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與養生開係芻議 林勝勤朱天助 建師範大學易學研究所 中文摘要:《周易·繫辭傳》:「生生之謂《易》。」足見易理與養護性命的旨趣密 切契合;故善養精氣神,實為人類養生之大本。養生既包括保持身心健康,也涉 及養志、養德行、養浩然正氣;而《周易》有不少關於養生的記載及創見。上古 巫醫不分,經傳都有關於疾病預防、治療的記錄。日常生活中,慎言語、節飲食, 使內心安寧,保持好學的秉性和豁達的心態,可以頤養天年。其次,自我定位, 規劃人生,追求理想,從而在生活中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進而修養德業,培養 心性,懲忿窒欲,戒貪欲,防微杜漸,小懲而大誡;節色欲,永保安康。最後, 處世立德修業,平時,慎言語,以遠禍保身;節飲食,遠離文明疾病 開鍵詞:損疾節食定位守志懲忿窒欲浩然正氣 損其疾一疾病的粗略記载 養生,在中醫指的是遵循生命活動的規律,飲食有節,坐息有常。簡而言之, 養生者,衛生之道也。猶言養護生命。《莊子·庚桑楚》:「老子曰:衛生之經, 能抱一乎?」郭象注:「防衛其生,令合道也。」(一,即道。)本文所論述的“養 生”,在此基礎上稍加引申,除了保持身心健康,以及良好的心態外,還包括注 重品格道德的培養,從而造就個人獨特的人格,培養堅定的信念 《周易》與養生關係密切,上古“巫”、“醫”不分,春秋時兩者才逐漸分工。 約成書於西周前期的《易經》主要是占筮活動的記錄(十翼大抵成書於戰國,亦 有記錄),但在其成書的過程中,也粗略記載著當時的一些醫案,包括疾病的預 防、治療等,比如《豫》卦六五有“貞疾,恒不死”,也就是守持正位,防備疾 病。六五處君位,不可耽樂忘憂,縱情聲色,才能免於疾病的困擾。《損》卦六 四有“損其疾,使遄有喜”;《遁》卦九三有“系遁,有疾厲”;《鼎》卦九二“我 仇有疾”等等 還有如《艮》卦更寄寓抑止慾望,養生守志的重要性,比如《艮》上九“敦 艮,吉”,以敦厚的品格處世,可保持吉祥。此外,《咸》卦可視作石針療疾所遇 到的不同情況的記錄。馬王堆帛書中“咸”作“欽”,“欽”與“針”同聲相轉, 因此《咸》六爻便是記載針刺不同部位的療效情況。① 《周易》以取象見長,諸卦的象徵寓意便常引申到中醫的治療原理中,比如 《既濟》和《未濟》,雖卦爻辭不涉醫療常識,但暗寓水火既濟、水火未濟之象, 至今仍為醫家廣為徵引以解釋與治療心腎交濟、心腎不交的疾病。例如:明·韓 懋《韓氏醫通》: ③此處取張其成之說,參加薛公忱編著《儒道佛與中醫學》北京:中國書店2002年版第82頁
1 《周易》與養生關係芻議 林勝勤 朱天助 福建師範大學 易學研究所 中文摘要:《周易‧繫辭傳》:「生生之謂《易》。」足見易理與養護性命的旨趣密 切契合;故善養精氣神,實為人類養生之大本。養生既包括保持身心健康,也涉 及養志、養德行、養浩然正氣;而《周易》有不少關於養生的記載及創見。上古 巫醫不分,經傳都有關於疾病預防、治療的記錄。日常生活中,慎言語、節飲食, 使內心安寧,保持好學的秉性和豁達的心態,可以頤養天年。其次,自我定位, 規劃人生,追求理想,從而在生活中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進而修養德業,培養 心性,懲忿窒欲,戒貪欲,防微杜漸,小懲而大誡;節色欲,永保安康。最後, 處世立德修業,平時,慎言語,以遠禍保身;節飲食,遠離文明疾病。 關鍵詞:損疾節食 定位守志 懲忿窒欲 浩然正氣 損其疾—疾病的粗略記載 養生,在中醫指的是遵循生命活動的規律,飲食有節,坐息有常。簡而言之, 養生者,衛生之道也。猶言養護生命。《莊子·庚桑楚》:「老子曰:衛生之經, 能抱一乎?」郭象注:「防衛其生,令合道也。」(一,即道。)本文所論述的“養 生”,在此基礎上稍加引申,除了保持身心健康,以及良好的心態外,還包括注 重品格道德的培養,從而造就個人獨特的人格,培養堅定的信念。 《周易》與養生關係密切,上古“巫”、“醫”不分,春秋時兩者才逐漸分工。 約成書於西周前期的《易經》主要是占筮活動的記錄(十翼大抵成書於戰國,亦 有記錄),但在其成書的過程中,也粗略記載著當時的一些醫案,包括疾病的預 防、治療等,比如《豫》卦六五有“貞疾,恒不死”,也就是守持正位,防備疾 病。