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易》的中卜筮 以季本《易學四同·別綠》為例 (未完稿·請勿引用) 賀廣如* 前言 以心學角度注釋《易經》·自南宋以來’已有楊簡(慈湖,140-1225)之 楊氏易傳》首開其宗’〈四庫全書總目》調其書乃心學《易》流別之始。洎明代 王學大興’在陽明(1472-1528)的嫡傳弟子之中’諸人雖屢於書信丶講學中論 《易》·但有《易》學專著者並不多’如王龍溪(畿1498-1583)亦僅有〈大象 義〉一卷,但季本(1485-1563)不僅有《易學四同》八卷、《別錄》四卷專論 《易經》’甚至還遍注五經’著書凡百廿卷’為王門諸子中之異數。值得一提的 是,《易學四同》不僅以心學解說《易》經;在〈別錄》中’還深人討論了一般 心學家罕及的圖象與蓍法’並與心學做了相當程度的聯結’為象數領域注人了心 學的色彩’在《易》學發展史的脈絡中,彌足珍貴。 季本,字明德,號彭山’浙冮會稽人’少師王司輿2’後師事陽明。弱冠領 鄉薦,尋丁父母憂,家居十二年。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授建寧府推官,召 拜侍御史’歷官揭陽丶弋陽丶蘇州丶吉安等地’終長沙太守。在官凡二十餘年 所至輒聚徒講學績甚毅然φ其講學於青原山時·學者多以自然為宗’彭懼其 浸失師門之旨·因為「龍惕說」以救其弊ν同志或然或否’終自信其說’不為所 動。享年七十有九。3 彭山所主之「龍惕說」’出自《易〉乾卦九三爻辭’乃針對時弊而發·尤其 力斥慈湖之近禪。此說引起當時冋門諸子之辯’如王龍溪丶鄒東廓(守益 1491-1562)等人’均與之論辯’遂有《龍惕書》之編纂。4仳說乃彭山學問宗旨 所在,由是可知,彭山於諸經之中,尤重《易》學。藉由《易學四同》及《別錄 本文作者像臺灣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凊·紀昀等·〈經部·易類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卷3·頁16上 按:四庫總目》調楊簡《楊氏易傳》與王宗傳《童溪易傳〉二書乃心學《易〉流別之始·唯王 氏《童溪易傳》思想實非心學之屬·筆者已有專文討論·詳參拙文:〈心學《易》流別之始一 《童溪易傳》定位商榷〉·《漢學硏究》29卷3期·201年9月 2黃宗羲:〈浙中王門學案三〉·《明儒學案》(臺北:華世書局·1987)·卷13·頁271 3關於彭山生平,詳參彭山門人張元忭:〈季彭山先生傳〉,《不二齋文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據湖北省圖書館藏明萬曆張汝霖汝懋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卷5 頁22上至27上(總頁集154437~154-439) 龍惕書》原書現藏北京圖書館·縮微制品第18019號·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劉毅刻本 今據朱湘鈺:〈《龍惕書》與「龍惕說」議辯〉《儒學硏究論叢》第二輯·2009年1月·頁186-201 附錄刊載《龍惕書》原文·可詳參
