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会论稿 读《六庵诗选》 纪念黄寿祺教授百年诞辰 校友黄拔荆词林丽珠文 百年前的今天(公历1912年9月14日、农历壬子八月初四)是我们的恩师黄寿祺(之 六)夫子诞辰的喜庆吉日。按理说像夫子这样满腹经纶的大师应该是可以活到天年的。可是 由于夫子的一生正处于我国的多事之秋,为了承担起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为了抢救和继承处 于灭顶之灾的绝学,他透支了体能耗尽了心血,历尽艰辛,最终让病魔过早地吞噬了生命! 夫子的悲剧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痛!这是我们母校、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界的一个不可弥补的 损失!像夫子的人品学术达到如此完美卓绝是十分罕见的。值得欣慰的是夫子这一本深奥的 书,终于逐渐被世人读懂了,重视了。最最重要是夫子治易析经的成就正在引起后来人的广 泛关注,并正在认真地研究继承和发扬。之六夫子离开我们已二十余年了,而他的学术思想 仍在指引着这个领域的深刻发展、学术界称颂日熾,追随者崇拜者与日俱增。这就是老子所 称道的:“死而不亡者寿”!之六夫子请接受弟子们真诚的顶礼膜拜吧! 夫子出生在上世纪之初,正当世人把旧中国积贫积弱屡遭列强欺侮的祸根错误地归罪于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身上,时代的思潮首先要革的就是以四书五经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 命。或主张以西方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或以传播马克思主义来砸烂一个旧世界。于是一 声“打倒孔家店”来势凶猛几乎要把孔夫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赶尽殺绝。是时,风华正茂的 六师毅然选择了追踪国学大师,负籍京畿在当时国学名家馬振彪、高步瀛、吳承仕、尚秉和 林公鐸、楊樹逹、余家鍚、孫人和、朱師轍、柯昌泗、任化遠、林義光、唐蘭、陸墨庵、陸 宗達等著名學者、一代宗師门下致力于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史文,易詩禮等绝学的攻读和精研 于是他一方面为抢救、继承这些瀕临绝境的国宝精华历尽艰辛耗费了毕生心血;另一方面, 又把儒家倡导的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奉为圭臬身体力行以至终生。成为遐 尔闻名的具有高尚品德的一代楷模。 当以钱为纲成为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一钱控鬼神“有钱能使磨推鬼”;当社会的道德 底线已经失守一一做好事得担心负法律责任:当假、骗、吹成为张扬业绩的时尚一一响亮口 号:“敢为天下先!”六师的高尚人格越来越令人怀思和敬仰。“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 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 者,人恒敬之。”(孟子《仁者爱人》)两千多年前的这一段话,用来解读和概括六师不朽的 生是非常恰当的。 六师的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所以是如此难能可贵,就因为他是全方位的把学 和行结合到最好。晚年他参加曲阜孔子讨论会的所撰写的论文《从<易传>看孔子的教育思 想》就是最好的总结。他不仅在学术精研的深度广度上达到人们难以企及的水平:而且在日 常的为人处世、读书治学中把这些优良传统践行到了极致,成为发乎自然的操守和品行。不 知为什么?当年我们在学的时候只要提起:仁、义、礼、智、信,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联想 到之六夫子;如今,老同学聚会一回忆到六师,总会众口一词赞叹他就是仁、义、礼、智 信,的化身。看来这个第一感觉是相当准确的。答案就在《六庵诗选》 有道是“诗如其人”。《六庵诗选》就是其实践仁、义、礼、智、信”的真实写照。读着 许多感人肺腑的诗章,犹如再见恩师,最能慰藉我们深深的思念。以下挂一漏万举几例说明