六五處君位,不可耽樂忘憂,縱情聲色,才能免於疾病的困擾。《損》卦六 四有“損其疾,使遄有喜”;《遁》卦九三有“系遁,有疾厲”;《鼎》卦九二“我 仇有疾”等等。 還有如《艮》卦更寄寓抑止慾望,養生守志的重要性,比如《艮》上九“敦 艮,吉”,以敦厚的品格處世,可保持吉祥。此外,《咸》卦可視作石針療疾所遇 到的不同情況的記錄。馬王堆帛書中“咸”作“欽”,“欽”與“針”同聲相轉, 因此《咸》六爻便是記載針刺不同部位的療效情況。 ① 《周易》以取象見長,諸卦的象徵寓意便常引申到中醫的治療原理中,比如 《既濟》和《未濟》,雖卦爻辭不涉醫療常識,但暗寓水火既濟、水火未濟之象, 至今仍為醫家廣為徵引以解釋與治療心腎交濟、心腎不交的疾病。例如:明‧韓 懋《韓氏醫通》: ① 此處取張其成之說,參加薛公忱編著 《儒道佛與中醫學》北京:中國書店 2002 年版.第 82 頁
心屬火,主藏神’位居於上;腎屬水’主藏精’位居於下。心火下交於」 腎’以溫腎陽;腎水上承於心’以養心陰σ心腎交通’水火既濟’則百病不 生。反之’心火亢於上’腎陽衰於下’則諸證叢生。用黃逴苦寒以清心火 肉桂辛熱以溫腎陽’有交通心腎的作用。服之可使水火既濟,心腎交通,心 火、腎水兩者泰然共處’相安無事’故名‘交泰丸 《漸》用比喻的方法,描述一個女子曲折的婚後生活,其中提到不孕的症狀。 《漸》卦九五:“鴻漸於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卦爻辭中的“不孕 明指沒有生育能力,暗指患上不孕症。而初六,“鴻漸於盤,飲食衎衎,不素飽 也。”生活中能保持和樂歡暢的心情,生活儉樸,飲食簡單,安享節制,可以防 微杜漸,預防疾病。 《蠱》卦中的“蠱”字指疾病。“蠱”原指將許多毒蟲放置器皿內,讓它們 相互昋食,自相殘殺,剩下最後一隻便叫“蠱”,傳說古時“蠱”常可用來毒害 他人。《蠱》卦暗寓沉溺酒食,生活失常,日夜顛倒,耽樂致疾,人體生物畤鐘 錯亂,導致新陳代謝失調所致的疾病。 《需》卦九五:“需于酒食,貞吉。”《黃帝內經》記載有關於醪醴製作和藥 用:《本草綱目》:“酒,宣行藥勢。”酒有活血通絡、抵禦嚴寒、防風祛濕等功效 《需》卦涉及的“酒”既作飲用又作藥用,可以壯神禦寒,遣興消愁,辟邪逐穢。 噬嗑》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論述肉類陳久變味,會引起 食物中毒的處理方法。 《繄辭傳下》:“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符合預防醫學理論,當 人體身心放鬆,氣定神閑,自體免疫系統啟動,以預防外來病毒入侵的防衛機制 卦理亦與現代醫學中人體自癒力的機制相通。 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涉及的養生,有兩個特點:主張節制飲食,而非錦衣 玉食;強調保持樂觀的心態,而不是終日擔憂疾病的侵襲。 《頤》卦:「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頤》卦卦義,以口取象,來詮釋 養生觀念,而不悖逆養生之道,體現節制飲食,過簡單、樸素的生活,不可漫無 節制追求口腹之慾。《頤》卦《大象》“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君子慎言語以育德,節制飲食以養身,蘊含戰國時代古人對養生的初步體悟。初 九:“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凶。”《鬼谷子·陰符七術》有“養志法靈龜”, 《程氏易傳》:“龜能咽息不食,靈龜喻其明智而可以不求養於外”。“龜”在 古代可用於占卜,且能長時間不吃不喝,為長壽的代名詞,所以稱“靈龜”。筆 者以為這裡的“靈龜”側重指的是一種閒適幽靜的生活品質。現代人放棄自己簡 樸的生活,為世風所薰染,追求膏粱美食的生活。在中醫學臨床上,體現在富貴 人家終年膏粱厚味,打亂了人體細胞對血糖的耐受性,而得了一種慢性疾病,叫 做“消渴症”,古時消渴病曾被懷疑是風流之症,古代患者也多是文人雅士或達 官貴人。《史記》中有關於司馬相如的傳說“相如口吃而善著書,嘗有消渴疾”, 因為司馬相如的風流瀟灑,所以消渴歴來被懷疑是風流病。其實這是誤解,它肇 因於頤養失宜,飲食不當,實在是甘肥貴人膏粱之變的富貴病 “消渴症”,現代醫學上則稱之為糖尿病,病因是飲食失當,導致體內胰島