1 心學《易》的中卜筮 ──以季本《易學四同•別錄》為例 (未完稿,請勿引用) 賀廣如* 一、前言 以心學角度注釋《易經》,自南宋以來,已有楊簡(慈湖,1140-1225)之《 楊氏易傳》首開其宗,《四庫全書總目》謂其書乃心學《易》流別之始。1洎明代 王學大興,在陽明(1472-1528)的嫡傳弟子之中,諸人雖屢於書信、講學中論 《易》,但有《易》學專著者並不多,如王龍溪(畿,1498-1583)亦僅有〈大象 義述〉一卷,但季本(1485-1563)不僅有《易學四同》八卷、《別錄》四卷專論 《易經》,甚至還遍注五經,著書凡百廿卷,為王門諸子中之異數。值得一提的 是,《易學四同》不僅以心學解說《易》經;在《別錄》中,還深入討論了一般 心學家罕及的圖象與蓍法,並與心學做了相當程度的聯結,為象數領域注入了心 學的色彩,在《易》學發展史的脈絡中,彌足珍貴。 季本,字明德,號彭山,浙江會稽人,少師王司輿2,後師事陽明。弱冠領 鄉薦,尋丁父母憂,家居十二年。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授建寧府推官,召 拜侍御史,歷官揭陽、弋陽、蘇州、吉安等地,終長沙太守。在官凡二十餘年, 所至輒聚徒講學,績甚毅然。其講學於青原山時,學者多以自然為宗,彭山懼其 浸失師門之旨,因為「龍惕說」以救其弊,同志或然或否,終自信其說,不為所 動。享年七十有九。3 彭山所主之「龍惕說」,出自《易》乾卦九三爻辭,乃針對時弊而發,尤其 力斥慈湖之近禪。此說引起當時同門諸子之辯,如王龍溪、鄒東廓(守益, 1491-1562)等人,均與之論辯,遂有《龍惕書》之編纂。4此說乃彭山學問宗旨 所在,由是可知,彭山於諸經之中,尤重《易》學。藉由《易學四同》及《別錄 *本文作者係臺灣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1清‧紀昀等,〈經部‧易類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卷 3,頁 16 上。 按:《四庫總目》謂楊簡《楊氏易傳》與王宗傳《童溪易傳》二書乃心學《易》流別之始,唯王 氏《童溪易傳》思想實非心學之屬,筆者已有專文討論,詳參拙文:〈心學《易》流別之始── 《童溪易傳》定位商榷〉,《漢學研究》29 卷 3 期,2011 年 9 月。 2 黃宗羲:〈浙中王門學案三〉,《明儒學案》(臺北:華世書局,1987),卷 13,頁 271。 3 關於彭山生平,詳參彭山門人張元忭:〈季彭山先生傳〉,《不二齋文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據湖北省圖書館藏明萬曆張汝霖汝懋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卷 5 ,頁 22 上至 27 上(總頁集 154-437~154-439)。 4 《龍惕書》原書現藏北京圖書館,縮微制品第 18019 號,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劉毅刻本。 今據朱湘鈺:〈《龍惕書》與「龍惕說」議辯〉,《儒學研究論叢》第二輯,2009 年 12 月,頁 186-201 ,附錄刊載《龍惕書》原文,可詳參
》的撰作·彭山將師門心學宗旨灌注其中·形成獨特的《易》學觀點本文旨在 闈發是書中關於卜筮的論薤·以窺見卜筮之術在心學中的定位與價值 二丶《易學四同》及《別錄》宗旨 《易學四同》凡八卷,首二卷為六十四卦卦爻辭,卷三、卷四為〈象傳〉丶〈 彖傳〉丶〈爻傳〉,5卷五和卷六為〈繫辭傳〉’卷七為〈文言傳〉’卷八為〈說卦傳 〉丶〈序卦傳〉丶〈雜卦傳〉。由此書之編排看來,可知彭山對《易經》版本的認知 乃承襲宋代以來回復古《易》的傳統;6而此一傳統’目的在於分別十翼與經 文’使其不相淆亂。