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稿永存挚友情 《六庵吟稿》中与黄曾樾有关的诗篇论析 黄高宪 1995年出版的《福建名人词典》1收录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原福 建师范学院中文系)两位知名教授的生平事迹,他们是:《易》学家、诗人 黄寿祺,教育家、诗人黄曾樾 黄寿祺(1912-1990),字之六,号六庵;1935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 国学系。毕业后在北平中国大学、华北国医学院等校任教;1941年底离燕 京返闽,在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立海疆学校任国文科教授、科主任 解放后至1966年“文革”爆发,任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文 革”后,任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 黄曾樾(1898-1966),字荫亭,号慈竹居主人。1912年至1919年就 读于马尾船政学堂(后更名为海军制造学校)。1920年至1925年留学法国, 获里昂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京汉铁路工程师、北平女子师范大学 教授。后任南京市社会局局长兼市委委员等职。1943年任福州市政筹备处 处长兼林森县(今闽侯县)县长。1945年秋任福州市市长。1947年任教育 部督学,并为“国大代表”。1949年春任福建音乐学院教授。解放后,任福 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 解放后,黄寿祺与黄曾樾在同一所学校任教,一起工作了十几年。黄
1 吟稿永存挚友情 ——《六庵吟稿》中与黄曾樾有关的诗篇论析 黄高宪 一 1995 年出版的《福建名人词典》(1)收录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原福 建师范学院中文系)两位知名教授的生平事迹,他们是:《易》学家、诗人 黄寿祺,教育家、诗人黄曾樾。 黄寿祺(1912—1990),字之六,号六庵;1935 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 国学系。毕业后在北平中国大学、华北国医学院等校任教;1941 年底离燕 京返闽,在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立海疆学校任国文科教授、科主任。 解放后至 1966 年“文革”爆发,任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文 革”后,任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 黄曾樾(1898—1966),字荫亭,号慈竹居主人。1912 年至 1919 年就 读于马尾船政学堂(后更名为海军制造学校)。1920 年至 1925 年留学法国, 获里昂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京汉铁路工程师、北平女子师范大学 教授。后任南京市社会局局长兼市委委员等职。1943 年任福州市政筹备处 处长兼林森县(今闽侯县)县长。1945 年秋任福州市市长。1947 年任教育 部督学,并为“国大代表”。1949 年春任福建音乐学院教授。解放后,任福 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 解放后,黄寿祺与黄曾樾在同一所学校任教,一起工作了十几年。黄
