溪老人,1870-1950)先生,《黃壽祺論易 學》上冊輯有〈與尚節之先生論易三書〉,6這是 1937 年 4、5 月間,六庵先生與 其師節之先生討論《周易》的信,節之先生對六庵先生提出的意見表示讚許。六 庵先生畢生奮發治學,殫精竭慮從事傳統古典學術研究,尤以精研《易》學,成 一家之言,而蜚聲士林,光前裕後,可謂垂範後昆。其已出版的《易》學著作有: 《易學群書平議》、《群經要略》、《周易譯注》、《周易研究論文集》(1-4 輯)等。 《黃壽祺論易學》上冊,又輯有六庵先生《易學群書平議》,此書撰著於 1938-1947 年,尚秉和、陳遵統二先生分別為之敘;1988 年,由北京師範大學出 版社出版。全書依《四庫總目》體例,撰文 134 篇,釐為 7 卷。各篇除著錄書名、 3 黃壽祺著、張善文點校:《易學群書平議》,〈自敘〉,頁一,六庵先生即曰:「先君子早歲嘗治 《易》,趨庭之際,略聞緒論,然其時方肄業中、小學,未暇研習也。年十八,游學北平,始慨 然以為家學之不可以失墜而立身之多愆尤也,遂立志學《易》。且執贄於河北名儒行唐尚節之先 生之門,昕夕請益者十有餘年,所讀《易》注亦殆數百種。……」。 4 楊慶中教授:《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年出版),第五章之第三節〈黃 壽祺及其《周易譯注》〉,對六庵先生的治《易》思想、治《易》方法等,作了較為全面的概述, 可提供學者非常精要中肯的參考。 5 詳參黃高憲編:《黃壽祺論易學》(臺北:學易齋,2003 年 6 月初版)。全書約 35 萬字,分為 上、下兩冊,收為江國樑主編:《易學研究叢書》(臺北:學易齋,2003 年 6 月初版)之一。 6 按:這三封信,連同節之先生的兩封覆信,均發表在北平《晨報》副刊「藝圃」上
卷數丶版本丶作者丶書中主要內容丶觀點之外’重點論析各書的是非得失’這些 提要評議後來多為節之先生採用·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提要》之中’筆者嘗比 對驗證’可見師生《易》學一貫之道。節之先生於《易學群書平議·敘-》文末 …吾友黃君之六’從余游十餘年’於《易》攻硏最久’所得亦最深’嘗 匡正余之不逮。又嘗慨《易》注之濫’作《易學群書平議》。凡解《易》 之書’經黃君商訂丶解剖’其是非得失·判然立明’如鏡之鍳物’姸媸好 魏’毫無遜形。學者苟由其說以求之’絕不至有面牆之歎丶歧途之入也。 豈不懿哉!7 由此敘可知,節之先生對六庵先生所撰《易學群書平議》給予很高的評價。 此外,〈《易經》與中國文學〉是六庵先生於1943年所撰《中國文學史約》 未刊稿的一部分;〈周易名義考〉丶8〈漢易舉要〉〈六庵易話〉丶〈從《易傳》看 孔子的教育思想〉等篇’均為六庵先生硏究《易》學的重要論文。9 黃壽祺論易學》下冊·輯有鄭光儀筆錄的〈問易講解》與冮國樑整理的《周 易講解補》·都是六庵先生課堂講授的紀錄·內容側重於講解α易》學的基礎知 識丶基本理論·循序漸進·非常有利於初學者人門。又有〈《周易古筮考》箋識〉 文’由王筱婧校錄,1°為便於讀者閱讀·本書附有尚節之先生《周易古筮考 〈論易學之門庭〉此篇論歷代《易》學流派·推究如何治《易》;〈關於《周 易》名義的問題〉’為六庵先生《易》學講演稿的一部分’文中簡明論了「三 易》」之說;〈與范秋帆先生論易書〉1寫於1941年夏·六庵先生認為∶不求 取象之由·則難明繫辭之理’信文中就〈解〉卦上關於六爻爻辭與取象的兩個疑 7詳參黃壽褀著丶張善文點校:〈易學群書平議》·〈敘一〉·頁 8如筆者業師黃慶萓教授:《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初版)·亦有專篇 討論「周易」名義·可與六庵先生所論相互比觀·亦殊途而同歸 9其中,如〈周易名義考)考迹歷代諸家對「周易」名義的不同說法,再分別從本義和後趄義分 析「周易」的名義·其論點及論析方法都值得硏究者偕鑒。