之所以如此分別·主因當然與十翼的作者有關。自宋歐陽修 (1007-1072)以來,對於十翼便有相當多的質疑。彭山認為’〈象〉丶〈彖〉丶〈 爻〉三傳乃孔子所作,其餘或傳於孔子’或為後人所附會’皆不可知。8然不論 十翼之作者何人’與《易》相關的重要人物,不外伏羲、文王、周公丶孔子四人 大體說來’元明以來的《易》學發展’由於官學的提倡’幾乎都受到了朱熹 (1130-1200)相當大的影響。以伏羲等四人之《易》而言,朱子便認為四人各 自不同 …故學《易》者須將《易》各自看’伏羲《易》,自作伏羲《易》看 是時未有一辭也;文王《易》,自作文王《易》;周公《易》,自作周公 《易》;孔子《易》,自作孔子《易》看。必欲牽合作一意看,不得 朱子認為四者不得牽強綰合’究竟四人之《易》有何不同?其因何在? 朱子又云 讀伏羲之《易》’如未有許多〈彖〉丶〈象〉丶〈文言〉說話’方見得 易》之本意’只是要作卜筮用。……及文王丶周公分為六十四卦,添入「 乾’元亨利貞」丶「坤,元亨,利牝馬之貞」’早不是伏羲之意,已是文 王丶周公自說他一般道理了。然猶是就人占處說’……及孔子繫《易》 作〈彖〉丶〈象〉丶〈文言〉·則以「元亨利貞」為乾之四德,又非文王 之〖易》矣·到得孔子’盡是說道理。然猶就卜筮上發岀許多道理’欲人 曉得所以凶’所以吉’∷…反覆都就占筮上發明誨人底道理。………故其說 5彭山所謂象傳,專指大象;所謂爻傳,專指說解各爻之小象 6宋代呂大防《周易古經》丶晁以道《古周易》程沙隨《古易考》丶呂祖謙《古易》丶朱熹《周易 本義》等書·均將經傳分列·企圖恢復古《易〉之原始樣貌·並視鄭康成丶王輔嗣為變亂古《易 之始祖。詳參胡一桂∷〈古《易》之變〉丶〈古《易》之復〉·《周易啟蒙翼傳》(《通志堂經解》 本·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中篇·頁5上-13下(總頁4107-4111) 7詳參歐陽修:《易童子問》卷三·《歐陽文忠公集》卷七八·收入《四部叢刊》(據上海涵芬樓 影印元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1979)正編本第四十四冊 8詳參季本:《易學四同》(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5),卷3·頁1下至2上。 9朱熹:〈易二·綱領上之下〉·《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卷66·頁1622 2
2 》的撰作,彭山將師門心學宗旨灌注其中,形成獨特的《易》學觀點。本文旨在 闡發是書中關於卜筮的論述,以窺見卜筮之術在心學中的定位與價值。 二、《易學四同》及《別錄》宗旨 《易學四同》凡八卷,首二卷為六十四卦卦爻辭,卷三、卷四為〈象傳〉、〈 彖傳〉、〈爻傳〉,5卷五和卷六為〈繫辭傳〉,卷七為〈文言傳〉,卷八為〈說卦傳 〉、〈序卦傳〉、〈雜卦傳〉。由此書之編排看來,可知彭山對《易經》版本的認知 ,乃承襲宋代以來回復古《易》的傳統;6而此一傳統,目的在於分別十翼與經 文,使其不相淆亂。之所以如此分別,主因當然與十翼的作者有關。自宋歐陽修 (1007-1072)以來,對於十翼便有相當多的質疑。7彭山認為,〈象〉、〈彖〉、〈 爻〉三傳乃孔子所作,其餘或傳於孔子,或為後人所附會,皆不可知。8然不論 十翼之作者何人,與《易》相關的重要人物,不外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人 。 