2 心屬火,主藏神,位居於上;腎屬水,主藏精,位居於下。心火下交於 腎,以溫腎陽;腎水上承於心,以養心陰。心腎交通,水火既濟,則百病不 生。反之,心火亢於上,腎陽衰於下,則諸證叢生。用黃連苦寒以清心火, 肉桂辛熱以溫腎陽,有交通心腎的作用。服之可使水火既濟,心腎交通,心 火、腎水兩者泰然共處,相安無事,故名‘交泰丸’。 《漸》用比喻的方法,描述一個女子曲折的婚後生活,其中提到不孕的症狀。 《漸》卦九五:“鴻漸於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卦爻辭中的“不孕” 明指沒有生育能力,暗指患上不孕症。而初六,“鴻漸於盤,飲食衎衎,不素飽 也。”生活中能保持和樂歡暢的心情,生活儉樸,飲食簡單,安享節制,可以防 微杜漸,預防疾病。 《蠱》卦中的“蠱”字指疾病。“蠱”原指將許多毒蟲放置器皿內,讓它們 相互吞食,自相殘殺,剩下最後一隻便叫“蠱”,傳說古時“蠱”常可用來毒害 他人。《蠱》卦暗寓沉溺酒食,生活失常,日夜顛倒,耽樂致疾,人體生物時鐘 錯亂,導致新陳代謝失調所致的疾病。 《需》卦九五:“需于酒食,貞吉。”《黃帝內經》記載有關於醪醴製作和藥 用;《本草綱目》:“酒,宣行藥勢。”酒有活血通絡、抵禦嚴寒、防風祛濕等功效。 《需》卦涉及的“酒”既作飲用又作藥用,可以壯神禦寒,遣興消愁,辟邪逐穢。 《噬嗑》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論述肉類陳久變味,會引起 食物中毒的處理方法。 《繫辭傳下》:“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符合預防醫學理論,當 人體身心放鬆,氣定神閑,自體免疫系統啟動,以預防外來病毒入侵的防衛機制。 卦理亦與現代醫學中人體自癒力的機制相通。 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涉及的養生,有兩個特點:主張節制飲食,而非錦衣 玉食;強調保持樂觀的心態,而不是終日擔憂疾病的侵襲。 《頤》卦:「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頤》卦卦義,以口取象,來詮釋 養生觀念,而不悖逆養生之道,體現節制飲食,過簡單、樸素的生活,不可漫無 節制追求口腹之慾。《頤》卦《大象》“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君子慎言語以育德,節制飲食以養身,蘊含戰國時代古人對養生的初步體悟。初 九:“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凶。”《鬼谷子·陰符七術》有“養志法靈龜”, 《程氏易傳》:“龜能咽息不食,靈龜喻其明智而可以不求養於外”。“龜”在 古代可用於占卜,且能長時間不吃不喝,為長壽的代名詞,所以稱“靈龜”。筆 者以為這裡的“靈龜”側重指的是一種閒適幽靜的生活品質。現代人放棄自己簡 樸的生活,為世風所薰染,追求膏粱美食的生活。在中醫學臨床上,體現在富貴 人家終年膏粱厚味,打亂了人體細胞對血糖的耐受性,而得了一種慢性疾病,叫 做“消渴症”,古時消渴病曾被懷疑是風流之症,古代患者也多是文人雅士或達 官貴人。《史記》中有關於司馬相如的傳說“相如口吃而善著書,嘗有消渴疾”, 因為司馬相如的風流瀟灑,所以消渴歷來被懷疑是風流病。其實這是誤解,它肇 因於頤養失宜,飲食不當,實在是甘肥貴人膏粱之變的富貴病。 “消渴症”,現代醫學上則稱之為糖尿病,病因是飲食失當,導致體內胰島