1 •讨论会论稿• 读《六庵诗选》 ——纪念黄寿祺教授百年诞辰 校友 黄拔荆词 林丽珠文 一百年前的今天(公历 1912 年 9 月 14 日、农历壬子八月初四)是我们的恩师黄寿祺(之 六)夫子诞辰的喜庆吉日。按理说像夫子这样满腹经纶的大师应该是可以活到天年的。可是 由于夫子的一生正处于我国的多事之秋,为了承担起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为了抢救和继承处 于灭顶之灾的绝学,他透支了体能耗尽了心血,历尽艰辛,最终让病魔过早地吞噬了生命! 夫子的悲剧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痛!这是我们母校、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界的一个不可弥补的 损失!像夫子的人品学术达到如此完美卓绝是十分罕见的。值得欣慰的是夫子这一本深奥的 书,终于逐渐被世人读懂了,重视了。最最重要是夫子治易析经的成就正在引起后来人的广 泛关注,并正在认真地研究继承和发扬。之六夫子离开我们已二十余年了,而他的学术思想 仍在指引着这个领域的深刻发展、学术界称颂日熾,追随者崇拜者与日俱增。这就是老子所 称道的:“死而不亡者寿”!之六夫子请接受弟子们真诚的顶礼膜拜吧! 夫子出生在上世纪之初,正当世人把旧中国积贫积弱屡遭列强欺侮的祸根错误地归罪于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身上,时代的思潮首先要革的就是以四书五经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 命。或主张以西方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或以传播马克思主义来砸烂一个旧世界。于是一 声“打倒孔家店”来势凶猛几乎要把孔夫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赶尽殺绝。是时,风华正茂的 六师毅然选择了追踪国学大师,负籍京畿在当时国学名家馬振彪、高步瀛、吳承仕、尚秉和、 林公鐸、楊樹達、余家鍚、孫人和、朱師轍、柯昌泗、任化遠、林義光、唐蘭、陸墨庵、陸 宗達等著名學者、一代宗師门下致力于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史文,易詩禮等绝学的攻读和精研。 于是他一方面为抢救、继承这些濒临绝境的国宝精华历尽艰辛耗费了毕生心血;另一方面, 又把儒家倡导的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奉为圭臬身体力行以至终生。成为遐 尔闻名的具有高尚品德的一代楷模。 当以钱为纲成为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钱控鬼神“有钱能使磨推鬼”;当社会的道德 底线已经失守——做好事得担心负法律责任;当假、骗、吹成为张扬业绩的时尚——响亮口 号:“敢为天下先!”六师的高尚人格越来越令人怀思和敬仰。“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 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 者,人恒敬之。”(孟子《仁者爱人》)两千多年前的这一段话,用来解读和概括六师不朽的 一生是非常恰当的。 六师的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所以是如此难能可贵,就因为他是全方位的把学 和行结合到最好。晚年他参加曲阜孔子讨论会的所撰写的论文《从<易传>看孔子的教育思 想》就是最好的总结。他不仅在学术精研的深度广度上达到人们难以企及的水平;而且在日 常的为人处世、读书治学中把这些优良传统践行到了极致,成为发乎自然的操守和品行。不 知为什么?当年我们在学的时候只要提起:仁、义、礼、智、信,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联想 到之六夫子;如今,老同学聚会一回忆到六师,总会众口一词赞叹他就是仁、义、礼、智、 信,的化身。看来这个第一感觉是相当准确的。答案就在《六庵诗选》。 有道是“诗如其人”。《六庵诗选》就是其实践仁、义、礼、智、信”的真实写照。读着 许多感人肺腑的诗章,犹如再见恩师,最能慰藉我们深深的思念。以下挂一漏万举几例说明 之:
、同学篇 1、关照杜悦鸣 杜悦鸣(字琨福鼎人氏)长六师两岁。是六师民国17年(1928)在省立福州第一高级 中学第一分校(后改名理工中学)的一位有才华的同学。翌年,六师考入北平私立中国大学文 学预科,(后升入本科国学系,民国24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起先,杜悦鸣没同时升入 北平私立中国大学使他十分挂念。他在《北学集·怀杜悦鸣》一诗写到:“怅望天涯孤鸟飞, 阶除闲步雨霏霏。八闽山色应如旧,草绿江南待我归。”接着,他因收到杜悦鸣著《永嘉游 稿》喜出望外由衷赞赏又作《读悦鸣<永嘉游稿>》:“吾友家世杜陵推,百篇诗作水云媒, 峻若山嶽之崔嵬,健若霜雪之松梅。赐也何敢望颜回,空自低徊紫禁隈。”他为同学的成就 而喜悦并引为骄傲,真诚的把悦鸣比做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而自己甘为子贡。活脱脱是一 位忧乐与共的知己;后来悦鸣终于启程同来北京求学。不料,他在当时漫长艰苦的旅途中罹 患重病,亏得六师一路端屎端尿悉心照料才得以平安抵京。当他身体康复之后,六师又邀朋 呼友陪同他游览大钟寺、西直门城楼,使他迅速走出疾病的阴影,享受来到燕京的开心相聚。 见《同悦鸣敏如游大钟寺》、《和悦鸣登西直门城楼韵》)。多么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转瞬十 年后又面临毕业,为各自的前程他们不得已又要分手。