寿祺长期研究、讲授中国古典文学、《易》学等课程。已出版的著作有:《群 经要略》、《易学群书平议》、《周易译注》、《楚辞译注》等。黄曾樾任教期 间,主要研究、讲授外国文学等课程。由于黄曾樾国学功底深厚,其博士 论文《老子、孔子、墨子哲学的对照研究》(法文本),1925年在里昂正式 出版。1931年,他辑录的《陈石遗先生谈艺录》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他 还著有《左海珠尘》、《慈竹居诗钞》、《慈竹居丛谈》《慈竹居集》、《中国 古典文学讲义》、《外国文学讲义》等,此外还出版了《埃及钩沉》等著作。 他是二十世纪初将东方文化向西方传播的重要开拓者。从他的著作可以看 出,他不仅通晓西学,而且热爱国学,并对国学深有研究。历史的巧合, 使他与黄寿祺同在福建师范学院工作。共同的志趣、共同的追求、共同的 品格、共同的心态,使他们成为文坛上令人敬佩的志同道合的挚友 黄曾樾于1%66年秋辞世。四十多年前黄寿祺与黄曾樾之间交往的真实 状况,现在很难寻觅。黄寿祺的诗集《六庵吟稿》为我们保留了他们之间 密切交往的若干片段,并为我们再现了他们之间的高谊隆情 《六庵吟稿》共有八卷:第一卷为《北学集》;第二卷为《南旋集》; 第三卷为《海疆集》;第四卷为《朝阳集》;第五卷为《山居集》;第六卷为 《华香园集》;第七卷为《华庐集》;第八卷为《意园集》。1986年1月,福 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六庵诗选》选录了黄寿祺的诗词作品580首,约占 《六庵吟稿》的四分之一。黄寿祺《六庵吟稿》中四分之三的诗稿至今仍 为未刊稿。 黄寿祺《六庵吟稿》中与黄曾樾有关的诗篇主要保存在《朝阳集》(1951 1966)、《华香园集》(1972-1981)两卷诗集中。《朝阳集》中所收录的
2 寿祺长期研究、讲授中国古典文学、《易》学等课程。已出版的著作有:《群 经要略》、《易学群书平议》、《周易译注》、《楚辞译注》等。黄曾樾任教期 间,主要研究、讲授外国文学等课程。由于黄曾樾国学功底深厚,其博士 论文《老子、孔子、墨子哲学的对照研究》(法文本),1925 年在里昂正式 出版。1931 年,他辑录的《陈石遗先生谈艺录》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他 还著有《左海珠尘》、《慈竹居诗钞》、《慈竹居丛谈》、《慈竹居集》、《中国 古典文学讲义》、《外国文学讲义》等,此外还出版了《埃及钩沉》等著作。 他是二十世纪初将东方文化向西方传播的重要开拓者。从他的著作可以看 出,他不仅通晓西学,而且热爱国学,并对国学深有研究。历史的巧合, 使他与黄寿祺同在福建师范学院工作。共同的志趣、共同的追求、共同的 品格、共同的心态,使他们成为文坛上令人敬佩的志同道合的挚友。 黄曾樾于 1966 年秋辞世。四十多年前黄寿祺与黄曾樾之间交往的真实 状况,现在很难寻觅。黄寿祺的诗集《六庵吟稿》为我们保留了他们之间 密切交往的若干片段,并为我们再现了他们之间的高谊隆情。 《六庵吟稿》共有八卷:第一卷为《北学集》;第二卷为《南旋集》; 第三卷为《海疆集》;第四卷为《朝阳集》;第五卷为《山居集》;第六卷为 《华香园集》;第七卷为《华庐集》;第八卷为《意园集》。1986 年 1 月,福 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六庵诗选》选录了黄寿祺的诗词作品 580 首,约占 《六庵吟稿》的四分之一。黄寿祺《六庵吟稿》中四分之三的诗稿至今仍 为未刊稿。 黄寿祺《六庵吟稿》中与黄曾樾有关的诗篇主要保存在《朝阳集》(1951 —1966)、《华香园集》(1972—1981)两卷诗集中。《朝阳集》中所收录的
1951年1月至1958年3月之间的诗仅8首。这部诗集中没有收录1951年 2月至1956年10月之间的诗。总之,现存的黄寿祺1958年11月之前所作 的诗中,尚未发现他与黄曾樾交往的诗。 在《六庵吟稿》的《朝阳集》《华香园集》中收录了黄寿褀与黄曾樾 等诗友的唱和诗、黄寿褀赠给黄曾樾等挚友的写景、抒怀之作以及黄寿祺 怀念黄曾樾的诗作。 在《六庵吟稿·朝阳集》未刊稿中,保存着1958年1月黄寿祺所作 《十一月九日参加万里农业社秋收,次韵答荫亭见赠之作》诗一首,诗云: 万顷黄云接白云,丰收亘古未前闻。颂畅扬合有如椽笔,俊逸清新 我愧君。(1) 《朝阳集》未刊稿中附:《荫亭原唱》 高秋天气抹微云,如此丰年古未闻。莫笑黄牛骑当马,抢收南亩 共诸君。 并附:《祥耀和作》 长空一碧净秋云,获稻歌声四野闻。信手田园成雅兴,诗情惭愧 不如君。 1958年正值“大跃进”时期,知识分子须到人民公社参加劳动。这三 首诗是黄寿祺、黄曾樾、陈祥耀三友相互唱和的诗。他们歌颂丰收,心情 愉悦。他们的诗充满田园诗的雅趣。 《六庵诗选》选录了1960年3月24日夜黄寿祺作《慈竹居主人去岁 赠端砚,今夜始用以试墨,感而有作,即以为谢》二首:
