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建党思想中的易学思维 杨天才 (浙江农林大学,杭州临安311300) 摘要〕宗派的文化根源归结于中华民族血亲相连的认同感,虽然“认同” 的感觉与“求同”的愿望是实现“和谐”与统一的思想基础,但是,如果“认同” 与“求同”成为一种舍弃思想信仰的“同人于宗”行为,就必然导致被《周易》视 之为“吝”的困境。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屡屡遭受“吝”的挫折,就是因为这个民 族有着根深蒂固的“同人于宗”习惯,以至于一个数量上庞大的民族因为一直处于 散漫的状态而屡遭外敌的侮辱。直到毛泽东通过“整风”根治了“同人于宗”的病 根后,中国人民才因为有了一个在思想、文化上反对宗派的党而显示出全民族的团 结和力量。 关键词)宗同人建党整风团结 就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而言,“武装斗争”和“统一战 线”都要依赖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意志,没有这样的意志,就没有强大的力量。我 们已经具有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意志,就是因为我们不仅有一个反对宗派的党作 为整个民族解放事业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同时,我们的人民也因为有了这 样的领导核心而显示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伟大精神和强大力量。因此 当毛泽东开始重视“宗派”倾向对中国国民的危害时,他也就找到了造成中国一盘 散沙、大国不强的思想根源和文化原因,同时,因为他抓住了“宗派”的“脉相” 也就使他找到了根治“危害”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祸根”。为此,他确立了一系列 防止和根除这些“宗派”的思想方法和正确方针。今天,如果我们还可以用统一 团结、强大的气象来认识我们的党,那主要归功于毛泽东反对“同人于宗”的建党 思想中所包含的“免疫”“宗派”的文化基因。 宗派的思想根源 宗派主义的表现形式和存在方式,或许有着时代的印记和现实的特征,但就 其思想根源而言,已经深深系连在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里。即使是今天,我们依然 可以看到宗法制的一些表现形式,并对这些存在漠然视之。但这些表现形式在中国 古代历史上造成的危害以及在中国现代历史上造成的危机,却深刻在反思、反省的 历史沉痛之中。也许,习惯会使我们淡忘这些“深刻”的“沉痛”,也许,习惯也
1 毛泽东建党思想中的易学思维 杨天才 (浙江农林大学,杭州 临安 311300) 〔摘 要〕宗派的文化根源归结于中华民族血亲相连的认同感,虽然“认同” 的感觉与“求同”的愿望是实现“和谐”与统一的思想基础,但是,如果“认同” 与“求同”成为一种舍弃思想信仰的“同人于宗”行为,就必然导致被《周易》视 之为“吝”的困境。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屡屡遭受“吝”的挫折,就是因为这个民 族有着根深蒂固的“同人于宗”习惯,以至于一个数量上庞大的民族因为一直处于 散漫的状态而屡遭外敌的侮辱。直到毛泽东通过“整风”根治了“同人于宗”的病 根后,中国人民才因为有了一个在思想、文化上反对宗派的党而显示出全民族的团 结和力量。 〔关键词〕宗 同人 建党 整风 团结 就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而言,“武装斗争”和“统一战 线”都要依赖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意志,没有这样的意志,就没有强大的力量。我 们已经具有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意志,就是因为我们不仅有一个反对宗派的党作 为整个民族解放事业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同时,我们的人民也因为有了这 样的领导核心而显示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伟大精神和强大力量。因此, 当毛泽东开始重视“宗派”倾向对中国国民的危害时,他也就找到了造成中国一盘 散沙、大国不强的思想根源和文化原因,同时,因为他抓住了“宗派”的“脉相”, 也就使他找到了根治“危害”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祸根”。为此,他确立了一系列 防止和根除这些“宗派”的思想方法和正确方针。今天,如果我们还可以用统一、 团结、强大的气象来认识我们的党,那主要归功于毛泽东反对“同人于宗”的建党 思想中所包含的“免疫”“宗派”的文化基因。 宗派的思想根源 宗派主义的表现形式和存在方式,或许有着时代的印记和现实的特征,但就 其思想根源而言,已经深深系连在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里。即使是今天,我们依然 可以看到宗法制的一些表现形式,并对这些存在漠然视之。但这些表现形式在中国 古代历史上造成的危害以及在中国现代历史上造成的危机,却深刻在反思、反省的 历史沉痛之中。也许,习惯会使我们淡忘这些“深刻”的“沉痛”,也许,习惯也