六师依依不舍地在《别悦鸣》写道 此去何时会,从游十年同。八闽虽可乐,能不忆燕中”。夫子是如此重友情!当年的除夕 之夜他又作《除夜有怀悦鸣次前韵》写道:“除夜思君意万千,消愁酒费杖头钱。凤城山色 乌溪月,何日寻舂共刺船。”夫子的友情就是这样绵延悠长的。1942,他们又一起受聘福建 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任文史地科国文副教授。次年春,得悉杜悦鸣不幸辞世。因路途遥远,赶 不上诀别。当他来到停棺处,抚棺痛哭,在《别悦鸣权厝》一诗写道:“有恨随秋至,无魂 入梦来。抚棺一洒泪,欲去首频回。”当大年之夜到来时,夫子还沉浸在痛苦的缅怀之中, 其《除夜有怀亡友悦鸣》诗道:“去年除夕记相思,曾寄平安七字诗。今又岁终君竟去,招 魂无处雨如丝。”真水无香诗如其人。据霞浦文史资料(孔庆荣文)载,之后,六师为亡友 悦鸣办了后事,并一直资助遗属的生活。直到40年后(1983年)夫子赴京重游白云观陶然 亭时,又触景生情回想当年亡友杜悦鸣在此有题壁诗,潢川孙海波为篆书,今不见,悲从中 来,竟至于诗兴全无。在《华庐集·筱婧以游陶然亭诗见示,促余有作,勉成一律答之》“陶 然亭畔吟诗去,何意寻诗半句无。未是风光今逊昔,只缘才思老弥枯。漫嗟杜季留题壁,长 记林翁饯别图。”夫子就是这样用真情、深情去爱人,用真诚去待人、真心去感人,而且绵 延悠长始终不衰。这也是品德修养高难之处。——“《易传》谓:“人贵有恒,立心勿恒,则 凶。”而《论语》言:“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 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一一见黄寿祺《从<易传>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2、痛哭李行之 李行之先生长六师十一岁,他们相识时在己巳(1929)之秋,届时六师年十八,肄业于北 平中国大学文科之预科。行之亦于是秋入中国大学本科国学系。二人科属虽不同,而宿舍相 邻得以时时相见。其后二年,夫子亦升入本科国学系,虽年级有异,而得共同选修专业课程 毕业之后,各忙公务,再难相见。1986年9月夫子应兰州大学之邀赴西北讲学。他兴致勃 勃地赶去兰州西北师范学院拜访老学长。不料被告知学长李行之已于16年前文革中逝世 他马不停蹄地赶往墓园凭吊,悲怆莫名痛哭失声。同行者无不动容。有《兰州华林山烈士陵 园吊李行之学长》诗云:“华林山上有陵园,烈士英名万古存。恨我迟来十六载,临风雪涕 赋招魂。”由此可见六师的同学情怀何等真挚谊长! (顺便插一句:此诗原归入《西北游吟草》凡38首,写于1986年9-10月未及编入《六 庵诗选》皆见六师亲赠手稿复写件)
2 一、同学篇 1、关照杜悦鸣 杜悦鸣(字琨福鼎人氏)长六师两岁。是六师民国 17 年(1928)在省立福州第一高级 中学第一分校(后改名理工中学)的一位有才华的同学。翌年,六师考入北平私立中国大学文 学预科,(后升入本科国学系,民国 24 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起先,杜悦鸣没同时升入 北平私立中国大学使他十分挂念。他在《北学集·怀杜悦鸣》一诗写到:“怅望天涯孤鸟飞, 阶除闲步雨霏霏。八闽山色应如旧,草绿江南待我归。”接着,他因收到杜悦鸣著《永嘉游 稿》喜出望外由衷赞赏又作《读悦鸣<永嘉游稿>》:“吾友家世杜陵推,百篇诗作水云媒, 峻若山嶽之崔嵬,健若霜雪之松梅。赐也何敢望颜回,空自低佪紫禁隈。”他为同学的成就 而喜悦并引为骄傲,真诚的把悦鸣比做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而自己甘为子贡。活脱脱是一 位忧乐与共的知己;后来悦鸣终于启程同来北京求学。不料,他在当时漫长艰苦的旅途中罹 患重病,亏得六师一路端屎端尿悉心照料才得以平安抵京。当他身体康复之后,六师又邀朋 呼友陪同他游览大钟寺、西直门城楼,使他迅速走出疾病的阴影,享受来到燕京的开心相聚。 (见《同悦鸣敬如游大钟寺》、《和悦鸣登西直门城楼韵》)。多么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转瞬十 年后又面临毕业,为各自的前程他们不得已又要分手。六师依依不舍地在《别悦鸣》写道: “此去何时会,从游十年同。八闽虽可乐,能不忆燕中”。夫子是如此重友情!当年的除夕 之夜他又作《除夜有怀悦鸣次前韵》写道:“除夜思君意万千,消愁酒费杖头钱。凤城山色 乌溪月,何日寻春共刺船。”夫子的友情就是这样绵延悠长的。1942,他们又一起受聘福建 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任文史地科国文副教授。次年春,得悉杜悦鸣不幸辞世。因路途遥远,赶 不上诀别。当他来到停棺处,抚棺痛哭,在《别悦鸣权厝》一诗写道:“有恨随秋至,无魂 入梦来。抚棺一洒泪,欲去首频回。”当大年之夜到来时,夫子还沉浸在痛苦的缅怀之中, 其《除夜有怀亡友悦鸣》诗道:“去年除夕记相思,曾寄平安七字诗。今又岁终君竟去,招 魂无处雨如丝。”真水无香诗如其人。据霞浦文史资料(孔庆荣文)载,之后,六师为亡友 悦鸣办了后事,并一直资助遗属的生活。