素分泌失常。中醫有對“消渴症”細分為上、中、下消三者。不過,消渴雖有上 中、下消之分,肺燥、胃熱、腎虛之別,實際上三消證狀,往往同時存在,僅表 現程度上有輕重的不同。或有明顯的多飲,而另二者不甚顯著,或以多食為主, 而其他二者為次,或以多尿為重,而其他二者較輕,故上中下三消之治療,當辨 證以論治。《素問·氣厥論》有“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 治”,又“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又“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入,謂之食 亦。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據《內經》,心傳熱於肺,傳為鬲消,治療上消 者,宜清熱潤肺,兼清其胃以生津止渴:治中消以清胃養陰,兼滋其腎;治下消 者宜滋陰補腎,兼補其肺,使金能生水,為治消渴之基本原則。總之,治病的原 則便是協調體內陰陽,達到水火既濟的狀態,從而恢復機體的機能 消渴症”的治療原則主要是攝取清淡食物,大抵指低熱量,低脂肪的食物 三餐合理,從而維持體內血糖的恆定,促進體內胰島素正常功能的恢復,提高自 然治愈力。 《兌》卦九四也有“商兌未寧,介疾有喜。”一個人心中想著歡欣喜悅的事情, 中愉悅,活化腺體,分泌有益化學物質,提升免疫力,可抵禦邪疾的侵入,從 而有吉慶。主要指良好的心態對防禦疾病的重要作用。中老年人在逐漸衰老時, 由於對死亡的恐懼,往往很害怕自己得病,當看到某種病症及相應的症狀時,往 往會對號入座,以為自己也得到這種疾病,終日憂心忡忡。《無妄》九五:“无 妄之疾,勿藥有喜”,妄想的疾病,不須藥物治療,就會痊愈。《象》曰:“无 妄之藥,不可試也。”意思是不可胡亂服藥。李士鉁曰:“九五中正自葆,本無 致疾之道,苟以无妄之疾而輕試无妄之藥,或反變為致疾,不可治矣。君子必違 道而生妄,喪所守矣。故无妄之疾,惟勿藥所以有喜。” 保持快樂的心情和良好的心態,就要做到兩點:一是好學;二是豁達樂觀 《乾·文言》有“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學習能使 人的心態如源頭活水,常變常新。比如老年人常愛學習書畫,這樣便能老有所學 老有所樂,在創作中體會到那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樂趣。孔子說:“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又說:“發憤忘食,樂以忘 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歐陽修也有《讀書》一詩,其中 有“故人重溫故,官事幸有問,乃知讀書勤,其樂固無限。少而干祿利,老而忘 憂患。又知物貴久,至寶見百煉。紛華暫時好,俯仰浮雲散,淡泊味愈長,始終 殊不變。”在人生勝敗得失中,不斷反思自己最想追求的是什麽,知足常樂,不 迷離於世俗的紛擾中。時間一久,才知道智慧、學識以及那份平淡的生活,是物 質利益換取不來的。《兌》卦《大象》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與 朋友切磋,講解義理,快樂的事情,莫過於此。 至於達觀的心態,外界的誘惑很多,然名爵本為天下之公器,不可以久居。 名利終不能終身永伴,一旦失去,這時候便要思考接下來要過怎樣的生活?《周 易》每卦六爻,最上爻多是“貴而无位,高而无民”(《乾·文言》),此時多 主張功成身退,安享閒適的生活。歐陽修嚮往能“買書載舟歸,築室穎水岸”, 程顥則希望“道通天地有形之外,思入風雲變態中”(《秋日偶成》)。可見, 這種達觀的心態,樸素的生活,也是前賢所期昐的。當然,這種達觀的心態,來 自於對人事變遷的深切感悟 蘇軾有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生命有壯年,則 必然有衰老的時候,人能自然面對生命的凋零,才能生出達觀的心態。《晏子春 秋》曾多次描述齊景公懼死,晏子笑之,認為“夫盛之有衰,生之有死,天之分