会使我们麻木地忘记历史的教训。因为,我们的习惯是现象而不是思想,思想是在 文化的深度透视整个人类文明前途的内省与自觉。因此,如果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割 断了历史的延续,那么,思想也就无法取得扩展的智慧和力量。就以宗派问题而言, 今天的人们面对类似的问题时,可能会茫然轻忽地淡漠它的严重性。但早在三千多 年前的《周易》六十四卦里却已经受到明确的否定,这个否定是沉痛的。因为《周 易》的《同人》卦,是一个专讲“同志”“团结”意义的卦,可是作为卦主的六二 爻辞并没有“同”的乐观。原因在于,其中的“同人”既非《礼记》中的“大同” 也不是《论语》所谓“和而不同”,而是“同人于宗”。“宗”,本义指有血脉相 亲的宗族关系,后来,泛指因亲而“宗”的宗亲关系。几千年来,这种宗亲关系成 为封建统治者实现“家天人”和“世袭制”的社会基础,同时,也是造成“一盘散 沙”的国民性的思想根源。《礼记》之所谓“同”是一种政治理想,故而孔子赞叹 《论语》之所谓“同”是指人在思想上共同性,故孔子不赞。而《周易》之“同” 是指人们在“言行”上保持一致性。因此,在《同人》卦中,真正“吉”的爻位没 有。其中,初九居互巽之下,“巽为门”。上无所应,门内同之,“同”而“无咎 故谓之“同人于门”。六二作为卦主,本负有“天下大同”的责任,而此处却上应 九五,此之所谓“同”,实为“吝”同。九三本在离中(按《说卦》,“离为甲胄”), 又在互巽之中(按《说卦》,“巽为木”,“巽为高”),故九三既“伏兵于草莽” 又“陈兵于高陵之上”,其上所临均为阳爻,阳阳相敌,故谓“敌刚”;九四、九 五皆有兵象;上九仅“无悔”而已。因此,王弼叹此卦曰:“凡处‘同人’而不泰 焉,则必用师矣!”()《周易》的断占之辞“吝”并不是否定“同人”的观点 和目的,而是否定“同人”的方法和形式。因为,由此产生的结果并没有实现 同人”的团结、统一的愿望,而是背离了“同人”的目的。因此,《周易》 的《同人》是通过这样的否定,让人们看到真正的“同人”实际上就是打破“宗” 的束缚,将“同人”的内容扩张、开放到“非宗”的人群。其实,以血亲为系的 宗法制及其衍生、枝节出来的一些宗派、帮派之类的问题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落后 封闭乃至毁灭性病变的主要原因,而最先号准这一个脉相的领袖人物无疑是毛泽 东,早在1927年3月,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就明确、坚定地 指出 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 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 标。(2
2 会使我们麻木地忘记历史的教训。因为,我们的习惯是现象而不是思想,思想是在 文化的深度透视整个人类文明前途的内省与自觉。因此,如果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割 断了历史的延续,那么,思想也就无法取得扩展的智慧和力量。就以宗派问题而言, 今天的人们面对类似的问题时,可能会茫然轻忽地淡漠它的严重性。但早在三千多 年前的《周易》六十四卦里却已经受到明确的否定,这个否定是沉痛的。因为《周 易》的《同人》卦,是一个专讲“同志”“团结”意义的卦,可是作为卦主的六二 爻辞并没有“同”的乐观。原因在于,其中的“同人”既非《礼记》中的“大同”, 也不是《论语》所谓“和而不同”,而是“同人于宗”。“宗”,本义指有血脉相 亲的宗族关系,后来,泛指因亲而“宗”的宗亲关系。几千年来,这种宗亲关系成 为封建统治者实现“家天人”和“世袭制”的社会基础,同时,也是造成“一盘散 沙”的国民性的思想根源。《礼记》之所谓“同”是一种政治理想,故而孔子赞叹。 《论语》之所谓“同”是指人在思想上共同性,故孔子不赞。而《周易》之“同” 是指人们在“言行”上保持一致性。因此,在《同人》卦中,真正“吉”的爻位没 有。其中,初九居互巽之下,“巽为门”。上无所应,门内同之,“同”而“无咎”, 故谓之“同人于门”。六二作为卦主,本负有“天下大同”的责任,而此处却上应 九五,此之所谓“同”,实为“吝”同。九三本在离中(按《说卦》,“离为甲胄”), 又在互巽之中(按《说卦》,“巽为木”,“巽为高”),故九三既“伏兵于草莽”, 又“陈兵于高陵之上”,其上所临均为阳爻,阳阳相敌,故谓“敌刚”;九四、九 五皆有兵象;上九仅“无悔”而已。因此,王弼叹此卦曰:“凡处‘同人’而不泰 焉,则必用师矣!”〔1〕《周易》的断占之辞“吝”并不是否定“同人”的观点 和目的,而是否定“同人”的方法和形式。