直到 40 年后(1983 年)夫子赴京重游白云观陶然 亭时,又触景生情回想当年亡友杜悦鸣在此有题壁诗,潢川孙海波为篆书,今不见,悲从中 来,竟至于诗兴全无。在《华庐集·筱婧以游陶然亭诗见示,促余有作,勉成一律答之》“陶 然亭畔吟诗去,何意寻诗半句无。未是风光今逊昔,只缘才思老弥枯。漫嗟杜季留题壁,长 记林翁饯别图。”夫子就是这样用真情、深情去爱人,用真诚去待人、真心去感人,而且绵 延悠长始终不衰。这也是品德修养高难之处。——“《易传》谓:“人贵有恒,立心勿恒,则 凶。”而《论语》言:“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 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见黄寿祺《从<易传>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2、痛哭李行之 李行之先生长六师十一岁,他们相识时在己巳(1929)之秋,届时六师年十八,肄业于北 平中国大学文科之预科。行之亦于是秋入中国大学本科国学系。二人科属虽不同,而宿舍相 邻,得以时时相见。其后二年, 夫子亦升入本科国学系,虽年级有异,而得共同选修专业课程。 毕业之后,各忙公务,再难相见。1986 年 9 月夫子应兰州大学之邀赴西北讲学。他兴致勃 勃地赶去兰州西北师范学院拜访老学长。不料被告知学长李行之已于 16 年前文革中逝世。 他马不停蹄地赶往墓园凭吊,悲怆莫名痛哭失声。同行者无不动容。有《兰州华林山烈士陵 园吊李行之学长》诗云:“华林山上有陵园,烈士英名万古存。恨我迟来十六载,临风雪涕 赋招魂。”由此可见六师的同学情怀何等真挚谊长! (顺便插一句:此诗原归入《西北游吟草》凡 38 首,写于 1986 年 9-10 月未及编入《六 庵诗选》皆见六师亲赠手稿复写件)
同事篇 1、厚望游叔有 入五类份子,编入另册:不能上课、不能发表文章、不能参加学术話右派。“右派”被列 游叔有老师才华出众博闻强记。然而,正当年富力强之季被错打 ……二十几年的“以 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以致人人自危,维恐被株连不敢接 近他们。所以,他们实际上被歧视被孤立。人格上的侮辱,精神上的打击,还在其次。而对 于年富力强的知识精英来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英雄无用武之地前途渺茫。当此之时,六师 虽说是系主任,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无能为力。1963年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的知识分 子处境稍有松动。六师1963年8月-1964年4月赴北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暂时离开 了往日阶级斗争的“战场”。游叔有老师当即寄去一首诗,似有投石问路之意。当六师接到 叔有老师寄来的诗,欣喜非常,立马奉和并畅谈心曲。鼓励他不要灰心,要留下好诗给后代 这才是千载大事。他的一颗爱才、怜才、惜才、护才之心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故山猿鹤记 前因,每向天南望碧津。文物岂曾袛八姓,诗功应许继三陈。…伪体别裁千载事,风骚管 领付何人?”(《朝阳集·次韵奉怀叔有》)可能这首和诗刚一寄出就感到意犹未尽,于是, 迫不及待再和一首:“佳句石仓同骨力,妙书松雪想丰神。荫亭多病笠山老,后继诗坛喜得 人。”(《次韵和叔有》)原来六师是见了游叔有老师的诗书后,不管是美妙的书法还是洁白无 瑕的品格都使他大喜过望,因此他发现传统诗坛后继有人了!然后,在次年元宵节再次收到 游叔有老师的诗时,再次和之:“未是吾衰久不作,漫愁大雅竞谁陈。春来有酒颜常醉,梦 里生花笔岂神。元夜观灯兼赏月,聊将好景报诗人。”(《元夜观灯赏月归,得叔有寄诗,即 次前韵答之》)可见六师对游叔有老师的爱护和鼓励正是出自对传统文化接班人的期待、对 眼看就要断层的文化瑰宝的守候。这是一种大仁大爱而不是为一时一事、一己之私的小恩小 惠或偏爱。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语重心长地给予宽慰和鼓励,唯恐游叔有老师有所闪失 许多年之后,当我在读着这些诗,我仍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试想,当一个人跌落到人生的 谷底正是一片茫然时,一双巨臂向他伸来,将他挽救而出,这是怎样一双神来之臂!这是怎 样一剂医治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啊! 2、送别郭荫棠 郭荫棠老师1905生,1925年赴南洋,1927年在槟城参加共产党,被邀为《南洋时报》 撰文,同年冬到缅甸任《仰光日报》编辑。1931年春被驱逐回国,在厦门从事新闻工作。 是位资历丰富,很有作为尤其是在厦门抗日战争中饶有贡献的传奇性人物。但是,在福建师 范学院中文系任教一直很受排挤。大概因为履历复杂每逢运动总是少不了他。