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與藝衠表現的關像 謝奕翎 壹丶前言 周易·繫辭下傳》:「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 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 之德,以類萬物之情。」2《易經〉第二十卦風地〈觀〉:「〈巽〉上〈坤〉下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 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 教·而天下服矣。」3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一大觀。中正·指 九五陽剛居中得正’順指下〈坤〉;〈巽〉上〈巽〉。這是舉九五爻象及上下卦象 釋卦名「觀」之義’說明美盛的道徳足以讓天下觀仰…下觀而化一此句釋 卦辭「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說明·觀仰的目的是為了使「天下」順從美好的 教化。…觀天之神道一神道,猶言「神妙的自然規律」°此下四句又舉大自 然神妙規律之可觀’及「聖人」效法自然規律設教之可觀·極言「觀仰」之道的 深刻意義。… 從〈觀〉卦’分別說明了三個領域’一丶觀仰,二丶觀化’三丶神觀’此正 如藝術表現的種種現象一以「觀」之能力具實的了知事物進行的創作·然而就一 般藝術表現而言〔包含東西方)·此能力分別為外觀丶內觀丶直觀 一)丶《大觀在上》(外觀)是一種感情主觀的行動;或說’意與象之藝術 造型論 二)丶《下觀而化》(內觀)這是「觀察丶觀照丶觀念的表現’是一種觀自 己的動作丶心念·乃至於外在事丶物的現象」5也就是一種內省思考變易的智慧 以作教化之用或說一種概念( concept)或想法(idea)的表現傳達 三)丶《觀天之神道》(直觀)是一種是透過物丶我的觀照的’也就是觀其 神妙之大宇宙·和自我意識概念之形成所表現的道。 另外就〈觀〉卦與藝術而言’以包羲氏觀天地丶鳥獸丶物我又是如何「以通神明 之德·以類萬物之情」6·此「觀天之神道」不外乎是一種「觀自在」’或回歸 Northumbria University in UK Ph. D 2馬振彪張善文撰:《周易學說》廣東:花成出版社2002年1月版頁682 3黃壽祺張善文撰:《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頁173° 3聖嚴和尚∷〈福慧·般若〉《法鼓雜誌〉第95期第7版·頁8。 6《周易譯注》,頁572
1 易經與藝術表現的關係 謝奕翎1 壹、前言 《周易.繫辭下傳》:「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 俯則觀法 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 之德,以類萬物之情。」2《易經》第二十卦風地〈觀〉 :「〈巽〉上〈坤〉下。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 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 教,而天下服矣。」3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 大觀。中正,指 九五陽剛居中得正,順指下〈坤〉;〈巽〉,上〈巽〉。這是舉九五爻象及上下卦象 釋卦名「觀」之義,說明美盛的道德足以讓天下觀仰。……下觀而化 ─ 此句釋 卦辭「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說明,觀仰的目的是為了使「天下」順從美好的 教化。…… 觀天之神道 ─ 神道,猶言「神妙的自然規律」。此下四句又舉大自 然神妙規律之可觀,及「聖人」效法自然規律設教之可觀,極言「觀仰」之道的 深刻意義。……4 從〈觀〉卦,分別說明了三個領域,一、觀仰,二、觀化,三、神觀,此正 如藝術表現的種種現象—以「觀」之能力具實的了知事物進行的創作,然而就一 般藝術表現而言(包含東西方),此能力分別為外觀、內觀、直觀。 (一)、《大觀在上》(外觀)是一種感情主觀的行動;或說,意與象之藝術 造型論。 (二)、《下觀而化》(內觀) 這是「觀察、觀照、觀念的表現,是一種觀自 己的動作、心念,乃至於外在事、物的現象」5也就是一種內省思考變易的智慧 以作教化之用或說一種概念(concept)或想法(idea)的表現傳達。 (三)、《觀天之神道》(直觀)是一種是透過物、我的觀照的,也就是觀其 神妙之大宇宙,和自我意識概念之形成所表現的道。 另外就〈觀〉卦與藝術而言,以包羲氏觀天地、鳥獸、物我又是如何「以通神明 之德,以類萬物之情」6,此「觀天之神道」,不外乎是一種「觀自在」,或回歸 1 Northumbria University in UK Ph.D 2 馬振彪 張善文撰:《周易學說》,廣東:花成出版社 2002 年 1 月版 頁 682。 3 黃壽祺 張善文撰:《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9 月版,頁 173。 4 同前註。 5聖嚴和尚:〈福慧.般若〉《法鼓雜誌》第 95 期第 7 版,頁 8。. 6 《周易譯注》,頁 572
物丶我無分別之交融達到內在神乎!超凡神乎!或說’真自由的藝術論。那麼這 就是一種超越的藝術表現;此等超越性的藝術表現也就是,天台宗智者大師所立 的天台三觀∶空觀丶假觀丶中觀。此乃源於「觀察於諸法’自性無所有。如其生 滅相·但是假名說。」(《大方廣佛華嚴經》)的一種真觀見 關鍵詞∶大觀在上下觀而化觀天之神道 貳∶觀卦與藝術表現之論遽 、「大觀在上」(外觀) 是一種感情主觀的行動;或說’意與象之藝術造型論。維梅爾(Johaηnes Vermeer1632-1675)和法國巴比松派的米勒(Jean- ran cois millet,1814-1875) 對光的觀察和人物的動作神韻’有了深刻的觀照·所描繪表現的意境有一股內在 精神專注的力量·同時對一個創作者而言’他本身就「觀」之義’這樣純淨的虔 誠足以令他觀仰’因此他能夠深切的把這份觀仰的感情流露而岀’表現在畫面 上。(參見圖1和圖2) 圖.1.維梅爾《倒牛奶的女人》(C.1658)圖.2.米勒《晚禱》(1859) 、「下觀而化」(內觀) 是一種內省思考變易的智慧以作教仁之用;或說一種概念( concept)或想 法(idea)的表現傳達。 7(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制譯:大方廣佛蕐嚴經·昇須彌山頂品〉(收於高楠順次郎編:大 正新修大藏經》·東京都: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1991年)冊10,卷16·頁279
2 物、我無分別之交融達到內在神乎!超凡神乎!或說,真自由的藝術論。那麼這 就是一種超越的藝術表現;此等超越性的藝術表現也就是,天台宗智者大師所立 的天台三觀:空觀、假觀、中觀。此乃源於「觀察於諸法,自性無所有。如其生 滅相,但是假名說。」7(《大方廣佛華嚴經》) 的一種真觀見。 關鍵詞:大觀在上 下觀而化 觀天之神道 貳:觀卦與藝術表現之論述 一、「大觀在上」(外觀) 是一種感情主觀的行動;或說,意與象之藝術造型論。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 和法國巴比松派的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1814-1875) 對光的觀察和人物的動作神韻,有了深刻的觀照,所描繪表現的意境有一股內在 精神專注的力量。同時對一個創作者而言,他本身就「觀」之義,這樣純淨的虔 誠足以令他觀仰,因此他能夠深切的把這份觀仰的感情流露而出,表現在畫面 上。(參見圖 1 和圖 2) 圖.1. 維梅爾《倒牛奶的女人》(c.1658) 圖.2. 米勒《晚禱 》(1859) 二、「下觀而化」(內觀) 是一種內省思考變易的智慧以作教化之用;或說一種概念(concept)或想 法(idea)的表現傳達。 7(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制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昇須彌山頂品》(收於高楠順次郎編:《大 正新修大藏經》,東京都 : 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1991 年)冊 10,卷 16,頁 279