因为,由此产生的结果并没有实现 “同人”的团结、统一的愿望,而是背离了“同人”的目的。因此,《周易》 的《同人》是通过这样的否定,让人们看到真正的“同人”实际上就是打破“宗” 的束缚,将“同人”的内容扩张、开放到“非宗”的人群。其实,以血亲为系的 宗法制及其衍生、枝节出来的一些宗派、帮派之类的问题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落后 封闭乃至毁灭性病变的主要原因,而最先号准这一个脉相的领袖人物无疑是毛泽 东,早在 1927 年 3 月,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就明确、坚定地 指出: 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 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 标。 〔2〕
在极其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中国,作为一个以农业文明为文化特征而存在的社会, 除了在极少数文人士子心目中有一缕“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谷风·北山》)的意识之外。那些存在于农村的、更广大的社会群体的 思想则紧紧束缚在一村一姓、同姓同宗、同宗相亲的封建宗法制里,而这种强烈的、 显明的宗法情绪使他们无意识地淡化了民族性和国家意志。这些封建势力之所以存 在,是它们利用了人们固有的“血亲”意识。在形成血亲内的集合时,分裂了整个 民族的团结。因此,宗法制也极大的干扰了国家的意志。正如1926年3月,毛泽 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的那样 中囯的男子,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即:(一)由一国、 一省、一县以至一乡的囯家系统(政权);(二)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家 族系统(族权);(三)由阎罗天子、城隍庙王以至土地菩萨的阴间系统以及 由玉皇上帝以至各种神怪的神仙系统——总称之为鬼神系统(神权)。至于女 子,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这四种权力 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 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农民在乡下怎样推翻地主的政权,已如前头 所述。地主政权,是一切权力的基干。地主政权既被打翻,族权、神权、夫权 便一概跟着动摇起来。(3 显然,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将“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视之为束缚中国人民 的“四大绳索”,同时,又将这“四大缆索”统统归结为“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 制度。从宗亲到宗派,是过去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国民性的总特征,有了这个特征, 局部的利益总是以牺牲整体的利益为目的,结果也是这样的,由此也就形成了我们 这个民族“一盘散沙”的总特征。 抛开政治成见,仅就“宗派”存在的本身而言,它已经造成了对中华民族的 极大危害。原因是,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其政治理想实际上就是将人们 固有的伦理关系推广到社会关系之中,换言之,就是将伦理关系做为建立社会关系 的基础。因此,儒家思想极力提倡和尊崇的“亲亲为大”的道德准则,并将其提 高到治国施政的地位上来。如《礼记·中庸》篇载,哀公问政于孔子,子曰:“为 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也说: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但是,这种以“血亲”为根据的宗法制在 成就了封建统治秩序的同时,却使得不同血亲之间有了天然的隔阂,于是,中华民