1960年调整 师资队伍时,便把他下放到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原漳州师专)中文系当讲师。此时的郭老师 心境苦闷委屈受伤肯定难免。六师虽身为系主任,却与人事权无缘。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 头,爱莫能助。但他用一颗仁爱之心去宽慰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同事。见《朝阳集·送郭荫棠 之漳州二首》诗云:其一、“绿榕城郭草萋萋,未许芳尘碍马蹄。卢秸已黄梅渐熟,好风吹 送到龙溪。”祝他一路顺风并安慰他即将前往的是有名的水果之乡,令人向往。其二、“仓山 春靄共秋云,风雨宵阑每论文。启我深思攻我过,有谁谔谔更如君。”真诚感谢他在相处的 日子里笃于义气有过,则直指其非,立身廉直坦率无私可谓学术上的道义之交。这不啻是“他 乡遇知己”、“久渴逢甘泉”、“严冬送温暖”的欣慰啊!这里一方面赞许郭老师光明磊落、无 私无畏豪爽的性格是难得的诤友;另一方面也可见六师从谏如流的品德和善用“能以尚贤” 德博而化”的处世之道
3 二、同事篇 1、厚望游叔有 游叔有老师才华出众博闻强记。然而,正当年富力强之季被错打成右派。“右派”被列 入五类份子,编入另册:不能上课、不能发表文章、不能参加学术活动……。二十几年的“以 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以致人人自危,维恐被株连不敢接 近他们。所以,他们实际上被歧视被孤立。人格上的侮辱,精神上的打击,还在其次。而对 于年富力强的知识精英来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英雄无用武之地前途渺茫。当此之时,六师 虽说是系主任,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无能为力。1963 年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的知识分 子处境稍有松动。六师 1963 年 8 月—1964 年 4 月赴北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暂时离开 了往日阶级斗争的“战场”。游叔有老师当即寄去一首诗,似有投石问路之意。当六师接到 叔有老师寄来的诗,欣喜非常,立马奉和并畅谈心曲。鼓励他不要灰心,要留下好诗给后代, 这才是千载大事。他的一颗爱才、怜才、惜才、护才之心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故山猿鹤记 前因,每向天南望碧津。文物岂曾祇八姓,诗功应许继三陈。……伪体别裁千载事,风骚管 领付何人?”(《朝阳集·次韵奉怀叔有》)可能这首和诗刚一寄出就感到意犹未尽,于是, 迫不及待再和一首:“佳句石仓同骨力,妙书松雪想丰神。荫亭多病笠山老,后继诗坛喜得 人。”(《次韵和叔有》)原来六师是见了游叔有老师的诗书后,不管是美妙的书法还是洁白无 瑕的品格都使他大喜过望,因此他发现传统诗坛后继有人了!然后,在次年元宵节再次收到 游叔有老师的诗时,再次和之:“未是吾衰久不作,漫愁大雅竞谁陈。春来有酒颜常醉,梦 里生花笔岂神。元夜观灯兼赏月,聊将好景报诗人。”(《元夜观灯赏月归,得叔有寄诗,即 次前韵答之》)可见六师对游叔有老师的爱护和鼓励正是出自对传统文化接班人的期待、对 眼看就要断层的文化瑰宝的守候。这是一种大仁大爱而不是为一时一事、一己之私的小恩小 惠或偏爱。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语重心长地给予宽慰和鼓励,唯恐游叔有老师有所闪失。 许多年之后,当我在读着这些诗,我仍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试想,当一个人跌落到人生的 谷底正是一片茫然时,一双巨臂向他伸来,将他挽救而出,这是怎样一双神来之臂!这是怎 样一剂医治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啊! 2、送别郭荫棠 郭荫棠老师 1905 生,1925 年赴南洋,1927 年在槟城参加共产党,被邀为《南洋时报》 撰文,同年冬到缅甸任《仰光日报》编辑。1931 年春被驱逐回国,在厦门从事新闻工作。• 是位资历丰富,很有作为尤其是在厦门抗日战争中饶有贡献的传奇性人物。但是,在福建师 范学院中文系任教一直很受排挤。大概因为履历复杂每逢运动总是少不了他。1960 年调整 师资队伍时,便把他下放到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原漳州师专)中文系当讲师。此时的郭老师 心境苦闷委屈受伤肯定难免。六师虽身为系主任,却与人事权无缘。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 头,爱莫能助。但他用一颗仁爱之心去宽慰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同事。见《朝阳集·送郭荫棠 之漳州二首》诗云:其一、“绿榕城郭草萋萋,未许芳尘碍马蹄。卢秸已黄梅渐熟,好风吹 送到龙溪。”祝他一路顺风并安慰他即将前往的是有名的水果之乡,令人向往。其二、“仓山 春靄共秋云,风雨宵阑每论文。启我深思攻我过,有谁谔谔更如君。”真诚感谢他在相处的 日子里笃于义气有过,则直指其非,立身廉直坦率无私可谓学术上的道义之交。这不啻是“他 乡遇知己”、“久渴逢甘泉”、“严冬送温暖”的欣慰啊!这里一方面赞许郭老师光明磊落、无 私无畏豪爽的性格是难得的诤友;另一方面也可见六师从谏如流的品德和善用“能以尚贤”、 “德博而化”的处世之道
