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内涵博大精深的管理智慧,特别是它饱含以人为中 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为现代管理提供了源头活水 管理归根到底是人对人的管理,经济管理(具体到企业管 理)也不例外。 儒家文化特别强调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承认和尊重,以及 对人的精神风貌的塑造和改善。 这种思想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内涵的、世俗化的人生哲学, 它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就是强调人是企业管理的根本,管理者 应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被管理者应该克己奉公、兢兢业业、实现自我,从而达 到上下同心,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 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在东亚经济建设中起了重要 的作用。具体起来,这种影响可作如下分析
儒学内涵博大精深的管理智慧,特别是它饱含以人为中 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为现代管理提供了源头活水。 管理归根到底是人对人的管理,经济管理(具体到企业管 理)也不例外。 儒家文化特别强调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承认和尊重,以及 对人的精神风貌的塑造和改善。 这种思想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内涵的、世俗化的人生哲学, 它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就是强调人是企业管理的根本,管理者 应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被管理者应该克己奉公、兢兢业业、实现自我,从而达 到上下同心,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 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在东亚经济建设中起了重要 的作用。具体起来,这种影响可作如下分析
(一)义利并举、义以生利的价值观念 儒家将价值观的问题论述为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儒家是重 义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在义与利 的权衡之中,儒家认为义应该首先被考虑,它是衡量利之取舍 的标准,作为君子应该深明大义。 但这并不是说儒家就不重视利。孔子也曾说过:“礼以行 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他认为义可以产生 利,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甚至将这条原则上升 为为政治国的根本要义。 孔子自己亦表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 之。”如果追求利益的行为是合平道义的话,即使是马车夫这 样的低贱工作,他也会乐意去做。 可见孔子对人们追求利益的行为是持背定态度的。在后来 的儒家思想中,大都坚持义利并举的原则
(一)义利并举、义以生利的价值观念 儒家将价值观的问题论述为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儒家是重 义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可见在义与利 的权衡之中,儒家认为义应该首先被考虑,它是衡量利之取舍 的标准,作为君子应该深明大义。 但这并不是说儒家就不重视利。孔子也曾说过:“礼以行 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他认为义可以产生 利,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甚至将这条原则上升 为为政治国的根本要义。 孔子自己亦表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 之。 ”如果追求利益的行为是合平道义的话,即使是马车夫这 样的低贱工作,他也会乐意去做。 可见孔子对人们追求利益的行为是持肯定态度的。在后来 的儒家思想中,大都坚持义利并举的原则
真正成功和有远见的企业家在价值观问题上从不 会含糊,因为这关系着整个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导向, 是经营管理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追求利益之所以要符合仁义,是因为 放于利而行,多怨”。 就是说,如果任由求利之心无限发展,不顾仁义 道德,就会产生矛盾和不良后果。比如一家大企业如 果惟利是图,对小企业进行兼并压制和市场垄断,势 必会引起小企业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如果小企业反过 来生产低劣产品假冒大企业的产品也就不足为怪了。 因此,建立一种企业伦理,不管具体内容如何, 总离不开义、利两途
真正成功和有远见的企业家在价值观问题上从不 会含糊,因为这关系着整个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导向, 是经营管理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追求利益之所以要符合仁义,是因为 “放于利而行,多怨” 。 就是说,如果任由求利之心无限发展,不顾仁义 道德,就会产生矛盾和不良后果。比如一家大企业如 果惟利是图,对小企业进行兼并压制和市场垄断,势 必会引起小企业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如果小企业反过 来生产低劣产品假冒大企业的产品也就不足为怪了。 因此,建立一种企业伦理,不管具体内容如何, 总离不开义、利两途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利益是调节人们 经济活动的主要杠杆,“何必曰利”、“义以生利”的说法似 平已经不合时宜。但是不可忽视义在调节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应 有的地位。 义说到底与利并无必然对立性,义也是一种利,只不过不 是某一个人的利,而是一种整体的利,或称“公利”。 我们强调义,即是强调整体的利应该放在首位,私利的追 求应以不损害公利为原则。 从长远利益看,以义(公利)为先可能会使企业暂时损失 定的利益,但其公益行为必能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和经济环境,从而开辟出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于企业实在是有 百利而无一害的。 急功近利、见小利而忘大义的行为无异于揠苗助长,欲速 反而不达。“义以生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得到阐发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利益是调节人们 经济活动的主要杠杆, “何必曰利” 、 “义以生利”的说法似 平已经不合时宜。但是不可忽视义在调节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应 有的地位。 义说到底与利并无必然对立性,义也是一种利,只不过不 是某一个人的利,而是一种整体的利,或称“公利” 。 我们强调义,即是强调整体的利应该放在首位,私利的追 求应以不损害公利为原则。 从长远利益看,以义(公利)为先可能会使企业暂时损失一 定的利益,但其公益行为必能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和经济环境,从而开辟出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于企业实在是有 百利而无一害的。 急功近利、见小利而忘大义的行为无异于揠苗助长,欲速 反而不达。 “义以生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得到阐发
二)群体至上、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 从思想上看,儒家传统思想以维护社会安定和群 体协调为宗旨。 在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目之中 修身”是根本,修身是个人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 问题,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将个人价值置于群体之 中进行衡量和评定。 在这个系列中,群体利益为个体利益的参照系, 要求各个社会成员自觉地通过道德修养提高思想觉悟, 融个体于群体之中。 个体的欲望和价值以群体的欲望和价值为转移 无论是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还是以道事君,都是以其 所认定的整个族类这一群体为价值取向
(二)群体至上、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 从思想上看,儒家传统思想以维护社会安定和群 体协调为宗旨。 在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目之中, “修身”是根本,修身是个人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 问题,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将个人价值置于群体之 中进行衡量和评定。 在这个系列中,群体利益为个体利益的参照系, 要求各个社会成员自觉地通过道德修养提高思想觉悟, 融个体于群体之中。 个体的欲望和价值以群体的欲望和价值为转移。 无论是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还是以道事君,都是以其 所认定的整个族类这一群体为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