3 在极其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中国,作为一个以农业文明为文化特征而存在的社会, 除了在极少数文人士子心目中有一缕“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谷风·北山》)的意识之外。那些存在于农村的、更广大的社会群体的 思想则紧紧束缚在一村一姓、同姓同宗、同宗相亲的封建宗法制里,而这种强烈的、 显明的宗法情绪使他们无意识地淡化了民族性和国家意志。这些封建势力之所以存 在,是它们利用了人们固有的“血亲”意识。在形成血亲内的集合时,分裂了整个 民族的团结。因此,宗法制也极大的干扰了国家的意志。正如 1926 年 3 月,毛泽 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的那样: 中国的男子,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即:(一)由一国、 一省、一县以至一乡的国家系统(政权);(二)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家 族系统(族权);(三)由阎罗天子、城隍庙王以至土地菩萨的阴间系统以及 由玉皇上帝以至各种神怪的神仙系统——总称之为鬼神系统(神权)。至于女 子,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这四种权力—— 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 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农民在乡下怎样推翻地主的政权,已如前头 所述。地主政权,是一切权力的基干。地主政权既被打翻,族权、神权、夫权 便一概跟着动摇起来。〔3〕 显然,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将“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视之为束缚中国人民 的“四大绳索”,同时,又将这“四大缆索”统统归结为“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 制度。从宗亲到宗派,是过去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国民性的总特征,有了这个特征, 局部的利益总是以牺牲整体的利益为目的,结果也是这样的,由此也就形成了我们 这个民族“一盘散沙”的总特征。 抛开政治成见,仅就“宗派”存在的本身而言,它已经造成了对中华民族的 极大危害。原因是,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其政治理想实际上就是将人们 固有的伦理关系推广到社会关系之中,换言之,就是将伦理关系做为建立社会关系 的基础。因此,儒家思想极力提倡和尊崇的“亲亲为大” 的道德准则,并将其提 高到治国施政的地位上来。如《礼记·中庸》篇载,哀公问政于孔子,子曰:“为 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4〕孟子也说: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5〕但是,这种以“血亲”为根据的宗法制在 成就了封建统治秩序的同时,却使得不同血亲之间有了天然的隔阂,于是,中华民
族在遭遇外敌入侵时,往往因为难以集中强大的力量和团结一致的精神而屡屡为外 敌欺压和凌辱。直到有了共产党,才出现了如毛泽东所说的“自从有了共产党,中 国的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的新形势和新气象。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 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从思想和精神上彻底消除宗派意识的党,才 使得原来生存在一个以血亲联系宗族和宗派的国家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因为在毛 泽东建党原则里,我们总能体会到他的“大同”境界,这种境界,不仅是毛泽东建 设理想世界的精神和意志,而且始终如一地贯彻在他的建党实践之中,使得他建立 并领导的党更具团结的精神和力量 反对宗派主义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核心 相对于东欧及前苏联的党,毛泽东的建党原则有着十分明显的中国特色,这种 特色是成就毛泽东的思想的基础。因为,他一开始就没有把党仅仅当作一个组织。 他知道,这样做,实际上就是将思想认识的“主体”客观化为一种失去主观能动性 的无意识的集体。这样做,必然使得每个党组织的成员因为客观化的组织而失去应 有的热情和创造性。这样做,革命的形式和内容也就必然简单化为一个组织与另一 个组织的对立。一种是没有思想的组织,一种是有思想的组织;一种是能贯彻党的 领导思想和意志的军队,一种是没有或者忽略党的领导思想和意志的军队。二者比 较起来,可以十分清楚二者的战斗力和生命力。与其他领导人不同的是,毛泽东在 建党、建军的大革命时期,没有将军队看成只能打仗的军事单位,而是赋予军队以 宣传队、战斗队、工作队”使命,并且将军队始终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于是, 军队也就在思想上成为党的一部分。如此强大组织方法,在中国革命的不同历史阶 段均十分有效地贯彻到建党的方针之中。比如,在红军长征的初期,红军不知道往 哪里去,为什么要去,这样没完完了走路为的是什么。