大體說來,元明以來的《易》學發展,由於官學的提倡,幾乎都受到了朱熹 (1130-1200)相當大的影響。以伏羲等四人之《易》而言,朱子便認為四人各 自不同: ……故學《易》者須將《易》各自看,伏羲《易》,自作伏羲《易》看, 是時未有一辭也;文王《易》,自作文王《易》;周公《易》,自作周公 《易》;孔子《易》,自作孔子《易》看。必欲牽合作一意看,不得。9 朱子認為四者不得牽強綰合,究竟四人之《易》有何不同?其因何在? 朱子又云: 讀伏羲之《易》,如未有許多〈彖〉、〈象〉、〈文言〉說話,方見得《 易》之本意,只是要作卜筮用。……及文王、周公分為六十四卦,添入「 乾,元亨利貞」、「坤,元亨,利牝馬之貞」,早不是伏羲之意,已是文 王、周公自說他一般道理了。然猶是就人占處說,……及孔子繫《易》, 作〈彖〉、〈象〉、〈文言〉,則以「元亨利貞」為乾之四德,又非文王 之《易》矣。到得孔子,盡是說道理。然猶就卜筮上發出許多道理,欲人 曉得所以凶,所以吉,……反覆都就占筮上發明誨人底道理。……故其說 5 彭山所謂象傳,專指大象;所謂爻傳,專指說解各爻之小象。 6 宋代呂大防《周易古經》、晁以道《古周易》、程沙隨《古易考》、呂祖謙《古易》、朱熹《周易 本義》等書,均將經傳分列,企圖恢復古《易》之原始樣貌,並視鄭康成、王輔嗣為變亂古《易 》之始祖。詳參胡一桂:〈古《易》之變〉、〈古《易》之復〉,《周易啟蒙翼傳》(《通志堂經解》 本,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中篇,頁 5 上-13 下(總頁 4107-4111)。 7 詳參歐陽修:《易童子問》卷三,《歐陽文忠公集》卷七八,收入《四部叢刊》(據上海涵芬樓 影印元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1979)正編本第四十四冊。 8 詳參季本:《易學四同》(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5),卷 3,頁 1 下至 2 上。 9 朱熹:〈易二•綱領上之下〉,《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卷 66,頁 1622
《易》,自伏羲至伊川,自成四樣。某所以不敢從,而原《易》之所以作 而為之說,為此也。10 由是可知’儘管文王丶周公丶孔子均是就占筮上說道理·但究竟與純粹作卜筮用 的伏羲之《易》有別。朱子先將卜筮與義理截然二分為兩大節,再細分文王 周公丶孔子三者的義理之《易》,甚至連伊川之《易》亦與孔子不同。 對於朱子的說法,彭山曾有詩云 兩畫剛柔意若何’只須心上看中和自從四聖分門後’惹得人間異論多。 開門日日見庖羲’不向熜前守舊知’除却伊川還有《易》’但無人肯撤皋 皮 依彭山之意,顯然對於四聖分門的看法不能認同 事實上,《易學四同》之作,正是為了申說四聖之同而來。彭山在是書自序 中,先論《易》之大要 《易》’心學也。隨時變易’歸於中道’故謂之「易」夫心之動靜’陰 陽而已矣。陰陽鉎來·其變無窮……所可知者’惟其幾耳。知幾而中在 是矣。故《易》以知來為要。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於是憂民之 迷於吉凶也’而為之設卜筮以前民用,…不過因其心之同,不待外求者 而開明之’使不昧於吉凶之幾’即其一念之覺而得補過’以復於呒昝。此 伏羲作《易》之本意也。《易》為卜筮作’豈若後世推測利害於形迹之粗 哉 彭山雖亦認為伏羲作《易》本為卜筮’但由於《易》之陰陽丶即心之動靜’故藉 由卜筮所得的吉凶之幾,可使人不惑而覺其心之本然。