3 1951 年 1 月至 1958 年 3 月之间的诗仅 8 首。这部诗集中没有收录 1951 年 2 月至 1956 年 10 月之间的诗。总之,现存的黄寿祺 1958 年 11 月之前所作 的诗中,尚未发现他与黄曾樾交往的诗。 二 在《六庵吟稿》的《朝阳集》、《华香园集》中收录了黄寿祺与黄曾樾 等诗友的唱和诗、黄寿祺赠给黄曾樾等挚友的写景、抒怀之作以及黄寿祺 怀念黄曾樾的诗作。 在《六庵吟稿·朝阳集》未刊稿中,保存着 1958 年 11 月黄寿祺所作 《十一月九日参加万里农业社秋收,次韵答荫亭见赠之作》诗一首,诗云: 万顷黄云接白云,丰收亘古未前闻。颂扬合有如椽笔,俊逸清新 我愧君。(1) 《朝阳集》未刊稿中附:《荫亭原唱》 高秋天气抹微云,如此丰年古未闻。莫笑黄牛骑当马,抢收南亩 共诸君。 并附:《祥耀和作》 长空一碧净秋云,获稻歌声四野闻。信手田园成雅兴,诗情惭愧 不如君。 1958 年正值“大跃进”时期,知识分子须到人民公社参加劳动。这三 首诗是黄寿祺、黄曾樾、陈祥耀三友相互唱和的诗。他们歌颂丰收,心情 愉悦。他们的诗充满田园诗的雅趣。 《六庵诗选》选录了 1960 年 3 月 24 日夜黄寿祺作《慈竹居主人去岁 赠端砚,今夜始用以试墨,感而有作,即以为谢》二首:
其 绝爱诗人黄荫亭,数竿潇洒植门庭。仼他秾李夭桃艳,坐对琅玕 眼独青。(2) 其二 片石端溪岁几经,故人贻我旧仪型。桥亭卜砚今何在,欲继箮山 泐铭。(3) 在《六庵吟稿·朝阳集》未刊稿中,黄寿祺在第一首下方注:“荫亭尝峻却 其姨夫梁鸿志之逆招,筑慈竹居以明志,故结句云然。”由此可知,黄曾樾 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拒绝在南京任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行政院院长兼交通 部部长的姨夫梁鸿志(1882-1946)的聘任,毅然与梁鸿志分道扬镳,而且 对梁鸿志的逆行进行了严厉的谴责。黄曾樾在其故乡福建永安筑“慈竹居” 是为了表明其绝不与汉奸为伍的坚定决心。因此,黄寿祺作的这首诗不是 一首一般的写景抒情诗,而是一首赞扬黄曾樾爱国行为的诗篇。第二首开 头两句,诗人感谢挚友慈竹居主人赠以端溪名砚。诗人从端砚联想到“桥 亭卜卦砚”。南宋末年,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信州(今 江西上饶)弋阳人,宝佑四年(1256)与文天祥为同科进士。德佑初,以 江东提刑知信州,抗元不屈,其兵败后,流亡福建建阳山中。后卖卜于建 阳桥亭。“桥亭卜砚”即谢枋得卜卦时用的歙砚。宋亡,有人劝其出事元, 遭其严词拒绝。行省逼之北行,至大都,恸哭不食,绝食而死。历史上人 们将谢枋得与文天祥并称“文谢”。据刘尚恒考证,天津艺术博物馆所藏的 桥亭卜卦砚”,“当属谢枋得之故物”4。刘尚恒在《桥亭卜卦砚之流传及 其真伪试探》一文中云:“桥亭卜卦砚,歙石,长333公分、宽194公分
4 其一 绝爱诗人黄荫亭,数竿潇洒植门庭。任他秾李夭桃艳,坐对琅玕 眼独青。(2) 其二 片石端溪岁几经,故人贻我旧仪型。桥亭卜砚今何在,欲继叠山 一泐铭。(3) 在《六庵吟稿·朝阳集》未刊稿中,黄寿祺在第一首下方注:“荫亭尝峻却 其姨夫梁鸿志之逆招,筑慈竹居以明志,故结句云然。”由此可知,黄曾樾 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拒绝在南京任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行政院院长兼交通 部部长的姨夫梁鸿志(1882-1946)的聘任,毅然与梁鸿志分道扬镳,而且 对梁鸿志的逆行进行了严厉的谴责。黄曾樾在其故乡福建永安筑“慈竹居”, 是为了表明其绝不与汉奸为伍的坚定决心。因此,黄寿祺作的这首诗不是 一首一般的写景抒情诗,而是一首赞扬黄曾樾爱国行为的诗篇。第二首开 头两句,诗人感谢挚友慈竹居主人赠以端溪名砚。诗人从端砚联想到“桥 亭卜卦砚”。南宋末年,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信州(今 江西上饶)弋阳人,宝佑四年(1256)与文天祥为同科进士。德佑初,以 江东提刑知信州,抗元不屈,其兵败后,流亡福建建阳山中。后卖卜于建 阳桥亭。“桥亭卜砚”即谢枋得卜卦时用的歙砚。宋亡,有人劝其出事元, 遭其严词拒绝。行省逼之北行,至大都,恸哭不食,绝食而死。历史上人 们将谢枋得与文天祥并称“文谢”。据刘尚恒考证,天津艺术博物馆所藏的 “桥亭卜卦砚”,“当属谢枋得之故物”(4)。刘尚恒在《桥亭卜卦砚之流传及 其真伪试探》一文中云:“桥亭卜卦砚,歙石,长 33.3 公分、宽 19.4 公分