等到毛泽东重新掌握红军的 领导权后,红军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北上抗日”。思想问题一旦解决,人作为行动 的主体就有了主观能动性,就有了自觉革命的热情和理想,而不再是仅仅服从命令 的结构和组织。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重视人们的思想教育、思想指 导、思想建设成为毛泽东极为成功的革命实践,也是他有别于其他政治领导者的重 要特征。他以极大的耐心始终关注着这方面的工作。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他领导 的革命队伍和任何一级党的组织不仅能和党的方针路线贯彻一致,重要的是,一个 在思想高度一致的党又保持着组织上团结一致。这样,就使得他领导下的整个革命
4 族在遭遇外敌入侵时,往往因为难以集中强大的力量和团结一致的精神而屡屡为外 敌欺压和凌辱。直到有了共产党,才出现了如毛泽东所说的“自从有了共产党,中 国的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的新形势和新气象。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 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从思想和精神上彻底消除宗派意识的党,才 使得原来生存在一个以血亲联系宗族和宗派的国家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因为在毛 泽东建党原则里,我们总能体会到他的“大同”境界,这种境界,不仅是毛泽东建 设理想世界的精神和意志,而且始终如一地贯彻在他的建党实践之中,使得他建立 并领导的党更具团结的精神和力量。 反对宗派主义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核心 相对于东欧及前苏联的党,毛泽东的建党原则有着十分明显的中国特色,这种 特色是成就毛泽东的思想的基础。因为,他一开始就没有把党仅仅当作一个组织。 他知道,这样做,实际上就是将思想认识的“主体”客观化为一种失去主观能动性 的无意识的集体。这样做,必然使得每个党组织的成员因为客观化的组织而失去应 有的热情和创造性。这样做,革命的形式和内容也就必然简单化为一个组织与另一 个组织的对立。一种是没有思想的组织,一种是有思想的组织;一种是能贯彻党的 领导思想和意志的军队,一种是没有或者忽略党的领导思想和意志的军队。二者比 较起来,可以十分清楚二者的战斗力和生命力。与其他领导人不同的是,毛泽东在 建党、建军的大革命时期,没有将军队看成只能打仗的军事单位,而是赋予军队以 “宣传队、战斗队、工作队”使命,并且将军队始终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于是, 军队也就在思想上成为党的一部分。如此强大组织方法,在中国革命的不同历史阶 段均十分有效地贯彻到建党的方针之中。比如,在红军长征的初期,红军不知道往 哪里去,为什么要去,这样没完完了走路为的是什么。等到毛泽东重新掌握红军的 领导权后,红军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北上抗日”。思想问题一旦解决,人作为行动 的主体就有了主观能动性,就有了自觉革命的热情和理想,而不再是仅仅服从命令 的结构和组织。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重视人们的思想教育、思想指 导、思想建设成为毛泽东极为成功的革命实践,也是他有别于其他政治领导者的重 要特征。他以极大的耐心始终关注着这方面的工作。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他领导 的革命队伍和任何一级党的组织不仅能和党的方针路线贯彻一致,重要的是,一个 在思想高度一致的党又保持着组织上团结一致。这样,就使得他领导下的整个革命
活动,在任何时候都能调动和集中全党、全军的力量来实现他的战略计划。 实际上,毛泽东所重视的思想建党,目的就是党从思想和组织两个方面彻底地 消除各种不同的个人或宗派企图,以达到“大同”思想和理想。因为,任何个人的 目的和小团体的意识,都可能成为破坏整个团体意志和分裂团体力量的隐患。相对 于“大同”,我们可以将其称之“小同”。这种“小同”在危害性被《周易·同人》 的六二爻辞断定为“吝”,而六二又是《同人》的卦主。按易例,作为卦主的六 以阴居阴,当位居正,中正仁和,应该有吉利的断辞。但是,在《同人》卦里,几 乎没有吉利意义。比较起来,倒是卦辞有“同人于野”的气象,而爻辞却有兵象用 险的艰难。爻辞远没有卦辞吉利。就卦象而言,首先,天下有火,光明于天的《同 人》,使君子具有“类族辨物”的能力;其次,作为卦主的六二“柔得位乎中,而 应乎乾”,“文明以健,中正而应”,此谓“君子正”。再次,《同人》之上乾有 郊野之象,下离有同人之德,因而使君子能有“利涉大川”的力量去“通天下之志”。 言下之意,今日之“同”实为往日攻战而来。《同人》之六二一心一意上应九五, 此所谓“本乎天者亲上”(《乾·文言》)。