岁寒三友 之六夫子《从<易传>看孔子的教育思想》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又云“《易传》论交之道。“贵在同心。”“声 应气求”“物以类聚”与《论语》所云:“道不同不相为谋”(见《卫灵公》)之意相同。”又 言“德不孤,必有邻”。(见《里仁》)“《易传》教人要履信思顺,能以尚贤与《论语》“君子 尊贤而容众。”(见《子张》)《易传》教人要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论语》也屡屡反对谄媚 使佞。六师终身信守先圣教诲结朋交友之道,故拥有一批同气相求、同心同德、心心相印、 难舍难分的好友,终生至交。他们的高情厚谊芳香四溢令人倾慕,皆成文坛之美谈 1942年8月,六师在应聘到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任文史地科国文副教授。1942年5 月该校刚从永安霞岭村迁往南平水商。六师与艺术科教授画家吴茀之(溪)、文史地科国文 副教授诗人包树裳过从最密,吟诗赏画,切磋学问,号为“岁寒三友”。 吴茀之中国花鸟画大师,现代浙派领头人。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人。1900年4月26 日出生。强调教书又教人,提倡人格教育。“文革”中,作《篱菊图》、《松色不肯秋》,被诬 为“黑画”,被批斗,于1977年7月26日逝世。一生淡于名利,埋头于艺术创作和美术教 育事业,擅长意笔花鸟:间作山水、人物、走兽,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包笠山名樹棠,字笠山、伯芾,福建上杭人。1902年出生。曾仼福建師範大學等校 教授。精于诗词、著有《汀州艺文志》、《四家诗传授表证》、《笠山诗文集》、《训诂学》、《文 字学概要》等。他们均于年富力强之季在自已所从事之领域已成一方神圣 以诗言志德音孔昭 他们的结交始于声应气求。1942年当六师和包笠山刚来到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时均 在该校纪念刊上发表了诗作,早先到达的吴茀之也榜上有名。处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避难 于偏僻山区坚持后方教学工作。时局的艰难、现实的黑暗、心情的愁苦可想而知。当此之时, 只有友谊、知交才可以弥補了这一切 先是吴茀之《与诸生游法云庵》(三首选一) 幽討何须远,水南复水东;看天黄叶下,曳杖白云中。鸡犬神仙乐,鱼樵道路通:一庵吾 欲住,谁说未尘空。” 包笠山《暗香·水南梅花用石帚韵》:“……南国。雁声寂。又绎使不来。伤离怀积。 引泉欲竭。齋夜遥遥梦魂忆。希见三冬雨霰。红萼衬寒柯深碧。忽冻雀。飞去也。影儿觑得 黄之六《次韵新月答槐轩先生》:“……别来罹百忧。万言难一布。执笔泪酸辛。启 口恨凝冱。观政柢货财。用人随好恶。万钱市片肉。千钱买一芋。頫首顺受之。敢笑不敢怒。 水火孑遗民。谁能乐生趣。天纵槐轩翁。学易忘忧怖。历劫志弥坚。容颜不改故。何日奉階 平。燕台重拜晤。”(以上诗作均见《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民卅三级毕业纪念刊》) 呼朋携友交游遣怀 见《南旋集·与茀之笠山同游溪源庵》: 佳节逢寒食,呼朋出郭来。·龙钓穿岩出,凤冠对槛开。栖迟忘日暮,扶得短筇回。” 又《南旋集·同包笠山明翠楼》 拾级登明翠,危楼百尺开。九峰三面峙,双水夹城来。帆共波吞吐,车凭渡往回。高秋 临胜概,喜得故人陪。” 见《南旋集·次韵和茀之壬午除夕偶作》“沽来斗酒价十千,一醉如泥莫计钱。明日闽江春 色好,与君闲弄钓鱼船。” 又《海疆集·次韵和笠山》:
4 3、岁寒三友 之六夫子《从<易传>看孔子的教育思想》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又云“《易传》论交之道。“贵在同心。”“声 应气求”“物以类聚”与《论语》所云:“道不同不相为谋”(见《卫灵公》)之意相同。”又 言“德不孤,必有邻”。(见《里仁》)“《易传》教人要履信思顺,能以尚贤与《论语》“君子 尊贤而容众。”(见《子张》)《易传》教人要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论语》也屡屡反对谄媚 使佞。六师终身信守先圣教诲结朋交友之道,故拥有一批同气相求、同心同德、心心相印、 难舍难分的好友,终生至交。他们的高情厚谊芳香四溢令人倾慕,皆成文坛之美谈。 1942 年 8 月,六师在应聘到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任文史地科国文副教授。