杜象( Marcel duchamp1887-1968)這是他稱為「現成物」(也被稱為「實 物藝術」)的作品,他使用了早已存在丶完成的物品便盆一一命名為「噴泉」,有 「R.Mut」的簽名字樣’這件作品被認為是20世紀,藝術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吣見 圖3.) 圖.3.馬塞爾杜象《噴泉》( Fountain)(1917) 這是一個經過深刻內仳思考後的結皛·其精髓乃是一種內觀的通達·冋畤此精神 亦具有教化之用。杜象的作品《噴泉》,其「物象」之原本面貌是沒有名稱,人 們給了一個名子叫「便盆」;老子《道德經》開宗明義的第一章:「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 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8意謂同出一物’由於質器不同;杜象發想源頭「噴泉」之質·以名器物為《噴 泉》,內蘊同出而異名之巧妙。又《六祖壇經·定慧品》談到:「外離一切相,名 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靜。」°這裡對於杜象的《噴泉》藝術’脫離了便 盆的原先概念’意即對於「內觀』」後抽離舊有的思惟’不受外在形象的影響丶束 縛。「下觀而仳」(內觀)的詮釋意義性’特別強調創作者意念的傳達和觀賞者 客觀參與被啓示·兩者相對應所產生出主體內在意義的再生。 三、「觀天之神道」(直觀) 透過物丶我’直觀的自我表現’也就是觀其神妙之大宇宙’和自我意識直接 反映丶對照形成所表現的道’或說象外之象的藝術表現 梵谷( 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的畫不是靠「思想」作為呈 現的依據·他的畫是現場「觀看照見」寫生而來。(參見圖.4.) 8(魏)王弼注:《老子註》·新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遵義黎氏校刊·1975年9月三版,頁1 °古筠比丘德異撰:《六祖大師法寳壇經·定慧品》(收於高楠顒次郎編:大正新修大藏經》·東 京都: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1991年)冊48,頁2008
3 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 這是他稱為「現成物」(也被稱為「實 物藝術」)的作品,他使用了早已存在、完成的物品便盆——命名為「噴泉」,有 「R. Mutt」的簽名字樣,這件作品被認為是 20 世紀,藝術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見 圖.3.) 圖. 3. 馬塞爾·杜象《噴泉》(Fountain)(1917) 這是一個經過深刻內化思考後的結晶,其精髓乃是一種內觀的通達,同時此精神 亦具有教化之用。杜象的作品《噴泉》,其「物象」之原本面貌是沒有名稱,人 們給了一個名子叫「便盆」;老子《道德經》開宗明義的第一章:「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 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8意謂同出一物,由於質器不同;杜象發想源頭「噴泉」之質,以名器物為《噴 泉》,內蘊同出而異名之巧妙。又《六祖壇經.定慧品》談到:「外離一切相,名 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靜。」9這裡對於杜象的《噴泉》藝術,脫離了便 盆的原先概念,意即對於「內觀」後抽離舊有的思惟,不受外在形象的影響、束 縛。「下觀而化」(內觀)的詮釋意義性,特別強調創作者意念的傳達和觀賞者 客觀參與被啓示,兩者相對應所產生出主體內在意義的再生。 三、「觀天之神道」(直觀) 透過物、我,直觀的自我表現,也就是觀其神妙之大宇宙,和自我意識直接 反映、對照形成所表現的道,或說象外之象的藝術表現。 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 的畫不是靠「思想」作為呈 現的依據,他的畫是現場「觀看照見」寫生而來。(參見圖.4.) 8 (魏)王弼注:《老子註》,新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遵義黎氏校刊,1975 年 9 月三版,頁 1。 9古筠比丘德異撰:《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定慧品》(收於高楠順次郎編:《大正新修大藏經》,東 京都 : 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1991 年)冊 48,頁 2008