3 素分泌失常。中醫有對“消渴症”細分為上、中、下消三者。不過,消渴雖有上、 中、下消之分,肺燥、胃熱、腎虛之別,實際上三消證狀,往往同時存在,僅表 現程度上有輕重的不同。或有明顯的多飲,而另二者不甚顯著,或以多食為主, 而其他二者為次,或以多尿為重,而其他二者較輕,故上中下三消之治療,當辨 證以論治。《素問·氣厥論》有“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 治”,又“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又“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入,謂之食 亦。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據《內經》,心傳熱於肺,傳為鬲消,治療上消 者,宜清熱潤肺,兼清其胃以生津止渴;治中消以清胃養陰,兼滋其腎;治下消 者宜滋陰補腎,兼補其肺,使金能生水,為治消渴之基本原則。總之,治病的原 則便是協調體內陰陽,達到水火既濟的狀態,從而恢復機體的機能。 “消渴症”的治療原則主要是攝取清淡食物,大抵指低熱量,低脂肪的食物, 三餐合理,從而維持體內血糖的恆定,促進體內胰島素正常功能的恢復,提高自 然治愈力。 《兌》卦九四也有“商兌未寧,介疾有喜。”一個人心中想著歡欣喜悅的事情, 心中愉悅,活化腺體,分泌有益化學物質,提升免疫力,可抵禦邪疾的侵入,從 而有吉慶。主要指良好的心態對防禦疾病的重要作用。中老年人在逐漸衰老時, 由於對死亡的恐懼,往往很害怕自己得病,當看到某種病症及相應的症狀時,往 往會對號入座,以為自己也得到這種疾病,終日憂心忡忡。《無妄》九五:“无 妄之疾,勿藥有喜”,妄想的疾病,不須藥物治療,就會痊愈。《象》曰:“无 妄之藥,不可試也。”意思是不可胡亂服藥。李士鉁曰:“九五中正自葆,本無 致疾之道,苟以无妄之疾而輕試无妄之藥,或反變為致疾,不可治矣。君子必違 道而生妄,喪所守矣。故无妄之疾,惟勿藥所以有喜。” 保持快樂的心情和良好的心態,就要做到兩點:一是好學;二是豁達樂觀。 《乾·文言》有“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學習能使 人的心態如源頭活水,常變常新。比如老年人常愛學習書畫,這樣便能老有所學, 老有所樂,在創作中體會到那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樂趣。孔子說:“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又說:“發憤忘食,樂以忘 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歐陽修也有《讀書》一詩,其中 有“故人重溫故,官事幸有問,乃知讀書勤,其樂固無限。少而干祿利,老而忘 憂患。又知物貴久,至寶見百煉。紛華暫時好,俯仰浮雲散,淡泊味愈長,始終 殊不變。”在人生勝敗得失中,不斷反思自己最想追求的是什麽,知足常樂,不 迷離於世俗的紛擾中。時間一久,才知道智慧、學識以及那份平淡的生活,是物 質利益換取不來的。《兌》卦《大象》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與 朋友切磋,講解義理,快樂的事情,莫過於此。 至於達觀的心態,外界的誘惑很多,然名爵本為天下之公器,不可以久居。 名利終不能終身永伴,一旦失去,這時候便要思考接下來要過怎樣的生活?《周 易》每卦六爻,最上爻多是“貴而无位,高而无民”(《乾·文言》),此時多 主張功成身退,安享閒適的生活。歐陽修嚮往能“買書載舟歸,築室穎水岸”, 程顥則希望“道通天地有形之外,思入風雲變態中”(《秋日偶成》)。可見, 這種達觀的心態,樸素的生活,也是前賢所期盼的。當然,這種達觀的心態,來 自於對人事變遷的深切感悟。 蘇軾有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生命有壯年,則 必然有衰老的時候,人能自然面對生命的凋零,才能生出達觀的心態。《晏子春 秋》曾多次描述齊景公懼死,晏子笑之,認為“夫盛之有衰,生之有死,天之分