l942 年 5 月该校刚从永安霞岭村迁往南平水商。六师与艺术科教授画家吴茀之(溪)、文史地科国文 副教授诗人包树裳过从最密,吟诗赏画,切磋学问,号为“岁寒三友”。 吴茀之 中国花鸟画大师,现代浙派领头人。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人。1900 年 4 月 26 日出生。强调教书又教人,提倡人格教育。“文革”中,作《篱菊图》、《松色不肯秋》,被诬 为“黑画”,被批斗,于 1977 年 7 月 26 日逝世。一生淡于名利,埋头于艺术创作和美术教 育事业,擅长意笔花鸟;间作山水、人物、走兽,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包笠山 名樹棠,字笠山 、伯芾,福建上杭人。1902 年出生。曾任福建師範大學等校 教授。精于诗词、著有《汀州艺文志》、《四家诗传授表证》、《笠山诗文集》、《训诂学》、《文 字学概要》等。他们均于年富力强之季在自已所从事之领域已成一方神圣。 以诗言志 德音孔昭 他们的结交始于声应气求。1942 年当六师和包笠山刚来到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时均 在该校纪念刊上发表了诗作,早先到达的吴茀之也榜上有名。处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避难 于偏僻山区坚持后方教学工作。时局的艰难、现实的黑暗、心情的愁苦可想而知。当此之时, 只有友谊、知交才可以弥補了这一切。 先是吴茀之《与诸生游法云庵》(三首选一) “幽討何须远,水南复水东;看天黄叶下,曳杖白云中。鸡犬神仙乐,鱼樵道路通;一庵吾 欲住,谁说未尘空。” 包笠山《暗香 • 水南梅花用石帚韵》:“……南国。雁声寂。又绎使不来。伤离怀积。 引泉欲竭。齌夜遥遥梦魂忆。希见三冬雨霰。红萼衬寒柯深碧。忽冻雀。飞去也。影儿觑得。” 黄之六《次韵新月答 槐轩先生》:“……别来罹百忧。万言难一布。执笔泪酸辛。启 口恨凝冱。观政秖货财。用人随好恶。万钱市片肉。千钱买一芋。頫首顺受之。敢笑不敢怒。 水火孑遗民。谁能乐生趣。天纵槐轩翁。学易忘忧怖。历劫志弥坚。容颜不改故。何日奉階 平。燕台重拜晤。”(以上诗作均见《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民卅三级毕业纪念刊》) 呼朋携友 交游遣怀 见《南旋集·与茀之笠山同游溪源庵》: “佳节逢寒食,呼朋出郭来。•龙彴穿岩出,凤冠对槛开。栖迟忘日暮,扶得短筇回。” 又《南旋集·同包笠山明翠楼》: “拾级登明翠,危楼百尺开。九峰三面峙,双水夹城来。帆共波吞吐,车凭渡往回。高秋 临胜概,喜得故人陪。” 见《南旋集·次韵和茀之壬午除夕偶作》“沽来斗酒价十千,一醉如泥莫计钱。明日闽江春 色好,与君闲弄钓鱼船。” 又《海疆集·次韵和笠山》:
“携手同登最上楼,爱将别绪话从头。忧时每觉乾坤窄,传业羞为升斗谋。¨ 高山流水难觅知音 见《南旋集·赠茀之》: 能将真景归蓝本,欲挽颓风脱旧窠。一自仲圭传妙笔,八闽花木得春多。” 又《南旋集·茀之写开平古柏,为提一绝句》: “古刹开平柏一株,千年那识有荣枯。天生奇物终难閎,留与高人作画图。” 又《南旋集·次韵和笠山壬午除夕,兼呈茀之》: “守岁联吟瞬满篇,风流信不负华年。笠山诗卷吴溪画,天于涪翁压客船。” 又《南旋集·呈茀之笠山》: 清翁晞发丰标远,汐社诗盟冷月泉。今夕水南高会处,顿教风范忆前贤。” 患难与共相濡以沫 见《海疆集·次韵和笠山,时笠山病足》: “平生善睡似图南,且送华颠卧一庵。龟策有书容共读,骊珠无分让先探。故人多病思新 桔,世事难言笑卖柑。闻道岭梅花欲放,可能扶杖上晴岚 1960年是知识分子的严冬。像包老一辈的老教授日子都过得十分艰难。批斗、检查、交代 永无尽时,委屈与苦闷无处分说。六师以诗宽慰他。 见《朝阳集·赠笠山》: 燕水延津又海疆,云龙上下岂寻常。……闽崤共知推老宿,羽陵况复富文章。虚名宁待铭 锺鼎,自有光芒万丈长。” 其实,六师处境何尝不是如此?为了巩固五七年反右的成果接着就是大行教改运动 发批判教学领域的封、资、修的反动思想,拟对现行的教学秩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停课 贴大字报,批判对象是全系教师。(记得当时古汉语教得很棒的张贻惠老师被贴了几天大字 报就愤然离校。六师让办公室主任三次上门送工资皆被拒收,宁可去为邮局钉包裹匣,收入 微薄生活极为困苦。此事成为六师长久的牵挂。直到1975年编写《汉语大词典》时,厦门 编写组才把张老师请出来。至此六师才得以释怀。这是后话)当时,中文系的批判重点是时 任系主任的之六夫子。夫子每会必单独面对全系师生而坐。他像治学那样严谨地记录着每个 人的发言,以便当晚作书面检查于翌日开会时逐一交代。所以,每次的检查稿都是一大本。 不知花费了夫子多少心血、多少个日日夜夜。其实现在看来,这真是叫做“以其昏昏,使人 昭昭”的瞎折腾!当时为什么批判夫子?因为领导层的头脑发热,以为时代不需要夫子这 本书。而学生又还没有机会或读不懂这本书只不过是遵命乱起轰而已。唯独做为被批判对象 的六师自己十分清楚。