因此’在此一意義理解之 下的卜筮,便與世人所認知的推測世俗利害不同。 至於文王、周公丶孔子之《易》,彭山則云 文王拘於羑里,身經患難’憂民之迷吉凶’亦猶伏羲也。乃即伏羲所畫之 卦’繫之彖辭’以發眀其義’而《易》道復興焉σ雖其所言於卦畫之情已 皆全具·但未言其變·則其蘊尚未顒然’故周公復作爻辭·其用九六’莶 以變言也’……於此見吉凶之幾焉·其實本文王之意也。故周公之爻’即 文王之彖;文王之彖,即伏羲之象;至於孔子之〈象〉、〈彖〉、〈爻〉 傳’則又不過解釋三聖之義而已。千聖一心’豈有異學哉 彭山的想法’顯然與朱子針鋒相對。朱子認為四聖之《易》各有不同’宜分開看 但彭山卻認為千聖一心’伏羲丶文王丶周公丶孔子之義’並無二致,故名其書 10同上,頁1629-1630 1l朱子云:「《易》所以難讀者·蓋《易》本是卜筮之書,今卻要就卜筮中推出講學之道’故成 兩節工夫。(詳參朱熹:〈易二·綱領上之下〉·《朱子語類》卷66·頁1626°) 12季丑:〈敬跋《易學四同別錄》後〉收人季本:易學四同別錄》,卷4·頁97上至下。按 依彭山之子季玨的記載·是詩作於嘉靖庚寅(嘉靖九年·1530)·彭山時年四十六歲 13季本:《《易學四同》序〉,《易學四同》,序目,頁1上至下 14季本:《易學四同》序〉《易學四同》,序目,頁1下至2上
3 《易》,自伏羲至伊川,自成四樣。某所以不敢從,而原《易》之所以作 而為之說,為此也。10 由是可知,儘管文王、周公、孔子均是就占筮上說道理,但究竟與純粹作卜筮用 的伏羲之《易》有別。朱子先將卜筮與義理截然二分為兩大節,11再細分文王、 周公、孔子三者的義理之《易》,甚至連伊川之《易》亦與孔子不同。 對於朱子的說法,彭山曾有詩云: 兩畫剛柔意若何,只須心上看中和,自從四聖分門後,惹得人間異論多。 開門日日見庖羲,不向牎前守舊知,除却伊川還有《易》,但無人肯撤皐 皮。12 依彭山之意,顯然對於四聖分門的看法不能認同。 事實上,《易學四同》之作,正是為了申說四聖之同而來。彭山在是書自序 中,先論《易》之大要: 《易》,心學也。隨時變易,歸於中道,故謂之「易」。夫心之動靜,陰 陽而已矣。陰陽徃來,其變無窮,……所可知者,惟其幾耳。知幾而中在 是矣。故《易》以知來為要。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於是憂民之 迷於吉凶也,而為之設卜筮以前民用,……不過因其心之同,不待外求者 而開明之,使不昧於吉凶之幾,即其一念之覺而得補過,以復於旡咎。此 伏羲作《易》之本意也。《易》為卜筮作,豈若後世推測利害於形迹之粗 哉!13 彭山雖亦認為伏羲作《易》本為卜筮,但由於《易》之陰陽,即心之動靜,故藉 由卜筮所得的吉凶之幾,可使人不惑而覺其心之本然。因此,在此一意義理解之 下的卜筮,便與世人所認知的推測世俗利害不同。 至於文王、周公、孔子之《易》,彭山則云: 文王拘於羑里,身經患難,憂民之迷吉凶,亦猶伏羲也。乃即伏羲所畫之 卦,繫之彖辭,以發明其義,而《易》道復興焉。雖其所言於卦畫之情已 皆全具,但未言其變,則其蘊尚未顯然,故周公復作爻辭,其用九六,葢 以變言也,……於此見吉凶之幾焉,其實本文王之意也。故周公之爻,即 文王之彖;文王之彖,即伏羲之象;至於孔子之〈象〉、〈彖〉、〈爻〉 傳,則又不過解釋三聖之義而已。千聖一心,豈有異學哉!14 彭山的想法,顯然與朱子針鋒相對。朱子認為四聖之《易》各有不同,宜分開看 ;但彭山卻認為千聖一心,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義,並無二致,故名其書 10 同上,頁 1629-1630。 