也。物有必至,事有常然,古之道也。曷為可悲?至死尚哀者,怯也”,更認為 死亡是令“後世賢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知以伏”。(見外篇《景公置酒泰山四 望而泣晏子諫》)又認為人當思考自己的地位從何而來,如果年壽可以永久,則 這種快樂只屬於古人,倘若齊桓公仍在位,那麼今日景公就是在田埂上耕田的老 農,自給自足尚且不暇,又那有時間思考這些問題。(見內篇諫上《景公等牛山 悲去國而死晏子諫》,外篇《景公問古而無死其樂若何晏子諫》等 《繫辭上》:“《易》與天地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 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因此洞徹宇宙生命的 變化規律,就不會對衰老誠惶諴恐,坦然面對這些變化。 養生貴飲食適量,《漢書·食貨志下》:“酒者,天下之美祿,帝王所以頤 養天下,享祀祈福,扶衰養疾。”美酒佳釀雖可頤養人的身體,但酗酒無度,卻 可成為傷身損德的毒藥。《頤》卦主張養生要“守正則吉”,不可棄德求欲,應 長期堅持有節制的飲食養生之道。除此之外,養生還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才能提 髙免疫力,抵禦疾病侵襲。其方法有好學不倦和樂觀開朗。 定位守志一人生的定位與性格 探討易學,首先便涉及易例的時、位、中、正等條例。這是深入剖析卦理的 前提。所謂的卦時,指的是一卦所處的總體局勢,比如《明夷》卦,明入地中, 暗喻暗主在上,明臣在下,不能顯明其智慧,卦時決定一卦六爻變化的不同效果, 也可謂卦義、爻理存在的“特定背景”。因此六十四卦便有六十四種卦時,暗蘊 六十四種不同的“大背景”,從而由不同的角度喻示自然界,人類社會紛繁複雜 的情況,比如《泰》卦象徵“通泰”之時的事理,《未濟》象徵“事未成”時的 事理。 六爻所處的不同位置,可象徵每個人在社會中的不同地位、境遇,也可象徵 一個人一生發展變化的各個階段。比如初爻猶若一個人少年時,懵懵懂懂,初涉 社會,事業剛起步。初爻無地位,此時當多奉獻付出,不可急於求成;與之相反 的則是上爻,此時功成身退,當把機會留給別人,安享含飴弄孫之樂。人生每一 階段都有每一階段的發展,出於三、四爻,猶如青壯年時期,此時就當勇於面對 各種挑戰,敢於承擔責任。正如每個人都有純真的童年,但到了青年時期,誰也 回不去美好的童年,快樂只能當成回憶。 養生貴養神,養神者,就是不斷修養心性、調整心態,從而保持心境平和, 沉穩雍容,所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漢陸賈《新語·術事篇》就建議養生要養 其根本,根本養好,枝葉就茂盛。人的精神面貌直接體現在人的生命質量,誠於 中,形於外,孟子曰:“觀其眸子,人焉廈哉?”人的思想、情志是養生的核心 重點。 養神的根本重在“養志”,一個人宿願得償,情志舒暢,心情是無比愉悅的。 那麼如何養志呢?首先便是對人生的定位與目標。人生要有總的規劃,也就是自
4 也。物有必至,事有常然,古之道也。曷為可悲?至死尚哀者,怯也”,更認為 死亡是令“後世賢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知以伏”。(見外篇《景公置酒泰山四 望而泣晏子諫》)又認為人當思考自己的地位從何而來,如果年壽可以永久,則 這種快樂只屬於古人,倘若齊桓公仍在位,那麼今日景公就是在田埂上耕田的老 農,自給自足尚且不暇,又那有時間思考這些問題。(見內篇諫上《景公等牛山 悲去國而死晏子諫》,外篇《景公問古而無死其樂若何晏子諫》等) 《繫辭上》:“《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 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因此洞徹宇宙生命的 變化規律,就不會對衰老誠惶誠恐,坦然面對這些變化。 養生貴飲食適量,《漢書‧食貨志下》:“酒者,天下之美祿,帝王所以頤 養天下,享祀祈福,扶衰養疾。”美酒佳釀雖可頤養人的身體,但酗酒無度,卻 可成為傷身損德的毒藥。《頤》卦主張養生要“守正則吉”,不可棄德求欲,應 長期堅持有節制的飲食養生之道。除此之外,養生還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才能提 高免疫力,抵禦疾病侵襲。其方法有好學不倦和樂觀開朗。 二、定位守志—人生的定位與性格 探討易學,首先便涉及易例的時、位、中、正等條例。這是深入剖析卦理的 前提。