但是,此时又不允许他“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真是《老子》所云: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夫子明明白白自己毕生献身潜心精研的《周易》是群经之首,是 中国文化的源头、根本,是一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博大精深的大学问。又是面临着断层失传危险的国宝。之所以当这场急风暴雨突然来袭时, 夫子显得那样坦然自若,平心静气,始终保持谦卑宽和配合的态度。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经典 的修养。《易传》教人要“谨言慎行”“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论语》教人要“多闻阙 疑,慎言其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而且 他在《赴京道中寄怀院中诸老友二首》又写道:“何幸论交有老苍,古今道术恣评量。”对于 老友们的学术操守非常放心:他对莘莘学子的成长也有充分信心:“及门子弟追洙泗,开国 文章迈汉唐。”可见自信使然 此间还有段插曲见《朝阳集·交心会议坐上初见展怀白发,既席有作》:“剑浦记初晤, 榕城瞬十秋。一见垂青眼,相看渐白头。事同春意闹,闲忆少年游。何日交心罢,西湖共泛
5 “携手同登最上楼,爱将别绪话从头。忧时每觉乾坤窄,传业羞为升斗谋。•” 高山流水 难觅知音 见《南旋集·赠茀之》: “能将真景归蓝本,欲挽颓风脱旧窠。一自仲圭传妙笔,八闽花木得春多。” 又《南旋集·茀之写开平古柏,为提一绝句》: “古刹开平柏一株,千年那识有荣枯。天生奇物终难閟,留与高人作画图。” 又《南旋集·次韵和笠山壬午除夕,兼呈茀之》: “守岁联吟瞬满篇,风流信不负华年。笠山诗卷吴溪画,天于涪翁压客船。” 又《南旋集·呈茀之笠山》: “清翁晞发丰标远,汐社诗盟冷月泉。今夕水南高会处,顿教风范忆前贤。” 患难与共 相濡以沫 见《海疆集·次韵和笠山,时笠山病足》: “平生善睡似图南,且送华颠卧一庵。龟策有书容共读,骊珠无分让先探。故人多病思新 桔,世事难言笑卖柑。闻道岭梅花欲放,可能扶杖上晴岚。“ 1960 年是知识分子的严冬。像包老一辈的老教授日子都过得十分艰难。批斗、检查、交代• 永无尽时,委屈与苦闷无处分说。六师以诗宽慰他。 见《朝阳集·赠笠山》: “燕水延津又海疆,云龙上下岂寻常。……闽嶠共知推老宿,羽陵况复富文章。虚名宁待铭 锺鼎,自有光芒万丈长。” 其实,六师处境何尝不是如此?为了巩固五七年反右的成果接着就是大行教改运动,揭 发批判教学领域的封、资、修的反动思想,拟对现行的教学秩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停课、 贴大字报,批判对象是全系教师。(记得当时古汉语教得很棒的张贻惠老师被贴了几天大字 报就愤然离校。六师让办公室主任三次上门送工资皆被拒收,宁可去为邮局钉包裹匣,收入 微薄生活极为困苦。此事成为六师长久的牵挂。直到 1975 年编写《汉语大词典》时,厦门 编写组才把张老师请出来。至此六师才得以释怀。这是后话)当时,中文系的批判重点是时 任系主任的之六夫子。夫子每会必单独面对全系师生而坐。他像治学那样严谨地记录着每个 人的发言,以便当晚作书面检查于翌日开会时逐一交代。 所以,每次的检查稿都是一大本。 不知花费了夫子多少心血、多少个日日夜夜。其实现在看来,这真是叫做“以其昏昏,使人 昭昭”的 瞎折腾!当时为什么批判夫子?因为领导层的头脑发热,以为时代不需要夫子这 本书。而学生又还没有机会或读不懂这本书只不过是遵命乱起轰而已。唯独做为被批判对象 的六师自己十分清楚。但是,此时又不允许他“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真是《老子》所云: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夫子明明白白自己毕生献身潜心精研的《周易》是群经之首,是 中国文化的源头、根本,是一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博大精深的大学问。又是面临着断层失传危险的国宝。之所以当这场急风暴雨突然来袭时, 夫子显得那样坦然自若,平心静气,始终保持谦卑宽和配合的态度。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经典 的修养。《易传》教人要“谨言慎行”“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论语》教人要“多闻阙 疑,慎言其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而且, 他在《赴京道中寄怀院中诸老友二首》又写道:“何幸论交有老苍,古今道术恣评量。”对于 老友们的学术操守非常放心;他对莘莘学子的成长也有充分信心:“及门子弟追洙泗,开国 文章迈汉唐。”可见自信使然。 此间还有段插曲见《朝阳集·交心会议坐上初见展怀白发,既席有作》:“剑浦记初晤, 榕城瞬十秋。一见垂青眼,相看渐白头。事同春意闹,闲忆少年游。何日交心罢,西湖共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