又如〈漢易舉要〉則是專論西漢〈孟 氏易》卦氣說·這在二十世紀前半《易》學硏究論文中·是很少見的象數《易》學專門論文 10按:1983年·六庵先生應北京師範大學邀請·赴京整理其業師吳承仕(檢齋)先生遺著。王 筱婧作為六庵先生助手一同赴北師大。在北師大期間·王筱婧根據中蕐書局圖書館所藏六庵先生 青年時期所批校的《周易古筮考》逐鯈進行校錄·撰成稿·此稿為未刊稿·係首次發表刊行。 此篇論文1988年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12按:范秋帆先生·名毓桂’福建建寧人’曾任國立北平法政大學等校教授·像六庵先生業師
卷數、版本、作者、書中主要內容、觀點之外,重點論析各書的是非得失,這些 提要評議後來多為節之先生採用,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提要》之中,筆者嘗比 對驗證,可見師生《易》學一貫之道。節之先生於《易學群書平議‧敘一》文末 云: ……吾友黃君之六,從余游十餘年,於《易》攻研最久,所得亦最深,嘗 匡正余之不逮。又嘗慨《易》注之濫,作《易學群書平議》。凡解《易》 之書,經黃君商訂、解剖,其是非得失,判然立明,如鏡之鑒物,妍媸好 醜,毫無遯形。學者苟由其說以求之,絕不至有面牆之歎、歧途之入也。 豈不懿哉!7 由此敘可知,節之先生對六庵先生所撰《易學群書平議》給予很高的評價。 此外,〈《易經》與中國文學〉是六庵先生於 1943 年所撰《中國文學史約》 未刊稿的一部分;〈周易名義考〉、8〈漢易舉要〉、〈六庵易話〉、〈從《易傳》看 孔子的教育思想〉等篇,均為六庵先生研究《易》學的重要論文。9 《黃壽祺論易學》下冊,輯有鄭光儀筆錄的《周易講解》與江國樑整理的《周 易講解補》,都是六庵先生課堂講授的紀錄,內容側重於講解《易》學的基礎知 識、基本理論,循序漸進,非常有利於初學者入門。又有〈《周易古筮考》箋識〉 一文,由王筱婧校錄,10為便於讀者閱讀,本書附有尚節之先生《周易古筮考》; 〈論易學之門庭〉此篇論述歷代《易》學流派,推究如何治《易》;11 〈關於《周 易》名義的問題〉,為六庵先生《易》學講演稿的一部分,文中簡明論述了「三 《易》」之說;〈與范秋帆先生論易書〉12寫於 1941 年夏,六庵先生認為:不求 取象之由,則難明繫辭之理,信文中就〈解〉卦上關於六爻爻辭與取象的兩個疑 7 詳參黃壽祺著、張善文點校:《易學群書平議》,〈敘一〉,頁一。 8 如筆者業師黃慶萱教授:《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5 年初版),亦有專篇 討論「周易」名義,可與六庵先生所論相互比觀,亦殊途而同歸。 9 其中,如〈周易名義考〉考述歷代諸家對「周易」名義的不同說法,再分別從本義和後起義分 析「周易」的名義,其論點及論析方法都值得研究者借鑒。又如〈漢易舉要〉則是專論西漢《孟 氏易》卦氣說,這在二十世紀前半《易》學研究論文中,是很少見的象數《易》學專門論文。 10 按:1983 年,六庵先生應北京師範大學邀請,赴京整理其業師吳承仕(檢齋)先生遺著。王 筱婧作為六庵先生助手一同赴北師大。在北師大期間,王筱婧根據中華書局圖書館所藏六庵先生 青年時期所批校的《周易古筮考》,逐條進行校錄,撰成此稿,此稿為未刊稿,係首次發表刊行。 11 按:此篇論文 1988 年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12 按:范秋帆先生,名毓桂,福建建寧人,曾任國立北平法政大學等校教授,係六庵先生業師 之一