高257公分。正面额题篆文‘桥亭卜卦砚’,左右两侧草书:‘此石吾友也, 不食而坚。语有之:人心如石,不如石坚。谁似当年采薇不食守义贤也’。 砚根篆文‘大清乾隆丙申(二十一年、1756)秋八月广西太平太守査礼宝 藏’。砚背面楷书题:‘宋谢侍郎砚’,‘程文海铭’,‘大明永乐丙申(十四 年,1416)七月,洪水去,桥亭易为先生祠,扣(音hu,古掘字)地得之, 闽后学赵元’。”③虽然黄寿祺不知道“桥亭卜卦砚”尚在天津,但这并不影 响这首诗的内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谢枋得这位爱国英雄的敬意,这也 是黄寿祺进一步对好友黄曾樾爱国思想和行为的肯定。在《六庵吟稿·朝 阳集》未刊稿中,黄寿祺在这两首诗的后一行写道:“荫亭曾嘱书好赠之, 迄今未书,附记于此。”这说明,黄曾樾十分喜爱这两首诗。 在《六庵吟稿·朝阳集》未刊稿中,存有黄寿褀1960年秋所作《闻荫 亭长子能容结婚,书此以贺》诗一首,诗云: 海上清秋月倍囻,欣闻嘉耦缔良缘。一书远慰阿翁意,红烛高烧 照绮筵。 黄曾樾长子黄海(字能容),1948年7月自厦门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在台湾 电力公司工作。1960年,海峡两岸一衣带水,但亲人无法相见。“一书远慰 阿翁意”,使人联想起“家书抵万金”的岁月。黄海报喜的家书,跨越海峡 远慰亲人。黄寿祺这首诗以轻快的笔调,抒发自己欣闻黄海喜结良缘、内 心充满喜悦之情,同时,他以诗表达自己对黄海一家真诚、美好的祝福。 黄寿祺与黄曾樾亲密的友谊跃然纸上 1961年5月至6月,黄寿祺与福建师范学院管长墉、俞元桂等好友一 起在武夷山疗养院疗养。黄寿褀身在武夷山的仙境中,依然惦念着远在榕
5 高 2.57 公分。正面额题篆文‘桥亭卜卦砚’,左右两侧草书:‘此石吾友也, 不食而坚。语有之:人心如石,不如石坚。谁似当年采薇不食守义贤也’。 砚根篆文‘大清乾隆丙申(二十一年、1756)秋八月广西太平太守查礼宝 藏’。砚背面楷书题:‘宋谢侍郎砚’,‘程文海铭’,‘大明永乐丙申(十四 年,1416)七月,洪水去,桥亭易为先生祠,抇(音 hu,古掘字)地得之, 闽后学赵元’。”(5)虽然黄寿祺不知道“桥亭卜卦砚”尚在天津,但这并不影 响这首诗的内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谢枋得这位爱国英雄的敬意,这也 是黄寿祺进一步对好友黄曾樾爱国思想和行为的肯定。在《六庵吟稿·朝 阳集》未刊稿中,黄寿祺在这两首诗的后一行写道:“荫亭曾嘱书好赠之, 迄今未书,附记于此。”这说明,黄曾樾十分喜爱这两首诗。 在《六庵吟稿·朝阳集》未刊稿中,存有黄寿祺 1960 年秋所作《闻荫 亭长子能容结婚,书此以贺》诗一首,诗云: 海上清秋月倍圆,欣闻嘉耦缔良缘。一书远慰阿翁意,红烛高烧 照绮筵。 黄曾樾长子黄海(字能容),1948 年 7 月自厦门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在台湾 电力公司工作。1960 年,海峡两岸一衣带水,但亲人无法相见。“一书远慰 阿翁意”,使人联想起“家书抵万金”的岁月。黄海报喜的家书,跨越海峡 远慰亲人。黄寿祺这首诗以轻快的笔调,抒发自己欣闻黄海喜结良缘、内 心充满喜悦之情,同时,他以诗表达自己对黄海一家真诚、美好的祝福。 黄寿祺与黄曾樾亲密的友谊跃然纸上。 1961 年 5 月至 6 月,黄寿祺与福建师范学院管长墉、俞元桂等好友一 起在武夷山疗养院疗养。黄寿祺身在武夷山的仙境中,依然惦念着远在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