圖.4.梵谷 Vincent van gogh《 The Olive trees)(1889) 梵谷他本身由於直觀的力量’以致物丶我相應’其畫也就能夠「以通神明之德 以類萬物之情」梵谷的觀照體現宇宙的本體和他自己生命的「道」梵谷觀象之 後的「象」’與內心的「象」相呼應·接著「易象」再轉換成「意象」之象外之 象的藝術形式表現。 參丶觀卦與空觀丶假觀丶中觀的藝術表現之論述 丶觀卦與空觀的藝術表現之關係 觀仰以「觀」一念之心’此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名之為 空」空的定義換句話說·它也在內·也在外·也在中間·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沒有内外中;空觀·空者離性’離相之謂也;「性」乃’宇宙萬有的本體(佛法 稱之本性),「相」乃宇宙的一切現象 以下是一個實驗證明’以印度 Ajanta一號洞穴內的幅「白蓮菩薩」原作 影本
4 圖. 4. 梵谷 Vincent van Gogh 《 The Olive Trees》 (1889). 梵谷他本身由於直觀的力量,以致物、我相應,其畫也就能夠「以通神明之德, 以類萬物之情」,梵谷的觀照體現宇宙的本體和他自己生命的「道」。梵谷觀象之 後的「象」,與內心的「象」相呼應,接著「易象」再轉換成「意象」之象外之 象的藝術形式表現。 參、觀卦與空觀、假觀、中觀的藝術表現之論述 一、觀卦與空觀的藝術表現之關係 觀仰以「觀」一念之心,此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名之為 空」,空的定義換句話說,它也在內,也在外,也在中間,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沒有內外中;空觀,空者離性,離相之謂也;「性」乃,宇宙萬有的本體(佛法 稱之本性),「相」乃宇宙的一切現象。 以下是一個實驗證明,以印度 Ajanta 一號洞穴內的一幅「白蓮菩薩」原作 影本
圖.5. Bodhisattva Padmapani,《 Ajanta Caves no.1》 (見圖5)筆者以同樣的畫具和材料’在同一個時間內對照描繪「白蓮菩薩」 連續三幅手抄本,其結果各有所差異。 (参見圖.67.8.) 圖.6.7.8.三幅「咖啡白蓮菩薩」的抄本 Bodhisattva Padmapani(筆者2005) 筆者提出幾個問題·就「我」所觀看到的「我」’就我一個’為什麼對幅 白蓮菩薩進行手抄描繪三次’卻三次都不一樣?我眼睛所觀仰到的「咖啡白蓮菩 薩」繪本是一樣的·為什麼經過手的描繪卻-一不同?那麼我的眼睛是我嗎?我 的手是「我j嗎?「我」到底有幾個?觀仰到底是誰在觀仰?所觀仰的現象是真 理嗎?如果「我」是恆常的真理·又為什麼我所繪的抄本履次不同?同理可證 「觀仰」一念之心的「我」,「是我」、「非我」「是我也非我」,名之為「空」;所 以觀卦的上行觀仰’應該沒有一個「我」’那麼就沒有所見丶所思的本體空’也
5 圖. 5. Bodhisattva Padmapani,《Ajanta Caves no.1》 (見圖.5) 筆者以同樣的畫具和材料,在同一個時間內對照描繪「白蓮菩薩」 連續三幅手抄本,其結果各有所差異。 (參見圖.6.7.8.) 圖. 6.7.8. 三幅「咖啡白蓮菩薩」的抄本 Bodhisattva Padmapani (筆者 2005) 筆者提出幾個問題,就「我」所觀看到的「我」,就我一個,為什麼對一幅 白蓮菩薩進行手抄描繪三次,卻三次都不一樣?我眼睛所觀仰到的「咖啡白蓮菩 薩」繪本是一樣的,為什麼經過手的描繪卻一一不同?那麼我的眼睛是我嗎?我 的手是「我」嗎?「我」到底有幾個?觀仰到底是誰在觀仰?所觀仰的現象是真 理嗎?如果「我」是恆常的真理,又為什麼我所繪的抄本履次不同?同理可證, 「觀仰」一念之心的「我」,「是我」、「非我」、「是我也非我」,名之為「空」;所 以觀卦的上行觀仰,應該沒有一個「我」,那麼就沒有所見、所思的本體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