問,向秋帆先生請教’可惜秋帆先生致六庵先生的覆信已亡佚了;13〈與包笠山 先生論易書〉14寫於1962年秋’是年’六庵先生發表〈漢易舉要〉一文,包先 生致兩書與之商榷’六庵先生亦以書答辯’主要圍繞漢《易〉流派及《孟氏易〉 等,共六個問題陳遽己見。 至於《黃壽褀論易學》書之《附錄〉部分·則輯錄了中國周易學會會長丶山 東大學教授劉大鈞’本叢書主編江國樑以及李鄉瀏、張振弼等位先生深切懷念六 庵先生而作的紀念文章此外,還輯錄了周景洛15與黃高憲二先生的文章總之, 黃壽褀論易學》為目前較為完整·可以探知六庵先生《易》學的代表性論集。 三丶六庵先生《易》學進路與裁識 六庵先生《易》學由《易學群書平議》人手’由其〈凡例〉八條可知其編 撰體例’主要依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例’對於目錄版本丶知人論世’以及 內容是非丶得失優劣·即為其平議的重點’能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所未備 此書可說是提要式的書評’故陳遵統先生敘此書云 顧〖易》學在群學中為最難’而解〈易》者亦最多而最雜’藉非綜合 眾製·有以梳剔而抉擇之’則群言淆亂’無所折衷’而先聖之精神幾於不 可見矣。黃君之六學術湛深’尤邃於《易》 而讀其所著《易學群書 平議》’其中搜羅弘富’辨析精確’洵足以補《提要》之缺略’作後學之 津梁·誠能本此以治《易》’徘徊歧路不得其門之患’庶可免矣。其嘉惠 士林,恢張吾學,豈在小乎?16 由陳氏此敘’可知此書不僅能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缺略’更能啟導讀者開 蒙養正,為治《易》學之津梁φ因此’六庵先生於辨章考鏡之餘ν於歷代《易〉 學誠有不少值得正視的考證丶辨析與鑒別的慧識’足以為後學者的典範。以下僅 就筆者親身體驗·試舉清儒冮都焦循定稿《仲軒易義解詁〉三卷寫鈔本為例’說 按∶范秋帆先生贈六庵先生的一副對聯’則至今尚存·這副對聯寫道:「家醞滿瓶書滿架·詞 源如海筆如潮φ」落款時間為「戊寅冬至」’即1938年冬至。從這副對聯可知他們師生之間的濃 情厚誼。 包笠山先生·名樹棠·字笠山·福建上杭人。曾任福建師範大學等校教授 15按:1979年周景洛先生作為中國新聞社記者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首採訪六庵先生 寫下〈黃壽褀教授談《易經》〉一文∶文中寫道·六庵先生曾寫〈漢易舉要》五卷·只發表了第 一卷《孟氏易》,其他《京氏易》《鄭氏易》《荀氏易》《虞氏易》各一卷’均在「文革」中被 抄走。由此可知,《黃壽祺論易學〉中所錄〈漢易舉要〉·只是其中《孟氏易〉一卷·其他部分惜 已亡佚·不存於世。 16詳參黃壽祺著丶張善文點校:《易學群書平議》·〈敘二〉·頁二
問,向秋帆先生請教,可惜秋帆先生致六庵先生的覆信已亡佚了;13〈與包笠山 先生論易書〉14寫於 1962 年秋,是年,六庵先生發表〈漢易舉要〉一文,包先 生致兩書與之商榷,六庵先生亦以書答辯,主要圍繞漢《易》流派及《孟氏易》 等,共六個問題陳述己見。 至於《黃壽祺論易學》書之《附錄》部分,則輯錄了中國周易學會會長、山 東大學教授劉大鈞,本叢書主編江國樑以及李鄉瀏、張振弼等位先生深切懷念六 庵先生而作的紀念文章;此外,還輯錄了周景洛15與黃高憲二先生的文章。