所謂的卦時,指的是一卦所處的總體局勢,比如《明夷》卦,明入地中, 暗喻暗主在上,明臣在下,不能顯明其智慧,卦時決定一卦六爻變化的不同效果, 也可謂卦義、爻理存在的“特定背景”。因此六十四卦便有六十四種卦時,暗蘊 六十四種不同的“大背景”,從而由不同的角度喻示自然界,人類社會紛繁複雜 的情況,比如《泰》卦象徵“通泰”之時的事理,《未濟》象徵“事未成”時的 事理。 六爻所處的不同位置,可象徵每個人在社會中的不同地位、境遇,也可象徵 一個人一生發展變化的各個階段。比如初爻猶若一個人少年時,懵懵懂懂,初涉 社會,事業剛起步。初爻無地位,此時當多奉獻付出,不可急於求成;與之相反 的則是上爻,此時功成身退,當把機會留給別人,安享含飴弄孫之樂。人生每一 階段都有每一階段的發展,出於三、四爻,猶如青壯年時期,此時就當勇於面對 各種挑戰,敢於承擔責任。正如每個人都有純真的童年,但到了青年時期,誰也 回不去美好的童年,快樂只能當成回憶。 養生貴養神,養神者,就是不斷修養心性、調整心態,從而保持心境平和, 沉穩雍容,所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漢陸賈《新語·術事篇》就建議養生要養 其根本,根本養好,枝葉就茂盛。人的精神面貌直接體現在人的生命質量,誠於 中,形於外,孟子曰:“觀其眸子,人焉廋哉?”人的思想、情志是養生的核心 重點。 養神的根本重在“養志”,一個人宿願得償,情志舒暢,心情是無比愉悅的。 那麼如何養志呢?首先便是對人生的定位與目標。人生要有總的規劃,也就是自
己對自己未來的期許,凖備成為怎樣的人,過怎樣的生活;其次是實現這一目標 的途徑、方法;最後是實現此目標過程中會遭遇到的挫折、阻力,以及相應的應 變之策。 當然,對人生的定位,也根據實際情況來設定。分析自己想做什麽的時候, 還要分析自己能做什麽,要綜合考慮自己的能力、性格、客觀條件,所以,人生 道路的設定,不完全受自由意志的支配,比如魚兒就適合在水裡閑游,若欽羨鷹 擊長空,躍出水面,它的命運立刻就要接受魚鷹的裁判 其次便是堅持這一目標,在紛擾的社會生活中保持鎮定,不被沿途的風景誘 惑,有一種縱覽全局的意識,時刻分析自己所處的位置、階段。不為物役,不與 別人攀比,堅定意志,這本身就需要很強的自制力。否則,心煩氣躁,焦慮不安 驚慌失措,又如何能夠修養身心。關於這個問題,《韓非子·喻老篇》有言: 子夏見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對曰:“戰勝’故肥也。”曾子曰 何謂也?”子夏曰:“吾入見先王之義則榮之’出見富貴之樂又榮之’兩 者戰於胸中’未知勝負’故矅。今先王之義勝’故肥。”(以下韓非子按語) 是以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也。故曰:“自勝之謂強”。① 當一個人立志與社會世俗的標準相一致時,那麼他堅持此目標並不會太難, 也容易獲得社會的認可,然而當一個人志向與社會看法相反時,此時就須要個人 不斷調節心態,自我把握目標,堅持不懈,以通過曲髙和寡、髙處不勝寒的考驗。 子夏以傳承上古三代與儒家學說為己任,與當時常人在社會劇變中,驅逐於名利、 地位、權勢的目標有很大的差別。子夏入內過著清淨自得的書齋生活,可一到外 面,身心又嚮往榮華富貴的快樂。然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兩種抉擇交織 於心中,不免患得患失,舉棋不定,故身心憔悴。可當子夏堅定信念,甘受清苦 的書齋生活,以延承先王思想時,物慾不再熒惑身心,心境平和無焦慮,反而“肥”, 也可謂心寬體胖。 其實,生活雖不乏田園詩般的詩情畫意,然更多的卻是現實中柴米油鹽的瑣 碎事情,退守書齋,從不食人間煙火的象牙塔,回落到煕攘的社會中,人心的激 蕩亦因之而起,“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那種豪華竸逐的生活,身嚮往之, 恬淡平靜的書齋生活,心嚮往之。子夏思想交戰的經歷,相信大多數立志治學的 學者也深有體會。退守書齋,是需要很強的“定力”,抵擋外界的誘惑,不為物 質慾望所驅使,“衣帶漸寬終不悔”便是立此志的付出與代價。總之,立志不難, 但堅持志向卻很難,自己說服自己也難。 