11 朱子云:「《易》所以難讀者,蓋《易》本是卜筮之書,今卻要就卜筮中推出講學之道,故成 兩節工夫。」(詳參朱熹:〈易二•綱領上之下〉,《朱子語類》,卷 66,頁 1626。) 12 季丑:〈敬跋《易學四同別錄》後〉,收入季本:《易學四同別錄》,卷 4,頁 97 上至下。按: 依彭山之子季丑的記載,是詩作於嘉靖庚寅(嘉靖九年,1530),彭山時年四十六歲。 13 季本:〈《易學四同》序〉,《易學四同》,序目,頁 1 上至下。 14 季本:〈《易學四同》序〉,《易學四同》,序目,頁 1 下至 2 上
為「四同」’正是高舉此纛·以對抗朱學強大的陣營 今考朱子之所以分四聖之《易》為兩節,主因在於朱子認為卜筮與義理本為 兩事不可綰合。但對彭山而言’占卜所得之先幾·實即《大學》慎獨工夫之獨 知 夫知來者’占也’覺於幾先之謂也。此即獨知之處’人所不見而甚微者也 堯舜「執中」之傳’所謂「道心惟微」者’惟此而已。故孔門得之’世 守以為謹獨之教’而其源則實開於伏羲之世矣。15 彭山對卜筮的認知’正是四聖之所以會通的關鍵φ關於此點’下節將有較為詳細 的討論,此不贅迹。 整體說明·彭山透過心學的詮釋角度·將四同的概念·貫穿全書·不論是圖 象·或是蓍法·都不斷申說此一主張°且由於彭山賦予卜筮特殊的道徳意涵。是 以尤重蓍法。《別錄》中前兩卷為〈圖文餘辯〉乃辯諸儒說圖未盡之意;對於世 傳伏羲先天八卦丶文王後天八卦之圖著墨頗多’闡發二者乃體用關係’非文王與 伏羲之外別立一意,其要仍在申說四同之旨。至於後兩卷,則為〈蓍法別傳〉 其內容在於詳聖人神道設教的由來·以及與蓍法相關的種種問題。值得一提 乃其序文中對於朱子的評論 今其所存揲蓍之術’詳見於《易學啟蒙》。然亦但能辨明郭雍初掛後不掛 之誤’而其餘悉皆仍舊。所謂「眀蓍策」者’既不知七八常多丶六九常少 之偏氵而所謂「考變占」者·亦多牽合’且不究之卦九六之老不可以占 本卦七八之少,其譏雍法’亦猶五十步笑百步耳。後世遵信其書,習而不 察’徒假象辭以為斷例,其於天下之變安在’其能盡哉!6 《易學啟蒙》一書’乃朱子闡明圖書丶卦畫丶蓍策丶變占的作品。引文中所謂 明蓍策」丶「考變占」即是朱子書中的篇名彭山再次於序文中明指朱子之誤 視朱子之譏郭雍’猶五十步笑百步。其對朱子蓍法論之不滿,溢於言表。是以彭 山之論蓍法,即是企圖在朱子之外·另外提出一個「頗析群疑」的方法。要言 之·不論是談蓍法或是辯圖文’彭所針砭的對象·始終是朱子;從《易學四 同》到《別錄》之作’都與朱子脫不了關係φ而其之所以能朱子壁壘分明的關鍵 點’即是以心學的闰度詮釋《易經》。從卜筮到義理·朱丶王學說的論辯’始終 沒有停歇 三、彭論卜筮 本節專論彭山對卜筮的看法·以深人了解彭山如何賦予占筮心學上的意義 先論神道設教。在〈蓍法別傳〉中’彭山追溯了聖人之所以設立卜筮的緣由 15季本:《易學四同》序〉,《易學四同》,序目,頁2上至下 6季本:(蓍法別傳序〉·《易學四同別錄》·序目·頁1上至下。 17季本:〈蓍法別傳序〉·《易學四同別錄》·序目·頁1下
4 為「四同」,正是高舉此纛,以對抗朱學強大的陣營。 今考朱子之所以分四聖之《易》為兩節,主因在於朱子認為卜筮與義理本為 兩事,不可綰合。但對彭山而言,占卜所得之先幾,實即《大學》慎獨工夫之獨 知, 夫知來者,占也,覺於幾先之謂也。此即獨知之處,人所不見而甚微者也 。堯舜「執中」之傳,所謂「道心惟微」者,惟此而已。故孔門得之,世 守以為謹獨之教,而其源則實開於伏羲之世矣。15 彭山對卜筮的認知,正是四聖之所以會通的關鍵。關於此點,下節將有較為詳細 的討論,此不贅述。 