亲则和,和则同,则《同人》之同, 实为君子心志相同。其内秉文明之德,外持刚健之行。于象,则“悬象着明”,光 被四表;于德,则刚健中正,正大光明;于事,则传播文教,教化人心。如《中庸》 之所谓“高明以配天”,“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故而能“通天下之 志”。如同《礼记·礼运》的孔子之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 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但是,这只是政治理想而已。因此,同样 是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却以冷静精辟的态度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 而不和。”⑦由此可知,“同”,因其所言的对象不同,意义也有所不同。 离下乾上的卦象之所以被赋予“同人”的意义,用该卦《彖传》的解释,就 是“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柔得位”指的是六二,“得中”指的还是六二。好 像大家都要靠“六二”才行,那么,这种情况的结果会怎么样呢?结果是:除不得 位的九四确定有“吉利”的意思外,其余各爻的意义均不乐观。也许我们要问,听 起来这么好的卦名,为什么仅有一个爻象是吉利的呢?主要原因只有一个,而且就 是那个“柔得位得中”的六二。六二的爻辞说“同人于宗,吝”。通过《彖传》的 解释和卦象的情况,我们可以得知,“宗”只有一个,就是六二,也就是说,不仅 九五要靠它,其他各爻也要靠它。于是它仿佛因此成为了各爻的“宗主”,阴少而 阳多,所以断辞为“吝”,“吝”的本义是“憾惜”。由此引申为困难、吝惜、吝 啬等意义来。根据卦象并结合《彖传》得解释,六二和吝,应该是“吝啬”,因为
5 活动,在任何时候都能调动和集中全党、全军的力量来实现他的战略计划。 实际上,毛泽东所重视的思想建党,目的就是党从思想和组织两个方面彻底地 消除各种不同的个人或宗派企图,以达到“大同”思想和理想。因为,任何个人的 目的和小团体的意识,都可能成为破坏整个团体意志和分裂团体力量的隐患。相对 于“大同”,我们可以将其称之“小同”。这种“小同”在危害性被《周易·同人》 的六二爻辞断定为“吝”,而六二又是《同人》的卦主。按易例,作为卦主的六二, 以阴居阴,当位居正,中正仁和,应该有吉利的断辞。但是,在《同人》卦里,几 乎没有吉利意义。比较起来,倒是卦辞有“同人于野”的气象,而爻辞却有兵象用 险的艰难。爻辞远没有卦辞吉利。就卦象而言,首先,天下有火,光明于天的《同 人》,使君子具有“类族辨物”的能力;其次,作为卦主的六二“柔得位乎中,而 应乎乾”,“文明以健,中正而应”,此谓“君子正”。再次,《同人》之上乾有 郊野之象,下离有同人之德,因而使君子能有“利涉大川”的力量去“通天下之志”。 言下之意,今日之“同”实为往日攻战而来。《同人》之六二一心一意上应九五, 此所谓“本乎天者亲上”(《乾·文言》)。亲则和,和则同,则《同人》之同, 实为君子心志相同。其内秉文明之德,外持刚健之行。于象,则“悬象着明”,光 被四表;于德,则刚健中正,正大光明;于事,则传播文教,教化人心。如《中庸》 之所谓“高明以配天”,“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故而能“通天下之 志”。如同《礼记·礼运》的孔子之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 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但是,这只是政治理想而已。因此,同样 是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却以冷静精辟的态度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 而不和。”〔7〕由此可知,“同”,因其所言的对象不同,意义也有所不同。 离下乾上的卦象之所以被赋予“同人”的意义,用该卦《彖传》的解释,就 是“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柔得位”指的是六二,“得中”指的还是六二。好 像大家都要靠“六二”才行,那么,这种情况的结果会怎么样呢?结果是:除不得 位的九四确定有“吉利”的意思外,其余各爻的意义均不乐观。也许我们要问,听 起来这么好的卦名,为什么仅有一个爻象是吉利的呢?主要原因只有一个,而且就 是那个“柔得位得中”的六二。六二的爻辞说“同人于宗,吝”。通过《彖传》的 解释和卦象的情况,我们可以得知,“宗”只有一个,就是六二,也就是说,不仅 九五要靠它,其他各爻也要靠它。于是它仿佛因此成为了各爻的“宗主”,阴少而 阳多,所以断辞为“吝”,“吝”的本义是“憾惜”。由此引申为困难、吝惜、吝 啬等意义来。根据卦象并结合《彖传》得解释,六二和吝,应该是“吝啬”,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