最後,人生的目標也當留有迴旋的餘地,權變相兼。多聽不同的意見,總結 前人的成敗得失,並對可能出現的變故制定出不同的腹案,以防事態有變,仍能 處變不驚,鎮定自若,不至於倉皇失措,處於被動的局面。因此,一個人處世沉 穩自信,關鍵在於胸有成竹,未雨綢繆 立志守志關係著一個人生命的質量和內心思想的波瀾起伏,是養生中不可忽 略的問題。因此有著重要意義 守志對養神,即精神狀態的影響在於:設定人生的目標,人可以在人生的大 起大落中保持積極穩健的姿態,不因一時失意顛簸而懈怠,也不因一時成就而沾 ③[清]王先謙撰.《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170頁
5 己對自己未來的期許,準備成為怎樣的人,過怎樣的生活;其次是實現這一目標 的途徑、方法;最後是實現此目標過程中會遭遇到的挫折、阻力,以及相應的應 變之策。 當然,對人生的定位,也根據實際情況來設定。分析自己想做什麽的時候, 還要分析自己能做什麽,要綜合考慮自己的能力、性格、客觀條件,所以,人生 道路的設定,不完全受自由意志的支配,比如魚兒就適合在水裡閑游,若欽羨鷹 擊長空,躍出水面,它的命運立刻就要接受魚鷹的裁判。 其次便是堅持這一目標,在紛擾的社會生活中保持鎮定,不被沿途的風景誘 惑,有一種縱覽全局的意識,時刻分析自己所處的位置、階段。不為物役,不與 別人攀比,堅定意志,這本身就需要很強的自制力。否則,心煩氣躁,焦慮不安, 驚慌失措,又如何能夠修養身心。關於這個問題,《韓非子·喻老篇》有言: 子夏見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對曰:“戰勝,故肥也。”曾子曰: “何謂也?”子夏曰:“吾入見先王之義則榮之,出見富貴之樂又榮之,兩 者戰於胸中,未知勝負,故臞。今先王之義勝,故肥。”(以下韓非子按語) 是以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也。故曰:“自勝之謂強”。① 當一個人立志與社會世俗的標準相一致時,那麼他堅持此目標並不會太難, 也容易獲得社會的認可,然而當一個人志向與社會看法相反時,此時就須要個人 不斷調節心態,自我把握目標,堅持不懈,以通過曲高和寡、高處不勝寒的考驗。 子夏以傳承上古三代與儒家學說為己任,與當時常人在社會劇變中,驅逐於名利、 地位、權勢的目標有很大的差別。子夏入內過著清淨自得的書齋生活,可一到外 面,身心又嚮往榮華富貴的快樂。 然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兩種抉擇交織 於心中,不免患得患失,舉棋不定,故身心憔悴。可當子夏堅定信念,甘受清苦 的書齋生活,以延承先王思想時,物慾不再熒惑身心,心境平和無焦慮,反而“肥”, 也可謂心寬體胖。 其實,生活雖不乏田園詩般的詩情畫意,然更多的卻是現實中柴米油鹽的瑣 碎事情,退守書齋,從不食人間煙火的象牙塔,回落到熙攘的社會中,人心的激 蕩亦因之而起,“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那種豪華競逐的生活,身嚮往之, 恬淡平靜的書齋生活,心嚮往之。子夏思想交戰的經歷,相信大多數立志治學的 學者也深有體會。退守書齋,是需要很強的“定力”,抵擋外界的誘惑,不為物 質慾望所驅使,“衣帶漸寬終不悔”便是立此志的付出與代價。總之,立志不難, 但堅持志向卻很難,自己說服自己也難。 最後,人生的目標也當留有迴旋的餘地,權變相兼。多聽不同的意見,總結 前人的成敗得失,並對可能出現的變故制定出不同的腹案,以防事態有變,仍能 處變不驚,鎮定自若,不至於倉皇失措,處於被動的局面。因此,一個人處世沉 穩自信,關鍵在於胸有成竹,未雨綢繆。 立志守志關係著一個人生命的質量和內心思想的波瀾起伏,是養生中不可忽 略的問題。因此有著重要意義。 守志對養神,即精神狀態的影響在於:設定人生的目標,人可以在人生的大 起大落中保持積極穩健的姿態,不因一時失意顛簸而懈怠,也不因一時成就而沾 ① [清]王先謙撰.《韓非子集解》. 北京:中華書局. 1998 年版.第 17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