整體說明,彭山透過心學的詮釋角度,將四同的概念,貫穿全書,不論是圖 象,或是蓍法,都不斷申說此一主張。且由於彭山賦予卜筮特殊的道德意涵。是 以尤重蓍法。《別錄》中前兩卷為〈圖文餘辯〉,乃辯諸儒說圖未盡之意;對於世 傳伏羲先天八卦、文王後天八卦之圖著墨頗多,闡發二者乃體用關係,非文王與 伏羲之外別立一意,其要仍在申說四同之旨。至於後兩卷,則為〈蓍法別傳〉, 其內容在於詳述聖人神道設教的由來,以及與蓍法相關的種種問題。值得一提, 乃其序文中對於朱子的評論: 今其所存揲蓍之術,詳見於《易學啟蒙》。然亦但能辨明郭雍初掛後不掛 之誤,而其餘悉皆仍舊。所謂「明蓍策」者,既不知七八常多、六九常少 之偏;而所謂「考變占」者,亦多牽合,且不究之卦九六之老不可以占, 本卦七八之少,其譏雍法,亦猶五十步笑百步耳。後世遵信其書,習而不 察,徒假象辭以為斷例,其於天下之變安在,其能盡哉!16 《易學啟蒙》一書,乃朱子闡明圖書、卦畫、蓍策、變占的作品。引文中所謂「 明蓍策」、「考變占」,即是朱子書中的篇名。彭山再次於序文中明指朱子之誤, 視朱子之譏郭雍,猶五十步笑百步。其對朱子蓍法論之不滿,溢於言表。是以彭 山之論蓍法,即是企圖在朱子之外,另外提出一個「頗析群疑」的方法。17要言 之,不論是談蓍法,或是辯圖文,彭山所針砭的對象,始終是朱子;從《易學四 同》到《別錄》之作,都與朱子脫不了關係。而其之所以能朱子壁壘分明的關鍵 點,即是以心學的角度詮釋《易經》。從卜筮到義理,朱、王學說的論辯,始終 沒有停歇。 三、彭山論卜筮 本節專論彭山對卜筮的看法,以深入了解彭山如何賦予占筮心學上的意義。 先論神道設教。在〈蓍法別傳〉中,彭山追溯了聖人之所以設立卜筮的緣由: 15 季本:〈《易學四同》序〉,《易學四同》,序目,頁 2 上至下。 16 季本:〈蓍法別傳序〉,《易學四同別錄》,序目,頁 1 上至下。 17 季本:〈蓍法別傳序〉,《易學四同別錄》,序目,頁 1 下
先儒以《易》為卜筮’未為非是·但謂卜筮者’主於開物成務’以前民用 而非若後世之論利害也。聖人以百姓迷於吉凶之故’雖父兄臨之·師保 誨之’官法治之’亦不知畏也;所畏者’惟在鬼神……故聖人因其明而 通之以卜筮’先使齋戒以神眀其徳;徳既神眀丶則機易觸發’而後卜筮之 後以言告之’則無不聽信·趨吉避凶’身安用利’此聖人所以為神道設教 也。後世不知《易》之為教’欲開人心;執其象占’立為斷例’則不過以 卜筮推測利害之粗迹耳。18 相較於父兄丶師保、官法而言’藉由與鬼神交通而得到啟示’人民易於信服’這 便是神道設教的目的;然而,前文已言,彭山所謂的「趨吉避凶,身安用利」 顯然與一般人所認知的推測利害有別 彭山對於《易》卦爻辭中的吉凶悔吝之說·有其獨特的詮釋’帶著濃厚的心 學色彩 《易》之有占’所以知來也。……知來之占’全在幾上;而幾之可驗者 吉凶悔吝而已。為善則吉。吉者,心之安處也。為不善則凶。凶者,心之 不安處也。自凶而趨吉則悔。悔者’心有所悟而必欲改也。自吉而向凶則 吝。吝者’心有所羞而不欲為也。此皆天命之本然,而良知之所不能自已 者’故四者在心·皆謂之德。聖人以神道設教·特指此以示人’欲其知本 心之明’不從外得也。禍福無門’惟人所召’蓋謂幾在我也。……舍此而 求未至之禍福’則有假於讖諱術數而命自外來’人謀不能與’亦何益矣 吉凶悔吝,乃心之安與不安,或悟或羞,而非世俗所調的禍福利害。故四者乃心 之德,聖人神道設教的目的,在於開示人心’教人自內觀知其本心之明,而非只 重外在的成敗。世俗的禍福,導因於自身的作為;而自身作為的好瓌,又來自於 心安與否的內觀工夫’倘良知能自然擴充·則其作為自然無害;反之’則自召禍 害。