總之, 《黃壽祺論易學》為目前較為完整,可以探知六庵先生《易》學的代表性論集。 三、六庵先生《易》學進路與裁識 六庵先生《易》學由《易學群書平議》入手,由其〈凡例〉八條可知其編 撰體例,主要依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例,對於目錄版本、知人論世,以及 內容是非、得失優劣,即為其平議的重點,能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所未備, 此書可說是提要式的書評,故陳遵統先生敘此書云: ……顧《易》學在群學中為最難,而解《易》者亦最多而最雜,藉非綜合 眾製,有以梳剔而抉擇之,則群言淆亂,無所折衷,而先聖之精神幾於不 可見矣。黃君之六學術湛深,尤邃於《易》。……而讀其所著《易學群書 平議》,其中搜羅弘富,辨析精確,洵足以補《提要》之缺略,作後學之 津梁,誠能本此以治《易》,徘徊歧路不得其門之患,庶可免矣。其嘉惠 士林,恢張吾學,豈在小乎?16 由陳氏此敘,可知此書不僅能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缺略,更能啟導讀者開 蒙養正,為治《易》學之津梁。因此,六庵先生於辨章考鏡之餘,於歷代《易》 學誠有不少值得正視的考證、辨析與鑒別的慧識,足以為後學者的典範。以下僅 就筆者親身體驗,試舉清儒江都焦循定稿《仲軒易義解詁》三卷寫鈔本為例,說 13 按:范秋帆先生贈六庵先生的一副對聯,則至今尚存,這副對聯寫道:「家醞滿瓶書滿架,詞 源如海筆如潮。」落款時間為「戊寅冬至」,即 1938 年冬至。從這副對聯可知他們師生之間的濃 情厚誼。 14 按:包笠山先生,名樹棠,字笠山,福建上杭人。曾任福建師範大學等校教授。 15 按:1979 年,周景洛先生作為中國新聞社記者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首次採訪六庵先生, 寫下〈黃壽祺教授談《易經》〉一文;文中寫道,六庵先生曾寫《漢易舉要》五卷,只發表了第 一卷《孟氏易》,其他《京氏易》、《鄭氏易》、《荀氏易》、《虞氏易》各一卷,均在「文革」中被 抄走。由此可知,《黃壽祺論易學》中所錄〈漢易舉要〉,只是其中《孟氏易》一卷,其他部分惜 已亡佚,不存於世。 16 詳參黃壽祺著、張善文點校:《易學群書平議》,〈敘二〉,頁二
明六庵先生「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易〉學進路 焦循定稿《仲軒易義解詁》三卷寫鈔本’今典藏於臺北「中央硏究院傅斯年 圖書館」,三冊一函毛裝,共有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冊;每卷長29公分,寬 20公分。上卷缺題·稍有蛀蠹’當有殘損·闡釋「乾卦」經傳;中、下兩卷 卷首分別以楷書書題:「仲軒易義解詁中丶下」’並署:「江都焦循定稿」’1仳與 焦循題款的慣例頗一致·中卷疏釋「坤卦」經傳丶下卷析釋「屯丶茡」二卦經傳 鈔本至此而盡·應痄完書·當是殘損孓遺·而重加謄寫編錄成帙焦循題署與正 文均為楷書·題款顯然後書’墨色較淡·體式流麗朗暢;正文則為先寫’書工墨 濃·端整凝鍊·二者墨色雖不冋·然筆法一致’當為冋一人手筆;然以焦循四十 歲後書法較論·其楷書手稿《雕菰樓易學》則書法勁健’鋒芢畢露’文字筆法 與此稿頗異’如「易義」二字·書法即不同,「解」字右半不從「羊」「卦」字 「卜」部從「點」不從「捺」……·筆者以為當是其早年鈔謄之作,1或倩子弟 學生代筆鈔錄之稿φ而正文又多見硃筆句讀’偶有増補文字’或附貼簽條正託 