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管理者而言,孔子提出“修己安人”、“修已以安 百姓”为目标,而对于被管理者而言,孔子指出仁人君子首先 是不会犯上作乱的。总之,个体被各种制度和规范制约在一定 地位上,扮演着以执行义务为主的角色。 儒家这种群体至上、克已奉公的精神在具有东亚文化特 色的企业管理模式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东亚,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家长式统治、群体主 义或家族主义之类的名词。 无论用哪一种表述方式,它在管理中都表现为群 体至上的伦理原则:重视群体(家族、企业的和谐和 安定,强调个人的成就依存于群体的兴旺,使员工相 信自己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的繁荣是紧密联系的,故必 须忠于职守,努力工作
对于管理者而言,孔子提出“修己安人” 、 “修已以安 百姓”为目标,而对于被管理者而言,孔子指出仁人君子首先 是不会犯上作乱的。总之,个体被各种制度和规范制约在一定 地位上,扮演着以执行义务为主的角色。 儒家这种群体至上、克已奉公的精神在具有东亚文化特 色的企业管理模式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东亚,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家长式统治、群体主 义或家族主义之类的名词。 无论用哪一种表述方式,它在管理中都表现为群 体至上的伦理原则:重视群体(家族、企业)的和谐和 安定,强调个人的成就依存于群体的兴旺,使员工相 信自己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的繁荣是紧密联系的,故必 须忠于职守,努力工作
西方一度盛行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始终无法替代东方的 群体主义精神。 在这里,对于个人,人们通常关心的不是他是谁而是他属 于哪一个群体。 在东亚社会圈中,人们从小就受教育并培养出一种对群体 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并形成一种群体至上、克己奉公的工作作 风,而这正是形成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是激发企业的 生机和活力的源头活水。 (三)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 搞好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有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在这 方面,东西方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西方,人与人之间隔着一个上帝,个人只对上帝负责, 这便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在儒家文化浸润中的东亚社会,神灵的支配力量远不如现 实人生哲学的指引,人们更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融和 忠信和谐
西方一度盛行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始终无法替代东方的 群体主义精神。 在这里,对于个人,人们通常关心的不是他是谁而是他属 于哪一个群体。 在东亚社会圈中,人们从小就受教育并培养出一种对群体 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并形成一种群体至上、克己奉公的工作作 风,而这正是形成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是激发企业的 生机和活力的源头活水。 (三)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 搞好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有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在这一 方面,东西方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西方,人与人之间隔着一个上帝,个人只对上帝负责, 这便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在儒家文化浸润中的东亚社会,神灵的支配力量远不如现 实人生哲学的指引,人们更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融和 忠信和谐
儒家以人为本,重视人际关系。仁学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仁”字在不同的地方可以表述为不同的含义,但它始终离不 开“人”,总是和“人”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仁学是以 人为本的一门人际关系学。 儒家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又认为:“君子和而不 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协调一致的意思,如同奏乐时, 不同的音调高低相和、错落有致才能合成一首美妙和谐的乐曲。 而“同”则是盲目强求一致,如同只有一个音调难以谱成乐章 样。和与同是要严格区分的。 在一个群体中,各人担当着不同的角色,思维方式与言行 举止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躬自厚而薄 责于人”,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将心比心,推己及 人,这样就可以建立和诸的人际关系
儒家以人为本,重视人际关系。仁学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仁”字在不同的地方可以表述为不同的含义,但它始终离不 开“人” ,总是和“人”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仁学是以 人为本的一门人际关系学。 儒家认为:“礼之用,和为贵。 ”又认为:“君子和而不 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是协调一致的意思,如同奏乐时, 不同的音调高低相和、错落有致才能合成一首美妙和谐的乐曲。 而“同”则是盲目强求一致,如同只有一个音调难以谱成乐章 一样。和与同是要严格区分的。 在一个群体中,各人担当着不同的角色,思维方式与言行 举止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躬自厚而薄 责于人” ,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将心比心,推己及 人,这样就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庸》又将“中庸”表述为“中和”,在政治管理上, 中庸的做法就是尊重贤人、亲爱亲族、恭敬大臣、体谅小臣 爱护平民、招集百工、安抚远人、取信诸侯。总而言之就是恰 如其分地处理好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之间的关系, 使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安定的做法。这种思想在经营管理中, 有很大的启发。 孟子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战争中, 天时、地利、人和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充分条件。 商场如战场,在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中,也只有占据天时 地利、人和才能把握先机、无往不利。孟子睿智地把“人和” 摆在最高的位置,可见在管理活动中,人的问题、人际关系的 和谐问题是起决定作用的。 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大趋势中,儒家以人为本,以和为贵, 强调人际关系协调的管理思想确实比西方惟理性主义的科学管 理方法和技术更适合于东方社会的管理需要
《中庸》又将“中庸”表述为“中和” ,在政治管理上, 中庸的做法就是尊重贤人、亲爱亲族、恭敬大臣、体谅小臣、 爱护平民、招集百工、安抚远人、取信诸侯。总而言之就是恰 如其分地处理好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之间的关系, 使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安定的做法。这种思想在经营管理中, 有很大的启发。 孟子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战争中, 天时、地利、人和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充分条件。 商场如战场,在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中,也只有占据天时、 地利、人和才能把握先机、无往不利。孟子睿智地把“人和” 摆在最高的位置,可见在管理活动中,人的问题、人际关系的 和谐问题是起决定作用的。 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大趋势中,儒家以人为本,以和为贵, 强调人际关系协调的管理思想确实比西方惟理性主义的科学管 理方法和技术更适合于东方社会的管理需要
(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 中国儒家思想历来是务求经世致用、知行合一。 孔子的高徒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指出书本的知识与实践的经验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 彰。 儒家不仅有这种务实好学的事功精神,而且有虚 怀若谷的超凡气度,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君子, 他们对那些“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王倍加推崇, 谦谦君子被塑造成亲善、博爱、胸怀坦荡的人格典范。 儒家崇尚的事功精神和宽宏度量表现于管理之上, 就形成了一种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 正因为务实好学,才会对各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和 管理技术求之若渴;正因为宽宏大度,才能勇于博采 众长,补己之短
(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 中国儒家思想历来是务求经世致用、知行合一。 孔子的高徒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指出书本的知识与实践的经验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 彰。 儒家不仅有这种务实好学的事功精神,而且有虚 怀若谷的超凡气度,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君子, 他们对那些“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王倍加推崇, 谦谦君子被塑造成亲善、博爱、胸怀坦荡的人格典范。 儒家崇尚的事功精神和宽宏度量表现于管理之上, 就形成了一种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 正因为务实好学,才会对各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和 管理技术求之若渴;正因为宽宏大度,才能勇于博采 众长,补己之短