故在彭山看來’良知的一點靈明,便是心之幾·亦是知來之占所得的幾。占 筮所得的幾·對於因迷惘而問神的人而言’正可提點占者之心’使其靈明透顯 猶如雲開月明·此時便不需外求,心中自有主宰矣。 視占得之幾與良知為一’此像心學派獨特的說解。彭山此說並非無視於外在 運勢之流轉·其實大有人力所不能回天者。世俗的禍福’與吉凶不能劃上等號 倘心安之作為可能會因此召致禍患·對彭山而言’仍應是義無反顧的,因為心安 與否,才是最重要的考量。彭山的吉凶觀,全是內在道德的檢視’無涉於外在價 值的認知。 其次論筮法。前文已言·明代當時一般所用的揲蓍之術’大抵遵循朱子在《 易學啟蒙》中所用的方法。亦即根據〈繫辭上傳〉第九章「大衍之數五十,其用 18季本:(卜筮論〉《易學四同別錄》,卷3·頁58上至下。 19季本:〈論吉凶悔吝乃心上知來之幾〉《易學四同別錄》,卷3·頁17上至下
5 先儒以《易》為卜筮,未為非是,但謂卜筮者,主於開物成務,以前民用 ,而非若後世之論利害也。聖人以百姓迷於吉凶之故,雖父兄臨之,師保 誨之,官法治之,亦不知畏也;所畏者,惟在鬼神。……故聖人因其明而 通之以卜筮,先使齋戒以神明其德;德既神明,則機易觸發,而後卜筮之 後以言告之,則無不聽信,趨吉避凶,身安用利,此聖人所以為神道設教 也。後世不知《易》之為教,欲開人心;執其象占,立為斷例,則不過以 卜筮推測利害之粗迹耳。18 相較於父兄、師保、官法而言,藉由與鬼神交通而得到啟示,人民易於信服,這 便是神道設教的目的;然而,前文已言,彭山所謂的「趨吉避凶,身安用利」, 顯然與一般人所認知的推測利害有別。 彭山對於《易》卦爻辭中的吉凶悔吝之說,有其獨特的詮釋,帶著濃厚的心 學色彩: 《易》之有占,所以知來也。……知來之占,全在幾上;而幾之可驗者, 吉凶悔吝而已。為善則吉。吉者,心之安處也。為不善則凶。凶者,心之 不安處也。自凶而趨吉則悔。悔者,心有所悟而必欲改也。自吉而向凶則 吝。吝者,心有所羞而不欲為也。此皆天命之本然,而良知之所不能自已 者,故四者在心,皆謂之德。聖人以神道設教,特指此以示人,欲其知本 心之明,不從外得也。禍福無門,惟人所召,蓋謂幾在我也。……舍此而 求未至之禍福,則有假於讖諱術數而命自外來,人謀不能與,亦何益矣。 19 吉凶悔吝,乃心之安與不安,或悟或羞,而非世俗所謂的禍福利害。故四者乃心 之德,聖人神道設教的目的,在於開示人心,教人自內觀知其本心之明,而非只 重外在的成敗。世俗的禍福,導因於自身的作為;而自身作為的好壞,又來自於 心安與否的內觀工夫,倘良知能自然擴充,則其作為自然無害;反之,則自召禍 害。故在彭山看來,良知的一點靈明,便是心之幾,亦是知來之占所得的幾。占 筮所得的幾,對於因迷惘而問神的人而言,正可提點占者之心,使其靈明透顯, 猶如雲開月明,此時便不需外求,心中自有主宰矣。 視占得之幾與良知為一,此係心學派獨特的說解。彭山此說並非無視於外在 運勢之流轉,其實大有人力所不能回天者。世俗的禍福,與吉凶不能劃上等號。 倘心安之作為可能會因此召致禍患,對彭山而言,仍應是義無反顧的,因為心安 與否,才是最重要的考量。彭山的吉凶觀,全是內在道德的檢視,無涉於外在價 值的認知。 其次論筮法。前文已言,明代當時一般所用的揲蓍之術,大抵遵循朱子在《 易學啟蒙》中所用的方法。亦即根據〈繫辭上傳〉第九章「大衍之數五十,其用 18 季本:〈卜筮論〉,《易學四同別錄》,卷 3,頁 58 上至下。 19 季本:〈論吉凶悔吝乃心上知來之幾〉,《易學四同別錄》,卷 3,頁 17 上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