20顯然經過閱讀校改’與焦循書稿習慣頗為一致相符 《仲軒易義解詁》三卷寫鈔本·國民政府撤臺前’原藏於北平「東方文仁事 業總委員會」21而焦循傳世著娏多種·均為此機構所庋藏’此本與其他刊丶鈔 批本應屬同一來源·即同為焦循親作丶親批與親鈔的原始文獻∶而後收歸典藏於 臺北市南港中央硏’院歷史語言硏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善本書室’至今保存良 好,借閱甚便此本現架置於該館「善東∶0012號」’並已攝製光碟’檢索代號 為:「OD01A」°筆者於光碟攝製前數年·曾於民國八十一年(1992)申請獲准 攝製5×7照相影片56張(略為全書之半)·並手鈔其餘文稿所費不貲’耗時甚 久,存證參考之餘’至今仍時時翻閱比對·以識傳薤匪易’功不唐損。 《仲軒易義解詁》三卷寫鈔本’除上卷一冊缺題頗有殘損外,中丶下二卷各 冊卷首均有焦循題款如前所;並鈐有典藏單位印記四方∶「傅斯年圖書館」長 方陽文篆印丶「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收藏圖書拓本」正方陽文篆印 「史語所收藏珍本圖書記」長方陽文篆印「東方文仳事業總委員會所藏圖書印」 正方陽文篆印°各冊卷末均鈐記典藏印記二方:「史語所收藏珍本圖書記」長方 筆者閱鈔焦循手稿丶手批丶手鈔資料多種·以書法字蹟對比論之·雖然後先有別·仍為一貫 尤其署款風格類同’如其手稿《雕菰樓易學〉題款為:「江都焦循學」「江都焦循著」·「江都焦 循撰」;手批毛氏汲古閣本《十三經註疏》·落款為:「江都焦循記」;題記手鈔本《天步真原 署名為:「江都焦循」手批〔明〕萬曆刊本《柳文》·題記為:「後學冮都焦循誦」、「江都焦循評 閱」「江都焦循讀」等等’並可證成此本應為焦循所親題而定稿的鈔本 詳參臺北「國家圖書館」典藏「焦循楷書手稿《雕菰樓經學叢書》」四十二卷(臺北:文海出 版社影印) 19焦循晚年手批 本·筆法疏暢·筆意凝斂·多以楷書丶行書並用·率性為之∶雖與此 本寫意不同·然筆法多無二殊·筆者推斷此本當為其早年學子時期所書·而後加以題簽定稿者 20傅斯年圖書館典藏焦循手批毛氏汲古閣刊本《十三經注疏》·即多見附貼的簽條·以為補正 21依傅斯年圖書館簡介,可知此本及其他典藏,應為民國三十六年(1947)接收「日本北平東 方硏究所」的藏書·而移存轉藏者。又按∶焦循手批丶手稿丶題記諸書·多為此機構所購藏·而 由「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管理·後移交統歸中央硏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典藏至今·並無損 失°由此推知·此本亦應為焦氏後人整批變賣先人遺籍的購藏所得·從典藏淵源來看·此稿當為 焦氏雕菰樓的既成鈔本
明六庵先生「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易》學進路。 焦循定稿《仲軒易義解詁》三卷寫鈔本,今典藏於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 圖書館」,三冊一函毛裝,共有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冊;每卷長 29 公分,寬 20 公分。上卷缺題,稍有蛀蠹,當有殘損,闡釋「乾卦」經傳;中、下兩卷, 卷首分別以楷書書題:「仲軒易義解詁中、下」,並署:「江都焦循定稿」,17此與 焦循題款的慣例頗一致。中卷疏釋「坤卦」經傳,下卷析釋「屯、蒙」二卦經傳, 鈔本至此而盡,應非完書,當是殘損孓遺,而重加謄寫編錄成帙。焦循題署與正 文均為楷書,題款顯然後書,墨色較淡,體式流麗朗暢;正文則為先寫,書工墨 濃,端整凝鍊,二者墨色雖不同,然筆法一致,當為同一人手筆;然以焦循四十 歲後書法較論,其楷書手稿《雕菰樓易學》18則書法勁健,鋒芒畢露,文字筆法 與此稿頗異,如「易義」二字,書法即不同,「解」字右半不從「羊」,「卦」字 「卜」部從「點」不從「捺」……,筆者以為當是其早年鈔謄之作,19或倩子弟、 學生代筆鈔錄之稿。而正文又多見硃筆句讀,偶有增補文字,或附貼簽條正訛, 20顯然經過閱讀校改,與焦循書稿習慣頗為一致相符。 《仲軒易義解詁》三卷寫鈔本,國民政府撤臺前,原藏於北平「東方文化事 業總委員會」,21而焦循傳世著述多種,均為此機構所庋藏,此本與其他刊、鈔、 批本應屬同一來源,即同為焦循親作、親批與親鈔的原始文獻;而後收歸典藏於 臺北市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善本書室,至今保存良 好,借閱甚便。此本現架置於該館「善東:0012 號」,並已攝製光碟,檢索代號 為:「OD001A」。筆者於光碟攝製前數年,曾於民國八十一年(1992)申請獲准 攝製 5×7 照相影片 56 張(略為全書之半),並手鈔其餘文稿,所費不貲,耗時甚 久,存證參考之餘,至今仍時時翻閱比對,以識傳述匪易,功不唐捐。 《仲軒易義解詁》三卷寫鈔本,除上卷一冊缺題頗有殘損外,中、下二卷各 冊卷首均有焦循題款如前所述;並鈐有典藏單位印記四方:「傅斯年圖書館」長 方陽文篆印、「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收藏圖書拓本」正方陽文篆印、 「史語所收藏珍本圖書記」長方陽文篆印、「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所藏圖書印」 正方陽文篆印。各冊卷末均鈐記典藏印記二方:「史語所收藏珍本圖書記」長方 17 筆者閱鈔焦循手稿、手批、手鈔資料多種,以書法字蹟對比論之,雖然後先有別,仍為一貫。 尤其署款風格類同,如其手稿《雕菰樓易學》題款為:「江都焦循學」、「江都焦循著」、「江都焦 循撰」;手批毛氏汲古閣本《十三經註疏》,落款為:「江都焦循記」;題記手鈔本《天步真原》, 署名為:「江都焦循」;手批﹝明﹞萬曆刊本《柳文》,題記為:「後學江都焦循誦」、「江都焦循評 閱」、「江都焦循讀」等等,並可證成此本應為焦循所親題而定稿的鈔本。 18 詳參臺北「國家圖書館」典藏「焦循楷書手稿《雕菰樓經學叢書》」四十二卷(臺北:文海出 版社影印)。 19 焦循晚年手批、手稿各本,筆法疏暢,筆意凝斂,多以楷書、行書並用,率性為之;雖與此 本寫意不同,然筆法多無二殊,筆者推斷此本當為其早年學子時期所書,而後加以題簽定稿者。 20 傅斯年圖書館典藏焦循手批毛氏汲古閣刊本《十三經注疏》,即多見附貼的簽條,以為補正。 21 依傅斯年圖書館簡介,可知此本及其他典藏,應為民國三十六年(1947)接收「日本北平東 方研究所」的藏書,而移存轉藏者。又按:焦循手批、手稿、題記諸書,多為此機構所購藏,而 由「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管理,後移交統歸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典藏至今,並無損 失。由此推知,此本亦應為焦氏後人整批變賣先人遺籍的購藏所得,從典藏淵源來看,此稿當為 焦氏雕菰樓的既成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